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以前殖民国家不把殖民地直接变成国土?
其实历史上的那些西方殖民帝国,并不是没有想过要把自己的殖民地变成国土,但是这样做的代价实在是太高了,扶持傀儡政府以及建立相对半自治的殖民地方政府,更符合当时的国际形势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水平。想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去进行分析。
一、中西思想差异中国是一个有着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领土的大国,而欧洲不一样,欧洲总面积仅有1016万平方公里,但是却足足有45个国家和地区,这和欧洲本身没有像中国一样有着大一统思想是直接关联的。
为什么在中国“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句话就适用,就是因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大一统思想的雏形。而秦代统一天下,建立了我国的第一个封建君主制王朝,更是让大一统思想逐渐深入人心。不管国家分裂成什么样子,最终它都会走向统一。
但是欧洲国家完全不同,分裂了那就或许是真的是分裂了,因此即便欧洲国家哪怕是在全球范围内四处建殖民地,也没有把这些殖民地同化为自己国家本土的想法,毕竟没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和基础。
二、建立半自治型的殖民政府以及傀儡政府的统治成本显然要更低我们先来理解一下欧洲国家为什么要四处设立殖民地,设立这些殖民地的目的,就是为了掠夺当地的资源,把自己的产品倾销到这些殖民地市场,推动自己本土的发展,甚至有的时候殖民地上的人口也是掠夺的对象。
也就是说其实殖民者根本就不把殖民地上的人当作是人,只把他们当作是商品或者是物品在对待。但是若欧洲国家想要把这些殖民地变成自己的本土,需要考虑的东西就显然更多了。比如说种族同化、文化同化等等。
而采取这些同化政策,是需要大量成本的,甚至有的时候殖民地的产出都不够这些同化政策所需要的支出,那么这不就代表着欧洲殖民国家,还需要从本土抽调资源去支援殖民地吗?很显然这违背了他们设立殖民地的初衷。
殖民地在绝大多数的欧洲国家眼中,仅仅是推动他们本土发展的“大血包”,他们看中的只是当地的自然资源与人口,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和当地的权贵阶层,乃至于那些封建帝国的领袖们进行合作,向他们过渡一部分权利,之后建立一个傀儡国家,或者干脆是直接把这些土地分封出去,建立那些半独立性质的殖民地政府显然要更好一些。
因为这些殖民政府也可以起到方便帮助掠夺资源的作用,而且还不需要这些殖民国家在殖民地问题上付出太多功夫,毕竟这些地方自治政府或者是傀儡政府的成员,显然会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而努力。所以从统治成本的角度上来看,这要比直接统治要好得多,基本上什么都不用付出什么心血,每年还可以获得巨额利益。
三、欧洲殖民帝国的国家体量和人口体量,不足以让他们吞并殖民地首先想要把殖民地变成本土,就代表着殖民地的文化起码要和帝国本土的文化是高度相似的;而当地的人口中,起码要有1/3以上是和本国国民血脉相通,同宗同源的人口,才算是基本完成了同化。
而且1/3的人口比例也并不足以完成对于地方统治的完全巩固,就算是主体民族超过50%的国家,尚且都有非常严重的民族危机,更别说是那些欧洲的殖民帝国,动不动就是以本国几千万的人口去管理上亿的殖民地人口。
我们举一个典型的例子,最出名的“日不落帝国”大英帝国,在二战爆发前期,整个帝国本土加上殖民地的总人口达到了惊人的4.4亿,当时大英帝国的人口要比中国的人口还要多,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口大国,这也赋予了英国非常庞大的战争潜力。
但是其实大英帝国对于自己各个殖民地的统治力度是非常有限的,因为作为整个帝国主体民族的英国人,只占了所有人口的1/9左右,英国本土的人口为4799万,而殖民地的人口却接近了3.9个亿,光英属印度殖民地的总人口就高达了惊人的3.78亿。
也就是说,作为帝国主体民族的人口仅占帝国总人口的刚刚超过10%,所以说就连英国这样的庞大日不落帝国,对于自己殖民地的统治能力也是非常有限度的,它根本就做不到对于这些殖民地的完全同化。
哪怕英国可以通过教育的方式,控制这些殖民地新生人口的思想,可是很多东西都是根深蒂固的存在,印度人依旧有着属于自己本土的文化和民族特性,仅仅依靠东印度公司以及极少数定居在印度的纯种英国人,想要实现整个国家的同化是不可能的。就算是把所有英国本土上的人口全部搬到印度,都做不到这一点,甚至还有被同化的可能。
主体民族人数的严重不足,就决定了殖民帝国绝对不可能完全同化自己的殖民地。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会采取更加间接的统治也就不难理解了。
四、总结其实并不是说这些殖民帝国不想要同化这些殖民地,只是同化殖民地所付出的代价,要远远超过他们能够获得的东西,这是一笔极其不划算的买卖。
当然更别说这样的统治还是非常不稳固的,因为殖民地有着极高的自主性,一旦作为帝国主体的英国衰落,整个帝国的崩溃就只不过是一个时间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在二战结束以后,欧洲的殖民帝国纷纷失去了对于自己殖民地的控制权,殖民帝国体系“生而不义,死而耻辱”,靠武力维系起来的帝国体系迟早会崩溃。
为什么以前殖民国家不把殖民地直接变成国土?
统治是需要成本的。
拿英属印度来说,印度独立的时候,英国从印度接回了十万公务员,甚至比当时英国本土的公务员都多。这些都是纯正的英国人,在英国出生、在英国受教育,只不过被派驻到海外领地而已。
都是“太君”,所以不能像对待二鬼子伪军一样随意抛弃。为了给这些人找位置,二战后英国不得不大搞国营企业,尽力创造岗位把这些人塞进去……
要统治,就少不了“吃皇粮的”。十万公务员还仅仅是印度殖民地而已,如果要将殖民地本土化,需要的公务员起码暴增几倍,甚至更多都有可能。
英国本土总共才多少人口?
退一步说,即使本土能提供这么多公务员,并且都很有责任心能把殖民地当本土来治理。
殖民地土著有没有政治权利(选举权、被选举权、成为公务员的权利)?白人和土著的混血有没有政治权利?在殖民地出生又在殖民地受教育的二代白人怎么算?
不给土著受教育的机会,不把土著当人,土著没有希望,一有外国势力挑拨就很容易起义试图推翻殖民者的统治——这方面可以看看当年英国和德国在非洲的斗法。
而给土著权利,就要面临土著在接受现代教育后民族觉醒的问题。土著或者他们不知道多少代人的后代,迟早会想起他们才是这片土地自古以来的主人,会要求外来者滚出去。
比如南非……
有没有曼德拉,最后的结果都是注定的。无非是流血或者不流血而已。
那么再退一步,像美国一样,把土著杀个干干净净,一张白纸好作画,是不是就没问题了,可以当成本土统治了呢?
可惜依然不行。
人一多,形形色色,山头也就出现了。这是避免不了的。
而殖民地最容易出现的一个山头就叫“本地派”。
山高皇帝远,关起门来做大王……野心家总是会冒出来的。
你仔细看看当年的“波士顿倾茶”事件,为什么是“倾”茶而不是“抢”茶呢?
因为干这事儿的是一帮走私贩。为了让殖民地人民继续吃他们的高价茶,才要把茶叶销毁以维持高价。
美国的独立战争,实际上是北美殖民地人民被一小撮走私犯和野心家裹挟着,勾结法国对抗英国本土的叛乱。
————总的来看————
将殖民地转化为本土几乎没有成功的案例。民族问题、空间隔阂、都会产生强大的离心力,在足够长的时间之后将其从本土分离出去。
日不落帝国的余晖,还有一些“英联邦”国家,和不属于“联合王国”但承认女王统治的“皇室自治领”,但显而易见,这些也就是嘴上喊喊女王万岁,借一点香火情,抱团取暖捞好处。真叫他们为本土做出无偿牺牲,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以前殖民国家不把殖民地直接变成国土?
主要是主子国不想要殖民地的垃圾人,只要殖民地的资源。
不恰当的比喻是,就像劳务派遣,要榨取价值,但不想你进入带有福利的体制。
二等公民的地位都不能给殖民地,所以也不能把它当国土。另外,当国土的话,国家成本也增加了,例如国防。
为什么以前殖民国家不把殖民地直接变成国土?
你以为列强傻吗,其实主要原因就是成本太高。
列强占领殖民地的目的是要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说白了就是想要殖民地的资源和人力,又不想承担殖民地的管理和麻烦。
这种情况下,一般都是宗主国向殖民地派驻一个负责人,比如总督之类,然后具体的事情还是由殖民地自己的中上层人士去做。宗主国只需要保证开动机器,将商品和资本输出到殖民地,将资源和人力拉回本国,从而获得利益的最大化。
当然,必要的时候宗主国也需要付出一些统治成本,比如将宗主国的物质、制度和精神文明移植到殖民地;或是着力培养一批殖民地中上层人士以维系其统治;再或者就是驻扎军队以便随时维持秩序,弹压叛乱等等。他们这么做,说到底也是为了能够更好、更持久地榨取殖民地的利益。
除此之外,还有一类半殖民地,列强在半殖民地拥有特权,但不具备完整的主权,也不派驻一把手官员或象征性官员,而是扶植代理人去进行统治。
换句话说,半殖民地仍是独立的主权国家。这类国家一般都是因为太不好控制,所以只能作为半殖民地进行管制,比如中国。
为什么以前殖民国家不把殖民地直接变成国土?
并非所有殖民国家的殖民模式都是一模一样的。
最早开展殖民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都是天主教国家,他们展开殖民的目的主要有三点,一是财富掠夺,二是传教,三是酬庸,所以最初由他们开辟的殖民地要么被直接封给功臣作领地(如哥伦布家族就曾获封西印度群岛,而且还世袭了一代),要么就地建立教区或独立性较强的总督区,直到19世纪初葡萄牙本土全部沦陷,才想到把巴西直接“领土化”,让葡萄牙国王直接在巴西坐殿,但葡萄牙人毕竟不适应完全陌生的“国土”,等到本土光复,就出现大多数王室成员迫不及待回本土,而王太子却在巴西搞起了独立的怪事,更有趣的是王太子做了巴西皇帝后又被推翻,居然还能回到葡萄牙养尊处优,他的女儿更是非富即贵。但二战后葡萄牙军政府也曾试图把非洲殖民地本土化,在安哥拉独立运动时期,葡萄牙殖民者就在屠杀后树立过一个大木牌,写着“这里就是葡萄牙”,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样的野蛮措施当然挡不住历史洪流。
荷兰和英国采取的是“间接治理”模式,即在原本有较成熟治理模式的殖民地扶植亲殖民者的上层,自己只管理这些上层,这样只需要很小投入就能控制很大的殖民地,代价就是没办法将这样的殖民地本土化、领土化;在没有较成熟治理模式的殖民地建立带有商业治理模式的“公司”,如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哈德逊湾公司,荷兰的西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等。“公司”有别于殖民地,殖民者享有更多管辖权,但也有别于领土,“公司”领地居民不享有公民权和许多权利,不妨说,“公司”是另一个极端,即在殖民地让殖民者拥有和领土一样的管辖权,却无需付出让当地居民成为本国人的代价。
而法国自拿破仑时代就推行“小法兰西”模式,即在殖民地照搬法国的一整套体系、教育、福利,目的就是把殖民地领土化,把当地居民法国人化。这样做的好处是即便殖民地独立,法国影响仍然无所不在,坏处是一旦殖民过程中出了问题,黑锅只能法国人自己背着。法属殖民地在殖民时代就有一些完全按照本土模式去治理,如阿尔及利亚,在殖民时代其实从来不被称作“殖民地”而是“法国领土”,因此戴高乐允许阿尔及利亚独立并从那里撤军才会引发如此轩然大波。今天法国的“海外大区”和“海外省”,至少从法理上也是试图将之领土化的,和本土的区别更多是欧盟层面,如法属圭亚那的居民能享受法国公民待遇,但不会被承认是欧盟公民。
最特殊的是比利时,他们在比属刚果和卢旺达实行的是最野蛮的殖民模式,即“只要地不要人”,把很多地方直接开辟为“国王私人领地”为所欲为,并且在自己国内宣扬那些地方就是比利时人的土地,比利时漫画《丁丁历险记》初版时就有丁丁在比属刚果讲地理课,指着比属刚果地图教黑人学生说“这是比利时,这是比利时”,二战后作者埃尔热反省,让丁丁改教数学课了。
为什么以前殖民国家不把殖民地直接变成国土?
传统的开疆拓土策略,是既享受其利益,又承担其责任。打到哪里就要建设到哪里,管理到哪里,需要付出巨大成本,有些地区甚至成本远高于收益。
而西方殖民和现代美国经济殖民方式,是把利益带走,烂摊子留给你自己。只剥削,不建设,更符合资产阶级利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