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被湘军围困的时候,李秀成为什么不去救援,反而出兵江浙?
这个问题,曾国藩和他的幕僚赵烈文都很感兴趣。在李秀成被俘后,他们还专门和李秀成探讨了这个问题。
曾国藩的手书问答,李秀成一直想隐瞒自己的私心曾国藩”手书“问:“安庆合围以后,陈玉成多次向你和李世贤求救。为什么你们没有来,只有杨辅清跑去援助了?”
李秀成书答:“安庆合围,陈玉成求救,但是我们没有兵可以救他。我在湖北,赶不回来,只有杨辅清在宁国,才可以就近去救."
李秀成对曾国藩的供述,基本都还是比较详细、客观的。可是,唯独这一次对话,从这近似敷衍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李秀成一直想回避安庆之战前后他的作为。
大约手书打字不易吧。赵烈文和李秀成的对话就直接得多!也直接暴露了李秀成当时的私心。
在李秀成逼近祁门大营时,曾国藩本人的形势岌岌可危。可是李秀成却不攻击就离开了!难怪曾国藩等人如此好奇李秀成当时到底在想什么。赵烈文和李秀成直接对话,终于探出李秀成当时的心结赵烈文问:“当年,你的部队到了湖北南部,再前进武昌就动摇了,武昌动摇,我们安庆的合围也只能撤退了,你怎么一听说鲍超到了,马上就不战而退呢?”
李秀成继续回答:“兵力不足!”
“到处都是你的兵,你有什么兵力不足的?”赵烈文晕了,李秀成这是把他当智障呀。
李秀成沉默了一下,说:“当时我们拿下了苏州,却没有拿下杭州,我们就像是没有翅膀的鸟,所以我们着急着回去。”
“你要取杭州怎么不在去江西之前取下杭州呢?为什么你们跑了几千里以后又改变主意要回去取杭州呢?而且,你弟弟李世贤当时就在安徽,让他去打杭州很容易呀!你为什么非要自己跑回去呢?”
遇到了咄咄逼人的聪明人,李秀成隐瞒不住了,沉默片刻,回答:“我计算不精细呀!我先想去救安徽,发现安徽难救,又听说湖北方面的敌军很强,所以我就退却了,这也是天意呀!”
在安庆解围战中,李秀成往来数千里,却不和清军主力接触,让人惊讶不已。立场坚定的曾国藩从李秀成与赵烈文的对话中,我们可以发现,李秀成并不想打硬仗,他更希望用“乘虚捣隙”来解决问题。
实际上,这样的方法在当年打破江南大营时,曾经非常有效!
而这一次,如果不是面对曾国藩,可能他的计策就要奏效了!
咸丰十年,曾国藩受命两江总督,清廷“严令”他前往苏州。各方议论纷纷,曾国藩的压力非常大!
可是,曾国藩却坚持不撤安庆之围“只求立脚之坚定,不论逆氛之生长。”同时,于淮扬、宁国、太湖兴办了三支水师,以支援安庆战场的补给。
此时,陈玉成在安庆,李秀成在苏州,犹如太平天国的两只翅膀,威胁很大。而湘军的根本在湖南、湖北,为谋求水陆联合作战,自然以先拿下安庆为好!而以当时湘军的军力,还不足以同时在苏州和安庆两个战场作战!如果湘军此时放弃安庆而取苏州,只会重蹈当初江南大营覆灭的悲剧!
不一样的湘军事实上,我们回顾安庆之战的过程。陈玉成大军回援后,一度从外面包围了围城的湘军。此时的态势,正是形成了对敌反包围的态势,形势对太平军非常有利!
可是,此时的湘军与之前的绿营等军已经完全不同。他们稳扎稳打,内攻坚城,外拒解围之师。
在以寡击众的硬碰硬中,活活吃下了安庆!
安庆交战形势图,至少从图上书,湘军倒像是被围困的一方。这个不一样,还来自于清朝廷对湘军态度的转变。
在很长时间内,清朝对湘军都是多方限制的。老曾虽然是贵为兵部的堂官,可是,权力还不如一个提镇!各地方督抚、州县,对湘军都爱理不理。湘军,完全是以客军的姿态在清朝体系中勉强生存。
可是,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削弱了大清军力,同时江南、江北大营被太平军攻破以后,清朝朝廷才意识到,要镇压太平军,非湘军不可了!
因此,此时的湘军,已经开始得到了实际的权力支持,可以安心布置战守了!
所以,我认为,李秀成完全不顾大局,纯粹私心,也不大可能。毕竟,唇亡齿寒,以李秀成之智,是不可能不知道的。只是,他没有预料到,此时的湘军,与他之前对付的江南、江北大营的那些部队不一样,与之前在清朝体系里忍气吞声的湘军也不一样!此时的湘军,已经走向其战斗力的巅峰!
此时的湘军,少许兵力就敢和大批太平军对峙。太平军的战力滑坡,可谓太惊人了!不论出于哪种考虑。安庆解围战,李秀成确实不够配合,尽管他来回奔波千里,但是,自始至终,没有主动攻击敌军主力,相反,似乎一路都在避开清军主力,沿途扩充军队,招募兵勇!
结合之后的“天京解围战”。我们会发现,此时的湘军已经敢于以很少兵力直接威胁太平天国的大城了!因为,太平天国虽然兵马越来越多,却屡屡拿少许湘军无可奈何!
丧失了战斗力的军队,不论表面声势如何浩大,都无法避免自己的灭亡了。
安庆被湘军围困的时候,李秀成为什么不去救援,反而出兵江浙?
太平天国后期,天京事变让太平军迅速结束了军事上的全盛阶段,石达开出走之后,太平天国形势迅速恶化。尽管在李秀成、李世贤、陈玉成等新将领的带领下,太平军一度二破江南、江北大营,并且在三河镇重创湘军,但是依旧不能从根本上扭转江河日下的局面。
华尔洋枪队
1860年春夏之际,李秀成率军东征,企图占领上海。李秀成与洪仁玕在进行协商之后,幻想着能争取到西方列强的同情,和平占领上海。然而上海的地方士绅与买办官僚早已与洋人勾结,成立了共同保卫上海的武装力量。毫不知情的太平军在前往上海的路上连吃败战,李秀成本人也受了重伤。上海一战不仅让太平军遭受重大损失,也标志着太平天国与从前的“洋兄洋弟”彻底翻脸,中外势力开始联合绞杀太平军。
安庆保卫战
利用太平军东征之际,曾国藩的湘军乘机加紧了对安庆的围攻。安庆是太平天国和皖北捻军进行联系的纽带,也是下游南京的最后屏障与粮食供应战略要地。保卫安庆,对于太平天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太平天国后期形势
1860年9月,陈玉成与李秀成在苏州进行了会商,决定采取“围魏救赵”的策略救援安庆,分两路大军西征,约定于次年的3、4月会师武汉,以逼迫安庆城下的湘军后撤援鄂。然而对于这次西征,李秀成和陈玉成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陈玉成于1861年春率军从安徽进入湖北,3月攻克黄州,逼近武汉。汉口租界的英国参赞巴夏礼为了阻止太平军进攻武昌,特地赶到黄州约见陈玉成,要求太平军远离汉口。由于李秀成的援军迟迟不到,安庆形势越来越紧张,加上西方列强不断干涉,陈玉成最终放弃了进攻武汉的想法。陈玉成退兵之后,李秀成为了到江西、湖北招兵,才率领一部分军队进入江西,不过两路合击武汉的计划已经落空,李秀成象征性的进军也最终放弃,由湖北退往江西。
太平天国时代的安庆
太平军攻武汉、保安庆的战略计划失败后,没有后顾之忧的曾国藩集中重兵围攻安庆。陈玉成屡次组织援军,在安庆外围与湘军展开激烈的争夺战,不过最终还是未能与城内守军汇合。1861年9月,安庆失守,自此,太平天国在上游的重镇全部丢失,南京也无任何屏蔽。
忠王李秀成
不难看出,在整个保卫安庆的战役中,除了陈玉成从头到尾比较积极之外,其他的太平军高级将领都是无所谓的态度。特别是手握重兵的李秀成、李世贤兄弟,在整个安庆保卫战中态度消极,直接造成了合围武汉的计划失败。在陈玉成与湘军在安庆外围苦战之时,李秀成率军从江西进入浙江,完全没有救援安庆的意思。李秀成为何执意经营苏浙,对救援安庆始终态度消极呢?
太平天国忠王府
一方面,苏、浙战场本来就是李秀成主要的负责区域,而安徽战场是则陈玉成的负责区域。太平天国后期,主要的将领之间早已是派系林立,各管一摊,甚至是互不联系,各自为战。对于安庆的得失,李秀成不可能像陈玉成那样积极的,这既是他小农思想的必然结果,也是他眼光短浅的直接反应。加上李秀成的忠王府就在苏州,经营苏浙当然对自己是最有利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李秀成对待安庆之战态度消极,不是没有私心。
另一方面,皖北和江西经过了长期的战乱,早已人口锐减,经济凋敝。虽说安庆的战略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李秀成眼中,恐怕攻占相对富庶的苏南地区才能得到更加充足的物资。与此同时,太平天国后期,李秀成与洪仁玕都幻想着占领上海,借助西方列强的帮助,建立新式的海军。为了占领上海,就需要毫不犹豫的东征。从这个角度来看,李秀成似乎也还是很有自己的想法的。
天京失陷
然而尽管李秀成东征苏、浙占领了很多州县,控制了相对富庶的浙江中部和苏南地区,这些地区也成为太平天国最后三年中的主要根据地,但是终究不能弥补安庆丢失后带来的负面影响。湘军在攻克安庆之后,以安庆为中心,将太平军在安徽的势力逐渐驱逐,湘军水师向天京步步紧逼,拔掉了天京外围的全部据点,完全控制了天京的上游地区。而李秀成苦心经营的苏浙基地最终也并没有保住,李鸿章的淮军从东向西,逐渐蚕食了太平军在苏南的基地。由此可见,安庆的丢失是太平天国后期的最后转折点,“回光返照”的太平军最终在内外交困中走向了灭亡。
(相关图片来源于网络,徽南城意头条号,谈历史地理,说人文教育,看社会百态,聊地方发展,喜欢小编文章的朋友欢迎点赞与关注!)
安庆被湘军围困的时候,李秀成为什么不去救援,反而出兵江浙?
安庆被湘军围困,李秀成没去救援?
那么,他从江西跑到湖北武昌附近干嘛?参加安庆保卫战的吴定彩、黄金爱,朱兴隆又是谁的手下?其中,吴定彩与陈坤书齐名,都是李秀成手下的首席大将。吴定彩可是为了陈玉成的安庆,付出了生命的。
根据《吴煦档案》可知,在1861年3月,李秀成曾经在苏福省调了一万人马去江北。
朱洪章是曾国荃的部下,湘军围攻安庆,他是参与者之一。事后,朱洪章写了本回忆录《从戎纪略》。其中,朱洪章写到,在安庆陷落的最后关头,城外的援军中出现了一个凶猛异常的李逆。从上下文的意思看,明显就是李秀成派去的援军。
所以说,小编一直百思不得其解,为啥无论是庙堂专家,还是吃瓜群众,一提到安庆失守的责任,就喜欢把李秀成摁在地上轮?
安庆陷落图
太平天国后期实行分地制,李秀成是安庆这块地盘的主人吗?
答案显然不是。陈玉成才是安庆的主人。
太平天国打安庆保卫战,最高统帅是李秀成吗?
答案自然也不是。太平天国辛酉十一年二月二十一日,洪秀全的诏旨上明明白白写了一句:“替朕调拨归玉胞”,人家可没写“替朕调拨归秀胞”。安庆保卫战谁是最高统帅不言而喻。
克复安庆省城图
陈玉成启动安庆保卫战后,为了保存实力,把包括自己王牌骑兵小左队在内的最少2万人放在了湖北的德安、随州、枣阳一带。这两万人在大战期间,几乎无所作为,成为了脱离主战场存在的闲棋。
到了关键时刻,需要有人牺牲了,陈玉成却毫不犹豫地推出友军挡枪。
1、陈玉成去桐城搬兵,途中遇到多隆阿劫杀。关键时刻,他让李秀成的部下兼女婿黄金爱断后。黄金爱损兵折将,以死伤千余人的代价掩护了陈玉成。
2、安庆陷落之前,陈玉成向城中派去了李秀成部下的大将吴定彩。安庆城破,吴定彩壮烈牺牲。
太平天国想打赢安庆保卫战,首先你陈玉成得拿出点统帅的样子来,不能一到危急关头就牺牲友军作炮灰,自己的嫡系王牌却藏起来舍不得用吧?
有人也许会反驳,陈玉成也牺牲了刘玱琳为首的集贤关四垒呀!但是,刘玱琳等人不是陈玉成主动拿去牺牲的,而是他一系列自私自利的行为造成了这种后果。
正因为陈玉成把2万人放在湖北闲置,才造成了解安庆城围人数不够。既然不够,天京方面和皖南方面便都来了援军。然而,因为陈玉成把骑兵王牌小左队放在了湖北,造成了安庆桐城主战场上无人能与湘军骑兵王牌多隆阿抗衡,所以援军才会在桐城被多隆阿堵着过不来。在这种情况下,陈玉成势必要去桐城主持搬兵。临行前,他暂时把刘玱琳四垒放在了集贤关先顶一顶,而不是放在那里去牺牲。然而,湘军凭借强大水师的机动性,迅速从皖南搬来了鲍超等军队,把刘玱琳等人吃抹干净。
自己的军队牺牲,原因是陈玉成的失误;友军的牺牲,却是陈玉成的主动选择。这tm能一样吗?
其实,曾国荃最初来到安庆,根本不可能包围这座城池,想要破敌难度也低得多,怪只怪陈玉成当时忙着在江南和李秀成争夺地盘,耽误了时间。
陈玉成就像一个想全款买房的人。当初他手上有25万,看上的房子20万。所以赶紧下手啊!他却把20万存进了银行,只肯拿出5万,不够的四处筹借。比如对朋友李秀成,他就要借10万。李秀成不答应,只肯借给他5万。结果陈玉成在墨迹的时候,房价飙升到200万了。这下子陈玉成就算拿出所有的钱,也不够买房。然而,探究陈玉成为啥买不到房子,得出的理由却是别人不借给他钱。试问,天底下哪有这个道理?
人家帮你,是情分而不是本分。出了力,即使帮忙不成,你也不能赖上人家不是?
下面,小编就讲一讲为何李秀成为何在安庆城破的最后关头出兵江浙。
李秀成在自述中说:“斯时我正在兴国州,得悉英王如此如此而为,悉其省不能保也。”
话说陈玉成结束与李秀成争地盘,离开苏福省是在1860年9月末。李秀成呢?一般的说法是,他贪恋苏州富贵之地,所以离开苏福省自然要晚一些,是在同年的10月末,比陈玉成晚了一个月。
自此,李秀成就一直在外面奔波,把苏福省的军政大权交给了陈坤书。当李秀成再次回到苏州,是1862年1月。
咦?说好的贪恋苏州富贵之地呢?
那么,李秀成是何时结束救援安庆,准备攻打浙江的呢?我们看到,1861年6月24日,李秀成在湖北兴国,尚且给陈玉成和驻扎在黄州的赖文光写信,商议合兵进取一事。直到7月9日,以从咸宁撤军为起点,标志着李秀成开始全面从湖北撤军,退出安庆保卫战。
李秀成给赖文光谆谕
那么,在7月9日之前,发生了什么?
首先,安庆方面:集贤关四垒全军覆没。其次,李秀成后院起火。当初李秀成离开苏福省,委托陈坤书当代理苏福省省长。谁知陈坤书民政搞得一塌糊涂。以熊万荃、徐少遽、钱桂仁、李文炳等人为首,开始四处活动,打算把苏州献给清军。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一场大的胜仗稳定人心,而安庆已经成为一个无底洞,再投入多少本钱都是白搭。因此,清军兵力空虚的浙江成为了李秀成的军事目标。
李世贤劝浙江太平子民各知效顺谆谕
事实上,在救援安庆之时,李秀成就做了两手准备,他去救援安庆,堂弟李世贤则在浙江一带活动。如果救援安庆不成,就进军浙江。而陈玉成,也该为自己的地盘下点本钱了。
然而,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这一点,李秀成准备打江浙,一切都是未知。他并不知道能不能打下来。当年,江南大营溃败,陈玉成把扬州作为攻打对象,结果在扬州守将,半身不遂的李若珠那里吃了瘪。幸运的是,在安庆陷落后,李秀成于江西河口一带遇到了脱离石达开回朝的二十万大军。天助我也,得到这样一笔天赐的厚礼,他自然更要去打浙江了。
小编以县作为单位统计了一下太平天国统治时期的地盘,安庆保卫战之后,李家兄弟打下浙江之时,太平天国的疆域最为广阔。
正因为李秀成李世贤打下了太平天国称之为浙江天省的地盘,攻克了杭州这样的大城市,才在安庆陷落,太平军士气低靡之时振奋了人心。自然,苏福省的内奸得知太平军军威大振,也不敢妄动了。
李秀成进军浙江,正是三十六计中的李代桃僵,他用这种方式太平天国延续了寿命。
安庆被湘军围困的时候,李秀成为什么不去救援,反而出兵江浙?
1860年至1861年,曾国藩领导的湘军和太平天国围绕安庆展开军事部署,由此揭开了太平天国晚期至关重要的一场战役“安庆保卫战”的序幕。安庆位于长江中游,乃“吴楚咽喉,江淮腰膂”,处于江西、安徽、湖北要冲之地,军事地位极其重要。太平军自1853年2月24日攻克安庆之后,一直是拱卫天京(今南京)的西线屏障和粮源要地。湘军进逼安庆,直接威胁着天京的安全。为此,太平天国高层制订第二次“西征”计划,兵分两路直取清军大本营武昌,目的是迫使安徽境内的清军撤军回援。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一眼洞穿太平军“西征”意图,决定把安庆做为必夺目标,并表示“安庆一日无恙,天京一日无险”,由此可见攻克安庆对征剿太平天国的重要性。1860年春,湘军以曾国荃部主攻安庆,多隆阿部主攻桐城,李续宜部在青草塥充当后备队,接应诸军。与此同时,清军在英山、霍山一带广修碉垒,以防太平军出奇兵突袭,安庆之围就此成形。与此同时,太平军第二次西征以无功而返告终,不仅武昌未能攻克,陈玉成亲率大军援救安庆也无功而返,最终于1861年9月5日,被清军用地雷炸开十几丈宽的城墙后攻克,守将叶芸来与手下两万多太平军将士皆在阵中被杀。自此,天京上游无险可守,洪秀全只能苟延残喘,三年后,天京也被攻陷,太平天国彻底覆灭。那么,为何太平天国晚期的另一位柱石忠王李秀成在危急时刻不去救援安庆,反而进兵江西,直趋浙江呢?
首先,第二次攻破江南大营之后,天国高层对下一步的战略规划存在分歧,当时总理朝政的干王洪仁玕在被俘之后的供词中写道:英王意在救安省,侍王意取闽浙,独忠王云:“为今之计,自天京而论,西距川陕,北距长城,南距云贵、两粤,俱有五六千里之遥,唯东距苏、杭、上海,不及千里之远。厚薄之势既殊,而乘胜下取,其功易成。一俟下路既得,即取百万买置火轮二十个,沿长江上取。“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英王陈玉成计划发兵救援安徽,侍王李世贤(李秀成的堂弟)计划发兵攻取福建、浙江。忠王李秀成计划攻取距离最近的苏州、杭州、上海,下游平定之后购买军舰沿长江而上,以解安庆之危。李秀成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只可惜计划赶不上变化,在进军过程中,他始终无法彻底攻占上海。其次,当时总理朝政的干王洪仁玕并未得到太平军高级将领的拥护,因为他是天王洪秀全的族弟,刚到天京不久即被封为“开朝精忠军师顶天扶朝纲干王”并总理朝政。可想而知,在一个以论资排辈著称的国度,这样一个依靠家世背景而不是真才实学成功上位之人,如何能得到那些从广西就投奔太平军,一路杀伐征战,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将领们拥戴呢?从洪仁玕写信劝李秀成率军救援安庆仍遭婉拒就可以看出,太平军内部号令不一,指挥失效也是李秀成弃安庆于不顾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过,李秀成在江浙进军顺利,又攻下省城杭州,因此在安庆陷落之后,大发雷霆的洪秀全并未怪罪到他的头上,反而把英王陈玉成和干王洪仁玕革职,李秀成没有救援安庆也算是因祸得福吧!
历史茶坊,一个爱写历史的屌丝,关注我,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安庆被湘军围困的时候,李秀成为什么不去救援,反而出兵江浙?
太平天国起义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农民起义,他起初轰轰烈烈,干得风声水起,打下南京后占据半壁江山。然而随着天京事变的发生,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燕王秦日纲等人的相继被杀,以及翼王石达开的负气出走,太平军伤了元气,先是天京上游的军事重镇——皖南地区被湘军攻陷,随后湖北各地陆续易手,太平天国的真正控制范围集中在苏南、皖南、浙西北以及赣北地区。
好在这时,洪秀全及时重用年轻的将领英王陈玉成和忠王李秀成,使得太平天国得已暂时稳住阵脚。
陈玉成和李秀成这对双子星座谋略出众,勇猛过人,两人一个“坐镇”西北,一个“坚守”东南,使得太平军后期的一度出现了中兴的良好局面。
然而,令人可惜的是,这对双子星座依然没有避免重走杨秀清等人“内讧”的老路,当时的天国已经不起折腾,但两人却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分歧,彻底葬送了太平天国。
1860年5月,湘军向天京周边逼近,湘军主帅曾国藩把所有兵力都用来进攻安庆,当时守安庆的将领是叶芸来,而湘军主力是太平军的数倍,多达4万人。
安庆之围越来越严重,1860年9月,洪秀全召集陈玉成、李秀成、洪仁等人在天京会商,讨论如何解除安庆的危机。结果陈玉成提出了围魏救赵的战术,以避免太平军主力陷入苦战的危局。
洪秀全同意了这一军事部署,于是下出了兵分三路的军事行动计划:一路由英王陈玉成挂帅从皖南出湖北直攻湖北军事重地武昌。另一路由忠王李秀成挂帅从江西出湖南,协攻武昌之西。第三路由李世贤和杨辅清从江西入湖北,主攻武昌的南北两面。三路大军合围武昌,以迫使曾国藩回援,解安庆之围。
洪秀全这一举措当然也是有原因的:当时湘军主力都去围攻安庆了,湖北只留了万余兵马留守,而武昌城内仅三千人,因此,这个战略计划显然是有可行性的。
很快,陈玉成按计划率兵西出湖北,兵锋直逼武昌,他一路势如破竹,一举拿下了黄州,这时距武昌只有短短的140里距离了。
听闻消息,湖广总督官文在武昌城内哀叹城池必失,飞书远在安徽的曾国藩,要求立急回兵救援。
然而,曾国藩却直摇头,他认为,湘军以主力对太平军的疲惫之师,这是湘军全局制胜最关键的一点。如果撤围分兵,将前功尽弃,因此,曾国藩决定,宁可丢武汉,也要啃下安庆这块硬骨头。
关键时刻,李秀成却在和稀泥,他把主力依然放在进攻苏浙上,为了交差,派遣堂弟李世贤和杨辅清进攻皖南。
之后,李秀成果然攻下了苏浙大部之地,结果这里的富有令太平军将士陶醉了,李秀成有大军在此都不愿西征湖北。
当时的干王洪仁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去信劝李秀成出兵。再后来,洪秀全也意识到安庆危矣,严令李秀成尽快西征。
李秀成不得已,这才出兵。事实上,李秀成迟迟不肯出兵,除了眷恋苏杭之外,他对陈玉成有分岐有成见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要知道,陈玉成少年英勇善战,二十出头就获封英王。然而,陈玉成的脾气有点火爆,他的堂叔陈承瑢在太平天军官高位重,陈家还有陈时永、陈学礼、陈得才、赖文光、吴汝孝、叶芸来,宛然等嫡系将领。也许正是因为后台足,陈玉成直来直往惯了,一些礼节也有不到位的地方。而李秀成却恰恰相反,他脾气温和、待人宽厚。在日常的接触中,陈玉成也因为一些锁碎之事而得罪了李秀成。
后来,陈玉成的主力部队都在安庆、皖南一带,李秀成的势力范围却在苏浙一带,两人可谓“界线分明”。
因此,陈玉成和李秀成面上一团和气,但因为两人个性的差异,内心有巨大的矛盾,因此,在战略方向自然达不成统一。
当然,接到洪秀全的命令后,当李秀成的部众从湖北南部打下了黄州对岸的武昌县,使得太平军大受鼓舞,当地的义军也纷纷加入李秀成麾下,结果使得李秀成的大军很快达三十万。
这时湘军军心动荡,而清廷也忧心湖北全境沦陷,往来急调湘军回援湖北。
然而,关键时刻,太平军的西征计划邓功亏一篑了。
原来,陈玉成见李秀成一直没有露面,当时安庆告急书不断传来。当时清廷照会了各国,阻止他们再与安庆太平军进行粮米交易,安庆叶芸来所部无法获得接济,城中已经断粮。湘军也加紧了攻势,安庆外围枞阳、太湖、潜山等要地都被攻陷,安庆城四周都被湘军迫近,形势非常危险。
陈玉见无奈之下于是率主力去救援了,只留下赖文光守黄州以观望动静。
尽管李秀成的大军士气正旺,但合围武汉的计划实际已落空。而此时,英国驻汉口领事金执尔再赴太平军,威吓李秀成不要妄图挑战英国在湖北的利益,要其立即退兵。
形势不利,再加上李鸿章和洋枪队一直伺机反攻苏浙,后方根据也不稳,李秀成思来想去,最终于1861年7月从湖北撤兵,返回了江浙一带。
李秀成这一撤军,彻底让西征失败了。而后来陈玉成也没能解下安庆之围,安庆失守后,陈玉成想挽回败势,最终被叛徒擒住送至湘军中,最终被曾国藩诛杀。
陈玉成一死,李秀成独木难支,最终导致了太平天国的灭亡,令人唏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