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战争还会使用马克沁吗?
马克沁重机枪的前半生完全是在“横扫千军”,阵地战使其拥有了赫赫威名,索姆河一天屠杀两万人的恐怖战绩至今没有任何轻武器能追得上。
但是,可以99.999%的肯定,现代战争不可能再使用这玩意儿了,哪怕战争打到山穷水尽的地步,这把枪对现代而言也是不合时宜的。
最大的问题在于作战理念,马克沁机枪以及它的一系列衍生品,名为重机枪,按口径分的话只能是“中型机枪”。它的威力是比不上大口径机枪的。
比较出名的例子是英国制造的“维克斯-马克沁”和德国的MG08,他们在被25公斤分类为“重机枪”的时候,按口径分类都有“中型机枪”的定义。
尽管马克沁又笨又粗,但在那个年代,它是少有的“机动灵活”的高射速武器,只要布置得当弹药充足,实在是阵地战时代要塞守备、压制冲锋、收割步兵的无上利器。可相对概念就是相对概念,放到今天,马克沁的各项“优点”今天完全没有用武之地。
水冷机枪的持续射击能力也还可以,但它确实已经不符合现代战争的需求了,这不仅仅是性能的问题,还有配套性和战场适用性问题,甚至是工业生产问题。
我们谈论马克沁机枪性能如何优良可靠的时候,更应该看看它是如何被淘汰的,战场不会平白无故把一款好东西扔掉。
淘汰掉马克沁最重要的原因其实是子弹。大部分马克沁用的与步枪同型号的.303in、7.62mm或7.92mm子弹,这种弹药与普通步枪的弹药高度重复,威力也是一致的,根本毫无优势。
它的优势仅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二战某些战场上,阵地战上,大量使用栓动式步枪的步兵投射火力不足,需要使用马克沁这样的重机枪增加火力密度,提高压制能力。
在现代抬着这么重的一挺重机枪没有任何意义,当年像MG42那样的通用机枪已经在这个档次把马克沁淘汰了,人们没必要为了一款标准全威力枪弹去扛一挺12.7mm机枪的重量,12.7、14.5mm机枪的威力也绝不是马克沁能比的。
现代战争中,步兵并不缺乏子弹投送的能力,突击步枪、轻机枪等轻易就能形成高出一战同级单位密度许多倍的火力密度。马克沁这时候拿出来能进哪个编制?除了平白增加20多公斤的重量外,根本不会对火力密度起到多大贡献,现代战争更不可能让一挺重机枪待在某处“哒哒哒”的射个不停。
通用机枪时代最好的范例是二战的德国。二战德军的战术战法几乎都集中在对机枪的使用上。通过班排掩护机枪阵地的灵活架设和运动,不断对敌人形成火力压制,最终达到消灭对方的目的。试想,一队汉斯兵要是丢了自己的MG34和MG42,气喘吁吁的扛上MG08,许多仗怕是不用打都黄了。(德国二战的确还有MG08的装备,但多是守备作用。)
现代步兵手中并不像一二战士兵那样缺乏远程打击能力和侦察手段,战争也不再纯粹的依靠轻武器。下面的步兵班排依靠班用机枪、通用机枪甚至在某些任务中依托载具使用更大口径的高射机枪、重机枪的比比皆是,马克沁上载具明显浪费位置,人拉肩扛又费力气,口径和威力没优势,身板不轻弹药不配,完全是战术的拖累。
就算山穷水尽,一定要用马克沁这类早期武器也比较难。毕竟年代久远,即便是封存的机枪也难以保持优良的性能。生产上面更难,马克沁的零部件并不少,且设计思路落后于时代,根本没有必要生产。
所以,这东西对现代而言根本是没用的,现代战争谁还敢让一挺机枪狂喷1个小时?现代战争谁还拖着带水冷套的玩意儿狂奔?现代的金属工艺谁还在乎超长时间的散热?现代的通用机枪哪个不比马克沁更好用?马克沁这类完全就是被大口径机枪和通用机枪淘汰掉的东西。
现代战争还会使用马克沁吗?
俄–乌克里米亚争端期间,乌克兰民兵将旧物仓库的马克沁(苏军M1930)翻新后采用双联方式参战,并且安装了现代化的衍射式全息瞄准镜。
苏军M1930型马克沁重机枪使用7.62×54弹,弹头重、初速大,在300米距离可以击穿着防弹背心的士兵!并且7.62×54弹供应充足乌克兰民兵将这种老枪应用到战场上还是管用的,至于重量大的问题也很好解决,现在各种皮卡载着它就可以成为“高效”的移动火力点。马克沁机枪研制出来的时候由于射速600发/分钟的高射速,加之当时的材质不佳,为了避免枪管打红而报废,采用了水冷降温方式,也就是我们知道的在枪管外面安装了一个全包裹的水箱,里面注满水之后可以保证马克沁一条帆布单带333发的连续射击,图片上→所指就是水箱的注水口外面用一根胶管与外水箱连接,机枪长时间射击后枪管水箱里的水超过100度形成蒸汽,通过胶管流到外水箱里冷却后变成水,这样就可以循环利用。
但是,马克沁在冬季严寒季节就会很麻烦,水在零下20多度结冰很快,非战斗情况下要把枪管水箱到出去,防止结冰冻裂水箱,同样外水箱里的水也会结冰……到了战斗出现经常不能往枪管水箱里加水,这样就严重的影响了火力的发挥。但是芬兰人却想到了解决的办法,就是开大枪管水箱的注水口(两张图片可以对比一下),紧急情况下可以将冰块或者雪直接装进去 机枪射击时产生的高温可以迅速的将冰雪融化, 水就留在水箱内了…“苏芬战争”期间苏军发现了芬兰军队的这个“创意”,也在以后生产的M1930机枪上采用了这种方式效果确实很好,第一张图片上的M1930就是这种大注水口设计。抗日战场上的死对头!“民二四式”重机枪和鬼子的“九二式”,一个采用水冷枪管降温方式,一个采用了大型散热片的气冷方式。
不过“民二四式”重机枪(1936年,金陵厂仿制德国MG08马克沁)在抗日战场上发挥出的战斗力要完胜“九二式”,由于采用了大型散热片该枪重量要比“民二四”大了至少15㎏!这个重量在战场上机动是困难的,并且“九二式”的弹板供弹方式也不如“民二四”的弹带,加之“民二四”的7.92㎜vs7.7㎜的“九二式”,威力也大了很多!“民二四”的子弹通用型也很好,可以与“中正”步枪和捷克ZB–26(甚至加拿大专门给抗战时期的我国生产了一批7.92口径的英国“布伦机枪”,也叫“勃然机枪”)子弹通用,子弹通用大大的简化了后勤和生产品种复杂性!这一点要比“九二式”好的多。
所以,在抗日战场上我抗日军民的枪械装备并不比日寇的差,只是在炮兵、航空兵方面差距太大。
现代战争还会使用马克沁吗?
相比现代已经普及的通用机枪,老式的水冷马克辛机枪重量太大,难以快速机动,唯一的好处就是其射击持续时间长,只要有水和弹药,不发生故障的话,就可以不断射击,相比之下,通用机枪虽然可以快速更换枪管,但难以长时间持续射击,更换下来的枪管冷却也需要一定时间,在这个时间之内。
马克辛机枪最大的用武之地还是一战,原因无他,一战与大多数战争的最大区别之处,就是其持续的堑壕战,双方战线长时间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加上当时缺乏坦克等武器,要突破对方战线,往往都是在长时间炮击后依靠步兵,这个时候,大量可以持续射击的马克辛机枪配合速射炮发射的榴霰弹,足以瓦解对手的任何攻击,一天之内打死数万对方步兵毫不稀奇,实际上,直到一战结束,即便出现了坦克、毒气和德军的“暴疯突击队”,面对由机枪充当主力的堑壕战,各方都没有很好的办法。
现代战争发生了很多变化,以步兵来说,其基本装备除了步枪和机枪外,基层步兵大量配发火箭筒和榴弹发射器,还能得到迫击炮支援,具备呼叫后方炮兵和空中火力支援的能力,对方机枪手难以在一个地点长时间射击,需要快速机动,否则很容易被定位后消灭。实际上,即便是二战中火力强度相对薄弱的中国战场,当年中国军队的重机枪小组也很难在一个地点打完一条250发弹链,必须在长点射后快速转移阵地,否则,日本人的手炮,也就是掷弹筒就会打过来。
现在基本已经没有任何军队装备马克辛机枪,个别武装组织还有,即便是很多国家军队步兵装备的大口径重机枪,其使用实际上也很受限制,主要用于远程压制射击,凭借其射程超过大部分步兵武器而发挥作用,但若遇到对方的迫击炮等射程更远的武器,照样很被动,一样要打一阵就转移阵地。
现代战争还会使用马克沁吗?
马克沁自动连发机枪在技术上完全改变了单枪单发的落后状态,马克沁机枪发明后也改善了后坐力所造的士兵肩胛伤痛的弊端。大大的提高了战争的有效获胜率;在英美战争史上曾经创造了一天之内使英军伤亡6万名的奇迹。
马克沁机枪是世界上第一种真正成功的以火药燃气为能源的自动武器。马克沁重机枪,旧时中国军队称作赛电枪。该枪为英籍美国人海姆.史蒂文斯.马克沁于19世纪1883年发明,并进行了原理性试验,1884年获得专利。
该枪口经为11.43毫米,枪重27.2千克,采用枪管短后坐(19毫米)式自动方式,水冷枪管;釆用容弹量333发6.4米长的帆布弹带供弹,弹带可接续,理论射速600发/分,可以单、连发射击;也可以通过射速调节器调整为慢射速100发/分。这种武器在旧时战争中可以50人对抗5000人,无疑在武器落后的年代是属于先进的武器,以至于现代短兵相接的阵地战中乃可发挥作用。不过,马克沁机枪的缺陷是过于沉重,至使后来的战争中又衍生出许多改良形的机枪。
按照現代战争的科学先进战术,基本上已经排除了上述武器。以2003年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为例:美国釆用了卫星侦测手段,一陈电子闪击战至使伊拉克所有有效防空防导的雷达全部至盲,造成了萨达姆的几十万军队一点都无用武之地。要说机枪在当代所能起作用的只有战争发生阵地争夺战中还可以略施作用。可是现代战争谁还会以人的牺牲代价去获得战争的主动权呢?也许落后国家之间或恐怖组织还会使用这种武器?
导弹与电子战的状态图。
现代战争还会使用马克沁吗?
应该不会使用的,比马克沁机枪更轻更好的机枪到处都是,。但是,马克沁机枪模仿人的胳膊肘,工作非常可靠,只要有水,打光所有子弹的,就是重量太大了,被淘汰了(如果装上皮卡,带足水,弹,也是好东西),它太老了,现代战争肯定是不用它了,子弹都没有地方找了。没准局部小冲突中,没有武器的一方,翻出老古董来,。
现代战争还会使用马克沁吗?
谢谢邀请,现代战争虽然不在用了马克沁机枪了,但马克沁机枪的历史意义与存在价值绝对是重机枪发展历史上不或缺的一部分,就是放在现在马克沁也有一定的实用性价值,只是人们喜新厌旧而已。世界上第一挺马克沁重机枪的是美国人发明的,之后各国都进行引进和制造,但根据各国工业基础不同,生产出的马克沁性能上,和外形上还是非常有差别的。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装备的MG-08式马克沁重机枪,是一战时期装备重机枪数量最多的国家,在一战时期和二战时期世界在武器发展中德国人总是起着领头羊的作用,德国人远见,在索姆河战役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一天内击毙英军4万多人伤亡15000多人,合计为6万人伤亡,这一场战斗让全世界都认识到了未来战场上重机枪的将会对步兵战场起到主导性作用,能够有效在阵地战中控制战场局势。
随后苏联,法国,芬兰,英国等国家都大量装备了马克沁机枪,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已经发明了MG34,和MG42等机枪,对马克沁机枪的使用渐渐减少开始当作技术商品,向一些落后的国家进行出售,中国近代对马克沁的大量使用要归功于德国对中国二战前期的技术援助,1934年中国与德国签订了《中德原材料及农产品与工业及其他产品互换条约》,从而具备引进德国MG-08式马克沁重机枪技术的条件。
中国在1935年进行独立改进和制造,并定型为民24式马克沁重机枪,填补中国重机枪方面的技术空缺。到了全面抗战时期,民24式马克沁重机枪成为了中国战场上重火力中流砥柱,并且在技术上,性能方面要优于日军的92式重机枪,为中国的抗战立下赫赫战功,直到50年代,中国还在制造装备部队,在朝鲜战场上也立下卓越功绩,直到50年代末期中国才渐渐把马克沁退给二线部队使用,直到1970对越反击战中,仍然可以看见边防民兵使用着马克沁,奋勇杀敌,阻击越南军队对我们边境的冒犯,成就血染的风采!至今一些落后的国依旧在使用着马克沁重机枪。马克沁射速每分钟600发,口径7.92毫米,最大射击距离1000米左右,二时期中国有过打下日军战机的战绩记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