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为什么为了情义擅夺兵符,杀死祖国的大将,而不尽忠呢?
这个问题犯了一个我们研究历史时经常出现的错误:就是典型的以后世的价值观去评判历史人物和事件。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忠君”在信陵君那个时代,还没有占据社会道义伦理价值表的最高点。因此,在信陵君这样的人眼里,“忠君”并不是第一位的,他信奉的人生信条是“从道而不从君”。
信陵君为何“窃符救赵”?公元前260年,秦国与赵国打了一场著名的“长平之战”,赵国四十万大军投降后白起坑杀。长平之战后,秦军乘胜派大军将赵国的都城邯郸团团围住,赵国的命运危在旦夕。
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平原君赵胜是当时赵孝成王的叔父,也是赵国丞相。而平原君的夫人,正是魏国信陵君无忌的姐姐,魏安釐王的妹妹。平原君为了赵国的生死存亡费尽心机,不但亲自前往楚国求救,还让夫人不断派遣使者前往魏国求援。
魏国不但是平原君夫人的娘家,赵国与魏国同出于晋,本是一脉相连,当时又同样面对“虎狼之秦”的侵攻蚕食,可谓还唇齿相依、命运与共。
于是乎,魏安釐王马上派遣大将晋鄙领军十万去救赵国,魏军抵达邯郸南部的邺城后,在漳水前与秦军对峙。秦昭王看到魏军去救赵国,就派遣使者警告魏王:“我秦国灭赵国势在必行,各诸侯国胆敢有救援赵国者,待我灭赵以后,下一个就是你。”
魏安釐王这人胆识不足,一听秦国的恐吓,马上就吓尿了,立即派人前往前线,命令晋鄙停驻邺城,按兵不动以观望秦赵间战事形势的发展。
邯郸城被秦军围困将近九个月,赵国君臣上下一心抗秦。面对魏军停止不前,平原君对此催促进兵,信陵君也多次向魏王觐见,可魏王就是不为所动。
眼看亲姐无助哭泣、赵国将要绝援灭亡,魏国将陷入唇亡齿寒的境地,信陵君度量魏王最终不会接受自己的请求,悲愤感慨之下,豪情之中,不愿苟且偷生,决定以个人的可能之力,领门下宾客,发车骑百余乘,誓死奔赴邯郸,与赵国同死共亡。
后来,经候赢献计,先帮助魏王宠妃如姬手刃仇人,如姬感恩信陵君,不惜冒死为信陵君窃取了魏王的兵符。拿到兵符后,信陵君伪造了魏王文书前往前线,手下门客朱亥击杀了晋鄙后,宣布了“王命”和晋鄙的罪状。然后下令“父子俱在军中的,父亲归家;兄弟俱在军中的,兄长归家;独子一人的,归家奉养父母。”选得精兵八万人,誓师进军抗击秦军以救赵国。
以上,就是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起因经过。信陵君为何这样做?
于私,魏国平原夫人是信陵君的亲姐姐,而且姐夫信陵君与平原君也十分交好,眼看亲友受难而见死不救,实属不义。
于公,经过“长平之战”后,赵军主力被秦国消灭,天下已经没有可与秦国抗衡的国家了。当时邯郸被秦军围困,赵国岌岌可危。在当时形势下,赵国又是阻止秦国吞并六国的最重要屏障,一旦赵国倒下了,魏国、韩国和燕国也就失去了重要的后援和屏障,亡国也就指日可待了。如果魏、韩、燕三国归秦,楚国和齐国将面临秦军的战略包围,战不能胜,守不能保,最后六国都会走上被消灭的命运。这时候,救赵国就等于解救天下,相当于天下人的命运都掌握在信陵君的手里了。
咦,这时候你会觉得好像有点儿不妥。所谓君为臣纲,魏无忌违抗君王的命令而擅自行动,这是伦臣贼子的行为啊?
从君还是从道?中国古代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是如何转变的?
是啊,如果将信陵君换作是宋明的大儒,他敢违抗君命还“窃符救赵”?这样忤逆君主的事情,别说做了,他们想都不敢想。
那么问题来了,“窃符救赵”这样的事情,为什么信陵君不仅敢想,还付诸实践了?
原因在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大部分还处于西周分封制下的政治模式,是一种将政治建立在血缘的基础之上的共同体模式。这样的政治体制下,天子、诸侯跟卿大夫,既是亲戚,也是君臣,整个国家就像一个大家庭。
因此,在西周社会秩序中周天子具有双重身份:从宗法制的角度讲,他是大家庭的族长;从国家的层面讲,他又是天下的共主。
这样的秩序中,家族统治与君权统治其实是混为一体的。所以,周天子无法成为一个独裁者,充其量只能说他是个仲裁者。因为,周天子的中央权力往往比诸侯还弱,更多的情况是象征性的。相比于周天子,地方上的各路诸侯和他们的卿大夫常常会有非常大的权力,以致于他们对自己的封地拥有独立的自主权,不接受天子的支配。
到了战国时期,各诸侯都开始称王,并且为了独裁统治都进行了变法。然而,除了秦国的商鞅变法比较成功,并开始在秦国实行郡县官僚政治外,其他诸侯国依然保持着分封制体系下的宗法结构。
宗法社会中,自上至下逐级行使权力,自下至上逐层恪尽义务,正所谓“主子的主子不是我的主子,仆人的仆人不是我的仆人”。诸侯管不了贵族、大夫手下养的门客,以致于君臣之间的关系比较独立,才会出现人才在各个诸侯国之间不断“跳槽”的戏码。
信陵君作为有名的战国四君子,动不动就“门客三千”,你想,他得有多少封土,有多大的势力啊。因此,信陵君敢做出“窃符救赵”这样的事情,有“从道不从君”的想法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忠君”在什么时候又跟“报国”混为一体,甚至成为了“报国”的前提呢?
在周代这样的一种宗法制社会组织结构里,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是相当微弱的。如果诸侯不听周天子的征调,周天子往往是无可奈何的;大夫如果不服诸侯国君的命令,诸侯国君往往也是无能为力。
维护宗法社会的秩序,需要所有人都有的共同的自觉,如果有不自觉的人称王称霸,他又没有及时受到惩治,那么其他人就会有样学样,称王的人自然就会多了起来。这就是春秋战国时代所谓的“礼崩乐坏”。
归根结底,"礼崩乐坏"是因为西周的封建制度到了春秋战国年代无法维持了,为了结束分裂实现大一统,秦国灭掉六国后推行了自己的“郡县制”官僚制度,从此,中国开启了中央集权政治。
我们前面提到过,西周之所以能维持封建大一统,靠的是血缘关系。周天子的家族统治与君权统治是一体的。但是,血缘关系再亲也熬不过时间啊,俗话说得好“一代亲,二代旁,三代就拉倒”,随着时间推移,诸侯国之间的血缘关系早就淡如水了。这时候,作为家族族长的周天子,君权也就不稳固了。
当君权控制不住分封的诸侯,血缘关系也就罩不住地缘关系了。于是,出现了春秋诸侯争霸,诸侯间相互吞并,最后形成了几个大诸侯国。这时候,不但是诸侯不听周天子的,就连诸侯国有实力的卿大夫都想自己当国君(三家分晋),最后诸侯又开始称王,天下就彻底乱了。
在经过春秋战国的500多年乱世之后,有谁想要再次实现天下的大一统,就必须要换一种社会组织方式。这就是所谓的“周秦之变”:各国的思想家纷纷出来建议君主改革,采用新的土地制度、管理制度来统治国家。
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来说,周秦变革的主要目的,就是打破一个个之前宗法社会下的封建土围子,编户齐民,实行郡县制,打造由中央直接任命的地方官员的中央集权式官僚体系,权力一竿子插到底,这样就能有效地组织和动员基层社会,重新实现统一。
而提倡进行如此改革的,就是法家。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
周秦之变的改革之后,深入到基层的行政组织取代了地方宗族势力,官僚制则逐渐取代了之前家族世袭的制度。秦国推行的郡县制,两千多年来基本没有变化。正所谓,“两千年来,皆秦制也”。
制度的改变,导致权力向中央、皇权集中,中国古代历史的君臣关系也就开始了大转向,由共治模式转向主从模式。
当然,这种大的变革推行起来不能太快,毕竟八百年的传统不是说变就能变的,步子迈大了容易造成强烈的社会反弹。更何况,各地的制度风俗均不一样,应该让变革在时间中慢慢沉淀。秦朝就是没考虑这些,结果二世而亡。汉朝的统治者吸收了秦朝的教训后,知道自己手中的牌不足以完全控制整个帝国,所以没有急于求成,实施了郡国双轨制。
因此,汉初的君臣关系还保留些周代的底色。但是,从汉武帝开始,君臣关系就彻底逆转了。
从汉代董仲舒为汉武帝献上了“天人三策”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生们开始彻底向皇权投降。“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的纲常伦理,成为了主导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主流意识形态。从此,“忠”的地位直线上升,成为了伦常之首。儒生教导众生以“忠君”为大节,把它像草标一样插在头顶上,却忘了孔子的仁,孟子的义。从此,只知唯唯诺诺地侍奉其主,不再去分辨是非善恶。
“信陵君”们的历史宿命关于信陵君“窃符救赵”的事迹,明朝大学者唐顺之曾经在《信陵君救赵论》中有过论述:
“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以兵临赵,赵必亡。赵,魏之障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他先是从六国救亡的角度,肯定了信陵君“窃符救赵”有功而无罪。赵魏两国唇齿相依,援救赵国,其实就是保卫魏国,也就是保卫六国。如果以历史最终的结果而论,信陵君“窃符救赵”,使得秦国吞并六国的时间推迟了将近四十年,让魏安釐王免于在活着的时候沦为阶下囚,让大梁不至于早成废墟。
然而,《信陵君救赵论》中唐顺之又笔锋一转,以君臣论的角度,指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行为专重人际间恩信,而无视君主的权力威望,是人臣植党,背公卖恩。
“自世之衰,人皆习于背公死党之行,而忘守节奉公之道,有重相而无威君,有私仇而无义愤。”
我们都知道,明代开始,中国的政治走向了君主高度极权化,这就是犯了文章开头所说的错误:用后世的价值观去衡量战国纷争时代的君臣关系。如果非要对此事做出评论,应该多听听信陵君同时代人的评价。
与信陵君的同时代的荀子在他的《臣道》中称,信陵君是国君之宝,是社稷之臣,是明君之所尊厚的拂臣。
荀子说,君主不是圣贤,会谋错事,做错事,在危及到国家社稷的时候,能够救亡存危,解救国难的人只有四种人,谏、争、辅、拂四臣:
- 所谓谏臣,就是劝谏君主之臣。谏臣以礼劝谏君主,用则留,不用则去;
- 争臣,就是死争之臣。争臣以生死强谏君主,用则生,不用则死;辅臣,就是辅弼之臣。
- 辅臣能够与人合谋同力,并率领群臣强力匡正国君,国君虽然不会高兴,却不能不接受,国家的祸患因此会得以解除,最终得到君尊国安的结果;
- 拂臣,顾名思义,就是拂弼之臣。拂臣抗拒君王的命令,窃取君王的权力,纠正君王的错误,安定国家于危难之时,解除君王于失政之辱,最终大利于国家社稷。
信陵君“窃符救赵”时,赵魏唇亡齿寒,六国势微的大局已经非常明朗,魏王虽然派出晋鄙率十万大军抵达赵国境内,中途却畏惧狐疑,导致魏军鼠首两端,时局陷于非常危险之境地。常规办法已经无法挽回,非常之时,必有非常之人用非常手段行非常之事,问题才能解决。
因此,信陵君在这紧要关头选择当了拂臣,窃符救赵。虽然他拂逆了魏王的权力和意志,却解救可六国的危难,安定了国家社稷。在那个时代,臣道的根本,是从道不从君,国家社稷在先,君主帝王在后。信陵君先谏争,无效后选择拂行,违逆君意然后立功。功成之后,他知道回魏国会遭到魏王的问罪,在手握魏国精锐的情况下,本可回国取魏王而代之。但是他没有这么做,他选择遣军归还给魏王,自己则客居赵国政治流亡。
信陵君的行为,是不顾个人生死,对国家忠诚无畏,至于大公无私,可谓通于臣道之极致,臻于四臣之峰巅。
拂臣之行,已经抵达了臣道的极限,用拂弼的方式虽然能挽救国家社稷于危难,但它却动摇了君王统治的根基,也断绝了继续为人臣的后路。信陵君身处战国乱世,得门客之助,高游侠之行,明智地选择了客居赵国的流亡生活,既是高风亮节,也是拂臣的善终。
然而,纵观战国之后的中国历史,想做拂臣就实在太难了。在集权政治体系下,拂臣的结局肯定是险恶的。历史上没有哪一个皇帝能够容忍拂臣,拂臣出现之日,就是君王危殆之时。
试想一下,当年于谦在北京城上,喊出那一句“社稷为重,君为轻”,拒绝英宗进城是多么令人震撼;再回忆抗战时期,张学良扣押蒋介石发动西安事变,多么血气方刚?
然而,拂臣以君臣俱伤的非常手段,拯救国家社稷于万难之中,不论事后成败与否,都失去了在同一君王下共生的天地。这,或许就是拂臣难以逃脱的历史宿命。明英宗复辟、蒋介石恢复自由之日,就是拂臣的宿命轮回之时。
信陵君为什么为了情义擅夺兵符,杀死祖国的大将,而不尽忠呢?
信陵君魏无忌和赵国平原君是铁杆朋友,更何况他姐还是赵国国君夫人,所以,当赵遭遇敌人攻击时,他先劝魏王出兵,但魏王不允。实无办法,他只能窃取兵符,带兵解了赵国之围。其实这对魏国也有好处,因为唇亡齿寒吗。所以魏王最后也原谅了他,并继续委以重任!
信陵君为什么为了情义擅夺兵符,杀死祖国的大将,而不尽忠呢?
只能说尽忠的方式不一样!窃符救赵的意义远远大于杀死祖国大将,这是舍小义取大义!
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件事,发生在周赧王五十七年,即公元前258年,当时属战国末期,秦国吞并六国日亟,战争进行得频繁而激烈。公元前260年,在长平之战中,秦国大破赵军,坑杀赵降卒40万。秦又乘胜进围赵国首都邯郸,企图一举灭赵,再进一步吞并韩、魏、楚、燕、齐等国,完成统一中国的计划。当时的形势十分紧张,特别是赵国首都被围甚急,诸侯都被秦国的兵威所慑,不敢援助。
魏国是赵国的近邻,又是姻亲之国,所以赵国只得向魏国求援。就魏国来说,唇亡齿寒,救邻即自救,存赵就是存魏,赵亡魏也将随之灭亡。信陵君认识了这一点,才不惜冒险犯难,窃符救赵,抗击秦兵;终于,信陵君挫败了敌人的图谋,保障了两国的安全。
信陵君斩杀自己国家的大将,实在是非常时期非常手段,毕竟如果坐视赵国被灭,魏国马上也会紧随其后,这必定会加速秦国统一六国的脚步!
信陵君的故事也启示着我们,分析事情,要考虑大小存亡,有舍有得,关键时刻更要快刀斩乱麻,雷厉风行!
信陵君为什么为了情义擅夺兵符,杀死祖国的大将,而不尽忠呢?
信陵君为什么为了情义擅夺兵符,杀死祖国的大将,而不尽忠呢?
信陵君魏无忌窃符救赵,不是为了情义,而正是为了魏国,属于尽忠。
窃符救赵起因:赵与秦争夺上党,中了秦的离间之计,撤廉颇立赵括为将,大败于秦。国力逐渐变弱。再两年,秦围困赵都邯郸。
赵国丞相平原君赵胜(信陵君的姐夫)求救于魏国,魏安釐王(信陵君哥哥)派将军晋鄙领兵十万前去救赵。秦威胁魏王:赵迟早是灭的,如果你帮忙了,下一个就是你。魏王害怕,就让部队驻扎观望。
赵胜就督促信陵君尽快出兵,但魏王不肯。
窃符救赵经过:信陵君多次催促魏王出兵,但魏王惧怕秦威,不肯出兵。信陵君就组织门下宾客3000,打造战车100辆准备去帮助赵国,以牺牲自己来唤醒魏王。
门下一宾客建议偷魏王虎符,前去调动部队攻击秦军。因信陵君曾有恩于魏王的宠妾,央求她偷符,并顺利获取虎符。
信陵君去前线用虎符收了将军晋鄙的军权,但将军晋鄙看出猫腻,拒绝交出兵权,被信陵君门客杀死。
信陵君将10万部队精简8万,攻击秦军,秦军大败,赵都得到保护。
窃符救赵结果:赵得救,信陵君魏无忌不敢回魏国,于是在赵留下来待了10多年。至秦攻魏时,才回魏国,获上将军,联合5国大败秦军。其后秦使用离间,魏王取缔其上将军,后伤于酒色而死。
信陵君为什么为了情义擅夺兵符,杀死祖国的大将,而不尽忠呢?
对国家忠还是对国君忠
信陵君窃兵符救赵国,难道仅仅是为了情义。
唇亡齿寒的道理也不用多说了,如果赵国被秦国覆灭,那么魏国能得到什么,失去了牵制秦国的盟友,将直面秦国的打击。
所以在信陵君看来,救赵国其实就是在救魏国。
当然魏国的国君未必这么看?
于是这就是引出了一个问题,忠于国家是否等于忠于国君。这到底是一个概念还是两个概念。
信陵君为什么为了情义擅夺兵符,杀死祖国的大将,而不尽忠呢?
我不赞同这个问法。
信陵君之所以杀自家将领,是因为这个将领只听从魏王指挥,而魏王在援赵问题上一直举棋不定。要知道,在经历长平大败和秦军长期攻打后,赵国已经处于接近崩溃的地步了,可以说形势万分危急,无奈之下,信陵君才会“窃符救赵”。毕竟,唇亡齿寒,这个道理信陵君是再明白不过了。
所以,信陵君这样做,不是对魏国的不忠,恰恰是大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