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第一大败家子是谁?
民国是我国结束封建王朝之后进入了一个新民主主义的时期,在民国数十年的时间里中国遭遇了各种战乱,同样也是中国资本主义新兴的一个重要时期,虽然国家依然破败不堪,相对于清末已经改善了很多。
资本的出现自然也会让一些人成为了富二代,但那个时候的富二代有些因为缺乏大局意识,只懂得自己娱乐消遣也出了很多著名的败家子。
那么民国时期的第一大败家子又是谁呢?笔者认为若是从经济上来说当属帮助李鸿章推行洋务运动的盛宣怀所生的孩子盛恩颐,如果要是从家族事业上来说,那么应该就是张学良了。
张学良和这个盛恩颐两个人都曾是民国有名的大家公子,两个人的共同特点就是有着非常巨大的家业,张学良父亲则是控制了整个东北,从某种定义上说几乎是东北的一个土皇帝。
盛恩颐的父亲则是因为早年跟着洋务运动时期推行了第1波工业的发展,在此期间赚到了大量的钱财。
而至于有多少钱,现在没有人敢估计,但有学者认为他的钱财完全可以称得上中国首富。
那么两个人都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败家的呢?张学良在年轻的时候,可以说也是风流倜傥的一表人才,张作霖也一直将张学良当成继承人培养,但是张学良虽然说长得外表精美但却有点难成大事,从小都非常的好色,外出勾搭各种女人,后来吃喝嫖赌抽这几个习惯通通都染上了。
虽然张作霖给张学良在东北建立了如此庞大的家业,但是在张作霖死了之后张学良却并没有守好这份家业。
东北易帜之后,东北的实际控制权仍然在张学良手中,但是面对日本人的进攻,张学良却采用了非常消极的抵抗政策,以至于东北很快就落入了日本人的手中。
倘若他要是稍微有一点血性,那么东北也不可能被日本控制的那么快,因为当时东北空军要比蒋介石领导的中央空军还要强大。
结果张学良却原封不动的将这些修建好的飞机场以及大量的战斗机全部给了日本,为后来日本侵略中国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论败家来说,在民国他敢说第一,就没人敢说第二。
盛恩颐的父亲只是在经济上有所成就,所以盛恩颐也就从小喜欢花钱。
其实这也是与他的家庭有关,盛恩颐的父亲虽然说非常有钱,但是他的后代却不昌盛,盛恩颐上面虽然有几个哥哥早早去世,因此盛恩颐也就成为了盛家唯一的独苗。
而且他的名字也是慈禧太后亲自指定的,包括他的第一任妻子也是慈禧身边最喜欢的一个翻译孙家大小姐。
由于从小娇生惯养,所以盛恩颐长大之后挥金如土在上海地区是出了名的,比如说上海当年第1个奔驰汽车就是由他购买过来的。
孙家大小姐在嫁给盛恩颐之后为盛家添了6个孩子,可是尽管如此,仍然没办法留住盛恩颐的心。
盛恩颐在当时上海养了很多的姨太太,每个姨太太都有独特的院子还有用人在伺候,当然这些姨太太都给他扣了很多的绿帽子,这些大家都心照不宣,孙家小姐尽管知道但又没办法管。
相传当年盛恩颐特别喜欢赌博,而且经常将输东西当成一种骄傲,最多的是这一次他曾输掉了盛家在北京皇城旁边的一道街,折合成现在这恐怕就是天价了。
等到他晚年的时候,由于将家产全部都败光了过得非常的凄凉,有一次想去公园游玩,却因为买不起门票被拒之门外,后来自己得病了也没有钱去瞧病,最后死在了自家的门口。
民国时期第一大败家子是谁?
俗话说,发财不难,保财难。人一旦获得财富,总想着将其传承给子孙后世。然而,“富不过三代”的魔咒使得这些财富最终败于那些不肖子孙之手。说到民国时期的败家子,人们首先想到是盛宣怀之子盛恩颐和李鸿章之孙李子嘉。盛恩颐挥霍无度,一夜之间输掉上海百套房产,六十六岁饿死于祠堂;李子嘉在继承了巨额遗产之后,吃喝嫖赌抽,样样俱全,最终落得个朝不保夕贫病而死。但是民国时期还有一位与众不同的“败家子”, 一生痴迷收藏,宁死不舍,为护国宝“败尽家产”,他就是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
河南项城,不过是中原大地一座不起眼的小城。但近代以来,这里曾诞生了三大家族,即袁氏家族、高氏家族以及张氏家族。河南项城的出名,也是因为袁氏家族走出的极具争议的人物袁世凯,人们习惯称其为“袁项城”;高氏家族是真正的书香门第,真正的老牌名门望族,当年袁甲三、袁树三兄弟还没有发迹时,就曾经在高氏家族的高崃云家做过家庭教师,并因此而受益不小;张氏家族是从山西迁徙到项城的,经过几代人的经营,才有了后来的成就,而张氏家族在近代项城的地位不低,是因为出了个张镇芳。
张镇芳的祖父张致远,无意仕途,着重培养后辈。张镇芳的父亲张瑞祯中过举人,母亲是后来漕运总督刘永庆的姑姑,到了张镇芳时,家道逐渐中落。张镇芳后来考中了进士,被分配到户部任六品京官,慈禧西逃时,张镇芳一路追随,从此官运亨通。项城的张家和袁家也算是世交,张镇芳和袁世凯的关系也不错。后来,张镇芳的一个姐姐还嫁给了袁世凯的哥哥为妻。
张镇芳一生的仕途可谓是紧随袁世凯地位的变化而变化,袁世凯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时,张镇芳就先后任职了直隶差委总办,天津河间兵备道、署理直隶总督等职;袁世凯成为民国大总统后,张镇芳被任命为河南都督兼民政长;袁世凯复辟帝制时,张镇芳卖命吆喝,被列为“七凶”之一。后来,张镇芳因支持张勋复辟而被逮捕入狱。出狱后,张镇芳远离政治,涉足商界,先后出任了北方银行董事、盐业银行董事长等职务,在商场上也算是小有成就。
张镇芳虽然事业有成,但子女接连早夭,膝下无子成了张镇芳的心病。按照过去的传统规矩,张镇芳必须从家族子侄中过继一个,于是六弟张锦芳之子张伯驹被选中。从此,张伯驹的人生轨迹也随之改变。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六岁的张伯驹来到天津,正式认张镇芳为嗣父,开始了在天津、北京、上海的生活。
尽管当时的科举制度已经废除,新式学堂兴起,但张镇芳还是为儿子请来了旧式的家塾先生。张伯驹自幼就天资聪慧、记忆超群,九岁已能写诗,一部《古文观止》倒背如流,一时赢得“神童”的美誉。对于出生在这样一个官宦世家,父亲又是银行家的张伯驹来说,自然不会为了生活和前途而担心,自幼就发展自己的爱好,其中就包括对诗词歌赋、戏曲书法的爱好。成长于这样显赫的官宦家族里,张伯驹非但没有染上恶习,反而博文清雅、儒秀非凡。
清朝覆灭后,张伯驹从私塾来到英办学校念书,接受新学教育。按照张镇芳的意愿,最初为张伯驹设计的人生路线是进入军界。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春节,17岁的张伯驹随父亲拜访袁世凯,张伯驹面庞白皙、身材颀长,透出一股平淡如水、没有一丝烟火气的气质,深受袁世凯喜爱。在众人的眼中,都觉得凭借张伯驹的家族背景和他自身的才貌水准,将来无论是从商还是从政,前途都必将一片光明。
这一年,张伯驹考入了袁世凯建立的陆军混成模范团,两年后毕业,先后在曹锟、吴佩孚、张作霖的部下任职,一度做到了旅长。然而,张伯驹对于官场的腐败生活和堕落作风实在无法忍受。他更看不惯那些上层军官的趋炎附势和对百姓的蛮横欺压,最终于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不顾父母的反对,脱下军装,离开官场。
父亲张镇芳不想看到儿子终日无所事事的样子,就强行把他安排进自己的盐业银行,担任常务董事兼总管理处的总稽核。张伯驹虽然对银行的事情不感兴趣,但因当时前清的贵胄遗老将大批的珍贵文玩抵押在了政治背景深厚的盐业银行,其中就包括溥仪从皇宫中带出来的一批宫廷珍藏。张伯驹因此可以经常接触这些文玩珍品,逐渐对研究古典文化艺术、鉴赏名画墨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盐业银行工作的这段时间里,张伯驹没有学到挣钱的方法,却造就了超乎寻常的鉴赏眼光。
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的一天,张伯驹像往常一样去盐业银行上班。半路上一时兴起,走进了北京琉璃厂的一家古玩字画店。有了在盐业银行的历练,张伯驹对字画的鉴赏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准,他一眼就看中店里一件康熙皇帝御笔的书法作品“丛碧山房”。在张伯驹看来,这幅字与康熙平常的风格不太像,好像是兴致所至后的运笔,虽然形有区别,但神韵相通。于是,张伯驹毫不犹豫地支付了一千大洋将其收入囊中。因实在过于喜爱这幅字,张伯驹特意将自己的住所改称“丛碧山房”,并以 “丛碧”作为自己的字。从此,张伯驹开始了他的收藏生涯。这一年,他刚满三十岁。
张伯驹虽然家资巨万,但却从不追求奢华。他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穿丝绸,也从不穿得西装革履,长年一袭长衫。饮食随便,大葱炒鸡蛋对他来说也是上好佳肴。出行的汽车也不讲究,只要有四个轮子就行,没有一点派头。张伯驹唯一大方的,便是在收藏方面。生于豪门的他,出手大方,看准的古玩字画只需说个数,改天上门取钱即可,从不议价,张伯驹的败家由此而起。
由于出手大方,那时很多古玩字画商人都喜欢和他打交道,很快张伯驹就在收藏界混得风生水起。在长辈眼中,张伯驹就是个叛逆者、败家子,但家人对此无奈,只好随便让他自由选择。因为出手大方的缘故,张伯驹在京沪的古玩界有着很大的名声。但发生在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的一件事,让张伯驹第一次有了无力感,而且对此久久不能释怀。
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当时的北京局势紧张,日本人猖獗。前清恭亲王的孙子溥心畲担心家藏的珍贵文玩字画被日本人觊觎,加之家中拮据,于是打算变卖一部分家藏。英国收藏家大维德得知消息,便委托上海古董商叶叔重前往北京求购名画《照夜白图》。这幅画是唐代著名画家韩干的代表作,上有“韩干照夜白”字样,画中描绘的那匹马,是唐玄宗李隆基的一匹白色御马,据说夜间可以照亮夜空,故名“照夜白”。叶叔重以一万大洋的价格,就从溥心畲手中买走了这幅名画。张伯驹听闻这个消息后,立即给时任平津卫戍司令兼北平市长的宋哲元拍了封电报,希望其能阻止国宝外流,然而为时已晚。从此,《照夜白图》流落到海外。
还有一种说法是溥心畲通过太监卫福海义子卫广利开的“宝云阁”画铺,经古董商白坚甫之手,将《照夜白图》卖给了日本人。后来,日本人又转手卖给了英国人大维德,后几经辗转,此画为迪隆基金会所得。之后捐赠给了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珍藏至今,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不管哪种说法,结果都是一样的。张伯驹也因此大受打击,耿耿于怀,不能放下。而正是从这个时候起,他有了“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的决定。
《照夜白图》流失海外后,张伯驹唯恐溥心畲还会卖掉他家收藏的著名的《平复帖》。为了不让《平复帖》重蹈《照夜白图》的覆辙,张伯驹决定抢先将其拿下。《平复帖》,纸本墨迹,草书9行,纵23.7厘米,横20.6厘米,大约是西晋太安二年(公元303年)由陆机所作。《平复帖》是现存有据可查的年代最早的名家书法真迹,比王羲之的《兰亭序》还早五十余年。它因体现出了书法由隶变草、从章草向今草过渡的原生态,而具备有非常珍贵的学术价值,一直是收藏家的心头好。
为了得到《平复帖》,张伯驹先是请了琉璃厂悦古斋的老板韩博文出面与溥心畲洽谈,表示愿意收购他手中的《平复帖》,但是溥心畲当场开出了20万大洋的天价。要知道,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溥心畲的兄长溥伟将宅邸恭亲王府抵押出去也仅换来8万大洋。很显然,相对于之前出让《照夜白图》索要一万大洋,溥心畲这是有意为难张伯驹。
溥心畲
张伯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又托溥心畲的好友张大千做说客,表示愿出6万大洋求让,但溥心畲仍不松口。直到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事情出现了转机,当时溥心畲的母亲去世,坐吃山空的溥心畲要为母亲的丧仪筹款。张伯驹担心溥心畲会仓皇出卖《平复帖》,于是请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傅增湘居中周旋,表示不会趁人之危,溥心畲可将《平复帖》先抵押在盐业银行,借钱度过一时之需。可能是被张伯驹的真诚和执着所感动,最终溥心畲以4万大洋的价格将《平复帖》出让给了张伯驹。在得知张伯驹购得《平复帖》后,日本商人找上门来表示愿意以二十万大洋收购此贴,但被张伯驹以“黄金易得,绝品难求”为由拒绝了。
然而日本人并不死心,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张伯驹在上海上班的途中被日本军方绑架。张伯驹的夫人潘素立即通过张伯驹的兄弟孙曜东,找到了时任伪国民政府财务总长兼特务总管的周佛海。在中国政府高层的施压下,日本人不得不放弃绑架张伯驹,但是心有所不甘,便把张伯驹这个“肉票”转让给了其他绑匪。后者也清楚张伯驹的背景,向潘素索要300万的赎金,并允许潘素和张伯驹见一面。
当时的张家除了古玩字画,根本没有余钱。当张伯驹见到潘素时,一再要求,哪怕是自己死了,也绝不能动家里的字画,不能让国宝落入外国人的手中。就这样,张伯驹将自己的性命和安全置之度外,和绑匪消耗了八个月的时间,最终绑匪将赎金从300万降到了40万。潘素典卖了家里除了古玩字画以外能卖的一切东西,凑足了40万,将张伯驹赎了出来。回到家后,张伯驹大病一场。病愈之后,他和夫人潘素将所有字画缝入衣被中,辗转逃往相对安全的西安,才使得这些古玩字画得以保全。
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溥仪被迫离开紫禁城时,秘密带走了故宫历代藏画1198件,隋代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就是其中之一。这批画作除了一部分被溥仪送给日本人外,大部分被溥仪变卖后用于自身资金需求。就这样,很多的宫廷珍品字画流落民间。于是,北京琉璃厂的一些古董商纷纷前往东北长春寻宝,一些古董店还在长春、通化设立了分号,专门收购流散民间的皇宫珍藏。
《游春图》被北京琉璃厂振古斋的马霁川所获得,他准备将此画转卖于洋人,大赚一笔。张伯驹知道这个消息后,决定购入此画,马霁川开出的价格是80根金条。然而,张伯驹此前刚以11根金条收购了范仲淹的《道服帖》,手头也很紧张。但他实在不甘心《游春图》落入洋人之手,于是托与马霁川颇有交情的马保山从中斡旋,最终价格谈到了22根金条。
为了购得此画,张伯驹不得不变卖自己位于北京后海附近弓弦胡同的宅邸。这座宅院曾是李莲英的旧宅,是一座占地13亩的三进院落,堪称当时京城的顶级豪宅。最终,辅仁大学以21000美元的价格买下此院。由于马霁川等人不接受美元,只认金条。张伯驹只好将美元兑换成22根金条,交易时,马霁川借口黄金成色不好,最后又加价。随后,张伯驹的夫人潘素变卖了自己的首饰,又凑了6根金条,才如愿将《游春图》纳入囊中。
卖掉后海的府邸后,张伯驹一家搬到了海淀的承泽园居住。在旁人的眼中,认为张伯驹用自己的豪宅换了一幅画,这种做法实在有些不值得,但张伯驹却不以为然,还兴致勃勃地将海淀的居所承泽园重新命名为“展春园”,同时给自己又加了个封号“春游主人”。张伯驹的收藏并不贪多,都是“掐尖儿”的精品,购买书画珍稀,有着一掷千金的决绝。在几十年的收藏生涯中,张伯驹收藏了上百件的国宝。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他用另一种方式表达着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
新中国成立后,张伯驹觉得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于是陆续将自己所收藏的国宝捐献给国家。他先是将陆机的《平复帖》、杜牧的《张好好诗》、范仲淹的《道服赞》、蔡襄的《自书诗卷》、黄庭坚的《草书》卷等顶级珍贵书法共8件无偿捐献给故宫博物院,时任文化部部长的茅盾,奖励给他20万元,他没要。同时,他还将李白的真迹《上阳台帖》托人送给了毛主席,他说“因为李白书法浑厚雄壮,正合乎毛主席的气概”。 1958年,毛主席将《上阳台帖》转给了故宫博物院收藏。
此后,张伯驹又多次无偿将自己收藏的珍品捐出去,张伯驹凭借一己之力支撑起了故宫博物院书画收藏的半壁江山,晚年却家徒四壁,一贫如洗。他晚年时在餐厅吃饭不过几片面包,一碟果酱,朴素至极,还将没吃完的面包打包回家带给夫人,这时你很难将他与那个翩翩公子联系起来。张伯驹这一辈子其实就没有缺过钱,他从小富贵,钱来得快,花得也快。在他的心中,其实一直都没有钱这个概念。
1982年,84岁的张伯驹因感冒住到了北大医院,由于他的级别不够,住不了单人病房,家人担心交叉感染,决定给他转院。当转院证明开好之后,张伯驹已经在简陋的集体病房中停止了呼吸。他从富贵中来,却在平凡中离开。启功先生对他评价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下民间收藏第一人。”
民国时期第一大败家子是谁?
民国第一败家子,非常的富有,然后把钱给败光的,当属上海第一公子哥盛恩颐,如果不知道这个人,他老爹一定知道,盛宣怀,晚清大名鼎鼎的洋务代表人物,超级富豪,官至从一品邮传部尚书,更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这个人背靠李鸿章,打败了左宗棠身后的胡雪岩,盛宣还有多少实业呢,创办中国第一个民营轮船招商局,第一个电报局,第一家银行,第一条铁路,第一个钢铁企业,第一所高校等等,太多第一,反正当时全国的铁路修建权、煤矿开采权,冶炼权,几乎都在他一个人手里,就是这么牛掰,盛宣有多少钱,没人知道。
盛宣怀民国像。
就是这么一个超级无敌巨无霸富豪,先有3个儿子,结果2个早夭,老大活到40多岁也病死了,唯独剩下排行老四的盛恩颐,而且还是老来得子,传闻名字还是慈禧给起的,所以盛宣怀对其格外宠爱,从小娇生惯养,盛宣怀平时忙于政商,又缺少对其严加教育,盛恩颐长大后成了纨绔子弟,留学英美回国娶了孙宝琦的女儿孙用慧,民国总理是他老丈人,起点就是这么高,在1916年盛宣怀去世后,才24岁的盛恩颐更是无人管教,最终成了挥霍无度的公子哥。
图为盛家小姐们的琴书生活。本来盛宣怀死前对遗产作了安排,家里人一人分一点,剩下的大头创立义庄,动利不动本,意思是每人分点活钱,剩下的资产组个类似基金的形式,每年基金分红,这样不需要动用本金,可细水长流,家族有一切事务,包括这个义庄,聘请律师楼负责,当时盛宣怀的正妻还在世,叫庄德华,由她负责义庄的打理,而盛恩颐正是庄夫人的儿子,庄夫人在世时,家族继续风光,1927年庄夫人死后,家族无人掌舵,盛恩颐成为核心,家族资产的噩梦开始了。
图中男子正是盛恩颐。有人曾说,再有钱不能沾赌,钱有数而赌无数,也有人说,再有钱也不能沾毒,那是会要命的,刚好,盛恩颐这两样都沾,而且嗜毒成瘾,嗜毒如命,他赌博都一条街一条街的输,北京路、黄河路,那都是上海最繁华吸金的街铺,全给输掉,他抽大烟颠倒黑白,连他儿子都说,不是在睡觉,就是在抽大烟,一边抽大烟一边批文件是他最忙的时候,以至于后来赌的没钱了,开始卖家里的古董,后来为日本人卖命,负责苏浙皖赣鄂五省的盐务,成为最大的盐贩子,对国人敲骨吸髓,但很快又败光。
民国时期赌场内的景象。再说说家族基义庄基金的情况,盛宣怀是个人物,但太过富有,奢华的生活让后人都有纨绔的习气,缺少了魄力和才干,特别是在风云变幻的民国时期,偌大的财富哪个不想抢食,庄夫人死后盛恩颐主持家族事务,自己的份儿挥霍一空后,打破家法私分了义庄基金,各方势力也来敲诈其家财,或充军费,或入股,或收购等,用明争暗夺的手段,将财富纳入囊中,最后仅有拙园义庄剩田4600余亩勉强维持,解放后也结束了它使命,最后仅守着几间祖屋,过着穷困潦倒的日子。
民国时期第一大败家子是谁?
说起历史上那些“挥金如土”的富家公子哥,我还是很羡慕的,曾经一度幻想自己要是能做一个富二代该有多好,别人谈论我的时候,真希望听他说一句:你啥也不是,不就是你爹有几个臭钱吗?
当然,这是不正确的三观,我现在努力的想要做富一代,争取让别人说我儿子的时候,能说上这样一句。
可以说,不是随便谁都能“啃老”的,能“啃老”的也是实力的一部分。
说起民国的“啃老”第一人,我觉得非盛宣怀的儿子盛恩颐莫属了,堪称民国第一大败家子盛恩颐。
说起盛恩颐的父亲盛宣怀,大家应该是会有一些了解的,盛宣怀有很多个头衔,但是最著名的还是“红顶商人”、“中国商父”的标签,主要是盛宣怀是官办商人,也是11项“中国第一”的创造者,主要是创办工业,同时促进商业的发展。
除此之外他依靠李鸿章的背景,打败商业大亨胡雪岩,一举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商业巨鳄,而盛宣怀一统民国的商业命脉后,他的财富更是愈来愈多,可见盛宣怀还是有一定的手腕和手段的。
但是对盛宣怀而言,即使有如此之多光鲜亮丽的头衔,他也有自己的苦恼,那就是他们盛家人丁不旺。
盛宣怀的妻子给他生下了三儿三女,但是儿子全部夭折,只有女儿长大了,盛宣怀的第二个老婆给他生下了一个女儿后,就撒手人寰了。
直到后来第三个给盛宣怀生下两儿一女,其中一个男孩存活了下来,这让年近半百的盛宣怀很是开心,晚来得子有多疼爱这个小儿子自然不用多说了。
当初盛宣怀为了这个小儿子,还特地进宫拜见慈禧太后,让慈禧太后为他的小儿子起名字,后来慈禧太后为他的儿子起名为“恩颐”,从这一举动就足以看出盛宣怀有多疼爱这个儿子了,这也就为盛恩颐长大后骄纵奢靡的作风埋下了种子。
在盛恩颐的成长过程中,他的生活环境可以用荣华富贵、锦衣玉食来形容了,并且全家没有一个人敢违背他的意愿,可以说盛恩颐活出了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学习环境更是由当时最出名的老师教授,后来盛宣怀为了让他接受先进的教育,更是让盛恩颐出国镀金,盛恩颐先后去过伦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
只可惜优渥的生活环境让他渐渐迷失了自己,他变得越来越玩物丧志,不仅不好好学习,每天还和一些上流的公子哥寻花问柳,整天招惹是非。
后来盛恩颐回国后,父亲盛宣怀帮他安排了职位,初入职场就是汉冶萍公司的总经理,所以说含着金汤匙出生,就是不比一般人。只不过盛恩颐还是凭借一己之力,败光了他的老父亲一点一点建立的商业王朝。
盛恩颐的一天几乎是从下午开始,因为他几乎白天都在睡大觉,就算是去上班,也是一边抽着大烟,一边办公,夜晚的生活就是寻花问柳和赌博,他的好色好赌可是声名远播。
不管了不了解他的人,都听说过盛恩颐的事迹,为了出风头,当时中国的第一台汽车就在盛恩颐的名下,任何时髦、新鲜的物件,在民国时期,盛恩颐一定有一份。
因为他在家排行老四,所以他很喜欢4这个数字,自己的车牌也是“4444”,车牌甚至是银制的,所以盛恩颐的可以说是很“土豪”了。
要是说一般的好色与招摇,其实顶多算是一个纨绔子弟,盛恩颐能够号称民国第一败家子,那还是有着一定的硬实力的,其最厉害的一次败家行为,据说在一次赌博中,输掉繁华地段的100多栋楼,这个记录,估计至今无法能够打破。
当真是盛宣怀攒下多少家底,盛恩颐就要败光多少。
只是就算有无数的钱,也终有一天会花光,不能赚钱,只能花钱的日子,终究是回天无力。就这样盛恩颐一天一天花光盛宣怀的老本,盛恩颐越来越穷。在新中国建立后,盛恩颐甚至连进公园的门票钱都拿不出来,真是人各有命,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所以民国的第一大败家子盛恩颐真是给我们提个醒了,花钱有度,免得局面太难看。
民国时期第一大败家子是谁?
中国有句最贴近现实的古话:"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虽然话听起来有点糙,但理不糙。很多人通过自己辛苦的拼博努力,打拼下了万贯家业,但最后毁于:吃,喝,嫖,赌,毒"五毒惧全"的子孙手里。
我们今天讲的是,民国时期第一大败家子。相信大家读完之后都会惊叹,怎么会有如此能挥霍之人?当然挥霍之后结局必定是很惨的,这人就是盛恩颐。
盛宣怀是他的父亲,我们学历史都学过,盛宣怀创造了我国很多个第一,他出生晩清,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被清朝重臣李鸿章看好,收入左右,所以这么有才能的人,自然不用说家产肯定很庞大的,但是很不幸被盛恩颐嚯嚯底朝天。
盛恩颐是盛宣怀最宠爱的儿子,不是因为他多么有才华,而是因为盛宣怀有三房老婆,大老婆给他生了3个儿子3个女儿,但是都不幸夭折,二老婆自始至终只给盛宣怀生了一个女儿,小老婆生了2个儿子1个女儿,其中一个儿子也夭折,所以盛恩颐成了家中独苗,自然也娇生惯养。
俗话说得好:"娇儿必败儿”。盛恩颐作为家中独苗,必然被宠爱的不着边,而他自己也被养成了一身大少爷坏恶习,尤其是骄奢的很,由于有一位牛气的父亲,盛恩颐在上海滩挥金如土的性格是整个上海无人不晓得,他买了一辆进口车,是当时上海第一个有私家车的,而且他还不满足为了彰显他的与众不同,他把他的车换成了银的,妈呀!真的是行走的人民币,而且还把自己的名字也刻了上去,不仅如此,他的车牌号也很牛逼是四个四,因为他在家里排行老四,所以他这么一辆拉风的车开到那里都很惹人眼球
他不"仅对自己阔绰,対自己的老婆们也是宠爱的很。他给他的每个太太都配有一幢洋房和一辆小轿车,这可真的是省的他的太太打架了。而且他为丁骑马,在巅峰时更时养了七十五匹马来供他自己骑,这简直是惊呆了,但是这真的还不是让你惊掉下巴的举动。真正历害还在后面,由于他是他爸爸心头肉,所以从开始他爹就给了他一个经理的位子,而从小就过着如此奢侈,怎么会知道白手起家的艰辛,在当了总经理之后,没有一天是好好的在这个职位上工作的,他虽然天天早出晚归,但是不是为了工作,而是为了赌博。
他染上赌博之后,更是创下了一个记录,一夜输掉了100多栋房子,按照现在房价来说他一下可输掉了几十亿,当真是财家子!即使再大的家业也顶不住他如此挥霍,所以没多久他们家的家产就被他给挥霍的差不多了,到了晚年他和李鸿章的儿子两人一起去溜达,想进一个公园,但是没钱买门票。后来死在了自己的家门口,他是民国第一大败家子,
民国时期第一大败家子是谁?
何为败家子?败家子一词用现在网络流行语来说就是“坑爹”、“拼爹”、“散财童子”。他们有相同的特点就是出生在了非富即贵的家庭,从小优渥的生活条件养成他们任性妄为的性格, 靠着祖辈积累的财富,不务正业、肆意挥霍家产,这就是败家子的典型。
为什么越是家庭殷实的家庭越容易出现败家的孩子呢?其实这跟我们根深蒂固的思想有关,从古至今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有这样的想法,再苦不能苦孩子,所以在教育上的对孩子也是倾尽所有满足孩子的需求,到最后孩子却离自己的期望越来越远,这也是有些名门望族家族应了那句话“富不过三代”,原因可想而知。
民国虽被称为“乱世民国”,但遭苦受难的永远都是社会底层的人,对于当时名门望族的贵族孩子却没有多大影响。
那些权贵人家靠着族辈从底层翻身上来,慢慢积累成为家喻户晓的望族,等到这些败家子长大的时候,他们的祖辈人往往都是社会上的精英阶层,人脉关系的优势不言而喻。
民国时期的名门望族有很多,败家的公子哥也不在少数,如:袁大头的儿子袁克文、军阀头子卢永祥的儿子卢小嘉……等等,要说民国时期第一大败家子,那就数东北王的儿子小六子了,但历史的关于他的记载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他父亲创下的半壁江山却真实的葬送在他的手中,所以第一大败家子大家都心知肚明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