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太监的存在有没有必要?在何时存在,何时消亡?
您好。太监这个称谓,是明朝才开始出现的。之前没有太监这个说法。以前,没有太监的说法。在宫中服务皇家的宦官这个称呼,很早就出现了,在古代埃及、波斯时代就出现了,而中国,自有朝代以来(有说法是夏朝),就存在宦官了。可是,东汉以前的宦官,不一定要阉割的人才能担任。比如,秦国的嫪毐,显然就是没有阉割的。
宦官,从英文中,原意是“守护床”的人。这个意思非常清晰地说明了宦官存在的必要性。
1、在古代社会,统治者血缘继承的正统性,是高于一切的。因此,由缺乏生殖能力的宦官在宫中服务,可以极大的保证这个正统性。否则,一旦有了这种谣言,你总不能把先帝陵从寝挖里出来,和时任皇帝“滴血认亲”吧;
2、抑制权臣;除了皇帝本人。皇帝身边服务的人,是接触和传达最高权利最多的人了。自然,就有很大的权利。尤其是出现皇帝年幼,或者皇帝无理政时,宦官就几乎是最高权威了。而这样的位置,让没有生殖能力的人来干,显然比让子孙满堂的权臣来干,对于最高统治权的持续稳定要保险得多;
3、提高皇帝对天下的统治效率。
优质统治=优质信息源*优质判断力。
在中国古代,信息传达不发达。天子很难清晰地了解民间实际情况。如果大臣在传达奏章时有期满行为,很容易使得天子失去对局势的判断信息。因此,宦官队伍的存在,可以和大臣势力形成互相监督的局面。因此,在确保了信息源的真实全面之后,只要皇帝的判断力不出现问题,对天下的统治就不会出现大的偏差。
遗憾的是,在血缘继承的时代,总会出现一些天子过于亲信身边的宦官集团,从而导致宦官这个势力逐渐坐大,以至于这些天子后续的继承者,往往都难以应付自己的奴才。
历史上,太监的存在有没有必要?在何时存在,何时消亡?
艳齐说正史:太监二字实质是官名,它源于明朝宫廷设立的外三监与内十二监。
所谓外三监,指的是国子监、钦天监、上林监;内十二监,指的是内官、司礼、御马、尚膳等十二个服务于皇室的行政部门。外三监与内十二监的最高主管统称为太监,即代表皇帝监管下属员工的行政长官。
由于内十二监的行政长官都是由阉人即宫内宦官担任,而宫内宦官大都是能直接接近皇帝的人,尤其是司礼监,因其有掌印的宦官和可用朱笔批阅奏章的随堂宦官,可以左右皇帝视听,所以,太监这两个字很快成了这些宦官的专用代名词。即使不是位居某部门的行政长官,只要是在皇帝身边工作的宦官,在当时,也大都被朝野人士用此称谓,以示敬重。
至于到了清末,人们把所有宫内侍奉皇帝及家人的阉人都统称太监,则是完全拋开了原有的官位含意,成了一种泛指,或曰尊称。
说起宦官制度的建立,可以追溯到先秦。《诗经》、《周礼》都有这方面的记载。像东汉末年宦官张让诱杀大将军何进,在《三国演义》中即有表述。但单就太监的权势而论,则当说,是在大明帝国永乐年间达到了登峰造极。
现在人们常常提到的东厂、西厂、锦衣卫,其首领就都是由宫内阉人出任,他们在当时都被世人称为太监。这些人,用现代的词说,就是当朝的最高统治者派出的专门监察各级及各地官员的纪检人员。他们的权力之大超出他们本身的品级。他们虽然只是官居四品,但他们扳到一品大员不在话下,因为在这方面,皇帝是授予了他们特权的。
在明朝,像武宗时的刘瑾、熹宗时的魏忠贤,他们在当时都是大权在握的太监。刘瑾曾将56名正直的大臣一网打尽,魏忠贤曾捕杀东林党人难以数计,并自称九千岁。
柏杨曾著书称明朝为中国第三次宦官时代。在太监王振当政时期,皇帝的教师刘球,就因为王振怀疑其上书讥讽了自己,即令锦衣卫将其乱刀砍死;大理少卿薛瑄因在大庭广众之下没有向王振行礼,即被王振找了个借口判处死刑。这使得当时的政府各部门的高级高员大都无耻地竞相向他卖身投靠。
太监现象是随着封建制度的消亡而消亡的。也就是说,到了清末溥仪退位,最后一名阉人出宫,太监
这一官职和其从众在中国不再存在。
至于说,太监的存在有没有必要,则可以这样回答:对于享用三宫六院众多女人的皇帝,在家里使用经过阉割没有性交能力的人当然很有必要,它起码可以保证皇族的血统的纯正。
而在太监这一行列中,也不乏可树为国人楷模的优异者。像东汉时期的蔡伦就是一位阉人,他改进了造纸技术,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当然,他那时的官位是中常侍,还不叫太监,但这一职位的级别却相当于明朝的某一部门的首席太监。还有一个叫郑和的人,也是个阉人,他曾于明朝永乐三年,受明成祖之托,率二百四十余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士兵远航,加深了中国与东南亚及东非各国的联系,为中国与这些地区的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则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太监。
本文为作者原创首发(图片选自联网,版权归原摄者)
历史上,太监的存在有没有必要?在何时存在,何时消亡?
对于帝王来说,是必要的。因为他们除了女佣外,还需要男佣。但老婆太多,不能雨露均沾,怕自己被绿;女佣也不少,又怕他们生活混乱,于是就把一些了犯罪被割掉生殖器的男人来当男佣。
这一招根本不管用,换来的妃子、宫女和太监更玩变态的玩法。
有封建帝王,就有了太监在殷商时期,就有了太监这个职业,不过当时不叫太监,称作“寺人”“奄人”“阉官”,都是一些出身低贱的人,受到刑罚,去除了外生殖器,被收入宫中工作,这样防止秽乱宫帷。
其实太监制度并不能解决宫廷混乱的生活,秦国的赵姬就把假阉人嫪毐藏在后宫,与之淫乱,嫪毐不但升了官,还和赵姬生了两个孩子。还有些太监、宫女之间经不住寂寞,暗中结为“夫妻”,搭伙对食,《万历野获编》记载:“近日都下有一阉竖比顽,以假阳具入小唱谷道不能出,遂胀死。法官坐以抵偿。”
太监做什么工作皇宫里的吃喝拉撒都属于他们管,太监分工很细,高级宦官可以传达天子的口谕,帮助天子整理文件,有些朝代甚至代替天子批改奏折;小宦官管理天子的日常生活,每天的起居饮食,有专职为天子品尝饭菜的太监,一是品尝味道如何,二是怕有人在饭菜中下毒。有专职替天子选择每晚侍寝妃子的,他们要记录每个妃子的例假时间,被宠幸时间,是否怀孕,生男生女。最低级的太监干辛苦脏臭的活,比如每天清理宫中的泔水排泄物。别看这个工作低贱,给皇帝准备马桶也是个技术活,必须在马桶里铺垫沉香、羽毛等物,让皇帝出恭时看不到污物,闻不到臭味。
操纵政权由于太监每天全天候和天子在一起,天子很信任他们,特别是一些少王、少帝,还不懂事就执政,靠大臣和宦管扶持,时间长了,这些宦官便利用接近天子的便利条件,欺压君臣,操纵朝政。最著名的是东汉汉灵帝时期“十常侍乱政”,他们把汉灵帝哄得溜溜转,以致灵帝称"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十常侍利用手中的权利,卖官鬻爵,他们的亲戚横行乡里,祸害百姓,无官敢管。横征暴敛导致人民不堪剥削压迫,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太监权利,没有必要设置太监。
民国时太监还有太监残余溥仪被强制搬出紫禁城后,遣散了太监,宣告这一职业被取消。但有记载,说溥仪到伪满州当皇帝时,还有人自愿净身侍奉他。
看来只要能谋取利益,什么肮脏变态的事都有人愿意做。
历史上,太监的存在有没有必要?在何时存在,何时消亡?
谢谢邀请。从考古中发现,在商朝出土的甲骨文当中就曾经有太监的记录,可以说太监是伴随着王权的诞生而诞生,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也是伴随着皇权的灭亡而消亡。太监的存在其实是有利也有弊,要看当权者是怎么驾驭他们的。
太监为了满足统治者的需要,成为服侍帝王及其后宫的特殊产物,为了保证皇族血统的纯正,把男子阉割,使他们丧失生育能力,负责皇宫内的各种杂活,毕竟有些体力活是宫女无法完成的。
但太监的产生也给政局带来了困扰。诸如汉唐等大一统王朝,太监之祸可谓影响深远,汉代十常侍的胡作非为直接导致了东汉的灭亡,而唐代中后期太监实力更是达到顶峰,不但能掌控朝局,还动辄废立皇帝。
在明代,太监掌握司礼监和东厂,有代皇帝批阅奏章的权利,掌握国家特务系统,负责搞白色恐怖。不过有一点,明朝的太监不足以撼动皇权,皇帝至高无上,诸如刘瑾、魏忠贤等权阉,也是皇帝一句话就给杀掉了。
要说自古太监的名声都很臭,这不但与他们一味讨好皇帝有关,还因为他们深受文人士大夫鄙视,不齿于与太监为伍,文人掌控舆论,太监自然成为他们口诛笔伐的对象。
其实,太监好不好,关键看皇帝如何使用。历来太监弄权,当朝皇帝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皇帝身边最亲近的人,即使没有太监,也会有其他心腹狐假虎威。如果仅仅把太监当做“服务员”,我想会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我是亮仔,欢迎大家讨论留言,关注亮仔学史,共同探讨历史的那些事儿!
历史上,太监的存在有没有必要?在何时存在,何时消亡?
太监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存在了!现在所说的太监其实是一个广义的群体,指的是失去了生殖器的男人,其实围绕在君主身边的那一群人应该称作侍人,一个侍字就概括了一切,就是伺候人的人。而太监是这一群体中的高级管理者。
他们肯定是有存在的意义的,由于他们没有了生殖能力,就不能绿主人,其实,绿了主人也没什么,因为在古代,达官贵人都有相互赠送婢女的风气,只要不是正妻,性对他们来说不是什么大事,真正的大事是后代的血统的纯正!古人的避险意识还是挺强的,为了保证血统的纯正,把下人阉割了简直就不是个事。其次在古代没有社保,养老都是靠子孙的,阉人没有后代所以,这一群人唯一可以依靠的就只能是他们的主子!他们只能对主子忠心,他们的主子当然这知道这一点,所以,很多帝王对阉人都比较放心,把他们视为心腹。第三就是充当帝王的白手套,再贤明的帝王都不是圣,都有自己的七情六欲,都要享受人生。如果真的成了人民的公仆,一天24小时都为国为民,听那些忠言直谏的大臣们聒噪,那还当个屁的皇帝,还不如当乞丐舒服。所以这时阉人作为百依百顺的家奴的重要作用就体现出来了!用他们来收拾那些主子看不顺眼的大臣,万一过火了,引起了公愤,杀掉阉人就交代过去了,皇帝依然是仁慈的!
至于说太监什么时候灭亡的,很遗憾,这群人从来就没有灭亡过!因为有需求,就会有市场!领导需要有溜须拍马的人来体现权力的优越!之前不是有个大学,让中国学生每周给洋人学生无偿打扫寝室吗?这种太监级别的鸟领导不是依然活跃吗?
历史上,太监的存在有没有必要?在何时存在,何时消亡?
有,公元前1520~1030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