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父偃是天才谋士,帮汉武帝解决了最头痛的难题,为何最后身败名裂?

主父偃帮汉武帝搞的推恩令,终结了皇族内部的权力斗争,让大汉从秦朝延续下来的郡县制得以站稳脚跟。推恩令一出,从此以后,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国古代社会由封建制,真正走向中央集权制。

推恩令是怎么回事呢?

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分封了很多有功之臣。这些人有了领地慢慢强大,便威胁到了皇权。虽然异姓王后来都被灭了,但异姓王没有了,同姓王做大了同样也不安全。考虑到这些,为了江山的稳固,削藩成为了汉朝皇帝迫在眉睫之事。汉景帝时期,因为削藩,引发七国之乱。战乱虽平定,但诸侯王权力的隐患仍然是皇帝的心腹大患。

汉武帝继位后,绞尽脑汁想削弱诸侯王的力量,又怕引起七国之乱那样的反抗,怎么办呢?

主父偃这时候站了出来,献上推恩令的主意。本来汉朝王室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所以数代之后,王室力量依旧强大。推恩令,是令诸侯王裂土推恩,分封子弟。这样,一个强大的诸侯王国,将越分越小,直到再也对中央形成不了威胁。

这个主意相当阴损,诸侯王即使回过味儿来,也很难去反对。因为反对推恩令,不仅得罪皇帝,连自己的儿孙都一块儿得罪了。后来的诸侯王,只能享受吃喝玩乐,再无野心,也没有能力造反了。

主父之死

主父偃死的凄凉,甚至只有一个姓孔的人给他收拾。他当年穷困潦倒,家人都不愿意搭理他,飞黄腾达后又宣布和家人绝交。何以至此?只因主父偃为人狭隘刻薄。

主父偃是临淄人,从小学纵横术。齐地是儒家发源地,他那一套自然吃不开,混了几十年,也没混出什么名堂。他穷困潦倒,只好北上燕赵等地碰运气,怎奈生不逢时,他那一套若是在战国时期可能有销路,这是只能碰一鼻子灰。狭隘的人,不会从自己身上找毛病,于是,他将自己受的气都记在了燕王、赵王头上。

走投无路,主父偃只好用最后的办法,诣阙上书。他的运气终于报表一回了,得到了汉武帝的召见,从此平步青云。

主父偃几十年不得志,难免有些愤世、狭隘刻薄。于是在得志后,到处揭发人的污点,不留余地。人们都怕他这张嘴,劝他做人要留余地。他却回答:“臣结发游学四十馀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厄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意思是,我从小就开始学习四十多年,如果不能实现,父母不认你,兄弟排斥你,宾客抛弃我,我担心的灾难已经很久了。丈夫不吃生五鼎,死就五鼎烹了!我朝思暮想,所以倒行逆施的。

之前他在燕国受气,抓到机会告发燕王,使燕王丢了性命。后来因为齐王之死被赵王抓住机会,狠狠的捅了一刀。其实赵王也是因为主父偃爱记仇,做事不留余地,之前燕王之死,他怕有一天主父偃告发自己,所以先下手为强。

《圣经》中有一个故事,众人抓到一个妓女,把她带到耶稣跟前,准备按照律法,用石头砸死她。耶稣说,你们中有谁觉得自己是无罪的就去向她扔石头吧。众人听了,都没有扔石头,一个接一个散了。

主父偃偏做投石头的人,所以他一出事,平时对他心怀不满的大臣们,可算是得到机会了,纷纷出来落井下石,主父偃被汉武帝处死。

所以主父偃之死,凶手其实是他自己。

主父偃是天才谋士,帮汉武帝解决了最头痛的难题,为何最后身败名裂?

主父偃,汉武帝时大臣。临淄(今山东临淄)人。

主父偃这事说起来境界不高,但却非常符合人性。就其一生的经历,真实地反映了官场的龌龊。落得个满门抄斩的下场,既不能埋怨别人,也不好怪罪主父偃,这是官场制度所致。俗话说“愿赌服输”,主父偃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

01

不循常规,自然是非凡的经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生们的必修课,但作为读书人的主父偃却没有遵循这个潜规则。他出身贫寒,但这不应该是他理所当然不习儒学、修身养性的理由。

孔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颜回能够安贫乐道,但主父偃不干。他一开始不是从修身齐家开始学习,上来玩得就是长短纵横之术,后来又学《易》、《春秋》和百家之言。

主父偃学本事就是想办实事,不去学儒家那些玄乎其玄的之乎者也。他这个来派自然就受到了齐地儒生们的排挤。木得办法,只好北游燕、赵、中山等诸侯国,但也没有受到礼遇。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主父偃就游逛到了长安。后直接给汉武帝刘彻上书,当天就被召见。君臣一遇,相见恨晚,立马被拜为郎中,不久迁为谒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之中升迁四次,得到武帝的破格任用。一时之间,主父偃成为汉武帝身边红得发紫的宠臣。人人巴结,个个不敢招惹。

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汉武帝是非凡的明主,注重实际,想成就大事。主父偃没有一般儒生的虚假客套,针砭时弊,直中要害。每次进谏都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和采纳,主父偃青云直上也在情理之中。

02

并非主父偃有多大的能耐,只不过不怕得罪人敢于说实话而已。

官场上混久的人都懂得明哲保身,许多事并不是不清楚、看不见,只不过是装聋作哑,不想得罪人,招惹麻烦而已。

主父偃出身贫寒,急需上位表现一下取得富贵,也就不管这些套路啦。汉武帝也需要一些这样的人出来替他办事,也就一拍即合。

从刘邦之后,刘姓诸侯王日益做大,严重威胁中央集权的稳定。主父偃就提出了“推恩令”,把诸侯王的地盘再分给子孙,以此削弱其势力。

这一招很绝,有些野心的诸侯王有苦说不出,心中老大不满,但敢怒不敢言。

如果主父偃见好就收,也就算了,但他胃口太大,不仅贪婪成性,来者不拒,还一直在琢磨如何整治诸侯王来提升自己的地位。

主父偃曾经游历燕、赵,对于诸侯王家那些龌龊事知道的比较多。

燕王刘定国为人淫乱,竟然与其父刘嘉的姬妾私通,还生了个儿子,又强夺其弟的妻子为姬妾,还与三个女儿通奸。刘定国想诛杀肥如令郢人,郢人就申告了刘定国的罪行。

元朔元年(前128年),汉武帝就命主父偃处理刘定国这个案子。主父偃就逼迫刘定国自杀,燕国就被废除。

群臣都清楚主父偃是个狠角色,就有人跟他说,做事要悠着点。但主父偃满不在乎,说:“我一直贫穷,混了四十多年也没混出个名堂。”而且很高调地宣称:

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

也就是说,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由此可见,主父偃的个性。

03

故伎重演,落得个满门抄斩的下场。

主父偃本是齐国人,在齐国混得不咋地,但对齐国那些龌龊事却打听的比较仔细。

齐王刘次昌跟他的姐姐纪翁主有一腿,主父偃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刘次昌,可刘次昌的娘亲纪太后不干,主父偃就不高兴了,向汉武帝刘彻奏了一本:

"齐国临淄有10万户人家,仅租税一项,就有黄金24万两之多,人民富饶,超过长安。除非是皇帝的亲弟弟或最心爱的儿子,不应在那里当王。而今齐王的血缘关系越发疏远,又听说刘次昌跟他姐姐淫乱,请乘机整顿。"

刘彻一听说齐王比自己还富裕,就红眼了,任命主父偃去齐国做国相,处理这事。

主父偃到任后,以雷霆般的速度逮捕了王宫的侍女跟宦官,供词中牵连到刘次昌。刘次昌恐惧,服毒自杀,齐国也被除掉啦。

齐王刘次昌自杀,赵王开始紧张了,当年主父偃曾经长期呆在赵国,知道赵王那些龌龊事不比齐王少。于是,赵王先下手为强,就告了主父偃一状,说主父偃胁迫齐王自杀。

刘彻勃然大怒,召回了主父偃,投入了监狱。主父偃只承认接受诸侯国的贿赂,不承认胁迫齐王刘次昌自杀,刘彻就有了赦免他的意思。

由于主父偃一向人际关系不好,这时候御史大夫公孙弘就跳了出来,说:

"齐王(刘次昌)自杀,没有儿子,封国撤除,由中央政府收回,改设郡县。主父偃本是罪魁,如果不杀他,无法向天下解释。"

公孙弘此公也是典型的阴险人物,平日里一团和气,不与人争,但在节骨眼上毫不手软,经常使出致命一击。

朝中大臣都因为主父偃喜欢揭发别人的隐私,颇为害怕,纷纷落井下石。主父偃最终被满门抄斩,死前家有数千宾客,竟然没有一人为其收尸,只有洨孔车一人埋葬了他。

从这个过程来看,主父偃还是勇于任事的,但做事就得罪人。谁屁股底下能干净得了呢?更要命的是,主父偃自己屁股底下也不干净。即便是干干净净也会遭受诬陷、栽赃,自己擦不净屁股,还去管别人那些脏事,岂能久远呢?

但主父偃不在乎这些,他的信条是“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他实现了这一目标,也算是一个有血性的牛人。

主父偃是天才谋士,帮汉武帝解决了最头痛的难题,为何最后身败名裂?

有能力,如果不知谦退敬畏的话,很容易将路走死。

汉武帝时期的能臣主父偃,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但最终没能逃过骤贵骤灭的可悲宿命。

主父偃是个有棱角、很功利的人,早年间,他热衷于长短纵横之术,对儒家的仁义道德始终没有太大的兴趣。因为与传统读书人格格不入,主父偃无论走到那里,遇到的尽是冷眼、排挤。

忧愤难平之下,主父偃西入函谷关,来到京城,想用孤注一掷的办法将一身能耐卖给帝王家。

《资治通鉴·汉纪十》记载,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主父偃联合严安、徐乐两人,很冒失也很大胆地向汉武帝上了一道奏章,主父偃这道关于对匈奴作战的奏章,见地深刻,不拘一格,汉武帝看了大为赞赏,当天就召见了主父偃三人,并称“何相见之晚也!”

汉武帝雄才大略,用人一向有气魄,随后便将主父偃三人任命为郎中。

主父偃确实有能力,用一道奏章敲开汉武帝这扇帝王大门后,他一发而不可收拾,随后不久,他即为汉武帝献上了解决大汉百年难题的“推恩令”。

元朔二年,主父偃上奏汉武帝说,古代诸侯封地不过百里,容易制服。如今诸侯封地方圆千里,对他们控制松,他们就骄奢淫逸;对他们控制严,他们就依靠自身的强大而联合起来对抗朝廷。如果用法令强硬削减他们的封地,他们就会反叛,以前晁错就是犯了这样的错误。依臣看,要解决这个难题,应该注意一点,如今诸侯都有不少子弟,而继承人只有一个,其他的即使是骨肉也没有尺寸之地可封,这样不利于宣扬仁孝之道。陛下如果命令诸侯推恩将土地分封给其他子弟,给他们封侯,这样人人得其所愿,必定欢喜。如此施以恩德,实际上是分割诸侯国,不削减他们的土地而在无形中削夺了他们的实力。

以仁孝道德之名行削夺之事,诸侯无法反对,诸侯子弟更会强烈拥护,这是将阴谋玩成了高尚,大汉百年难题经他这么轻轻一点进而就迎刃而解了,由此可见主父偃的的眼力有多毒,智商有多高,对人性的拿捏有多劲道。

除了推恩令,元朔二年,主父偃还有大作为,同样是格局很大,落点很准。他先是建议汉武帝在夺取匈奴黄河以南的地区设置了朔方郡,跟着又拿出了“徙豪策”——迁徙各郡国的豪强及财产超过三百万以上的富人到茂陵。

设朔方郡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匈奴问题;徙豪策则是为了杜绝地方豪强做大,加上推恩令,一年之内,主父偃三次出手,次次都是战略大手笔,而且极具执行性,不夸张地说,如果主父偃有人臣的操守,他是有资格成为盛世名臣的。

汉武帝也给了他这样的机会,一年之内,他四次升迁,直接爬到了中大夫的高位。

然而,主父偃在本质上却距离盛世名臣很远,靠着能力发迹之后,他不是露出了原形,而是丝毫不掩盖原形,总之一句话,他是胆大妄为的很。

人性使然,胆大妄为的人一般都会热衷于三件事:在野心的驱使下图谋不轨;在贪念的驱使下大肆敛财;在妒恨心的驱使下疯狂地整人。

汉武帝为雄主,图谋不轨这样的事,主父偃不敢干,但在敛财和整人上,他则是毫无顾忌。

有些人之所以能力越大,破坏力越强,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胸怀,欲念太重。

主父偃是个没有胸怀的人,功成名就没有让他学会善待过去,正相反,有了权势之后,他是更加怨恨郁郁不得志的过去,怨恨那些曾经轻视过他的人。

主父偃是齐国人,当他做到齐国国相,衣锦还乡时,面对不远千里前来迎接他的父老乡亲,他没有选择以德报怨,而是冷眼相对。

当初你们一个个地全都瞧不起我,现在又都来巴结我。

你们就是一群势利小人。

因为有这样狭隘的心理,主父偃做了一件事,朝地上扔了五百金,然后转身离开,意为散金断交。

不能善待过去的人,必会践踏现在、未来。

对父老乡亲,主父偃薄情寡恩,对朝中同僚,主父偃则是飞扬跋扈的做派,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显示他当下的春风得意。

朝中诸臣见主父偃不是善类,为免遭他的算计,纷纷拿钱财来贿赂他。对于这些贿赂,主父偃来者不拒,在他心中,出人头地为的就是富贵权势,谦虚谨慎那是枉为人生。

见他不知收敛,有人善意地提醒他,你太骄纵了!这样会引来灾祸的。

然而,主父偃却不以为然地说: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

这话的意思是说,人生玩的就是心跳,就是一场豪赌。只要活着能享受王侯一样的五鼎之食,何必害怕死的时候遭受五鼎烹煮的酷刑。

为了能够始终握住富贵权势,还是在元朔二年,主父偃很快将他的能力用偏了,在他看来,不择手段地打击诸侯,不仅能够显出他做事的魄力,而且能够赢得汉武帝青睐。

客观地讲,做这样的事如果能掌握一个度,确实能够达到双赢的效果,遗憾的是,主父偃整起人来却是专从别人的隐私入手,而且手段极其狠毒。

听说燕王刘定国与父亲燕康王刘嘉的姬妾私通,并且夺走了弟弟的妻子,私自杀了肥如县县令,主父偃立即上报汉武帝,要求诛杀燕王。

燕王得知自己的丑恶行径被揭了个底朝天,自知罪责难逃,只好自杀,封国也因此被废。

虽说燕王死有其罪,但主父偃在其中自觉地扮演恶犬打手,实际上也是玩火,按说凭他的智商应该能够看到其中的凶险,但因为整人几乎上了瘾,他的智商早已让位给了骄横。

骄横之人,往往也是好嫉恨之人。

只好发觉有人瞧不起他,必定会把人朝死里整。

还是在元朔二年,主父偃有意和齐厉王联姻,但齐厉王刘次昌的母亲纪太后不同意。主父偃自觉被怠慢了,于是故技重施,开始疯狂报复打击齐厉王。

主父偃对汉武帝说,齐国都城临淄有十万户,市场的租税有千金,人口多而且富裕,超过京城长安很多,不是天子的亲弟弟、喜爱的儿子,不能在此封王。如今齐王在天子的亲属中日益疏远,而且我还听说他和他的亲姐姐纪翁公主私通,请陛下惩治他!

挑拨是非,揭人丑底,主父偃这么干,虽能得一时之逞,但必定会遭人痛恨。

汉武帝这一次没有立即治齐王的罪,而是任命主父偃为齐国国相,到齐国去审查齐王。

主父偃到齐国之后,行事异常歹毒,大有非整死齐王不可的架势。

齐王见难逃魔掌,最终饮药自杀。

主父偃年少时曾游历齐国、燕国、赵国等地,眼见燕国、赵国接连毁在他的手里,赵王刘彭祖害怕自己会成为主父偃下一个打击的对象。

思来想去,赵王刘彭祖决定先下手为强。他上书控告主父偃收受诸侯巨额贿赂,逼杀齐王,实乃罪大恶极之人。

这两条大罪,尤其是逼杀齐王,让汉武帝勃然大怒,于是主父偃被逮捕入狱。

在狱中,主父偃对收受诸侯贿赂表示服罪,但拒不承认逼杀齐王。汉武帝权衡之后,认为可治其罪,不必诛杀。

这时候,丞相公孙弘站出来,给了主父偃致命一击。

公孙弘对汉武帝说,齐王自杀,没有后代继承,封国废除后设为郡,领土归朝廷。这件事,主父偃是首恶,陛下不诛杀主父偃,无以向天下人交代。

汉武帝一听这话,不再犹豫,随即下令将主父偃灭族。

主父偃这是恶事做的太绝,整人整的太狠,已成犯了众怒的首恶之人,这样的人是无人愿保的,因为保他,黑锅无法安放,更无法向世道人心交代。

从元朔元年到元朔二年,一年之间,眼看主父偃起了高楼,又眼见他塌了高楼。

丞相公孙弘的致命一击,可谓是警句!值得张狂有才之人铭记!

有才切不可成首恶。

主父偃是天才谋士,帮汉武帝解决了最头痛的难题,为何最后身败名裂?

古人讲:“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头能路马。”本是形容一个人大人有大量、豁达大度。而在现实中,似乎恰恰相反。

正如从一个寒门士子成长为汉武帝身边的“顾问”(中大夫)的主父偃,可谓:一步登天,飞黄腾达。但他却是个睚眦必报的主,在不断享受报复快感的同时,也在不断为自己挖下灭亡的坟墓。

睚眦必报,惹祸上身

主父偃靠一策“推恩令”的“大一统”政治主张,迅速成长为汉武帝身边的红人,曾在一年中连升四级,直到官至中大夫,相当于汉武帝身边的亲信顾问。

但他却不思上报汉武帝的知遇之恩,反而私心过重,经常打起个人谋取私利的小九九。

这一年,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想将自己的外孙女嫁给一个诸侯王。当时,王太后身边有个叫徐甲的宦官,出身齐国,毛遂自荐请求前去向齐厉王提亲。

主父偃得知此事后,找到徐甲,让其顺带也将自己的女儿说给齐厉王。结果,徐甲办事方法欠妥,遭到了齐厉王的母亲纪太后的拒绝。

其实,这本算不得什么,对于自己的女儿来说,或许还是件好事,就连王太后也没有再行追究。可是,主父偃不这么想,反而认为是齐厉王看不起他,自此恨到欲除对方而后快。

于是,主父偃上书汉武帝,先说齐国的都城临淄人口众多,贸易税收日进千金,可惜不能为国家所有。后又说,传言齐厉王有姐弟乱伦的丑事。

因此,汉武帝任命主父偃为齐国相,而手持尚方宝剑的主父偃,到任后就开始罗列齐厉王的罪名。

齐厉王听说后,因生性胆小怕事,竟然服毒自尽。但是,他在自杀前,却托人给赵王送去了一封遗书,说自己是被主父偃逼死的。

接着,赵王联合其他几个诸侯王,拿着齐厉王的遗书,向汉武帝状告主父偃,即:一告主父偃贪财受贿;二告主父偃谋害齐王。

归根到底,还是主父偃的“推恩令”严重威胁到了各诸侯王的权威,这才借口此事来想将主父偃搬倒。

无奈之下,汉武帝为了平息各诸侯王的怒火,只好将主父偃抓了起来。

贪财整人,遭敌反噬

起初,汉武帝只不过是象征性的将主父偃抓起来,并无相害之意,但是想将主父偃无罪释放,也得有个正当理由。

所以,汉武帝征求主管司法的御史大夫(副丞相)公孙弘的意见。结果,公孙弘却说:“齐王(刘次昌)自杀,没有儿子,封国撤除,由中央政府收回,改设郡县。主父偃本是罪魁,如果不杀他,无法向天下解释。”

可以说,就是因为公孙弘的这一句话,直接将主父偃送上了断头台。

于是,汉武帝下令将主父偃下狱,严加审查。

正所谓:“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由于主父偃得势后,为了疯狂敛财,上至诸侯王,下至各大臣,谁都敢整,谁的钱都敢收。因此,也是四处树敌。当他落难的一刻,不仅公孙弘落井下石,其他的王侯、大臣也是纷纷举报其贪赃受贿。

最终,汉武帝大怒之下,诛杀了主父偃全家,他的尸体也没有人来收,只有一个叫孔车的人将他埋葬。而这样悲惨的结局,同样也跟他睚眦必报的小心眼性格是分不开的。

这也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评:“主父偃当路,诸公皆誉之,及名败身诛,士争言其恶。悲夫!”报复亲人,自绝退路

主父偃到齐国做国相之初,家乡的亲哥哥、弟弟以及其他朋友故交等许多的父老乡亲,不远千里前来临淄城迎接他,而他却对他们说,当年你们一个个不拿我当人看,如今看我发达了,又前来巴结我。其实,就是暗讽这些父老乡亲是势利眼。

接着,他又说,看到过去的一点交情上,你们把这五百金分了吧。说着,他将五百金丢在地上,转身离开,意为散金断交。

对此,有人说,主父偃早就预料到了自己的结局,这才与自己的亲哥哥和亲弟弟断交。果然,自己犯事后,自己的亲哥哥和亲弟弟没有受到诛连。

但是,多数人根本他的性格分析,认为这只是巧合,他根本没有这样的眼光。否则,他应该早早收敛自己的嚣张言行才是,可他一直我行我素。

所以,当他死后没有一个亲人来为他收尸、安葬。

总之,主父偃落得个满门抄斩的下场,正应了后世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而他所讲的“生不五鼎食,死当五鼎烹”之言,也是他过激的敛财性格的真实写照。

图片来源网络

主父偃是天才谋士,帮汉武帝解决了最头痛的难题,为何最后身败名裂?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硬核知识来了!我们先了解一下“主父”这个姓氏,不然主父偃听起来总觉得怪怪的。

战国时期,一代枭雄赵武灵王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赵惠文王,自己仍执掌政事,称为“主父”,也就是太上皇的意思。后来赵武灵王的一支便以祖号“主父”作为姓氏,这就是主父的由来,主父偃原来还是赵国王室之后。

“主父”这个姓氏现金还存在,只是比较罕见,分布在山东辽宁,北京上海等地。有上述四地的朋友可以在评论区冒个泡,看看你们周围有没有这个姓氏。

(汉高祖刘邦)

言归正传,诸侯王问题一直困扰着西汉中央政府。从汉高祖刘邦至汉武帝刘彻时期,都在持续想办法解决这个尾大不掉的问题。

第一个出手的当然是刘邦,刘邦解决的主要是异姓诸侯王问题。我们熟悉的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等先后被杀,后来的韩王,赵王,燕王等也相继被灭,至此八个异姓诸侯王只剩长沙王吴芮一人。这个长沙王在谋圣张良的建议下韬光养晦,最终躲过一劫。

顺道说一句,燕王逃到匈奴之后,一个叫卫满的燕国人带着一波人到了朝鲜,最后夺取政权,建立国家,当了国王,史称“卫氏朝鲜”,后被汉武帝所灭。卫氏朝鲜所取代的是“箕子朝鲜”,箕子是商朝后裔,在朝鲜建国长达 800 多年,与周朝平行。

以后碰到韩国棒子嘚瑟的,就给他讲讲“箕子朝鲜”和“卫氏朝鲜”的千年历史,看他服不服!

公元前 195 年,刘邦去世,西汉进入了吕后执政的 15 年时期。这一时期吕后进一步打压刘姓诸侯王,但吕姓诸侯王却乘机崛起。公元前 180 年,吕后去世,陈平,周勃,灌婴联合齐王刘襄,朱虚侯刘章等刘姓宗室发动政变,一举铲除吕姓诸侯王,恢复了刘姓宗室对朝政的控制。

同年,刘邦第四子刘恒即位,是为汉文帝。汉文帝在位二十三年,休养生息,积蓄国力。到其儿子汉景帝即位时期,中央政府逐渐强势起来,在大臣晁错的建议和辅佐下又开始着手解决诸侯王问题,旋即爆发了“吴楚七国之乱”。不久七国之乱被平定,西汉的诸侯王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经过长达 40 年的文景之治以及七国之乱的平定,西汉中央政权的权威得到进一步加强。到汉武帝时期,决心彻底解决诸侯王问题。主父偃横空出世,向汉武帝提出了推恩令,最终彻底解决了西汉的诸侯王问题。

“推恩令”的搞法其实比较简单,以前的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国大小不变。“推恩令”要求除了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国的领土称侯,这样诸侯王的王国便会越分越小,越分越小,直至对中央政府毫无影响。

推恩令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阳谋之一,极富政治智慧,这也是汉武帝和主父偃的高明之处,不动一刀一枪,干净彻底的解决问题。

诸侯王对推恩令的后果看得都很清楚,但是无法拒绝。一方面,这是朝廷的政令必须服从。另一方面,在诸侯王内部,嫡长子继承了王位,其他子弟也想裂土封侯。在这内外两股压力了作用下,诸侯王问题最终迎刃而解。

汉武帝在主父偃的帮助下,彻底解决了困扰西汉半个多世纪的诸侯王问题,可谓功高盖世。但主父偃有三个特点,大器晚成,大材无德和耿直火爆的脾气,最终导致主父偃身死族灭。

主父偃是齐国人,从小受到周围儒生的排挤,不得已北上游历燕国,赵国,中山国,均不得重用。公元前 134 年直奔首都长安,上书汉武帝,受到汉武帝的接见并重用,半生潦倒,大器晚成。

搞出“推恩令”这么高级的玩法,足见主父偃的政治智慧。其政治手段同样高明,当时诸侯王家族内的乱伦等各种问题层出不穷,燕王都被主父偃搞死。主父偃各方出击,王宫贵族对其可谓是既怕又恨,没有朋友。

主父偃想将自己的女儿嫁给齐王,但被拒绝,主父偃于是想报复齐王。恰巧此时齐王也有乱伦问题,汉武帝派主父偃前去调查。没想到齐王真是个窝囊废,直接服毒自杀了。

(汉武帝刘彻)

诸侯王死了,这可是个大事。燕王,齐王先后被搞死,其他诸侯王胆战心惊,特别是同样不干净的赵王。于是赵王便上书揭发主父偃,说他收受贿赂并逼死齐王,汉武帝便将主父偃抓起来审讯。

主父偃对受贿一事供认不讳,这是他的性格,是我干的我就认,当然收受贿赂又有几个人没有干过呢?但对逼死齐王一事却绝口否认,当然他也确实没有直接这么干,齐王之死只是他调查的间接结果。

鉴于主父偃的政治才能和他在这些事件上的做法,汉武帝并没有想直接处置他。这时一个年过七旬的老头儿站了出来,这便是墙头草公孙弘,建议汉武帝杀死主父偃,汉武帝最终将主父偃族诛。

主父偃之死,在于其本身底子不干净及其桀骜不逊的性格。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承认,主父偃和他的前辈晁错一样,都成了当朝天子平息众怒,卸磨杀驴的牺牲品。

主父偃是天才谋士,帮汉武帝解决了最头痛的难题,为何最后身败名裂?

主父偃帮汉武帝开创盛世,特别是推恩令解决了汉朝当时的难题,主父偃虽然功成名就,但是主父偃高智商、低情商的性格决定了最终被诛族的下场

首先,功过是把双面刃,推恩令成就了主父偃,同时也是推恩令导致了主父偃后来被杀。

主父偃的推恩令不费一兵一卒,更没有给社会和百姓带来战争灾难,帮助汉武帝解决了郡国并行制度所导致的诸侯势大的问题,巩固了汉王朝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推恩令颁布后效果还未显现,诸侯王的实力还是比较强大,其间有个别诸侯与主父偃发生矛盾,为安抚诸侯不安,汉武帝准备舍弃主父偃。推恩令颁布后,主父偃成了政治弃子。

其次,主父偃是个高智商的人,但有时会用错方向。

主父偃在穷困潦倒时靠《谏伐匈奴》得到汉武帝的认可。接着主父偃提出推恩令,后来主父偃又上书汉武帝用守陵为名,把豪强世族迁徙到茂陵附近,以削弱他们的力量,不让他们在地方制造麻烦。主父偃凭借智慧,轻松解决了困挠汉武帝诸侯强势和地方豪强两大问题。同时,主父偃也利用小聪明收集别人的证据和把柄并聚敛钱财,高智商用错地方为自已的死埋下伏笔。

最后,低情商是主父偃被杀的直接原因。

主父偃不会为人处世,因此,大部分时间四处碰壁,得不到别人赏识。同时,主父偃心胸狭窄有仇必报,一朝得势便立即报复,与同僚关系不和。据说主父偃想和齐王结姻亲,但是被齐王拒绝,后面主父偃就千方百计寻得齐王与姐姐恋情的证据,将其告发,齐王自觉难逃一死,故饮鸩自杀。赵王因怕自已会有和齐王一样的下场,决定先下手为强,上书汉武帝,告发主父偃大肆收受贿赂。因为主父偃与其他朝臣关系不好,众人借机落井下口,最终主父偃因此事导致被诛族。

以上是@凝沙成石的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您有不一样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一起讨论。喜欢本文的朋友,请帮忙点个赞,或关注一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