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低碳水高蛋白的饮食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首先易造成酮的中毒。身体的三大供能营养素有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它们供能的顺序是碳水化合物优先,当它不足时,机体会分解脂肪来提供能量,要是长时间低碳,对于含脂肪比较多的人,也将会继续分解脂肪来供能,但忽视了脂肪的代谢产物,那就是酮,当机体酮的含量达到一定浓度时,会发现恶心,呕吐等酮中毒症状。
蛋白质是一种结构物质,剩余后不像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那样都转化成糖原或脂肪储存起来,而是必须消耗排泄出去,进而对相关排泄器官造成一定的负担,要是长期这种饮食模式,则身体器官会引起身体发生一系列的问题。
长期低碳水高蛋白的饮食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大家好,我是May姐,现在准备为这道题揭晓答案,如果你对答案有特殊的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赞同可以在右下方点赞,喜欢可以点击右上方关注,我的头条号就是营养师May姐。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要得分为两方面来谈:长期低碳水化合物与长期高蛋白饮食分别对身体有什么危害。
长期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对身体的危害首先易造成酮的中毒。身体的三大供能营养素有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它们供能的顺序是碳水化合物优先,当它不足时,机体会分解脂肪来提供能量,要是长时间低碳,对于含脂肪比较多的人,也将会继续分解脂肪来供能,说到这,可能有人会说,这不是好事吗,可以减肥,但忽视了脂肪的代谢产物,那就是酮,当机体酮的含量达到一定浓度时,会发现恶心,呕吐等酮中毒症状。
- 其次会对心血管产生不利影响。因为长期低碳水化合物会提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会增加患冠状动脉心脏病的危险性,现在已经有研究明确指出高浓度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 最后容易造成机体营养不良。这种饮食模式明显不合理,研究表明,长期使用容易造成维生素A,维生素 B6、维生素 B1、维生素 E 及钙、镁、铁、钾、叶酸、纤维素等营养物质的缺乏,导致机体发生营养不良,严重还会引发相关的疾病,如肾结石,骨质疏松症,便秘,腹泻,肠道肿瘤等。
蛋白质是一种结构物质,剩余后不像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那样都转化成糖原或脂肪储存起来,而是必须消耗排泄出去,进而对相关排泄器官造成一定的负担,要是长期这种饮食模式,则身体器官会引起身体发生一系列的问题。
如:促进机体产生更多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刺激癌细胞的形成;提高肾结石的发生风险;促进女性生殖激素的生成,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降低钙的吸收,增加骨质疏松发病的风险;提高胆固醇含量,促进心脏病的发病率等等。
长期低碳水高蛋白的饮食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低碳饮食大致上分为两类,一类是比较极端的“生酮饮食”,另一类则是碳水化合物限制没那么严苛的低碳饮食。
关于生酮饮食,实际上目前并无大量研究针对生酮饮食的危害研究,主要原因是生酮饮食无法很好的执行,一些关于生酮饮食的实验中,受试者刚开始阶段坚持高蛋白、高脂肪、低碳水的饮食方案接受度还可以,并且在开始几周体重下降速度很快,从第二个月开始体重下降速度开始变缓,基本在半个月以后体重基本保持不变,同时很多受试者也无法完成半年的生酮饮食,一方面这种饮食习惯是从小养成,突然变得极端是很难被再次“驯化”的,并且要考虑外界因素,如果周围生活环境只有生酮饮食结构的食物可选,或者大部分人选择生酮饮食,那么完成这种饮食行为的可能性才会增加,另一方面从减重角度考虑,生酮饮食仅在刚开始具备优势,这也在一定程度削弱了这种饮食方案的执行力。
并且目前尚无针对生酮饮食的长期研究,甚至找不到高质量的观察研究,主要原因也是长期坚持生酮饮食的人太少,所以生酮饮食的风险目前来看是不确定,我能查到最长的研究只有2年,受试者也并非全部完成实验,约有三成人坚持不下去退出,目前对于副作用方面的研究发现主要是受试者的低密度胆固醇会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心脑血管的风险,同时还有一些病例报告显示生酮饮食期间诱发了痛风的形成,所以不建议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以及通风的人采用生酮饮食,从生酮饮食的营养结构来看,有胆囊问题以及肝肾问题的人也不建议采用生酮饮食。
同时有潜在糖尿病风险的人群也不建议采用生酮饮食,主要是担心在生酮饮食期间控制不好食欲,突然增加碳水化合物摄入。
另外生酮饮食在一些疾病方面作为饮食营养干预的手段,对于缓解病症是有一定帮助作用的,比如多囊和二型糖尿病。
所以相比起比较严苛限制生酮饮食,碳水化合物上限在150克的低碳饮食更为合理(理论上碳水化合物一天摄入量不超过150克就算低碳了),同时也不用担心酮中毒的问题,并且有实验表明初期减重效果与生酮饮食无差异。
长期低碳水高蛋白的饮食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清风计划##青云计划#
颖食营养说重点:长期低碳水高蛋白的饮食,能带来的是可能减肥效果比较快一些,但是同时会带来一些坏处。一,蛋白质的利用率变差;二、使用不当,酮体中毒;三、肾脏功能有可能造成威胁;四、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什么是低碳水高蛋白饮食?低碳水高蛋白饮食,就是严重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消耗量,增加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的饮食模式,也可以说是生酮饮食。它是由美国人阿特金斯医生在1972年写的《阿特金斯医生的新饮食革命》第一次提出的,常常被用来减肥的一种方法。
低碳水高蛋白饮食,会带来哪些危害呢?一、大脑的能量来源不足,变笨了。
大家都知道人体的能量来源,主要靠的是三大产能物质,即碳水化合物(50%~65%)、蛋白质(10%~15%)、脂肪(20%~30%)。碳水化合物是主要的能量来源,大脑消耗的能量最快速的是葡萄糖,如今碳水化合物少了,那么大脑的能量来源就会不足,反应速度也就变慢,长时间下去真有可能变笨了。
二、虽然蛋白摄入多,但是却浪费了。
低碳水高蛋白饮食,蛋白质的摄入会变得很多,可是却被浪费了,没有完成蛋白质应有的修复组织、器官等重要的生理功能,却用来提供能量,弥补碳水化合物供应能量的不足。此外过多的高蛋白饮食,还会造成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尿钙排泄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增加、血浆谷氨酸浓度下降等代谢的变化。
三、肾脏功能会受到损害。
因为蛋白质的代谢要靠肾脏来完成的,摄入蛋白质过多,则会增加肾脏的负担,导致代谢功能受损,增加肾结石的风险。
四、酮体中毒。
低碳水高蛋白饮食中,碳水化合物摄入少,脂肪、蛋白质摄入多,而脂肪不充分分解,就会产生过多的酮酸,机体排泄酮酸的能力是有限的,就会造成酮体在体内过多,导致酮体酸中毒,也会增加肾脏、肝脏的负担。利用低碳水高蛋白饮食减肥,减去的也许不是脂肪,而是脱去的水分,因为酮体也有利尿的作用。
五、 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雅典大学医学院卫生学、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学的研究人员在瑞典女性中进行了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观察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饮食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之间的相关性。这项研究从人群样本中随机抽取了43396名瑞典女性,入组时年龄介于30岁〜49岁之间,完成多方面的饮食调查问卷,平均随访15.7年,总计680818人年,共发生1270次心血管事件、包括703次缺血性心脏病、294次缺血性中风、70次出血性中风、121次蛛网膜下出血和82次外周动脉疾病。该研究结果显示非饮食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有一定相关性,教育水平高和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吸烟和高血压史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在饮食方面,降低1/10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或增加1/10的蛋白摄入或者在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饮食方面增加2个单位与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明显相关,发生率比估计分别为1.04、1.04和1.05。
如何正确健康饮食呢?还是参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食物多样化,谷类为主,粗细搭配,这样摄入全谷物,由复杂的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血糖上升也不会很快,也利于血糖的控制。谷物粗粮搭配蔬菜水果,适量的畜禽蛋奶类食物,还有菌菇等多样化的食物,才能够更好地获得健康、延长寿命。注:
1、颖食营养原创回答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原创不易,侵权必究!
2、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长期低碳水高蛋白的饮食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长期高蛋白饮食对身体的影响
1、长期高蛋白饮食的量级划分
a、普通人(不怎么爱运动者)每日必需的蛋白质量约为0.8-1g/公斤体重。
b、健身或有体育锻炼者,依据活动和训练情况,每日对蛋白质的摄入需求有所不同,约在1-1.7g/公斤体重之间。
c、优秀的耐力运动员,每日约需1.6g/公斤体重的蛋白质。
d、优秀的抗阻运动员,在训练初期(肌肉肥大期),每日约需1.5-1.7g/公斤体重的蛋白质。
e、抗阻运动员进入稳定状态后,对蛋白质的需求就降低到每日约需1.0-1.2g/公斤体重。
对所有普通人而言(包括运动员和非运动员),小于2.0g/公斤体重的蛋白质摄入,似乎没有问题(尚没有观测到确切的有害证据)。在这个标准的基础上,饮食中长期摄入蛋白质量超出身体所需的1.6倍,就被认为是过度高蛋白质饮食。
2、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1、蛋白质不足时,免疫系统所需的营养不足,会对免疫系统构成负面影响。
2、蛋白质过多时,高蛋白质会导致蛋白质代谢紊乱,降低免疫活性和细胞吞噬率,从而形成免疫抑制,降低免疫力。
3、对血糖和胰岛细胞的影响
a、对普通人而言,高蛋白质饮食由于糖异生加强(蛋白质利用不了,需要转化或消耗掉),会形成更高的血糖负荷,从而导致胰岛素分泌增加,使糖尿病的风险增加。另外氨基酸本身也可以刺激胰岛素分泌,加重胰岛细胞负荷。但如果在饮食中相应调低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其对血糖的负面影响会被削弱。
b、对肥胖人群而言,高蛋白质饮食可改善血糖和胰岛素敏感性,其负面影响并不明显。
4、对肝脏、肾脏的影响
尿素在肝脏内形成,蛋白质过多时,会对肝脏造成额外负荷。对于慢性肾病患者,高蛋白质会加重肾小球灌注和过滤,导致小管间质受损,使小管扩张,输尿管中形成尿酸盐结晶,从而引起肾脏肿大,形成肾脏功能障碍。对健康人而言,高蛋白质饮食会使肾脏负荷增加,但并无更确切的功能性影响和疾病影响。
5、对钙代谢的影响
过量的蛋白质摄入会影响钙代谢,在代谢中高蛋白质形成高草酸尿,从而增加草酸钙的形成风险。因而,高蛋白质饮食与肾结石正相关。另一方面,过量的蛋白质产生的酸性产物经尿排出,会抑制钙在远曲小管的重吸收。过量蛋白质还会增加含硫氨基酸,代谢为铵离子和硫酸盐,引起骨骼中的碳酸盐流失(为中和蛋白质代谢酸性产物),从而增加尿钙。
争议:由于适宜或略高的蛋白质摄入对钙的代谢和骨骼有保护作用,因而关于过量蛋白质摄入影响钙的代谢的相关研究仍有争议。
6、对氧化应激的影响
这也是一个尚有争议的话题。多项试验证实,过量蛋白质摄入,会形成更多的自由基,从而导致氧化损伤。但又有一些实验表明,长期的高蛋白质饮食并未引起氧化应激。
7、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蛋白质摄入后并不能完全消化,它会按一定的摄入比例进入大肠,与消化道分泌物,肠内源蛋白质一起,被肠道菌群利用分解。其代谢产物中包含多种毒性物质,可对肠细胞造成直接毒害或对人体产生间接毒害(如致癌性)。由此可引起肠道通透性变化,从而引起肠-肝轴负反馈,导致人体代谢紊乱。
8、对人类衰老的影响
过量摄入蛋白质,特别是胶原蛋白和血清蛋白,还会加剧美德拉反应,产生过多的蛋白质糖基化反应终产物(AGEs)。这种产物能干扰人体机能,加速人体老化。
长期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的影响
对于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的界定,一般指碳水化合物供能比20%-40%间,如一个每日摄入1800千卡热量的人,每日摄入碳水化合物为90-180g之间。极低碳水饮食,通常指碳水化合物能量占比10%-20%,日摄入1800千卡者,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45-90g。生酮饮食,通常指0碳水化合物摄入,或10%以下供能比。
按营养供能比的标准而言,通常中长期的低碳水化合物对人体几乎没有负面影响。更严格一点地说,一般我们认为每日摄入碳水化合物130g以上者,为碳水化合物基本满足需求,对额外的蛋白质需求较少,长期如此饮食对身体几乎没有危害。而每日摄入碳水化合物低于130g者,会额外需要消耗蛋白质。
这里我可能想问的是10%左右的超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的长期影响。这类问题也才有讨论价值,我们按这一设定来讨论。碳水化合物不足引起的主要问题包括:体能不足、酮症、抗毒力下降、免疫力下降、精神不振、代谢失衡、容易便秘等,贯穿碳水化合物作用的各个环节。
1、酮症影响
停止碳水化合物摄入,人体的肝糖原逐渐消耗完后,体内会由低血糖而引发一系列新的反应,主要作用是引起脂肪加速分解,在肝脏内生成酮体为大脑供能,加速糖异生,保持血糖浓度。一般停止进食碳水化合物40小时,体内的酮体就会由0.01涨到2.9,七天后,会涨到4.5,随后血液中的酮体会保持在较稳定的浓度,多余的酮体会随尿排出体外。
但长期的高酮体浓度,不是人体的常规状态,其代谢比较容易出问题(因人而异),酮体堆积过多,血液中的酸性增强,就会出现酮血症(出现恶心,呕吐,呼吸变缓,呼出气体中可能有烂苹果味等症状,血液酸中毒(有些人代谢能力不足,无法达成平衡,甚至会危及生命)。酮症有较多比较多的潜在危险,包括高脂血症、噬中性粒细胞供能受损、视神经病变和骨质酥松等等。酮症酸中毒曾是胰岛素应用于临床前糖尿病人最大的死亡原因。
2、抗毒性降低,免疫力下降
肝脏内合成抗毒物质的材料不足,机体的抗毒能力减弱,免疫力下降。
3、精神不振,容易疲倦
对神经的影响,酮体增多、胰岛素活动降低、血糖浓度降低,都会使神经元的兴奋性受抑制,人变得精神不振,容易疲倦。
4、体力不足
由于体内肝糖原耗尽,肌糖原补充不足,随着人体的活动肌糖原逐渐减少,运动一下(比如嘿咻一下紧急时逃个命)会很快没有体能。
5、肠道菌群恶化
碳水化合物低量摄入通常意味着膳食纤维的低量摄入,这对肠道菌群环境会造成不良后果,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群因此大幅减少,随之可能带来肠道通透性增强,更多的毒素和本不该吸收的营养物质被吸收。由此可诱发新的代谢综合症,引起肝-肠轴恶性循环演化,从而导致脂肪肝等相关疾病。
6、消耗更多蛋白质和瘦体重
由于缺少碳水化合物,体内对糖的需求会降低,但血糖平衡必需基本维持,因而强化的糖异生,会引起蛋白质的需求攀升,可超出平时蛋白质需求的1倍,如生酮饮食的蛋白质补充不足,会明显地引起瘦体重降低,每少摄入约200g蛋白质,可减少1kg体重,看起来是体重降低了,实际上减少的是肌肉。
更多健身知识关注微信公众号
全球健身微邗总之,方法和努力一样重要,健康和美也一样重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