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秦始皇没有实现大一统,而是多国强强鼎立,那么现在的中国会不会发展成一个多国家,多元文化的区域?
战国时多国鼎立的现象不会持续,中国的大一统是必然性的。即使秦始皇没有完成统一,秦国的继任者只要不是昏庸至极,自己把一手好牌玩没了也会完成统一。
中国的大一统是必然历史是时间和空间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我们往往只关注于时间,常常忽视空间的决定性。那就是历史受到地理环境支配。
地理环境决定能量的分布,进而决定不同的农作物的分布,最终决定这一地区的文明形态(农耕文明、渔猎采集、游牧文明)。文明形态决定种族差异,种族差异决定文化差异。地理不是一个决定性的要素,但它是一个约束性的要素。
中国的历史受到中国地理的支配,看看中国地图,从山海关往南,从太行山往东,一路南下到长江,东巡至大海,基本上是一块广阔的平原,无险可守。一旦越过长江,虽然地势更为崎岖,但山有缺口、河有方向,东南、华南,早已连成一片。
这就带来一个鲜明的对比。欧洲总是会出现小国之间的纷争,而且小国之间几乎势均力敌,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最终一统江山,中国则很难形成长期地方割据,即使原来的政权已经分崩离析,或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入侵之后不走,一旦条件成熟,中国总是要再度统一起来的。这就是为什么说,中国的大一统是历史的必然性。
为什么是秦?秦是如何完成统一的?在隋唐之前,一直有这么个说法:“得关中者得天下”。关中地区水源丰富,农业发达,后勤供应有保障,可以形成独立封闭的系统。关中的核心地带有渭河、泾河等河流流过,水源充足。而且关中也是中国版图中最早被开发的地区之一。早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800年前,这里就是西周的首都,所以关中人口稠密,农业基础也很好。更重要的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前,秦国还在关中地区组织过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通过开凿人工水渠的方式,把渭河、泾河等河流水系全部打通,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农业灌溉系统。所以,关中每年的农业生产都能满足军队的后勤需要。
再看看关中地图,秦国占尽地理优势,关中地区依山傍水,易守难攻,安全系数高。关中地区的北面是覆盖着厚厚黄土的黄土高原,南面是高大巍峨的秦岭山脉。关中地区则是一个由黄河的支流渭河和泾河冲击形成的狭长河谷。整个关中,中间宽,两头窄,有点像一颗橄榄。这就意味着,在关中的政治力量只要用少量军队扼守住东西河谷的两个谷口,就足以保卫自己。在古代,有“百二秦关”的说法,什么意思呢?这是说你就算用百万大军攻打关中,关中人只需要区区二万人就可以抵挡。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来形容关中的险要地势一点都不夸张。所以,在关中的政治力量往往都热衷于对外扩张,反正即使主力部队长期在外征战,也不用担心敌人在背后捅刀子。
生活在关中的民众有尚武传统,也就是在对抗中获得快感,把军事征服当做光荣,因此军事动员能力强。关中地区的北部和西部靠近内蒙古高原,这里曾经先后出现过西戎、匈奴等游牧民族,关中民众在和这些游牧民族周旋的过程中,渐渐也沾染了游牧民族的习气。他们不仅可以就近与匈奴开展马匹贸易,而且还从游牧民族那里学到了骑马射箭的功夫,个个都骁勇善战。司马迁的《史记》就曾经记载,战国时期生活在关中的秦国人在作战时会赤膊上阵,追杀敌人,不割下对方的脑袋不罢休。这是一群天生的战士和征服者。
坐拥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秦国也没闲着。秦国为了巩固强化关中的防御体系,打造出一套闭环系统。秦国人在关中东西两边的谷口修建了四大关隘,也就是关卡,分别是东部的函谷关、武关和西部的萧关、大散关。一旦受到外部威胁,秦人只要固守这四处关隘,就可以保全自己。公元前318年,关东的韩、赵、魏、楚、燕五国联合攻打秦国,联军被阻挡在函谷关外。此后关东列国又先后组织过4次攻秦战争,几乎每一次都兵败函谷关,由此可见秦人打造出的防御体系完全是一个针插不入,水泼不进的闭环系统。
关中地区的险要地势虽然很适合防御,但是反过来说,交通闭塞,沟通不畅,也导致秦国长期以来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边缘国家。所以,秦国人在创业初期就非常善于利用外来人才,把别国的好的经验和人才消化吸收,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其中最成功的一次引进就是商鞅变法。当时,在魏国不受重用的商鞅来到秦国主持变法。他基于秦国农业基础好和民风尚武的特点,确立了秦国的核心竞争力——“耕战”。也就是说,商鞅通过确立土地私有化,鼓励农业生产,又建立军功制度,培养军队的荣誉文化,最终把秦国打造成为一台只知道种田和打仗的战争机器,使秦国可以充分发挥地理优势进行对外扩张。此后秦国大举进攻魏国,吞并魏国属地少梁邑,解除了函谷关以西的军事威胁,把秦国国界拓展到了现在中国陕西省和河南省的交接地带。自此秦国在关中站稳脚跟,就可以安心的出击夺取更多的战略要地了。
首先是山西,山西位于关中地区的东北部,南面是中原腹地,东边则是河北。因此,山西可以作为其他区域的政治势力对外扩张的一个跳板,占据山西就能把自己的势力快速渗透到其他区域。如果关中的秦国占据山西,就等于在中原腹地的北方高悬起一把利剑,使中原的魏国和韩国随时面临秦军南下的威胁。同时秦军还可以通过山西太行山的几处通道向东进入河北,攻击燕国和赵国。也就是说,只要秦国占据了山西,就可以同时震慑四个大国。山西也是一个缓冲器,它起到对周边区域在侧翼的防卫作用。假如你手头有当代中国的地图,不妨仔细观察一下山西省,你会发现山西省与其他省份的边界从来不是人为划定的,而是天然的地理边界。山西的南部和西部的边界是黄河,而东部边界是纵贯南北的太行山脉,北方边界是依凭阴山修筑的长城。而山西的中部则是由汾河冲击形成的河谷。听到这里你也许会发现,山西在地形上非常类似关中,同样是易守难攻。所以,秦国优先进攻山西,除了可以威胁其他国家之外,还能进一步加强对关中的保护。
公元前262年,秦赵两国为争夺现在山西省境内的上党郡,在山西的长平展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决战。最终长平之战以赵国惨败告终,40余万赵军被秦军活埋而死。当然,秦国也以损失20万人为代价才夺取了山西的控制权。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国家脊梁被秦国打断,关东列国最后一支可以抗击秦军的武装力量全军覆没。
如果把古代中国看成四边形,秦国本身占据西边,而在长平之战爆发前,秦国已经占据了另一条边,也就是湖北地区,那么从赵国手里夺得山西后,秦国就占据了一南一北两条边,确立了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体系,从而让秦国可以从南北两个方向对楚国、韩国、魏国、赵国、燕国这五国构成战略威胁。这样一来,秦国完全掌握了统一天下的军事主动权,秦国开创大一统的历史车轮再也无人可以阻挡了。
如果秦始皇没有实现大一统,而是多国强强鼎立,那么现在的中国会不会发展成一个多国家,多元文化的区域?
没有秦始皇,会有拿始皇?
如果秦始皇没有实现大一统,而是多国强强鼎立,那么现在的中国会不会发展成一个多国家,多元文化的区域?
不会
其实如果没有秦始皇的话你可以看看欧洲是什么样的
秦始皇的千古一帝并不是说说而已,他的功绩是任何人都不可磨灭的!因为大一统才让华夏传承那么久一直都是以一个整体出现在世人面前!
如果秦始皇没有实现大一统,而是多国强强鼎立,那么现在的中国会不会发展成一个多国家,多元文化的区域?
不会的,没有秦始皇,会有刘始皇、王始皇统一的。
中国的统一,根本的原因是先秦时代已产生了大一统思想。周代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思想,已经把天下的臣民土地,纳入到自己的统治之下。周王被称为天子,天之子就是代天治理天下。而周人的分封制、宗法制通过层层分封,用宗法血缘把每一个人都划分到相应的位置。全天下都是天子的,到了春秋战国,在儒家大力宣传推动下,大一统思想逐步深入人心,并且儒家以据传说编写历史,编排出三皇五帝系统,把不同民族部落都纳入到黄帝一系,天下一家,形成家天下。正是在大一统思想的感召下,春秋战国必须走向统一,而且历代以来,久分必合,最终都会走上统一!
如果秦始皇没有实现大一统,而是多国强强鼎立,那么现在的中国会不会发展成一个多国家,多元文化的区域?
长平之战秦国全歼赵军。秦国就必将统一全国。秦国没有统一中国的前提,是长平之战秦国战败,60万大军被全歼。那赵国将统一天下。
那中国历史上就不会有焚书坑儒。会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多种思想并存。
如果秦始皇没有实现大一统,而是多国强强鼎立,那么现在的中国会不会发展成一个多国家,多元文化的区域?
没有秦始皇统一天下就没有现在的中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