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后期大将陈玉成,为何在死战时无人救援?如何评价此人?
看一看陈玉成在安庆失守前后的遭遇,我们就知道,导致这位英王孤立无援,最终不幸就义的,正是此时太平天国最高层的“神操作”。
李秀成奔袭千里,原路返回李秀成和陈玉成,是太平天国的两根顶梁柱。在天京事变,石达开出走后,正是这两人默契配合,才重新振作了太平天国的局势。可是,随着两人盘子越打越大,彼此之间的配合,不再如从前一般默契了。
在原先商讨的安庆解围办法中,李秀成、陈玉成各率军分进合击,攻击武汉,迫使清军撤安庆之围。可是,两只人马分头跑了一大段之后,都各自掉头返回了。
本来,数千里的分进合击,彼此配合出现问题,不算低级失误。可是,李秀成千里奔袭后,原路返回时,却始终避开清军。
在江西,大军数十万,遭遇到鲍超后,扭头就撤了。
李秀成军曾经三次直接迫近空虚的祁门大营,只要稍微进攻,就能“擒贼擒王”消灭曾国藩本人,连曾国藩本人都调整情绪,准备受死了。可是,李秀成却虚晃一枪,转头走了。
在赵烈文后来的回忆中,李秀成当时没有想打硬仗帮忙解围的打算,李秀成说:我一开始以为安徽的敌人好打,结果不好打,我又以为湖北的敌人不强,结果也不好打,我就回江浙了。
李秀成奔袭数千里,却尽是滑头伏,始终不敢与清军大部打硬仗。陈玉成死战,李秀成虽然积极行动,却不愿损失自己的实力来出死力救援,陈玉成孤立!
心灰意冷的部将客观的说,安庆解围战中,还是有很多部队参与救援安庆的。杨辅清、陈得才、赖文光,都积极参战。
可是,在安庆沦陷后,各部众都逐渐离去了。毕竟,安庆失守,可惜是可惜,但是,重新整顿力量,或者布置新的防御,或者开辟新的战场,日子总还是要过的。
陈玉成,此时的计划是:到湖北德安一带,重新招募力量,扩充实力,再图恢复。
可是,此时,陈玉成各部部将都已经心灰意冷,都不愿意执行这样的计划。
无奈之下,只能好言安抚部众,组织部队退守庐州(合肥)。准备联络后方,补充力量,建立新的防御系统。使得清军不能顺江东进,威胁天京。
天王断了陈玉成的后路此时,洪秀全跳出来添乱了。他担心安庆的溃兵会东下,危害太平天国的地方秩序。因此,下达了封锁令,封锁了江面,不允许安庆方面的部队东西。
同时,他剥夺了陈玉成的职权,不允许他东返。
本来,在大败之后,陈玉成的部众就已经开始出现了人心离散,陈玉成好不容易”温言“劝回了军心。可是,在这件事情后,陈玉成威信尽失,愿意服从他的部队越来越少了!
如果不是被自己领导坑惨了,陈玉成又怎会把摇摆不定的苗洓霖看成最后的希望。陈玉成曾只差几天就有条活路,可是,吴孝如的退却,把最后的活路堵死了陈玉成在经历洪秀全的神操作,无力再战后,十分生气,决心死守庐州,以死来尽”愚忠“。
不过在清军兵众的攻击下,陈玉成被迫只能后退。此时,陈玉成还有最后一个计划:向东,投奔李秀成。
此时,唯一的后路就是去巢湖。可是,巢湖此时也在遭到清军攻击。陈玉成知道,合肥丢了,巢湖一定也不好守。于是,让人告诫吴孝如:坚持几天,等我来了,一起再退!
陈玉成的心思是好的,可是,人心是靠不住的。吴孝如听出了另外一层意思:合肥一定丢了!合肥丢了,我还守个毛呀!于是,领军退出了巢湖!
在寿州,被出卖由于太平天国各位王爷们实在不靠谱,陈玉成东去之路被断,只得北上寻找”友军“,暂且容身。
陈玉成选择了投靠苗沛霖。苗沛霖,原本就是当地造反的势力,他性格诡谲,经常在太平军和清军之间来回摇摆。
可是,陈玉成曾经多次帮助苗沛霖,在陈玉成的努力下,苗沛霖还被封了太平天国的王。陈玉成觉得,再怎么着,也不至于被出卖吧!
果然,投奔寿州时,苗沛霖派人出城热情相接,在陈玉成等人入城后,苗马上关门放狗,抓住了陈玉成等人。
若非洪秀全处置失当,陈玉成职权被剥夺,又怎么会孤军周旋?英勇就义在陈玉成被捕后,捻军首领张洛行曾经积极策划营救,他们准备在苗沛霖押送陈玉成路上解救。可惜,没有成功。
在陈玉成被捕后,胜保想尽办法劝降,都遭到了陈玉成的辱骂。胜保只得将陈玉成押送去北京,在途中,接到朝廷圣旨,就地斩杀了陈玉成。
陈玉成其人陈玉成,眼睛下面有两道疤,人称:四眼狗。他骁勇善战,富有谋略。自幼跟从太平天国的童子军,武艺精湛,攻武昌时率先登城,勇冠三军。年纪轻轻,十九岁就做了检点,”三十检点回马枪“的套路屡试不爽,屡建奇功。只身出入镇江,立下天京解围战的首功;”三河镇大捷“威震天下,封王时才二十四岁。
到他牺牲之时,才刚刚二十六岁。短暂的一生,波澜壮阔!
总的来说,在天京事变后,天京城中没有了总揽一切的高人。洪秀全搞搞理论忽悠人还可以,真协调一切才能不足。因此,早期,无法有效协调好李秀成、陈玉成的军事协作;到了安庆失守,又断人后路,剥夺陈玉成职权,使得陈无法有效协调各军,孤立无援!
当陈玉成被害时,李秀成感叹”我无助矣“。陈玉成本人也曾说:”太平天国没有了我,江山去掉一半了!“
最高领导不行,部下再多英勇之士,又能有什么作为呢?干事业,一定需要一个坚强有力的最高领导。太平天国后期,在地方上,陈玉成、李秀成都是杰出的人才,一世英雄。可是,在中央,无论是草包洪仁达、洪仁发,还是未经战阵的洪仁轩,都才不配位!
因此,天京事变后,无论表面上太平天国的声势有多强,都是外强中干,随时会覆灭了!
太平天国后期大将陈玉成,为何在死战时无人救援?如何评价此人?
英王陈玉成是一位敢于担当、不怕困难、大公无私的历史英雄,从小就随军征战,后期被洪秀全提拔重用封为英王,与同期被提拔的忠王李秀成统称为“晚期太平天国的双柱石”。他孤立无援,实在是太平天国晚期的一大悲剧。我认为,造成悲剧的原因,所谓敌人强大等外因不是主要的,内因是主要的:
第一,最高领导人洪秀全的战略错误。在江南江北大营再次被太平天国的英雄们摧毁后,天王洪秀全其实没有看清末期的主要对手其实就是曾国藩的湘军,而做出了西部单纯防御、东部一味进攻的战略,给了曾国藩大胆的集中力量攻击太平天国的重要枢纽要害安庆的时机和条件,使得陈玉成的部队基本上成为苦撑西部江山的主力。
第二,唯一可以对陈玉成进行实质性帮助的东线总指挥忠王李秀成因为公心私心严重,没有给予有力配合。李秀成兵力充沛,又有了石达开旧部的投靠,至少也有五十万人,如果带兵或者派得力干将率二十万人帮助陈玉成,结局会大不一样。可是李秀成却认为攻取苏杭和上海可以获得雄厚的军事和经济贮备,再回来救陈玉成更好,另外李秀成怕陈玉成得救,势力做大,与自己争功,是潜在的竞争对手。以公私心去做事,必定出现后来两路会攻武汉、背后袭击曾国藩都半途放弃的结果,自然也不会对陈玉成以给力支援。
第三,活动在安徽、山东一带的捻军纪律比较松散,力量也比较分散。也有一些曾经投靠太平天国并联合联合捻军的投机分子比如苗沛霖,不但没有向陈玉成伸出援手,意志不坚定,投降了胜保的清军,设计把陈玉成骗进敌城,最终使英王被俘牺牲。。
3
太平天国后期大将陈玉成,为何在死战时无人救援?如何评价此人?
陈玉成是太平天国后期的杰出将领,18岁一战成名,洪秀全称他“英雄出少年”,杨秀清称他为“一身是胆”,23岁受封英王。但在安庆失陷后,曾经所向披靡的陈玉成却昏招迭出,从此踏上了一条不归路。陈玉成坐困庐州时为何无人前去救援呢?
安庆失陷 退守孤城1861年9月,太平天国在安徽的重要据点安庆被湘军攻陷,守将叶芸来,吴定彩及两万将士全部被杀。安庆是天京的最后一道屏障,也是英王陈玉成的大本营,干王洪仁玕曾说“安庆一日不陷,天京一日无险”,由此可见安庆的重要的军事意义。1860年初,湘军统帅曾国藩和胡林翼制定了夺取安庆的战略部署,集结多路人马,由曾国荃主攻安庆,多隆阿主攻桐城,李续宜为后备队,负责接应诸军。1860年6月,安庆被湘军围困,形势危急。太平军制定了“攻敌必救”的应对策略,陈玉成率军从江北向湖北挺进,李秀成从江南进军,合攻湘军大本营武昌。
没想到,由于两军出发地间和路程不同等原因,未能成功攻占武昌,而此时安庆的形势却更加险峻。陈玉成只好率军回援,准备和湘军硬碰硬地展开决战。1861年3月,陈玉成屯军集贤关,又在菱湖南北两岸筑垒18座,与湘军展开激战。曾国荃在安庆城外修筑了内外两条长濠,内濠防止城内守军突围,外濠用于阻敌援军,湘军就在两濠之间扎下营垒,采取守势,并不主动出击。陈玉成拼尽全力,始终无法逼退湘军取得胜利。1861年4月,洪秀全派遣干王洪仁玕和章王林绍璋率军来援,7月又派辅王杨辅清、定南主将黄文金率部来援,可依然未能取胜。安庆在被湘军围困长达15个月后弹尽粮绝,于1861年9月5日被湘军攻陷。洪秀全闻报雷霆大怒,将总理朝政的干王洪仁玕和英王陈玉成革职,部将赖文光建议与苗沛霖、张洛行联手,出奇兵进取荆、襄之地,被陈玉成拒绝,率军北上庐州。当时桐城已被多隆阿攻陷,庐州成为一座孤城。
分军四出 听信谎言陈玉成奏请天王加封部将陈德才为扶王,梁成富为启王,赖文光为遵王,蓝成春为祜王,让他们到河南、陕西一带招兵买马,以图克复安庆。1862年初,清将多隆阿率军包围庐州,兵力不足、粮草无继的陈玉成四处求援,洪秀全获悉庐州危急,可一方面他深恨陈玉成失陷安庆的罪责;另一方面也无将可调,当时李秀成进军浙江,林绍章、杨辅清等难当重任。正当陈玉成心急如焚时,奏王苗沛霖派人乔庄成乞丐混入城内,送来一封密信。在信中,苗沛霖请求英王到寿州,他手下四旗人马共计120万人悉归英王调遣。
苗沛霖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早先在安徽兴办团练,剿杀太平军和捻军,后来投靠了太平天国,受封为奏王。眼看太平天国日暮西山,苗沛霖又想投靠清军,于是设计欺骗陈玉成,以此向清廷邀功。陈玉成召集诸将商议,丞相殷变卿说“闻苗雨三已投胜妖,此人反覆无常,诚小人之尤者。依愚见,万不宜去。”其它将领也说不可轻信,与其去寿州,还不如回天京从长计议。
陈玉成见部下一致反对前往寿州,满心不悦地说道:“本总裁自用兵以来,战必胜,攻必取。虽虚心听受善言,此次你们所说,大拂我意。”陈玉成一意孤行,准备前往寿州,经过浴血奋战,终于从庐州突围而出。到达寿州后,陈玉成召来派驻寿州负责接洽联络的琳天燕余安定,向他核实苗沛霖的情况。早已被叛徒收买的余安定拍胸脯表示苗沛霖值得信任,陈玉成这才放心,将最精锐的小左队安排在城外扎营,仅带二十余位从官入城,就此被俘,送往钦差大臣胜保大营。
总结综上所述,陈玉成困守孤城庐州,“奏尽苦难,终无援应”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自作自受
安庆失陷是陈玉成平生最大的耻辱,因此他千方百计想要夺回城池,以证明自己的实力。陈玉成奏请封部将为王,分别派他们前往各地招兵,以致于兵力单薄,为敌所困。如果他不分兵或者分兵后自己也随军而动,根本就不会被清军所围困。
二、无能为力
真正有实力救援陈玉成的唯有李秀成,但李秀成此时正在攻打浙江,战果喜人,省城杭州被再次攻克。本就不愿蹚浑水的李秀成不愿千里迢迢赶去救援。另一种说法是李秀成对于干王洪仁玕未立尺寸之功,根本不懂军务,却被天王委任为精忠军师并总理朝政。李秀对此愤愤不平,对于洪仁玕的军令阳奉阴违。
三、孤城难守
安庆失陷后,桐城也相继失陷,做为孤城的庐州自然难以固守,还不如避敌锋芒,就此弃守。从陈玉成准备弃城突围时,部将建议“回天京从长计议”可看出,当时陈玉成还具备有相当实力,决不至于死在庐州。他之所以踏上一条不归路,纯粹是因为听信了苗沛霖和余安定的谎言,在一错再错的情况下,最终搭上了自己的身家性命。
陈玉成被俘后,绝色妻子被胜保强行霸占,胜保力劝其投降却遭严词拒绝。1862年6月4日,陈玉成在河南延津被凌迟处死,年仅26岁。
文/历史茶坊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太平天国后期大将陈玉成,为何在死战时无人救援?如何评价此人?
关于陈玉成在死战时,为何无人救援这种局面,必须从天国后期的人员组成及面临的敌对势力强大,还有天国军事实力的削弱,以及严峻外部形势等决定因素来分析。
(一),天国后期的军事统帅的严重缩水。1856年(咸丰六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发生的“杨韦事件”和石达开率部出走,严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军事力量,原来的精英由于出走和死亡,造成了精锐损失殆尽,造成“青黄不接的严重空虚。支撑天国革命的重担不得不落在陈玉成和李秀成等这些年轻将领的身上。
(二),清政府的军事实力的不断增强。随着双方军事实力的此消彼长,尽管有陈玉成等人的英勇奋战和突出的军事才能为天国征战,可是小局部的胜利对严重的危急局面影响不大。1858年,曾经被太平军击破的“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又得以恢复了重建,从南北两面对天京形成钳形夹击的态势。虽然重新击溃,但曾国藩命令部下李续宾的湘军进攻太平天国的后方庐州(今合肥)等地。并集中主力突出庐州附近的战略要地一一三河镇。重新形成了许多包围圈,进行分割围困,以减少在战略上他们互相帮助。
(三),敌对势力的强大,将战略局面分割,使太平军自顾不暇,不能相互支援。老谋深算的曾国藩,经过长期的恢复和准备,调动湘军进攻太平天国的战略重地一一安庆。安庆作为天京的屏障,而且是联络捻军的纽带和天京粮食供应的重要区域。再加上英国侵略者的阻挠和破坏,武汉的整体作战计划陷入失败。
(四),安庆保卫战的失利,导致战略态势更加严重,疲于奔命,象“救火队”。以前的大部分统治区被清军分割占领,以至于犬牙交错,不能象全盛时候,互相呼应,互相支援。事实上,陈玉成退守庐州后,为了寻找新的出路,此时已陷入孤立无援境地,李秀成被湘军阻隔,远水解不了近渴。突围去寿州,被已降清的苗沛霖出卖所擒,坚贞不屈,被清军统帅胜保所杀害。被害时,年仅二十六岁。非常年轻而才能杰出,并且忠贞于天国的帅才,十分可惜,死在小人手里。
总之,陈玉成自从跟随叔父陈承熔叁加太平天国,成长为杰出统帅,在太平天国后期独挡一面支撑危局,为天国的延续立下不朽的功勋,虽然他被小人算计,但是,坚强不屈,他的才能和气节令清政府统治阶级钦佩和震撼,他的事迹必将被人民所传颂,必将被历史所铭记。
太平天国后期大将陈玉成,为何在死战时无人救援?如何评价此人?
陈玉成愚忠,轻信,有点私心,跟李秀成不和,逼反韦俊,战术错误,该主动撤出安庆,庐州,放开大路,向湖北河南陕西发展,湘军攻击天京时,袭击敌人的后勤补济,断后路,湘军来攻,就退走,学彭越击项羽,打运动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