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灭秦后,为什么要分封诸侯而不是自己称帝呢?

新年好!我是鸡汤!

对于历史上重大关口的选择,仅仅只是以某些人物“鼠目寸光”来解释是不严谨的。一个政治群体的历史局限性,反应了那个时代政治人物面对复杂局势时的迷茫。

我试图从项羽选择合理性角度来思考一番,希望能提供不同的视角;

一、在当时人眼里,秦朝的二世而亡,是否代表了单一郡县制的失败?

自三代以来,从未有任何一个统一朝代崩溃得如此迅速。而陈胜、吴广,一介草民,振臂一呼,居然天下动荡,旧六国之地迅速非秦所有。面对这样的历史现实,时人对于是否是秦始皇制度的失败充满了了怀疑。

秦末时期,秦朝的地方政府在叛乱势力面前如此不堪一击,让人怀疑秦制是否是治理庞大帝国的有效制度。

这样的怀疑,知道刘邦建立汉朝以后,都不能完全释怀。西汉时期实行了郡县与封国制度并行的政治制度,大约也是得益于此吧。只是,刘邦对封国制度进行了改良,“非刘姓不得封王”,选择了由皇家子弟封国来拱卫朝廷,事实也证明,这对于汉朝四百年江山,也是至关重要的,刘邦之后的“诸吕之乱”中,也是依靠封王之兵的配合,才能以较小的代价安定国家。

因此,我觉得是否有这样的可能。

当时的统治者缺乏大一统的统治经验,因此,马上由封国制度改到单一的郡县制度,步子太大,需要有一个较长的过度阶段。毕竟,单一郡县制下的政府,对于政策的容错能力要远远低于封国制的政府。

而面对这样的历史关口,自然有人选择从回到封国制度开始,比如项羽。

二、当时分封诸侯,未必代表的是项羽等人对历史终局的选择,只是在当时形势下不得不为的临时举措。

刘邦也是先分封诸侯,再逐个消灭英布等诸侯的。

实际上,在项羽之后,刘邦也需要分封诸侯给韩信、彭越等统兵诸侯。这是当时现实的选择,刘邦选择了先分封,后收回的举措,项羽更有可能是这个选择。

分封诸侯,是当时人心所向;

毕竟,当时的旧六国之地,各武装力量实际上是一种同盟的关系,而非从属关系。当时天下的士人,对自己身份的理解依然是“魏国人”、“齐国人”,就算是张良这样的人物,都要辞别刘邦,选择侍奉自己的诸侯王。因此,分封诸侯是当时符合人心的举措。

从张良拜别刘邦可见,当时的人,依然把自己看成韩国人、魏国人。

项羽当时只有两个选择,1、你们缴械归顺我,不服就接着打;2、先符合人心分封诸侯,以后再慢慢解决问题。

相比之下,第一种选择带来的只是让自己取代秦朝,成为诸侯“群起而攻之”的对象,选择先分封诸侯,似乎是更为稳妥的选择。

项羽所能做的,实际上只是对这种局面进行优化,尽可能地让自己亲近的人拥有更多的领地,从而提高自己对各个诸侯的力量优势。

三、项羽只有回归到楚地,才能确保自身的优势;

毕竟,项羽虽然一路征战,但自己的政治根基就在楚国。他如果把自己分封在关中,那么,刘邦在汉中时所出现的困境就会出现在项羽军中了。项羽之兵皆是楚兵,人心思归。刘邦军的人心思归,还能转化成“打回中原去”的力量,项羽军的人心思归,恐怕只会让几年后的“四面楚歌”提前到来了。

假若不先分封诸侯,项羽可能就会被群起而攻之。

关中之地,留给秦军败将,在当时看来也是较为稳妥的,毕竟,那在很长时间内,可以确保旧秦地对自己不构成力量威胁,而对于关东诸侯,项羽还是有绝对的信心控制住的。

毕竟,谁也想不到汉中的刘邦,可以如此迅速的“还定三秦”,速度比自己平定齐地还要快。此时,项羽要遗憾的,恐怕是没想到当年自己身边的“执戟郎”居然有这样的军事才能了吧。

项羽灭秦后,为什么要分封诸侯而不是自己称帝呢?

采用郡县制还是分封诸侯,采用霸王还是皇帝,这其实是两个问题。虽然是两个问题,但其间还是有一定的关联性。

嬴政灭掉六国统一之后,项羽等人推翻秦朝之后,他们所面临的形势是完全不一样的。

嬴政在灭掉六国统一天下之后,凭借他祖先做出的贡献,在嬴政之上再也没有一个能够凌驾于嬴政之上的称号。嬴政所做的只是让众臣制定一个更为响亮的称号而已。

项羽等人推翻秦朝之后,在项羽之上还有一个楚怀王,在项羽之侧还有六国之王。在这种形势之下,项羽只能尊崇楚怀王,给自己一个很尴尬的西楚霸王。

还有一重意思,项羽可能觉得秦朝被推翻,继续用皇帝这个称呼有点儿不吉利。毕竟秦朝用皇帝这个称号二世而亡,王这个称号却是都传承很久。也许是出于这个想法,所以项羽就尊崇楚怀王为义帝吧!这一点没有史料依据,纯属个人臆测。

嬴政灭掉六国统一之后,秦始皇拥有绝对的权威。整个天下没有任何一股势力能够挑战秦始皇的权威!秦始皇这时候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可以,所以秦始皇只是在分封制和郡县制做了一次抉择而已!

项羽等人推翻秦朝之后,项羽只是实际比较强的一股势力,并没有拥有绝对的权威。当时的情势之下,项羽无力独自吞下秦朝这块儿蛋糕,所以只能把秦朝这块儿蛋糕分给众人。人性是贪婪的,要是能够独吞,定然不会与众人分食。所以说当时项羽也是只能采取分封这种方式。

挟泰山以超北海,是为不能;为长者折枝,是为不为。项羽不是不想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只是的确是做不到!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项羽灭秦后,为什么要分封诸侯而不是自己称帝呢?

项羽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的悲剧英雄,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力大无穷,武功高强,号称西楚霸王。在项羽最强盛的时候,本来有机会称帝,为何最后没有称帝,而是分封十八路诸侯了!

项羽在推翻秦国当中,立的功劳最大,但他始终是一个楚国的将军,它上面还有一个楚怀王,在攻打咸阳的时候,楚怀王和众诸侯有过约定,谁先攻入咸阳,谁就是王,每次和女友“办事”都是做几下就完了,有时还软软的,嗖索:叶智谈往事,定能帮到你,但是却派项羽去救赵(因为楚怀王对项羽不满,不想项羽立功),最后是刘邦第一个攻入咸阳,按理来说,刘邦是新的王。

但是结局不是这样的,项羽感到不满,因为项羽只是楚国的将领,于是自己打破原来的格局,希望重新建立秩序,于是遥尊楚怀王熊心为名义上的皇帝,自己进行分封(那时候项羽最强)。

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把秦地和齐地各分了三份,刘邦的封地在巴蜀,把自己关系好的诸侯封在刘邦的旁边,来牵制刘邦,这样自己就可以慢慢的来争夺天下。最后的结局我们也知道,项羽羽自刎乌江,而结束。我们来分析一下项羽没有称帝的原因。

其一,如果各位诸侯推选新的王,只能推选楚怀王,这时候还轮不到项羽,因为项羽是他的手下,所以后来项羽杀了楚怀王,推掉了自己的绊脚石。

其二,虽然项羽在个诸侯当中势力最强,但是没有几个诸侯服他,在个诸侯当中,很多都是六国贵族后代,有着王者血统,反观项羽,他的祖上只是楚国旧将,没有王者血统。

其三,六国旧部,他们本意是复辟旧制,他们也不愿意上面有一个人管理他们,不愿意失去他们独霸一方的合法地位。

其四,按照古代传统条件,皇帝只能是功高震主,有德者居之,而项羽在杀了楚怀王以后,遭到天下人的戳骂,如此一来,项羽就更不能称帝了。

其五,项羽虽然打仗厉害,但是他没有治世安民的智慧,只是简单的压服制裁,很多人也不看好项羽,所以项羽的社会基础很差,连老百姓都不支持。

项羽灭秦后,为什么要分封诸侯而不是自己称帝呢?

项羽一生最大的失误就是分封诸王。

他带领一帮诸侯弟兄,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打败了秦国。他没有像秦始皇一样,当个皇帝,而是选择分封诸王,自己当了王中之王,还起了个相当霸气的称号,西楚霸王!霸气有余,但稍显稚孩子气!

项羽军事天分没得说,历史上可以与之媲美的,屈指可数,其才能或可与秦朝白起相较高下。但上天是公平的,给了他超凡的军事才能,却没匹配给他相应的政治智慧。他是军事天才,却是政治低能儿!

项羽的性格极具两面性,他既有神勇的一面,也有软弱的一面。他曾破釜沉舟,在巨鹿与秦军大战九次,全歼秦军主力;他曾垓下之围惨败后,放弃了东山再起的机会,拔剑自刎。

他既有残暴弑杀的一面,也有妇人之仁的一面。他曾下令坑杀二十万投降秦军,又曾多次屠城;他也曾一时之仁,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放虎归山,追悔莫及。

范增曾劝项羽做个皇帝,项羽没有同意。他理想中的天下,是周天子那样的联邦制国家,不是秦国这种中央集权国家。其实这不是项羽短视,当时大部分人的想法是和项羽一致的,秦朝统治时间太短,民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还没有形成,仍把秦朝当做侵略者看待,他们怀念的还是七国并立时的国家。

项羽分封诸侯时,自己挑了一个自以为最好的蛋糕,平原富庶地区,都城徐州离老家宿迁很近,不仅没有方言困扰,还能荣耀乡里!

项羽分封诸王时,是按照功劳大小、关系亲疏来分配。功劳大,分的多;功劳小,分的少;没有参与作战的,不分。这种分配,看似公平,实则暗含危机。

他把刘邦分到了汉中,当时的汉中是不毛之地,之所以如此安排,是其对刘邦心存芥蒂,故意让其远离故土。又将秦地一分为三,分给了亲信章邯、司马欣和董翳三人,以牵制住刘邦。又将齐地一分为三,分给田市、田都和田安。而齐国田荣和赵国陈余因为作壁上观,没有派兵帮助项羽,项羽对他们很有意见,所以没有给他俩封地。

最先出来闹事的就是田荣和陈余,项羽变成了救火队长,到处灭火,忙的不可开交,可这边火还没灭,西边刘邦又开始搞事情了。

项羽啊,还是太年轻了!刘邦曾评价他,有一个智谋之臣范增,却不会用。

项羽当初分封诸侯的决定,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项羽灭秦后,为什么要分封诸侯而不是自己称帝呢?

山野老人解读两汉三国,与您一起体会历史新感觉!

项羽灭掉秦国以后,为何自己不称帝反而去分封十八路诸侯?

山野老人以为这个问题应该从三个方面理解。

一,从历史看,分封制很辉煌。

站在项羽当年的历史背景看,周朝的分封制很辉煌。

周朝有近八百年的历史,创造过成康盛世。

周朝辉煌的历史对后世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与项羽同时代的刘邦最早建都洛阳。

刘邦之所以建都洛阳,就是羡慕周朝的辉煌,有与周朝比个高低的意思。

项羽,刘邦之后的很多帝王,也有项羽、刘邦这般情怀。

如西魏权臣宇文泰开国后就将自己的国号定为北周。

如周太祖郭威灭后汉建国后就将自己的国号定为后周。

东周时期的春秋五霸,也在历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二,从现实看,郡县制很糟糕。

郡县制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首创的国家治理体制。

由于郡县制是个新生事物,不被很多人认识与接受,再加上秦始皇的郡县制寿命太短,二十年左右的功夫,秦朝就开始土崩瓦解,最后被项羽推翻。

与项羽同时代的刘邦对郡县制也缺乏信心。

刘邦登基之初实现的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的国家治理体制。

后来通过几代人的实践,证明郡县制优越于分封制,才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推广郡县制。

三,从项羽看,分封制很适合。

项羽属楚国贵族后裔,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有过辉煌的历史。

春秋时期的楚庄王曾是春秋五霸之一。

战国时期,楚国是战国七雄之一。

这些对项羽这个贵族后裔都有吸引力。

刘邦也是出国后裔,但与项羽不同。

刘邦是平民阶层,对春秋五霸、对战国七雄,不像项羽那样顶礼膜拜。

项羽分封天下,将自己封为西楚霸王,就可以看出项羽对春秋五霸,对楚国有着异于常人的感情。

刘邦登基后,延续自己汉王的封号,定国号为汉。

不像项羽,将自己封为西楚霸王。

综上所述,项羽站在自己贵族后裔的立场上,只看到了周朝分封制的辉煌,看不到周朝分封制的没落;只看到郡县制的失败,看不到郡县制这个新生事物的未来。所以项羽宁可自己不称帝,而去分封十八路诸侯,自封为西楚霸王。

项羽灭秦后,为什么要分封诸侯而不是自己称帝呢?

格局决定胸怀,胸怀决定高度,无格局必鼠目寸光,无胸怀难成大气

项羽在公元前208年带8000江东子弟兵北上抗秦,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短短两三年时间,秦朝灭亡速度之快,让人目不暇接。

项羽英勇善战、决绝果敢,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项羽与刘邦展开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并屡屡大破刘邦,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项羽进入咸阳后,引兵屠戮咸阳,杀秦王子婴,把府库里的珍宝、后宫中的美女全抢归己有,然后一把大火,将咸阳烧了三个多月,大秦数百年基业,千万老百姓用生命垒起来的繁华富庶,统统化为灰烬。要知道秦朝刚灭,可秦必竞还有不少人怀念,得民心者得天下,一把火将自己烧到了人民的对立面,此时项羽想的就是报仇,他的爷爷楚国大将项燕和叔父项梁都死在秦国的手中,他是为了复仇而起义的,是灭秦复楚,而不是灭秦打天下。反观刘邦,先进咸阳反而善待秦王,不纵容烧杀抢劫,严明约束军队,刘邦此时除了担心项羽,想要的就是天下。

韩生劝他说:“关中山横河阻,土地肥沃,在此定都,可以成就霸业啊。”可他却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 。”项羽觉得有了这个地位就应该衣锦还乡,给家乡父老看一下他的出息,而不是想着成就霸业,当上皇帝。项羽狭隘的格局决定了他不能成就帝业,只能是西楚霸王。

项羽带着40万大军进军关中,18诸侯联军不是项家军,是六国贵族,他们反抗暴秦的目的,只是恢复旧国。此时各诸侯之间都有着强大的实力,项羽并无实力控制他们,要是项羽胆敢称帝,肯定会引来他们的群起而攻之。他们可以接受项羽僭越称王,但是接受不了他当皇帝,项羽就只好采取折中方案,分封各诸侯,先稳定他们。

项羽封自己为西楚霸王,自己再亲自分封18路诸侯,18路诸侯就是18个诸侯国,他项羽是西楚霸王,实际上就是诸侯国的霸主,他以为自己分封十八个诸侯王之后,这些人就唯他马首是瞻了。只要他一声令下,这些人都会听他的调遣,任由他摆布。

可事情绝没有他想的这么简单,否则就不会有自刎乌江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