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压制住了司马懿,也知道他的野心,但是为什么一开始不杀了他呢?
曹操一定看出了司马懿和自己是一路人,这个和司马懿掩饰不掩饰关系不大。
请问,在您现在所从事的岗位,您是不是也能比较容易看出能胜任您这个岗位的人呢?
所以,曹操当年能看出种菜的刘备,后来也能看出藏得深的司马懿。
可是,为何曹家不杀了司马,还要一直用着呢?
尚构不成威胁此时的司马懿,纵然是英雄,可是,也还远远没有足以威胁曹家江山的地步。
尤其是曹丕时期。资历、威望能排在司马懿前面的人一抓一大把。即使到了曹丕后期,早期的名将凋零以后,当时曹家宗族的曹真、曹休这些壮年人,也牢牢把握着兵权。真的不需要特别操心弱小的司马懿。
年纪不大,地位更高的曹休、曹真在,司马懿是没有任何威胁的惨痛的前车之鉴当然,江山社稷不是闹着玩的。感觉有威胁,就直接先除掉不好吗?
不好!
这要从曹操创业过程中最惨痛的失败说起了。曹操在创业初期,杀掉了名士边让,结果,在他出征陶谦的时候,遭到了兖州士族的集体背叛,陈宫、张邈人迎吕布而来,几乎直接把曹操的创业之路扼杀在摇篮里!
兖州士族集体迎吕布,给了曹家最惨痛的记忆从此之后,曹家对士族小心多了,不管是对徐州、汝南的士族充分放权,还是有节制地打压杨彪等人,都很小心。即使非要除掉一些名士,比如孔融、杨修等人,也是小心翼翼,抓住了充分的把柄才除掉。甚至于对弥衡这种口臭得不得了的人,也只能费尽心机,让黄祖去杀。
所以,即使曹家有心除掉司马,也要把柄。司马懿会给你把柄吗?
曹丕急需士族的支持不但不能除掉司马,曹丕还要借重司马家来维持自己的统治。
早期的士族中,四世三公的袁家被自己在战场上消灭了,杨家也因和汉帝太近,不敢用。即使是早期辅佐曹操的颍川士族中,荀彧叔侄也义无反顾地站在汉朝一方。作为篡位者的曹丕,非常需要士族的支持!而河内司马家,在当时是剩下的最大的士族大家之一,也是辅助曹丕击败竞争对手的功臣,自然要倚重了。
连荀彧这样的老谋士,都坚定地站在汉帝一边,曹家若要坐稳江山, 急需士族支持实际效果不差,只是最后错用一人即使现在放马后炮,我也不认为曹家重用司马是多大的错误。司马懿为曹魏政权的稳定确实做出了巨大贡献。不管是曹丕时期,还是魏明帝时期,司马懿都没有构成威胁!
我认为,魏明帝在自己托孤的安排中,最大的错误,不是托孤司马懿,而是托孤曹爽!
曹爽这样的人,才是毁掉曹魏的大杀手!这样的人,即使司马懿不把他干掉,我相信,也会被敌国干掉!
曹爽早早地启用清谈之人,清谈之风若提前风靡魏国,吴蜀不是没机会翻盘
在司马懿的反戈一击中,支持司马懿的力量,绝大部分来自于蒋济等曹魏的忠诚力量,可见,曹爽确实已经失去了支持,即使他拿着兵符去招兵,也不会有好结果!
历史,是动态的,我们不能因为最后的结局,而武断地把一切事情都归入“蓄谋已久”、“早知如此”的悖论中。
除非你能穿越回去改变历史,否则,以上帝视角来看待历史,除了宿命论,我们又能从历史中学到什么呢?
曹丕压制住了司马懿,也知道他的野心,但是为什么一开始不杀了他呢?
虽然,“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毕竟,无故殊杀大臣,天下不服。曹氏欲杀司马,证据不足,后欲待诛杀,奈何司马羽翼丰滿,为时已晚矣!究其真正原因,是曹氏后人大不如前辈,乏帝王之术,对权臣重臣,不加钳制,以致养虎为患。
说句笑话,如若诛杀了司马,哪来的两晋南北朝?历史将改写,可历史是天已做好的方案,怎可更改?朝代更替,非一人所力挽的。
谢邀!
曹丕压制住了司马懿,也知道他的野心,但是为什么一开始不杀了他呢?
你们都看错了,实际上曹丕并没有发现司马懿有二心的迹象,如果发现了司马懿有二心,十个司马懿也休想活命。洽洽相反,曹丕跟他父亲曹操一样,是比较信任司马懿的,因为司马懿的确是一个人才,他文武双全,其实他内心是瞧不超曹操的,认为曹操出身低微,但自从曹操请他参与曹魏政权后,便深受曹操器重,他还是立过不少功劳的,诸葛亮六出祁山曹丕就是派司马懿带兵对阵的,他始终不出兵决战。当他捉住诸葛亮的一个战俘后,便问承相的生活起居情况,当得知诸葛亮在军中事无论巨细都要过问,并且吃饭很少。司马懿对天大笑说:“诸葛亮,食少,事繁其能久乎,”于是命令三军:坚守不战。最后硬是拖死了诸葛亮,使曹丕大大松了一口气。
正因为司马懿的战功卓著,所以才使得曹操父子深信不疑,而且父子俩一直将他当作心腹之人,曹操去世时是司马懿为首的几个人主持操办丧事,而且不断将赏和提拔司马懿父子。曹丕去世时也是由司马懿和曹爽两个人操办,而且还是以司马懿为主的。曹丕儿子曹叡即位后继续大大提拔司马懿,完全把他当成心腹来对待,完全没有察觉司马懿的暗藏野心。
“恩将仇报”是司马懿回报曹操父子孙子的知遇之恩的“回报,”“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句话永远要记住!
曹丕压制住了司马懿,也知道他的野心,但是为什么一开始不杀了他呢?
司马懿和曹操往往被相提并论,因为两个人都是位极人臣,虽然权倾朝野,却都不曾僭越称帝,而他们的儿子恰好都是通过禅让这种形式建立新朝。
但若论起司马氏和曹氏谁更对前朝君主忠心些,恐怕司马懿还是好些的,曹操在献帝之时已经从魏公做到魏王了,受九锡之礼,虽然自己不称帝,但是做周文王的心思还是很明显的,司马懿直到高平陵之变后曹芳下诏要给他加九锡,都还是固辞不受。
司马懿实际上是被曹操强行征召去当官的,后来还做了太子曹丕的侍从大臣,跟随左右,从那时起就深得曹丕的信任和器重。曹操这个人还是唯才是举的,虽然疑心病重,也发现司马懿有所谓“狼顾之相”,但总体上还是以大局为重的,毕竟曹氏江山将来还得靠像河内司马氏这样的世家大族来支持,否则也不会让司马懿去辅佐曹丕。
曹丕即位后,对司马懿总体上还是很信任的,一方面司马懿确实是有才能,另一方面其为人低调沉稳,深藏不露,所以曹丕临终前司马懿还和曹真,陈群一起位列辅政三公之一,曹丕还对后来的魏明帝曹叡说:“这三位大臣,你一定不要怀疑他们。” 对司马懿的信任可见一斑,又怎么会杀他呢。
当然司马懿的那几个儿子有没有野心,野心有多大,正如曹髦所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尤其是在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实际上已经为后来的司马篡魏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这顶野心的帽子不管他自己愿不愿意都被牢牢地戴上,这似乎就是历史的魅力,总要被后人评说。
曹丕压制住了司马懿,也知道他的野心,但是为什么一开始不杀了他呢?
谢谢邀请!原因有两点,而且是至关重要的。
一、曹丕也发现了司马懿确实有一定的才干,在军事谋略方面和组织能力方面。所以他要把司马懿留着或暂时留着,为他所用。曹丕并不遇钝,奸着呢!
二、由于司马懿在政治艺术上表演得很好,会装,有些事深藏不露,即便曹丕对他有警觉和怀疑,也只是一般,没想得那么远,那么严重。所以他多没把司马懿的问题放在心上。在他看来,自已己是天子,大权在握,不论司马懿如何变数,也翻不起大浪来。这在旁观者看来,曹丕犯了个极其严重的大错误:在司马懿的问题上太麻痺大意了!
谢谢!
曹丕压制住了司马懿,也知道他的野心,但是为什么一开始不杀了他呢?
司马懿和曹丕是相互依靠相互合作的关系,曹丕能继承王位,司马懿功不可抹,司马懿支持曹丕就是政治投资,到后来曹丕还要依靠司马懿对抗诸葛亮,曹丕对司马懿的态度就是一边利用,一边打压,司马懿只有利用,眼下不能除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