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关羽被后世各种加封,从王变成圣,可他的兄弟张飞却远远不如他出名?
您好!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关羽,因为他独特的气质和经历,一直活跃在“当代史”中。
从事实角度说,关羽和张飞,在伯仲之间。
可是,在宣传上,意义就不一样了。
宣传,最重要的是故事!帝王通过把一个人物拿出来当故事讲,让臣子知道该怎么做!
要说靠武将的专业能力出名,张飞关羽都还够不上。不管是个人勇武,还是用兵之能,历史上强于此二人的不少。
论及个人勇武和用兵之能,关羽和张飞在中国历史上还不足以脱颖而出。但是,在古代宣传的重要——忠义上,从关羽身上可以拿出来讲的就太多了。
对于帝王来说,忠意味着什么?
两点:1、做臣子的不要背叛君主;
2、做臣子的即使不和君主混了,也要来去明白,好聚好散,最好你帮我立了功再走。
我相信,不管是古代的君主,还是今天的老板,都是这样的想法。
关于第一点,是忠诚的基本原则,千古以来,可以宣传的人物实在太多了。宣传多了大家都审美疲劳,没有意思!
张飞的故事,精彩绝伦,但是却难以成为后世君王宣传的重点人物关于第二点,是古代君王最担心的一点。而所有现实的君王都知道,岁月有痕,有起有落,想让人无条件一直跟着你这个要求只是一个美好的幻想!但是,至少,大家好聚好散,你不能像吕布一样,要分手的时候给我来一刀!
因此,关羽降汉不降曹那段,就决定了:关羽,就是古代帝王进行忠诚教育的活教材!
而我们发现,后人最津津乐道的,也都是他和曹操之间的故事。
关羽在效力曹操期间。明确表明了忠心于刘备的态度。但依然坚决地完成了他的任务,立下了功劳。千古以来,有谁能做到?哪个老板不喜欢和这样坦荡的人合作?
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华容道”,都希望自己曾经的属下,能对自己网开一面在离开曹操时,好说好散,还把主公的赏赐全部都归还了,没有动用老东家的任何资源。这样的光明磊落,哪个老板不喜欢?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关羽,永远活在当代史!这就是关羽能够不断被神话的原因!
为什么关羽被后世各种加封,从王变成圣,可他的兄弟张飞却远远不如他出名?
这个啊,你想一下,关羽是哪儿人啊?懂了没?山西人啊。
山西晋商是中国影响最大的商帮之一。山西商人从北宋开始崛起,做宋辽之间的贸易起家(记得评书《杨家将》里那个爱国商人任炳仁堂会吗?)。
商人走南闯北,又是士农工商最低的那个层级,走到哪儿都受欺负,特别抱团。山西商人在全国各地修有晋商会馆,或者山陕会馆,作为他们商会的产业。在会馆中间,供奉起他们山西的保护神关羽。
为什么选关羽?你觉得山西人还有谁合适?这地方自古出的武将也不太多。
以后的故事就是生意越做越大,生意最重要的是诚信,于是各种与信义有关的故事被不断添加到关羽身上。土山约三事,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啊,直到把关羽完全神话。
如果把关羽和张飞换一下,张飞是山西人,那今天成神的就是张飞了。
为什么关羽被后世各种加封,从王变成圣,可他的兄弟张飞却远远不如他出名?
张飞比关羽故事少,也没人家故事精彩。
为什么关羽被后世各种加封,从王变成圣,可他的兄弟张飞却远远不如他出名?
关羽为何封圣?事实上不止张飞,就三国时期来看,就有曹魏阵营的张辽、曹仁乃至许褚、典韦都是当世名将,虽说综合来看不及关羽,但也不遑多让,不过历史地位却是判若云泥。实际上,从古到今,没有哪位将军的地位能与关羽相比,关羽的地位已不仅仅是封神,早已经到了由“圣”及“帝”的地步,这是为何呢?为什么偏偏是关羽,而不是其他人?
其实在现实中,真实的关羽并不是个完人,陈寿对他的评价是“刚而自矜”,这个评价是恰如其分的,而后主给他的谥号是“壮缪候”,这个谥号并不美好,对比一下诸葛亮的谥号“忠武侯”,相差不少,壮缪候之谥实则暗指他作为败军之将,名实不副,语含讥讽。
关羽到底经历了什么,得以封圣封帝呢?当然是经过历代小说家的演义和《三国演义》的扩充和改造,使得关羽的忠义形象被拔高到第一位,而他其他方面的缺点都被忠义所掩盖。可以说,关羽的形象是《三国演义》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位,借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关羽虽有名,终究不过是一名武将,最后还兵败被杀,历代皇帝又为何会看中关羽,不断对其加封呢?主要有三点。
一、符合儒家道德至上的理念,在古代社会来说,属于绝对的正能量,所以被皇帝倡导,关羽实际上成为了一个偶像,一个进行社会教育的思想工具,发挥的是道德表率的作用。在道德至上的支配下,百姓听从皇帝的道德宣传,按照伦理道德安排人生,老老实实做顺民即可,历代君主对关羽的加封,意义也在于此。
如果不太容易理解,小院再举一反例,曹操在古代通常被视为奸贼的代表,不过现实中,曹操显然要远远强于关羽,但恰恰是由于曹操违反了所谓道德的游戏规则,不安其位,不守其道,被认为是无德之人,所以曹操再强,也不可能被捧到关羽的地位,如果这样,岂不是鼓励人人都当曹操?那皇帝的天下还怎么坐得住?不但不能捧,还要拼命贬,不信看下传统戏剧中的曹操?
二、是关羽忠君的形象。忠君是关羽形象的最伟大之处,忠强调的是皇帝对大臣的绝对支配和大臣对皇帝的绝对从属。关羽投降?那是不可能的(虽然事实上他是投降过,原因下文会讲),吕布可以投降、张辽可以投降、赵云、马超可以事二主,连诸葛亮也可以让刘备三顾,只有关羽对待刘备是忠字第一的,关羽的忠君意识符合君权至上的政治架构,有利于强化皇权专制,如果人人都有关羽这样的意识,那哪里还会有人叛乱,哪里还会有人造反,皇帝的天下不就可以千秋万代了吗?
三、是关羽忠义的形象。这就要提到上文说的关羽投降的事,忠义是排在忠君之后的,所以关羽为了忠君,为了保全刘备的家眷,不惜背上不义之名,这更加凸显了关羽形象的高大,而最后独行千里,更是把忠义形象发挥到了极致,就算现代电影中的情节,恐怕也没有这么完美,这样的关羽,皇帝们如何能不爱?
宋朝对关羽加封的封号就有忠惠公、武安王、义勇武安王、壮缪义勇武安王、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等。元顺帝干脆将关羽跟佛教联系到一起,宣布他为护国珈蓝。热爱道教的万历皇帝又把关羽封为协天大地护国真君、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顺治皇帝再将其追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地,顺治孙子雍正又为其增加春秋二祭,同治皇帝再加号翊赞,光绪帝又加封二十六字大帝称号(太绕口,小院都懒得打字),关羽已经统一了儒教、佛教、道教,成为超级英雄。历代皇帝如此推崇,关羽在民间的形象当然也就一再拔高,再也无人可以比肩。
范围再扩大一些,为什么《三国演义》要扬蜀贬魏呢?其实也是以上原因的体现,作为汉室正统的刘备当然代表的是道德的正面,哪怕最后刘备在献帝还没死的时候就称帝,也是为了匡扶汉室,既然蜀汉是正义的化身,那与其对立的势力当然只好作为反派出场。
为什么关羽被后世各种加封,从王变成圣,可他的兄弟张飞却远远不如他出名?
关羽和张飞的武功基本都差不多,关羽稍高点。二人在蜀国的地位也差不多,关羽是前将军,张飞是车骑将军。可二人死后的级别就差了个天上地下了,张飞仅被追封为桓侯,关羽则成了“武圣”,与孔子的“文圣”并称为“文武二圣”,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了,这是为什么呢?
后人对关羽一生的评价就两个字“忠义”,他不贪恋曹操的官职和金钱的诱惑,挂金封印,千里走单骑,坚决的跟随大哥刘备。后来,关羽念及曹操当年的知遇之恩,在华容道将曹操放走,这都是“忠义”的行为。这些行为也恰恰是后来的皇帝们希望臣子们做到的,于是,不断的给关羽“加官进爵”,从宋元的忠惠公、武安英济王到大明的关圣帝君,清朝更是被封为关圣大帝。所以说,原因就是这些皇帝们要树立一个“忠义”榜样,使关羽成为大臣们学习的楷模,以利于政权的稳固。
张飞留给后人的印象是一个鲁莽、脾气暴躁的粗人,这个就没有什么“发扬”价值了,所以,死后也就没有人给他“升职”了。
为什么关羽被后世各种加封,从王变成圣,可他的兄弟张飞却远远不如他出名?
小编认为从关羽被封圣这件事可以得出一个道理,那就是无论在那个领域,只要能把他做的好,做的精,做的专,都会成功。比如,忠、孝、义,等。 而关羽就是将“义”做到淋淋尽致,最终留下千古美名的。
关公除了各个传奇故事外,小编认为有两件事最能体现他的“义”,也正是这两件事将关公的“义”表现得淋淋尽致的。
一、与曹操约法三章
关羽在下邳被曹操所擒,与曹操约法三章。
1、降汉不降曹
2、照顾嫂嫂
3、得知哥哥刘备的下落,无论天涯海角,便去找哥哥
敢提出这三点可见关羽的魄力,而在曹操麾下期间更是获得的曹操的厚待,赏赤兔马,婢女,甚至吃什么好吃的都给关羽送去品尝,如此恩遇令曹操身边的贴身武将都嫉妒。如若是别人一定会被感动的稀里哗啦,但是关羽的知哥哥的下落,温酒斩华雄,报了曹操的恩德后,还是义无反顾的去寻找哥哥,不忘先主之义。
二、曹操败走华容道,关羽将其放之
赤壁之战后,曹操败走华容道。关羽领军令状,欲取曹操项上人头,但是真到了这时却没有下得去手,反而将曹操放走。
关于这点可能是有争议,认为其是相当于背叛了刘备,但是小编认为,正是他这样才可被封为义绝,如果他真的把曹操杀了,他还会被封为义绝吗?显然是不会的。
关羽重情重义,以义为先,留下千古美名。被后人所爱戴。所以在三国中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仅仅这个排在第四位的关羽被封为武圣人,与文圣人孔子齐名。
小编认为,关羽的“义”是一绝,是取胜法宝,你们认为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