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一般都移不动,那古人怎么背井离乡呢?
在元朝时期的杂剧《对玉梳》中有这样一句话“送的他离乡背井,进退无门”。后来这句话也就延伸了一个成语叫背井离乡。而现在这个成语的意思指的是“因为特定的原因,没办法在老家待着,只能够远走他乡谋求活路”。
井这里指的是水井的意思,水井明明是固定在地上的一个不可移动的水源点。根本没办法背走,为什么会说是“背井离乡”?这个井是怎么背走的呢?为何没有说“背”家离乡呢?
我们首先对背井离乡这个成语后的故事做一个简单的了解。
——根据《对玉梳》这部元朝杂剧中所讲的故事大概为,当年有一名穷秀才在赶考的途中与青楼女子相亲相爱,无奈这个穷秀才连去赶考的路费都没有了,这个青楼女子为了资助秀才考试,便典当了自己所有的金银首饰给秀才攒路费。秀才也发誓答应如果有一天自己能够高中回来,就给这名妓女赎身并且娶她回家。而这个妓女之所以愿意为这个秀才付出这么多,是因为这个秀才因为考试已经“背井离乡进退无门了”,妓女出于可怜他才愿意倾尽自己所有的财力来资助。
背井离乡这个词汇中“背”字其实是一个名词,并不是一个动词,因此这个成语所表达的含义并不是将井给背走,正确的意义就是背部朝着水井向前走去,其表达的含义就是距离水井越来越远,在这里水井更多的是代表着家乡。
那么为什么作者会选择用“背井离乡”这个词汇来代表着离家远去,而不用“背房离乡”“背树离乡”这些词汇来代表着离家远去?
最为主要的就是“水井”的意义更为特殊。
在古代的时候,各种动物的一个基本生活习性就是泽水而居,人类自然也不例外。
在人类尚未学习通过打造水井来获得固定水源之前,背离水源也就意味着要背离家乡,包括现在蒙古的一些纯游牧人群仍然是以择水而居的一种生存状态。而这些游牧人群只有再找到一个稳定的水源之后,才可以保障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后来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类学会通过打造一口水井来避免必须依靠地表水源而生存的一个方式,自此人类在自然界的生存能力也就得到了空前提升。
而且水井的地下水水源要比地表的河水以及湖泊的水更为干净,食用的时候更加健康。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水井也就成为了人类聚集区的一个必备物件。
所以古代的时候人们居住的房屋也是依托着水井而建。
——当时的水井一般都是一个聚集区的人们共同而打造的,也是大家共同使用的公共财产;若水井出现问题,同样也是需要大家共同出力维修保障正常用水。
在水井旁边一般都会栽上几棵大树,夏天大家好乘凉,因此水井周边也是大家经常会聚集的地方,在农闲之时村里面的人也会坐在水井周围闲拉家常。在大树上面一般也会挂上一个铁铃铛,如果村长有什么事情需要召集大家,都会通过敲响铃铛将大家召集到水井旁边共商大事。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水井更像是一个村的文化和政治中心。这一点我们从一些古装剧中都有着很明确的体现。
再者,正如前文所说,人们在农闲时节都会在水井边闲拉家常,所以村子里的小孩自然也都会跟着大人们聚集到水井边。
所以在小孩子的印象里,从小都是围绕着水井长大的,古代时候小孩子长大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可以独自水井打水并且为家里面担水。长大之后每日的生活又要与水井相关。
因此水井在人们的印象中也就拥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那么为什么不说“背屋离乡”“背树离乡”呢?
这是由于水井是一个村里面的公共财产,所以是需要大家共同保护下的。只要是村子里面的人不存在完全搬迁,那么这个水井一直都会有人使用,水井并不会随着流时间的流逝而被填满或因其他的情况而消失。
但与之相对比的是,无论是房屋还是树木都容易受到某些自然的因素而销毁,因此树木和房屋并不是长久存在的一个标志性物品,所以用水井来作为家乡的标志其意义更深刻一点。
若是离家多年回家去探亲,可能村口的那些大树还有村里面的房子早就更新换代,但水井一般不会变,仍然保留在村中的某一个位置。一般来说水井都是在村头,人们离开村子的时候回头看到最后一眼的应该就是水井了。
因此水井在人们的印象中有着独特的地标性。
其实背井离乡也只是一个用着比较广泛的一个词汇,毕竟古代的时候代表自己远离家乡的地标建筑物还是很多的——就比如南唐后主李煜曾写的一句“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在他的印象中对于故地的怀念只是那些雕栏玉砌的建筑,因为对李煜的人生来说,这些建筑物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毕竟李煜一生都是生活在锦衣玉食之中,而对于普通的水井自然就没有什么感情。
有些则是以特定的风景或城市作为载体来表达自己远离故乡,就比如《次北固山下》里面所描写的那种环境,尤其是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而作者就用洛阳这一个词汇表达了自己对于家乡的思念,毕竟洛阳城更具有特殊的地标性。
至于元杂曲中为何用“离乡背井,进退无门”这句话。其实作者更多的是为了让整个句子读起来更加的押韵。从另外一方面来说,由于当事人秀才已经是一个穷困落魄之人,自然不适合用一些独特的地标性建筑或大城市的名次代表家乡。
用水井更能够贴近贫苦农民的一种生活状态。倘若在小说中描写的书生是背离“雕栏玉砌”的一个生活背景,自然没办法获得读者们的同情心了,同样也没办法为后来的故事埋下一定的感情伏笔了。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了解一个词汇的时,千万不要只看其表面的意思,更应该明白具体文字的意思,就比如这个“背”字,并不是动词。
井一般都移不动,那古人怎么背井离乡呢?
这个成语出自元曲贾仲名《对玉梳》第一折:"送的他离乡背井,进退无门。
背井离乡这个成语起源的地理位置应当是中原至关中一带。南方到处都是水,一般走到哪都有水,打井的也有,但不像中原那么多。而中原一带一马平川,人们聚集的地方,往往都会打井,同一个姓的人形成宗族,围井而居,共享一口井水,祖祖辈辈都依着这口井生存。加上古时交通不便,离开难,回来更难,所以当时的人们对井的感情,不是现在出门都靠飞机动车的人所能理解的。
所以背井离乡的背,是背后的背,就是背对着家乡的井,离开家乡的意思,并不是动词,不是把井背在身上的意思。所谓井也只是一个代词,指代祖祖辈辈生存生活之所,以及人文和社会环境。不是被生存生活所逼,想来也没有谁愿意离开,所以其中的凄凉凄苦可想而知。
今天生活在中国土地上的人们对背井离乡已经没有什么概念了,走出去发展才是硬道理!但还是有一些国家的人们在炮火的轰鸣中背井离乡,比如叙利亚等国的难民。同样是离开家乡,一个是求发展,一个是求生存,截然不同。
不知道今天的世界上还有哪些国家的人被迫背井离乡。
井一般都移不动,那古人怎么背井离乡呢?
题目是:井一般都移不动,那古人怎么背井离乡呢?这个问题问的可能很幼稚,因为一般人不会认为“背井离乡”中的“背井”,是“用后背背着水井”。
但是,这个问题还算不错,因为其中有些东西值得一说。
先说一下中国的成语形式。中国的成语形式有多种,其中一种是并列式。
以四字成语为例,比如酸甜苦辣、魑魅魍魉、掩耳盗铃、吹拉弹唱、梅兰竹菊、喜怒哀乐、琴棋书画等,就属于并列式成语,这四个字地位一样,互相并列。
除了四个字都并列的成语,还有前后并列的成语。比如翻天覆地、安家立业、东拉西扯、上蹿下跳、翻山越岭、草长莺飞等等。这些成语,前面两个字和后面两个字地位一样,翻译的话也不能硬翻译,可以理解为互文,整体翻译。
比如翻天覆地,就不能硬解释为“翻了天,又翻了地”,而应该解释为“天地都翻过来了,形容变化极大”。
仔细看前后并列的成语,你会发现,前后两个字的地位一样。翻天和覆地一样,翻对应着覆,天对应着地;草对应着莺,长对应着飞。名词对名次,动词对动词,而且动词意思基本一样,名词意思则并列。
背井离乡,也是前后并列式成语。
背井,对应着离乡。其中,背和离的意思一样,井和乡的地位一样,甚至可以说意思都一样。
背,本意是指人的背部,引申为背对、背离、离去,因为一个人背对着你,就是要离开你了。所以,“背井离乡”中的“背”,意思是背离、离开,而不能解释为动词“背”,背东西的背。
背井离乡,意思就是“离开了井,离开了家乡”。
然而,这里的“井”是什么?是家乡的水井吗?答案并不是。
其实,这里的“井”是古代的一种制度,叫井田制。井田制要求,古代八家为一井,他们的耕地类似九宫格,最中间一块地为公,其余八块为私。耕种之时,这九块地大家一起种,等于免费替公家种了一块。
《孟子·滕文公上》就说过这样的耕种方式。
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显然,井不是指水井,而是老百姓的土地。后来意思引申,井用来借指人口聚居的地方。比如市井,市和井都是人多的地方,人多则有交易买卖,因此市井后来就成了集市、街市的代词。
因为井本意是土地,自己耕种的土地,因此井还引申出了家乡的意思。有一个词就叫“乡井”,乡和井的意思一样,都是指家乡。
比如唐代的崔峒,在《酬李补阙雨中寄赠》中就有说“白发还乡井,微官有子孙。”显然,乡井就是指家乡。
背的意思和离一样,井的意思和乡一样,所以背井就是离乡。背井离乡,也就是离开家乡的意思。前后意思一样,所以翻译起来,不用严格一字一字解释,直接说离开家乡就行。
背井离乡,早在元代一些杂剧中,就已经有人使用。比如马致远的《汉宫秋》中,就有背井离乡。
怕不待放丝缰,咱可甚鞭敲金镫响。你管燮理阴阳,掌握朝纲。治国安邦,展土开疆。假若俺高皇,差你个梅香,背井离乡,卧雪眠霜。若是他不恋您春风画堂,我便官封你一字王。
此外,《拜月亭》中有说到“早是俺两口儿背井离乡!”《荆钗记》中,也说过“背井离乡,谁敢胡沾染?”。
可见,早在元代时,这个成语已经出现。
综上,“背井离乡”不是背着水井离开家乡,就是离开家乡的意思,切不可望文生义啊。(注:图源网,侵必删)
井一般都移不动,那古人怎么背井离乡呢?
井:在这里指的是乡里,也就是自己的家乡,背:就是弃,离开的意思,背井离乡是个成语,指的是远离家乡。在旧社会,穷苦的人们为了生活,远离家乡在外地去谋生,把这一句话用四个字表示就是:背井离乡,也可以说成离乡背井。井:在字面上讲就是固定的泉水,深而口小,专供人吃水的地方,所以叫井,井是不能移动的,只能在自己需要的地方另开,供自己用水,而在这个成语里指的是家乡。
井一般都移不动,那古人怎么背井离乡呢?
我是雪上长留马行处,见字如见面。
背井离乡是一句成语,意思是离开家乡到外地讨生活。
此背非背东西的背,而是指朝向,即人的后背,比如背水一战,指的就是后背临近河水布阵。
此井也不是喝水的井,而是指农田,有一个词语叫阡陌纵横,就是指土地被东西和南北走向的田埂划成了一块一块像井字型的农田,所以井字代指农田。
自古中华文明就是农业文明,人们每天需要面朝着农田耕耘,所以可用面井来形容不曾离开家乡,虽然从未有面井这一词组。
一旦离开家乡到了外地,那也就再也见不到自己的农田了,所以用背井来形容离开了家乡,有的成语并没有典故,而是人们平时的口头用语,背井离乡就是后一句对前一句的直白解释,也可看作前一句对后一句的形容。
此成语最早出自元.贾仲的《对玉梳》,对成语我们不能望文生意,也不能张冠李戴,不然会闹成图中所示的背井离乡的笑话。
谢谢阅读
井一般都移不动,那古人怎么背井离乡呢?
哈,又是个望文生义的奇葩问题,井能移动吗?
背井离乡是一个成语,人们常常不求甚解的胡乱解释。就像“新婚燕尔”“穷不走水,富不涉淫”“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成语,人们的理解与它们的本义,都是南辕北辙,风马牛不相及的。
所谓水井,就是在缺水的地方,人们在地下挖个洞,汇聚涓涓细流成为井水,供人饮用。用现在的话说,水井是个杠杠的“不动产”,岂能移动呀。
水井移不动,那古人怎么说背井离乡呢?这句成语和我国封建社会实行井田制有关。井字,最早出于《孟子·滕文公上》:
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译成白话就是说,古代以八家为井,四周是私田,中间是公田,各家一起耕种,由此,井字引申为人的家乡。
背字好理解,就是背部背对,引申为背叛和离开的意思。可见,背井和离乡是一个意思,这个成语是双词叠加同义重复,就是人离开家乡,闯荡江湖,四海为家的意思。
题主说“井一般都移不动”,错了,不是“一般”,是根本移不动,除了把井填了埋了毁了,谁也移不动背不走。同样的道理,谁能把自己的家乡移动?不管是背井离乡功成名就的大佬,还是闯荡江湖讨生活的打工仔,谁都无法移动自己的家乡。
这次武汉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数百上千万我国民众背井离乡蜗居异地几十天,人们焦虑不安,都希望早日战胜疫情解封归乡。因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怀着一份对故乡的眷恋。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叶落归根,衣锦还乡及回乡探亲,是游子们的最大心愿。
所以,背井离乡这个成语,和水井没有半毛关系,既不能移动,也不能背走,只是一句人们离开家乡的代名词而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