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刘备,曹操,如果你是员工你愿意请谁当老板?

这个问题起点有点高,好像三位老板抢着要我,看我选谁一样。

现实往往是,谁要我,我就跟谁混🙄

可是,本着“你爱不爱我不重要,反正我爱你”的“贱人”精神,YY一番倒也不错。

我们不妨看看三位老板用人风格,再看跟谁吧。

注:因此问题非严肃历史类问题,讨论者不限历史爱好者;故此处只选择大家熟悉度更高的《三国演义》作材料,不用《三国志》等历史材料,望严谨的历史达人见谅。

曹操:善用军政顶尖人才,善“阴”常规人才

曹操为人,礼贤下士,用人不拘一格。仁者用其人,智者用其智,可谓明主。

曹操对顶尖人才,情深义重。

而且,曹公文韬武略,事业做得最大,跟着他,前景、空间皆大。

但是,我不太敢跟从这个人。不是因为他不够好,而是我不够好。

曹公对帐下的顶级人才,是无比尊重的。不但运用自如,而且,也不苛求于人。

比如,袁曹交战时,许多人与袁绍私下通信,不乏讨好留后路之意,但曹公获胜后,付之一炬,盖不追究。

再如,对关羽,放其自由离去,只敬其忠心之情,不纠缠不休。

但是,对于军政顶尖人才以外的人,就有些视如草芥了。

我自度不是郭嘉、荀彧这样的经天纬地之人,也自度绝非张辽、徐晃这样的世之良将。

充其量,我只是“中人之智”,能在其帐下掌些职能就不错了。

作为普通人才,我怕曹公哪天和我借人头。

可是,如只是掌些职能,我真不知哪天会被曹公“借人头安军心”,或者被他“梦中好杀人”稀里糊涂丢了性命。

正因此,我会选择刘备。

刘备:不善用顶尖人才,善识普通人才

刘备,也是礼贤下士,求贤若渴。可是,他对顶尖人才的使用有问题。

委张飞守徐州,失之。委关羽守荆,败之。用庞统取西川,结果庞求功心切,中伏而亡。

而且,刘备事业不大,顶尖人才却不少。连赵云这种人物,都要等到汉水之战,才能充分发挥其领军之能,西川降将们自始至终没得机遇,更不心说其他人了。

刘备手下人才济济,但他对这些顶尖人才的使用多有失误。

但是,刘备对常规人才,运用得当。他居然对当时只是处级干部的马谡都了解透彻!

而刘备和他的实际继承者诸葛亮,都以法度自律,严格考察,少诈术。

备素得人心,这人心可不是靠只善待顶尖人才获得的,更要靠对常人的礼遇和尊敬。

所以,常规人才,在他手下或能发挥才智,尽绵薄之力,获应得之遇。运气好点,弄不好还能混个“廖化为先锋”。(非贬低廖化)

孙权:不收简历

至于孙权,就不必过多讨论了。因为他不收简历,连庞统都不收!

孙权手下高级职位,全是当地大族或其父兄留下的“老革命”,高级以下职位,都是这些大族们任免的。

所以,如果不是出身大族,那我们选人,不是选孙权如何如何,而是选陆逊如何如何,吕蒙如何如何,或这个大族如何如何。

所以,“中人之智”的我,希望最大程度发挥自己才智,又不稀里糊涂被阴掉的话,就优先给刘备投简历了。

你,会选谁呢?

不论此处你选谁,我祝愿大家找对老板!

孙权,刘备,曹操,如果你是员工你愿意请谁当老板?

我给三位打工的话,恐怕给谁提鞋都不会给这个机会。

但不妨碍我对他们评价一下,他们做老板是不是合格。

01

生逢其主

刘备三顾茅庐,与诸葛亮有了一场《隆中对》。

君臣相得,诸葛亮决定出山辅佐刘备。

司马水镜先生认为,孔明生逢其主。

刘备以为得到孔明如鱼得水。

看来,刘备是个好老板。

郭嘉先是投奔袁绍,认为他成不了事。

后来经过荀彧推荐,与曹操有了一番交流。

曹操说:“将来帮助我成就霸业的就是这个年轻人。”

郭嘉说:“这才是我真正的主人啊。”

看来,曹操也是个好老板。

曹操大军压境,周瑜力主抗曹,对孙权说:“给我五万精兵,我替你打败曹操。”

孙权说:“五万人马一时难以调集,我已经准备了三万精兵给你,随后我继续调集人马做你的后援。”

周瑜赤壁一战,大败曹操,成就了一世威名。

看来,孙权也是个好老板。

刘备、曹操、孙权都能够听懂你的工作计划,放手让你开展工作,因而都是合格的老板。

自己没本事,老板看不上,怨不得老板哦。

02

宁我负天下人,决不天下人负我。

曹操杀掉了孔融、杨修、许攸、荀彧等人,许多是卸磨杀驴。

这看起来很绝情,令打工仔很不爽。

关羽襄樊战事吃紧,刘备见死不救。

张飞被部属杀死,刘备一句:“咦,飞死矣。”令人寒心。

陆逊夷陵之战,立下奇功,但孙权不念旧情,因为废立太子一事,屡次责备陆逊,而且将其亲属下狱致死,导致陆逊愤懑而死。

这无不是老板寡情少义的表现。

伴君如伴虎,永远也别想跟老板称兄道弟。

老板是不是合格,不是你要求他如何他就该如何,没有那么简单。

不能要求老板满足你所有的愿望。

只有你的愿望符合他的利益,才能得到他的支持。

否则,他一定会负你,绝不会让你负他。

这不是看一个老板合不合格的标准。

尽管刘备、曹操、孙权都不很地道,但不影响他们成为合格的老板。

03

君择臣,臣择君。

汉末混乱时期,名义上还有个汉献帝,实际上汉室已经名存实亡。

几乎所有人都清楚,不管打出啥旗号,都心知肚明。

许多人想开公司做老板,许多人也想找个好公司打工。

无非都是想趁机发点财,混个饭吃。

老板想招聘到好员工,打工仔都希望找个好老板。

君择臣,臣亦择君,这是必然的选择。

能力是一方面,但适合自己的工作才是最好的工作。

比如孔融,能力、声望还是有的。

但找不到合适的老板,没有适合自己的工作。

其结果就悲催啦。

再好的公司也没有适合所有人的岗位,再好的老板也不能发现所有的人才。

一个政治集团跟一个公司一样,只不过经营的产品不同罢了。

只要在官场、商场做过事,都会清楚老板是不是合格的老板,员工是不是合格的员工。

虽说不以成败论英雄,但公司破产被兼并终究不是成功的企业。

百年老店也有倒闭的时候,但却不能否认其曾经的辉煌。

是不是合格的老板,看你是不是真心替他打工。

没有资格替他们打工,也就不必说他们是不是合格了吧。

孙权,刘备,曹操,如果你是员工你愿意请谁当老板?

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代表着三个不同的主公;当然现代,曹操、刘备、孙权也就代表着三个不同的老板。你选择什么样的老板就取决于你有什么样的职业规划,而不仅仅取决于那个老板。

下面,我们就结合历史来分析曹操、刘备、孙权各代表什么样的老板,然后由读者自己选择跟随那位主公吧。俗话说:一只狼领导的一群羊能打败一只羊领导的一群狼。因此,关键时刻站好队伍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美国丹尼尔·戈尔曼的研究,将领导的风格分为:远见型、关系型、教练型、民主型、示范型、命令型六种类型,每个成功的领导者并不是只具备其中一种,那么我们现在结合三国时期的事件来分析曹操、刘备、孙权三位到底具备哪一点多一些。

远见型

这种类型的领导往往会设置一个目标,然后动员大家为了共同理想而努力;同时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为每个员工发挥能力留出充分的余地。

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位主公具备这个风格分析如下:

首先是刘备(3分)。刘备以汉室后裔自居,一生的口号就是光复大汉江山;为此身边团结了一批像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忠诚的部下,为了这个共同目标都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次是曹操(2分)。曹操早期也是以恢复汉室为口号,身边团结了一批像荀彧、荀攸等谋士,但是随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长期实施,曹操身边许多人开始发现曹操与之前的口号渐行渐远;后来曹操称魏公、魏王的时候,一些士族谋臣开始与曹操出现裂痕,就像荀彧最后绝食而死。

最后是孙权(1分)。这个很简单,从与鲁肃的《榻上策》就可以看出,孙权最初的目的入主中原,最次也是退守成为一方诸侯,完全是为了手上这点基业。

关系型

这种类型的领导往往坚持以人为中心,在员工之间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

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位主公具备这个风格分析如下:

首推曹操(3分)。曹操在起兵开始,就是得到了家乡曹氏、夏侯氏两大家族的支持;后来随着曹操的发展,身边的人才也就越来越多,而且曹操用人不注重门第之见,从而导致三国时期曹操身边的人才最多。

其次刘备(2分)。刘备前半生一直奔波,然而每到一个地方都能得到当地士族的支持,这与刘备的人格魅力不无关系;在徐州时,得到陈圭、陈登父子的短暂支持,虽然后来父子二人倒向了曹操;还有就是徐州士族糜氏家族全力支持刘备,用家族财力帮助刘备恢复实力,在刘备落魄的时候,糜竺、糜芳始终跟随刘备;在荆州时,同样有许多士族从刘表倒向刘备,在曹操南下,刘备经过襄阳城时,荆州士族拖家带口出城跟随刘备南下。

最后孙权(1分)。孙权的主要人才来自江东本地,或者说为了躲避中原战乱南迁的士族,这些人支持孙权就是为了保住江东平安,自己荣华富贵;甚至后来,不愿意偏安一隅部分人才开始北上中原,投靠曹操,比如华歆、王朗这些人最终都从江东投奔曹魏,并得到了重用。

教练型

这种类型的领导往往懂得如何培养人才,会给员工提供学习成长的机会,甚至忍受短期的失败。

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位主公具备这个风格分析如下:

首推曹操(3分)。曹操对人才没有门第之见,主张唯才是举,不管什么样的人才在曹操这都能得到发挥作用的平台,而且曹操也能容忍手下将军们的失败,留给他们成长上升的空间;比如曹操手下夏侯惇、夏侯渊、曹仁都曾经吃过败仗,但是曹操都是是让他们吸取教训继续带兵征战。

其次孙权(2分)。孙权也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当然主要原因是孙吴割据江东,人才来源也只能为本地人才,那么从本地发掘培养人才也就十分重要了;最有名的就是孙权劝学的故事,吕蒙是一名从士兵成长起来的将领,孙权对其进一步提出要求,最终培养成谋略型人才;还有东吴陆逊也是本地培养出来的著名将领,让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折羽而归,最后陨落在白帝城。

最后刘备(1分)。刘备对人才的培养也只能垫底了,前期刘备漂泊不定,没有培养人才的条件,主要依靠招揽现成人才效力;后来定居成都,同样刘备也只是接纳了益州当地人才,没有人才培养机制;可以说,后来“蜀国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就是对蜀汉政权人才缺少的写照。

民主型

这种类型的领导往往鼓励大家参与,集思广,然后再做出决策。

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位主公具备这个风格分析如下:

首先是曹操(3分)。曹操是这种风格的典型代表,当然也是因为曹操手下谋士确实众多,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贾诩等人才济济。每次重要事情,曹操都会根据情况找不同的谋士们听取不同意见,然后做出决定。然而曹操还有一个能力,在做出决定后即使持不同意见的谋士也能全心投入到下一步部署中去。在出现失败时,作为领导者曹操也能主动承担责任,而不是推给手下。

其次是刘备(2分)。其实刘备这方面很难评价,说其民主,主要表现在能够与手下关羽、张飞、诸葛亮这些人关系相处融洽,甚至成就了君臣关系的典范;但说其不民主,刘备也不是对所有反对意见都能后听的进去,譬如刘备最信任的人是法正而不是诸葛亮,因此自后来刘备不听赵云劝谏执意伐吴,失败后诸葛亮发出“可惜法正已死”的感叹。

最后是孙权(1分)。孙权排到最后还是有点问题,在许多大事决策上孙权还是召集众人进行民主讨论的,可惜真理最后永远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孙权也就造成了不太能听进去的一位君主形象。譬如在赤壁之战前夕,东吴朝堂上下一片投降声,最后孙权选择相信周瑜、鲁肃的建议,决定联刘抗曹。但是孙权骨子里永远有自己的一本账,譬如孙权称帝后,首任丞相没有选用威望最高的张昭,而是选用碌碌无为、言听计从的孙邵。

示范型

这种类型的领导往往亲自带头做榜样,树立标杆,然后鼓励周围的人向自己看齐。

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位主公具备这个风格分析如下:

首推曹操(3分)。曹操割须代发的故事,估计大家都非常熟悉了,这就是典型的带头做榜样的例子。另外,许多战事都是曹操亲自出征,这也就有了许多曹操在战场上被对手杀的狼狈而逃的故事了。但这不是说明曹操能力不行,恰恰说明曹操是一位身体力行的好主公,能够经常和手下在一起,这样也就能够最大程度体量手下的困难,从而做出切合实际的、人性化的决策。

其次刘备(2分)。刘备也是一直处在战线的前沿。早期没有根据地,也只能自己亲自带着弟兄们去真刀真枪的去拼、去开创,譬如刘备早期的安喜县尉、下密县丞、高唐尉都是刘备带着弟兄跟黄巾军拼出来的,甚至在史料中出现“力战”这样的字眼,说明仗打的很辛苦。后来,有了徐州,刘备也是亲自带兵讨伐袁术,而是让张飞留守;有了益州,刘备也是亲自带兵和曹操鏖战汉中,将曹操挤出了汉中。

最后孙权(1分)。孙权也有几次亲征的案例,但是相对曹操、刘备而言,孙权基本是留守都城,每次大型战争都是周瑜、吕蒙、陆逊这些人在前线指挥;当然这一切都与孙权出身的关系,他毕竟不同于兄长孙策属于武将型主公,更多的是守业。

命令型

这种类型的领导往往直接下命令,直接让别人立即服从。

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位主公具备这个风格分析如下:

首推孙权(3分)。孙权也就是典型的命令型主公,每次能够将任务全盘委托给手下。譬如在赤壁之战中,前线全权指挥的是周瑜;在争夺荆州时,全权指挥的是吕蒙;在夷陵之战中,全权指挥的是陆逊。这种领导懂得在关键时刻放权,同样是交责任,估计如果前面的战争如果失败的话,首要追责的应该是周瑜、吕蒙、陆逊这些人了;还有就是懂得及时收权,实现权力集中,东吴这几位大都督都是权倾一时的人物,可惜最后都没有好的结局,权力继续回到孙权的手中。

其次曹操(2分)。曹操也是会下命令的主公,也会具体是事无巨细。譬如张辽、乐进、李典在留守合肥时,面对孙权亲率十万大军进围;曹操事前就留给三人一封信函,并注明只有敌人来攻时才能打开来看;最后面对孙权的进攻,张辽与诸将打开信,在信中曹操明确对三位将领进行分工,让张辽、李典率军出战,乐进守护中军不得与战。但是曹操对于之后何时出城、出城人数、攻向哪里、如何接应等没有提出具体措施,留给三位守将发挥的余地。最终,在三将的合作下,一战成名,让张辽威震逍遥津。

最后刘备(1分)。刘备是三人之子最后才有基业的,前期一直居无定所,对人才的需求也是求贤若渴,形容刘备与手下的关系多用“鱼和水”来比喻,因此在史料中很难找到刘备对手下人直接下命令的记载。

总结

根据六种领导风格,我们最终可以给曹操、刘备、孙权三位主公进行赋分,最终形成雷达图。丹尼尔·戈尔曼说,情商是最根本的领导力,一个人的成功,IQ(智商)的作用只占20%,其余80%是EQ(情商)的因素。因此三位主公,各位读者如果选定投奔,不妨根据给出的分析,拿出自己的决策。

孙权,刘备,曹操,如果你是员工你愿意请谁当老板?

我肯定会选择曹操做老板。曹老板会礼贤下士,跟看他创业不会有寄人篱下的自卑,而且经常有机会和他打打牙祭。曹老板求贤若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在他手下打工,不必担心埋没了才华,纵然偶尔犯个错,也不必担心会被扣工资和赶出厂。因为他连于禁这种背叛的人都能容忍,可见心胸的高明!曹氏企业,比起刘备和孙权,实力要雄厚得老,不用担心会下岗,对于有志建功立业的人来讲,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说不定哪天也能象司马懿那样登上董事长的位置,毕竟谁都不愿意上司永远都是上司啊。曹操还是个文学家和诗人,满腹经伦,虽然我无志于成个大文豪,但常年跟着这样文彩横溢的老总,多少可以提升自己的修养和文笔,不至于使人觉得自己满身只剩下铜臭味。再说刘备,他只是个贩夫小吏出身,前半生颠沛流离,让人很没安全感。而他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硬说自己是皇室后人,真是贻笑千年,更有甚者,人家刘焉可怜他是宗亲,好心收留他,没想到最后却被大耳贼反咬一口,夺了江山,你说可恨不可恨。象这种人谁会愿意跟他呢?而江东孙权,不过是个守土有成的官二代,缺乏创业者的雄心壮志。跟这样的人打拼,委实让我看不到什么远大的前程。所以我决定选择追随孟德君,去干一翻事业。

孙权,刘备,曹操,如果你是员工你愿意请谁当老板?

我愿意跟曹操。曹操的优点太多了,最主要的是知人善用,唯才是举,做事果断。返观刘备死了一个兄弟就失去了理智,曹操的儿子曹昂被杀,他反而跟仇人结盟,为了大局可以放下仇恨。孙权的军事和才能都远不及曹操。

孙权,刘备,曹操,如果你是员工你愿意请谁当老板?

这个要看下应聘的职位。

如果是应聘CEO,做企业二把手,那就要去刘备的公司,因为曹操的公司是国有企业,出头难,而且他的手下已经有荀彧,郭嘉,贾诩这些人才,去曹操的公司做CEO,基本没机会。孙权的公司是家族企业,一样难有机会,因为周瑜,张昭,鲁肃这些人地位稳固。刘备的公司是创业公司,比较有机会,特别是赤壁之战前,连诸葛亮都还没有入营,刘备都是走走停停,打打跑跑,一展拳脚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其次,如果是竞聘分公司负责人,那就要选择曹操阵营了。因为三国里面,曹操的地盘最大,跨有九个州。而且他还一直在开疆拓土,混得好的话,做个西凉分公司,辽东分公司,或者汉中分公司,荆州分公司的一把手,还是有希望的。东吴只有交州扬州和荆州三个地盘,荆州还不齐整,僧多粥少。蜀汉就更可怜了,就益州一家公司,刘备自己管了,连分公司都没有。

当然,如果是做小兵的话。那还是选择东吴吧。原因很简单,我是南方人,不会骑马,自然不适合去魏国了,蜀国的话,常常要北伐,太折腾,吴国是三国里面战争最少的,当小兵容易做炮灰,还是选择打仗比较少的国家,这样好歹可以多活几年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