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玉祥一生8次易帜,人称倒戈将军,为何西安人却对其感恩戴德?
冯玉祥,中华民国高级将领,是西北军的统帅,他一生性格胆小,所以常常倒戈,就被人称呼为倒戈英雄。冯玉祥倒戈的次数为8次,根据时间和坑的队友来看分别为:第一次 滦州起义 倒满清 第二次 护国运动 倒袁世凯 第三次 武穴停兵 倒段祺瑞 第四次 北京政变 倒吴佩孚 第五次 反奉战争 倒张
-
假如末代皇帝溥仪没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溥仪最可能的路会是怎样的?
首先确定一点,冯玉祥的行为就是彻头彻尾的无赖行为,打着正义的旗号做卑鄙的事情,我不说他盗故宫宝物的事,但就驱逐溥仪就是一件非常不地道的事。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在会盟时被鲁国大夫曹沫偷袭用匕首顶着脖子签下协议,过后并没有报复曹沫,而且承认自己在被迫情况下签订
-
冯玉祥为何要杀民族英雄徐树铮?
观点:徐树铮在他人眼里是收复蒙古的民族英雄,但在冯玉祥眼里却是于公于私都得杀的仇敌! 先导:要杀一个人肯定不会是平白无故的,更别说冯玉祥刺杀的是徐树铮这种等级的人物,在北洋军阀这个混乱的江湖里,其实这两位北洋大佬是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恩怨情仇的。 北洋军阀之间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
-
冯玉祥手下号称“十三太保”的那些人都有什么样的结局,你怎么看?
冯玉祥的十三太保结局大多是很凄惨的,但他们有的是名垂千史,有的却是遗臭万年,当然也有部分于政坛中消失。冯玉祥十三太保即为冯玉祥西北军手下十三个大将。“太保”本是辅佐皇帝的大公,后来就被人借喻为冯玉祥手下十三个能力出众、深得其重用的大将。冯玉祥的十三太保,大多为北方人,年纪相仿,是
-
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为何张作霖知道后勃然大怒呢?
冯玉祥将溥仪给赶出紫禁城,张作霖知道这件事之后破口大骂。有人觉得可能是张作霖和溥仪私交好,所以为他打抱不平,但这个说法并不靠谱。孟子的话用在这里很合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张作霖迁怒于冯玉祥,不是因为他伤害了溥仪,而是因为他触动了自己的利益。一、首先,吴佩孚的
-
冯玉祥把清帝赶出紫禁城是对是错?
袁世凯当年为了让以溥仪为首的满清贵族们答应退位,与他们签订了一个条约,而按照这个“退位约定”,溥仪在答应退位之后北洋政府负责给满清皇室修建一座府邸供他们生活居住,就像英国的皇室居宅一样,在府邸尚未修建好之前溥仪和众多满清遗老还是继续可以住在皇宫之中。北洋政府甚至还答应了每年给这这
-
冯玉祥和蒋介石是换帖拜把子歃血为盟的交情,最后为什么交恶?
回顾历史,无论是蒋介石,亦或者冯玉祥,都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是极具争议和话题的人物。这二人的关系也相当复杂,先是未曾谋面的儿女亲家,再到肝胆相照的拜把子兄弟,最后因为政见不同而幡然决裂,甚至因此而痛下杀手。本着尊重历史和客观公正的态度,文史不假带您重温那段历史,重温蒋介石
-
为什么这么多人黑冯玉祥?
脑洞大开的历史 这个哥们也是冤枉。你会写文章,不懂政治,知道老冯家后代现在是干什么的吗?冯玉祥其实不需要黑,也没必要黑,他做的那些事情清清楚楚摆在那里。从清末开始,主子就换了七八个之多,连我党都被他阴了两次。第一次,苏联给了冯玉祥巨额援助,比如苏联仅在1925年全年,就援助了包括
-
冯玉祥到底该不该将溥仪驱逐出紫禁城?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驱逐溥仪本来就是应该的,单纯支持张勋复辟一条就足够了。而且溥仪所作所为,大家都看的一清二楚,后来投靠日寇为虎作伥的伪满洲国皇帝是谁?我们就事论事来说,驱逐溥仪是有依据的。根据《大清皇帝优待条例》的第三条: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
-
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冯玉祥为何会“倒戈”,发动“北京事变”?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这主要是一个投机问题。第一次直奉战争,直军大胜。但第二次直奉战争,奉军卧薪尝胆,准备良久,总战力已经大大超过直军。冯玉祥虽归属吴佩孚指挥,担任第三军总司令,但他有自己的一套班子,也就是著名的西北军。也就是说,冯玉祥实际上是属于归属刘表的刘备,他不是吴佩孚的嫡系
-
冯玉祥“反水”攻击李景林,导致与郭松龄的联盟瓦解,是否是一生最大败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其实很简单,就是冯玉祥想郭松龄倒戈反奉的有利时机,借机吃掉直隶省长李景林。明明冯玉祥和李景林、郭松龄联手对付张作霖,为什么突然窝里反?这就是冯玉祥狡猾的地方。冯玉祥认为,郭松龄不是张作霖的对手,就算能够攻下沈阳,就长久来说也是要失败。这种情况下,冒险和郭松龄合
-
郭坚为何会被冯玉祥以土匪之名诱捕枪毙?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由于后来冯玉祥同我党走一条路,所以对他赞赏有加,评价很高。其实冯玉祥本来就是反复无常的军阀,而且对于敌人手段凶狠,毫不留情。当年军阀混战中,零星枪杀战俘倒不罕见,然而唯一大规模屠杀战俘就是冯玉祥麾下大将宋哲元干的。西北军的残忍,由此可见一斑。冯玉祥杀郭坚并不稀
-
如何评价国民党将领冯玉祥?
冯玉祥,字焕章,河北沧州人。也被民国文人戏称为“换章” ,因为在中国近代的清末、北洋、民国时期,据不完全统计 ,冯玉祥先后九次倒戈,军旗换的灰常频繁。但是他所创立的西北军,却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几十年之久,西安事变的杨虎城,七七事变抗日的宋哲元,被蒋介石枪毙的韩复渠,台儿庄先立功再
-
冯玉祥是如何在西北迅速扩军到50万大军的?
1924年冯玉祥与张作霖先合作打跑吴佩孚,之后为争夺北京政权又在南口大打出手,失败后退往西北老巢绥远,苦闷,急中生智去了趟苏联。1,苏联对冯玉祥扩军給予了帮助。苏联在中国寻找合作伙伴时,首先选的吴佩孚,可惜吴大帅早跟英国关系密切;又选择孙中山,但是孙当时只占广东一隅,暂时不能帮助
-
张学良为何“最鄙视”冯玉祥?
北洋军阀政府中段琪瑞的皖系最先出局,形成了曹锟、吴佩孚的直系一家独大局面,一直觊觎北京政权的张作霖自然与直系产生新的矛盾。奉系之前雄踞关外,首先联合直系搞垮皖系,随后便爆发了两次直奉战争,活脱脱一把《三国杀》。冯玉祥1922年投靠了直系,因此在直奉之战中不免与奉系少帅张学良有交集
-
郭松龄反奉为什么冯玉祥见死不救?
利益使然,老冯这个人一生倒戈九次,均与利益挂钩。郭松龄在誓师反奉前,任奉军“津渝司令部参谋长”和“第三军代军长”,控制着天津至秦始皇沿线,而这两个头衔的主官都是张学良,以郭与少帅的关系,等于就是郭松龄说了算,也才有起兵的资本。冯玉祥盯上的,正是天津这个出海口。一直盘踞在西北苦寒之
-
张作霖以五十万银元贿赂冯玉祥推翻曹锟统治,为什么请段祺瑞做临时执政,不自己做大总统?
张学良后来评价父亲和蒋介石的从政能力时,认为张作霖是“有雄才无大略”,而蒋介石则是“有大略无雄才”,基本符合事实。张作霖统一东北军政后,拥兵30万虎踞关外,袁世凯死后,开始觊觎北洋政府的所谓“中央权力” 。他首先联合直系在1920年“直皖战争”中搞垮了段祺瑞、徐树铮的皖系,皖系军
-
被孙中山誉为当代“班超”的徐树铮,为什么冯玉祥一定要杀他?
意外不?孙中山先生竟然对徐树铮很看重,称其为“当代班超”。虽然,这个被中山先生看重的“当代班超”才华过人,可一生命运多舛,最后被冯玉祥一枪给毙了(1925年12月30日)。这是为什么?冯玉祥难道和徐树铮有深仇大恨不成?表面原因:冯玉祥收拾徐树铮,是为了报仇。事情,得从徐树铮死前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