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这是禅宗六祖,也是创立南宗的慧能禅师的一首佛偈,背后是南宗和北宗对于参禅者见道悟理的过程之争论。这背后有一个著名的典故:五祖弘忍传法,引起了宗门法统之纷争。
神秀与慧能的“斗法”故事发生在初唐时期,弘忍禅师在他的道场冯茂山东山寺(湖北省黄梅县)中传法,也就是挑选自己的接班人。
弘忍禅师聚集起所有门人,首先对众人普遍追求获得福报的修行目的表达了不满,提醒大家,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见道悟理,不要在修行的路上失去了自己的初心。
(图|五祖弘忍)
而后,弘忍禅师声称要挑选合适的接班人,谁有意向参选就写一首佛偈,比试下谁的佛偈最有见解,谁就接过自己的传法袈裟。
在当时,大家公认“上座”法师神秀为众僧中修为最高之人,大家都自知无法与之相争。因此,一时间竟然无人出来写佛偈。
神秀虽然是众望所归,但心里也犯嘀咕,生怕自己的修为不合弘忍禅师之意。所以,他趁着夜间大家都入睡后,悄悄地在墙上写下了自己的佛偈。
(图|神秀画像)
神秀心里盘算着,如果弘忍禅师看到这个佛偈后觉得很好,自己就站出来承认是自己写的。如果弘忍禅师觉得不好,那他就装哑巴。
神秀写的佛偈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第二天,弘忍禅师看到这个佛偈后,高度赞扬了这个佛偈。然后,弘忍将神秀单独留下。
原来,弘忍禅师已经猜到了这首佛偈是神秀所作,便对他说:“你凭借此佛偈的见解,已经有资格传承我的衣钵了。”
听弘忍这么说,神秀虽心中大喜,但还是诚惶诚恐地问:“师傅,您如何评价这首佛偈?弟子的修为到底如何?”
神秀本想再听一听师傅亲口称赞自己的修为,但他没想到弘忍禅师会这么说:“这首佛偈的见解很好,慧根尚浅之人按照此法门修行,应该不会堕落行恶。但是,你的修为离大彻大悟还远,只能算登堂,还没能入室。”
神秀原本屏住呼吸准备迎接胜利,没想到被老师泼了一盆冷水,顿时心底冰凉。
弘忍禅师看出神秀的失落,便说:“要不你回去再重新写一首,我再决定是否将衣钵传给你。”
神秀回去后,不管他如何绞尽脑汁,也没能写出一首更高明的佛偈。
这时候,东山寺中一个负责扫地舀米的杂工听人背诵了神秀的佛偈,觉得有些不妥。这个人就是慧能,此时他还不是什么高僧,甚至还没正式剃度,只是个在寺院中打杂的,也不知道这佛偈是弘忍选拔接班人的考题。
慧能来到写有神秀佛偈的墙边,觉得自己并不认同此参禅法门。于是,他也想出了一首佛偈。
因为慧能不会写字,便请人将自己的佛偈也写在了墙上。
慧能的佛偈就是那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看到了慧能的佛偈,当众批评了慧能。慧能心里十分委屈,就回去继续干活了。
然而,就在当天夜里,慧能突然接到了弘忍禅师的传唤。弘忍对慧能说:“你的佛偈见解非凡,白天之所以批评你,是因为怕有人加害于你。”
然后,弘忍将《金刚经》秘密传授给了慧能,又将象征继承人地位的袈裟交给他,命人保护他下山逃命。
弘忍为何这么做?我们常以为佛门是清净之地,不会有权和利的纷争。但现实并不是这样,佛门的权力斗争甚至比凡尘更惨烈。
神秀是“上座”和尚,势力太大了。慧能得到了代表禅宗传承人的袈裟,就意味着他那与神秀截然不同的参禅理论将要成为正统。
理念之争大于一切,这已经不是神秀个人荣辱的问题了。弘忍禅师深知其中的厉害关系,所以,他才会那么做。
如何理解神秀与慧能的佛偈?他们在争什么?出家人参禅是为了明心见性,即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用我们比较好理解的词语就是“悟道”。“道”,是最终目的,而“悟”既是过程也是方法,慧能与神秀辩的就是“悟”这个方法。
即,得道的法门到底是“顿悟”还是“渐悟”。
神秀佛偈表达的意思是,人的身体是开悟的场所(身是菩提树,菩提意思是觉悟、智慧),人的心应该是清净的,所以,他将心比喻成镜子(心如明镜台)。镜子之所以看上去脏,是因为受到了外界的污染,所以要经常擦拭上面的尘埃。擦镜子就是修行,把镜子上面的尘埃都擦干净了,就到达了明心见性的解脱境界了。这就是“渐悟”,指的是悟道这个过程是需要按部就班地修行。
慧能并不这么认为,他说参禅开悟不需要什么道场,心如明镜道是真的,但它无形无相,怎么会是个台子呢?明镜无形无相(本来无一物),又哪里来的尘埃呢?
佛教的《大般涅槃经》的“佛性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佛性,都有了成佛的潜质。而所谓的成佛,就是让自己潜藏着的佛性显露出来。显露,就是开悟的过程,既可以慢慢将镜子擦干净来显露,也可以捅破一层窗户纸来显露。前者就是渐修,后者就是顿修。
神秀认为成佛之道,只有渐悟一种法门。而慧能认为渐修和顿修都是成佛之道,资质差的人适合渐悟,资质好的人适合顿悟。这就是慧能与神秀的区别。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菩提"怎么没有"树"?"明镜"又不是"台"?这首畿子(有禅意的诗)初看觉得让人感觉似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所云。其实这里"菩提"指"菩提树,"明镜"指"明镜台",树和台都是简称,那么第一句的意思就是——菩提树,本就没有这种树,明镜台,也不是明镜台。于是接下去,就是,本来这世界上就空无一物,哪里来的东西粘上尘埃,尘埃又粘在哪里?
那么这句话讲了什么意思呢?我想先讲述一个故事:
应该是在南北朝的时候吧,佛教的禅宗传到第五祖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开坛讲学,手下弟子有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为神秀大师,是共认的禅宗衣钵继承人。此时渐感老去的弘忍大师告诉众弟子,让他们各自做一首畿子,最优者当之无愧为衣钵传承者。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的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无一不说好,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他不认识字,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得到了弘忍大师的衣钵。
1、"菩提树"和"明镜台",各有什么寓意?菩提树下,是意指佛祖当年"成道"于菩提树,在佛教界被公认为"大彻大悟"的象征。也当然成了顿悟的象征。明镜台,表达自己"心如明镜"的佛之境界。神秀"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意为人是顿悟的人,有一颗洁净的心,但是会沾染尘世的尘埃,要时刻清扫,是一种入世保持洁净的态度。那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明显就是针对神秀所作,意在表达,佛家是讲究空无,为何一定要认定身体是悟道工具,心是明镜,防止尘埃,其实这是刻意追求,实则自己终究不是"菩提""明镜"罢了。
2、"空"之境,方为顿悟其实这首诗还是不够全,也就不能很好理解他的思想,原文如下: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从这里可以看出,全诗是一咏三叹式的,再加上了最后的一叹——前四句,是对于神秀的反驳,佛性常清净,没有有尘埃!有,只是未达到佛性,是没有悟,还有世俗的杂念。中四句,是对于"明镜""菩提"的肯定,并不能为了驳倒神秀,而否定"菩提"是悟道之身,"明镜"是洞观之心的道理,后四句,再次回到慧能自己的观点,虽说佛理如此,但是不能过于执着,道理是讲究悟道,明白,但是刻意追求,反倒是道了过来!所以末尾四句,他紧接着说:都在内心,而不是在外界,外界的什么?尘埃呀,也就是入世带来的脏东西!
空之境——就是"以大寂为至乐,无为为滋味",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所有世间规定命名的东西,其实都是不存在的,你可以叫他菩提,也可以叫他提菩,这都是人为的多余之举。但是有都是存在的,是自然造物出来的的,不然你怎么看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想的到?所以,人与自然和谐,互不干扰,你就自然一部分,一切都不存在,都是自然,你又是你,一切又都有了,和你区别开。所以,做好自己,回归本真,便是那菩提树,明镜台,刻意为之,终是沦为笑柄!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禅宗六祖慧能,虽然是扫地僧出身,却因一首禅诗从一个寺庙中的杂役一跃成为禅宗第六代继承人。这首诗就是著名的《菩提偈》。要想知道它的意思,要从禅宗的传承讲起。
从达摩祖师到五祖弘忍菩提达摩就是我们常说的初祖,是中国禅宗的第一位掌门人。历史上南北朝时期的南梁有一位奇葩的皇帝,他一生四次出家,笃信佛教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杜牧曾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其中的很多寺院,就是梁武帝时期建造的。虽然他后来又突然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开始灭佛,但仍然可以说他给佛教在中国的1生根发芽创造了一个培育的温床。
1.初祖达摩
达摩祖师就是在梁武帝时期,听自己的师傅说东边有个国家十分推崇佛教,以后一定要去那里弘法,于是他一路从西边走到了南梁。不过那个时候的佛教可不是唐僧那种感觉,身披袈裟开坛讲法的弘法方式并不流行,大多数时候就是自己个儿修行自己个儿的。达摩祖师的修行方式,是找个地方面壁,于是嵩山少林寺就有了达摩面壁洞。虽然他没打算广收门徒,却有人找上了门,这个人就是二祖慧可。
2.二祖慧可
二祖的俗家原来叫神光,一看这名字,肯定跟神仙道法沾点边儿,没错,他父母都是道教信徒。而且家境不错,从小就饱读诗书,本来家里是打算让他走仕途的。可惜仕途没那么好走,而且父母死后,他发现自己应该追求自己内心的能静,于是在三十二岁的时候毅然决定出家。他出家后听说少林寺有位高僧,就想让高僧收自己为徒,这位高僧,自然就是达摩。
达摩那个时候没打算收徒弟,见他远道而来,而且是冒着风雪上山的也不好直接拒绝,就打算给他出个难题,说让他证明自己的决心。慧可表决心的方式有点残忍,直接砍掉了自己的左臂。达摩一看,这是个硬茬子,这决心表的让他无法拒绝,于是问:“你来找做什么呢?”
慧可想了想说:“我想让自己内心平静,此心无处安放,求祖师施法安心。”
达摩一伸手:“把你心拿来,我给你按。”
慧可估计心里此时也是犯了嘀咕,这手臂可以砍,心总不好挖出,于是说到:“我找不到我的心。”
达摩收回手:“那时因为我已经帮你按好了。”
慧可想了想,突然顿悟,双膝跪拜祖师。慧可在那一刻定然是明白了,所谓安心,其实并不该向外求,而是要向内求。达摩见他悟了,就传了一部经文给他,然后让他下山去了。
3.三祖僧璨
二祖慧可虽然得了法,但是他悟的比较晚,而且结局并不好。他107高龄时随时遇上了北周宇文家的灭佛,被诬告为高僧,处以极刑。但幸好他早早的遇到了一个孩子,并且把达摩传给他的法传了下去,这个孩子就是僧璨。
三祖僧璨最大的成就,就在于顿悟了传法不该有分别心,只传自己的弟子,而是要广传佛法。但是他也收了一个好徒弟,就是四祖道信。
4.四祖道信
僧璨没有完成的事情,道信帮助他完成了。他二十多岁就继承了师父的衣钵,并且在天柱山扎根,广收门徒。但人多了总要才吃饭,于是他制定了一个规则,就是凡是来出家的,都要参与寺中的劳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5.五祖弘忍
弘忍得到道信传法之后,一直侍奉道信圆寂。他就开始犯愁,自己从哪里去找一个可以继承衣钵的人。前几个祖师因为没有广收门徒,所以选择性也比较小,但他如今寺中几百僧众,选择哪一个就成了问题。而且,如果他自己决定了选谁不选谁,那么没有被选上的可能会仇视被选上的人。思量再三,他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让寺中人每个人都有机会参选,做一首偈颂来说说自己对佛法的认识。
六祖慧能与《菩提偈》慧能上山前不过是一个打柴的小孩子,因为听人诵了一段《金刚经》而如痴如醉,因此上山出家,学习佛法。因为他其貌不扬,而且入门比较晚,谁也没拿他当回事,一开始就是让他扫扫地,或者去厨房帮帮厨。
金庸先生告诉我们,扫地僧那都是世外高人,慧能很快证明了这一点。
偈颂的题目一出,寺中一片喧哗,很多人咬文嚼字写不出半个字。弘忍坐下第一大弟子神秀第一个写出了偈颂,便是有名的: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的偈颂一出,不少人都跟着附和,说大师兄写的好,师父一定会选择大师兄继承衣钵。神秀也洋洋得意,只是弘忍看过,觉得虽然写的不错,但毕竟只是凡人境界,只看得出勤奋,看不出慧根。
慧能见神秀写的这首,觉得这写的不好,于是略改了改,写道: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初看慧能所写的这四句,仿佛不过是把神秀的照搬过来改了改,实则却有很大的不同。神秀的诗,写的是把自己的身体当成了菩提树,而把心当成了放明镜的台子,为了不让这个台子沾染尘土,他就天天的要去擦。虽然体现了一个“勤”字,却没有一个“空”字。
佛教讲究一个“空”字,行走在这茫茫人世,功名利禄,浮华光影到头来都不过是土馒头前的蓬蒿一堆。重要的是此生为善,种善因得善果,早日功德圆满进入极乐净土,再不受轮回之苦。所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这个意思。
而慧能的这四句则大不相同:本就没什么菩提树,也没有什么明镜台,一切皆不存在,哪里来的什么尘埃呢?
这里的菩提树又比喻智慧,而明镜台比喻清净,本就清净无一物,自然也没有什么尘埃可言。
这等偈颂,弘忍也位置赞叹。只是寺中人多口杂,慧能又辈分低年纪轻。为了保住这棵好苗子,弘忍只说了一句:“这也不行。你们继续再想。”
舂米传法对于偈颂一事,因为寺中再没有人写得出,所以表面上也就不了了之。只是弘忍自己可没有忘记这个事情。一日见厨房里只有慧能在做饭,他就过去问慧能:“米煮好了吗?”
慧能一边烧火一边道:“煮是煮好了,就差舂了。”
弘忍会心一笑,拿起旁边烧火用的小木棍在灶上敲了三下,转身离去。这桥段熟悉不?《西游记》菩提老祖就是这么点化孙悟空的,不过菩提老祖敲的是孙猴子的脑袋。慧能心领神会,这是师父给自己的三更之约。
而师徒两个在厨房的对话也并不是废话,而是极具禅机。要知道米肯定是先要舂然后才能下锅煮饭。“舂”是要通过敲打稻子去掉外面的外壳,有打磨之意。
弘忍问他饭好了没,实际上是问他准备好了没。而慧能的回答则是,我准备好了是准备好了,就等师父点化了。
师徒二人在禅房中对面打坐,为了防止别人看到自己的禅房一直亮着灯惹人怀疑,弘忍用袈裟将四面罩住。传法完成后,他连夜将慧能送出寺院,让他去别处弘扬佛法。
慧能之后,禅宗一花开五叶,有了沩仰、临济、曹洞、法眼、云门五个分支。而且慧能后来在南华寺传法,据说此处到今时今日还供奉着慧能的不坏金身。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尽管故事已经是耳熟能详了,但还是得先铺垫一下。
佛门五祖弘忍知道自己即将圆寂,便决定以征偈的形式传位,一日,唤齐门人,说道:
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数日后,其大弟子神秀在墙上题了一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又过数日,墙上多出一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原来,是出身贫苦的惠能,听到其他弟子吟诵神秀一偈,认为还未见本性,便托人帮忙将此偈题于墙上。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惠能接受了衣钵成为佛门六祖。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是因为神秀尚未见悟,故未能得到弘忍的肯定,持此观点的多引用《六祖坛经》中的语意。但我觉得这有点过份褒惠能、贬神秀了。
且不说神秀之偈为原创。就内容上,也是两位大师出于对佛法的领悟,提出了各自“见性成佛”的方法论,本身并没有高下之分。
事实上,由于神秀强调“时时勤拂拭”,主张“拂尘看净”,并因此成为佛门北宗的开山祖。“渐修派”,也成为佛门的重要流派。
而惠能主张的“本来无一物”,实际上就是说“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因惠能主张“见性成佛”,又被称为“顿悟派”,是惠能所创佛门南宗的主要法理。
而说回题目,心无所住,无所挂碍,即是无心无尘。这便是六祖借此偈说的佛理。 其认为,心本不生不灭,遇境似有、境灭还无。心之所以有挂牵,是因为心对万事表面的相有所住。故人会有烦恼,会产生贪嗔痴。这样便无法明心见性,得到真正的自在。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禅宗五祖弘忍传经的故事
《六祖坛经》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禅宗五祖弘忍打算将自己的衣钵传给众多弟子中的一个,为了试探弟子们的佛性,弘忍让他们每一个人写一个佛偈,类似四句话的禅诗。
夜晚,作为大师兄的神秀禅师,走出禅房,在月光下静静思考,最后提笔在白墙上写下了自己的佛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轻拂拭,勿使惹尘埃。第二天一早,有人看到了白墙上的字,大师兄的手笔果然不凡,师弟们纷纷叫好,认为师父的衣钵,一定非神秀莫属。
这时,有一个小师弟慧能,他还不会写字,正在厨房里干活。当他从别的师兄那里听说了大师兄神秀的佛偈后,脱口而出: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竟然要和大师兄一较高下,众多师兄弟都在等着看他的笑话。没想到师傅弘忍看过两人的佛偈后,认为慧能对佛家的禅悟境界更胜一筹,于是授予慧能《金刚经》,慧能也因此而成为禅宗六祖。
慧能与神秀谁更胜一筹?佛教达摩祖师一苇渡江,在北魏的都城洛阳创立佛教禅宗,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作为宗义。
神秀和慧能的佛偈,其实都有禅宗的“顿悟”在其中。
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我自己就是菩提树那样安静平稳,我的心就是明镜台那样干净澄澈。
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菩提树不是菩提树,而是智慧本身,明镜台也不是明镜台。
所谓“菩提树”,指的是佛祖释迦牟尼顿悟的那棵树。“菩提”在梵语中本意是“顿悟”的意思,因此佛家讲求“悟”,即心有灵犀,领会佛门至高无上的哲理。
神秀心中有树,是佛家的“见心即佛”;慧能心中无树,是佛家的“非心非佛”。
神秀:时时轻拂拭,勿使惹尘埃。——我要经常反省,严格修行,不要让自己的内心被世俗所扰动。
慧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的心本来就是清静的,又怎么会被被世俗所扰动呢?
神秀主张“修身”;慧能主张“修心”。神秀偏执于“有”,慧能偏执于“无”,其实都是犯了佛家“执念”。但是“心”无疑高于“身”,超然于物外,无牵无挂,显然慧能更符合佛家“四大皆空”的主张。
慧能接受衣钵后,担心神秀一派迫害,逃走南方,创立“南宗一派”,而神秀禅师也在北方创立“北宗一派”,南北对峙,后来“南宗北渐”,影响更大,而神秀的北宗,慢慢地失去了影响。
END.
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六祖慧能的禅悟之偈语,出自《六祖坛经》,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在记载中,发现这首诗原来有个典故。
菩提树
话说有一天,唐代高僧,禅宗五祖弘忍弟子,北宗禅创始人神秀,与佛教禅宗祖师慧能,(尊称六祖慧能)对话。神秀说:人就是一棵菩提树,僧人坐禅之处,就如一面明镜台。时不时要勤快地拂拭,不使尘埃落下。慧能听后,作答:本来就没有菩提树,也没有明镜台,没有一物,哪里会落下尘埃?神秀领教,顿悟,连连念叨“阿弥陀佛。”
以上这段对话,是在告诉人们一个觉悟的道理。如果我们把这首诗用对话来解析,也许会更清楚些。
例如:佛对你说,你身上有灰尘。你去擦;佛说,你错了,是你心里有;你听后,用力去擦拭,佛又说:你又错了,是擦不掉的!你听后索性欲把心剥下来;佛又说你,错了!尘本非尘,尘从何来?!
当被问到此处时,你一定会愣住了,其实,这就是觉悟的哲理。这是在说人对世间一切事物的领悟,是在讲人的觉悟与智慧。人,本来是没有什么觉悟与智慧的,但它的确存在,那么,这些觉悟与智慧是从哪里来的呢?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本来没有什么菩提树即觉悟与智慧,也不是明镜台即僧人坐禅之处打坐的地方,因为,这本来就是虚无的没有的物质空间,何处即哪里来的尘埃即灰尘呢?人要正确地认知自身能力,不要狂妄自大而浮躁,要以静制动。人的觉悟与智慧就是从静中获得的。
慧能
从以上这个意义来认识,这首诗不仅是禅语了,而成了人对自身和世间一切事物正确领悟与觉悟的深刻道理了。人,要有一颗平静的心,而不要被漫天飞扬的尘埃所左右,每时每刻地纠结,并用力与尘埃生气。而是要冷静地面对尘埃,从内心中感觉与领悟,这世间没有尘埃,只有光明,光明才是人们所需要的。这种境界就是菩提的精神世界,才是它的真谛。
尘埃怎么讲?佛教认为:自然与社会的各种尘埃都是浑浊人之心性的物质。之所以说它是尘埃,因为它玷污了人那颗纯净的心,这些尘埃触及人的身心就会变成污垢,所以才称之为尘埃。明白了尘埃的佛语,对于我们理解这首诗很有意义。诗中“何处有尘埃”指的就是佛性贵在清净,色即空,尘埃也是空。
对于这首诗提到的菩提树,我们也需要了解,它对于我们理解这首诗也是十分重要的。菩提树也有一个传说故事: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在一棵大树下静坐七天七夜觉悟而成佛,后来这棵大树就叫做菩提树了。而诗中的明镜台是僧人坐禅之处,也有记载:“坐禅之处,多悬明镜,以助心行”(《资持记》)。
综上所述,这首诗是佛教禅语,是讲了一个觉悟与智慧的道理。人的觉悟与智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人,遇到任何困难与烦心事,都要学会静心,看到光明,学会以静制动。
“菩提本无树”禅诗
总之,这首诗的意思,就是教导人们,要学会正确地认清自己,以静制动,获取觉悟,得到智慧,超然于世。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