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初年版图局促在中原地区,汉武帝的骑兵是怎么发展而来的?

汉武帝的骑兵是怎么发展而来的?答案很简单:钱堆出来的。

翻开中国古代的历史,中原农耕帝国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恩怨情仇,一直是一大永恒的主题,也是对中原帝国的一大考验。处理不好与游牧民族这层关系的帝国,轻则带来严重的财政赤字,重则直接遭其侵略导致灭亡。

历史背景

白登山之后,汉朝从高祖、惠帝、吕后、文帝、景帝一直到武帝初期,对匈奴主要采取和亲政策。在韬光养晦几十年后,汉武帝认为大汉的国力相比于匈奴,终于不再甘居下风,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迎来了巨大的转变。

于是,汉武帝对匈奴开始“磨刀霍霍”,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汉武帝部署了著名的“马邑之谋”计划。

根据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的记载,汉朝边境小城马邑为诱饵,引诱匈奴单于南下。汉武帝出动了30万大军,集结于马邑附近试图伏击匈奴,另有一支偏师迂回草原,准备切断匈奴的退路。不料单于率10万大军南下时,看到沿途牲畜遍野竟然无人照料,不禁起了疑心。此时匈奴攻下了一处边防小亭,抓获一个地方尉吏,从他口中知道了汉朝的伏击计划,于是急忙北退。马邑之谋就这样落空了。从此匈奴与汉朝彻底翻脸,频频入塞侵袭汉朝。

马邑之谋中,虽然汉朝与匈奴都没有什么实际的损失,却酿成了巨大的外交事件,一举改变了亚洲东部两大强国间几十年来相对和平的态势。匈奴断绝了和亲,并开始频频入塞劫掠,以示对马邑之谋的报复。而汉朝既然已经踏上了选择战争的道路,汉武帝决意继续走下去。

此后,汉朝与匈奴的战争,持续了几十年的时间,将整个中原王朝和草原力量都卷入了进去。因要想打匈奴,就得发展骑兵。

打匈奴为何必须要发展骑兵?

匈奴人都是骑兵作战,马匹的速度、冲击力、负重和耐力都是人类的数倍,马匹还拥有一定的智力,可以在奔跑中自动寻找合适的路径。在万不得已的时候,还可以作为人类的食物。更妙的是,马匹吃草就可以维生,在北方的草原上,相当于拥有了取之不竭的能量来源。

所以在北方,马匹就是一台不需要加油的战车,还能成倍提高战士的速度和力量,简直就相是冷兵器时代的神级武器。

因此,面对农耕民族,游牧民族的骑兵拥有绝对的优势。有两个原因:

  1. 北方草原到处是牧草,是马儿的天堂,所以,马匹数量和质量都很高。游牧民族的人又都从小都生活在马匹上,骑射技术是农耕民族比不了的。

  2. 游牧民族不需要种地生活,他们不用被束缚在土地上,可以轻易地举家迁移。在对农耕民族的战斗中,游牧民族可以把全族的战斗力集中在一点上,任意袭击农耕民族的薄弱环节。在得手或者失利的时候,可以随时撤退,不留恋一城一地的得失。在敌人穷追不舍的情况下,游牧民族可以深入北方腹地,在广阔的原野上和追击者玩起捉迷藏,等到追击者人疲马乏、粮草绝尽的时候再杀一个回马枪,占尽地利的便宜。

农耕文明主要是步兵作战,面对这样有战马武力加持,又来无影去无踪的敌人,要想取胜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砸钱。汉武帝就是砸钱,花了七八年时间养了四十五万匹马,建立了一支庞大的骑兵部队。你有啥我就用钱砸啥,你的骑兵军团厉害,我就用钱砸出一支比你数量更多的骑兵团。

就这样,卫青、霍去病对匈奴先后取得了几次辉煌的战果,大汉也因此成功地拿下了河套、河西走廊等地区。可是,对于中原农耕帝国来说,养骑兵太费钱了,汉朝也因此耗尽了“文景之治”留下的财富。

汉武帝发展骑兵的成本

一匹战马的体重一般都超过一吨,所以每天需要摄取的能量是巨大的。而且动物吃进肚子里的食物中,会有90%的卡路里会被浪费掉,而草中的能量又十分有限,所以一匹马每天要吃很多的草才能维持新陈代谢所需的能量平衡。

因此,游牧民族不得不经常四处迁徙,因为一片草场的草很快会被吃光,根本养不活他们那么多的牲畜。在长城以北,马儿吃着几乎无尽的天然草料,养马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马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就是相当于一辆自行车。

汉武帝要想养马就需要有广阔的草场,而对于古代农耕帝国来说,要养活庞大的人口,土地本来就不够用,怎么可能将大量土地变为草场,去养马呢?汉武帝要发展骑兵,就必须另辟蹊径,将草料换成精饲料。

在食草的牲畜中,马是最挑食的。什么麦子杆、高粱杆,牛会很开心地吃,马儿却一口都不吃。马喜欢吃的是豆类这种人吃的食物,这就相当于人口夺食。一匹马一顿顶几个人的饭量,这些豆子的种植又要消耗人力,战马每天还要参加大量的训练,消耗能量更多也意味着吃得更多。里外相加,用精饲料养一匹战马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长城以南养马不光饲料消耗大,那些平时养在马厩里的马儿,要想锻炼奔跑,还需要开辟专门的跑马场,需要专人训练。所以说,骑得起马的,那都得是“开宝马”的土豪。饶是这样,汉武帝还是倾天下之财,养了四十五万匹战马。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挂帅奇袭祁连山,杀死和俘虏了匈奴士兵共计三万多人,擒获了匈奴的单桓王和酋涂王等五个大王,以及他们的王母、王妻、王子共计五十九人,擒获匈奴的相国、将军、都尉六十三人。袭击祁连山这一天,成了匈奴国的“哀悼日”。一向天不怕、地不怕的匈奴发出了这样的悲歌:“亡我祁连山,使我牲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汉军拿下河西走廊后,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武帝刘彻"梦骏马生渥洼水中",大臣作天马歌献上。即刻下昭在中央王朝设苑马寺负责马政,在大马营草原设置牧师苑。大马营草原因位在河西敦煌、酒泉、张掖、武威四郡中部,且这里有天然大草场和丰盛的水源,历朝王师大军从这里不断得到军马补充,这就是山丹军马场。有了山丹军马场(今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帝国的财政压力才逐渐地得以缓解。

结语

要知道,汉武帝养战马发展骑兵是为了征匈奴。匈奴是大汉帝国在北方的国防安全隐患不假,汉武帝打他没问题,把匈奴赶走固然是好事,但是你也得算计下收益和成本。

汉武帝跟匈奴人打的那场最大的胜仗,汉军出动了约十四万匹战马,损失了约十一万匹。一场大胜仗都损失成这样,那一般的战争还怎么打?打完仗,人家游牧民族回去随便找一个牧场,养几年,马匹又都出来了。你汉军回到长城内,还得花费巨资重新养马。

更严重的是,深入草原作战,后勤补给的成本更是高的吓人。一般骑兵作战,后面是步兵负责补给。汉武帝的几万骑兵远征,要配备几十万的步兵补给军团。为啥要这么多人,因为人少了根本守不住这么多粮草,一旦补给被切断,前面冲锋的骑兵也就玩完了。

问题是,这几十万人也要吃饭啊。所以,汉武帝是靠多支出了几十万人的人力与口粮来解决补给问题。古代运输成本极高,按照司马迁的记录,汉朝给西南边境运送粮食,运输成本高达六十多倍。秦朝时从山东地区运粮到内蒙古,运输成本高达一百九十多倍。而汉武帝北征,距离更远、路途更艰苦,运输成本还会更高。哪怕就按六十倍计算,这也意味着汉武帝一下子就要往大漠里扔进去最少几千万人份的粮食。这个数字太恐怖了,当时全国的总人口也不过几千万人。

汉武帝如果能计算清这成本,在拿下河套地区以及打通河西走廊后,就应该转攻为守了。因为这时候匈奴人已经对长安构不成威胁了。

但是,汉武帝励志要彻底消灭匈奴以绝后患,多次组织远征军深入大漠。可实事是,即使你大胜了又能怎么样?没几年匈奴人又能卷土重来。

北方太大,游牧民族善于迁徙,只要暂时避开汉军的刀锋,等到汉军退兵后再找一块肥美的草原,就可以恢复生机。因为,你汉军不可能长期在草原驻军。因为草原地区由于降水少的原因不能耕种,汉军驻军后只能像匈奴人一样游牧化,手握重兵居无定所,时间一长,汉军岂不胡化?

所以,汉武帝即使撒再多的钱,也无法彻底消灭匈奴。一个合格的国君,他的职责是要为国家争取最大的利益,去选择净收益最大的那一种国策。

汉武帝先是将“文景之治”留下了老本折腾没了,然后又施行货币垄断、盐铁专营、酒榷、算缗告缗以及卖爵等财政政策大肆敛财,为的就是弥补战争造成的财政亏空。这样,破坏了帝国的经济结构,也让大汉帝国开始走向衰落。

汉朝初年版图局促在中原地区,汉武帝的骑兵是怎么发展而来的?

汉朝,是继秦朝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末天下大乱,中原战乱不休,导致河套地区为匈奴所据,南越、闽越、黔中等地相继独立,至汉初国土仅剩214万平方公里 。可以说,在汉朝初年,其版图和领土面积确实很小。那么在汉武帝时期的骑兵部队是不是一夜之间发展起来的呢?首先 汉武帝时期的骑兵不是一天发展的起来的,而是经过汉初几代帝王重视努力的成果得来的。

我们知道,要发展骑兵,最主要的是要马匹,没有大量的战马,组建骑兵是不可能的。从汉朝开国之初,刘邦出征匈奴和韩王信,被围在白马,后通过贿赂匈奴单于,才得以回长安。汉初的主要兵种以战车为主,而匈奴以轻骑为主,在平原地带,骑兵的优势更为明显,自此,汉朝的前几代皇帝,知道自身与匈奴的差距,都在努力的养马,培养自己的骑兵部队。

在汉高祖时,丞相萧何作汉律九章,创加厩律,制定了有关养马的法律。吕后时,又明令禁止母马外流,以防止军资遗敌。汉文帝即位后,晁错建议"令民有车骑马者,复卒三人",鼓励民间养马。汉文帝接受他的建议,下令用免役的办法促使民间养马,史称"马复令",民间养马之风再兴。汉景帝时,卫绾建议,"禁马高五尺九寸以上,齿未平,不得出关",史称"马弩关"。汉景帝又在秦边郡牧马苑的基础上,"益造苑马以广用",扩大边境游牧地区军马牧场的规模。国家的军马养殖因此有了长足的进步。

所以说在汉武帝之前,养马业的重视,为后来组建骑兵部队提供了重要的来源——战马。

汉朝政府的养马政策和制度,使马匹的数量和质量得到保证。

汉武帝时期能组建强大的骑兵部队有赖于官马制度的确立,汉朝为了对抗匈奴,发展骑兵,建立了饲马的制度。

汉朝政府在中央和地方设立专管的马政机构。中央任命太仆管理,在地方设有马丞负责,在诸侯国则设"仆"官,下领"厩长"及"厩丞",负责马政。中央到地方主持马政的机构和官吏,平时与传驿系统相结合,战时则向军队提供战马。

到汉武帝时可供使用的战马有四十余万匹。汉武帝时期,从西域和大宛国购来许多优良的马种,如汗血宝马、大宛良驹,用来组建强悍的大汉铁骑。

综上汉武帝能组建一支强大的大汉铁骑,一方面原因来自前几代帝王对养马重视和努力,二是汉朝政府养马制度的确立,全国养马之风兴起,保证了战马的需求。有优良的战马、有卫青和霍去病等名将、加上汉武帝组建骑兵对抗匈奴的决心,就这样令匈奴闻风丧胆的大汉铁骑由此诞生。

汉朝初年版图局促在中原地区,汉武帝的骑兵是怎么发展而来的?

西汉的骑兵部队是由历代汉帝逐步建设,随着国力增长扩大规模,不仅只是汉武帝自己发展得来。

汉初,刘邦为了对抗项羽的骑兵,征召擅长骑兵战术的秦人组成骑兵部队,得到一支大约五千的精锐骑兵,由亲信灌婴统领。当时的汉骑兵可都是低级军官郎中骑,比一般步兵地位都要高。

汉骑兵第一次作战就在局部作战击败项羽的骑兵部队,后来刘邦把这支部队转入韩信麾下去进攻齐国,韩信就仰仗灌婴击败了项羽的大将龙且,并派遣灌婴突袭项羽后方,并在垓下之战后追击项羽,在乌江把项羽逼向绝路。《史记》记载把项羽分尸的五人全都是汉骑兵军官,可见都是汉军中的精锐份子。

其实建设骑兵部队不是有没有地方养马的问题,汉朝有的是地方可以养马,连项羽都能建设三万骑兵,可见只要有心建设,不愁骑兵建不起来。汉初缺少大规模骑兵是因为全国长期战乱使经济严重受损,连百姓都不够饭吃,国家怎么会有余力大规模发展马政?

但要说的是汉骑兵在刘邦时代就已经扎下根据,拥有了训练、战术的基础,并如同血统一般继承下来。很多人都知道刘邦跟匈奴、韩王信交战,在白马之围吃了大亏,就以为汉军战斗力不行。

实则在其中数次正面作战中,汉骑兵就发挥强悍战斗力,直接把韩王信的匈奴骑兵击溃。

《史记·卷九十五·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以车骑将军从击反韩王信于代,至马邑,受诏别降楼烦以北六县,斩代左相,破胡骑于武泉北。复从击韩信胡骑晋阳下,所将卒斩胡白题将一人。受诏并将燕﹑赵﹑齐﹑梁﹑楚车骑,击破胡骑于硰石。至平城,为胡所围,从还军东垣。

刘邦是因为韩王信放匈奴入雁门,失去战略主动后被围,但是正面打硬仗反而是汉骑兵更凶猛。且从记载中灌婴的车骑兵还集结了燕、赵、齐、梁、楚的部队,可谓集四方精锐组成,拥有一定扩编,估计规模有二到三万左右。

所以,认为汉初没有足够骑兵观点不全对,汉武帝时期是不仅有骑兵,还能对漠北进行大规模军事行动。汉武帝初期对漠北用兵规模也不多,通常是一万多,经过数次试探才发动大规模作战。汉初即便拥有足够数量骑兵,财政也不支持对漠北用兵,主要还是钱不够。

刘邦去逝后,经过吕雉、刘恒二代经济政策,提升了国力,才开始扩大马匹养殖,负责管理舆马和马政的职位是太仆,最初由刘邦最信任的夏侯婴担任这一职位,另有一个很著名的养马者叫孙悟空,有人称孙悟空叫孙太仆。西汉有钱以后,逐步秦国以前养马的地区:武威、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七郡设牧师官,养马规模逐步扩大到三十万匹,还兼顾发展大量牛羊。

并且因为匈奴自汉初以来就在长城以内活动,经常跟汉军有磨擦,尤其是汉文帝就曾经让灌婴率领步骑十万去跟匈奴决战,只可惜匈奴不肯迎战,抢了边境就逃走。但汉军开始学习匈奴骑兵的战法,丰富了骑兵战术。西汉时期还没发明马镫,对骑兵训练的强度非常高,与其说马不好养不如说兵不好练。

汉军可以说是兼容秦、赵、燕、匈奴骑兵特长而成的一种大一统精锐部队。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飞将军”李广,他就是秦名将李信的后人,骑兵战法都是世代传承,名副其实的秦汉骑兵,尽管李广不像卫青那样是万乘将才,但是李广率军的骑兵跟匈奴骑兵相比,甚至是一比十的战斗力。

汉武帝的骑兵规模又大,战斗力都足够强,基础全是刘邦、吕雉、刘恒、刘启历代执政者给他打下来。

战术战法已有体系,马匹养殖也有一定规模,汉武帝执政时期开始加固中央集权,有效运用全国力量去发展军事,于是乎骑兵规模就越来越大。并且改革军事制度,进一步提升中央禁军的战斗,建设屯骑、越骑、胡骑等营,专门征集全国善战的骑士入伍。

并且设立建章骑营,培养军事人才,卫青、李陵、上官桀就是从这个系统培养出来的人物,后来这个建章骑更名后世著名的羽林骑。另外,还有培养步兵军官的期门郎,后来更为后世著名的虎贲郎。霍光、苏武、张安世都是郎官出身,有可能也来自羽林或虎贲。

总结起来,刘邦草创骑兵,汉将在历年战役中获取经验,吕雉、刘恒、刘启投资发展、加大养马规模。刘彻加固中央集权,收纳全国财富,改革军事制度,培养善用骑兵的军事人才,才最终把汉骑兵的实力推向新的巅峰。建国以来六七十年发展,是真的不容易,没有百年大计可做不到。恰好新中国至今也走了七十年,能发展到现在这样的地步,真亏有历代前人铺路,营造了许多方便条件。

汉朝初年版图局促在中原地区,汉武帝的骑兵是怎么发展而来的?

西汉从建国之初,马匹就一直不少,这一点从一些大规模骑兵作战的记录中也能看出点端倪。

比如刘邦时期最早的郎中骑兵,以及平定陈豨叛乱时由车骑将军靳歙率领的“梁、赵、齐、燕、楚”五国车骑部队等等。

事实上早在汉文帝初年,汉军就成立了超大规模的骑兵部队:

是岁,匈奴大入北地,上令丞相婴将骑八万五千击匈奴。《汉书·灌婴传》

如上所记载的丞相灌婴所统领的八万五千骑,这种规模的骑兵部队在之前都是非常少见的。

对于这些马匹的来源,目前只能说是得益于战国末期各国施行马政的结果,以及汉初对于马匹的严格管理造成的。

就像很多人拿公卿大臣坐牛车上朝来说汉朝缺马一般,这的确可以证明汉朝缺马,但同时也说明了当时汉庭对于马匹的严格管理,基本是优先军用的。

而西汉时期真正全方位施行马政之时,则是从汉景帝开始,按《汉书·食货志》中的记载:

景帝始造苑马以广用。

如上记载,汉帝国从景帝开始就在有组织有计划的兴建马场了。

再按《汉官仪》中的记载:

牧师诸苑三十六所,分置北边、西边,分养马三十万头。

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汉帝国分别在北境和西境建立起了三十六所大型马场,而后这些马场的马匹数量又长期保持在了三十万匹左右。

不过话又说回来,建设这些马场本身也是一个大工程,正如《汉仪注》中的说明:

太仆牧师诸菀三十六所,分布北边、西边,以郎为菀监宦官,奴婢三万人,养马三十万匹。

其中除了一些官员外,仅仅是养马的人员“奴婢”就达三万人,这还不算后勤人员。可想而知为了建设并维持这些马场,汉帝国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会有多大。

当然了,也正因为之前巨大的人员资金耗费,才一举缔造了后来汉武时期的马匹全盛阶段。

如《通典》中的描述:

(武帝时)厩马有四十万匹。时,匈奴寇边,起卫青、霍去病发十万骑,并负私从马凡十四万匹,穷追大破匈奴。汉马死者十余万匹,匈奴虽病远去,而汉亦马少,无以复往。于是汉久不北击匈奴。数岁灭两越,是时天子巡边,亲至朔方,勤兵十八万骑,以见武节。

到汉武之时,马匹数量基本是达到了巅峰时期,足足四十万匹。

而这还只是汉帝国官方马场中的马匹数量,事实上民间豢养的马匹数量要远远超过这个数字的。后期汉武帝在官方马匹不够的情况下,也是通过购买民间马匹来弥补军用。所以汉武时期整个汉帝国真正拥有的马匹数量,从理论上讲是要超过匈奴的。

不过这也只是理论上,毕竟匈奴也不弱,就像冒顿单于曾经在送往汉文帝的书信中炫耀的:

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匈奴列传》

匈奴的战争潜力也是非常大的,毕竟这种草原民族空前的大一统,后世都是非常少见的,所以对于匈奴的实力也不应低估。

虽然很多人总是强调匈奴人数不过汉之一郡,但真要论起汉匈双方的综合国力,恐怕也并不是相差很大,甚至是非常接近的。

毕竟即使是遭遇到汉武帝时期那般的打击,一百多年后的匈奴却还是能够以草原霸主的身份继续和汉帝国争夺西域诸国的宗主权,如此也证明了匈奴人的战争恢复能力是有多强。

总的来说,汉匈骑兵的质量在汉武前,还是以匈奴更加强横;而在汉武后,汉匈就基本是达成了一个平衡,互相都有胜负,互相也都奈何不了对方。

就我个人觉得,汉武以后的双方骑兵作战,汉军骑兵更适合集群进攻(万人以上的骑兵大作战),而匈奴骑兵则更适合小规模渗透。所以匈奴在之后也是尽量避免大规模集群作战,毕竟一个卫青和一个霍去病确实是把他们打疼了。当然也不只是卫霍,其他将领也能做到这一点,只是没有卫霍这么夸张。

汉朝初年版图局促在中原地区,汉武帝的骑兵是怎么发展而来的?

汉朝,是继承了秦帝国而出的。当年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击败了章邯的刑徒军和王离的长城军,建立了西楚政权。他接着前后又封分了11个诸侯王,刘邦被分封为汉王,在今关中一代,这些诸侯王有军队有实力,后来又开始了和项羽的斗争,最终击败项羽,建立了汉朝。

汉朝的骑兵是由自己的国家养殖发展出来的,汉朝是继承秦朝的疆域的,关中、渔阳、北平等周朝边之地都是可以养马的地方,汉朝并没有丢失。汉朝初期马匹稀少甚至至缺失,是由于连续数年战争损耗掉的,并不是没有马匹的饲养之地,而缺马匹。

秦末的农民起义以及后来的楚汉战争,使得民生凋敝,汉高祖刘邦作为,都找不出颜色相同的马来来拉车,丞相萧何出门都是做牛拉的车,可想而知汉朝的马匹是多么的难找,因为战争,马都打没了。

秦朝当时由蒙括,率领30万秦军开拓出来的河套地区也被匈奴称着秦末农民起义及楚汉争霸的时间蚕食占领,那是宜耕宜牧的宝地。

此后匈奴以此为基地不断攻击决掠夺汉朝疆域,汉高祖刘邦接着平叛韩王信的机会开始了驱逐匈奴的大进军,率领32万步兵,进行匈奴,结果在白登山被匈奴40万骑兵,围困在山上,情况危急,最后通过外交及贿赂手段,汉高祖刘邦终于脱落困,此生再无对匈奴的征战念头,他知道汉朝没有骑兵打不过匈奴。再后来就采用道家的无为而治开始了于民休息的政策。还有就是制定政策,开始养马运动,还鼓励民间也养马。

在此后的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等都遵从汉高祖刘邦的国策,与民休息政策,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繁荣的的社会史称——文景之治,国力空前强大。国库充盈,马的存栏量也达到了建立强大骑兵军团的规模。

到了汉武帝时代,依靠70年来蓄积的钱粮马匹和人口,最终重创匈奴,导致最后匈奴解体,不复存在了。

『图文原创』

汉朝初年版图局促在中原地区,汉武帝的骑兵是怎么发展而来的?

西汉武帝时期的骑兵由来与发展,是经过从汉初高祖刘邦开始,70余年的积攒而成的。

其由来,主要取决于骑手与战马:

骑手资源的获取(一)堪比皇帝亲军的优质骑手资源

汉武帝时期的骑手,主要取自国家西北边陲的“天水、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因此,汉朝的中央骑兵也被称作“六郡骑士”,李广、赵充国、冯奉世等西汉名将皆是出身西北六郡。而西北六郡除是骑手的来源外,其“良家子”同样也是汉朝羽林、期门这两支全国最重要的中央军的主要来源。

西北边陲的六郡之所以能有如此优异的战士兵员,得益于其临近汉帝国的首都长安,六郡在汉时相当富足,百姓有余财去习武熬炼筋骨。同时其又邻近边陲,以渐慕华风的胡人和汉族百姓混居,汉族百姓身上有着胡族尚武的风气,定居帝国境内的胡人也相当程度上接受了汉帝国的统治。因此,这些百姓在得到帝国减免赋役的优待后,便成为帝国最精锐的骑手资源和卫士部曲。

(二)优质骑手不足时候的预备役骑手

据《汉书·匈奴传》记载,武帝时期反击匈奴,历次作战共计动用骑兵120万人次,在多次战役中,出动的骑兵都在10万以上。西北六郡毕竟人力资源有限,难以应对汉武帝时期大规模的征战。为此,汉帝国对将境内“材官”军,进行一定程度的马术培养,使其能够“上马即为骑士”,即行军时骑马、作战时下马,变成步兵进行参战。

战马资源的获取(一)建设国家级养马场

汉帝国在汉初即开始动用国家资源力量,通过有效的管理制度,建设有着较为先进养马技术的国家级养马场。《史记》、《汉书》中的“苑马”、“群牧所”,皆是汉帝国在各处建立的国家大型养马场。它主要设置在长安附近及西北与河套地区,由国家专门划出指定区域,投入专门经费,培育马种,饲养、训练马匹,最后将马调配给军队使用。国家对这些大型养马场设置有专职机构来负责管理,其管理者通常由帝国的高级官员来充任。

(二)设置属国,招徕战士和战马

名臣贾谊曾上书汉文帝,请求在帝国从东北的辽东至西北的陇西设置属国,以通过归降的匈奴等民族来制衡北部草原的匈奴帝国,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但当时由于匈奴强盛而汉帝国弱势,故而计划未能得到有效实施。经过帝国近20年的飞速发展,到汉文帝末期、汉武帝继位初期,这一建议被正式得到落实。汉帝国收降了义渠等游牧民族,这些游牧民族的内附,使得帝国得到了众多的牲畜和马匹资源,这匹战马成为武帝时期得以大规模组建骑兵部队的基础。

(三)大力鼓励民间养马

汉武帝时期对于民间养马,给予极大地鼓励政策。朝廷颁发“马复令”,民间百姓养有战马一匹,即可以免除三人的徭役负担。故而在和平时期,战马的养护成本被分摊到民间,使得帝国财政不至于因养马而破产。而在战争之时,帝国从草原买马的途径被彻底堵绝后,能够通过征调或购买的方式,从帝国境内得到战马资源。

由此,汉武帝时期得以组建大批骑兵军团来作战,但经过累年的征伐,国家牧场和民间马匹被消耗一空。所以在汉武帝统治后期,不得不又动用纯步兵军阵或骑、步混合编组军队,从而导致李陵、李广利的两次失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