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枪的两边加上两个小盾牌,真能保护机枪手吗,为什么?
从实际意义上来说,在二战时期这两块钢板确实能够有效的挡住一些常规的步枪子弹还有炸弹弹片,倘若对方采用威力较大的狙击枪狙击机枪手的话,两块钢板的“挡子弹”意义并不是很大。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在常规武器的穿透力比较强,而且反器材的武器比较多,所以如果要是重点攻击对方机枪手的话,那么机枪前面的那两块钢板就没有太大的防御意义了,只是在正常的交战过程中,可以防御一些流弹或炸弹的弹片。
机枪上装钢板大范围被使用是在二战时期苏联方面所产的一些重型机枪上,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苏联主要是以防御为主,防御战主要是以阵地战的方式展开。
——阵地战就是一种火力的较量,为了能够有效的对对方形成火力压制,防止对方冲锋冲破防线,机枪也就被派上了用场。因为机枪可以在短时间内喷射出大量的弹药,因此特别适合打击散开式的冲锋。
机枪又分为轻型(简易)机枪和重型机枪两种,比如在影视剧作品中有一种人可以直接抱着走的微型机枪,或者两个人抬着就能跑到机枪就是轻型机枪。这些机枪虽然能够形成一定的火力压制,但是由于体型较小,其火力的持续时间还有喷射速度也就相对弱了一点。不过这些机枪有一个特点就是可以在一个固定点打完之后就跑,机动性比较高机枪手相对安全一点。
但是在打阵地战阻止对方冲锋的时候效果最好的还要用那种汽油机或电瓶马达直接带动的那种机枪,这种大型机枪的喷射速度极快,不到一分钟枪管就能烧红,完全可以做到挥弹如雨。
高射速的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必须要配备大量的弹药,同时还要有降温措施,从而导致机枪整体的重量也会有所增加,因此移动的时候特别不方便。
所以当时生产的这种大型机枪一般都是有两个轮子,人可以推着跑。倘若轮子损坏,三个人都不一定能够扛得动,因此这种机枪的机动性特别的差,在战争状态下三个人去抬一顶机枪也根本不现实。
所以在打阵地战的时候这些重型机枪一般都是固定在某个区之后不再大范围移动,因此二战时期在打阵地战之前,双方都会选择有利的地形作为机枪阵地。
由于机枪阵地的杀伤力比较大,而且可以有效的阻止冲锋,所以对方的机枪阵地都是重点打击的目标。要与机枪的射程较远,一般来说都是通过狙杀机枪手或炮击摧毁机枪阵地来压制对方机枪火力。
在二战时期,由于德国的机械生产技术水平比较高,生产出来的狙击枪特别精良,狙击手的素质也非常的高,因此苏联的机枪手经常被定点射杀。
为了应对如此的一个情况,苏联方面也就在机枪上面加上两块超厚的钢板作为防护穿。虽然所加的这两块钢板虽然不可能挡住所有的狙击子弹,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挡对方狙击手的视线,至少可以保障提枪手不至于“分分钟被对方爆头”。
倘若对方采用炮击的方式摧毁机枪阵地,那么挡板可以有效的挡住一些弹片从而保证了机枪手的生存率。所有的机枪手都特别清楚自己是对方重点打击的目标,先不管这两块钢板加上这个效果如何,至少可以让机枪手得到一定的心理安慰。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我国的军队和日军在军械装备上存在着绝对的差距,我国又缺乏训练有素的狙击手,远射程的炮也不多,所以我方很难对日军机枪阵地造成实际上的伤害,因此在阵地战中都是我方伤亡惨重,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也正是这个原因,日本投放到中国的机枪很少有加钢板的,因为根本没有必要做防护。只有在面对中国的精锐部队的时候才可能会在机枪上做点防护,当时日军在中国战场用的最多的就是“歪把子机枪”。不过日军面对苏军还有美军的时候,所使用的机枪一般来说都加的有钢板。
在第2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武器的不断改进,传统的机枪阵地战已经完全被淘汰,现在的打仗需要更高的机动性,机枪也从原本的防御性质开始向进攻突击性质迈进,于是大家也就将机枪装在了一些战术车上面。
比如美国将机枪装在了悍马车上面,由于不需要人力去移动所以机枪的配置也就提高了一个等级,防护做的也更专业一点,钢板更厚且角度更全,有些激情上的钢板还是可拆卸式的,从而来应对不同的需求。机枪装在战地车后机动性比较高,所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狙击手的打击。
不过现在所生产的狙击枪和二战时期相比已经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三公分的钢板未必能够挡得住子弹。更何况现在有很多的反器材武器,坦克都能打得穿,三公分的5公分的钢板在这些反器材武器面前就像纸一样,根本没有任何的作用,但机枪手躲在钢板后面则可以有效的挡住狙击手的视线。倘若和敌人近距离交战的话,加的这两块钢板可以有效的防护常规武器同时还可以避免炸弹弹片的伤害。
现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有一些战术车上面已经不需要再配备机枪手了,而是通过摄像头以及车内操控机枪形成火力压制,所以机枪外面所加的这层防护板是为了保证机枪不被破坏。
由于机枪的控制者都是在车里面,所以这些战术车就成了对方重点打击的目标,所以战术车上的装甲也就厚一点,不过像机枪这些传统武器目前只适用于局部的战争中,若是大国之间交战,机枪的意义就不大了。
因为现在已经实现了智能化,主要靠弹道导弹对地方进行打击,投入的兵力相对较少。所以机枪从曾经能够决定战争结婚的高端武器变成解决小型冲突基础武器了。
机枪的两边加上两个小盾牌,真能保护机枪手吗,为什么?
使用防弹盾牌的一般都是苏系机枪,比如郭留诺夫重机枪,下图,亦或者是苏式的马克沁M1910,也带有防弹板,而其他国家,像德国、美国、日本的机枪则通常是不带这些防弹板的,在当时来看,这些防弹板确实有一定的防护作用,因为它的主要防护目标并不是直射火力,更多的是一些流弹以及破片,而且这玩意儿其实挺厚重的,并不是薄薄的一块,所以当时加装这些防弹挡板的机枪基本上都是重机枪,有载具辅助机动的(也就是装了轮子),不然装了这些钢板后机枪重的要死!
不过随着战争形式的改变,这种防弹板的作用已经没那么大了,毕竟现代化战争基本上都不打阵地战,你让单人使用的班机上这累赘玩意,机枪手搞不好会先把你给突突了,因为对于而野战部队来说,搞这种防弹挡板,还不如直接给机枪减负,提高机枪手的机动性来得实在,因为就算能挡住子弹,你也挡不住那些糊脸的爆炸物啊,比如迫击炮、枪榴弹,甚至是直接空袭过来的精确制导武器这样的“大炸逼”,面对这些东西,别说挡板了,你就是用钢板焊成掩体也没用,还不如直接让机枪手打完就跑!
所以,对于这些防弹钢板,我们通常也只能在车载式的机枪上看到了,比如下图中悍马车顶上被围了一圈跟掩体一样的玩意,车载的话对机动性要求就没那么高了,而且加装了这些防弹挡板,对一些流弹、远距离飞过来的步枪弹、或者是炮弹的破片,应该还是能起到一定防护作用的,起码给机枪手一点心理安慰啊,但是同样面对人家的重机枪,甚至是反器材武器,这些所谓的防弹挡板跟纸糊的也没什么区别,就更不用说直接被大炸逼糊脸了!因此,机枪旁边的小盾牌在面对一些轻武器时,作用还是有一点的,比如一些小口径步枪弹、流弹、破片等,但如果是重机枪这样的直射火力,那还是洗洗睡吧,这些盾牌并没有多大的作用,而且在单兵使用机枪时,机枪手的机动性远比防护能力重要,毕竟,在今天的战场上遭到各种重火力打击的概率可比以前高多了!
机枪的两边加上两个小盾牌,真能保护机枪手吗,为什么?
当然,机枪两旁的护盾肯定有保护射手的作用。
一战二战时大量使用的重机枪,火力猛威力大,是大量杀伤敌方士兵的重要武器。缺点就是体积大,重量重,移动不方便,阵地战中长时间在一个位置射击。
因为老兵怕枪,机枪对士兵的伤害太大。所以重机枪手是最招人恨的目标,敌方的各种火力都会优先选择干掉机枪手。这时候在重机枪前面安装护盾,可以保护射手不被正面射来的子弹伤害,同时也为机枪手提供心理安慰。
但护盾显然不是万能的,对方有一万种方法搞死机枪射手,狙击手,枪榴弹,火箭筒,迫击炮,空中轰炸等都可以达到目的。护盾在防御狙击手上效果很好,至少遮挡住了狙击手正面的瞄准视线,要不然爆头是分分钟的事儿。
强调机动作战的轻机枪,有没有护盾无所谓,机动灵活,打完就跑远比护盾管用。
但也可以加装两个小护盾,以加强机枪手正面防御,减小受弹面积,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到了现代,都强调机动化作战了。重机枪搬到了装甲车辆上,护盾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得到了加强,升级成机枪塔或遥控武器站。
比如悍马车顶上安装的机枪塔。
还有坦克上安装的遥控武器站等,它们仍然发挥着保护机枪和射手的作用。防弹护盾是机枪手的好朋友,一刻也离不开的。
欢迎关注,喜欢请点赞哦。
机枪的两边加上两个小盾牌,真能保护机枪手吗,为什么?
讲道理,载具上的机枪护盾还是有点用的,毕竟老干妈扫起来很拉仇恨,而且这盾又不是你抗自己身上...而且载具是机动的。不容易被爆炸物打。
单兵的机枪加护盾个人感觉没什么卵用,增加的负重毫无意义,而且现在马润都在把M249换成IAR这种步枪/机枪/准射步枪合一的东西,还不是为了减重
单兵作战再蹲点突突突就不怕一发RPG/榴弹/迫击炮什么的过来?护盾能防那玩意?
题主的图是14年SOFIC(特种部队产业展会)上的东西,这个展会一般都会出很多脑洞大开的玩意。绝大多的装备都是脑洞产物,最后喂狗,别在意
机枪的两边加上两个小盾牌,真能保护机枪手吗,为什么?
我是一位老兵,当兵时扛过机枪,后来在师司令部工作,因此对该问答有很深的见解。机枪的两边加上两块盾牌,那就是重机枪。机枪在战场上的作用那是不言而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机枪能够连续不断的扫射,就像弹雨一样倾泻而下,能使任何进攻的敌人在冲锋时不敢前进半步。
直到1947年苏联人发明了冲锋枪,这才使一些重机枪陆续的退出历史舞台。因为冲锋枪也具有点射和扫射功能,但是冲锋枪没有重机枪的射击距离远。
题主所问重机枪加上两边盾牌真能保护机枪手吗?战场上由于机枪的杀伤力最强,因此机枪手在战场上是被袭击的重点对象,敌人多是用迫击炮、小钢炮、手榴弹、狙击手等打击方式,来消灭对方阵地上的机枪手。给机枪上装上两块盾牌,能够挡住机枪前面的子弹袭击,还能挡住机枪前面爆炸的迫击炮、掷弹筒和手榴弹弹片的损伤。但是挡不住迫击炮、手榴弹、掷弹筒炮弹落在机枪手身后和左右方向弹片的损伤。
综合上述机枪装上两边盾牌能够挡住前面枪支弹药的袭击,但是挡不住机枪手身后左右枪支弹药的袭击。
机枪的两边加上两个小盾牌,真能保护机枪手吗,为什么?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这问题他也好回答,您把那吗字去了,就可以了。
说道这里有些人就乐了:“你快拉倒吧!就两块小铁板能护个啥呀?他是能护手榴弹还是炮弹,一个无后坐力炮枪管都能给你整飞了,还护盾?”
咋说呢?这重机枪一娄火,按照这哥们的杀伤力,啥武器都能被他勾过去,都是争取第一时间将这家伙干掉。
可您要说护盾没有用这想法也不对,您要是来一原子弹,别说是护盾了,坦克也没有,难道大家伙一块脱光了上衣,划拉着胸毛,玩大片刀子算了?
所以您这前因后果他就不搭。
有兴趣听俺唠叨的小伙伴,可以听俺唠叨两句,看对不对。咋说呢?最开始的重机枪他是没有护盾的,那会大家伙都是玩拉大栓的游戏,而重机枪是超射程的压制武器,所以这拉大栓的东西够不着。
那么这重机枪最后传到了俄罗斯的地盘,俄罗斯人一瞅,好东西啊!
随后他拿去用了,用了之后不过瘾,就在这重机枪前边弄了两铁皮当护盾。
后来大家伙一瞅,俄罗斯人这主意简单粗暴但管用,所以大家伙就都在重机枪前边装上了护盾。
咋管用呢?首先重机枪那是战场上的眼中钉肉中刺,子弹拐着弯都要挠他两下。
所以护盾防御步枪,或者突击步枪的进攻还是很不错的。
毕竟二战那会,武器的发展那是相当厉害了,搁老远给你一枪这都不是问题,加上重机枪的射界也高,几乎是半蹲着,没有这两块护盾挡着,啥人蹲上去也得是筛子。
再有一个防流弹也是不错的,毕竟你一般人都是爬地上射击,他得半蹲着。
这么说大家伙感觉不出来啥,咱举个例子吧!上甘岭战役大家伙知道吧!那场战斗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勇气和骨气,阵亡率达到了500%。
是的您没有看错,一支部队达到100%,意味着这支部队已经没了,打没了,打光了,一个活人都不会剩下来,但上甘岭这场战役,咱的这支部队阵亡率达到了500%,居然没有被打没,甚至没有被打垮了,伴随着这个连队的战旗是381个弹孔。
人没了,战旗还在,这支部队还就活着。
一个连队不到二百人,但这支连队却在短短时间里涌入了近一千人,战后却只活下来六个人。
按照西方的惯例,一支部队超过了30%的伤亡率,记住是伤亡率,那么这支部队就已经丧失了战斗力,而美国军队规定到了这个数字他们的军人就可以选择投降了。
500%的阵亡率,无出其右。
说了这么多,俺没有说到重机枪的护盾,俺到底想要说什么呢?
俺只是想说那场战斗相当的惨烈,惨烈到一个不大的小山包被三十多万炮弹进行轰击。
那一挺带有护盾的重机枪是多么的重要。
俺依然记得《上甘岭》这片子里有一个镜头,一个坑道口,一挺带着护盾的重机枪,一挺没有护盾的轻机枪同时射击。
轻机枪是开不了机枪就要换人,因为前边的机枪手已经扣不动扳机了,后面排着队等着扣下扳机,而带护盾的重机枪始终喷着火舌,因为机枪手就没有换过。
护盾重要吗?不用俺说了吧!
很重要。
哎!好了咱接着说题主的问题吧!咋说呢?随着武器的发展,攻击力变的强大起来,那两块护盾看起来可有可无的,所以有段时间被取消掉了。
但美国人进入了战场发现护盾还是不被取消的好,哪怕有1%的机会救命,也是好的。
大家伙看过《黑鹰坠落》这片子吗?美国人吉普车上的机枪,有护盾的机枪手可以活的久一点,没有护盾的机枪手是按秒来计算性命的。
所以后来机枪的护盾又回来了,美国人又给吉普车的机枪装上了护盾。
存在就是合理的,战场上哪怕能够提供1%的安全防护,那也意味着成百上千条性命。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