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一直讲“发捻交乘”,那太平天国有没有和捻军联合在一起呢?

一直以来,历史书中,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都是分开来讲的。不过,由于太平军与捻军的合作非常深入。了解这些合作,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太平天国运动有很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这种合作分为三个阶段:

自发合作

虽然彼此价值观有很大的差异,但毕竟大家都是反对官府的穷苦百姓,该帮架的时候还是得帮。

由于早期两方活动区域不同,所以一开始彼此交集并不多。不过可以理解的是:太平军摧枯拉朽的进军,吸引了清军的注意力,有利于捻军势力的发展。

双方较早的合作,发生在太平军北伐期间。

出师不利的太平军的北伐军,在捻军兄弟的自发支持下,迅速得到壮大。

1853年夏,太平军北伐军先后攻占凤阳、蒙城、毫州、归德府。这使得安徽、河南、江苏北部地区的捻党加快了起义步伐。一时间,各地捻党积极活动,各地都发生了起义。

这些起义军,有的直接加入了太平军北伐军的队伍,有的给太平军当向导,有的攻城略地,给当时出师不算顺利的北伐军很大的帮助。

不过,与严格宗教教义起家的太平军不同,捻军主要是各地贫苦农民自发的起义。他们即使在同一地区,彼此也都以宗族、乡亲为伍,与其他捻军之间互不统属,各自独立行动。

此时,不要说成体系的联合作战,就连捻军内部,也没有形成统一力量,大家都以自发的行动,配合北伐军。

而捻军走向统一,也和太平军的行动有关。

1854年,北伐军援军进入皖北、豫东。为了打击这支捻军,清朝加强了当地的团练等抵抗力量。在北伐军援军离开后,这些武装开始抓紧了对当地捻党活动的镇压。

各地捻军意识到继续各自为战已经难以维持形势。于是,他们开始加紧了内部合作。

1855年秋,皖北和豫南的捻军首领齐集在雉河集,“雉河集会盟”,推举张乐行为首领,建立五旗军制,开始了紧密的联合。

紧密配合的联合作战

尽管捻军加强了统一领导,但在与清军的较量中仍屡遭挫折,他们急切希望与太平军合作。

而天京事变后,太平军的战场压力也陡然增加,他们也希望与捻军合作,共同对敌。

1857年3月,捻军与陈玉成、李秀成部在霍丘、六安交界处会师。

捻军的积极配合令陈玉成、李秀成声势大振。

经过协商,捻军名义上加入了太平军,捻军首领张乐行成为太平天国的征北将军,全军蓄发易帜。不过,条件是“听封不听调”,捻军依然保持独立的领导系统和不同于太平军的制度(光男女分营一项,就接受不了呀)。同时,双方互派代表,随时联络,联合作战。

这段时间,捻军的活动可以解答四个疑问:

1、击败太平军北伐军的胜保、僧格林沁部为何后来没有再参加与太平军作战?

因为他们一直在与捻军激战(中间还跑回去和英法联军打了一仗),缓解了太平天国的压力;

2、为何在三河镇之战、破江北江南大营作战时候,太平军能拥有那么大的兵力优势?

因为淮南捻军与李秀成、陈玉成的联合作战,他们按照太平军指挥的行动,牵制了清军其他部队,使得太平军在局部战场形成绝对优势。甚至,像龚得树等部直接参加了太平军作战。

陈玉成、李秀成能集中兵力,在湖北与天京间来回作战,是因为捻军兄弟帮他们解了后顾之忧。

可以说,捻军的配合对1858-1860年太平天国“复兴”小高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安庆失守后,为何陈玉成要派陈得才去陕西等地招兵?

安庆之战中,捻军兄弟的支援力度比太平天国那些各怀心思的将领都要大。龚得树、孙葵心等捻军重要将领都是在安庆解围战中牺牲的。

安庆失守后,洪秀全担心安庆溃败军队扰乱天京,封锁江面,不许陈玉成军后退。陈玉成只得就近转战寻求收复安庆。

又由于洪秀全滥封王,使得陈玉成对许多老部下难以调动。

淮南捻军在安庆解围战前后也损失惨重。而淮北捻军实力还很强大,他们已经发展到了河南、陕西、山东等地。

因此,陈玉成只得令陈得才前往陕西招兵,希望招募兵马再图安庆。

陈玉成,他最后的希望不是洪秀全,不是李秀成,而是自己的捻军兄弟。

而在陈玉成被俘后,张乐行也曾组织营救,可惜未能成功。

只有捻军兄弟,始终没有放弃陈玉成

4、天京保卫战期间,洪秀全为何说自己天兵多如水?在等什么?

在天京被围后,捻军张宗禹(张乐行已遇害)会合陈得才部,数十万大军,兵分四路,试图救援天京。洪秀全之所以不出走,很可能就是在等这支军队。

陈得才、捻军的援军,也许就是洪秀全所说的“多如水”的天兵。

清军为了防止他们救援天京,以僧格林沁部、鄂军、豫军、皖军阻击。光在鄂豫皖交界处,就云集了十万清军。

陈得才知道天京无粮,计划秋收后进军天京。

只是···没有撑到秋收,天京就被攻破了!

融合

天京失陷后,陈得才很快就阵亡了。

1864年11月,赖文光所部两三千人与太平军与张宗禹部两三万军队会合。其他各地散落军队也逐渐集中。

他们进行了改编,组成了统一指挥的新捻军。本来兵少的赖文光被推举为首领,并对军队编制、制度做了一些调整,提高了战斗力。

最后孤军奋战的捻军已与北方太平军余部融合一起,依然让大清头疼不已。

这支新捻军“以期复天国于指日”,以复兴太平天国为纲领,“誓同生死,万苦不辞”。

尽管太平天国灭亡后,各地清军纷纷调入“剿捻”战场,敌我力量非常悬殊。但这支新捻军却取得了“杀僧格林沁”、“大败曾国藩”的佳绩。

但最终,毕竟实力悬殊,这支捻军最终被李鸿章所败,起义失败。

这就是捻军与太平军的合作。

事实上,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遥尊天王的起义军还很多,他们都对洪秀全报以了极大的期望,认为只有在洪秀全领导下,才能完成“反清大业”。

洪秀全,不仅是太平天国的领导,而且本应是当时反清力量的领导。如能与各地义军配合得当,他的力量本应远远大于清政府的力量。

可是,洪秀全呢?一手好牌,能打成这样,堪称一绝!

清政府一直讲“发捻交乘”,那太平天国有没有和捻军联合在一起呢?

不懂,抱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