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言到白话,我们究竟失去了什么?
必须要强调是,写作上从文言文到白话文是时代所需。
文字是传递信息的载体,文字也是语言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文言文是以说者为中心的,听者接收其信息上来说需要一定的门槛儿;而白话文是以听者为中心的,虽然比文言文啰嗦不少,但人人能听懂,传播效率就提高了。使用语言文字的自由,也了带动思想的自由。白话文让人人都能懂、能用中文,这样,文字的力量不再集中在少数知识阶级手中,西方来的思想、文化也更易普及。
文言文和白话文,其实是中国语文的两种表达方式,只是他们表述的特定有不同的要求罢了。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关系,本是互补,并非对立。提倡使用白话文,并不是要消灭文言文。
自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以来,我们反古文,多是因为它晦涩难懂,造成中国文化笼统、混沌的思想盛行,国民缺乏理解力和表达力。但,造成这样局面,究其根本,是因为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本就柔和了儒释道的不自然思想,这荒谬的思想与晦涩的文言文早已融于一体了。你要简洁,白话文一样可以简洁;你要混沌,古文也救不了你。
首先,丢弃文言文,丢弃的是对美的追求。
文言文不仅精简,更重要的在于能够处理汉语的声色,让我们感受形式之美。学校里教授文言文阅读,并不是要教学生如何用文言文写作,而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基类语言的素材。
就像我们普通人,平日里如有什么幻想,或者见到些震撼的自然景观,总是羞羞答答,找不到体面的描述。这时,如果有人稍读过些唐诗宋词,就不会在形容自己的心情或志向时张嘴结舌了。
其次,丢弃文言文,也就丢弃了传统文化的传承。
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有很多缺点,尤其步入现代社会后,在与西方文化碰撞下,其缺点被无限放大。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对自己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的理由。如果把文化比作水的话,我们就是水中的鱼。离开水的鱼,其能独活?
生长在这片土地上,其文化已经融入我们的血液了。文化从来不是静态的,是随着时代改变的。只不过,这改变有人推动的,更多的是文化自身演化。
我们的传统文化经典,都是文言文著写的,如果我们丢弃文言文,就相当于与传统文化割裂。这不利于我们去了解传统文化中的缺点,也就不利于我们主动推进自己文化的演变。
从文言到白话,我们究竟失去了什么?
我认为从文言到白话,并没有失去什么,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在我国古代,文言文是少数文人的游戏工具,绝大多数人连字都不认识,与文言文更是无缘啊。文言文深奥难懂,是少数人的贵族文化。白话文通俗易懂,是多数人的大众文化。
有的人总是祟古而非今,认为写白话文就失落了传统文化文言文,写简化汉字就是对传统文化繁体字的一种失落,想走回头路而恢复繁体字和文言文的写作。这是不得人心的!
诚然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但我们不能守古而顽固不化。人们在滚滚前进的历史潮流中,总是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而与时俱进。抛弃文言文,倡导白话文,符合大众口味,是大势所趋,是滚滚向前的历史潮流,谁也阻当不了啊!
从文言到白话,我们究竟失去了什么?
谢邀!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古代时期,只有读书人,才能看懂文言文,文言文局限性大,不容易看懂,白话文通俗易懂,受用于大众。
从文言到白话,我们究竟失去了什么?
从文言到白话,我们失去了含蓄,一切都变成了大白话!“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直接变成了“撩妹”,变成了“美女,约吗?”
从文言到白话,我们失去了斯文,一切都变得那么露骨!就如阿Q把对女人的爱慕和追求直接说成了:“吴妈,我要和你困觉!”
从文言到白话,我们失去了简洁,一切都变得那么繁琐!文言作文大都比较简短,言简意赅。现在的白话,屁大点事儿,往往洋洋洒洒上万言。
凡事都得辩证地看,文言到白话,我们失去了很多,但有舍有得,我们也获得了许多,最大的收获就是我们获得了自由,从写诗到生活,都不再强调“格律”,我们多了自由发挥的空间。
时代总要向前,我们也不主张复古,学习文言更多地是为了读懂古人,更好地传承民族的智慧和民族的文化。
(图片来自网络)
从文言到白话,我们究竟失去了什么?
失去了古典的优雅,内在的涵蓄,用词的精准和抑扬顿错的感觉。
从文言到白话,我们究竟失去了什么?
谢谢邀请,文字的变迁和语句的直接明了,也是人类走向文明的一大创造。从繁体字到简化字更方便了写作上的快捷。有得必有失,只不是过失了文言文的本质特性。而得到了一句话不用费劲去苦思,虽然白话文一目了然,其内含没有文言文的深髓骨真。好比古玩一样文言文有它光辉历程,白话文正年轻,随着岁月的流失,也在这条路上话为旧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