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与雍正都发明了“告密”制度,两者有啥不同?
武则天与雍正都发明了“告密”制度,武则天的是“匦检制度”和“当面高密”,而雍正的是“秘密奏折”制度。
先看武则天的告密制度- “匦检制度”
面朝东的格子是青色的,求功名的人可以毛遂自荐;面朝南的格子是红色的,主要接受人们对朝政的意见;面朝西的格子是白色的,受理人们的申冤请求;面朝北的格子是黑色的,接受人们的告密。意见投进去之后就拿不出来了。
这个铜匦设计得相当周密,功能也齐全。武则天在谏官系统设置了一些新官位,叫做补阙和拾遗,让他们做知匦使,每天傍晚开匦箱,把意见汇总上报,不得延误。
看到这么个奇思妙想的玩意儿,大家也许会认为武则天还是一个发明家。其实设铜匦这个高明的主意,还真不是武则天想出来的,而是一个叫鱼保家的小伙子想出来的。这个鱼保家有点歪才,因为喜欢搞发明创造,还曾经帮造反的李敬业制造过兵器。李敬业失败之后呢,他就失业了,又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给武则天了。
武则天拿到这个设计方案后太高兴了。那时候她还没有称帝,李敬业反叛刚刚结束,裴炎也才伏法不久,武则天正觉得天下人都在和自己作对呢。她非常想知道谁是潜藏的危险分子,但是她只有一双眼睛,哪里看得过来这么多人啊,现在有了这个意见箱,不就等于平白长出了千手千眼了吗?
武则天马上下令按照鱼保家的图纸制造,投入使用后不久,一封告密信就塞到了朝北的黑格子里。告什么呢?这封信密告鱼保家曾经给李敬业叛军制造兵器,杀伤官军甚众。鱼保家即刻伏诛,成为铜匦的第一个受害人,真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鱼保家这个事情一出来,武则天和天下的野心家可是皆大欢喜啊。从武则天的角度讲呢,鱼保家这样隐藏的异己分子不是被抓出来了吗?匦检制度算是初见成效。从野心家的角度讲呢,原来告密真的有用啊!马上就能看到人头落地。
这些人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野心小点儿的,就想通过告密把自己仇家的脑袋塞到铡刀下,野心大的呢,就想要把别人的乌纱帽戴在自己脑袋上。整个铜匦里塞进来的都是告密信,其他三个格子的意见箱几乎都被闲置起来了。
- 当面告密
匦检制度的铜匦放在朝堂里,什么样的人才能把意见塞进去啊?还不是那些朝廷里的官员,他们识文断字,又整天在那儿来来往往,塞进去很容易。
可是光有这个意见箱还不够,万一有外地老百姓想要告状,又没有进京的路费怎么办呀?或者,万一告密者不会写字呢?
这些武则天也想到了。她下令:
“有告密者,臣下不得问,皆给驿马,供五品食,使诣行在。虽农夫樵人,皆得召见,廪于客馆,所言或称旨,则不次除官,无实者不问。”
——《资治通鉴》
什么意思呢?哪个老百姓要想告密,你就找你当地的基层长官,跟他说我要告密。这个长官绝对不允许质问说你想告谁的密,告哪方面的密,他什么都不能问。他能干什么呢?他必须立刻提供给你一匹高头大马,而且按照五品官的政治待遇,把你安安全全地护送到洛阳,让你去见武则天当面告密。
这样一来可就不得了了,不仅是谁都可以告密,而且告密的待遇还特别好。告密的人如果说的是事实,查有此事,怎么办?马上加官晋爵,赏!如果告完了,一查,没这回事怎么办?没这回事也不罚,还是把你平平安安地给送回家去。
这种只有赚没有赔的生意谁不想做呀,无数在正常制度下根本没有可能当官的野心家兴奋得不得了,马上,四面八方的告密者蜂拥而至,云集洛阳。
再看雍正的告密制度——秘密奏折在清朝以前,地方的官员通过“奏章”向皇帝汇报工作,大部分奏章也都对官员公开。比如明朝,奏章先要提交内阁,然后由内阁再上奏给皇帝,所以奏章里写了什么内阁都知道。
清朝,除了继续使用公开的奏章,还广泛使用秘密的“奏折”。皇帝密折批谕,是清代另一种辅助决策方式。密折是题本、奏本以外的秘密奏折。起初是康熙朝部分亲近官员密陈官民动态的临时性奏闻方式。
雍正朝“秘密奏折”正式形成制度。拥有上奏密折资格的官员,包括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官、布政使、按察使、学政及少数朝廷亲近大臣。皇帝对密折大都用朱笔批语,称为“朱批谕旨”。通过密折批谕,皇帝可以和少数内外文武大员秘密商讨地方及朝廷大政,考察、整饰吏治,了解官民动态。密折批谕全过程,不经过军机处和内阁,加快了宫廷决策效率。
例如,雍正帝在给苏州织造李秉忠中的朱批中写道:
苏州地当孔道,为四方辐辏之所,其来往官员暨经过商贾,或遇有关系之事,亦应留心体访,明白密奏以闻。
——《雍正朱批谕旨》
因此,地方官获许向天子上奏,既被授予了极大的特权,也被强加了沉重的义务。若是忽视了这个义务,就会被雍正帝督促,甚至遭受斥责。
雍正帝向地方官僚广泛地索取奏折,但不仅仅是拿来而已,他将奏折一封接一封地读完,在读后随手用朱笔批示训谕。
圣治,雍正八年七月甲戌上谕中云:各省文武官员之奏折一日之间尝至二三十件,或多至五六十件,皆朕亲自览阅批发,从无留滞。无一人赞襄于左右。不但宫中无档案可查,亦并无专司其事之人,如部中之有司员、笔帖式、书吏多人掌管册籍、翻阅条规、稽查原委也。朕不过据一时之见,随到随批,大抵其中教诲之旨居多。
——《世宗圣训》卷七
武则天和雍正两位皇帝的告密制度有什么区别?- 首先,二者的告密制度实施的范围不同
武则天的“匦检制度”设在朝堂上,实施的范围是群臣。而当面告密,就将实施的范围扩大到了全国的百姓。
雍正皇帝的“秘密奏折”制度,实施的范围只包括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官、布政使、按察使、学政及少数朝廷亲近大臣。
- 其次,二者行使告密制度的目的不一样
武则天一个女人当皇帝,太颠覆传统了。当时的大多数官员都是受儒家教育成长起来的,而儒家学说的两大观点都对武则天当皇帝不利,一个是强调忠君,一个是反对女人干政。
从忠君这个角度说,武则天手下的官僚都是在李唐王朝成长起来的,自然有忠实于李唐王朝的义务。从反对女人干政这个角度讲,以一个男人的身份侍奉女主,也让不少的官僚羞愤交加,毕竟那时候还没有女强人这一说,女上司更是闻所未闻。
这样一些传统观念太根深蒂固了,所以武则天虽然没少笼络大臣,但是大臣中间始终有一部分人无法接受她的武周政权。更重要的是,许多她亲手提拔上来、视为心腹的大臣也不买她的账,像李敬业叛乱、裴炎逼宫,一个个最为严重的打击竟然都来自自己人,这让武则天非常紧张。
因此,武则天实施告密制度,有两个表面上目的:首先,可以利用大规模的群众运动造声势,形成对官员的震慑力;其次,可以从这些人里挑出她想要的刑侦人才。因为有人告密就得有人审讯啊,得为自己挑选一些司法干部了——为她进一步实施酷吏政策做人才储备。
当然,武则天的最终目的是,打击李唐宗亲,和朝堂上反对她的人。
而雍正实施“秘密奏折”制度,就是为了控制群臣。
通过奏折,他可以向不同的官员询问同一件事情,比如各地的灾情、粮价、某些官员的行径。被询问的官员因为不知道其他人会如何向皇帝汇报,所以他们谁也不敢向雍正撒谎,这样雍正就把各地的官员牢牢地掌握在了自己的手里。
这样一来,大清皇帝的权力能不稳吗?
- 最后,二者的告密制度的历史影响
武则天开启的告密制度,形成了酷吏政治。有着极其恶劣的影响:
首先它严重破坏了司法制度。唐代号称律令制社会,武周王朝的司法体系承自唐朝,本来也很完备,但是在酷吏横行的时代,原来的法律条文和司法原则都成了一纸空文,无法再发挥应有的作用。
其次,酷吏政治也破坏了人心。君臣之间互相猜忌,大臣为了自保,只能装聋作哑,苟且偷生。当时的宰相苏味道有一句名言,说别人要是问你问题,绝不能正面回答,要模模糊糊地回答。可即是不可,不可即是可,凡事无可无不可,所以就留下来一个成语叫做“模棱两可”。连宰相整天说话做事都似是而非,公事还能办好吗?所以在武则天手下虽然有不少很能干的大臣,但是再也找不到魏徵那样的直臣了。
但是,在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酷吏对于武则天的统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般来说,如果是开国皇帝,必然都有自己的佐命功臣;如果是女主执政,又都会有外戚帮忙。武则天既是女人又是开国皇帝,可是她既没有佐命功臣也没有得力的外戚,而她遇到的阻力又那么大,怎么办呢?只能是任用酷吏了。通过让酷吏杀一批人来震慑天下,武则天迅速地稳定了统治,国家没有发生更大规模的动乱。
酷吏虽然在一定时期内横行霸道,但是,他们行使的主要是监察司法权,而不是行政权。影响最大的酷吏周兴、来俊臣,都没有当过宰相,因此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左右国家政局,这使得酷吏的危害被降到最低。即便是在司法领域里,酷吏打击的对象也主要是可能对武则天构成威胁的中高级官员,基层社会受到的震动不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社会整体的平稳发展。
更重要的是,从任用酷吏到结束酷吏统治,武则天始终把握着政治进程。她深知,酷吏固然是开创和巩固政权的重要工具,但是要坐稳江山,绝不能仅凭暴力威慑。
所以,从武则天后期,到李氏宗族恢复大唐后,中国古代历史的政治结构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然而,雍正的“秘密奏折”制度就不一样了。
我们都知道,官僚有官僚的体制,官员们必须逐级汇报,保持上下系统一丝不乱的秩序。但是雍正帝令作为地方的总督、巡抚属员的布按二司、道员、知府直属于自己,令他们呈递奏折,这就难免会导致官僚组织体系的紊乱。
奏折制度非常有利于皇帝控制群臣。因为雍正皇帝的良知加上有力管控,使吏治变好了,老百姓的税负下降,国库存银比康熙时期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不但为后来所谓的乾隆盛世打下了经济基础,也给大清朝续了命。平民百姓尝到了甜头,觉得独裁统治也不错,看起来雍正的初衷得到了相应的回报。
但雍正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独裁统治要靠官僚阶层去做具体推行才能实现,而官僚借此从皇帝那里获得权力,成为特权阶层,以此获得私利。所以在独裁制中,皇帝和官僚阶层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雍正的打压,与这种客观逻辑之间存在矛盾。他活着的时候,可以凭借超人的精力实现全面管控,相当于自己把地方官的活儿都干了,官员只能忍气吞声。而他一旦去世,新继位的皇帝精力有限,就不得不求助于官僚阶层,那么后者长期积累的不满就借机爆发出来,逼着朝廷采取新政策。
因此,从乾隆时期开始,腐败越来越严重,清朝的垮台也在所难免了。更要命的是,雍正创建的这种制度,使皇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
其实在清代初期,学者黄宗羲已经指出了君主制的危害,认为其专制就是在“敲剥天下之骨髓”,是榨取百姓利益的制度。他认为要遏制这种现象,可以通过增加大臣的权力、广泛吸收士人参加政治活动来实现,实际上是民主思想的萌芽。
高度的皇权专制,扼杀了民主思想的萌芽的一切可能。
独裁专制本质上的落后,不会因为一个皇帝有善意而改变,它最终会把国家带到沟里面,并且将短痛变为长痛。近代中国最终不仅遭遇内忧,更同时面临外患,这个双重悲剧的结局就是证明。尽管这并非雍正所愿,但从长远的结果去看,他施行的确实是充满善意的恶意政治。
武则天与雍正都发明了“告密”制度,两者有啥不同?
一、武则天的密匦。
则天女皇首设密匦,类同于就是今天的检举箱。 密匦这东西,武则天时期开始设置。作为一种制度,它当初被很认真地看待。每个密匦,都有专人负责,定期取出里面的东西,交给专门负责的御史。但有意思的是,密匦本身,并没有要人检举揭发坏人坏事的意思。
当初的密匦是一个方形的盒子,四面颜色不同,各有名称。
东面叫延恩匦,“怀才抱器,希于闻达者投之。”意思是说,如果你觉得自己有才干,但现在被埋没了,可以投匦自荐,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投上一份自我吹捧的简历,期待得到一份offer。
南面叫招谏匦,“匡政补过,裨于政理者投之。”意思是人们对于时政和政策有所建言,有所匡救,投进去。
西面叫伸冤匦,“怀冤受屈,无辜受刑者投之”。
北面的叫通玄匦,“进献赋颂,涉于玄象者投之。”意思是有想表达对女皇爱戴之情,进赋献颂者。
平民百姓随时可以投密,只要有证据,就可以直接告诉地方官员自己要去洛阳告密,地方官没有权力问告密者要说什么事情,但是必须立即给要前去洛阳告密的人派马车,每个地方驿站要按照五品官的待遇招待告密者,到了洛阳之后政府负责告密者的住宿问题,只需要等武则天召见就行了。
如此看来,武则天的密匦制度初步设想是很好的,约摸是开通了舆情渠道,有助于民情上达。
二、雍正皇帝的密折。
清帝的密折,此事起于康熙时,即大员外放时,皇帝送他一个盒子,盒上有锁,钥匙嘛,皇上与大臣一人一把。到了地方,可把重要的事情写在白纸上,封于盒内,不走寻常驿站,而由其亲信、家人送到宫中。皇帝看过,御笔亲批,退回大臣处。整个过程中,就只有两人知道。确实做到了极为秘密。
到了雍正时代,他将此事扩大化,可密折奏事的大臣多了不少。据专家们统计,在他一朝,前后有1200余人。比起康熙后期多过十倍。
官员王云锦喜好打叶子牌(类似于麻将风格的一种娱乐游戏)。一天,他与朋友在家中打牌,几轮之后却发现少了一张牌,怎么找也找不到,于是无奈只得放弃。
第二天,王云锦上朝完毕,雍正将他召见过去,很随意的问他昨天都干了些什么,王云锦就把打牌和丢牌的事情原原本本地讲了。雍正帝听后句句实话,于是掏出一枚牌,恰恰就是王云锦丢的那一枚,王云锦顿时满脸冷汗。
密折制度可以让文武百官互相监视,提供方方面面的情报,雍正帝对这一制度十分偏爱。但这一制度也让大臣们担惊受怕,害怕如果知情不报会被处以失察的罪名,他们惶惶不可终日,日常紧张的神经时时紧绷。
从这里似乎看出武则天与雍正帝对于告密制度的不同:前者意在知民,后者意在制官。
武则天与雍正都发明了“告密”制度,两者有啥不同?
武则天与雍正帝都发明了“告密”制度,同为“告密”二者之间到底有什么不同呢?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简单的对比。
目的不同发明“告密”制度的目的是武则天与雍正帝之间最大的区别。为什么这么说呢?武则天之所以设置“铜簋”最大的目的并不是给人说话的机会,而是借此寻找异己者的小辫子!这件事发生在武则天称帝前夕,为了铲除心向李唐和反对自己称帝的异己势力,武则天急需动手的理由和执行者。
唐初虽然已经开始实行科举制度,但旧的门阀制度并没有被彻底打破,关陇世家子弟依然活跃在朝堂之上。对于这些人而言,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和家族的切身利益,加之长期政治联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指望他们“狗咬狗”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武则天想到了“民意”。普通老百姓、基层官吏与关陇世家、朝臣没有什么利益关联,只有他们敢出这个头、能出这个头。更重要的是,武则天还增加了利益驱动,举报者会获得奖赏、甚至直接出仕为官。在利益的驱动之下,为了迎合武则天,刻意诬陷武则天政治对手者不在少数,而这正是武则天想要的,她需要的就是这些“理由”。
与此同时,这些通过“告密”入仕的人在朝中缺乏根基,他们想要往上爬就必须依靠武则天,自然便成了武则天咬人的恶犬。武则天一举两得,既获得了清除异己的理由,又获得了清除异己的帮凶!
雍正帝发明“密折制度”目的则单纯得多,他更多地是为了加强皇权。以往臣下的奏折递交给皇帝,中间程序太多,不仅容易泄密,而且还可能被权臣或有心之人扣押、不上报。与此同时,经手者过多使得上奏者根本不敢说什么私密之事。
“密折制度”出现之后,上奏者直接与皇帝对接,既少掉了中间层泄密和干预的环节,因为一对一,上奏者只对皇帝负责,自然什么话都敢说,张三贪污了、李四弄权了……清朝的密折发现到巅峰时,甚至张家少了一只鸡、李家生了一个娃这样的事都有人上奏给皇帝。如此一来,拥有密折奏事权的大臣都成了皇帝的耳目。更重要的是,群臣之间都不知道其他人跟皇帝说了什么,无形之间也增加了群臣之间的不信任、减少了结党的可能性,一举多得。
对象不同“告密”制度针对的对象不同也是武则天与雍正帝之间的一个巨大区别。武则天的这一制度对所有人开放,无论官民,皆可上书言事。当然,主要还是针对民,正是因为官不可用,武则天才想到了民,不是吗?
雍正帝的密折制度完全不同,他的对象是官,而且是拥有一定级别和权力的官员。普通人是没有资格给皇帝上密折的,只有皇帝需要的人,在皇帝的授权下才有资格密折奏事。
方式不同武则天和雍正帝采取的方式自然也是不同的,武则天是开放包容式的,你有什么都可以说,武则天负责筛选,选出对自己有用的上书并加以利用。
雍正帝则是小范围、有选择性的,他首先要确定给谁密折奏事的权力,然后这些人才可以密折奏事。在限定了人员范围之后,雍正帝无形中省去了许多无用功。之后,密折奏事便成了皇帝与大臣交流的平台,实际上就类似于现在的微信、QQ了,先加人、后聊天,只不过时间上延迟了一些。而武则天的方式则更类似于早年间流行的“聊天室”,谁都可以进、谁都可以说话、说什么都行,只能靠武则天自己去选择谁的话有用。
结局不同武则天的“告密”制度是有着严重功利目的的,她仅仅是为了给清除异己寻找理由和帮凶,在达到目的之后,武则天便果断停止了这一制度。
雍正帝则是将密折奏事发扬光大、制度化了。此后,密折奏事成了常态,成了皇帝与大臣之间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成了皇帝了解民情的重要途径。同时,密折奏事也成了皇帝用以让群臣之间相互牵制的一个重要手段。于是,密折制度被长期保留了,直到清亡一直存在。
最后顺带说一下,“密折制度”并不是雍正帝发明的,实际上在雍正之前就已经有类似形势存在,如曹寅与康熙帝之间有有很多类似的通信。只不过,雍正帝将其制度化了,形成了完备的“密折制度”。武则天的所谓“告密”制度,仅仅是一种临时的政治斗争手段而已,自然不会长期保留。
武则天与雍正都发明了“告密”制度,两者有啥不同?
首先,题主我先给您说两个概念,一个是上访,一个是告密。虽然在字面上有相近之处,但在本质上却又大不相同。上访是出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上访是出于正义;告密是出于自己一相情愿的私欲膨胀,告密出于邪恶。
我们伟大的女皇武则天为了巩固夺之不易的大周江山,创造并发明了人类社会中特殊的比较先进的一种“告密方式”――上访。上访是群众为了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外来侵犯,在人微言轻、求助无路、苦告无门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它应得到政府的提倡和国家法律的保护,是我国民情民意民心上达中央高层的最成功的绿色通道。
密折制度是清朝雍正皇帝发明的最好的执政制度。密折制度就是秘密向他奏请机密。其范围是---原则是副部级以上高官都可专折密奏,一旦封疆大吏失宠,就会失去这一特权,底层小官如蒙圣眷,也能得到此特权。密折的内容---无所不包、无所不能、无所不可。诸如朝廷、地方政事的利弊,中央、地方官员的勤懒;顶头上司谁公谁私,下属谁优谁劣;军营是否纪律严明,气候是否风调雨顺;老百姓的生计如何,风俗是否淳朴等等。甚至米价、菜价、冤案、奇事,悉可风闻入告,不必真知灼见。只要有可调查的线索就行,但不作为立案的依据,是非曲直最终由雍正判断,错了也没关系。密折的功效---使部分基层官员和副部级以上领导,都成为了雍正的耳目,这些耳目撒遍全国
所以说,二者发明的“告密”是大不相同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