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定都仰光已经150年时间,后来为何要迁往闭塞荒凉的内比都?

这个现象确实是很反常,甚至让常人无法理解。毕竟缅甸不仅定都在这久,这里更是缅甸最大的城市,在21世纪之初仰光就已经在东南亚地区知名度非常高了,甚至在后来还进入了全球城市500强榜单。但如果我们了解缅甸后,就会知道,这是缅甸这个小国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落实的一个求全之策,是对的。

首先我们来纠正一个错误的认知,那就是缅甸迁都的“占卜论”。

很多人在了解缅甸的历史文化后,似乎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占卜”,一种缅甸古老且影响深远的迷信文化。缅甸是2005年迁都的,在那一年缅甸国内并不太平,当时还是首都的仰光连续发生爆炸事件,甚至造成了上百人伤亡。

——缅甸政府看到这个现象,便开始着手占卜迁都了,毕竟“占卜迁都避祸”,这种事情在缅甸历史上经常有,缅甸的贡榜王朝便是如此,更别说缅甸军政府的领导一直以来也是对占卜深信不疑。

而这就让更多的人认为缅甸之所以迁都,是由于受到一些封建迷信的影响,是愚昧无知的体现。但这种说法其实是站不住脚的,我们先不说一个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决策用迷信占卜的方式来断定是多么的不现实。

退一万步讲,缅甸其实早在2003年就已经开始着手迁都了,而在2005年迁都的时候原本荒凉的内比都境内就已经有了所有的基础设施,就是最好的证明。要知道迁都一直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大工程,韩国从首尔迁往世宗用了数年,而缅甸自然也不会太轻松。

所以将迁都归结于突发事件,归结于缅甸的愚昧无知是经不起推敲的,缅甸迁都很显然是经过了多年以来的秘密筹备,在2005年才落实下来的。

那它到底是出于怎样的考量,才会放弃仰光将都城放在内比都呢?

——其实说到底,还是为了自身国家的长治久安。缅甸受制于地形,从古至今就不是什么强国,唯一拿的出手的就是曾经的贡榜王朝,此后在世界历史上再也没有任何的存在感。毫无疑问缅甸是一个小国,而它迁都也是一个小国为了更好的保护自身而作出的无奈决断,里面充满了心酸。

1、仰光位于出海口,优势明显,但缺点更明显,它的危险系数比任何地方都要高,一旦发生战争,仰光根本没有任何的战略纵深,很容易被敌人给彻底摧毁——当年在1942年轻松被日军攻占就是其一个具体表现。

因此,后来独立后的缅甸政府一直都十分重视仰光周边的海防,每年为了保护仰光所作出的军事支出的比重一直是超出寻常的高。但即便是这样,缅甸受制于国力,海上的军事防控相比起大国来说依旧是不堪一击的。

——虽说美国在如今与缅甸看似相处的较为平稳,但毕竟自身实力弱小,谁知道自己会不会是下一个伊拉克呢?毕竟有前车之鉴,缅甸忧患意识还是要有一些的。而既然做不到海防彻底安全,那就选择迁都避祸吧!这样的事,也不是缅甸一个国家这样干,强如韩国也要迁都世宗躲避朝鲜的锋芒。

那迁哪里最佳呢?自然是内比都了。内比都坐落在群山之中,万一发生战争,敌军从沿海地带向内攻打,从登陆点到首都有着数百公里的战略纵深,沿途之上还有很多天然的战争屏障,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威胁到首都的安全,这可以给缅甸充足的缓冲时间来备战。

而且内比都位于山谷之中,周围还有很多的崇山峻岭,如果内比都万一被侵占,缅甸军政府还可以吸取越南人的抗战经验,转入到山林之间进行持久性质的游击抵抗,况且缅甸政府和缅甸的当地一些武装经常有交火的经验,缅甸军队的丛林作战经验还是极其丰富的。

也就是说,从国家防控的角度来讲,内比都一直都是一个防御性超强的战略性城市。

2、再者缅甸虽然表面上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但是实际上却存在着很多的武装割据政权,尤其是缅北的佤邦、克钦与掸邦等地。

这些割据政权仗借着山区里面的天然地理位置,与缅甸政府进行正面对抗,缅甸政府从二战至今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并没有能够将这些武装给尽数收编或者说是消灭,即便是在如今这些割据缅北的势力仍旧还在闹腾,让缅甸苦不堪言,极大的阻碍了缅甸的国家安定。

因此收拾这些二战后遗留下来的“内乱”烂摊子是缅甸如今最应该要做的事。

当初缅甸将首都定在仰光的时候,因为其危险系数高,自然要将大量的军事力量都布置在南方地区保卫首都的安全,这就导致北方的军事力量布置需求相对弱小一点,因此才得以让这些割据武装敢与中央军队持续对抗,甚至一度占得上风。

但缅甸将新的政府迁到内比都后就不一样了,迁都后缅甸可以顺势将更多的军事力量向北迁移,从而可以有更多的军事力量来压制北边的这些割据武装,尽早实现缅甸国家内的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而在缅甸向北迁都之后,缅甸政府在打击地方性武装上面所取得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随着缅甸向北方军事力量不断的布置,有很多小型的独立武装已经开始接受了缅甸政府军的编制。

2005年,缅甸副外长吴貌敏曾在迁都时候对外宣布:“仰光是殖民者确定的首都,不代表缅甸人民意志;内比都,它是位于国家的中心部位,放射能力强,有利于政府施政。”

这句发言,信息量很大,表面的意思大家都懂,这里不多说,我们主要来挖掘下里面深层次的意思。其实这句话同时也是说给缅北地区的割据势力的。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抓住一个关键词“便于政府施政”,这个施政实际上有两重意思,一个就是软方式,首都的辐射作用,能够给予缅北地区足够多的政策支持;一个就是硬法子,若是不听话的话,用军事手段也将十分便利。

这句话有给缅北的福利,同时也有给缅北的震慑。迁都说到底,还是为了更好的解决内乱问题。

——的确,从经济角度来看内比都确实是缅甸用来做国都的不二选择,由于经济基础已经建设起来了,它对内的辐射作用效果显然要比基础更为薄弱的内比都要更强一些。若一直将国都定在这,在经济上百利无一害。

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再好,国防得不到保障又有何用呢?迁都前的缅甸,外有强敌虎视眈眈,内有缅北内乱一直不停歇,缅甸身为一个小国,能力十分有限,无法做到兼顾,所以它只能在图存与经济之间取舍一个,很显然缅甸选择了安全。

缅甸迁都是心酸的,在当时来看也是吃亏的,但这也是小国为了国家能够稳定下来,出于无奈的求全之策。毕竟经济衰退了点,可以重新再来;但国家没了,就真的啥都没了,伊拉克就是典型的例子。

缅甸定都仰光已经150年时间,后来为何要迁往闭塞荒凉的内比都?

缅甸现在的首都是内比都(原名彬马那),自2005年从仰光迁过来,已经有十多年了。内比都无论是人口数量、经济规模还是繁华程度都比不了仰光,但缅甸政府还是毅然决然地在2005年将首都迁到了更北边的内比都。

其实在缅甸联邦共和国建国之前,缅甸的贡榜王朝就在仰光这里定都了。仰光市地处伊洛瓦底江三角洲,是缅甸的经济、文化中心,人口高达761万,而且仰光三面环水,是内外海陆交通的总枢纽。因此,仰光是缅甸国内第一大城市,集中了全国多数富豪和商业公司。可以说,在十分贫穷的缅甸国内找不出第二个像仰光这样发达的城市。

此外,仰光所在的伊诺瓦底三角洲地势平坦,周边土地肥沃,特别适合农业生产,也是缅甸重要的产粮区。如果说非要挑什么毛病的话,那就是仰光的地理位置是在太过于偏南方。

2005年11月6日,缅甸政府突然下令迁都到仰光北方400公里的彬马那市,并在第二年将彬马那市的名字改为内比都市,意为首都所在地。

内比都坐落在勃固山脉与本弄山脉之间锡塘河谷的狭长地带,荒凉封闭,人口还不到一百万人,是缅甸第三大城市,根本比不了七百多万人口的仰光市。

缅甸新首都内比都Naypyidaw)

新首都内比都市距离原首都仰光市约400公里远,虽然十分荒凉而且人口稀少,但是却有一个非常大的优势,那就是战略位置重要。内比都坐落在缅甸中部锡当河谷的一个小盆地内,周围都是丛林山区,十分安全。

人口虽然很少,但新首都内比都的面积比前首都仰光足足大了9倍,城市扩建潜力大,适合作为行政中心。而仰光虽然繁华,但城市已经十分拥挤,只适合作为经济中心。

前面我们还说了,仰光哪里都好,唯一的缺点就是地理位置太偏南方,它位于缅甸国土的南端,对国土中部、北部的控制能力很弱

而且,时至今日缅甸也没有实现国家统一。在缅北的高山和丛林地区,还有克钦独立军、克钦自卫军、北掸邦军、佤邦联合军、掸东同盟军这样的少数民族割据力量存在。

缅甸的主体民族缅族只能占到总人口的68%左右,其他的部分全部是少数民族,他们与缅甸中央政府的关系很差,甚至举兵造反,比如佤邦联合军是佤族武装,果敢同盟军是果敢族武装,克钦独立军是克钦族武装,掸东同盟军是傣族武装。

在缅甸的三大城市中,第一是仰光市,第二是曼德勒市,第三是内比都市。仰光的位置太靠南方,辐射不了中北部,而曼德勒太靠近北方,不太安全,只有介于两者之间的内比都是不二之选。因此,缅甸为了加强中央政府对中北部国土和少数民族的控制,宁愿放弃已经建都150多年(从贡榜王朝开始)的繁华的仰光市,也要迁都到荒凉的内比都去,也是出于良苦用心。

缅甸定都仰光已经150年时间,后来为何要迁往闭塞荒凉的内比都?

从1855年缅甸沦为英国的“保护国”开始(1885年后成为殖民地),仰光便成为该国的都城和经济、文化中心。等到缅甸在1948年独立建国后,仰光依旧保持着自己重要的地位,并在150年的发展历程中,最终成为一个拥有761万人口、商业兴旺、文化昌盛的大都市,在东南亚乃至全世界的知名度相当高。

然而在2005年11月4日,在事前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军政府(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副外长吴貌敏向国际社会宣布:缅甸政府决定从即日起将首都从仰光迁移至彬马那,并分三阶段完成这个目标。次年,彬马那正式改名为内比都(缅甸古语,意为“京都、都城”)。那么问题来了,缅甸为何要舍弃富庶繁华的都城仰光,而迁往名不见经传的内比都?

缅甸迁都内比都,看似是“心血来潮”,其实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其首要原因,无疑是出于军事防御的考量。原来,自从丹瑞军政府在1988年上台以来,因为公然推翻大选结果并软禁昂山素季,由此遭到美国和欧盟的强烈批评和经济制裁。2005年初,美国将缅甸定性为“暴政前哨”,并斥责其为影响地区安全与稳定的“毒瘤”,如此充满敌意的指责,让缅甸担心自己会步阿富汗、伊拉克的后尘,成为下一个被消灭的对象。

正因如此,军政府出于军事防御方面的考量,认为仰光靠近大海、地势平坦,没有任何战略防卫纵深,极易成为海上和空中打击目标,已不适合再做首都。反观内比都,坐落在勃固山脉与本弄山脉之间锡塘河谷的狭长地带,控遏上、下缅甸间的交通要道,极具战略意义。并且,内比都背靠大后方,四周山峦叠嶂,拥有300多公里的战略纵深,处在可攻可守的绝佳位置上,对于抵御外敌入侵,实在是“不二之选”。

缅甸迁都的第二个重要原因,便是打击缅北少数民族武装及毒枭组织。自从独立建国以来,包括掸族、钦族、克伦族、卡雅族等在内的少数民族,为了争取自治地位、改善生存条件,纷纷组建军事力量,依托缅北山高林密的有利条件,长期与缅甸中央政府对抗,成为影响国家稳定与经济发展的大难题。除此之外,盘踞在缅甸、老挝、泰国交界处“金三角”地区的毒枭组织,也是令军政府极为头疼的因素。

若想完成消灭抵抗武装及毒枭组织的目标,必须要建立一个能坐镇中央、控制全国的大本营。然而仰光地处南部沿海地区,距离缅北地区过远,不能有效地对当地进行有效的控制。反观内比都,位置靠近缅甸中央位置,迁都至此后,完全能够将军事力量迅速地投送到国内各个位置,尤其是让政府视为心腹大患的缅北,对于控制和打击缅北少数民族武装,铲除毒枭组织,实在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缅甸迁都的第三点考量,在于仰光乃是英国殖民当局确立的都城,并不代表缅甸人民的意志(在此之前,缅甸的都城是曼德勒),可谓“名不正言不顺”。反观内比都,则是民族英雄昂山将军发动独立战争的重要基地,选择在此地建都,可以呼唤起百姓心中的民族自豪感,凝聚全社会的共识,以便共同保护、建设国家。

除此之外,仰光位于伊洛瓦底江入海口附近,虽然土地肥沃、交通便利,但处在地震带上,屡遭地震和海啸的破坏(1930年的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近乎摧毁整个仰光),“风水”很不好。正因如此,颇为迷信的军政府(缅甸是佛教国家),便通过占卜的方式,最终选定内比都这块“风水宝地”。虽然这个原因看似荒诞,但考虑到缅甸历代王朝都有依据占卜结果来定都、迁都的传统,军政府的做法也无可厚非。

除以上四点外,缅甸迁都内比都还有其他次要原因,在此不做详细展开。总之,仰光在成为缅甸的首都整整150年后被“抛弃”,由内比都取而代之。如今,内比都的建设已经持续15个年头,但由于工程量浩大,再加上缅甸财政吃紧,直到今天依然处于很初级的阶段,有关教育、医疗、商业、交通以及生活娱乐等相关社会服务设施很少,远未形成适合人类居住的社会功能,这或许就是匆忙迁都所带来的“副作用”吧?

缅甸定都仰光已经150年时间,后来为何要迁往闭塞荒凉的内比都?

我是雪上长留马行处,见字如见面。

缅甸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1044年形成了统一国家,1855年—2005年期间仰光为缅甸的首都,仰光位于缅甸南部的伊洛瓦底江三角洲,面积598平方公里,人口近800万,是缅甸的经济和文化中心,是全缅甸最发达和最富庶的地区,然而在2005年11月6日,当时的缅甸军政府突然下令,将首都仰光迁往内比都。

“内比都”原名彬马那,位于缅甸的中部地区,坐落在勃固山脉和本弄山脉间锡塘河谷的狭长地带,面积6450平方公里,比仰光大了近10倍,但人口少了8倍,内比都距离仰光400公里,距离第二大城市曼德勒320公里,曼德勒曾长期为缅甸古代王朝的首都,是英国人在1855年把首都曼德勒迁往仰光的,内比都就位于两大南北城市之间的位置。

从经济上考量,将仰光迁到内比都不利于缅甸的经济发展,二战后的仰光是亚洲地区最繁荣的城市,也是东南亚的金融中心,仰光聚集了世界各国的大使馆以及各种国际性组织,政府的迁都不可能把金融中心也迁到内比都,各国的大使馆和国际组织也未必会跟着过去,这样试必影响到缅甸的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但我们要知道,当时的缅甸政府是军政府把持,面临的是内外交困,国内要求民主浪潮高涨,国外欲颠覆军政府的意象也在形成,特别是2003年美国未经联合国授权,擅自军事入侵伊拉克推翻萨达姆政权,这给当时的军政府敲响了警钟,仰光面临印度洋,一马平川,无险可守,一旦国外实施军事打击,军政府将面临瞬间垮台的境地,所以,当时的迁都,经济不是考量的重点,重点考虑的是国内的政治和军事。

政治和军事上考量,内比都位于仰光和曼德勒之间,这有利于对两大都市的把控,特别是缅北很多地方多是少数民族聚集区,事实上处于半独立状态,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缅北地区就形成了多支少数民族地方武装,这些武装时常与政府军发生军事冲突,如何施行军事压制和政治协商是政府要做的头等大事,只有平息了缅北的军事动乱才有精力对付和安抚国内的民主浪潮,这是稳定政权的首要必选,缅甸是个南北狭长的国家,仰光太靠南,对缅北的政治影响力较弱,曼德勒又太靠北,容易形成和缅北少数民族地方武装正面交锋的局面,内比都的地理位置正正好,南可以继续对仰光实施政治影响力,北可以通过曼德勒与地方武装进行政治协商,如果真爆发国外入侵事件,内比都周围全是丛林山区,是个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不会像伊拉克那样,美国仅用了21天就占领了巴格达,综合来看,当时缅甸的迁都也是正确的选择,但如今看来有点不合时宜了,说不定以后缅甸还会重新把首都迁回到仰光,这不是没有可能的事,大家认为呢?敬请留言,评论。

谢谢阅读

缅甸定都仰光已经150年时间,后来为何要迁往闭塞荒凉的内比都?

缅甸迁都是2005年的事。当时缅甸官方给出的迁都理由有两点。

第一,仰光是当年英国殖民统治者给缅甸确定的首都,并不代表缅甸人民的意志。

第二,新都彬马那位于缅甸国家版图的中心部位,放射能力强,有利于政府施政。

注:彬马那(Pyinmana)被确定为缅甸新首都后,改名为内比都(Naypyidaw)。

这两个理由,第一点属于冠冕堂皇之词,听听就好了,不必当回事。第二点,就以现在的缅甸局势来看,倒是个说得通的理由。

因为仰光确实离缅甸腹地太远了,没有经济辐射力,缅甸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不起来跟仰光位置太靠南有直接关系。(缅北的密支那到仰光有大约1700公里)

而如果迁都中部,可以起到先发展中部,再由中部带动北部的连锁效应。

目前缅甸对新都的投入高达上百亿美元,城市面积铺的非常广,规划面积比上海还大。

虽说这么大的城市连个鬼影子都看不到,但是这个事情要从长计议。眼光要长远一点。

▲内比都双向20车道的大马路

除了经济因素外,首都定在中部,缅甸中央政府对东北部的控制力也会得到加强。

缅甸历来最不安分的区域就是掸邦,大家比较熟知的果敢、佤邦等,都位于掸邦。

以前首都定在仰光时,缅甸中央政府对掸邦的影响力几乎等于零。这方面,大家稍微看点新闻应该都知道的。

比如缅北的四个特区经营赌场生意,缅甸政府几次要求关停,都没人理会。但北方大国的相关部门协商了一下,就关闭了。这个原因很简单,缅北四个特区的水电、煤气以及通讯设施等等,全部都是从北方大国输送过去的。不听话,就给你全切掉。

2005年,缅甸搬迁到内比都后,新都就在掸邦西南侧,影响力和控制力都大大加强。

从2011年6月至今的缅甸内战,缅甸中央政府与克钦的战争,与果敢的战争,其实就可以视做是缅甸迁都后带来的附带效应。

注:1994~2011年,缅甸连续17没打内战

除了缅甸官方公开讲的两点原因外。缅甸人与外界对这次迁的原因,还有两种猜测。

第一种猜测认为缅甸迁都,是因为当时的缅甸军政府与美国的关系不好,为了避免美国的打击,便把首都从沿海迁到了内陆。

这种说法我觉得也有一些道理,但应该不是像很多人说的,认为这是迁都的主因。

因为缅甸人又不是土包子,啥年代了,美国想要进攻缅甸的首都,就算缅甸军政府把首都迁到北部野人山都没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就在内陆腹地,美军2001年攻打塔利班政权时,前后只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就打下了喀布尔。

并且2001~2005那个时间段,当时缅甸和美国关系没也闹到要开战的地步。

所以,缅甸迁都跟美国或许有点关系,但肯定不是主因。

第二种猜测认为是缅甸人迷信,当时有传言说缅甸军政府的一把手找人算过命,算命先生说不迁都,对他不好,会妨到他的事业发展。有了这个原因后,缅甸官方才开始为迁都找合适的理由。(缅甸政府公开的两点理由)

这种猜测有没有根据,不知道,因为当事人自己没承认。不过,缅甸历史上确实有根据风水大师的建议,每隔几代,皇族就会进行一次迁都的传统。

比如1861年前后,缅甸国王就是听了算命先生的话,把皇城迁移到了曼德勒。后来是英国人来了,开始了殖民时期,缅甸的首都才被确定在了南边的仰光。

缅甸定都仰光已经150年时间,后来为何要迁往闭塞荒凉的内比都?

一个国家的首都,往往都是该国的政治中心,对于国家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缅甸几乎是一夜之间就决定了将首都从仰光迁往内比都,不光是国际社会,对于缅甸国民来说都是一件很意外的事情。为什么缅甸突然之间就决定迁都了那?

地缘政治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熟悉缅甸的人都知道,缅甸是一个南北长、东西短的国家,缅甸北部有掸邦果敢自治区,就是保持军事独立的一片地区。但是缅甸的前首都仰光却在缅甸的最南部,对果敢缺乏有效的控制,很多人认为缅甸将首都从仰光迁往北部的内比都,是为了加强对缅甸北部的控制力度。

这个虽然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绝对不是缅甸决定迁都的主要原因,因为2005年缅甸国内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军事冲突,而且缅甸迁都也发生的太突然了,完全可以像巴西迁都那样,先把新首都建设好,然后再迁都。而缅甸的新首都内比亚那,到现在城市的基础设施还没有建设齐全,基本的生活保障都困难。这哪像迁都呀,完全是逃难呀!

纵观2005年的国际环境,缅甸军政府不但长期霸占政权,而且多次推翻民主选举的结果,到了2004年更是大规模逮捕参与游行的群众。在2005年初,美国斥责缅甸正处在暴乱的前奏,上一次被美国这么评价的国家是伊拉克。所以得知这一消息之后,缅甸军政府害怕沦为和伊拉克一样的下场,所以一直处在恐惧之中,到了2005年底就突然决定迁都。由此可以看出,对缅甸迁都起绝对作用的就是来自美国赤裸裸的恐吓。

因为地处沿海的仰光,四周是一望无际的平原,非常适合登陆和机械化作战,而内比都就不一样了,由于地处山地、丛林茂密,特别适合打游击战,而且内比都在缅甸独立之前还是缅甸游击队的驻地,所以最终决定迁都到内比都。

从这也能看出,美国是多么的霸道,一句话就能让一个国家被迫迁都。弱国无外交,国家当自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