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奋斗了一辈子,国力也没达到隋朝的顶峰吗?为何?

确实,唐太宗李世民是个非常勤奋的皇帝。但李世民治下的大唐,和前朝大隋比,国力差的很远。光这么说你可能不信,李世民的“贞观之治”那可是史书记载的白纸黑字,怎么就不如前朝了呢?

那我们不妨做一个对比。隋炀帝时期,大业五年,统计在薄户民户达八百九十万,人口约四千多万。而唐太宗时期的贞观之治,统计在薄的民户你知道有多少吗?三百万,约隋朝大业五年的三分之一。

户民多少关系着中央财政税收。这说明,每年两朝中央财政收入要相差三倍之多。所以杨广才有底气折腾,修洛阳都城、修运河、征高句丽。这些事情,李世民恐怕也就敢想想罢了。高句丽到是打了一回,打了败仗后李世民马上就偃旗息鼓了。

为何初唐人口比隋炀帝时期少了那么多?唐朝初期,唐朝全国统计户数二百万户。十年时间,战乱导致人口损失百分之七十多,这样太恐怖了吧,真的是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吗?

不是,战乱人口有一定的减少,但不会减少那么多人。唐朝在籍人口远远少于隋朝的真正原因,是唐初的行政效率低下。因为改朝换代,行政体系还不完备,导致人口统计比较粗略,很多人为了不纳税没有报户口。

当然,这也不是坏事。唐太宗时期,国家从战乱刚刚恢复,想马上恢复隋朝时期那种行政效率很难。国家税收少了,民间反因税赋减轻能够休养生息,从战乱后迅速恢复。这也为唐朝后来的强盛,打下了基础。

李世民奋斗了一辈子,国力也没达到隋朝的顶峰吗?为何?

首先,我们得搞清楚,隋朝的顶峰是经历多少年才达到的。

其次,更要明白,隋朝攀上顶峰的代价是什么。

第一,隋朝到达顶峰的时间。隋朝建国于581年,在开皇末年即600年,大概20年左右就到达了顶峰。但实际上隋朝的底子打的很早。从535年西魏建国就开始了。西魏、北周到隋朝,政治格局基本没变,是一步步扩张形成的。隋文帝固然改变了一些政策,但他的基础非常好,人才团队,政策方向,以及民心,社会资源,都非常充足。581年隋朝起步的时候,底子就很强。他接手的是一支可以灭亡北齐的强大军队,各州县的地方官也是北周给培养好了的。所以说,隋朝开皇之治的局面,是花了大概55年才完成。这符合历代强盛王朝发展的惯例。而唐太宗自618年开国,到贞观末,刚刚30年出头。隋末丧乱又很严重,社会生产被遍及全国的农民起义战争严重毁坏,要从头捡起来,确实很难。

第二,隋朝盛世的代价是什么。隋文帝对民间的搜刮很厉害,像义仓制度,基本上把民间财富榨取的差不多了,农民被迫向政府缴纳义仓粮,名义上是备荒,但全被国家管了起来,何时动用义仓,权力在朝廷,民间不能自主。这样的状态,从官方看起来,固然很富有,财力充足,但实际上是竭泽而渔,把社会自我调适的能力榨干了。一旦遇到危机,很容易激发问题。唐太宗很注意吸取隋朝的教训,奉行的是轻徭薄赋的政策,以自然经济发展的速度,很难在二三十年内就达到多么富有的状态。

李世民奋斗了一辈子,国力也没达到隋朝的顶峰吗?为何?

公元581年,北周静帝禅位杨坚,杨坚登基为帝是为隋文帝,基本上没有人比隋文帝这个皇帝来的容易了。没经过刀兵相见,权利平稳过度。虽说只有仅仅几十年,但隋朝的国力可以说与大唐帝国不相上下。 隋文帝即位时全国总人口在400万户,等到隋炀帝时期全国达到了890万户,每户按照5人计算,全国已有5000万人口。而这一数字大唐到了唐玄宗时期才达到。唐玄宗时期全国760万户,人口4100万。隋开皇九年已垦田地1944万顷,大业中期已垦田5585万顷,唐天宝年间才1430万顷。隋朝搞了个均田制,让农民兄弟先有饭吃,有衣穿,农民富起来了,后来又开创了科举制让农民的孩子抬起头来了,有出路了。再后来又开了大运河,促使水利的发展。但杨广这孩子花钱大手大脚,他爹积攒的厚厚的家底短时间就被他挥霍完了,随之而来帝国大厦也倒了。隋朝末年各地起义接踵而至,等到大唐接过来的时候已经千仓百孔,百业待兴。 因此可以说唐朝国力远不及隋朝,可以说隋朝是在巨人的肩膀上腾飞的,当时北周的国力就非常强大,内耗,外耗都相当少,留给隋朝的是一个完整的国家,没经过战争,可以说杨坚是最幸福的皇帝。同时杨坚勤俭持家,生吃减用为他儿子积攒了丰厚的家底。假如隋朝国力不行,那么隋炀帝也不会多次攻打高句丽,建造大运河。足可见其雄厚的国力

李世民奋斗了一辈子,国力也没达到隋朝的顶峰吗?为何?

唐代隋,祸乱天下,死的人太多了,倾唐太宗李世民一生,也恢复不过来,这是天下重新洗牌的代价。

所以,天然上,贞观之治就不可能达到大隋的顶峰国力,不过却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敌人太多,打不过来。

打完了统一战,打草原,打完了草原,打高句丽,打西域,打吐蕃,每一个敌人都不是好相与的,李世民没把刚建立的大唐打成汉武帝时期的样子,还能出现贞观之治,不容易了。

至于贿赂颉利,割让土地,那都在后面找回来了,嫁女吐蕃,错不在嫁女,而在送了太多的战略级资源出去,工匠和书籍都是应该限制的,多送奢侈品和佛经,吐蕃人绝对会喜欢,结果送了工匠和书籍,结果资敌。。。

总起来说,李世民做皇帝不算差,当爹当的很垃圾,跟他爹李渊不相上下。

李世民奋斗了一辈子,国力也没达到隋朝的顶峰吗?为何?

首先是社会环境的不同,隋文帝结束了南北朝几百年的分裂局面之后实行的是轻徭薄赋,修养民力的政策,而且他在位期间,隋对外战事非常有限,虽然也与高句丽爆发过战争,但隋朝属于守备方,很轻易的就获胜了,给国家和百姓并没有造成太多额外的负担,反观在他之后,炀帝太宗高宗三代皇帝对外那是战事不断的,古代国家发动一场战争对百姓的负担是不言而喻的,仅从这一点上来说,开皇之治时期老百姓的负担就远比后来要小的多,至少,要比贞观之治时小,唐太宗一生,可没少打仗,人到晚年还和高句丽在辽东干了一场,虽然胜利夺取了辽东,却是场惨胜,对国力的损耗当时是不小的,毕竟高句丽作为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古东亚强国,实力相当可观,历史上丫一连对抗了中原三代皇帝,到高宗时代才被唐所灭。

其次,文帝在位时,南朝士族已经衰落甚至消亡,世家的势力有限,对底层民众利益的掠夺还没有后世严重,皇室的政策推行阻力较小,均田制的顺利推行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科举制更是为寒门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而李唐是世家立国,世家在唐朝的势力非常之大,事实上科举制虽是隋朝所创,但真正大兴的时候已经是宋代了,中间隔了几百年,这固然和教育的底蕴有关,但也可见唐代世家势力的庞大,当世家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就要让位于前者,百姓在这其中是什么地位,可想而知。

第三,贞观之治其本身就有点水份,太宗固然是个出色的皇帝,但不可否认的是,贞观之治的出现,与前隋打下的底子不无关系,文帝有开皇之治,炀帝的贡献也不小,他西征吐谷浑,为唐朝进入中亚打开了门户,三征高句丽,为太宗顺利夺取辽东打下了基础,修建大运河,更惠及后人至今,贞观之治的经济发展,大运河的存在是功不可没的,特别是隋虽二代而亡,但终唐一朝,经济水平却始终未能恢复到隋代最兴盛时的水平,这里面就包括了开皇之治时期。

综上所述,都可以看出,从各个方面来说,贞观之治其实是不如开皇之治的,也许有人会说,我说的都是经济方面的,贞观之治武功更盛,这点倒是确实,但文帝时期的国际环境却与太宗时期不同,比如突厥与中原的关系,唐太宗对突厥是反击之战,不得不打,而文帝时期,突厥是向隋朝称臣的,根本没必要打,这是其中一个差别,就军事而言,开皇之治时期的隋朝,其实也是相当强大的,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份强大并没有建立在对百姓造成沉重负担的前提上。

李世民奋斗了一辈子,国力也没达到隋朝的顶峰吗?为何?

李唐的盛世是: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中国大概占世界总GDP的百分之四十。

贞观之治的作用:其实是李世民用隋朝留下的烂摊子,以出色的军政权谋,打平了近半数的外部威胁,为国内的经济恢复奠定良好的治序。

虽说贞观之治的治理,未能恢复到隋朝时期的盛世国力,可李世民留下了远超列代的外交遗产,万国朝拜,天下共主的称谓,可是实质名归的。胡民的汉化,外籍军民的归附和崇拜,比美帝还要强的人才吸收能力。

太宗开拓了一个天下唯我的超级帝国根基,崛起后,它成了中国封建王朝的最高峰,后世王朝无人能够超越!只能叹息,辉煌过后成暗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