鸦片战争中,如果清军采用非常规打法如夜袭这种,有取胜的把握吗?

在夜视技术成熟之前,采取夜袭等非常规战术,确实是装备劣势一方常采取的方法。

在鸦片战争时期,这种方法并非没有得到使用,至于效果嘛?我们慢慢看。

袭击散兵游勇,效果明显

鸦片战争时期,奕经就玩过这种非常规方法。

他曾经开出价码:买人头,黑人士兵20两一个,白人士兵50两一个。

一段时间内,江湖上风起云涌,各路英雄好汉纷纷出来行动。月黑风高杀人夜,发家致富正此时。这种名利双收的买卖有的是人干。

据英军保守估计,这一波“买人头”行动中,英军至少损失了50人(该数据大于任何鸦片战争中的任何一次攻城战)。

因此,月黑风高杀人夜,各路大侠去摸几个人头,还是可以的。

那么,有没有可能月黑风高,火烧连营八百里,搞出个决定性的胜利呢?

夜袭组织难度极大,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先说说以近战、夜战闻名的我军。

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擅长夜战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以致美军感叹:“月亮是中国人的”。

可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志愿军时期炉火纯青的野战能力,是我军长期实践积累的过程。

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利用夜晚袭击敌军就已经成为我军常见的袭击手段。可是,当时绝大多数的夜袭,仅仅只是一种骚扰手段。跟当年的大侠一样,没事去摸个哨,放个火,敌驻我扰!

在整个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只有四方面军在万源保卫战中尝试过团级的夜袭。而那次夜袭的目标,主要是情报得当,先袭击敌军军事素质低的预备旅,然后再与兄弟部队一起夹击。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军也多次尝试夜战。不过,目标也多是袭击日军分散的据点。

夜袭阳明堡,打乱了日军析口会战的节奏,但仅靠这种夜袭,是不可能改变会战结果的。

可见,在很长时间内,我军的夜袭,目标都是选定在对敌军薄弱部队或者分散据点的打击,打乱敌军的防御部署和进攻节奏。

正是在长时间的实践后,我军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才可以在解放战争后期和抗美援朝时期,发挥出夜战的优势来。

更重要的是,抗美援朝时期,我们的野战,已经不能被视为袭击了。当时,美军几乎可以确定,夜晚,志愿军会发起持续到天亮的进攻。因此,此时,我军夜战中的优势,是建立在长期实践积累的经验上的。而不是心血来潮,月黑风高来一把。

同样,二战时期的日军,在打美军时,也曾多次尝试夜战,可是,其结果基本就是“玉碎”。

小鬼子打美帝时也爱玩夜袭,几乎等于自杀。美帝或许想不到,此时正被小鬼子压着打的中国,不久后会告诉他们:什么是真正的夜战!

夜晚对双方都是不利的。装备劣势的一方如果使用得当,可以弥补自身劣势。但若是组织不当,那结果就是“玉碎”了。

英军近战优势明显,夜袭也没用

夜袭,确实有机会使得清军靠近英军。

可是,不玩火器玩拼刺刀,其实英军也不是不能接受的。

在广州三元里,因为大雨英军火器无法发挥,只能近战突围。

结果呢?英军以极小代价就突围而出了。其中,一个迷路的印度连,面对清方数千人的围攻,在火枪难以发挥的情况下,突围而出,仅仅损失了3人!

细看鸦片战争,英军以刺刀击败大清军队并不是个例。

很多朋友可能以为鸦片战争,英军大船火炮射程远,远远炸大清就可以了。

实际上,大清军人也不傻,不会乖乖站在炮台上让人干掉,他们也尝试过隐蔽袭击等战法,可是,效果并不理想。

在那个时代,大清并不缺乏英勇将士,也不缺乏民间智慧,但就是找不到克制英军的办法。

志愿军的小兵群冲锋,一个战术要有效实施,需要各级指战员都充分掌握要领。

因为,一个足以克敌制胜的战术,绝不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就如同十月怀胎,是需要长时间的酝酿,反复的实践总结,才能发挥作用的。

鸦片战争中,如果清军采用非常规打法如夜袭这种,有取胜的把握吗?

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是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回首第一次鸦片战争,我们依然会对一个问题感到困惑:为什么当时清朝坐拥八十万大军,却敌不过英国区区两万将士。当然,我们不能用简单的加减法来计算战争成本,总是说四十个打一个用口水也能淹死这种话也是在说笑,但是大清近百万豪杰真的只是因为装备差距输给了两万侵略者吗?

有一个数据对比很刺眼,在大角沙角之战中,清军277人力战而亡,而英军居然连一个折损的都没有!妥妥的0比277简直让人无法直视。后来的虎门之战,清军再次战死250人,而英军方面依旧毫发无损,只有几人受轻伤。这一悬殊的差距直到吴淞之战才稍微被“拉近”,那场战斗中,清军阵亡88人,终于击毙英军2名战士,三次正面对抗下来,双方的死亡数比是615比2……

可能你会问,当时我们不是已经有了长枪火炮吗?为什么跟侵略者的战斗还是这么艰难,毫无还手之力?是,当时清军确实已经开始装配枪炮,但是数量极其有限,尤其是地方上所能配备的枪械更是屈指可数,大部分的兵器还是冷兵器。这就造成了在正面的战场上清军依然要用长矛大刀去和拿着步枪的英军打肉搏战……

当时林则徐面对这种悬殊的实力差距,曾经感慨过“虽诸葛武侯来,亦只是束手无策”。作为主战派的他深感无力,而后面发生的事更是加剧了中国的沦陷,那就是奕山的一系列愚蠢的行为。

奕山奉旨到广州抗敌,刚到没多久就策划了一次行动。1841年5月,他决定夜袭英军,出动了士兵两千,带着火箭、火弹、钩镰等装备乘船出发。但是万万没想到当他们准备靠近英国战舰时,被早已埋伏好的英军杀的七零八落,而那些准备潜水登船的士兵也被英军几乎全数击毙,最后英军连半个人都没有损伤,就把清军两千人击退。

英军为何会有防范呢?因为在偷袭行动开始前,英军将领义律发现广州城内的士绅纷纷开始逃难出城,这么反常的现象肯定是有什么动静,稍一打听就知道是奕山要搞偷袭了。要说一次偷袭搞得全城都知道,也可算得上是史上最烂的偷袭了。

随后的广州之战,奕山也是“顺理成章”地败下阵来,进而与英国签订了“广州和约”,不过他却担心受到责罚,在给道光皇帝的奏折里只字不提自己的愚蠢和无能,却瞎编了一道飓风,将“英军刮进大海,溺毙者不可胜数。英军损兵舰、货船各三艘”,然后谎称只有义律一人从灾难中逃脱。

奕山这一次谎报军情让道光完全错误地估计了当时战争的局面,他甚至以为战争就此就结束了——英国连船都没了,拿什么打仗呢?于是他便下令让沿海官兵全撤军,有些地区甚至直接裁军。英国人一看都蒙了:我们正要攻打你们呢,你们非但不加强防守,还撤兵?那就不客气了。很快,英军相继占领厦门、定海、镇海、宁波……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迅速滑落。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绝不仅仅是清军与英军在装备上的差距所引发,更多的是人为因素。在民族危机之前,懦弱的官员只为自己的鼠目寸光,让中国经历了近百年的摧残。

鸦片战争中,如果清军采用非常规打法如夜袭这种,有取胜的把握吗?

还夜袭呢,三国演义看多了吧,就是太阳当空照,让清军走个阵型也走不齐,晚上估计还没走到地方,人就少一半了

鸦片战争中,如果清军采用非常规打法如夜袭这种,有取胜的把握吗?

不能,因为当时已经是热兵器时代了,你的炮火没人家重,轰炸距离没人家远,单靠夜袭没什么用

鸦片战争中,如果清军采用非常规打法如夜袭这种,有取胜的把握吗?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对战,英国军队只有两万不到,而当时的清兵是二十万。这样悬殊的战争本应是一方倒,奈何倒的是清朝。当时的腐败现象必是最严重的问题,英国军队有枪有炮是不假,但也是人,需要吃饭,需要喝水,需要休息。在他们吃的东西里放毒,在水里下药,在休息的时候放火暗杀,这不都是我们祖宗传下来的吗,连这都能忘的一干二净,可以用的计谋说不完。我们的谋略都是对向自己人了,对上外人就这么废了。你能扣我大帽子,我也给你扣大帽子,干死你个英国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