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为何不叫江东省?

很多省份都有对应的地区,比如,湖南湖北,山东山西,广东广西,历史上,江东的出现率比江西还高,比如东吴江东,西楚霸王无颜再见江东父老等等,为啥现在却没有江东省了?江东省是不是现在浙江省?

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常常是根据其外在现象进行推测出来的,习惯了找寻参照物进行其他事物的判定,省份的名称就是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

我们对河南河北,湖南湖北以及山东山西这样的省份名称是不是很好理解,没有什么疑问。

当我们提到江西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江东。为什么江西省旁边的浙江省没有叫做江东省呢?

要想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历史上对他们的划分依据进行分析。

作为亚洲第一长河的“长江”,想必我们都不陌生,在世界各大河流中也是排在前几位的,拥有干流以及众多支流,从古至今,一直滋养孕育着各方大地和人民,是我们的“母亲河”。

整体来看,长江属于东西走向,我们听到的也大多是“大江南北”、“大河上下”等描述,可如今我们却为“江西”和“江东”所困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让我们来看一下长江流域的走势图:

从图中标记部分可以看到,长江在自西向东的整体流势中发生了改变,在此区域内变成了西南-东北流向,难怪人们把这片区域划分为江西和江东。

古代对区域的划分和名称的界定与现代的命名方式是不一样的,秦汉实行郡县制,东汉末期实行州-郡-县三级制;隋大业三年又重新实行了郡、县二级制;唐朝初年又划分行政区域。

之后的宋元以至现代,实行的区域分隔制度不断变化,界定方式不一样,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各地区所属范围和名称的变化。

我们要清楚,江西省并不是位于长江的西部,从地域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其实它在长江的东南部!

因为在唐朝的时候,经济重心南移,江苏和浙江的发展得到重视,当时都被划分在一个行政区内-江南道,发展到宋代时期,江南道又分为江南西道和江南东道,江西省其实就是从江南西道发展而来的。

在清朝的时候东被称为左,西被称为右,所以江东也可以叫做江左,江西叫做江右。

江东(即江左),是在长江自江西九江到南京走向发生改变之后所产生的称谓,泛指长江下游的江南一带。

我们最常听到的项羽在乌江自刎时说的“无颜见江东父老”中的“江东”就是指长江走向变化段的东部,包括现在的皖南、赣北、浙江、苏南以及上海等地。

三国时期划分了江东六郡,包括吴郡、会稽郡、丹阳郡、豫章郡、庐陵郡和庐江郡,这个时期的江东六郡所属的范围要还包括部分江西省地区,比现在意义上的江东区域要广阔的多。

随着社会的发展,势力割据局面的出现,江东的区域逐渐被缩小。

唐朝时期由于州郡级单位众多,中央政府不好对其进行管理,在开元年间设置了十五个道,江南东道应运而生,并且设立两浙道。

公元977年,为了管辖各州级单位,宋太宗废止了方镇辖州的制度,设立了十五路至二十四路,除此之外,还将一些重要的州称为府,江南东路就包括现在江苏、安徽长江南部的许多地方。

我们现在所说的“浙江”就是从江南东道和两浙道分离演化而来的。

江东是历史地理意义上所划分的辖区和称谓,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其包含的区域很多。

现在的浙江省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两者不能简单相等,在分清历史划分依据之后,浙江省为何不叫江东省也就一目了然了。

浙江为何不叫江东省?

江西是以江南的西部得名。唐属江南西道,后设江西观察使,为江西得名的开始;宋置江南西路,简称江西路;元设江西行省及江西湖东道;明置江西省,后改江西布政使司;清改江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而江东现在指的应该是浙江、江苏、上海和这些邻省的一部分 只是一个地区。这地区太广了,所以浙江不能叫江东省。

浙江

简称浙,古称“折江”,因省内最大河流钱塘江弯曲如“之”字而得名。

浙江,古称“折江”

浙江,唐属江南东道,设浙东观察使和浙西观察使;南宋又分两浙东路和两浙西路,简称浙东路和浙西路;元设浙东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明设浙江省,为浙江得名的开始,后改浙江布政使司;清改浙江省,省名至今未变。

浙江为何不叫江东省?

准确的说,江东之所以没有成为当今的一个省,是因为它所指代的地域跨越了当今江西、安徽、江苏和浙江四省。至于浙江为何不叫江东省,下面霄林天为您细细解说一番。

其一,江东即江左。

魏僖在《日录·杂说》中称“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子江北论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耳。”

古人习惯以左右来论东西,面南背北,左手边即是东边,右手边即是西边。明代著名的五军都督府就是如此,坐定中都、面南背北,区分出前后左右中五军。

因此所谓江左江右,亦或是江东江西,随便哪个江河都可以有,最重要的在于分开左右的那个点,也就是面南背北来分左右的地方。

知道了这个点,江东在哪就很清楚了,那这个点在哪里呢?中国最大的江就是长江,这个点就在长江中游的九江。

翻开中国地图,会发现长江自九江起,很明显向东北方向拐了个弯,蜿蜒直上到了南京,再改为平行纬线东入大海。

以九江为中心,面南背北,鄱阳湖以东的赣东北、长江南岸的皖南,一直到南京,就称为江左。

而鄱阳湖以西,江西大部、湘东北、鄂东南、皖西南、闽西北,被称为江右。

这与宋代江南东路、江南西路的行政区域大体相同。

明末清初的著名史学家谈迁,自称为“江左遗民”,他的家乡是浙江海宁,可能会让人就此误会江左就是浙江。其实谈迁所指的“江左遗民”,是以明代龙兴之地——留都南京来论的,表达了自己对明朝的缅怀。

其二,浙江怎么来的。

那浙江到底在不在江左的范围呢,可以说是部分被包含

从宋代江南东路的行政划分很明显看出,当今的浙江省,实际上是由两浙路和江南东路的一部分组成。

“浙,江水东会稽为浙江。”——《说文》

“浙”是钱塘江的古称“浙江”,而所谓两浙就是以钱塘江划分的浙东和浙西。南宋把两浙路拆分为“两浙东路”和“两浙西路”就是基于此。

浙江为何不叫江东省?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浙江跟江东这两个地方在历史上是什么位置。

江东,自江西九江至南京,长江向东北方向斜流,因此,此段以东地区称为江东。因长江在今安徽南部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江东所指区域为长江下游江南一带。在秦汉、三国时期,以安徽长江两岸划分,江北又称江西。(三国时部分江北地区属于江东六郡之地区)。唐宋时期今浙赣闽湘及苏皖鄂之长江以南地区为江南道,治所在苏州。后以天目山、黄山、怀玉山、武夷山为界,分江南道为东西两道。宋代的江东(江南东路)专指皖南、赣东及江宁府等地区,宋代的两浙路指苏南、浙江、上海。在清朝江东又叫江左,江西又叫江右。即今皖南、今苏南、今浙江、今江西东北部、今上海这片地区称作江东。

再看看三国时江东六郡。分别指吴郡(郡治江苏省苏州市)、会稽郡(郡治浙江省绍兴市)、丹阳郡(郡治初在宛陵,后移至建业即江苏省南京市)、豫章郡(郡治江西省南昌市)、庐陵郡(郡治江西省泰和县西北)、庐江郡(郡治安徽省庐江县西)。

而浙江春秋时浙江分属吴、越两国。秦朝在浙江设会稽郡。三国时富阳人孙权建立吴国。唐朝时浙江先后属江南东道、两浙道,渐成省级建制的雏形。五代十国时临安人钱镠建立吴越国。元代时浙江属江浙行中书省。明初改元制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辖11府、l州、75县,省界区域基本定型。清康熙初年改为浙江省,建制至此确定。

“浙江”是钱塘江的古称,意为曲折的江水。唐代时,分江南东道设立两浙道,是为“浙”字第一次成为地方政府的名称,“浙江”之名由钱塘江流域,延伸至北起长江,南至平阳,西倚茅山、天目山,东滨大海,囊括太湖、钱塘江、甬江、灵江、瓯江、飞云江、鳌江等几大流域的共同的政治和文化地理名称。明朝初年,设置“浙江布政使司”(初期不含太湖地区的湖州府、嘉兴府),治杭州,而一些靠近福建的地区以苍南金乡为界,划入福建行省。自此大致形成了延续至今的浙江省辖区域。

由此可见,江东的范围远比浙江要大,甚至某些朝代,江东包括了大部分的浙江地区。

浙江为何不叫江东省?

长江中游是从南向北流(偏东)的,长江的东边现在的江西、浙江、皖南、苏南在唐朝以前都泛称:江东(也叫江左),唐朝初年这块地方在一个行政区下:改称江南道!唐初江南道御史可是经常上史书记载的!

首先说明一点,江西省不在长江西部、而是长江东南部!他是从江南道拆分出来的、当时全称是江南西道、江南西路……沿革形成的!后期割走了广东、皖南……留下江西省!

浙江省也是从江南道拆分出来的……当时全称是江南东道!本来这趋势有可能变成"江东省",问题是江南东道太富、又不听话马上就再次拆分成:浙江东道、浙江西道,后又分分合合成两浙路、江浙行省……从此江东这个名字就消失了!最后把苏南割走……留下浙江省!

如果你有兴趣也可以查一下:广东、广西怎么来的?!从广信拆分出来的……

浙江为何不叫江东省?

江东乃是泛指,最初指长江铜陵以东地区,后面泛称孙权统治区。

由于古人称东为左,故江东又称江左。

所以,大范围的江东指苏南、浙江、皖南、江西东部地区,并不仅指浙江。

而且,浙江是独立水系,与江东所称的长江并无关系,以江东称呼浙江于理无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