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临终留下一句遗言,康熙一直未破,为何38年后却被雍正破解?
作为历经四朝,更一手培养出两代帝王的昭圣太后,于整个清廷来说都是德高望重的关键人物。当然,大家对她了解更深的头衔,还是身为皇太极后妃时的永福宫庄妃,以及加封的孝庄文皇后。
孙子康熙对其既敬佩又亲近,因亲爹顺治崩逝或出家离开得早,祖母扮演了多重角色,不仅给他毫无保留的疼爱,也手把手传授了做人做事乃至治国御下的经验,祖孙俩人感情尤为深厚。
可以说是久旱逢甘霖、伯牙遇子期的关系。
从康熙的角度来说,他跟顺治不同,没有被强行安排继承皇位,是因出过天花有健康方面的优势脱颖而出,知道机会来之不易,因此自小就有雄心壮志,人生目标就是做一个功绩卓然的帝王。
孝庄的帝王心术,对顺治来说是桎梏和压力,对康熙则是及时雨。
并且头一次教养孩子,孝庄难免如当代母亲一样,想当然将最好的一切送到顺治面前,忽略儿子内心真正的想法,使得叛逆心理加重,沟通不足导致母子分崩离析的结局。
痛定思痛,对于孙子康熙就从容许多,刚柔并济让疼爱和期望结合得分外融洽,成为影响康熙最深远的长辈。
但人的寿数有限,孝庄在弥留之际,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大清的未来和康熙,再三叮嘱要以江山社稷为重,并留下关于自己后事的遗言。
按照清朝的规矩,后妃离世后要跟丈夫合葬,孝庄应该跟清太宗皇太极同葬于昭陵。
可孝庄却特意交代康熙,太宗陵寝奉安已久,不可为自己轻动,就在顺治的孝陵附近择地安葬,留完遗嘱就倏然长逝。
康熙悲痛欲绝,许久都缓不过劲来,理智回归准备为敬爱的祖母操办后事,却被祖制规矩和遗言辖制的左右为难。
从情理上来说,康熙肯定愿意遵从祖母的遗言,将她安葬在清孝陵,可规矩又堂而皇之地立在那,有一众古板的宗亲老臣列出各种理由阻拦。
万分棘手之下,康熙只能想出一个权宜之计,先将孝庄停在京城东边的孝陵,选定一处风水绝佳的昌瑞山,拆了慈宁宫在此复原,命名为”暂安奉殿“。
能看出康熙是打算待争议平息,再将孝庄安葬进孝陵,不然就不会选择这处离孝陵极近的位置停灵,可宗亲大臣对此事半分都不松口。
一见康熙下了水磨工夫准备徐徐图之,这些宗亲也撸起袖子打算僵持到底,逢祭祀日子明里暗里提过数次无果,就这样无限期搁置了38年。
1725年,雍正帝即位三年时,下定决心要把孝庄陵寝的事情做一个妥善解决。他快刀斩乱麻,直接下令在”暂奉安殿“处就地盖起一座陵寝,把孝庄安葬在其中。
朝野中自然还是有反对的声音,可时移事异,当初那些顽固坚持要将孝庄与清太宗合葬昭陵的宗亲,基本已经寿足离世。
并且雍正的性格跟康熙并不相似,他经历过九王夺嫡的残酷,继位后更是铁腕处理了一系列派系不合的兄弟,于权柄上也更加集权,敢真正跟他对着干的宗亲大臣几乎没有。
所以孝庄就顺利完成夙愿,安葬在清东陵的附近。
康熙纠结三十多年的事情,之所以被雍正一气呵成就给办了,主要也是雍正揣摩孝庄的遗言后,找到一个有利的突破口,化解掉祖制规矩和情理的阻碍,取了个中庸之策,让遵循传统规矩的宗亲也挑不出什么问题。
孝庄希望能在顺治的东陵附近择地安葬,雍正就并没有把其安葬进东陵内,隔了不远不近的距离和一堵外墙,宏观地理上来看,与远在沈阳的昭陵东西相望,因此为孝庄的陵寝命名为”昭西陵“。
相当于拿全国地图当界标,清太宗和孝庄依然合葬在一处,只是这个昭陵范围大了些。
但微观来看,却离顺治的孝陵更近,毕竟距离京城也就一百多公里,全了祖制规矩也遵从孝庄的遗愿,雍正此事着实办的既利落又漂亮,任再想提意见的宗亲,也找不到借口,困扰大清数十年的孝庄陵寝事件就这样得以解决。
此时就有一个问题,纵观孝庄的一生,无论是当庄妃时,亦或是成为太后和太皇太后时,她都不是随着性子做事的风格,反倒一直在权衡大局,将个人诉求几乎置之度外,为何临终却任性一把,给疼爱的孙子出了一个难题呢?
她自然知道大清的祖制规矩,皇太极的后妃也都安葬在昭陵,哪怕其姑姑孝端文博尔济吉特氏也在那,但仍然提出要葬在顺治的孝陵附近,就说明是真的不情愿与皇太极合葬。
原因大致有三个,首先就是儿子和丈夫在孝庄心中的地位。
从历史记载来看,庄妃其实并不受宠,她嫁给皇太极完全是巩固政治联姻的手段,因为姑姑并未生下儿子,她的永福宫在五宫中排号第五,真正皇太极的挚爱是大名鼎鼎的海兰珠。
既然情分就是相敬如宾,那她所有的爱就倾注在儿子顺治身上,因此离世后的陵寝,也希望安葬在顺治的附近。
再者,孝庄一生更在乎的还有大清,既然已经从沈阳入关,孝陵离京城距离很近,守护着大清的未来,对于相信死亡不是终点的古人来说,更符合孝庄的追求。
最后,推测孝庄不愿跟清太宗合葬昭陵,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路程太远,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对于她再三叮嘱康熙要以江山社稷为重来分析,是极不愿意因自己如此折腾,不如就近安葬省事。
综上所述,孝庄临终留下不跟清太宗合葬昭陵,要葬在顺治孝陵附近的遗言,康熙无奈祖制规矩和祖孙之情,只能暂时停灵在清东陵附近的昌瑞山。
直到雍正即位,他想到通过将孝庄安葬在孝陵附近,命名为”昭西陵“,就破解掉这个难题。
孝庄临终留下一句遗言,康熙一直未破,为何38年后却被雍正破解?
她的遗言就是:不要埋葬回盛京,要留在自己的儿孙身边。孝庄圣母皇太后,太皇太后,这个在清朝早期有决定性的女人,对于清王朝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是她凭借着自己的智慧,让大清度过最风雨飘摇的年代,走向强盛。
其实她的智慧在她的丈夫皇太极死后,才显现出来。女真的特殊管理秩序,让上层领导太多,尤其是几个手握军权的旗主,本来按照一般继承人的办法,应该让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即位,可是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不愿意了,本来在努尔哈赤死的时候,多尔衮的母亲就被他哥哥们也就是皇太极一党逼着殉葬了。现在多尔衮手握大权,自然是想自己坐上那个位置,为自己的母亲博得一个好名声。
这时候的孝庄出来了,左右逢源的她最后让自己的儿子福临这个非嫡非长的皇子坐上了皇位,还让豪格和多尔衮杠上了,自己稳坐钓鱼台。之后,福临早逝,又是动摇之际,她力排众议,直接上玄烨即位,并且安排了辅政大臣。其实,作为第一个进入紫禁城的满清皇子,多尔衮要是在那时候登基为帝王,远在沈阳的福临是毫无办法的。还是孝庄这个女人有办法。之后康熙登基早期想要亲政,可是面对铁板一样的四个辅政大臣,还是孝庄出手,直接定下了索尼的孙女,打开了亲政的第一步。
其实,都有传言,孝庄下嫁给了多尔衮,就为了保证康熙的老爹福临的皇位,毕竟当初的多尔衮都成了皇父摄政王了。这样,孝庄还怎么埋葬回盛京,和皇太极合葬呢?康熙犹豫定不下来,就把孝庄的棺椁一直停在了清东陵的外围,最后,雍正上台,立马修建皇陵,直接就地下葬,解决了这个三十八年的事情。
但是作为清王朝不尊重礼法的开端,之后的雍正更有意思,嫌弃清东陵土壤不行,直接又在保定易县建立清西陵,然后乾隆上台之后又面对大难题。大清王朝就开始了子不随父葬的开始,都跟着自己的爷爷,为了不离开孩子,也成了笑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