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绿皮火车上,你经历过哪些难忘的事?
我家乡虽然是个穷乡僻壤之地,但是沾了交通要道的光,70年代就通火车了,我家和县城之间,就隔着铁路线,离火车站也不远。
小时候,我们经常在铁路上玩,听到火车的呼啸声才尖叫着跑开,有大胆的小孩子还捡石头去砸火车。这么危险的行为,也没有大人来教育教育我们,幸亏我们都命大,毫发无伤。
虽然从小对火车不陌生,但是我第一次坐火车还是长大一点了。老师带我们去市里参加中考,我们坐的是一趟短途慢车,100公里的路程跑了3个小时才到,车票是9.5元,我现在都还记得。老式的车厢,老式的座椅,把车窗推上去,再把头伸出去,呼啸的风超级过瘾。
那趟车在沿途乡镇小镇走走停停,不断有附近的农民上下车,他们挑着蔬菜、家禽和鸡蛋去赶集,车厢过道上都是鸡鸭的叫声,把火车活生生坐成了公交车,很好玩。
现在的铁路设施越来越好,再也没有绿皮车坐了,铁路沿线都有拦网,也不能去铁路干危险的游戏了,想起来还是挺怀念的。
曾经的绿皮火车上,你经历过哪些难忘的事?
说起绿皮车,那可是满满的回忆呀。当然了现在00后和10后,肯定没见过。在两千零几年的时候,是出门打工者的基本交通工具。绿皮火车因为车厢外观是绿色而得名,是一种经济低价的交通工具,我记得当年坐绿皮火车,从河南南阳到广东广州,全程大概1600公里,票价好像是89块钱还是108块钱,是所有交通工具里最低价经济的出行工具了。当然了,那时候的钱还是挺值钱的,工地干一天小工才挣二三十块钱。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春运,广州火车站人山人海,走一趟火车,车站的人数都不会少,不单是候车室里满满的,就连火车站广场地上,都是坐满了外来务工人员。难怪春运火车运输的人流量次数,在世界上都能称得上奇迹呢。上火车的时候,大家都是扛着大包小包,你挤我我挤你上火车,还有人直接从火车窗户钻进去,先上去的人在上面窗户上接行李,整个上火车过程,就是一场激烈的肉搏战,那强度不亚于工地搬半天砖。
你以为坐上火车情况就会好很多吗?那你的想法太天真了。只要是有缝隙的地方都有人,有坐票的还好一点。只有站票的,站在那里随便倾斜都不会倒,因为人挤人人挨人,你想倒得有空间倒才行,可以这样的空间都没有。过道里,座位缝隙间都是满满的人。人多就算了,以前坐过火车的人都知道,火车上有卖货的工作人员,推着小推车卖货,一会儿过来一趟一会儿过去一趟,为了让小推车通过,人都是快贴成照片那种,每次站在那里刚想闭下眼睛休息会,香烟花生瓜子啤酒泡面啦,来来来让一让,抬下腿啦,可烦死人了。
以前的绿皮车没有空调车,都是打开窗户散味。天冷的时候,窗户都是关着的。车厢里的味道真的是五味杂陈,有吸烟的烟味,有扣脚丫子的臭味,有出汗的汗味,有泡面的泡面味,还有很多说不来的味道。所有的味道汇集在一起,猛的吸一口,那味道绝了,有的人一辈子都不可能闻到这种味道。所以我是没事能不回家,尽量不回家。别跟我扯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句话,坐绿皮火车成为我心里的阴影了。
曾经的绿皮火车上,你经历过哪些难忘的事?
绿皮火车,一个时代交通的标志,几代人难以抹掉的记忆!
1980年七月中旬的一天,村领导通知我当天一定要和村保管员一起赶到江苏徐州商定一件有关小麦良种供销事宜。当时已是上午十点多钟,我们俩人即刻赶往郑州车站,由于车票紧缺,我们好不容易买到了下午一点多钟由成都始发开往上海的路过车次的站票。
车到站了,我们看到挤不上的列车,怎么办?是去还是退票?在忧郁之时看到了开着的车窗,保管员是一个身高一米八多的大个子,他两手把我从车窗推进车箱,我又把他拉进来。可上车才知站的地方也没有,左推右扛我们俩算每人站着了一只脚,好在人与人挤的太紧,有效的减轻了着力腿的受力,就这样站了六个多小时到了徐州。
徐州站是一个中转大站,下车的人多,人拥人惯性下车后腿亦不听使唤,我俩坐在站台上二十多分钟才走走出车站。
这是我第一次坐火车,也是我难以忘怀的一次人生经历和抹不掉的记忆!
曾经的绿皮火车上,你经历过哪些难忘的事?
我居住的小城,至今绿皮火车还在运行。但从小城新闻上得知,今年火车站要改造修建了,绿皮火车有可能要下岗了。曾经的绿皮火车,有着太多的眷恋和不舍,因为在人生的一段中经常乘坐绿皮火车。
于是今年元旦特意买了一张绿皮火车票,重温一下曾经的绿皮火车。今日的绿皮火车上,已不是昔日的绿皮火车上的情景了。
元旦放假人很多,也有不少沒有座位的旅客,过道上也站了些人。但是没有了嘈杂,拥挤和难闻的气味,有的是干净的环境和戴着口罩的旅客。没有了用蛇皮袋装着的大包小袋的行李,有的是体面而漂亮的拉杆箱。没有了乘客坐在一起山南海北的侃大山,有的是每个人都拿着手机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
车箱里静悄悄,看着车窗外移动的景物,思绪回到三十多年前。我喜欢利用寒暑假带孩子去旅游,但能买到有座位的火车票那是寥寥无几的。每次外出都要备上一件绿颜色、沉甸甸的老雨衣,用来铺在火车座位下,让孩子睡在地上。特别是夏天,天热人多,车箱内的空气污浊,由其是在车座下睡觉的孩子,混身都是汗水,小脸上抹的脏呼呼,想起来都感觉对不起孩子的童年。
我则备着个小折叠椅,丈夫则看机行事,如果有空地可坐,就买上一扎汽水或啤酒,即可座又可喝。苦中作乐,记得有一次买到一张卧铺票,把孩子高兴的跳起来,直呼万岁!
如今外出旅游要么乘飞机,要么坐高铁,太幸福了!但我也经常象忆苦思甜似的对孙辈们说起乘坐绿皮火车的难忘之事。
曾经的绿皮火车上,你经历过哪些难忘的事?
最近一次乘火车出行也是在三前的国庆节期间,乘坐的火车是早已习以为常的空调车箱。
本博最早乘坐绿皮火车是在上世纪的六十年代初,也就四五岁的样子。只记得车厢内的坐椅是用木头条做成的,车厢地板也是木板铺成,火车头还是冒着黑烟的那种蒸汽机车。
真正体验乘坐绿皮火车的苦辣酸甜也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由于工作需要经常出差,练就了一身奔跑、翻跃、跳窗、金鸡独立的乘车功夫。当时个人刚刚参加工作年轻力壮,每当进站时使出浑身劲头往前冲,目的就是为了抢占坐位。过路车多数时间买的就是没有座位的票,能够挤上去就万幸了。
某年从烟台开罢全国化工订货会,因中途需要到徐州下车与合作方敲定供货的具体时间,待事情办完继续前行时因列车严重超员,车门打开只准下不准上。由于车上人太多,结果是下车的人也下不来,上车的人也上不去。车上年轻人只好跳窗户,而站台上需要上车的乘客也只好翻窗进去。原本超员的车厢上去也只能立在原地两条腿自我调节,形成金鸡独立的姿势。
那年头出差在外奔波的辛苦程度,确实令人不寒而栗,每每回忆起仍历历在目。随着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基建速度日新月异,体现在高铁发展方面更是独树一帜,令世人刮目相看。蒸汽机车与它所牵引的绿皮车一同被内燃机车、电力机车、空调车厢所取代。人们外出旅行再也不用遭受到像沙丁鱼灌头那样被挤得喘不过气来。
改革开放以来,祖国的变化是全方位的。尤其是体现在交通运输方面更为突出名显。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民间流传很广的用现在话说叫段子:大队支书两腿行,公社书记瞌头虫,县委书记帆布蓬,地委书记两头挺,省委书记天上行。当今放眼望去即是在偏僻的乡村,农家小院里也停放着私家小汽车,农民也没有人再开着手扶拖拉机走亲串友了。
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是任何人须臾离不开的事情,告别落后的绿皮火车,让人们出行乘坐舒适、快捷的高铁,节约了时间成本,缩短了与异地亲友之间的距离。
绿皮火车功不可没,虽然它已完成了历史使命,留给人们的记忆仍然值得回味的。(原创于:2021/02/20)
曾经的绿皮火车上,你经历过哪些难忘的事?
82年8月底,背着铺盖棉絮、提着秋冬两季穿的衣服,带着洋瓷碗、铁皮口杯,赶火车去成都读大学,这是我人生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赶火车,父亲不放心,准备送我到目的地。
到了火车站,我买的是学生票,父亲享受不到优惠,一张票十多元钱,对我家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我不要父亲送我到学校,把买火车票的钱给我,足够我两个月零花钱。我再三坚持,父亲只好同意了。
那时候的火车速度太慢,达县到成都需要十多个小时。傍晚七点多出发,第二天早上七点才到终点站,在火车上要熬一通宵。火车的行李架上,座位下面,通道上,厕所里,挤满了人,人声鼎沸,争吵不休。
在火车上,十多个小时,没空调,全靠电风扇通风,闷热难受,气味难闻。列车上虽有开水,但人太多,挪不动,基本没法喝到水,绝大多数人,渴了喝军用水壶装的水,饿了,吃父母准备的鸡蛋、馍馍。
火车上大、小便更艰难,因为过道和厕所挤满了人,无法移动。况且一旦离开原来的位置,等你回来时,再也找不到这个位置,所以,能忍就忍,绝不轻易离开自己的座位。
那个时候,很多人没钱买票,花5分钱买张站台票混上车。车上警察和检票员不定时查票,发现没买票的,到指定的车厢补票。有些人逃票成功后,不敢出站,只能沿着铁路倒走,没多远,就可以出去了。
我独自一人赶火车,生怕行李丢失,整晚死死盯着,不敢合眼。身边坐着一位与我年龄相仿的女学生,到了半夜三更,实在忍不住,靠在我肩上睡觉,弄得我一动不动,大气不敢出,第二天腰酸背痛,但互相之间没说一句话。
第二天,天亮到了目的地,万幸学校在火车站设有临时接待点,在同校师兄师姐的帮助下,顺利到达学校。报道后,不吃不喝睡到第二天中午,才恢复体力。
回想起来,那个时候赶火车就像打仗一样,出发前要准备几天,吃的喝的穿的全部要备齐,否则,要挨饿受冻。现在的动车、高铁,快捷方便,服务周到,安全舒适,确实是一种享受。
我是粮农二代,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