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关乎国运,刘备为何不带诸葛亮以及赵云、魏延、马超猛将呢?

我是鸡汤,我来答。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的人事安排,没有问题,依然表现出了一如既往的“用人之能”。

很多人说,刘备不带诸葛亮、赵云等人东征,是因为这两人反对伐吴,这种说法,真的是太低估了蜀汉君臣的素养了。反对伐吴的就不带去伐吴,把关系国运的战争看成组队打王者荣耀了吗?而且,赵云,虽然没有赶上夷陵之战,但是属于伐吴军序列中。

实际上,每一位将领、谋士,都有自己最擅长的一个领域,即使是曹操那样的大军事家,遇到水战,不也是两眼一抹黑吗?

那么,我们从刘备当时所必须完成的几项任务,来分析一下刘备的人事安排:

一、稳固后方,必须依靠诸葛亮、魏延:

关羽败亡、孟达叛乱后,刘备的后方并不稳固。任何国家,在遇到如此惨败后,都会出现动摇。何况,刘备新称帝,后方人性并不容易预测,必须有得力的人把手。

汉中重任,非魏延不可。

老子倒是想去东征杀敌,你们倒是找个人来汉中替我呀!

在早先任命汉中太守时,大家讨论的人选主要是张飞和魏延,张飞当时已经被害,那么,汉中必须由魏延把手了。毕竟,此时汉中所面临的危险,比两年前刘备选择汉中太守人选时要大得多,不可能换人。

辅佐统治益州,非诸葛亮不可。

诸葛亮,在刘备时期的定位,更类似于刘邦时期的萧何。主要是坐镇后方。刘备入川时,就是诸葛亮坐镇南郡,刘备攻汉中,诸葛亮也是在西川调度。那么,在战事爆发后,这样的安排,是最为稳妥的。

除了我,你说说,还有谁能陪着傻乎乎的太子管好后方?

二、伐吴攻略,用人所长。

刘备东征,带的人,其能力,也都符合随征的要求。刘备夷陵之败,败于自己的失误,并非败在部将不利。

首先,赵云坐镇江州,以为后应。

赵云确实没有参加夷陵之战。但是不代表赵云不在东征部署中。在当时,赵云坐镇江州为后援。败则相救,胜则进击。只是,谁也没办法料到,刘备一瞬间被秒杀,该军团起到作用。

伐吴,江州是基地,在刘备决意伐吴时,第一步就是让张飞进入江州。张飞走后,赵云在江州统御后方生力军,当然属于伐吴的编制!而这个后军的重任,由有“厚重”之称的赵云统御,也是用人有方。

其次,其余诸人,各有所长,但都适合此次攻略。

哎,其实我蛮想冲到前线爽一把的,你们几个快投币呀!

马良,长期辅佐关羽镇守荆州的,最熟悉荆州的情况。他在此战中,还利用了自身的能力,联络、发动了武陵地区的少数民族。著名的沙摩柯(就是在演义中射死甘宁的那位)就是在此时率部加入刘备的。马良可谓不辱使命。

先被关羽坑,后被刘备坑,三国到处是坑!老子想跳槽到水泊梁山去!

吴班、冯习。这两位在当时并没有赫赫威名的人做先锋。也反应了刘备的才干。

伐吴之路,尤其秭归——猇亭,地形复杂,为将者必须具备山地战和两栖战能力,才足以胜任。而放眼,蜀汉众多名将,谁有这个能力呢?事实是:这两位仁兄的任务完成得都还不错。

因此,刘备夷陵虽遭惨败,但其用人之能,还是无可挑剔的。后人不能因夷陵之败,就否定刘备在此期间的所有作为。

夷陵之战关乎国运,刘备为何不带诸葛亮以及赵云、魏延、马超猛将呢?

事实上,夷陵之战刘备带上了蜀汉政权所有他能够带上的将领,并且还请了外援--五溪蛮首领沙摩轲及他的一万蛮军。

夷陵之战前的两个月,刘备刚刚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要知道自从东汉开始,就已经废除了丞相的职位,东汉末年第一个称丞相的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刘备这么做,足可见对诸葛亮的信任。

刘备时代,自从诸葛亮加入后,就一直负责后方的政务,提供赋税,提供兵员,运输粮草,负责镇守刘备的后方,起初是荆州,后来是成都,刘备攻打刘璋时,诸葛亮在荆州后方,刘备攻打汉中时,诸葛亮在成都后方,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时,诸葛亮当然在成都后方镇守了。

因为自老一辈的将领去世后,诸葛亮成为刘备手下当之无愧既信任、又有能力,同时还非常忠的社稷之臣,诸葛亮镇守后方的这个位置,是无人能够替代的,所以诸葛亮不能离开成都,必须在成都镇守,并且成都还有刘备将来的希望--皇太子刘禅。

刘备希望自己在前方征战的时候,后方能保持稳定的物资供应,同时能保持稳定的政治局面,唯有诸葛亮有这个能力,所以刘备不会带诸葛亮出战,至少在刘备眼中,诸葛亮就是自已的萧何。

夷陵之战发生的一年前,关羽因为大意,被东吴偷袭了荆州,关羽也被东吴军队俘虏杀害,消息传来,蜀汉朝廷一片义愤填膺,尤其是刘备,刘备是一定要为关羽报仇的,同时也是一定要夺回荆州的,因为荆州是刘备的龙兴之地和发家之地,刘备想要统一天下,荆州不能丢。

当刘备在朝廷宣布将要发动夷陵之战攻打东吴时,蜀汉群臣要不就是默不作声,要不就是随声附和,包括诸葛亮在内也是 沉默不语,只有一个人站出来劝谏刘备,这个人就是赵云,赵云对刘备说:国贼是曹丕,应该要先攻打曹丕,如果对东吴用兵,那么战争就难以停下了。

刘备平生第一次没有听从赵云的劝谏,对于赵云的劝谏,刘备非常生气,原本刘备很想带赵云去参战,但由于赵云的劝谏,刘备放弃了这个想法,一个与自己想法不一致的将领,是无法全身心投入的,所以刘备没有带赵云参加夷陵之战。

刘备虽然没有带赵云参战,刘备非常对赵云的劝谏感到生气,但刘备并没有失去对赵云的信任,在刘备的心中,赵云仍然是他最信任的人,于是刘备让赵云都督江州,江州就是今天的重庆,也就是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时,益州靠近荆州战场最近的地方。

换句话说,刘备没有带赵云,是因为让赵云镇守江州这个二线基地,也正是因为刘备的这一人事安排,让夷陵之战中大败的刘备逃到白帝城时,是赵云第一个率军前来护驾,也正是赵云率军前来,才挡住了东吴军队继续前进的道路,解了刘备的危险。

这也是刘备没有带赵云参加夷陵之战的原因。

魏延早在刘备称汉中王时,被刘备封为汉中太守,镇远将军,作为镇守益州北边边境汉中的将领,魏延的任务就是镇守汉中,防御曹魏。

汉中在蜀汉政权的地位相当于前线,魏延也就是这个北方前线的指挥官,从219年开始,直到夷陵之战爆发的公元221年,魏延一直尽心尽力的镇守汉中,不曾离开一步,作为军事将领,魏延的作用就是镇守汉中,即使是刘备发动再大的战争,也不会贸然让一个边境地区的指挥官离开边境,这样会让边境置于危险之中,刘备才不会干这样的傻事,所以刘备也没有魏延参战。

马超作为曾经的一方雄主,之前是与刘备地位一样的诸侯,在马超被曹操击败之后,投靠了刘备,马超在蜀汉的位置非常尴尬,属于典型的位高权轻无实权,只是被刘备当成吉祥物一样供奉起来,马超在蜀汉的地位非常高,但实际权力非常低,甚至没有。

马超在刘备称帝时,被任命为骠骑将军,在武将中属于最高职位,但马超没有实际的权力,既不镇守四方,也不具备兵权,对于这样一个人,刘备是不太可能带马超出战的,况且公元221年的马超,已经生病了。

马超比刘备去世的还早,当刘备率领大军参加夷陵之战时,马超已经生病了,当刘备在夷陵战败后,马超还是重病,在夷陵之战刘备战败的消息传到成都后不久,马超也因为重病去世了,比刘备去世还早几个月,所以刘备也不可能带马超参战。

诸葛亮、魏延长、赵云、马超都没有参加夷陵之战,那么刘备参加夷陵之战带了哪些人?

刘备参加夷陵之战总共的军队是4万人,再加上五溪蛮军一万人,合计共5万人的军队,与东吴参战军队数量相当。

刘备军的前锋将领是冯习和张南,冯习和张南都是跟随刘备进入益州的荆州籍贯将领,随刘备参与夺取益州的战争,汉中之战,以及现在的夷陵之战,最后战死在夷陵之战中。

刘备的水军将领是吴班和陈式,这两人也是身经百战,跟随刘备参与了汉中之战,在夷陵之战中担任水军都督,并且在夷陵之战中成功逃生。吴班是吴懿的堂弟,最早是跟随刘璋的,后来投靠了刘备,陈式也是后来跟随诸葛亮北伐,收复武都、阴平二郡的将领。

刘备的侧翼是镇北将军黄权,刘备为了安心与东吴交战,派出黄权率领一万蜀军在长江北岸防御曹魏军队可能发生的突袭,在夷陵之战刘备战败后,黄权后路被断,最后投降曹魏。

刘备的后卫将军是傅肜,为保护刘备逃生英勇战死,此外还有将军杜路、刘宁投降东吴,蛮军首领沙摩轲战死。

刘备的谋士是侍中马良,马氏五常的老大,也是马家五兄弟的老大,他有个弟弟叫马谡,就是后来失街亭的那个,马良的才能远超马谡,能被刘备看中并任命为刘备自己的近臣侍中,就说明马良的才能不一般。

这样看起来,刘备几乎带上了所有能够带上的将领和谋士参战,实在带不了,即使再猛也没有办法,至少诸葛亮、魏延、赵云、马超等四人是带不了的。

夷陵之战关乎国运,刘备为何不带诸葛亮以及赵云、魏延、马超猛将呢?

夷陵之战在战前也并非定位为关乎国运的战役,在刘备失去荆州既得利益之后,夷陵之战的动机很单纯,就是收回故地。从巫县到猇亭的这一路太过顺利,包括秭归这样的重镇都没有太费功夫的拿下,但这也不应该会改变刘备的既定战略,在夷陵以东的江陵如果拿下,就算是完成了东征任务,所谓“踏平吴郡”也仅仅是为战争造势,作为一个军事家,刘备深知想以五万人的军队吞并东吴几乎是痴人说梦,这里的口号如同诸葛亮北伐时所提出的收腹中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才断层

往往会有人提出赵云、诸葛亮等人是反对刘备伐吴的,因此刘备不愿意带二人出征。在此种观点下显得国家大事有如儿戏一般,臣下向君主提出反对意见是很正常的事情,既然东征是刘备称帝后的第一道国令,那么全国上下都应该围绕着一号令进行筹备,不应该因为政见的不同而躲避。

刘备作为君主,既定战略已然成形,那么就会挑选文武官员随征东吴,刘备选择御驾亲征,那么人员配置上别说是赵云、诸葛亮,就算是让阿斗随征,阿斗也不敢不听。而一国之君若是因为反对之声就弃用人才,这未免也太没有度量,所以赵云等人的反对并不是刘备东征之始未点将的原因。

从马超、黄忠的病逝时间来看,马超是章武元年病逝,也就是刘备称帝的第一年,说明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前,马超的身体状况就已经不行了,而黄忠更是刘备称汉中王的第二年就病故了。此处想起了《三国演义》里刘备那句“五虎上将今已去四”,这说明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蜀国人才断层比较严重。结合开文所讲的既定战略,刘备的夷陵之战是一个培养中生代将才的良好实战机会,因此在人员配置上,刘备更侧重于人才的培养,在战前也只对张飞这名老将做了会师随征的部署。

人员配置“汉主遣将军吴班、冯习攻破权将李异、刘阿等于巫,进军秭归,兵四万余人。”——《资治通鉴卷六十九》

刘备任命冯习为大都督,领前军兵团,冯习是刘备入川时的后起之秀,在入川和汉中战场表现都不错,此时作为前军大都督重点培养是不错的选择,总领4万多兵力。在冯习前军军团中,吴班、张南、刘宁、杜路四人,前二位也算是中生代将领,后二者属于年轻将领,蛮王沙摩柯是马良游说参战。

刘备中军的兵力并不多,前军四万里有沙摩柯的一万人左右,中军最多也就两万,但应该为刘备的精锐部队,由黄权分兵五千北上防御曹魏,陈式领水军与前军形成接应,留赵融、傅彤、辅臣、廖化、程畿于中军,马良游说蛮夷后亦回中军。与此同时,刘备在江州一带部署后军接应,这个后军的领军将领就是赵云,这算是整个夷陵之战的战略部署,因此赵云也算是参与战争的。

无人可用

在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前,蜀国的形势并不是很乐观。自刘备入主益州后,军队数量大致在11万左右。此后刘备与孙权就荆州问题达成和谈,刘备便空出手来,于215年冬天,领张飞和黄权击败张郃军彻底平定巴郡。217年秋天刘备集团又开始了汉中之战,此战一直持续到219年的夏天。刘备虽然胜了曹操,占领了整个汉中,但损失很大,大将吴兰、雷铜、任夔相继阵亡,战死的兵力也在一万以上。因此,刘备全国兵力在十万左右是有一些依据的。

刘备任用魏延镇守汉中也是看中了魏延的能力,在汉中太守的人选上,刘备是舍弃了群臣一致看好的张飞。魏延的任务也是防范北面曹魏的威胁和羌胡的叛乱,另一方面也与上庸刘封孟达连成一片。如果关羽夺取襄阳,汉中至荆州一线全部打通,这个对于曹魏的威胁相当大,但这里一切的根基在于汉中之地稳稳的抓在手中。因此,魏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东征吴国就不可能调魏延去前线。后来孟达反叛,刘封被处死,上庸三郡得而复失,汉中再不稳定,之前所做的工作几乎白费了。

随后关羽的襄樊之战失利,荆州三万精锐部队损失殆尽,荆州不保,关羽战死,蜀汉的形式急转直下。夷陵之战前,刘备欲以张飞为老生代的代表东征吴国,却没料到张飞于战前被部下杀害,这也是为什么调赵云入江州的原因。蜀汉此时还要面对一个问题就是南中少数民族问题,刘备入主益州的时候是无暇顾及南中地区的,南中地区是诸葛亮建兴三年才加以平定,所以在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时候,成都南边的威胁也是很大的,少数民族多为地方叛乱确实不错,但不敢保证是否会进兵成都平原抢掠一番,诸葛亮坐镇成都不仅能为夷陵前线提供后勤支援,同时也是对南中地区的震慑,因此诸葛亮不能动。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并非是不用名将,而是如马超这种名将即将谢幕,体弱多病;诸葛亮、魏延又重任在身,抽调不得;张飞被害后只得调赵云顶任。而前线战场上的陈式、冯习、吴班、黄权也非等闲之辈,多加磨练也是蜀汉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成都武侯祠里陈列的蜀汉政权文武功臣塑像中,廖化、张南、冯习赫然在列,说明刘备夷陵之战所出征的将领水平还是不错的,并不是只有“五虎上将”这样的将领才能打仗。

夷陵之战关乎国运,刘备为何不带诸葛亮以及赵云、魏延、马超猛将呢?

晚上闲着没事,随便聊聊,刘备不带魏延可以理解,他坚守着汉中,防魏国之军突袭,长驱直入成都,造了刘备的老窝,不带诸葛亮就没有道理,因诸葛亮是首席谋士,而且主管军事,即使是参谋长的身份,不上前线而搞后勤,那就应该当后勤部长,不该负责军事,因此次战争非一般的小战争,是蜀国与吴国之间国与国的生死较量,刘备也有可能战死沙场,像孔明这样的军事人才不去前线可惜了,即使打不了胜败也不至于被陆逊小辈算计吧,那就是讲孔明的后勤责任大于前线作战,或者前线没有孔明无关紧要,刘备放弃了诸葛的强项可惜了,而刘备每每作战很少带诸葛亮让人难以理解…。马超另保一方平安,赵云是刘备保標,什么样的事比主人的生命还宝贵,没了主子还打个屁天下,也算不幸之中的大幸刘备虽败得很惨还算逃了个性命回来,这里很多事就是一个迷,谁都不知道刘备怎么想的,放着名将不用自己去冲锋陷阵。毕竟是一国之主的身份,刘备可以留守,让孔明去夷陵前线不是更合适吗?孙权怎么知道让陆逊统兵的呢?兵来将挡才合乎逻辑呢!

夷陵之战关乎国运,刘备为何不带诸葛亮以及赵云、魏延、马超猛将呢?

夷陵之战的确如题主所说,关乎蜀汉命运,刘备自然希望把能带的人全部带上,一战打痛孙吴,夺回荆州,甚至把孙吴彻底消灭。

刘备自然明白这个道理,把能带的都带上了,但诸葛亮、赵云、魏延、马超等人都不能带哦。

01

马超病重,顾不了刘备

章武二年(222年),也就是刘备称帝的第二年,马超已经病重。马超上疏给刘备说:

"臣宗族门下二百口人,被曹操诛杀殆尽,只剩下从弟马岱,当以我卑微的宗族让他继承,深深地托付给陛下您,其他的也没什么话了。"

马超病得都不行啦,自己的事都顾不过来,还要刘备替他搭理、关照,他也就顾不了刘备的事。同年十二月,马超病逝,年仅四十七岁。

02

魏延驻守汉中,难以跟随刘备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自立汉中王,越级提拔魏延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并把魏延从牙门将军升为镇远将军。

魏延以部曲的身份跟随刘备首先入蜀,为刘备取得益州,立下大功。同时,刘备也发现了魏延杰出的军事才能,委以重任。

魏延跟随刘备东征孙吴,自然是最得力的大将。但汉中之战结束后,虽然曹操已经病逝,曹丕继位,其内部矛盾也很复杂、尖锐,但汉中作为抵御曹魏最关键的前沿阵地,却丝毫不能松懈、麻痹大意。

如果曹丕趁刘备东征之际,再来抢夺汉中,那么,刘备付出惨重代价得来的汉中就可能丢失,蜀汉也就危在旦夕。湘水划界,白白地把长沙、桂阳二郡让给孙权,就是为了汉中,为了保护成都。

刘备尽管已经失去理性,但这一点还是清醒的。

刘备称帝,进封魏延为镇北将军。刘备伐吴,留下魏延守汉中,是最明智的决策。魏延不能离开汉中。

03

赵云不主张伐吴,自然不能带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准备伐吴。刘备本来安排张飞带领本部人马随征,但由于张飞平时总是喝酒,大骂部属。就在临出发前,被其部将张达、范疆谋杀。

张飞被杀,魏延不能调用,这时候最合适跟随刘备出征的就只剩下赵云这位老将。赵云有勇有谋,跟随刘备多年,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

但对于东伐孙吴这件事,赵云却上谏说:

“国贼是曹操,并不是孙权,灭了曹魏之后,东吴孙权自然会臣服。虽然曹操已经去世,但其子曹丕篡盗皇位,引起公愤,应该利用此民愤,先攻占关中,占据黄河、渭水上游以讨伐逆贼,那么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该放置曹魏,反而先打东吴。而且与东吴的战争一旦开始,就不易停止了,伐吴并非上策。”

由此可知,刘备称帝之后,在军事战略上,赵云与刘备出现了严重的分歧。

赵云一向是谦谦君子,做事谨慎,但在原则问题上却绝不含糊。匡扶汉室,剪除汉贼是赵云一生毫不动摇的信念。

刘备自立为王、继而称帝,虽然没有史料记载赵云是反对的,但也有些说法是,赵云曾经劝阻。

刘备以替关羽报仇的名义出征,需要的是同仇敌忾的士气。赵云的战略思想,会令征伐孙吴的将士产生消极的情绪,不利于提升将士们的斗志。

在这种情况下,赵云已经不适合作为先锋部队,跟随刘备出征。

刘备也自信,没有你赵云一样能打败孙吴,那你就呆在江州都督军事吧。

不过,刘备也做了万一进攻孙吴不利的打算,安排赵云作为后续部队,随后跟进。

刘备夷陵战败,退守白帝城,赵云率领一万左右兵力,到达白帝城援助刘备。

04

诸葛亮没有跟随出征的原因

这个说起来就复杂多了,刘备在世时,诸葛亮是一个非常微妙的角色。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就为刘备制定了将来的战略规划,表现了诸葛亮杰出的军事谋略和战略眼光,刘备也是非常的佩服。

但是,刘备几乎所有的重大军事行动,都不带着诸葛亮,也就有些微妙。

夷陵之战,刘备又是没有带领诸葛亮,而把他留在了成都。

究其原因,或许刘备有几方面的考虑:

第一,汉中之战,诸葛亮坐镇成都,保障粮草和兵员的输送,显示出诸葛亮卓越的组织、协调能力。夷陵之战,刘备如法炮制,让诸葛亮作为后勤保障。

第二,汉中之战,成都已经到了”男兵女运“的程度,民怨载道,矛盾已经很尖锐。继续东伐,后方不稳定,也是个大麻烦。诸葛亮坐镇成都,责任重大。不仅要保障后勤,还需要诸葛亮控制成都的局势。这个非诸葛亮莫属。

第三,刘备对于诸葛亮的军事能力,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

第四,诸葛亮是坚定地孙刘联盟的维护者,讨伐孙吴不是诸葛亮的意愿。尽管诸葛亮没有像赵云那样力谏,但地球人都清楚诸葛亮的心思,刘备不会带一个并不积极东征的军师出征。没有坚定地意志想消灭敌人的军师在身边,恐怕会拖后腿。

刘备夷陵战败后,诸葛亮感慨地说:“如果法正在就好了,他能劝阻陛下东征的行动。”

看来诸葛亮也想劝阻,但认为刘备心意已决,劝阻无益,也就保持了沉默。

这就是政治家过招,拼的是内力,不像赵云,有啥说啥。

由此看来,刘备东征是勉为其难的事,并没有得到核心阶层的全力支持,也不具备向孙吴挑战的实力。

刘备一意孤行,最终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夷陵之战关乎国运,刘备为何不带诸葛亮以及赵云、魏延、马超猛将呢?

夷陵之战是否关乎国运,至少在开打之前是看不出来的。而真正关乎蜀汉国运的战争其实是汉中争夺战,所以从刘备心里上,夷陵之战只是一场有关复仇及夺回荆州的局部战争,压根都没特别重视对手。那么刘备为什么不带上诸葛亮、赵云、魏延、马超这些大将呢?

在进行汉中争夺战时,诸葛亮、赵云、魏延、马超这些人几乎都参与了,诸葛亮负责在成都督运粮草,张飞、马超属于一路,负责断曹军后路。黄忠、赵云是一路,后来在汉水附近与曹军对峙。而汉中争夺战打到了蜀汉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全民皆兵的地步,因此,汉中争夺战才是蜀汉的国运之战。

后来,曹丕称帝后,刘备以给关羽复仇的名义发动夷陵之战,在发动战争之前,刘备是经过充分考虑的。此时曹魏皇帝为曹丕,东吴为孙权,东吴大都督吕蒙已死,在刘备眼中,环顾天下,他怕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曹操,现如今曹操已死。曹丕、孙权在刘备眼中根本不值得重视,因此,刘备才放心的发动了夷陵之战。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时,已经占领了整个益州和汉中地区,因此在人员布置上有了很大的调整,所以才有了新的人员调配。我们来一个一个说。

刘备出战需要带一个军师,当时带的军师是刘巴。那么刘巴这个人怎么样,能胜任吗?诸葛亮曾经对刘巴有过这样的评价:运筹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这里的子初就是刘巴,由此可见,刘巴出任军师是很合适的,至少在诸葛亮眼中是这样。

那么刘备为什么不带上诸葛亮呢?其实诸葛亮也算是参与了。诸葛亮和刘备在每次战争中向来是这样的分工,刘备负责前线打仗,诸葛亮负责后方运粮。例如成都争夺战,汉中争夺战,而此次的夷陵之战也是这样,因此,不能说诸葛亮没有参与,只是在大多数人眼中,诸葛亮应该以谋士兼军师的身份出现在刘备身边罢了。

再说赵云,刘备为什么不带上赵云呢?关键原因在于赵云不支持刘备发动这次战争。在刘备决定伐吴时,赵云力谏刘备说:曹丕篡汉称帝,是国贼。应该先征讨曹丕,魏国投降,则吴国自然俯首称臣。怎么能够舍本逐末,东向伐吴呢?

刘备心里很不高兴,但是赵云毕竟是自己的心腹爱将,不带他参与是不可能的,于是赵云被刘备安排去督管江州,江州濒临吴蜀两国的边界,以作后援。

刘备是仅仅只对赵云这样吗?不是的,和赵云享受同样待遇还有黄权,黄权同样也不支持刘备伐吴,黄权对刘备说:吴兵悍战,现如今顺江而下,水路易进难退。请让末将为先锋,为您开路。刘备不从,但是也没有放弃黄权,而是让黄权督领江北驻军,北上防范曹军去了。

从这里看出,刘备用将,只用听从自己话的将军,不听话的都调去从事配合事宜。算是刘备刚愎自用,骄傲轻敌的表现,不过刘备用赵云镇守江州算是歪打正着,后期正是赵云率军支援,救了刘备一命。

再说魏延,刘备为什么不考虑带上魏延呢?在刘备拿下汉中之后,关于汉中太守的职位有两个人可以考虑,一个是张飞,一个是魏延。刘备考虑到张飞性格粗暴,总是鞭挞下人,因此启用了更为慎重和同样勇猛的魏延。而张飞去了巴西郡,随后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召张飞前去。

因此,在刘备心里,张飞和魏延只能去一个人,既然魏延已经督管了汉中,防范关中的曹军,那么就只有派张飞去了。可惜的是张飞出发前被手下害死,出乎所有人意料。

最后说马超,马超投靠刘备时几乎是孜然一人,但是马超的名声很响。马超最大的作用就是吓唬刘璋,迫降和成都。马超后期在汉中争夺战中表现并不好,甚至还不如张飞。

究其原因,马超原来的部众都丧失在关中和汉中,在投靠刘备后,马超一直小心翼翼,不敢发展和培植自己的势力,生怕刘备怀疑自己做大,而刘备也有让马超做冷板凳的意图,因此,夷陵之战,刘备并没有带领马超。

还有一个原因,马超在汉中之战后,悲愤于马氏家族丧命于曹魏,而自己屈身于刘备帐下,复仇无望,于是身体抱恙,状况堪忧,不能再胜任领军出战之职。一个没有斗志和身体不好的将军,刘备是不会带他的。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夷陵之战开打前,刘备考虑的意图只是打一场局部战争,目标是夺回荆州就可以了。诸葛亮参与了战争,职责是督管后方粮草。赵云因为反对刘备伐吴而被刘备安排到江州负责接应,而魏延因为要在汉中防守曹军没有参战,马超则是因为遭到刘备猜忌和身体状况不佳而无法参战。如果这些人都参战了,刘备至少不会败,关于这一点,我是肯定的,你同意吗?

本回答独发于悟空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