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日本“歪把子”机枪能否直接使用三八式步枪的弹药?
自1868年明治维新开启后,地处东亚地区的日本积极效仿西欧诸国逐渐走上了近代化发展路线。
——期间,日本在政治、经济等各领域实施了一系列西化改革,在摆脱被外部侵略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就此开始实施对外扩张。
期间通过出兵朝鲜、发动甲午战争以及参与对俄战争等,日本在东北亚地区站稳脚跟,侵略野心愈发膨胀。
进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军国主义开始崛起,以朝鲜半岛为跳板,疯狂加紧实施侵华步伐,彻底开动了战争机器。
1931年,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借此吞并我国东北地区。1937年,日本又策动了“卢沟桥事变”,正式开启全面侵华战争。
随着战事的持续进展,日本军国主义还将战火烧至东南亚和太平洋广大地区,企图与德意两个法西斯国家共同构建世界“新秩序”。
为实现猖狂的侵略阴谋,日本除了大肆组织征兵外,还在武器装备研发投入方面下足了功夫。比如日本陆军使用的“歪把子”机枪就是其中一款常见的装备。
所谓“歪把子”机枪,即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之所以有如此叫法,与其供弹特点等有直接关联。
在许多抗日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八路军在战场缴获这款机枪,让不少人就此认识了它。
据了解,这款机枪是日本充满吸收第一次世界大战作战经验而研制的,而后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成为日本陆军的标配武器。
在一战期间,同盟国和协约国双方为赢得战争而频繁投入大量新式武器,这直接推动了军备竞赛。正是见证了列强的军事动向后,日本方面才决定进行仿效而推出了“歪把子”机枪。
据悉,“歪把子”机枪拥有向右弯曲的枪托构造,在射击时需要贴腮瞄准,其弹斗位于枪体左边,采用特别的供弹方式。
在那个时代,西方许多国家的机枪都依靠由弹匣、弹链等组成的一整套供弹方式来进行射击。不过日本却另辟蹊径,不走寻常路进行了创新。
从内部来看,该枪的弹斗安装了六个弹夹条,可最大放下三十发子弹。
通过按压弹斗的盖子,确保排出打完子弹的弹夹,这样受压力影响,上面的弹夹依次被定位于输弹状态。然后,子弹从弹口输向枪膛之中,从而为发射做好准备。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机枪还安装有润滑油壶这种特别的装置,其作用在于解决上述供弹方式所留下的技术隐患。原来当实际射击时,需要后续子弹能够比较平稳地滑入枪膛之中,但是要想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因为使用者在作战时可能处于高温、强风的复杂环境下,这样容易导致子弹卡住。鉴于这一情况,日本人才突发奇想搞出了这个油壶,通过采取缓慢滴油的方式来确保子弹能够顺利滑入枪膛。
从理论上看,日本对“歪把子”机枪的设计也是为了顺应当时国际潮流,那就是满足步枪和机枪能用同一种规格子弹的需求。
当时,实行步枪和机枪通用子弹这种创新方法是为了强化机枪的火力攻击和减轻后勤压力。
在这方面,苏联等国也是这样设计的,比如苏联可以分别在马克沁M1910重机枪和“莫干步枪”上配置7.62×54R弹,再比如德国也能够利用MG机枪和98K步枪来发射7.92×57子弹。
而具体说到“歪把子”机枪,它与三八式步枪一样,都采用了6.5×50毫米同等规格的子弹,那么许多人也许就会据此发问:“歪把子”机枪是不是就能直接采用三八式步枪的子弹了呢?
既然说到这,那我们就来做个简单的分析。先来看看什么是三八式步枪。三八式步枪俗称“三八大盖”,其是日本于1907年为陆军集中装备的轻型武器,后来被广泛投入到二战侵略战争之中
据悉,这种步枪长度为1280毫米,重量近4公斤,能安装5发6.5×50毫米有坂步枪弹,最大射击距离为460米。
从外型上看,三八式步枪配置了特制的防尘盖,能够随同枪身而作用。这种步枪具有较高射击精确性等特点,在日本战败后先后衍生出了多种不同型号。
虽然三八式步枪和“歪把子”机枪在供弹方式上不同,但由于拥有同型号子弹,这为通用化带来了可能性。一般来说,“歪把子”机枪可以使用三八式步枪的子弹来射击,当然不能经常配置。
因为子弹通用化还必须解决枪械自身性能问题,若遇到枪械设计质量低劣等情形的话,将给自身造成损害。
具体到“歪把子”机枪的话,一旦长时间使用三八式步枪子弹,将很大程度损坏自身枪管,甚至给射手造成伤害。
因为前者是通过散热片来对枪管进行散热的,这种方式散热效果并不是很好,极易受子弹发射产生高温的影响。
而三八式步枪的子弹重量为2.16克,当其射出后会释放强大的高温。对于依靠枪栓频繁拉动的步枪来说,枪管可以利用时间间隔来散热,不会实质性影响枪管。
对于这种现象,日军也是心知肚明的,他们为此采取了研制减装弹的替换手段来解决问题。这种特制的子弹重量降至2克,外表上被标记一些特定符号,以便于士兵识别。
不过由于减少发生药量,导致射击速度和膛压都相应降低,因而也减少了对枪管的冲击力。在处于实战过程中,这种影响将是十分致命的,会给射手的人身安全带来危害。
综上来看,“歪把子”机枪虽然具备安装三八式步枪枪弹的条件,但这是一种不安全的操作,将让自身陷入危险境地。
日本的研发者虽然想要效仿西方国家来实现子弹通用,但在实践中却遇到了麻烦,且无法解决其中的技术困难。
二战期间,日本“歪把子”机枪能否直接使用三八式步枪的弹药?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歪把子?这件武器可以说是一件糟糕头顶的武器。当年八路军缴获了歪把子,哪都是一脸的嫌弃。
你说不要吧,好歹是缴获日军的,辛辛苦苦打死日军不容易啊,而且比步枪强,作为支援火力至少可以连发;你说要吧,他是一身的毛病,伺候起来麻烦得很,所以就有点鸡肋的感觉。
电视剧《亮剑》李云龙用五挺歪把子从丁伟哪里换来了孙德胜,这要是换成捷克式,估计一挺就够了。
质量不行,只能用数量来凑。
那么题主说的歪把子和三八大盖的子弹通用吗?凑活着能用,但要一直凑活着用,可就有炸膛的危险了。
那么想要具体了解为什么,我们就从这个歪把子是怎么做出来的说说,前因后果就能弄明白了。
日军的歪把子。歪把子真正的名字叫大正十一年式6.5mm轻机枪,我们叫他歪把子,这个名字其实是一种蔑称。
没法子,当年这枪可屠杀了不少我们的同胞。
日军将一个村子的人围在一个空地上,想要灭掉一个村子,实施屠杀的主角往往就是这种机枪。
当然了用机枪算是轻的,更过分的会让马一遍一遍地从人堆里跑过,野兽一样的用刺刀去挑。
要是去读这些历史,你的心都会在颤抖,疼,真疼。你能感觉到,那些同胞的无声的哭泣。
用血流漂杵来形容当时的场景,一点都不过。
好了,话就说道这里,我们接着说日本这把奇葩的武器。
日本人之所以要造歪把子,主要原因是受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
当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很多新式兵器被应用到了战场上,比如飞机,坦克,机枪等等。
那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各个国家尤其是各个军事强国,就出现了一轮军备竞赛和军事思想上的变革。
而日本作为一个在对外侵略中获益良多的国家,对于这种变化当然是敏感的,也就跟着照葫芦画瓢一样地进行了改革。
在这种军事思想的改革中,有一项特别的重要,就是加强一线步兵的火力问题。
这在二战中,就充分体现出来了,机枪这种武器就加强到了班组里,甚至作战的方式方法都开始围绕机枪来制定了。
那么日本也不甘落后,就开始设计一种班用轻机枪,设想由一到两个人来操作使用。
有了设想,就必须有方案,方案是指导设计的方向。
所以当时日军就对于他们使用的轻机枪,就有了这么几个要求。
第一个要求,因为机枪属于自动武器,这火力一旦安排到了班组里,班组就要面对弹药大幅度消耗的问题,所以就很有必要保障弹药。
那么在这之前,日军的班组主要使用的武器就是步枪,比如三零式步枪,或者三八大盖。
这就提出了步枪和机枪之间的弹药通用问题,让两种枪械使用的弹药型号一致,这不仅可以方便后勤补给,就算是机枪坏了,弹药还可以补充给步枪使用,或者机枪弹药不足,也可以拿步枪子弹临时充数。
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弹药保障。
第二点,日本人就想到了一个让一线日军方便的一个设想。
什么设想呢?当时日军使用的步枪都是栓动步枪,拉一下打一发的那种,不使用弹匣,只有一个弹仓。
这种弹仓只能装五发子弹,而给弹仓供弹的供弹具——弹夹,就可以完全满足这个需求。(注:弹夹就是一根有槽的铁条上,并排装五颗子弹的东西)
装的时候,将弹夹插入到弹仓,按住子弹,一抽弹夹五发子弹就被装入弹仓了。
这个五发装的弹夹对于步枪来说,非常的方便实用。
所以当时日军使用的6.5毫米步枪弹,一出厂基本上就被装到了弹夹上,很少出现散装弹药。
那么日军就感觉如果机枪也可以使用这种五发装的弹夹给轻机枪供弹,哪就太方便了。
生产的时候,流水线都不用改,后勤运输的压力也小很多的。
所以日军为自己的想法感觉美滋滋的,就按照这个方案推行了下去。
日军没有想到,这个想法正好就是歪把子最大的一个败笔。
那么机枪和步枪的弹药通用和供弹具通用,难道是错的。
这个想法事实上是没有错的,就算是现在各个国家在设计枪械的时候,都在想办法让步枪和机枪,在弹药上和供弹具上可以实现通用。
但问题是,日军的想法是,使用现有的供弹具和弹药达到两者的通用,这显然就有点强扭的瓜不甜的感觉。
那么在其他国家中,整个二战中各个参战国也仅仅实现了机枪和步枪的弹药统一,而供弹具的统一,直到二战结束之后的五十年代,才由苏联人给实现了。
所以日军的供弹具统一,就太想当然了。
当时日军提出这两个要求之后,日军的设计师就开始想办法了。
那么要想实现这两点的话,在设计的时候,就需要注意到另外两点了。
第一必须有一个能够放置五发子弹弹夹的一个平台,第二轻机枪毕竟是连续射击的武器,所以这个平台不能像步枪一样只能容纳五发子弹,必须放的多一点,而且期间还必须保持可以连续不断的给这个平台放置五发弹夹才行。
怎么说呢?日本的军工在当时和其他军事强国比,要差上一节,无论技术还是质量。
当时日本算是使出了浑身解数,集合日本的工业科技水平,硬生生地把这两个问题给解决了。
而这个部件,是日本人用纯机加工的手段,用一整块钢铁,硬生生地给薅出来的,所以说这东西还真就集合了当时日本人的最高水平了。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款轻机枪。
接着我们来看看,歪把子的供弹装置是什么样的。那么机枪重在一个连发,所以自动完成弹夹的装填是必须的。
而想要解决弹夹自动装填,就需要完成两个步骤,第一步,如何将五发子弹从弹夹上给抽出来;第二步,如何把空掉的弹夹给抽出来,毕竟机枪手在射击的时候,可不会边打边去抽弹夹的。
而这两步,必须重复重复在重复,以期配合机枪的连续性的发射。
所以还得一次性往机枪的供弹装置中,装入多个五发弹夹才行,不然一个五发弹夹,是没办法让机枪保持连续性射击的。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子弹还必须是一发一发地送入到弹膛里,而不可能是五发一块送进去的。
所以这些环节都必须考虑进去,缺少一个环节或者其中一个环节出问题,这把轻机枪都不可能打出子弹去,整个供弹装置都会陷入到崩溃中。
那么为了达到战术上的要求,日本的设计者首先统计了一个数字,认为一次性在供弹装置中装入六个弹夹,也就是三十发子弹,是非常合适的。
然后他们就推出了一个类似于漏斗的供弹装置。
这个漏斗形状的供弹装置是如何供弹的呢?
在这个漏斗的前边有一个带着弹簧轴的压弹盖板,这东西的功能就是压装入漏斗内部的子弹用的。
所以装填弹药的时候,首先就得掰开这个压弹盖板,然后向里边塞入六个弹夹,接着把压弹盖板给复位了。复位压弹盖板的时候,要注意,一定要确保盖板确实压住了子弹,不然会影响后续机枪射击的。
因为机枪在射击的过程中,会晃动,压弹盖板如果不牢靠,弹夹说不准就要从漏斗里掉出来,或者没压好,子弹不能稳定的进入到进弹的位置上。
那么子弹放置的平台算是解决了,接下来就要弄好连续射击的问题,毕竟漏斗里又是子弹又是弹夹的。
那么日本人是怎么做的呢?
这个过程日本人利用了弹链供弹的原理,首先在枪机的框子上,开了一个导槽,当然这个导槽必须是斜着开。
要是开在上方,就意味着那么大一个漏斗就会放在机枪的上边,这会影响射手的视线的。
所以这个导槽必须斜着开。
接着日本人在漏斗的底部弄了一个拨弹臂,这个拨弹臂小小的凸块就卡在这个导槽上。
这个时候,如果枪机在做往复运动的时候,拨弹臂就会跟着枪机来回地做运动,这就实现了拨弹臂的自动运动的功能。
那么拨弹臂上边还有一个拨弹齿,这个拨弹齿就可以跟着拨弹臂向机枪内部拨动弹夹上的子弹。
这就实现了连续供能的功能。
那么漏斗里还有一个弹夹呢?这东西在用完之后,不取出来的话,会影响后续的发射。
这个时候,日本人就利用弹夹自身的重量和压弹盖板的作用,让这个空了的弹夹,给压入到进弹的位置,从漏斗下边的一个开口中自动掉出来。
如果这么分解地说,看起来没什么,很轻松的样子,基本上压入六个弹夹就没有副射手什么事了,事实不是这样的。
我们来看看,日本人是如何给歪把子装弹的。首先副射手,用右手,拇指向下,食指和中指在上边,取出两到三个弹夹。
记住这个动作不打折扣地执行之后,还要注意子弹的头必须朝前,弹夹朝后才行。
取出的这两三个弹夹要保持底边对齐,然后装入漏斗。
那么在装入漏斗后,还要注意弹夹和漏斗的后边对齐。
就这样装填两到三次,一个漏斗就装好了,最后将压弹盖板盖上。
这些动作有不到位或者没有注意到的地方,很有可能就打不出子弹了。
所以歪把子在现实中进行操作,就需要副射手无比的娴熟和默契配合这套听起来有些复杂的机械来工作。
当然这还算是最轻的。
最严重的是,光这套供弹装置,听起来就感觉很复杂,而战场上需要的武器是越简单越好。
复杂的东西就需要保养,不然一旦进入灰尘或者什么东西,这一套东西就不能运行了。
所以歪把子在使用的过程中,就需要一把小小的油壶,来应对这种突然出现的状况。
这把油壶要给机枪上涂抹,还要给弹药上涂抹,所以油壶对于歪把子来说是很重要的。
那么日本人在歪把子出厂的时候,一准会将油壶装备在歪把子的装弹机旁边。
于是你就会看到一个事情,主射手在这里射击,副射手提着一把油壶,一边给子弹涂油,一边扣开盖板往里边装弹。
一个配合不好,这挺机枪就发射不出子弹了。
像这样的搭配,在世界上其他国家制造的枪械中,都很少出现。
当年苏联人缴获了歪把子,看着新奇,也搞了一把使用这种装弹模式的枪械,结构苏联人发现这种东西也就日本人用的利索,他们来不了。
所以成品都出来,也没有装备部队,而是丢到了垃圾桶,真心的即费人又费枪。
怎么说呢?这套油壶在低温的环境下可靠性很差,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更差(油壶都不管用了),只有在不干不湿的环境下才会有理想的发射状态。
装弹虽然麻烦,但总算是装进去了,只要严格按照流程,想必不会出什么大乱子了。
日本人想得很好。
随后他们在子弹通用这块遇到了一个大麻烦。日本人的工业水平有点差,他们造出来的枪机有些问题,承受不了三八大盖步枪子弹的能量。
要知道三八大盖属于全威力子弹,装药是相当多的,开一枪子弹飞行一公里都没有问题。
所以三八大盖的子弹产生的膛压很大,歪把子受不住这股膛压带来的力量,弄不好就会出现炸膛的危险。
再有就是子弹的威力大,意味着火药装的多,而火药装的多,这就意味着高温高压气体也就多。
一发打出去还好,如果连续不断的打子弹,那么来不及散开的热量就会在枪管上聚集,这个后果就不用说了。
那么三八大盖为什么使用同样的子弹没有问题呢?因为三八大盖是栓动步枪,打一发还得拉一下,两发子弹中间的间隔时间长,热量就散没了。
问题是发现了,弹机枪都成型了,都装备部队了,这怎么弄?
于是日本人干脆依然使用三八大盖相同的子弹,但歪把子使用的子弹里边的装药量就会减少一些,这种子弹就被叫做减装弹。
这种弹药要是给步枪使用,这就很尴尬,所以歪把子使用的弹药,会在包装上打上一个G的标识。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的话,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二战期间,日本“歪把子”机枪能否直接使用三八式步枪的弹药?
不能,如果直接使用三八式步枪使用的6.5×50毫米有坂步枪弹的话,“歪把子”机枪是会出现问题的。
“歪把子”机枪和其使用的弹药
“歪把子”机枪,也就是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它是旧日本陆军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配发的一种轻机枪。该枪最大的特点,除了为便于贴腮瞄准而向右弯曲的枪托外,就是枪身左侧用来供弹的弹斗。这种供弹方式,在当时各国采用的弹匣、弹带、弹链、保弹板等供弹方式面前,可以说是十分另类。
“歪把子”机枪的弹斗,内部可容纳六个三八式步枪使用的弹夹条(每个弹夹条装5发弹,总共30发)。弹斗上方的盖子可向下施加压力,使最底层弹夹在打完后子弹后,从弹斗底部排出,而叠在上面弹夹,会因压力下降,进入输弹位置。弹斗底部的推弹装置可将进入这一位置,弹夹中的子弹推向给供弹口,推弹入膛,依次反复。因为使用弹斗的独特设计,使得步兵只需要携带一种规格的子弹,就可以在两种枪上使用,这也是当时日本人采用这一设计的原因。
6.5×50毫米有坂步枪弹
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日本人的这一设计,在理论上,只要不断向弹斗中装填弹夹,即可持续射击。但是实际使用中,这款枪就出现了很多问题。
因为压弹机为开放式结构,无法杜绝沙尘等脏东西进入枪机。原厂虽然声称让子弹涂油可以改善这一情况,但润滑油本身就是一种容易粘脏东西的介质,最后的结果是让更多的杂质干扰枪机运作。
另外,由于枪机的生产工艺问题,导致其无法承受6.5×50毫米有坂步枪弹较大的膛压,如果使用的话,会使射击不顺畅,严重的话还会出危险伤及射手。日本陆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制造6.5毫米减装弹(就是减少弹壳内发射药的装药量),补给时还会在弹药盒外专门打上G的印记(减装的意思),特别标记避免士兵混用。
6.5×50毫米有坂步枪弹
所以说,“歪把子”机枪是无法直接使用三八式步枪使用的6.5×50毫米有坂步枪弹。日本设计师的想法非常好,但是实际上却让使用者更加麻烦。
二战期间,日本“歪把子”机枪能否直接使用三八式步枪的弹药?
鬼子“大正十一年式”軽機関铳(歪把子)和“三八式”歩兵铳都是要6.5×50毫米口径子弹是可以通用的,并且侵华战争爆发初期鬼子的歪把子机枪也确实使用“三八枪”的子弹,图片上是歪把子和三八大盖的通用子弹箱 ,有8个子弹格,每一个格里有3个五发装弹夹,一共120发子弹。
轻机枪出现之后,在搭档重机枪的同时,也给步兵班增强了一种火力支援武器,作为步兵班的火力核心,轻机枪的子弹有必要和步枪子弹通用,这样才不至于一场战斗的中间出现了轻机枪因为没有了子弹起不到支援作用情况发生,而步机枪子弹通用,即便是轻机枪组携带的子弹打没了,其它的步枪子弹也能供轻机枪使用,所以子弹通用是非常重要的!
战场上一个步兵班若是没有轻机枪为火力核心,就会被对方的轻机枪逐一压制,这仗也就没法打下去了...其实步机枪子弹通用化,不但鬼子这样做其他国家也是一样,比如:苏联的7.62×54R弹,“莫干步枪”可以使用,马克沁M1910重机枪、郭留诺夫SG43、SVT–38/40半自动...都通用;德军的7.92×57子弹,98K步枪和MG系列机枪都通用的。“歪把子机枪”的供弹器很特别,采用“漏斗式”供弹具,将5发弹夹逐一的放到“漏斗”内,再将上盖扣紧就可以了,橙色箭头所指的就是那个“神奇”的润滑油壶。为啥要搞一个油壶呢?就是因为“漏斗式供弹器”设计是败笔,虽说这个供弹器操纵方便只需将5发弹夹放进去就可以了,但是,子弹要漏进枪膛内再发射就需要子弹下落平稳,但是战场上做到这一点比较困难,因为受发射机械震动、高温、高湿、大风沙影响较大,很容易造成子弹卡死!为了减少卡死的故障发生,设计这个滴速极慢的油壶给每一发上点润滑油,起到平顺润滑顺利下落到枪膛的作用。可问题是有油壶效果也不佳,该卡壳一样的卡。就是这样一个弹夹叠一个弹夹往“漏斗”里装填,装满后把上盖扣紧就可以发射了。
虽然“歪把子”和“三八枪”子弹通用,但是经常使用步枪子弹对“歪把子”的枪管磨损较大,“标准坂有步枪子弹”的发射药要装量为2.16克,子弹被击发后发射药所释放出来的高温和推力都很大,而“歪把子”的枪管散热采用的是散热片方式,散热效果不佳,再加上发射药的高温和子弹与膛线摩擦高温,都会降低了枪管的使用寿命,而“三八枪”由于是打一枪拉动一次枪栓,战斗射速较慢枪管有时间散热,并不受此影响,机枪则是连续发生影响很大。为了改善步枪子弹对机枪枪管寿命的影响,鬼子又研制了一种专用的“减装药轻机枪子弹”,就是由原来的2.16克装药减为2克装药,发射药量减少后,枪的膛压和子弹初速都减小了,相应的对枪膛的腐蚀和枪管磨损都会减小...但是,这种“减装弹”大大的降低了6.5毫米子弹的枪口初速度,使得机枪的射程变近,影响到了机枪打击的距离。
总之,步机枪的通用化是减少后勤负担和提高机枪火力支援持续性的主要手段,这项工作很早以前就有了,但是通用化还需要枪械的配合,设计优秀的枪械弹药通用化之后可以更好的发挥作用,相反枪械设计低劣则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二战期间,日本“歪把子”机枪能否直接使用三八式步枪的弹药?
能,这点毋庸置疑,只不过,用了之后会出问题,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时候,才会使用三八大盖的子弹进行射击。通常情况下,歪把子是断然不会用三八大盖的子弹的。
二战时期,日本就力求枪械弹药通用,设计的时候,三八大盖和歪把子机枪还有九六式机枪,都是使用同一种子弹的。九九式机枪和九九式步枪同样是使用同一种子弹的。子弹通用这一方面,日本确实考虑的不错。然而,前期歪把子和三八大盖子弹通用的计划,破产了。
三八大盖和歪把子使用的都是6.5*50mm步枪弹,最初子弹相同,而且是完全相同。然而,歪把子机枪在射击的时候,枪膛根本无法承受6.5*50mm子弹的压力,使用的时候,会出现故障,甚至可能会炸膛。这个原因直接就导致了,歪把子机枪和三八大盖子弹通用的计划破产了。
在歪把子机枪身上的问题过多,而且根据枪的结构,想改进,太难,还不如直接换一把新枪。然而,这个时候,日本还研制不出新枪,歪把子还得用。没办法,对6.5*50mm子弹进行改装,其实是减装,减少装药量,降低枪承受的压力。也就是说,歪把子使用的子弹,和三八大盖是一样的,但是火药少了。
歪把子其实是个挺奇葩的机枪,甚至是莫名其妙的。在生产制作的时候,歪把子机枪理论上可以一直供弹,其实就是边打边供弹,事实上,根本行不通。而且,在射击的时候,歪把子机枪奇葩的供弹方式,让其故障率特别高。
归根结底,歪把子就是一款失败的武器,日本人是不喜欢,为了改变现状,日本人积极研制新式机枪,他们将缴获的国军的ZB26轻机枪带回去研究,弄出了个九六式机枪,依旧是使用6.5*50mm子弹,这次,枪貌似没什么问题了。
二战期间,日本“歪把子”机枪能否直接使用三八式步枪的弹药?
统一机枪和步枪的子弹是一种很好的理念
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呢?我想就是因为欧洲战场在机枪和步枪的弹药统一上做的很好,以毛瑟7.92*57mm的步枪弹来说,在二战市场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毛瑟系列的步枪98K等,以及毛瑟血统的MG34,MG42通用机枪,还有ZB-26轻机枪(就是最受中国欢迎的捷克式轻机枪),甚至是中国的仿制毛瑟1924年步枪的中正式步枪也能使用。7.92*57mm毛瑟步枪弹可以说是“全国粮票”了,到哪都能用。
步兵如果能够实现步兵弹药统一,那么可以很有效的提高弹药保障的方便性,也简化了工厂生产弹药规格和包装的问题。
这是一种很先进的子弹供应理念,当子弹统一后,为战场上子弹的供给坚决了不小的麻烦,欧洲不像中国是万国造,打仗的时候没子弹了还要喊,“有没有三八大盖的子弹”,“有没有汉阳造的子弹”,“有没有盒子炮的子弹”,“有没有捷克式轻机枪的子弹”,当然,这也是瞎掰的,在抗战中,中国士兵的弹药早就是配给完的,打完就没了。
然而,欧洲战场不一样,在欧洲战场,尤其是一战的时候,那是双方构筑完战壕后,一打就是几个月,弹药补给是非常充分的,这样士兵打光后,就会喊“子弹”,不用像中国这样麻烦。
德国的军事思想一直是德国人引以为豪的事情(但是德国不像法国那么骄傲,德国一直在不断进步),所以,像中国这样在当时不入流的国家,一直都在学习德国,不仅仅是购买德国装备,还学习德国的军队编制和操练,老蒋在全面抗战爆发前还打算打造60个德械师,可见师德之心有多强烈。
日本也希望机枪和步枪子弹同步,因此研制出歪把子机枪当然,除了中国学习日本,就连我们的邻居狂妄自大的日本也在学习德国,向欧洲看齐,以日本人的学习精神,看到欧洲步枪和机枪能够通用子弹,大部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出的机枪如捷克式轻机枪,MG34通用机枪都能够用毛瑟步枪子弹,日本不可能看不到。
日本的制式步枪是三八大盖,因此三八大盖6.5*50mm的步枪子弹也就是使用最广泛的子弹了,为了能够子弹通用,1922年日本也研制并定为制式武器的大正十一式轻机枪,俗称歪把子。这款机枪也打算采用6.5*50mm的步枪子弹,这样日本陆军的弹药供给方面就更有优势了。
可以说,歪把子优点不多,在统一步枪弹药上的确有先见之明,对日本来说,这款轻机枪是要编入到最小的作战单位的,每一个小分队都要有一把轻机枪,日军一个小分队也就十来个人,除了歪把子,剩下都是三八大盖,如果单独弄一个机枪子弹的话,供应就成问题了,所以,歪把子的研制就考虑到了一线步兵在战斗中使用弹药的方便性。一个小组只有一个机枪主射手,当机枪射手都被打死后,步枪就可以用机枪剩下的子弹。
由于设计和生产工艺方面的问题导致歪把子未能做到机枪步枪子弹统一然而在实际生产和应用中,却未能如日本人所愿,由于歪把子在设计理念和生产工艺都有很大问题,导致歪把子使用6.5*50mm子弹存在很多安全隐患,甚至出现炸膛等情况,在精准度方面也无法保障,说到底就是子弹太重,歪把子的作用力不够。
因此,日本只能是在规格不变的情况下减少弹药的的分量,在这样的情况下,子弹规格尽管统一了,但是弹药却未完全统一,在机枪的弹药盒上,一般都专门特别的符号来区分,实际上还增加了士兵的区分难度。
当然,歪把子机枪基于步兵子弹统一理念设计出的步枪,不但没有达到原来的预想,在整体性能上也并不出众,因此在战场上也遭遇了冷遇,就连八路军都瞧不起这款轻机枪,但凡能用上别的轻机枪,都会把它扔到仓库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