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觉得现在过年索然无味,是我们长大了,还是过年的气氛渐渐变淡了?

谢谢邀请,我是鸡汤,我来答!

其实,不是“过年”索然无味了,而是我们自己索然无味了。

小时候过年,盼着过年,买新衣服穿。现在呢?大家期盼“双十一”秒杀新衣服。

小时候过年,和亲戚朋友拉拉家常,开心得不得了。现在呢?回家聚会变成了述职报告,赚多少钱,买多少房。

小时候过年,东西放肆吃,趁着过年想吃什么。现在呢?每次多吃一厘米,都要说声对不起!

年,依然是那个年。我们,却早已不是那个我们。

不想让过年索然无味,就要让我们自己不要索然无味。

不必花太多钱攀比,多用心关心老人和孩子。

不必吹太多牛攀比,多用心关心朋友和同学。

不必到了过年才想到减肥,多用心在平时就保管好健康。

用心,才能有味!

有人觉得现在过年索然无味,是我们长大了,还是过年的气氛渐渐变淡了?

我认为不是气氛变淡了,而是时移事异,人们的直观感受变化了。这种感受的变化源于几个因素。

第一,经济条件的好转。过去经济条件差,吃穿用度都很匮乏。在七八十年代,那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小时候,记忆中平时吃得多的是红薯、馒头,后来吃上了白米饭。吃肉不是每天都有的,我们家一个月才吃两三次。穿的也很少,一年也就一两身新衣服,其中一身还是过年买的。到了过年的时候,再穷的家庭都会想尽办法拿出最好的东西来吃穿,那些东西都是平时可望不可及的。所以无论大人孩子都盼望过年。而现在平时都吃得很好穿得也很好,山珍海味也稀松平常,很多家庭都觉得过年跟平时差不多,玩不出新花样。年因此少了值得期待的东西。

第二,形式上的变化。节日需要一些仪式感,来彰显不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一些习俗被取消或者淘汰,使得年文化越来越缺少载体。比如,为了不污染环境,现在不准放鞭炮。很多人不习惯,没有了鞭炮噼里啪啦的响声,似乎难以感觉到过年的气氛。再比如现在城里的房子装修考究,贴不了春联,同时高楼大厦也无处祭祀。很多家庭也省去了这两个环节。至于其它的,买不买新衣也无所谓了,团年饭也没期待了,孩子们包里有钱也不在乎红包了。当旧的年文化载体消失,新的年文化载体还没有兴起,自然会感觉跟以往不同。

第三,大人与孩子的区别。总体来讲,孩子比大人感觉过年更有意思。原因是孩子们更多是得实惠,而大人更多的是操劳和负担。出门在外的有奔波之苦,收入欠佳的有亏欠之忧,筹备过年的有操劳之累,不胜酒力的有饮酒之虑,条件不好的有红包之伤,诸如此类。纵向对比,过去我们是孩子,无忧无虑,过年只想着怎么玩,怎么玩得尽兴;现在是大人,过年要背负更多,所以感受也会大相径庭。

但总体来讲,过年过的是“团圆”文化,无论小家还是大家,都突出一个“和”字,“家”和则万事兴。无论我们身在何方,无论我们多么忙碌,感谢有年让我们千里迢迢为家而奔赴;感谢有年让中华大家庭团聚在一起,让我们明白,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有共同的祖先共同的根,并以年文化的形式世代传承。

有人觉得现在过年索然无味,是我们长大了,还是过年的气氛渐渐变淡了?

过年的气氛变淡了

有人觉得现在过年索然无味,是我们长大了,还是过年的气氛渐渐变淡了?

谢谢邀请,我个人觉得很大程度上是我们长大了,还有一小部分是大环境所致吧应该。以前只有过年的时间才能吃好的穿好的,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天天都像过新年一样,所以感觉很平常。

有人觉得现在过年索然无味,是我们长大了,还是过年的气氛渐渐变淡了?

不是年味变了,而是现在过年最开心的不是你了!

有人觉得现在过年索然无味,是我们长大了,还是过年的气氛渐渐变淡了?

是要求更高了,钱多东西多,已经不满足以物资的享受了。吃喝不愁想更多地玩乐,可还是觉得少了些什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