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想把大清门改成中华门,牌匾拆除后,为何看到背面却不改了?

去北京旅游,必不可少的一个目的地就是毛主席纪念堂,坐落于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南面,庄严肃穆,宏伟巍峨。正所谓岁月流转,多少世事变迁令人目不暇接,而土地一如最忠实的观众,承载了数不清的悲欢离合。

修建毛主席纪念堂之前,这里曾在1952年扩建为天安门广场,将数百年明清两朝的“国门”褪去尊贵面纱,走进寻常百姓家,让当时的人们真正感受到“人民当家做主”的含义,从之前的只可远观,到在此纳凉游玩。

但没隔两年,经苏联专家的建议,又把扩建好的广场拆除,只因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真的太过于特殊,只作为一个简单的广场使用。

玄学一点来说,镇不住这里百余年的帝王霸气,最终随着1976年传奇伟人毛主席的逝世,毛主席纪念堂落建于此,收获所有人的一致好评。

那么为何就连苏联专家都要对这处位置珍而重之呢?

其实他们并不例外,满清入关皇帝顺治和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都曾有过相似的烦恼,尤其传奇的是,在并无史料记载的情况下,顺治和孙中山想出过一致的解决方案。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孙中山高票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紧接着宣统帝溥仪退位,象征着267年的清朝告终,也代表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被彻底推翻。

跟历史上的改朝换代不同,并不是一家子赶走另一家姓氏,建立新政权,而是一种华夏大地上崭新的治国方式。

现在毛主席纪念堂所在的位置,在当时是“大清门”,规格极高,只有太上皇、皇太后、帝后四人能从正门出入,其余王公大臣都只能走侧门,帝后大婚时轿子也是从这里抬进皇宫,属于平民老百姓和皇权之间的分割线。

孙中山虽已是民国大总统,但一开始并没把“大清门”放在心上,毕竟手头要处理的事情错综复杂,前清的大臣是留用还是任免、政策的修订乃至中华民国内部的人心浮动,各个都万分烧脑。

与之相比,一个城门楼子就不足一提了,但各界人士却对此议论纷纷,觉得同为赫赫有名的三门另两门-天安门和正阳门。

从名字上来看就敏感度不高,安和阳在文化里都代表美好展望,留用倒是无所谓,可大清门挂着前朝的国号,总让人觉得碍眼。

逐渐起哄要改名的声势越发壮大,纷纷表态要把大清门改成中华门,孙中山对大清门更名事件依然不太看重,发话要改就拿个章程出来,如谁提笔、寻什么材质制作匾额等。

但这批要改名的人落地到具体实施,就一推二六五,谁都不想站出来当主事的出头鸟,都谦虚地说自己“才疏学浅”。

从这里能看出,大清门被推上风口浪尖要改名为中华门,更多像是在拍孙中山以及中华民国的马屁,毕竟不久前还是大清治下的臣子和国民,许多文人还参加科举拿了功名,担心被认为心怀旧主,所以摆出一副要跟清朝划清界限的模样。

可真到要主持牌匾改名事情之时,又怕让人戳着脊梁骨讥讽是墙头草随风倒,孙中山应该是想快刀斩乱麻,与其每日看着各界人士为了更名争吵不休,不如索性改掉一了百了,可以腾出耳朵留心些更关键的事情。

拿定主意要改名,大清门匾额的青金石材质又让人斟酌不下,只见这块石料细腻莹润,历经数百年的风吹雨淋也没有半丝裂纹,着实是难得一见的珍品,不怪青金石一直有“帝青石”的外号,是通往上天才能采用的。

全国各地再找一块青金石也并不是难事,只是中华民国才刚成立,若劳师动众花费大量人力和财力去寻找匾额所用的石料,难免会让人感到奢侈。

跟历代亡国前帝王的做派联系在一起,一旦舆论发酵,就不单是影响不好的事,说不定政权稳定都会出纰漏,再让清朝死灰复燃就难办了。

孙中山看着大清门就十分头痛。不改名,各界人士几乎一日不停地表示再使用大清不合适;改名,匾额的青金石材质又珍贵难寻,不能担上劳民伤财的恶名。

正纠结不下,突然灵光一现,想到可以把大清门匾额翻过来改成中华门,事情就完美解决。

说干就干,工匠立刻就搭梯子把匾额拆了下来,谁知道一翻面,大家伙全都愣在当场,大清门的背面赫然写着“大明门”三个字。

原来大清门并不是清朝所修,它修建于1417年的明朝永乐年间,嘉靖皇帝登基为扫平对自己宗室继位各路人士的轻视,借着大明门做了好几番文章,将其象征意义数倍提高。

顺治入关时,应该遭遇到跟孙中山类似的困扰,旧臣文人嚷嚷着要改大明为大清,但找一块青金石不符合新主上位的勤俭亲民形象,所以翻面刻上大清门把事情平息掉。

一块匾额只有正反两面,既然翻面刻名这招已经被顺治先用了,孙中山也只能摇头作罢。

可有始就得有终,一件事戛然而止总不是个办法,舆论不仅不会停息,反而会争吵得更加激烈,此时大家争夺的都不是牌匾改名这件具体的事,而是话语权和表忠心。

孙中山决定:造一块新匾额,材质就是平平无奇的木料。

1912年10月10日是中华民国第一个国庆日,更换匾额的仪式就选在前一天的清晨六点,黑底白字的横式匾额于众人的注视中,正式辞旧迎新挂了上去。

直到1915年,北京城内所有匾额都要更新换代,横式中华门也跟其他匾额一样改为竖向,一直沿用至新中国成立之后。

综上所述,孙中山在舆论的巨大压力下要把大清门改成中华门,拆下匾额不改的原因,是看到背面有“大明门”三个字,相当于位置已经被顺治占先,但最终依然用木质匾额改为中华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