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把清帝赶出紫禁城是对是错?
袁世凯当年为了让以溥仪为首的满清贵族们答应退位,与他们签订了一个条约,而按照这个“退位约定”,溥仪在答应退位之后北洋政府负责给满清皇室修建一座府邸供他们生活居住,就像英国的皇室居宅一样,在府邸尚未修建好之前溥仪和众多满清遗老还是继续可以住在皇宫之中。
北洋政府甚至还答应了每年给这这些清朝皇室一定的生活费供其消耗,所以即便溥仪已经是一个废帝了,生活条件还是极其不错的。
除此之外,溥仪还可以继续保留皇帝的称号,向那些满清遗老继续发布一些内部的命令或组织他们聚会,当然了这些都建立在不可以参加任何政治活动的情况下,如果集会有任何的复辟的行为或者计划,北洋政府将取消一切优待条款,并且把溥仪驱逐出皇宫。
而之所以北洋政府会这么做主要还是因为,当时的溥仪虽然是一个被废黜的皇帝,但中国毕竟已经受到了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影响,老百姓们心中仍旧有一个“统治着他们的皇帝”,因此当时溥仪虽小,但影响力还是很高的,有不少势力仍然妄想着复辟满清,当个功臣。
而一旦溥仪真的复辟成功,辛亥革命的成果相当于全部没了,而袁世凯这个大总统自然也不好当了。所以为了安抚这些有权势的遗老,袁世凯才给了其优待,让溥仪退位之后继续生活在皇宫中。
当然了,除了上面这个外,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北洋政府比较穷,确实没有钱给溥仪盖一个新房子;另外一方面也可以软禁溥仪,避免溥仪和外界接触搞复辟活动影响国家大局。
而后来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来的时候其实并不算违反了曾经签订的约定,因为溥仪在1917年已经参加过复辟行动毁约在先(1917年辫帅张勋以调节矛盾为由率军入京,把黎元洪赶下台,扶持溥仪再上位)。
因此北洋政府其实完全可以取消当初承诺给满清皇室的所有优待条款,溥仪也就不能够继续生活在皇宫之中,甚至将其直接驱逐出皇宫贬为普通的平民也不过分。
因此,冯玉祥将溥仪赶出皇宫其实并不算错。
只不过当时冯玉祥打的招牌有点太冠冕堂皇了,他表示自己之所以会将溥仪赶出皇宫是为了“剪掉中国最后一根辫子”。
——如果冯玉祥真的是为了剪掉中国最后一根辫子的话,他应该要妥善安排溥仪的去处,不应该只是临时随意给溥仪安排一个房间。其实最好的方式就是继续将他软禁起来,毕竟溥仪已经有了参加过复辟的前科,若是真的给他自由,那么他将会有更多的机会“复辟”。而且即便是溥仪不愿意,也会有有心之人利用他。
当时冯玉祥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搜刮皇宫中的财宝,虽然当年八国联军进京的时候皇宫中遭到了洗劫。毕竟清朝亡于八国联军进京后的10年,但在这10多年里满清皇室再一次积累了大量的财宝。
毕竟袁世凯曾经也是清朝的一个臣子,再加上当时满清政府同意退位,所以袁世凯出于面子上也不好直接将皇宫给洗劫。因此,当时皇宫里面的宝藏虽然没有八国联军进京之前多,但也不是一笔小数字。
冯玉祥当时正值直奉战争时期,手里缺乏资金,搜集皇宫里的珍宝卖钱是冯玉祥能够支撑下军队的最佳方式了。有了这笔钱,冯玉祥已经足够应付一阵子了。
那冯玉祥“为财”有动机,那又有何根据呢?据后来张作霖见到溥仪之后的描述,明确提到了冯玉祥将他赶出皇宫,只是为了皇宫中的财宝。
所以总的来说,冯玉祥将溥仪赶出紫禁城并没有错,但是在将溥仪赶出紫禁城之后没有合理的安排他的去处,导致溥仪被有心之人利用,最终流浪到了日本领事馆,成为了日本手中的一个傀儡皇帝,酿成了大祸。
冯玉祥把清帝赶出紫禁城是对是错?
也许会有人说冯玉祥干得漂亮,清朝既然已经不复存在了,那自然就不应该继续让溥仪住在皇宫。
可是,倘若从后来所产生的结果来看的话,冯玉祥这么做不仅大错特错,还显得颇有些“小人”之状。
对于冯玉祥将溥仪赶出皇宫之事,也有不少人会用“没有契约精神”去谴责于冯,我却认为无此必要。
- 一则是逊帝毁约在前,毕竟他在1917年做了倒行逆施的复辟之举,冯氏在1924年驱逐他也不算毁约。
- 二则北洋政府和清室所订立的优待条件出自袁氏之手,并非出自冯氏之手,冯氏可以选择维护或者不维护。
况且优待条件所言也只是让溥仪暂时居住在皇宫,将来还得搬到颐和园或者别处,从这一点来说让溥仪出宫也并非毁约。
所以,对于冯玉祥将溥仪赶出皇宫之事,我向来主张通过两个角度去评判。
- 一是看目的,即冯氏当时驱逐逊帝,所为者何?只有弄清楚了他的目的,我们才好对此事进行评判。
- 二是看结果,即冯氏驱逐了逊帝之后,导致了怎样的结果?这个结果是好是坏,也同样影响评判。
既然已经捋清了这两个角度,我们便分别从这两个角度去分析冯氏驱逐逊帝之事,究竟是对是错。
我们先看看冯氏驱逐逊帝之目的,他到底所为者何?
1924年9月,奉系张作霖和直系吴佩孚打起了第二次直奉之役,冯玉祥作为直系一员大将自然不可能缺席。
不过,张、吴二人打得不可开交之时,一直以各种缘由拖延时间和行程的冯氏连夜返回京师发动了“首都革命”。
冯氏之所以会这么做,一来是为了摆脱吴氏对他的打压,二来则是为了控制北洋政府以更上一层。
冯氏发动了“首都革命”,软禁了曹锟之后,又派鹿钟麟驱逐1912年已经逊位却仍旧住在皇宫的溥仪。
冯氏后来自辩说是溥仪住在皇宫,无异于是给民国留了一条辫子,所以他要动手剪了这条辫子。
这么说有错吗?没有错。
可是,他真的只是单纯地想要剪了这条辫子?非也。
溥仪出宫之后在京城逗留了一段时日,确定冯氏没有对他另加处置之后,便拖家带口去了天津。
随后张作霖约见了溥仪,当着溥仪的面破口大骂冯氏为了皇宫之中的财宝而将溥仪赶出皇宫。
这才是冯氏驱逐逊帝的原因所在,至少这才是关键因素,至于“剪辫子”不过是事后之托词罢了。
冯氏一直不善于经营,也是出了名的缺经费,所以他为了捞一笔经费,打上了皇宫中的财物并不稀奇。
他在1931年之时,还很不厚道地带着人去抄了老袁家,说他在1924年抄了皇宫是为了“剪辫子”,又有几个人会信?
从目的来看,至少冯氏将溥仪赶出皇宫之事,说白了也不过是为了一己私欲罢了,根本没他自己说的那么伟大。
说完了冯氏的目的之后,我们再看看这件事导致了怎样的后果,这个后果又是好是坏。
1912年溥仪逊位之后,袁氏为何会同意让他继续住在皇宫?既是为了安抚遗老遗少之心,也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住他。
溥仪虽然逊位了,可是在遗老遗少之中,却仍然具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力,给他自由的话很可能会多生事端。
所以,袁氏才会同意让他住在皇宫,如此一来可以名正言顺地监视和控制他,让有心之人无法利用他。
倘若冯氏在1924年将逊帝赶出皇宫真是为了“剪辫子”,他真的有自己说的那么伟大,那何不一刀了结之?
又或者另找一处地方将逊帝软禁起来亦可,可是冯氏并没有那么做,因为他一心只惦记着宫里的东西。
只有拿到了宫里的财宝,冯氏才能用这些财宝换钱,有了钱才能招更多的人马以扩充自己的实力。
至于已经被赶出宫的逊帝?冯氏根本就不在乎他去哪了,也不在乎他将会去干什么。
溥仪1924年出宫,后来在1925年去了天津,在天津待了几年之后,又在1931年底和日本人一起去了长春。
溥仪到了长春之后做了什么,想来所有人都很清楚,他甘当他人之傀儡,成为他人之走狗以荼毒百姓。
若是冯氏在1924年没有为了一己私欲而将溥仪赶出皇宫,又或者赶出了皇宫之后另择一处继续软禁,溥仪也不会那么轻易为人所利用。
虽然不管有没有溥仪,最后日本人都会对我东三省出手,可却不能如此名正言顺地打着溥仪旗号为非作歹。
从这一结果来看,1924年冯氏将溥仪赶出皇宫之事,就已经大错特错了。
我这么说并不是说溥仪不应该被赶出皇宫,而是他被赶出皇宫的时间应该选在最合适的时候。
也有人会说若冯氏没有这么做,可能今天的故宫博物院里还坐着一个吉祥物,可是这可能吗?
根本不可能。
别说京城在1937年沦陷了,哪怕没有沦陷,让溥仪一直安然无恙地住到了1949年,他能不出来?
从目的和结果去看冯氏驱逐逊帝之事,显然错得离谱,冯氏为了一己私利,根本没有袁氏那般思虑周全。
冯玉祥把清帝赶出紫禁城是对是错?
冯玉祥做这件事,是开了头,却没了尾,因而本不是对错的问题,也就有了对错。
冯玉祥一直以“反清”、“革命”自居,其中最让他得意的即是“驱逐清帝出紫禁城”一事,他自诩这是革命行为,还堂而皇之地记在了他写的回忆录《我的生活》里。
溥仪被逐出宫以后,段祺瑞从天津致我一电,说我在北京一切的措施,他都以为很对,唯有驱逐溥仪之举,觉得有些欠妥。我真不明白段先生是什么居心?我想,莫不是曾经做过军谘府大臣,磕头磕上了瘾,定要留着溥仪给他过磕头瘾吗?当时我就提笔亲拟了一个电稿,我说我此次班师回京,可说未办一事,只有驱逐溥仪,才真是对得住国家对得住人民,可告天下后世而无愧。
冯玉祥一直标榜进步,可是各方势力对他的评价,却多称其为“伪君子”,即是表面一套,背地里一套,心口不一。如驱逐溥仪出紫禁城这件事,他记录在书里的理由,跟他实际的想法,是截然不同的。
(冯玉祥)
冯玉祥在第二次直奉战争时,火线倒戈此前他还一直宣扬“以兄事之”的吴佩孚,此举导致吴佩孚大败,整整20万讨奉大军最后,只带着2000残兵逃回天津。这个差点就统一了中国的男人,就这样黯然陨落。针对冯玉祥的行为,吴佩孚致信谴责冯玉祥:"与足下袍泽数年,以心相印,今被暗算,夫复何言!······佩为亡人,亦曾受教于君子,惟不明心迹,是以不免耿耿耳。“
冯玉祥倒戈的起因是什么呢?
原来,冯玉祥这个人有野心,但志大才疏,更关键的是他还没有大的实力。他天天想成为大佬,而就他的军事力量在中国当时政治格局,根本排不上号。在这次倒戈之前,他已经发动了多次倒戈或革命,他曾经说谁的势力大他就听从谁的号令,这是民国时期军阀生存的第一要领,“有奶便是娘,有钱就是爹”。囿于势力弱小,冯玉祥参加的这些活动,大都以失败收场,所以冯玉祥想做民国大佬的梦一直没实现。
可是他的“兄长”吴佩孚却扶摇直上,一直做到了直系北洋政府的军界第一人。当时的总统曹锟都说:“洛阳要是打个喷嚏,北京和天津都下雨。”这个“洛阳”说的就是吴佩孚,当时他在洛阳练兵十万,人送“玉帅”雅号,意欲武统中国。连这次直奉战争,曹锟都是力排众议,一定要等吴佩孚到京之后,才做计议。
(吴佩孚)
吴佩孚和冯玉祥在护国运动时期,和冯玉祥都是旅长,两人在湖南相识,吴佩孚驻湘西,冯玉祥驻“湘南”,两个来自北方的军人在湖南相见恨晚。不同于大高个、高嗓门的冯玉祥,秀才出身的吴佩孚温润儒雅,这让冯玉祥大为赞叹,直言以他的言谈和气度,“此君鹏程万里,必不久居人下也。”后来,吴佩孚果然迅速发迹,成为仅次于曹琨的直系领袖。
吴佩孚上升,他还没变,心理就更加着急,尤其是在第一次直奉战争时,冯玉祥认为自己应得第一功,虽然获得了河南督军的职位,但是与吴佩孚相比还是寒碜的多。所以,吴佩孚在洛阳练兵,冯玉祥就在郑州招兵买马,意图分庭抗礼。可是,不管冯玉祥怎么辗转腾挪,这时候的政治格局,外面人只知道曹锟、吴佩孚,没是知道冯玉祥是谁。
冯玉祥的野心一天天膨胀,他一直想寻找机会出名,要成为民国大佬。他在等待一个时机,而很快,错综复杂而又多变的民国政局就出现了这个良机。在吴佩孚前线吃紧正需要他顶上的时候,他反了。他联络了北方奉系的张作霖、天津的段祺瑞、广东的孙中山,结成了反直三角联盟。在他的理解,当他控制了北京,直系政府垮台,他自然就会与张作霖、段祺瑞、孙中山等一众民国大佬共商国是,而他自然也就水涨船高,成为大佬之一了。
在名声,或者说是政治上,冯玉祥打的算盘蛮精。可是冯玉祥他还有一个致命的短板,他不擅长经营,手底下也没有几个懂得生财之道的小弟,因此他一直都很缺钱。这也是冯玉祥的兵力一直都上不来的原因之一,当时的军阀多数吃的都是地方财政,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中央政府也不傻,他们的钱只拨给嫡系部队。所以,民国时候的军阀特别看重地盘,没有地盘就没有钱,没有钱就没有军队,没有军队就没政治地位,就啥也不是。冯玉祥有地盘,可是他也没有钱,他也就没有办法发军饷,实力就一直上不来。
冯玉祥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也相当简单直接,要不说冯玉祥是一个大老粗呢,他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去寻当地的大户,要他们的捐款助饷。这次,他来了北京,心里又在琢磨这个事了。
(爱新觉罗.溥仪)
冯玉祥看到了紫禁城里面的金银财宝,还看到了民国财政每年无偿给清皇室的赡养费。这笔钱如果拿在手上,扩充军力完全不在话下。后来冯玉祥对东陵大盗孙殿英说,我革活人的命,你革死人的命,我们是革命兄弟。所以,两个人其实就是都打着舆论上的反满情绪,干着贪财的勾当,目的都是扩张自己的军事实力。
那么,最后他达到目的了吗?
钱的问题是真的解决了。当时他从紫禁城就拉了好几车皮的财产,这些成为当时众人皆知的秘密。其中有一部分,出北京没多久,就被一伙土匪劫走,至少是哪一方,至今也是个谜。当然总体上,他还是占据了大量财富,并扩张了他的军事力量。最明显证明就是,仅仅2年多以后,冯玉祥举旗响应国民革命,在北方召集起40万大军,比当初直奉战争双方军队总额还要多,冯玉祥成了最终的胜利者。
但是,话到这儿,只是为了驳一驳冯玉祥所说的“革命”壮举。那么驱逐溥仪出紫禁城,到底是对是错呢?
从道理上说,在清帝逊位时,袁世凯跟清皇室达成的《清室优待条件》中有规定:“大皇帝辞位之后,迁居故宫外之新建居住之场所永居,照顾皇族之人员照常留用,不再新招太监,宫女”。也就是说溥仪这个清朝末代皇帝,按照约定,只能暂时居住紫禁城,不能永久居住。所以,冯玉祥赶走溥仪是没问题的,因为紫禁城他只是暂居而已。
冯玉祥控制北京以后,以民国政府的名义召开了会议,修正了《清室优待条件》,其中第三条是:“清室应按优待条件第三条,即日移出宫禁,以后得自由选择住居,但民国政府仍负保护责任”。所以,你看,冯玉祥做事,也不是毫无章法,你在明面上挑不出他的错来。有些人说的,一旦驱逐清帝出宫,就撕毁了民国的法统,导致边疆地区脱离中央政府有了法理依据,而且有碍国际观瞻,将中国国际上的诚信力击的粉碎云云,并没有切中要点。
但是,当我们把视线放在国际政治上,就会发现冯玉祥此举在实际上却加速了日本侵略中国的步伐,并为中国民国时期的“满洲”问题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国际上形成了新的政治格局。西方列强因国内实力受到损耗,因为对东方殖民的力量有所减弱,只有美国、日本,他们参与战争很小,一战对他们的国力没多大影响,反而还增加了他们的实力。此外,还有苏联经过了革命之后,也开始了稳定的建设,国力日益增强,为了扩大自身的安全纵深,苏联也对远东地区投放不少力量。因此,在20世纪20年代,有意愿、有能力对中国施加影响的就是日本、美国、苏联三国,他们在中国都在寻找自己的利益代言人。
日本希望更多的占据中国的利益,尤其对满洲地区的权益,日本经过甲午中日战争和日俄战争,已经在中国东北经营多年,势力强大。原本日本是支持奉系军阀张作霖的,但此时出现矛盾,所以日本有打算换掉张作霖的打算。日本由于距离中国最近,侵略野心昭然,对中国的威胁也是最大。日本国内一旦发生问题,为转移国内矛盾,必然要对中国开战。
日本若要占领中国东北,在国际上缺少合理性,也就是缺乏法统。历史上,日本从来没有在东北地区经营过,怎么能够证明东北地区姓“日”呢?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紫禁城,而且由于民国乱糟糟的政治局面,连当初答应的400万银元的生活费也无力筹措,这让日本看到了“奇货可居”的好商机。
在溥仪搬到天津没有多久,满清的遗老遗少就已经形成了一股复辟势力,川岛芳子更是在日本与这些人之间撮合引荐,最终把溥仪给接到了满洲,成为日本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推上台前的“满洲国”执政,后来又做伪“康德”皇帝,还认了日照大神做祖先,完全就是“日韩合并”的套路。如果不是日本在二战众胃口太大,招惹的敌人过多,东北问题会成为中国相当棘手的难题。
(川岛芳子)
因此,在这个角度上,冯玉祥草率地驱逐溥仪这件事,却没有更好地进行监视,被日本人利用做起了满洲独立的法理文章,是大大的失分。而从冯玉祥做这件事的本意来看,冲着“吃大户”的心态而来,又怎么会考虑这样的后来会面对的政治局面呢?就像段祺瑞就这个问题还委婉地提醒过冯玉祥,结果被冯玉祥怼成了什么,“磕头磕上了瘾”,说的是义正言辞,大义凛然,段祺瑞也无言反驳。
冯玉祥把清帝赶出紫禁城是对是错?
从现在看,冯玉祥把清帝赶出紫禁城,促成了苏俄分裂我国外蒙古的阴谋。
1当时清朝王室有存在的意义,过去包括蒙古、新疆、西藏,都隶属于清政府,清政府也派住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在新疆派住伊利将军。
在蒙古,采用和亲、结盟、分封、派驻官员等办法,共同管理蒙古地区,特别是历代清朝皇帝,又同时兼任蒙古可汗,苏俄要想分裂外蒙古,必须消灭清朝皇帝。
2当时的沙俄,一直在想方设法分裂外蒙古,并且已经实质上占领了外蒙古。经过民国政府的艰苦谈判,终于在1915年6月7日,签订了《中俄蒙协约》,才保住了民国政府、在法律意义上对蒙古的主权。
1918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沙俄皇室被推翻,外蒙古独立分子没有了靠山,又不得不考虑恢复旧治,重新回归民国政府,同时徐树铮将军强势出师外蒙,外蒙古彻底回归祖国怀抱。
3由于军阀混战,北洋政府自顾不暇,虽然在1924年,中国政府与苏俄,签定了《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协定中表明,中国对外蒙古享有主权,当时举国欢庆,但是苏俄军队派驻大批军队,实际上控制了外蒙。
1924年10月23日冯玉祥发动“北京兵变”,推翻了政府,派鹿钟麟把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让《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成了废纸一张,把清朝皇帝兼蒙古可汗这个根,彻底拔掉了,正中苏俄下怀。
4没有了中俄协定,没有了清朝皇帝蒙古可汗的身份,为苏俄控制下的外蒙古独立,扫清了障碍。
溥仪在当时军阀混战时期,被赶出紫禁城,是不合时宜的,被一些分裂势力找到了借口,乃至溥仪后来被日本侵略者所利用。
冯玉祥把清帝赶出紫禁城是对是错?
严格的说,冯玉祥不止把溥仪驱逐出紫禁城,还废除了他的皇帝称号。冯玉祥这么做当然没有问题,完全合法合理,也合乎时代的发展。冯玉祥驱逐溥仪的经过
在辛亥革命爆发以后,由于此时革命力量还不够强大,为了保证权力的平稳过渡和边疆地区的稳定,经过南北双方谈判,商定了《清室优待条件》。以优待清室为条件,换取溥仪的退位。
而在《清室优待条件》中,有一条就是规定在新成立的中华民国政府给清室修建新的住所前,溥仪可以继续住在紫禁城内。所以在辛亥革命以后,溥仪一直居住在紫禁城中,同时根据《清室优待条件》的规定,他继续保留皇帝的称号,还可以给遗老遗少们发号施令。
对于共和国内还有一个皇帝这种怪现象,很多革命者都大为不满,不过因为北洋政府很多人曾经在清朝任职,大多和清室有着一些历史渊源,因此多方加以庇护,所以普通人对他们也没有办法。
直到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通过北京政变囚禁了贿选总统曹锟,暂时控制了北京政局。冯玉祥曾经参加过辛亥革命时期的滦州起义,对清室一直就没有好感,所以他就利用这个机会,修改了《清室优待条件》,废除了溥仪皇帝的称号,让他成为一个普通公民,并将他驱逐出紫禁城。
冯玉祥此举在当时引起了轰动,革命者自然是举双手赞成,孙中山等人还发来贺电,对冯玉祥此举大加赞赏。当然反对者也有,比如段祺瑞就致电冯玉祥,认为此举欠妥。而冯玉祥这么做到底是对是错,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首先,冯玉祥此举合法合理。反对冯玉祥驱逐溥仪的,大多是认为冯玉祥这么做等于撕毁了《清室优待条件》,有违信用精神。然而《清室优待条件》本来就是权力和义务相结合的一个条约,清室除了享受优待条件外,里面也规定清室有遵守民国法律的义务。
然而在张勋复辟时,清室积极参与重新复辟,这显然是违反了民国的法律,所以首先撕毁《清室优待条件》的是清室。从这一点来说,张勋复辟以后,《清室优待条件》实际上已经无效,清室继续居住在紫禁城内已经失去法律基础,冯玉祥此举不过是纠正了一个错误而已。
其次,驱逐溥仪也合乎当时国内的形式。更何况辛亥革命多年以后,在共和国内还有一个皇帝,这个皇帝还公然发号施令,这本身就是一个莫大的讽刺。假如说辛亥革命时保留清室是无奈下的选择,那么在民国成立多年以后,这个问题必然要有一个解决的方法。
冯玉祥虽然驱逐了溥仪,但是并没有对他进行人身伤害,对于溥仪此后的生活也做出了合理的安排。应该说他的做法是符合当时形式需要,也照顾了溥仪的个人利益,是一个比较恰当的解决办法。
至于有些人认为驱逐溥仪,给了日本人利用溥仪的机会,最终成为日本人的棋子。但是其实当时日本对中国早有野心,无论是否有溥仪都会侵略中国。实际上后来抗战中日本建立了多个伪政权,除了溥仪外还有很多人都被利用,汪精卫等人的影响比溥仪大多了,这根本不是多一个或少一个溥仪所能改变的。
而且从溥仪自传看,他意图复辟也不是从被驱逐出紫禁城才开始的,这种情况下,他和日本的勾结早晚会进行。试想一下,如果溥仪没有被废除皇帝称号,继续留在紫禁城的情况下和日本合作,那么影响会比历史上恶劣的多。
所以冯玉祥废黜溥仪称号,将他驱逐出紫禁城不仅合法合理,也符合当时的形式,有利于国家,是一件好事。冯玉祥把清帝赶出紫禁城是对是错?
正确,非常正确。
外地人冯玉祥将北京坐地炮溥仪赶出紫禁城后,八旗子弟就没了旗主,断了这些还想着恢复大清王朝的梦,让这些遗老遗少的优越感摧毁了不少。
实际上清朝皇室在民国建立后就应该搬出皇宫,只是袁世凯作为清朝大臣出身,对老东家还是手下留情了。
清朝灭亡后,革命党和北洋军没有对清朝皇室赶尽杀绝,甚至逮捕囚禁。民国政府和清朝皇室签订了清室优待条例》。
这里面民国对皇室真是好,让皇室仍旧住在紫禁城中,还搞清朝皇室那一套。每月拨款四百万银元,保护皇室的财产,免除了皇室本应该承担的公民义务。
但是皇室也有相应的义务,民国政府对皇室也有底线,那就是皇室不能搞复辟,不能反对共和,维护国家统一。
《清室优待条例》
大清皇帝辞位优待条件:
大皇帝赞成共和国之政体。
大皇帝辞位之后,尊号不废,共和国待君主之礼永远相待。
大皇帝辞位之后,月月所用四百万元,由共和国专款拨用。
大皇帝辞位之后,迁居故宫外之新建居住之场所永居,照顾皇族之人员照常留用,不再新招太监,宫女。
大皇帝辞位之后,其皇室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共和国选设卫兵妥慎保护。
皇族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均由共和国特别支出。
大皇帝辞位之后,其皇族原有之私产,由共和国特别保护。
帝国原有之禁卫军,军队共和国重新编制,工资仍如其旧。
皇族对共和国之公权,私权与全民同等。
皇族永免当兵纳税之义务。
皇族永保姓氏之自由权利。
皇族生计过艰者,设法代筹生计。
皇族尊重共和。
皇族废止共和国法律抵触的一切行为。
停止使用年号。
皇族赏赐只能用于家族,只能赐物。
皇族不得赐谥。
皇族机关不能对人民发告示,给处分。
皇室人员必须留共和国规定之发型,服装。
由共和国皇宫管理局办理皇宫内的犯罪案件。
皇族享受自由婚姻的权利。
民族待遇之条件:
各民族与汉族平等。
保护各民族原有之财产。
营业,居住等限制,一律去除,各地听其自由入籍。
各民族原有之宗教,听其自由信仰。
以上条件,列为公文,由代表照会各国驻我国大使,转达至各国政府。
可是皇室享受了这么多特权,享受了这么多权利,尽了什么义务。清朝皇室对民国统一没啥贡献,尤其是对蒙古等拥有巨大影响力的地方。
尤其是1917年6月,清朝皇室在遗老遗少的拥立下,在张勋利用黎元洪和段祺瑞搞“府院之争”的时候,率5000“辫子兵进京,拥戴已退位的清末代皇帝溥仪复辟。
幸亏段祺瑞在天津马场誓师讨逆,组成 讨逆军讨伐复辟,张勋的辫子军战败,张勋逃入东交民巷荷兰使馆。 溥仪再次宣告退位,复辟仅12天破产。
清室搞复辟破坏共和,本来就应该停止《清室优待条例》,将清室赶出皇宫,段祺瑞作为民国总理,也没有对清室进行处理。
后来直奉大战中,出身直军的冯玉祥反戈一击,北洋直系政府垮台。1924年10月23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下令停战并解除可吴佩孚的职务,监禁总统曹锟。
当然冯玉祥还干了一件事就是将清朝皇室赶出皇宫。北京政变后,冯玉祥授意下,摄政内阁通过了《修正清室优待条件》,规定废除帝号, 清室迁出紫禁城,驱逐 溥仪出宫。
当时孙中山听说这件事情后,对冯玉祥十分赞同,曾致电冯玉祥称:“报载令前清皇室全体退出旧皇城,自由择居,并将溥仪帝号革除。此举实大快人心,无任佩慰。复辟祸根既除,共和基础自固,可为民国前途贺。”
1924年12月,在冯玉祥的邀请下,孙中山来到北京,共同商量国事。当时已经被赶出皇宫的清朝皇室,得知孙中山抵达北京后,觉得可以向孙中山先生喊冤叫屈了。
清室派了内务府的宝熙、荣源等人递来函件,投诉冯玉祥的国民军和临时内阁修改《优待清室条例》与驱逐溥仪出宫等事情。
清室认为冯玉祥的做法这违反了之前民国元年大总统所订立的《优待清室条例》,请求孙中山维持旧规,保护清室的利益。
不过,孙中山对清室投诉的态度非常坚决,就三个字:不同意。因为孙中山先生认为清室搞复辟在先,违反了优待条例,破坏了契约精神,所以清室应当负全责。病中的孙中山看了函件后,他让秘书回函反驳。
回函称:“中山先生对于此事之意见,以为由法律常理而论,凡条件契约,义在公守。若一方既已破弃,则难责他方之遵守。民国元年之所以有优待条件者,盖以当时清室既允放弃政权,赞成民治,消除兵争,厚恤民生,故有优待条件之崇报。”
后来溥仪还是不愿意做公民,仍旧想着当皇帝,在日本人土肥圆贤二的帮助下来到东北,就做了伪满洲国的皇帝,当了日本人侵华的帮凶,甚至在二战后的东京大审判上,为了摆脱罪责,隐瞒了日本人的一些罪行。
不论冯玉祥为人如何,在这件事情上做的非常正确。只是冯玉祥手段还是不狠毒,如果冯玉祥效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刘裕,唐末五代时期的朱温,将前朝皇室及其子弟赶尽杀绝。
这样做才最好,一来打碎了这些八旗子弟整天想着恢复清朝腐朽统治搞复辟的青天白日梦,为国家除一大害,为民族报一大仇。
二来也免得这些人为了恢复清朝时期自己的那点特权,去投奔日本人干叛变卖国,做卖国贼,给日本人做走狗,当带路党,干分裂国家的勾当
三来免得这些人的子孙过了几十年后,又跳出来说自己是皇族后裔,有皇室血统,或者在媒体前傲娇地说自己是什么瓜尔佳格格,或者是在公交车上撒泼说自己是正黄旗嬷嬷,有通天纹,瞧不起外地人。
这几天一正黄旗大妈就在公交车上瞧不起外地人,闹的舆论沸沸扬扬,社会影响恶劣。当然正黄旗大妈被行拘了,故事结局真是大快人心。
想当年清朝八旗军不也是关外白山黑水间的外地人吗?只是他们趁着明朝起内讧,文官和皇帝不对付,宦官和东林党党争,农民起义军和明朝正规军作战,从关外杀来。
明朝和农民起义军早就在战争中消耗了元气,才使得八旗军能够轻易入关,霸占中原。然后二三百年后,这些人换了马甲,摇头一变,就将自己当做本地人,瞧不起外地人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