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句话形容的是一种怎样的意境?
这句诗的意境就好比,当年轻的人们都起早,活蹦乱跳地去海滩看日出的时候,一个老人却拄着拐杖,拖着耄耋之躯,忍着病痛爬了一天的山,只是为了一个人在山顶,静静地欣赏日落时的晚霞。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他写这首诗,是因为他的老朋友白居易先写了一首“咏老”的诗赠给他: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
——白居易《咏老赠梦得》
刘禹锡,字梦得,白居易和他是多年的挚友。这两位伟大的诗人在晚年都患有眼疾、足疾,在看书、行动时多有不便,从这点上说,这二位也是同病相怜了。
在面对如此的晚景时,刘禹锡眼看着老友白居易产生了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对他的状态很是担心,所以他就作了这首《酬乐天咏老见示》,表示对老友白居易的关心和回应。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白居易对刘禹锡说,咱们哥儿俩都老了,得了眼病后,天一黑就啥都看不见了,夜店也去不了了,只能卧床。早晨起床时头也昏昏沉沉的,头发都懒得梳了。由于走路得拄着拐杖,很少出门,大多数时间都是闭门在家。不想看到自己老态龙钟的样子,镜子都懒得照了,由于要爱惜眼睛,小字的书更是坚决不看了。总是想念起故人,但是就是想不起来年轻时一起做过什么事儿。只有和好友闲聊才能感到兴致勃勃,但是这样的相逢时光也已不多了。
有的人到了老年,只喜欢听“寿比南山”似的祝福,很忌讳“黄昏”、“夕阳”这些词语,因为他惧怕衰老,惧怕死亡。如果这时候,他身体再有些什么病症,就会表现得特别地悲观,无限地放大病痛给自己造成的痛苦,对什么事儿都提不起来兴趣,坐在那就会回忆过去的故人,也只有跟故人聊天时才能提起兴致,但一想到老友们相逢的时光已经屈指可数,更有甚者会目送老友一个个离去,就会再次陷入伤感。
老年的白居易,就是这样一个恐惧衰老,对老年生活充满悲观的人。与其说他是对衰老的恐惧,倒不如说他是对死亡的恐惧。
通过白居易的诗,刘禹锡感受到了老友那悲观的情绪,关于老友对疾病和衰老的直观感受,他何尝不是感同身受呢?所以,他在回赠白居易的诗中说,人谁不害怕衰老,老了又有谁来怜惜?身体日渐消瘦衣带也越收越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总是偏斜到一边。不再看书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
然而,对于人之衰老的态度,刘禹锡却跟白居易有着不同的看法:经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阅历人生如同积水成川一样。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不要说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关于人的衰老,刘禹锡首先对它给人带来痛苦和不便的一些客观事实表示认可,但与此同时,他对“人之衰老”的问题也可以辩证地看待:衰老对人不仅仅只有消极的影响,它也有着积极的一面。
“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灿烂无比呢!”刘禹锡用一个精妙的比喻,向老友展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是啊,早和晚,它们都只是代表一天时间中的某个阶段。同样,年轻与年老,也只是人生中的不同节点。东隅有美丽的朝阳,与之相比,桑榆间的晚霞其实一点也不差。之所以人们对二者的有着不同的评价,只因观看者们彼此的心境有所不同,正如晚年同病相怜的白居易和刘禹锡。
人只有能欣赏夕阳的美好,才能够克服对衰老、对死亡的恐惧,才能够在生命的最后一段路途中,维持住一个老人该有的那份体面。
结语几千年来,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很少有对衰老的真诚赞美,谈及死亡更是讳莫如深,用身故、往生、百年、仙逝等各种各样的词语作为委婉的表达。人们不主动谈论衰老和死亡,甚至刻意回避这些话题,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在逃避和否定人的衰老和死亡。
然而,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人生阶段,对衰老和死亡的逃避和否定,不仅不会让你真正地逃离衰老和死亡,恰恰相反,当人年老多病觉得离死亡越来越接近时,由于之前死亡教育的缺失,就会对死亡表现出对死亡,对病痛无比的焦虑和恐惧。
所以说,我们从小就应该把死亡教育做好,不管年轻还是年老,都是自然赋予人的一种生命属性,我们必须学会坦然接受。当我们应该是个孩子时,就做个快乐的孩子;当我们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也应该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
坦然地接受衰老和死亡,并把它当成生命质量的一部分。只有不害怕变老,接受变老,我们才可以从外在的世界中接管自己,成为精神世界的真正主宰者。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度过有质量的一生,死亡临近时,才不会对人生充满遗憾;当我们在心理上不抗拒变老,就能体会到真正的自由;当我们能坦然地接受死亡的存在,就能够更加从容地享受当下,成为一个掌控自己、充满力量的人。用一句话表达就是,向死而生,活在当下。
END
本文为“达文有话说”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句话形容的是一种怎样的意境?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是唐朝的著名诗人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最后两句,这首诗是刘禹锡为了回应老友白居易的一首《咏老赠梦得》而作。
这两首诗可以看成两位老人,也是两位老诗人之间的交流,一个是感叹,另一个是感慨。白居易是感叹,刘禹锡是感慨。
刘禹锡的诗中,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两句是读了白居易的诗之后的有感而发,是从自己的角度诠释了一下什么叫“夕阳红”——别说太阳已经是“日薄西山”,它散发出来的光芒作为晚霞还是照满了天际的。
那么刘禹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呢?我们还是先看看白居易的感叹吧!
白居易的《咏老赠梦得》是写给“梦得”也就是刘禹锡的,白居易和刘禹锡之间有着几十年的友谊,两个人经常用诗词互相交流感受,晚年的白居易对自己的“老态龙钟”颇有伤感,写了首诗给老哥们刘禹锡,诗中这样写到: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
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
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
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
这首诗并不难懂,其实就是表达了一种情绪,一种感叹,当然是略显悲观。白居易对刘老哥们儿说(算是诉苦吧):咱俩都老了,你知道老成什么样了吗?每天早早的就困的眼睛都睁不开了,早上起来都懒得梳头,一天当中大部分时间就在家待着,偶尔住着拐杖到外面走走,干什么都没兴趣,就连新磨好的镜子都懒得照,眼睛花的看不清小字写的书了。基本上每天都是在回忆和想念古人,但少年时候的的事越来越回忆不起来了。最大的乐趣就是闲聊,想着还有时间和老朋友相聚。
白居易的感叹的确是伤感了些,也消极了些,但是,却道出了晚年的无奈。作为老朋友的刘禹锡看到白居易写给他的这首感叹人生老矣,日薄西山的无可奈何的诗句,自然要宽慰一番,所以,刘禹锡的“回信”写的比较平和,用对于人生易老的坦然面对和乐观心态给老朋友白居易“宽宽心”。这首诗的核心就是“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回赠诗是这样写的: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禹锡说:是啊,有同感!人生谁能不老啊!老了之后有谁可怜呢?人老了越来越干巴,衣带越来越短,头发快要掉光了连束冠都扎不紧了。怕眼睛太累基本上就不看书了,经常针灸就为了多活几年,这些都能理解,但是咱也不能太悲观了,咱们有优势啊!经历的事情多明白事理,一辈子阅人无数已经让我们看人就像看山川河流一样一目了然。仔细想想不也很有收获吗?往好处想,不就坦然了吗?
这首诗最后两句,其实算是“用典”,因为在白居易刘禹锡之前有人已经做过了“桑榆”之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他著名的《滕王阁序》当中有“东隅已逝,桑榆未晚”之句。刘禹锡显然是受到了王勃的启发,用了“桑榆未晚”的典故。
我们从白居易和刘禹锡两位非常著名的的诗人晚年的交流中,看到在经历了不同的人生之后对于晚境的不同感受,这种感受,其实在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苗头。
年轻的时候,白居易的诗多数都是比较悲观的,包括《琵琶行》,《长恨歌》。但是刘禹锡得诗就显得要豪放的多: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个境界到了晚年,必然会变成“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句话形容的是一种怎样的意境?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出自“诗豪”刘禹锡的手笔。“桑榆”指桑树与榆树。因太阳落山时光照在桑榆树顶,因而也指日暮,即日落。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要说太阳落山了就迟了,它还能映照出一片彩霞铺满整个天空。很显然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诗人想要表达的是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壮志。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白居易的哀叹我们今天能看到刘禹锡这两句如此遒劲的诗句,不得不感谢一个人——白居易。这两人晚年是很要好的朋友,经常写诗唱和。有一天白居易发现自己老了,就写了一首《咏老赠梦得》给刘禹锡送去。刘禹锡展开来信一看,只见头两句写着: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
刘禹锡一看乐了,原来这老小子说:你我都老了,还要问自己,老了是什么样子。刘禹锡也很好奇,老了是什么样子,就接着往下看:
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
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
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
说的是什么呢?白居易说:眼睛干涩,每到晚上第一个上床睡觉;早上起来也很慵懒,连头发都不梳。有时拄着拐杖会出去溜达一圈,大多时候都整日关着门呆在家里。镜子也不敢照了,怕看见自己满头的白发;字太小的书也不能看了,眼睛实在不好使了。越来越珍重老朋友了,跟年轻人越来越玩不到一块去了。只有和你能说一些知心话,我们相见还有机会。
刘禹锡一看,这老家伙写得也有点太颓废悲观了,这怎么能忍?这完全不符合我“诗豪”的性格嘛,于是就挥笔写下了《酬乐天咏老见示》,以劝慰朋友。
白居易
刘禹锡的劝慰刘禹锡提笔先写了两句: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哪个人不顾虑自己变老,当我们老去时又有谁可怜了。刘禹锡的意思是,老小子别向人卖惨,没有人会可怜我们老了。接着他又写到: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我们确实老了,身体消瘦,衣带缩了一圈又一圈;头发掉光了,发冠都戴不住了,经常歪着。现在书也不敢看了,要爱惜眼睛啊;年老体弱,经常看病,延长寿命,勉强活着。但是我们: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这是年轻人不能与我们相比的,我们不仅经历过许多事,而且对很多事情特别熟悉;我们看人,一看一个准,那眼力劲可谓是快准狠,就像看大河一样清晰明了。刘禹锡知道老年人的弱点,更明白老年人的优势。他接着写到: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细细想来,我们都很幸运。不再为年老忧虑,就是无尽的自在。最后他趁热打铁,写成了这千古名句: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他勉励朋友,不要老说自己老了;就算老了,我们还可以发光发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刘禹锡
硬汉精神——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记得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说过:“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但永远也不会打败他。”在这篇小说里,海明威塑造了一位硬汉形象——桑地亚哥。巧合的是这位“硬汉”也是位老人。
桑地亚哥与其说是在与鲨鱼作斗争,与大海作斗争,与自然作斗争,不如说与自己的衰老作斗争。在这种斗争,爆发了作为人的一种可贵的精神——不断突破自己,挑战自己,创造新的自己。年老的桑地亚哥向人们证明,他不是一个垂垂老矣、坐吃等死的老头。他向人们证明,老人还能创造新的价值。
中外文学可谓是殊途同归。谁能想到中国唐代的诗人刘禹锡,与美国作家海明威笔下的老头桑地亚哥,竟然如此相像。他们从没停下人生的脚步,即使步入老年,别人都准备安享晚年时,他们还想着创造新的价值。“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我不知道海明威有没有读过这两句诗。如果读过,我想他肯定会将刘禹锡作为知己。
其实这种精神不止刘禹锡、桑地亚哥有,如三国时期的曹操,他的《龟虽寿》中就写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作为伟大的政治家,曹操也有着不服老的念头。他仍然在自己年老时,想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来,那就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反观我们的现实,则是可悲的。年轻人中竟然流行老年文化,才过20岁就将“老了老了”挂在嘴边,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许多人在工作中,总以自己老了为借口,推三阻四,不肯承担责任,缺乏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这只是我个人的观察。也许我呆在小地方,眼界狭窄,看得并不全面,这可能只是我们这个小地方的问题。如此最好,真不希望中国的大好青年们,年纪轻轻就颓废不已,如在暮年。我们人人当奋勇,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要有刘禹锡壮士断腕的勇气: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不管过往是好是坏,过去的就是“沉舟”“病树”,不必为它惋惜,也不必为它而骄傲。人生需不断努力向前,不断创造新的价值。即使年老,也敢高吟“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句话形容的是一种怎样的意境?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出自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其中“桑榆”指的是桑榆二星,说的是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就是傍晚了,但是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中国古代诗歌能够千古流传,其背后都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或悲伤或有趣,令人着迷,却很有价值,这首诗的背后同样有一个故事。
在经济文化都很发达的那个大唐盛世,刘禹锡和白居易有着很多共同之处:年龄相同,又是老乡,而且都是诗人,志趣相投,共同在朝廷做官,当官之后,他俩同样有被贬的命运。同样的命运和经历,让两个人更能体会对方的感受,因此互相写诗来表达对对方的欣赏。尤其是在刘禹锡去世之后,白居易还写诗纪念他们之间的友情。
白居易有诗魔之称,刘禹锡有诗豪之称。
就在他俩64岁的时候,一日白居易写了一首诗,《咏老赠梦得》给刘禹锡,表达自己对衰老的悲观情绪。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
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
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
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
白居易的这首诗表达人老之后的处境和心态。据说到了晚年的时候,白居易和刘禹锡童患眼疾和足疾。看书和行动上都多有不便,正是因为如此,同病相怜。面对这样的晚景。白居易的这首诗有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
刘禹锡看到白居易的这首诗后,为了规劝自己的好朋友,刘禹锡马上也写了一首诗《酬乐天咏老见示》给自己的好友白居易,表达了自己对老的看法。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可以说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意境优美,气势豪放,面对衰老刘禹锡不消极、不悲观,要用有生之年撒出满天红霞。这两句诗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要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又要有“但是夕阳无限好,何须感叹近黄昏”的淡然和笃定,刘禹锡通过这首诗宽慰鼓励自己的好朋友白居易。相信当时白居易是会受到启发的。
白居易和刘禹锡对人生有不同的看法,这并没有影响他们之间彼此的欣赏。造成这样不同的看法,也许和他们个人的不同经历有关。
白居易出身在书香门第,从小就刻苦读书,更显示出了过人的天赋。十几岁就写出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写诗成了他生活中的一部分,用诗传递现实生活,生活上知足常乐。
有“诗魔”之称。同时,他还是一位勤政的官员。有自己的事业和进取心。这一切都是白居易独善其身,兼济天下,清正廉洁,不慕名利的家风的传承。
刘禹锡同样也非常有才华。在诗文上留下很多著名的诗篇,如《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陋室铭》等,都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有“诗豪”美誉。刘禹锡还是一个性格刚直倔强,为官清廉,虽历尽仕途的风波与辛酸,即使到了晚年仍旧不改年少时的初衷,一心想在仕途上能够有一番作为。这种执着豪迈,洒脱,乐观的精神风貌,也影响着他对生活和人生的态度。
刘禹锡的这种不服输,不畏老去,豁达乐观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值得今人学习。其实每一个年龄段都有独特的美。坦然面对就好。
历史是一对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句话形容的是一种怎样的意境?
今天很幸运,发现了一首宝藏诗。“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是传诵千古、涵义隽永的经典名句,千百年来令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它出自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一诗。
这首诗之所以打动我,是诗中对“老”的看法,能从嗟老叹老的情绪中解脱出来而有所作为,还有对人生终级问题生死问题的清醒而乐观的认知。这种积极对待人生的唯物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诗中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两句诗,意境优美、气势豪放,深受世人赞赏而流传千古。钰姐因刚回老家陪伴了父母几天,对此类“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意味感慨颇多。
一: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两句诗意思不难理解: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这两句诗是刘禹锡劝慰老朋友白居易的核心名句,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刘禹锡积极的人生态度: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呢?
刘禹锡与白居易,一个诗豪,一个诗魔,两人交谊深厚、惺惺相惜,经常互相诗词唱和,世称“刘白”。刘白二人同年,都出生于772年,出身寒微,也都考中过进士为官,名满天下。
刘白两人所不同的是:刘禹锡是豪气满怀之人,无论经历多少坎坷,从未对人生失去希望;而白居易在829年因好友元稹的突然病逝,而极为悲伤,精神世界出现了巨大的空缺。
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64岁的刘禹锡以太子宾客身份在洛阳任职,实际上已退出了政治舞台,而他的同龄人兼老友白居易也以同样的身份居洛阳已3年。
二人经历长期仕途辗转,阅尽人世沧桑后,终于聚在一起了,彼此都很高兴。青年时勇于进取,中年时仕途跌宕,到现在激荡的大河已变成舒缓、宁静的湖泊。
两人是诗文至交、诗坛宿将,虽都已年近古稀、老病相催,但诗心不老,常结伴同游、诗词唱酬。由于都垂垂老矣,并同时患足疾、眼疾等,免不了同病相怜。
而对于人生“老”病,白居易有时通达,有时感伤,他在写给刘禹锡的《咏老赠梦得》一诗中,便表现出了一种对衰老的消极、悲观的情绪,他的诗是这样写的。
《咏老赠梦得》
与君俱老矣,自问老何如?
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
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
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
这其实是白居易在跟老哥们刘禹锡“诉苦”:你看咱俩都老啦,知道老成啥样了吗?每天很早就困得连眼睛都睁不开,睡得也早,早上起来头也懒得梳;偶尔拄着拐杖到外面走走,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家待着。新磨的镜子也懒得照,眼睛花得看不清字小一点的书;每天都在回忆往事和想念老朋友,但年少时的事却又记不大清楚;最开心的就是与人闲聊,还想着与老朋友聚一聚。
以上,白居易对“老”的看法的确伤感,却也道出了晚年的真实与无奈。
这种状态与我的父亲很像,也是每天早早犯困睡觉去,精神慵懒,不爱打理装束,很喜欢在家待着,也很喜欢回忆往事,却又记不太清楚。
刘禹锡对于老友无可奈何的“伤老”,自然要宽慰一番。刘禹锡的“回信”平和委婉,娓娓道来,却也不失豪气,目的就是要老朋友放宽心,对于人生易老要积极乐观地坦然面对。
他劝慰老哥们儿的这首诗点睛之笔及核心就是“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给白居易的回赠诗是这样写的:
《酬乐天咏老见示》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禹锡说:是啊,人生谁能不老啊!老了之后有谁可怜呢?人老了越来越干巴,衣带越来越要收紧,头发快要掉光了连束冠都扎不紧了。怕眼睛太累基本上就不看书了,经常针灸就为了多活几年。但咱也不能太悲观了,咱有优势啊!经历事情多见多识广明白事理,一辈子阅人无数让我们看人就像看山川河流一样一目了然。仔细想来这不就是咱的优势吗?人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只要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坦然自乐。不要说日薄西山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以上刘禹锡的回复很经典,语言简单朴实,哲理性强,又很接地气。“酬乐天”是指作诗酬答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刘禹锡回复分为两部分,一反一正,循循劝导,很有辩证观点。
前六句刘禹锡表示了对白居易对“老”的看法感同身受,人老了确实很凄凉啊,让人不忍卒读。毕竟顾老是人之常情,人们谁都会顾虑衰老,老了还没人怜惜。
接下来作了形象描绘,人越来越消瘦,衣服越来越宽松,腰带都要不断收紧;头发越来越稀疏,帽子都戴不正了;书卷废置不看,是为了保护眼睛;经常用艾灸,是为了延年益寿。
这对人的老态进行了充分概括:人瘦、发稀、视力减弱、多病等,真的非常形象啊,这是人“老”不利的一面。接下来刘禹锡从正面谈了对老的看法,说明“老”有利的一面。
老固然有短处,但也有长处,比如处事经验丰富,明白事理看人准,自奋自励等。年岁越大经历的事越多,明白的道理也越多;见过的人多了,阅历也就更加深广。
因此,刘禹锡劝慰白居易对待衰老不要过多忧虑,只要正确对待,便会翛然自乐。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老的不正确理解。
最后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是全诗的核心与点睛之笔,意境优美,气势豪放,也广为流传,大有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气概。
刘禹锡面对衰老不消极,不悲观,要用有生之年撒出满天的红霞,这既是刘禹锡的内心剖白,又是对老友白居易的宽慰和鼓励。
“桑榆”在这里用典,是指桑、榆二星,太阳下到桑榆二星之间,说明日薄西山,天色已晚,比喻人到了晚年。它出自曹植《赠白马王彪》:“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意思是:人到了老年,更感到岁月流逝之快,过去的日光和声音都无法追回了。
侧面说明人生短暂,更应珍惜时光。
《酬乐天咏老见示》这首诗前后两段一反一正辩证说明,转折丝滑自然,很有辩证观点和说服力量。最后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尤为精辟,就是警策之语,后世之人多以此自勉自励。
二:“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给我们的人生启示刘白两人的诗歌唱酬,让我们看到了真挚友情,对人生的不同看法,以及老骥伏枥、老当益壮的人生态度,老有所为、积极进取精神。
诚然,生老病死是人生的终极问题,也是非常忌讳的话题,谁都怕衰老。但衰老又是不可抗拒的,必须要面对。就像刘禹锡所说“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而正因人生苦短,我们才更要珍惜光阴,把握好当下。
父亲生病两月余,医生诊断为轻微肝硬化与轻度脑萎缩,前几日回去陪伴几日。面对他日渐衰老的样子和“老年病”,我有些难以接受。人体衰老原是一个正常过程,而我不想让父亲老去,因为医生对老年病或可能无能为力。
但父亲很坦然,像往常一样按部就班地吃饭、睡觉、看电视、种菜等,不管在哪种情况下,他都有条不紊地做着他的事。或许他对人的生老病死等早已看得很淡,因而才能如此从容淡定,而我们做子女的都固执地不想让他老去。
父亲的思想同刘禹锡的思想,有些类似,即便人已老去,也要老有所为、积极进取,尽可能地拓展生命的厚度与广度。这让我深受感动,这同时也是我们年轻人应该学习的地方。
小塞涅卡说过:“内容充实的生命就是长久的生命,我们要以行为而不是以时是来衡量生命。”
生命的长度我们无法控制,但生命的厚度与广度,我们却可以去拓宽。因此塞涅卡说:“如能善于利用,生命乃悠长”。而正因如此,我们才更应珍惜当下,积极进取,乐观看待。
对于此,曹操说得好:“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王尔德说过:“老年的悲剧不在于一个人已经衰老,而在他依旧年轻”。因此老则老矣,我们正确对待即可。
写在最后我认为,最经典、最精辟的当属刘禹锡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两句千古名句。它意境斐然、气势豪迈,充满了人生哲理,是醒世警策之语,“夕阳红”的典范之作,对我们无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等都以自奋自励!
大家认为是不是这样的?欢迎留言~~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END)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句话形容的是一种怎样的意境?
白居易的好友除了元稹,就是刘禹锡了,两人相伴相亲二十多年,志同道合又同病相怜,这诗便是二人的唱和。
1 出处
《 酬乐天咏老见示 》(唐)刘禹锡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意思:人都有老去的一天,没有谁会可怜。身形消瘦,衣带常常收紧,头发稀疏,发冠歪斜一边。因眼神不济,书也不看了,随时随地地艾灸。经历多了,便看透了,人也更清楚了。仔细想想老去也是幸事,一下子便看得开了,不要说太阳已照在桑树梢了,晚霞正好,映红了天。
酬:诗词唱和互答的一种形式。在此之前,白居易已写了一首给刘禹锡,
《咏老赠梦得》 (唐)白居易
与君俱老矣,自问老何如?
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
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於故人重,迹共少年疏。
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
意思是,我和你都老了,老了咋样啊!眼神不好使了,天没黑就上床了,早起懒得梳发了,出门拄拐杖了,甚至闭门不出了,不照镜子了,不看小字书了,越来越觉故友重要,不记得年轻的事了,只想和老友聊聊,还能聊几次呢!
836年,刘禹锡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分管洛阳,时年64岁,等同退出了政治舞台,而同龄的白居易因为生病留任洛阳已三年,在此之前,好友元稹去世,更觉年老孤弱,形单影只。同在洛阳,饮酒作乐,作诗互赠,两首诗便创作于此。二十多年的友谊,让两位老者互诉衷肠,一问一答,相互激励!842年刘禹锡病逝,白居易痛悼“同贫同病退闲日,一死一生临老头”,并亲写墓志,846年,白居易也病逝于洛阳。
2 诗的理解
白居易的诗是在诉苦,写自己年老的种种不如意,同样,刘禹锡也承认真的老了,这是在回应白居易诗中的“自问老何如”。然而,可贵的是,刘禹锡写自己的老态却带着自我调侃的味道,颇有趣味,也颇为苦涩。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身形也瘦了,衣服越来越大了,头发也掉了,连帽子都不自觉地歪倒在一边,书也看不清了,随时艾灸了...这显然是在调侃自己年老可笑的样子,是不得不面对的年老体衰的苦涩,甚至能够读出岁月沧桑,饱尝风雨的凄楚!
接下来笔峰却随之一转,诗出现了亮色。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老了,不光经历太多事,还看透太多事,不光看太多人,还看清太多人。这便是人老的好处,年龄即阅历,阅历即人生。
这句话有出处,陆机《叹逝赋》:“阅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世阅人而为世,人冉冉而行暮。”
诗人似乎在年华老去的无能为力中又很满意自己年老的状态,能够看透世事,能够看清人情。这又是有深意的,不必再为名利而作为,不必担心仕途沉浮,真正可以放下早已看不惯的一切,不必应付官场小人,与真正清流的人交往。这两句里,有诗人暂时的宽慰,时间的馈赠,来得有点迟,却异常的珍贵与不易!这是诗人的多年感悟与收获,也是在开导消极的白居易。
“谙”:熟悉。似乎有能够洞察世事的骄傲感,诗的格调一下昂扬许多,前四句是在与白居易一样的认老服老,这一句则是乐观地笑谈年老也并非一无是处。
3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桑榆:指日落时,光只能照在桑榆树梢,日暮或晚年。《太平御览》:“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
这也是诗词常见的意象,比如,
王勃《滕王阁序》:“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曹植《赠白马王彪》:“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这两句很美,谁说太阳已经照在桑榆的梢头,天色就晚了,晚霞正红,映满了天空。比喻人生已近暮年,但美好的时光仍在继续!这句是全诗的精神所在,是一种暮年达观的人生态度!尤其是经历过风雨,坎坷曲折大半辈子的文人对于暮年的岁月更有深沉的感受!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苏轼《定风波》:“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一句的理解,似乎有所不同,不同于陶渊明的避世隐居的自得其乐,也不同于苏轼的看透人生,无畏无惧的大度淡定,而是一种老之将至的加倍珍惜!
(1) 认老而不服老的乐观与自信!
刘白二人是认老的,甚至有点儿措手不及,无能为力,消极而不得不面对的苦涩与失落,身体不行了,眼神不济了,连阅读都不得不搁置了,白居易的诗完全是一个老者心声的流露,刘禹锡的诗也承认年老体衰的事实,然而这一句却一下子反转,老了沒事,老了也可以夕阳无限好,这是在安慰白居易。
正如,苏轼《浣溪纱》“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2)坦然接受的豁达洒脱。
刘禹锡是比较唯物与上进的,仕途三起三落,因参与永贞革新,前后被贬长达二十来年,被贬南方时,所作的竹枝词反而清新可爱,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正如他自己的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胡震亨在《唐音癸签》记载:“刘禹锡播迁一生,晚年洛下闲废,与绿野、香山诸老优游诗酒间,而精华不衰,一时以诗豪见推...人生得如是,何憾哉!”
“莫道”,不要说,休提,刘禹锡不服老的,“为露尚满天”,晚霞还满天呢,有什么好沮丧的,是暮年了,也可以像晚霞那般绚烂,这种洒脱与超脱,真的很难得,何况是一位大半辈子宦海沉浮的老人!
(3)从容雍容地享受生活。
王勃《滕王阁序》中有一句“东隅已逝 ,桑榆非晚”,“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指的是就算老了也要积极作为,矢志报国。
然而,刘禹锡的“为霞尚满天”的积极乐观却不能这么理解,相反的应是,从容地放下,好好地享受生活。
刘白的晚年,比李杜好得太多了,虽也下放过,失意过,坎坷过,但一直在官途,刘禹锡历任集贤殿学士、礼部郎中、各地刺史,最后闲居洛阳,白居易历任侍郎,员外郎,中书舍人,各地刺史,晚年还是太子少傅,留任洛阳,官场几十年,阅历丰富,生活优裕,也算是功成名就了!
刘禹锡闲居洛阳时,基本上不问政事了,据说与白居易 、裴度、韦庄等交游赋诗,唱和对吟,生活极其闲适,《旧唐书》上说,“禹锡晚年与少傅自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
白居易为此还写了一首诗描述饮酒作乐的场景,《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刘禹锡也和了一首,《乐天以愚相访沽酒致欢,因成七言聊以奉答》:“蹴踏青云寻入仕,萧条白发且飞觞。”可见,少年喝酒,老来飞觞,好友常聚,随心任性的生活还是很自在快乐的。
白居易,自从贬谪江州后,思想就已倾向“独善其身”了,晚年笃信佛教,在洛阳置有别墅,甚至养有歌伎,有诗云“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为霞尚满天”,是夕阳晚景无限,也是人生暮年精彩无限,是与仕途的告别,从容潇洒的好好享受晚年的乐趣,饮酒作乐,吟诗作对,认真优雅而充实的老去。这样一想,还有什么可抱怨与遗憾的!
年轻时的不能随心所欲,年老时就加倍地过好每一天!
所以,这句诗,与其理解为一种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不如说是人生垂暮,好好地任性潇洒一回。
清代学者何焯评这首诗:“四语中极起伏之势。结句气既不衰,文章必传无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