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里的暴力美学到底是什么?

打打杀杀,你争我斗,在这些热闹或是血腥的场景中到底蕴含着怎样的深刻涵义?上升到美学高度去看待水浒,究竟有没有必要?希望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

从审美的角度上来看,《水浒传》是“暴力美学”,但真正能将暴力演绎到美的地步的人和事儿其实并不多。

一旦将暴力与美学扯上关系,那它就绝对不是简单的打打杀杀。因为在审美上,像李逵那样抄起板斧对着人一顿狂抡,制造出一个血腥四溅的场面,根本毫无价值可言,只能称之为野蛮。

那么,什么是暴力美学?

你试想一下,你看过的影视作品中,哪些角色的杀人的场面最让你感到酣畅淋漓?

达文首先想到了一部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影片中的职业杀手莱昂,在杀人时他从来没有什么花哨的动作,就是简单而迅速的拔枪,一击命中,然后收枪擦枪。他永远把活儿干得既干净又利落,用今天的大白话来说,就是人狠话不多。

所以,我理解的暴力美学的最基本特点就是,目标明确,行动精确,结果符合预期,有仪式感。

再看《水浒传》,小说中谁最具暴力美学的特点呢?

到这里,我相信大多数读者会跟我一样,马上就会有一个人浮现在眼前——武松。

没错,武松就是《水浒传》这部小说中暴力美学的集大成者,甚至可以说是唯一代言人。

什么是暴力美学?咱们来看看武松最具代表性的两件事就能体会了。

武松替兄报仇

话说武松出差回来,进门就看见了武大的灵床——写着“亡夫武大郎之位”,顿时呆了。

还在与西门庆行苟且之事的潘金莲听见动静后匆匆下楼假装在小叔子面前哭丧。

武松盘问了武大的死因,被潘金莲和王婆合伙儿给搪塞过去了。

当晚,武松深藏一把尖刀给武大守灵,遇到武大冤魂托梦,天明后武松批头就问了潘金莲几个问题:哥哥得的何病?吃的何药?谁买的棺材?何人入殓埋?

潘金莲在仓促之下只能说一些废话来搪塞武松,而武松也没将潘金莲的废话当真,很快就从她的废话中提炼出了一个有用的信息——是何九叔(当地负责验尸的团头)火化的武大。于是,武松当机立断,马上前去何九叔处质问。

武松见到何九叔后,引他到巷口酒店,落坐后武松一言不发,只顾喝酒,弄得心里有鬼的何九叔暗自紧张。酒过数杯后,武松突然揭起衣裳,飕地掣出把尖刀来,插在桌子上,吓得何九叔面色青黄。

这就是武松非同一般之处,他心里有多少愤怒都先压着,先用冷酷的态度试探一下何九叔,只要你何九叔心里有鬼,面对这样的武松肯定表现得战战兢兢。等何九叔的精神快绷不住后,武松把尖刀一亮,利害关系一说,何九叔岂有不怂的道理?

所以,当武松说明自己的用意,然后瞪着两只眼睛盯着何九叔时,何九叔马上将早就准备好的证物(武大的两块酥黑的骨头,西门庆给他的十两银子)交给了武松。其实,何九叔也是个精明人,他早就料想到武松事后回来找自己,所以早就偷偷留下这证物以备不时之需。之所以,没在见到武松时就交给他,何九叔的心里也是有个小算盘:拼命的武松和恶霸西门庆他都得罪不起,他得做两手准备。如果武松为了哥哥敢玩命,就把证据给武松。如果武松软弱,就算了。

武松从何九叔口中得知哥哥武大是被潘金莲联合奸夫毒死,何九叔却不知奸夫是谁,但一个叫郓哥的卖梨小哥知道。于是,武松就拉着他找郓哥,要二人跟他到官府作证人。

武松此时是公家人,知道要公事公办。到了县衙,谁知县太爷早就被西门庆给买通了,给武松打起了官腔,就是不立案。

好,既然你知县不立案,那我就自己立这个案。本来,依照武松的性格和能力,他本就有办法自己解决这个问题。之所以武松告到官府,是给你县太爷面子,因为县太爷之前让他做了都头。既然王法不能为老百姓伸张正义,那老百姓就只能提起单刀,自己去维护正义了。

我们的民间文化之所以歌颂复仇者,就是因为正义在需要被维护的时候,王法总是缺位。而施耐庵将武松为兄报仇这一段写得如此精彩,也是想通过武松的暴力美学来维护天下人的道德勇气,弘扬公道之心。

武松离开县衙,先把知县回出来的银子和骨殖,还给了何九叔。这些证据既然官府不要,他也就用不上了,从现在开始他只凭借手中的尖刀说话。

武松回到武大家,对潘金莲说:“明日是亡兄断七。……我今日特地来把杯酒,替嫂子相谢众邻。”

于是他唤土兵先去灵床子前,点起蜡烛,焚起香,列下纸钱,把祭物去灵前摆了,堆盘满宴,铺下些酒食果品之类。叫一个土兵后面烫酒,两个衙役门前安排桌凳,又有两个前后把门。

为什么还要把门的?

安排好了,武松道:“嫂嫂,来待客,我去请来。”武松恭敬地请来了四家邻舍,还加上一个王婆。这个人不能丢了。

此时的武松虽说胸中憋了一团杀气,但脸上展现的却是一团和气,满腹的杀机却能做到不露声色,武松厉害。

然而,在表面的不动声色中,武松的心中早已盘算好了一切,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目标,每一个方式方法,每一个结果,他实际上都了然于心。这样的人,这样的心思真的令人佩服!当然了,也会让人害怕!

但是,此时偏偏有人不怕他,谁呢?潘金莲和王婆。

这两个最该怕他的两个人真的不怕他。为什么?因为二人已经得到了西门庆的通报:武松到县衙告状失败了。于是她们放下心,冷眼旁观武松要唱怎么一出戏。

这两个人哪里想得到,如果武松告状成功了,那对她们而言反倒是一个最好的结局呢。

邻居们坐好了,武松摆了一条凳子,坐在横头,便叫衙役把前后门都关了。

那后面土兵自来筛酒。七杯酒过,武松喝叫土兵:“且收拾过了杯盘,少间再吃。”

武松抹桌子。众邻舍就要起身告辞。武松把两只手一拦,道:“正要说话。一干高邻在这里,中间那位高邻会写字?”

原来不是为了吃酒,吃酒是为了说话。说什么话呢?还要写字。写什么字呢?其中的姚二郎便推荐胡正卿:“此位胡正卿极写得好。”

武松便唱个喏,道:“相烦则个。”卷起双袖,去衣裳底下飕地只一掣,掣出那一口尖刀来。武松左手拿着潘金莲,右手握住尖刀,指定王婆。两只圆彪彪的怪眼睁起,却看着众邻舍。这一连串动作下来,武松是何等的从容!

武松道:“诸位高邻在此,小人冤各有头,债各有主,……有冤报冤,有仇报仇,并不伤犯众位,只烦高邻做个证见。若有一位先走的,武松翻过脸来休怪,教他先吃我五七刀了去,武二便偿他命也不妨!”众邻舍都目瞪口呆,再也不敢动了。

然后,武松又回过头来,看着王婆,喝道:“兀那老猪狗听着:我的哥哥这个性命,都在你的身上!慢慢地却问你!”又回过脸来,看着妇人,骂道:“你那淫妇听着!你把我的哥哥性命怎地谋害了?从实招了,我便饶你!”潘金莲怎么会轻易招供呢?她答道:“叔叔,你好没道理!你哥哥自害心疼病死了,干我甚事?”

你看潘金莲这句话,暴露出了她对武大的情分是多么的淡薄。

武松一听就怒上心头,提起刀就在潘金莲的脸上咔咔开了两道口子。潘金莲顿时吓得魂飞魄散,一股脑儿将自己的所作所为全都招了。那边的王婆见状也吓得腿软,只能跟着招供。

武松教胡正卿将二人的口供记录在案,然后又让两个恶女画押,街坊四邻作为证人也都画了名。

真相终于大白,武松口供在手,他也并不押解潘金莲和王婆去县衙,让她们去接受法律的惩罚。而是,让土兵捆了王婆。又让土兵取碗酒来供养在灵床子前,拖过潘金莲来跪在灵前,洒泪道:“哥哥灵魂不远!今日兄弟与你报仇雪恨!”

说完,武松叫土兵把纸钱点着了,然后手刃了潘金莲。

杀完了潘金莲,武松又割下她的头来,取一床被来把头包了,揩了刀,插在鞘里,洗了洗手………

割头、包头、揩刀、插鞘,还洗手!武松这一连串的举动,一定看得众位邻居心惊肉跳啊。这里既体现了武松的从容镇定,又有他的冷酷。从容镇定地审问仇人,然后用冷酷的手段将其杀死。武松将《水浒》的暴力美学推向了极致。

临到末了,武松面对着目瞪口呆的众位邻居,唱了个喏——唱个喏就是古代的男子拱手行礼,嘴上发出致敬的声音。

现在武松就面对着目瞪口呆的众位邻居,给他们唱了喏,道:“有劳高邻,甚是休怪!且请众位楼上少坐,待武二便来。”

你看啊,刚刚还在大行杀戮的一个人,偏偏一转脸又礼数周到地安排诸位邻居少坐片刻。此时,如果胆子小的人恐怕想走也走不了了,因为早就被吓得腿软了。

武松干啥去了?没错,仇人还差一个没解决呢。那就是西门庆。

武松来到狮子桥的酒楼,挑开门帘后便将潘金莲的人头砸向西门庆。西门庆被武松一顿狂殴之后被扔下了楼。而后,武松也从窗户跳下楼,提刀割下了已经摔得不能动弹的西门庆的人头。

杀完西门庆,武松又提着西门庆和潘金莲这对奸夫淫妇的人头回到哥哥的家,将人头摆放在灵床前祭奠武大。

武松为兄报仇的这一系列动作之所以让人看得过瘾,还不仅仅是因为他伸张了正义,更是因为他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的行事作风给人展现了暴力的美学。

《水浒传》后面的章节,武松的暴力美学更是得到了近一步的升华。

武松的暴力美学表演——醉打蒋门神

话说武松为了帮助施恩夺回快活林,决定教训教训那个蒋门神。但是,施恩知道武松爱喝酒,在吃饭时怕武松喝酒喝多了耽误事儿,就没上酒,这就让武松不高兴了。

武松是个极度自恋之人,是绝对不容许别人怀疑他的能力的。他觉得施恩父子严重地低估了他的能力,看扁了他,严重地伤害了他的自尊心。于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他向施恩提出了一个“无三不过望”。

什么叫“无三不过望”呢?

武松笑着对施恩解释说:“我说与你,出得城去,但遇着一个酒店,便请我吃三碗酒,若无三碗时,便不过这一个望子去。这个唤做无三不过望。”

你看啊,从景阳冈的“三碗不过冈”,到快活林的“无三不过望”,武松也真的是挺能模仿和改造。他之所以要这样别出心裁,说白了,就是要证明自己给施恩父子看。同时,武松也是给江湖上的好汉们看:我不但能喝酒,我还能打人。我能在大量喝酒以后打人,而且还能够打得赢。

所以,武松对施恩说:

“你怕我醉了没本事,我却是没酒没本事。带一分酒,便有一分本事。五分酒,便五分本事。我若吃了十分酒,这气力不知从何而来。”

就这样,武松从孟州东门到快活林这十四五里路,经过十多家酒家,每家都吃上三碗酒,一碗不少,一句话也不多啰嗦,吃完便走,毫不拖泥带水。

就这样,武松醉醺醺地来带了蒋门神开的酒家,先是死皮赖脸地一顿找茬。店里不管是蒋门神的小老婆,还是店伙计都对他百般忍让。最后,武松只得放出终极无赖的语言刺激他们:

“过卖,叫你柜上那妇人下来,相伴我吃酒。”

你看,这种话一般人怎么好意思说出口?武松为了秀一秀自己的实力,今天就是铁了心,要摆出一副“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架势了。

果然,店里的伙计们被激怒了,酒保喝道:“休胡说!这是主人家娘子。”

武松道:“便是主人家娘子,待怎地?相伴我吃酒也不打紧!”

那妇人大怒,便骂道:“杀才!该死的贼!”

妇人一开骂,就着了武松的道了。妇人一出声,武松便把那桶酒只一泼,泼在地下,抢入柜身子里,一手接住腰胯,一手揪住云髻,隔着柜身子把这个妇人提将出来,望浑酒缸里面只一丢。

“扑通”一声,可怜这个妇人就被直接丢在了大酒缸里。武松也真下得去手。

几个酒保一看女主人被这么羞辱,就都围上来了。但他们那里是武松的对手,三下两下就被武松撂倒了,其中两个也被武松扔进了酒缸。武松这么做,就是图一个好看。

接下来,蒋门神出场了。

武松见到正主儿,踉踉跄跄用一招“玉环步,鸳鸯脚”,打得蒋门神在地下求饶。

而后,武松又逼着蒋门神答应三件事:第一件,蒋门神赶紧离了快活林,将一应家火什物随即交还给原主金眼彪施恩。第二件,去央请快活林为头为脑的英雄豪杰都来给施恩陪话。第三件,连夜回乡去,不许在孟州住。

醉打蒋门神,武松出尽了风头,也将暴力美学演绎的淋漓尽致。明确的目标,精确的行动,符合预期的结果,再加上武松“无三不过望”的仪式感,怎么不令人印象深刻?

END

本文为“达文有话说”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水浒里的暴力美学到底是什么?

李逵是不好理解的成人

李逵是梁山上的好汉,这个人物多少带有成年人的童话。

李逵很天真,一旦认准一个死理,就不再反悔,便一如既往的支持拥护。听说山东宋江仗义疏财后,便一直对宋江非常仰慕。话说宋江被发配到江州在江州监狱内服刑后,和戴监狱长成了莫逆之交。戴监狱长把李逵引见给了宋江。

正巧李逵当时赌钱输了手头比较紧,宋江展现了江湖老大的风范也不问缘由,二话不说十两银子送上。当面一见宋江有如此豪爽,一下子就把李逵这个头脑简单的人折服了。从此李逵就死心塌地的跟着宋江了。

李逵朴质、纯真、公平、无私,是他英雄性格的另一种光辉的表现。他是戴宗手下的一名小牢子,他野生生的,不懂得社会上有那么多的浮文褥节,不晓得做人需要洗煅磨练。

正因为他具有农民的纯真的性格,所以《水浒传》的作者才安排了一个假李逵作为他的对照,一个是处处存真,一个是处处作假,李鬼冒名李逵,假充好汉。然而,没有真哪能看到假,没有假又怎能把真勾勒得清楚分明呢?他向酒家直率的借钱,有钱就赌,赌输便抢,这固不足为法,但也是他的纯真,直筒子,直肠子,毫无虚伪之处。

他斗浪里白条张顺,虽然明知道自己水里功夫不行,懂得骂道:“好汉便上岸来”,可是人撩拨得他火气,也就忍不住跳到船上,被翻倒水里,这种莽撞易于光火,不又是一个憨头像吗?然而,正因为他是憨头,他才能在不打不相识之后,向张顺说出了“你路上休撞着我”。所以我们不能单看他的粗鲁的一面,而粗鲁中也有可爱的一面。

李逵很孝顺,听见公孙胜搬取母亲,看到宋江大哥接回宋太公,便想到自己家有老母,抱头痛哭之后,也去搬取。不幸他的老母亲在沂岭被虎所吃,他一连杀了四条老虎。他的杀虎和武松的打虎是不同的,武松处于自卫,而他则是发自内心的发泄。

李逵爱憎分明,大破无为军,捉住了黄文炳,由他来动手割杀,他说得好:“你这厮在蔡九知府后堂,只会说黄道黑,拨置害人,无中生有撺掇他今日你要快死,老爷却要你慢死。”这正如杀虎一样,不但恨之深,而且是把个人的仇恨扩大到担负了友朋的仇恨,这精神,只有铁牛才抒发得痛快,抒发得真切!

李逵追求正义,对人真诚,他对那个朝廷,有说不出的反感。但是对自己仰慕的朋友却心如赤子。宋江因题反诗被关在牢里,他一直“寸步不离”、“早晚在牢里服侍”。

江州劫法场救宋江、戴宗时,他第一个赤条条的抡着板斧,从酒楼跳进刑场杀将起来;高唐州救柴进,又是他第一个只身下井。

李逵的眼里不揉沙子,尽管平日里唯宋江马首是瞻,可是当他误听宋江抢夺民女的消息后,便大闹忠义堂,砍倒杏黄旗。这说明在他心中,正义是高于一切个人感情之上的。

李逵无论做什么事,说什么话,都毫无虚假,无论想什么,都心口如一。

他该爱则爱,该恨则恨,该怒则怒,该骂则骂。他的质朴和纯真,就是在赌输了钱想赖的时候,在为了招待宋江而去强讨鲜鱼的时候,都依然是那样天真烂漫。

他的公平和无私,就是这种坦率性格的必然结果。因为他把一切都袒露于外,毫无隐藏,当然也毫无私心。他碰见李鬼冒名剪径,愤而欲杀他,但李鬼称家中有九十老母,他又放了他,并给他十两银子。后来他知道这一切真相后,却又割下了李鬼的头。

一切都是那么简简单单、无偏无党,口头心上,从没有想到过什么“仁义道德”。李逵一介草莽英雄,伴随他的纯朴天真,也有简单、鲁莽、不讲策略和狭隘报复思想等缺点。因为他的质朴纯真,才摔死小衙内,这还可以说是为了赚朱仝。

而且打死殷天赐,到底给柴进闯了祸,劈了罗真人,自己又吃了几次苦,特别是三打祝家庄时,杀了扈太公的老小,破坏了义军的策略。在朱贵店里,又当作冒充货把投奔山泊的韩伯龙杀了。这些,都违背了梁山泊的精神。但缺点和他具有的优秀品质相比,毕竟是次要的,而且对于一个农民英雄来说,也是难于完全避免的。

况且,不怕天,不怕地,不知畏惧,更由于从他心底里,蕴蓄着的祖宗八代的对这个社会的积恨,使他眼睛里存不下一粒沙子。泄之而后快,便是他的本色,又哪里是天生的杀人成性呢?

好一个李逵,快人快语,路遇不平拔刀相助,为了正义,任凭你是天王老子,我也不怕。这样的人物现实生活中,实在太少,既心无城府,又对人真诚,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

水浒里的暴力美学到底是什么?

论文学性与社会性来说,《水浒传》是四大名著中最低的。

为何?

通篇都在美化暴力,李逵吃人,武松杀无辜者...其实,整个水浒英雄之中,大多都是晁盖这样的刑事罪犯,张青这样的邪恶草莽,花荣这样的犯事军官,鲁智深这样的草菅人命者,宋江这样的罪恶小吏。

就算武松,撇开杀西门庆这个案件,也是主动参与到施恩与张都监等人的商业利益纠纷中去,当然会遭到报复。

《水浒传》中,真正无辜与无奈被逼上梁山的,也就只有可怜的三人:

林冲,解珍解宝。

所以《水浒传》其实是宋元时期市民文化的真实反应。市民文化说直白些就是市井文化,自己不敢杀人放火,但可以推崇主角杀人放火受招安啊。

水浒里的暴力美学到底是什么?

谢邀!我认为《水浒》不仅是少年喜爱的读物,也是成年人的“童话世界”。由于《水浒》描写当时的社会,存在着官官相护、强权有理、赢家通吃。老百姓面对这种现象,往往是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的人生观。但在人们阅读《水浒》后,一些活灵活现“侠客”如:鲁智深、武术、李逵等好汉,忽然跃然纸上。茶余饭后,《水浒》自然也就成为一个经久不衰谈论的话题。不过作为暴力美学,进行探讨。用暴力美学谈论水浒这个话题,应该是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暴力美学 ,我想作者施耐庵在写《水浒》时,作者脑海里应该是没有这个概念。暴力美学风格,应该在电影里的武打片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的风格。人们欣赏武打电影的同时,也会被导演有意营造一种凄美的氛围所吸引。若探讨水浒里暴力美学,应该是展现男人们的阳刚之美,当然也有缺陷美,我认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倾身营救”“救难解危”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暴力美学。如: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第一拳,味觉: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第二拳,视觉: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听觉:磬儿,钹儿,一起响。给人味觉、视觉、听觉的冲击。使人有种身临其境。内心有种痛快感觉。

水浒里的暴力美学到底是什么?

《水浒传》中的暴力美学,大概就是作者对暴力场面的描写语言,让人感受到一种语言的美感,并且削弱了读者对血腥的一种抵触感。

此外,《水浒传》中暴力描写相关的美学转换,有赖于读者本身的心理因素。

西方美学中有一种“性恶”学说,认为人类由动物进化而来,残留着野蛮、凶残等兽性。也就是说,作为人,本身对于兽性有一种本能的欲望。不过,人类早就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具有理性,并不会像动物一样仅仅靠本能行事。所以,这一种兽性的存在,变成了一种潜伏的倾向。人,并不会自己去实施暴力,但基本存在幸灾乐祸的心理。看到暴力事件的发生,内心充满着一种期待,算是一种本身性恶心理本能的需求。在现代的生活中,就表现出对暴力的影视作品有一种狂热的关注。这一种行为,弗洛伊德有所解释:艺术的价值在于人的欲望(原始荷尔蒙、暴力倾向性、侵犯性生物本能等)的“替代性满足”,消解或减轻了这种心理的犯罪感,也使“性恶”说更趋合理。此外,暴力在现实生活中和虚拟的艺术世界中,人们的认同感并不一样。在虚拟的世界中,丑陋的本质会被过滤掉,并且转化为美感。仔细思考艺术大师罗丹的话,就会觉得特别有道理:艺术是魔杖,艺术家有点金术,在艺术里可以“化丑为美”。发生在虚拟世界的一切,在现代西方美学称之为“纸上的建筑群”,读者的感受有“隔靴”效应,“感觉不到暴力的血腥,并且符合“距离产生美”的美感法则。人类,更多的,只是感受到正义、英雄和精致的形式。

回到题目中,有没有必要从上升到美学的角度看待《水浒传》?相信题主所说的主要是暴力。这一部分的暴力,本身也不过是为了迎合人本能的一种对恶的欲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