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灭亡后,九位总督的最后下场如何?

清朝末年,总督的权力是相当大的,论品级都要高过巡抚,总督在清朝其实就是名副其实的封疆大臣。

当时清政府共有11位总督,而其中2位主要是管理漕运事宜,其他9位呢,就是下辖到各省或多省的地方总督了。

随着清王朝的灭亡,9位地方总督最后的下场又如何呢?

首先是直隶总督—张镇芳,相对而言他的身份比较特殊。他是袁世凯兄嫂的弟弟不说,他还是有民国四公子之一张伯驹的养父。

所以他一直支持袁世凯恢复帝制,后来也曾参加了张勋的复辟计划,最终复辟失败后投身商界。弃政从商后的他,也很会做生意,并乐善好施。于1933年病逝,享年70岁,也算不枉此生。

然后是两江总督—张勋,他就是“丁巳复辟”的主谋,在一定意义上应该有些臭名昭著。在复辟失败后,狼狈的逃到了荷兰的驻华大使馆。并最终于1923年病死在天津,属于北洋军阀的他混的很一般。

东三省总督—赵尔巽,他绝对是最有个性的“清官”。其实他在东三省任职总督的时间都不到一年就辞职了,之后还拒绝了袁世凯的邀请。他的世界里,只有清朝,连最后的职位都是“清史馆馆长”。于1927年病逝,时年83岁,他所编的《清史稿》,在他去世的第二年正式出版。

四川总督—赵尔丰,他是赵尔巽的亲弟弟。但他的才干和能力却与赵尔巽相差甚远,要不是赵尔巽调任东三省,哪会有他四川总督的名讳。他在四川任职时胡作非为,甚至策划兵变,最终于1911年被杀。可以直白讲,若是没有赵尔巽的帮衬,他什么都不算。

两广总督—张鸣岐,他一生的所为,甚至让人觉得恶心。起初他镇压了黄花岗起义,而后又在武昌起义爆发时逃到日本,最可恨的是他还公然投敌,和当时的汉奸王揖唐等为伍。于1945年在天津病逝,终年70岁。

湖广总督—瑞澄,他可是满洲正黄旗之后,血统纯正。但年少时却有“京城三恶少”之一的称谓,好在年长后逐渐收敛心性,为官还算颇有口碑。可武昌起义在他的管辖地是推脱不了的,他为逃罪去了日本,清灭了后返回上海。于1915年病死,享年52岁。

闽浙总督—松寿,他是满洲正白旗之后,也是唯一一个为大清尽忠到最后的总督。武昌起义后,有人劝他交出权利投降,可他一心只有大清朝,一直抵抗直至兵败,而他吞金自杀。

云贵总督—李经羲,他也算是名门之后,是李鸿章的侄子。在9位总督中,可能只有他的才干与赵尔巽最为接近,甚至当过几天国务总理。于1925年病逝,享年65岁。

最后陕甘总督—长庚,他也是满洲正黄旗之后。他无疑是9位总督中最具将才的人,并且属他有政治意识。睿智的长庚在溥仪逊位后,便磊落的自行离职,可谓聪明人也!于1914病逝,享年71岁。

大清灭亡后,九位总督的最后下场如何?

九大总督,两位追求复辟梦想,一位为大清殉葬,一位被革命党杀害,一位成为民国军阀,一位成为汉奸,剩下的三位基本上等于归隐。

清朝初期,总督的数量并不固定,乾隆以后形成定制,全国共有八位总督,光绪年间,又增加了一位,东三省总督,管理东北三省事物。所以清朝灭亡时,一共有九位总督。

清朝的九大总督按道理都是总督,但是其排名也是有先后的,直隶总督基本上可以排名第一,但是东三省总督在清末出现后,两者不相上下。

然后是付税重地两江地区的两江总督,再往后是两广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云贵总督。

那么辛亥革命时,各省的总督是如何应对的呢?清朝灭亡后,九位总督的结局如何?

1、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半归隐)

东三省总督设立的时间比较晚,原因就是清朝一开始对于东北老家的管理和关内不一样。关内大部分都是行省制度,地方上设立总督和巡抚为封疆大吏,并且重要的地方有八旗军驻防,但是八旗不管民政。

清朝初期,满人认为东北是自己的龙兴之地,所以对东三省实行封禁的政策,禁止汉人出关移民,这样关外为皇家禁地,自成体系。其实就是由八旗驻防将军和州县民政系统分开治理,只是八旗州县民政系统从属于八旗驻防系统。

清朝末期,禁止移民的政策废驰,州县系统增多,慢慢的东三省偏向于行省制度。同时由于当时沙皇俄国对东北虎视眈眈,清政府认为在东北设立总督,改为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东北的统治。

光绪三十三年三月初八日(1907年4月20日),清朝正式改东北三省为行省制度,改盛京将军为东三省总督,兼管三省将军事务,随时分驻三省行台,增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巡抚。第一任总督是徐世昌。

东三省总督的权力是很大的,在东北三省巡抚直接就是总督的次官,重要的事情必须汇报总督,巡抚不能直接上奏。并且三省的堂印,只要总督在本省,一律由总督掌握。关内总督和巡抚都是相互制约,但是在东北,总督就是最后说了算的人。

不过东北三省总督存在的时间太短了,只有三位,最后一位是赵尔巽。我们看一下他的结局如何?

赵尔巽,他是汉军正蓝旗人,1844出生在铁岭的一个官宦家庭。所以赵尔巽少年时就醉心于功名,1867年中举,1874年中进士,可以说也很顺利。他和大多数为官者差不多,先从翰林院任职,后来又任分道的监察御史。

1886年,赵尔巽开始外放地方任职,从知府干起,历任按察使、布政使、巡抚等高官,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1月,赵尔巽由山西巡抚调任湖南巡抚。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赵尔巽任盛京将军,相当于后来的东三省总督地位。在东北为官两年后,赵尔巽转到四川任职总督。

宣统二年(1911年),赵尔巽回到东北任东三省总督,位高权重。可是没多久,就爆发了武昌起义,革命的大火全国蔓延。当时东北的革命者也想要约定时间起义,赵尔巽以“保境安民”为名调集大军准备镇压,革命被迫转入地下。

后来形式对清政府不利,虽然赵尔巽明面上赞成共和,但是实际上他已经成为革命者的公敌。所以民国成立后,赵尔巽就被解除职务,回青岛隐居。

袁世凯成为大总统后,想拉拢赵尔巽出山,赵尔巽以“不当贰臣”拒绝。但是后来,赵尔巽表示只要袁世凯给自己的弟弟赵尔丰“昭雪罪名”,他就出山。袁世凯真的照做了,赵尔巽出来为袁世凯做事,纂修清史。

民国十六年(1927年),赵尔巽花费大量心血的《清史稿》终于完成。同年9月3日,赵尔巽在北京病逝。第二年,《清史稿》正式付印出版。

赵尔巽属于忠于清朝的那种官员,但是他又比较倾向于新政改革,应该属于维新派,做了很多进步的事情,从骨子里还是忠于清朝的顽固派。

赵尔巽和张作霖关系很好,据说张作霖谁都不怕,但是只听赵尔巽的。赵尔巽刚当上东三省总督时,就用计招降了张作霖,张作霖很感激赵尔巽能给自己的仕途带来利益,拜赵尔巽为义父。

武昌起义后,赵尔巽重用的也是张作霖,虽然后来赵尔巽回到青岛隐居,但是张作霖一直不忘记赵尔巽的恩情,修《清史稿》时,钱不够,张作霖还出了一笔钱帮助赵尔巽。

2、直隶总督———张镇芳(积极复辟)

直隶总督,正式官衔为总督直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管理河道兼巡抚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首任总督为苗澄。

直隶总督在总督里面最有权势,东三省没有总督之前,直隶总督位列总督之首,清末时期还兼任北洋大臣,权力更大。

最后一任直隶总督是张镇芳,他袁世凯兄嫂之弟,当了十天的直隶总督清朝就灭亡了。

张镇芳也是走的科举之路,光绪十一年(1885年),张镇芳以乡试第一名的成绩,成为举人。1892年,举进士,时年二十九岁,随后在户部干了八年的京官。

八国联军侵华后,袁世凯慢慢的开始崭露头角,李鸿章死后袁世凯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这样张镇芳也是步步高升。

清朝灭亡前张镇芳担任直隶总督,十天后,清朝灭亡,可以说他是在位时间最短的直隶总督。而在位时间最长的要数李鸿章。

民国时期,袁世凯任命张镇芳为河南都督兼民政长,后来因为杀害了对共和有功的朱丹陛,袁世凯以“剿匪无方乱杀青年”之名将张镇芳撤职。

1917年,张勋复辟时,张镇芳积极参加,复辟失败后,张镇芳以内乱罪被捕,判处无期徒刑。

后来在儿子张伯驹积极营救下,张镇芳出狱。

1920年任北方银行董事长.。

1928年弃政从商,任盐业银行董事长。

1933年病卒,时年70岁,葬天津东南郊吴窑村。

3、两江总督———张勋(积极复辟)

两江总督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江苏(含今上海市)、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军民政务。由于两江总督管理的地方是国家最富庶的地方,所以两江总督的地位也很高,还兼任南洋大臣。

最后一位总督是张勋,提起张勋大家都能想起那个有“辫子军”之称的辫帅。

张勋是武将出身,在长沙当兵,随清军进入广西参加过中法战争,当过参将。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隶属袁世凯,任新建陆军工程营管带(营长),行营中军(督练处总务长)。

后随袁到山东镇压义和团。1899年升至总兵。1901年调北京,宿卫端门御前护卫,多次担任慈禧太后、光绪帝的扈从。

1909年(宣统元年)溥仪即位后,历任江南提督,率巡防营驻南京。

武昌起义时,张勋被任命为两江总督,积极镇压革命军,后来虽然民国成立,但是张勋一直有个复辟的梦想,他不让部下剪掉辫子,因此被称为辫子军。

1917年,张勋趁着段祺瑞和黎元洪之争,帅辫子军北上,扶植溥仪复辟。没过几天,被段祺瑞打败,复辟闹剧结束。1923年9月12日,张勋因病在天津逝世,终年69岁。

4、闽浙总督———松寿(忠于大清,吞金自杀)

闽浙总督统管福建、浙江、台湾三省军民政务,末代总督为松寿。

松寿是满洲正白旗人,也是一步步的从按察使、布政使,再到巡抚,最后升到了总督。只可惜他上任闽浙总督时,清朝已经走到了末路。

武昌起义爆发后,福建的新军也发动了起义,1911年11月8日,福建谘议局议员劝告闽浙总督松寿交出政权,但是松寿顽固不化,组织旗兵拼死抵抗,最后吞金自杀,可以说松寿是九位总督中最忠于大清的。

5、湖广总督——段祺瑞(民国皖系军阀)

湖广总督是负责管理湖南和湖北两省的总督,末代总督为段祺瑞。

段祺瑞,北洋军阀主要人物,民国时期的政治家,被称为北洋三杰之一的北洋之虎。1916年至1920年为北洋政府的实际掌权者。

1924年至1926年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段祺瑞号称“六不总理”,曾四任总理,四任陆军总长,一任参谋长,一任国家元首。

段祺瑞早年考入李鸿章创立的北洋武备学堂,分到了炮兵科,学习成绩优异,深受李鸿章的器重。后来又派到德国留学,回国后被袁世凯相中,训练北洋新军,在这以后,袁世凯一步步的重用提拔段祺瑞,使其成为了袁世凯的左膀右臂。

后来武昌起义爆发,段祺瑞在国外留过学,他深知必须改革建立共和制才能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1911年,段祺瑞率前线北洋将领46人联名致电清政府吁请清帝退位,结束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这是一造共和。

袁世凯称帝时,段祺瑞极力的反对帝制,二造共和。1917年张勋复辟,段祺瑞率兵讨伐,使复辟破产。这是三造共和。

段祺瑞当政时,想用武力统一中国,可是与后来继任总统的冯国璋意见不统一,虽然两人原来都是袁世凯手下的北洋军,但是袁世凯死后,二人已经分裂为皖系和直系。

1920年,皖系直皖战争中失败,段祺瑞下野,虽然后来段祺瑞又被推举为“临时执政”,但他已不是作为皖系首领执政,而只是各派军阀争夺权力的缓冲人物。

1926年年4月9日被冯玉祥、鹿钟麟驱逐下台,从此段祺瑞在也没有涉足政坛,在天津隐居时,拒绝日本人的拉拢,有很强的操守。后来离开天津到上海,逃离日本人的势力范围。

1936年11月1日段祺瑞胃病突然发作,2日在医院病逝,终年七十二岁。

有人说段祺瑞三造共和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可是我觉得段祺瑞还是有爱国之心的,从他拒绝日本人拉拢就可以看出。段祺瑞本人不嫖不赌,不受贿,就连张作霖送给段祺瑞一些东北土特产,段都不要。晚年段祺瑞生活拮据,还要靠蒋介石来救济,不得不佩服段祺瑞的操守确实可以。

6、两广总督———张鸣岐(投机取巧小人,汉奸)

两广总督负责总管广东和广西两省的军民政务,末代总督张鸣岐。

张鸣岐,山东省无棣县段家村人,1875年出生,1894年考取举人,1898年得到了广东布政使岑春煊的赏识。后来岑春煊署理两广总督,张鸣岐也步步高升,1907年任广西巡抚,1910年因贿赂庆亲王奕劻而得署理两广总督。

张鸣岐这个人仇视革命,曾经镇压过广州黄花岗起义,杀害革命党人林觉民。武昌起义爆发后,广州也是响应了起义,张鸣岐还被大家推举为都督,可是他害怕革命党人清算他的罪行,吓得逃到日本。袁世凯执政后,张鸣岐回来当过民国的官员,支持袁世凯复辟称帝。抗日战争时期,做了“汉奸”,1945年在人民的讨伐声中去世。

纵观张鸣岐的一生,就是一直在投机,想当年投在岑春煊门下,张鸣岐步步高升。后来岑春煊失势,张鸣岐又投到了奕劻门下,还用重金贿赂奕劻,得到了两广总督的高位。

清朝灭亡后,张鸣岐逃走,回国后,又投靠了袁世凯,到最后又投靠了日本人,做了汉奸。张鸣岐充分展现了“有奶便是娘”的人生信条,1945,张鸣岐终于在人民的一片骂声中去世,结束了自己罪恶的一生。

7、陕甘总督——长庚(归隐)

陕甘总督负责总管陕西、甘肃和伊犁三省的军民政务,末代总督为长庚。

长庚,满洲正黄旗人,当过驻藏大臣和伊犁将军。宣统元年,长庚迁任陕甘总督。宣统三年,武昌起义后,西安也爆发了起义。

前陕甘总督升允奉命督办军务,和长庚一起镇压。逊清帝退位后,长庚心灰意冷,把总督印交给布政使赵惟熙离去,1914年去世。

8、四川总督——赵尔丰(被杀)

四川总督主要负责四川一省的军民政务,最早的时候,四川只有巡抚,后来四川还归过陕甘总督管辖,乾隆皇帝时期,四川设立总督专门管理四川事务。

末代总督为赵尔丰,赵尔丰是盛京将军赵尔巽之弟,早年当过知县,受到山西巡抚锡良的赏识,锡良调任四川总督之后,他也跟着去了。

赵尔丰平叛过西藏巴塘叛乱,因为杀人过多被称为“赵屠夫”,但是赵尔丰很关心百姓的生计,在川藏地区推行了很多好的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1911年赵尔丰接替哥哥赵尔巽出任四川总督,当时四川发生了保路运动,一开始赵尔丰还同情保路运动的人们,一面开导民众,一面电恳内阁“筹商转圜之策”,后又参劾盛宣怀,请求朝廷查处盛宣怀。

但是朝廷没有同意赵尔丰的意见,反而让他镇压民众,赵尔丰没有办法,只有镇压,可是川军都不愿意镇压。朝廷只有派湖北新军平叛,最后导致武昌兵力空虚,发生了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后,四川也成立了军政府,赵尔丰被新军尹昌衡诱骗,主动交出军权后被抓捕处决。

9、云贵总督———李经羲(半归隐)

云贵总督负责总管云南、贵州两省的军民政务。末代总督李经羲。

李经羲是李鸿章的侄子,历任按察使、布政使、广西巡抚、云南巡抚。1909年2月,升任云贵总督。李经羲这个人比较开明,他当年曾兼任云南讲武堂的总办,立主要办讲武堂。

朱德当年从四川去报考云南讲武堂,因为路途遥远,过了报名时间,门卫不让进,朱德与门卫争论。李经羲正好从门口过,他知道后,感觉朱德步行从这么远的地方来报考,是个有毅力和大作为的人,所以李经羲决定直接录取,朱德后来多次跟人提起过此事。

革命爆发后,李经羲知道清廷气数已尽,也没有太大的反抗,并且之前李经羲对于革命党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蔡锷并没有为难他,礼送出境。

清朝灭亡后,当时的清末高官,有的心系前朝,努力为复辟而奔走,像刘廷琛、于式枚、劳乃宣等人。

当然也有人像徐世昌、赵尔巺、柯劭忞等人,他们属于“顺应潮流”,继续为袁世凯效力。

毫无疑问,李经羲属于后者,他应招出任政治会议议长、参政院参政,但是他并不完全忠于袁世凯。

1917年,李经羲接受总统黎元洪之邀,出任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但是随后发生张勋复辟,所以任职一周就去职了,后人把他称为“短命总理。

1925年9月18日在上海病逝,终年65岁。

李经羲还是属于比较开明的,当年蔡锷身处困难时,李经羲还资助他500块银元,还将人家揭发蔡锷反朝廷的密信拿给他看,劝其小心谨慎从事。

武昌起义时,蔡锷劝他一起革命,但是他以世代受清朝厚恩没有同意。不过正当云南蒙自总兵与革命军对战时,革命党人逼迫李经羲写一封劝降信,李没有办法写了,结果保住了李经羲的一条命。

蔡锷说服部下,以李经羲有功于革命,所以礼送出境。由此可见,蔡锷和李经羲的关系还是比较好的!可是虽然李家“世受皇恩”,但是后来李经羲还是出来做民国的官,所以他不算死忠于清朝的。

小结:总的来看清朝灭亡后,真正为大清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只有闽浙总督松寿。其实武昌起义爆发后,各地的督抚大部分都采取观望的态度,真正为清朝战斗到最后的总督和巡抚很少。因为他们知道,如果改朝换代,他们摇身一变也可以继续为官。清朝末期,中央政权势弱,早在八国联军时,各地督抚就敢不听慈禧的命令,擅自做主。所以清朝灭亡时,没有人为清朝卖命也是很正常的。

大清灭亡后,九位总督的最后下场如何?

清朝末年,有句著名的话,“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句话不但揭示了大清朝的结局,而且预示了大清朝封疆大吏们的命运。

清朝的总督,是清朝地方的最高行政和军事长官。按照清制,清朝共设置有十一大总督。其中,除了漕运总督,主要负责运输江南八省的米粮至京城;河道总督,负责治理黄河、淮河,以及运河等河道之外,其他的九位总督,绝对都是地方的军政一把手,是实实在在的封疆大吏。

清朝的九大总督分别是:东三省总督、直隶总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和云贵总督。

我们下面就分别来介绍这九大总督的末世总督结局。

一、东三省总督赵尔巽

东三省是大清的龙兴之地,所以,清廷对东三省非常重视,专门设置盛京将军一职,主要由旗人担任,负责全权管理东三省的军政事务。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廷裁撤盛京将军,改由东三省总督管辖。

1911年,曾经担任过盛京将军的赵尔巽,再次回到了东北,成为了最后一位东三省总督。

赵尔巽任职期间,重用张作霖、袁金铠等人,坚决拥护清朝统治,反对共和,并对革命人士进行了残酷镇压。

1912年,民国成立后,赵尔巽虽然表示了赞成共和,还是被解除了职务,被迫隐居青岛。

此后,赵尔巽在袁世凯的拉拢下,出任清史馆馆长一职,负责编撰《清史》。直到1927年,《清史稿》编撰完成,赵尔巽也在同一年去世,享年83岁。

虽然历代正史,都遵循下一代编撰上一代的惯例,但是,编撰《清史稿》的赵尔巽,因为是清朝遗臣,并且对清朝的感情很深,所以,不免会美化清朝呀。

二、直隶总督张镇芳

直隶总督的管辖区域,在京畿重地及其附近,所以,在东三省总督设立之前,直隶总督是各大总督之首,也是最受皇帝重视的总督。

最后一任直隶总督张镇芳,的确有点“惨”。他的前任陈夔龙,因为不愿接受袁世凯的邀请出任民国政要,称病告假。

张镇芳的姐姐嫁给了袁世凯的大哥,两个人因此有了姻亲关系。于是,袁世凯就想到了自己的这位同乡加亲戚,任命张镇芳署理直隶总督。所谓署理,就是暂代的意思,还没有转正。

结果,张镇芳刚刚做了10天直隶总督,屁股还没坐热,就被袁世凯赶去了河南,做了河南都督,负责镇压豫西白朗起义,同时取缔革命党。

张镇芳因为办事不利,被袁世凯撤职。之后,张镇芳支持袁世凯称帝,又支持张勋复辟。在复辟失败之后,张镇芳被逮捕入狱。但是,张镇芳人脉甚广。经过多方通融,最后由其养子张伯驹,以他的名义捐了40万元赈灾款后,获准保外就医。他在天津待了3个月后,重获自由。

此后,张镇芳不再涉足政治,而是专心商业,先后担任了北方银行董事长、盐业银行董事长。

1933年,张镇芳病逝,年70岁。

三、两江总督张勋

清朝两江总督的地位仅次于直隶总督,而末代两江总督张勋,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了。

张勋是清朝的死忠,任江南提督之时,奉命镇守江宁,坚决对抗革命军。清政府因此授他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之职。

张勋为了表示忠于清朝,所部全部保留发辫。因此,他被称为“辫帅”,他的军队被称为“辫子军”。

张勋拥护袁世凯称帝,之后,又谋划复辟清室。

1917年7月1日,张勋拥废帝溥仪复辟。12日,被段祺瑞组织的“讨逆军”击败,复辟宣告失败。张勋被通缉,先后逃入了荷兰使馆、天津德租界避难。第二年,张勋被北洋政府特赦。

此后,张勋也投身商业,成了一名成功的商人。据不完全估算,张勋的资产最后达到五六千万元之多。

期间,张勋拒绝了北洋政府的邀请,不再出仕。1923年,张勋在天津病逝,终身保留辫子。溥仪得知后,赐谥号“忠武”。

四、两广总督张鸣岐

1910年,张鸣岐在奕劻的支持下,署理两广总督,并在1911年4月授实职。

张鸣岐残酷镇压了同年爆发的广州起义,杀害革命党人四十三人。武昌起义爆发后,广东震动,张鸣岐不得已宣布广东独立。原本,他被推举为了广东都督,却辞而不就,潜逃日本。

袁世凯时期,张鸣岐回国效力,并支持袁世凯称帝。

护国战争爆发后,张鸣岐隐居上海法租界,之后移居天津租界。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张鸣岐勾结日本人,成了彻彻底底的汉奸。1945年,日本投降后,张鸣岐在民众的声讨咒骂中病死,留下一世骂名。

五、闽浙总督松寿

松寿是满洲正白旗人,作为一名满人,他身为最后一任闽浙总督,算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吧。

松寿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就任闽浙总督之职。武昌起义爆发后,福建革命党也准备发动起义。当时,有人劝告松寿交出大权,响应起义。但是,松寿坚决不应,表示要反抗到底。

1911年11月8日晚间,起义爆发之后,松寿组织旗兵奋力抵抗,最终被击溃。松寿见大势已去,吞金自杀。

虽然松寿是一名顽固派,但是敢于为了自己的信念而自杀,至少对于清朝而言,他尽忠了。清廷得知松寿战死的消息,赐谥号“忠节”。

六、湖广总督瑞澄

原本,湖广总督在瑞澄去职之后,清廷就任命了诸如袁世凯、段祺瑞等人就任。但是,这些人全部未到任,瑞澄就光荣的成为了末代湖广总督。

瑞澄是满洲正黄旗人,著名的博尔济吉特氏后人,大学士琦善之孙。

瑞澄为官之后,治理地方,整饬军纪,皆有成就,并且主张君主立宪,属于相对开明的改良派。不过,因为出身问题,他坚决抵制革命党。

1910年,瑞澄升任湖广总督之职。第二年,他得到了一本由汉口俄租界巡捕查获的革命党名册。瑞澄不听时任湖北布政司陈树屏的劝告,执意按册抓人,获三十二人,杀三人,导致第二天爆发了武昌起义。

瑞澄弃城而逃,被清廷革职。后因惧怕被治罪,逃往日本。1912年,清帝退位后,他返回上海,并在1915年病逝。

七、陕甘总督长庚

长庚同瑞澄一样,也是满洲正黄旗人,为末代陕甘总督。

1909年,长庚调任陕甘总督。三年后,武昌起义爆发,西安等地也开始响应。

长庚当时联合伊犁将军志锐,陕西巡抚升允谋划迎溥仪西迁,占领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谋求发展。

原本,升允率军反攻,连下十余城,可是清帝却宣布退位了。长庚等人只得服从旨意,交出了印信。之后,长庚回到北京,拒绝了袁世凯让其出任北洋将军的邀请,赋闲在家。

1914年,长庚病逝,旧清廷赠其谥号“恭厚”,北洋政府也派人吊唁。

八、四川总督赵尔丰

赵尔丰是汉军正蓝旗人,1911年获任四川总督之职。

当时,湖广、四川地区,正在轰轰烈烈的闹保路运动,反对清廷将铁路国有化。而四川尤甚,一度发生了冲击总督府事件。赵尔丰下令镇压,酿成了血案。

赵尔丰此举招致了更多的反对和围攻,川军不愿继续受命镇压,清廷只得调湖北新军入川平乱。这也导致了武昌兵力空虚,为武昌起义创造了有利条件。

赵尔丰因平叛不利,被免去了四川总督一职,留任边务。武昌起义爆发后,四川独立,赵尔丰交出了政权。后来发生兵变,赵尔丰一度重新掌权,后被进攻总督府的士兵擒获斩首。

赵尔丰就任四川总督数月,就不明不白的死于兵乱,看来此人的统兵能力的确很差。

原本在赵尔丰之后,清廷先后派了岑春煊和端方接任四川总督之职,而岑春煊未到任,端方则在赴任的途中被杀,实际也未到任。赵尔丰就光荣的成了末代四川总督。

九、云贵总督李经羲

这位末代云贵总督李经羲也出身名门,是李鸿章的三弟李鹤章之子。

1909年,李经羲升任云贵总督。应该是受到李鸿章办洋务的影响,李经羲的思想很进步。他在云南兴办实业,启用蔡锷、唐继尧等留日学生,创办了云南陆军讲武堂。同时,主张清朝实行宪政。

李经羲对改革抱有希望,所以,对于镇压革命党就很不积极。正因为此,当革命党在昆明发动起义时,李经羲轻松被俘。这……识时务者为俊杰么,该打酱油的时候,就要打酱油么。

后来,在蔡锷的指示下,李经羲获释,逃往了上海。

北洋政府成立之后,李经羲一直为北洋政府出谋划策,先后在袁世凯和段祺瑞政府任职。段祺瑞被罢免国务总理之职后,李经羲甚至一度出任总理之职。之后,因为张勋复辟,李经羲内阁迅速解体。

此后,李经羲经天津,再次逃到了上海。

1925年,李经羲在上海病逝。

清朝末代总督的大结局

清末九大末代总督中,闽浙总督松寿战败自杀,也算为清朝尽忠了;四川总督赵尔丰兵变被杀,死于能力不足吧,其功过自有人评说;只有两广总督张鸣岐,做了汉奸,在讨伐声中病亡,得了一世骂名。

其余的六人,不管如何折腾,是也罢,非也罢,都是内部之争。在失败之后,都保持了低调,也都得了善终。

所以,还是那句话:“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为了自己的理想,抗争过了,发现已经过时了,那就不如顺应形势吧。而末代总督们,最终都要湮灭于历史的长河中。

大清灭亡后,九位总督的最后下场如何?

在清末的乱世中,九位总督掌握的地盘不一样,下场自然也是大不相同。

1、封疆大吏之首的直隶总督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突然爆发,此时陈夔龙已经在直隶总督干了两年,由于他思想比较保守,因此在大厦将倾之际,还在自己的辖区内严防革命党。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省份宣布脱离清廷,陈夔龙也感到大势已去,于是他在1912年年初告请辞职回乡。

就在陈夔龙辞职后不久,清廷宣布退位,而陈夔龙机智的避免了被清算的命运,民国建立后,他躲进了上海的租界生活。靠着早年积累的财富,陈夔龙过起了优渥的生活,在张勋复辟时,他曾经短暂复出,那次行动失败后,陈夔龙就安心在租界里风花雪月。

即便到了1935年,那时大清早已经灭亡了24年,陈夔龙依然在大宴宾客时,感慨皇恩浩荡,大清不该灭亡之类的。为了排解忧愁,陈夔龙还跟其他的满清遗老,包括陈三立、马煦和瞿鸿机等人定期聚会,他们经常喝酒写诗,怀恋自己掌权的日子。

到了抗战爆发后,陈夔龙并没有出任伪职,去给日本人做事,这点倒是还行。可能在上海的小生活过得太滋润了,陈夔龙在大清灭亡后,竟然还活了36年之久,直到1948年才病逝,那时他已经91岁高领,这位老兄也是最长寿的末代总督。

虽然陈夔龙下台后不久,清廷就随之灭亡了,但他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最后一任直隶总督。在1912年2月2日,当时朝廷看到直隶总督空缺,曾经任命了张镇芳接任,只是张镇芳刚上任10天,还没有任何作为,清朝就灭亡了,他这个封疆大吏也就下课了。

民国建立后,张镇芳凭借着跟袁世凯的亲戚关系,曾经短暂担任河南都督兼民政长,后来他大搞复辟,袁世凯不得已撤换了此人。到了1928年,张镇芳正式弃政从商,他后来还创办银行,积累了不少财富,直到1933年病逝,享年70岁。

虽然陈夔龙和张镇芳都是保守派官员,还镇压过革命党,但他们并没有遭到任何清算,即便是到了民国以后,他们仍然凭借着早年积累的人脉资源,过得是风生水起。在那个人均寿命很低的动乱年代,这两个老兄在下台后,都过着舒适的日子,得到了善终。

2、掌管朝廷钱袋子的两江总督

清朝的两江地区指的是安徽、江苏和江西三省,这里一直是大清赋税的重要来源,到1911年年底,此时在两江总督任上的是张人骏。能够当上封疆大吏,说明张人骏不简单,事实也确实如此,他不仅24岁就高中进士,堂叔张佩纶更是李鸿章的女婿。

在1909年接任两江总督前,张人骏担任两广总督,他处理过日本船只“二辰丸”的走私案,还收复过被日本人抢占的东沙群岛。辛亥革命爆发后,南京成为进攻的目标之一,趁着与革命党和谈的机会,吓破胆的张人骏和江宁将军铁良趁着夜色坐在箩筐中,让人放下城墙才逃过一劫。

作为朝廷命官,竟然私自逃跑,还被百姓戏称箩筐总督,张人骏这个两江总督自然干不下去了。好在他人脉关系不错,还是袁世凯的儿女亲家,所以只是被免职了事,之后张人骏先是避居青岛,在青岛被日本人占领后,又跟其他满清遗老一样,到天津定居。

张人骏虽然思想很保守,但是他也是个实干家,即使在对待家人时也很严谨,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样。在天津居住13年后,张人骏病逝,享年81岁,由于家风很好,张人骏的后人都表现不错,他的侄女张爱玲还是民国时期著名的作家。

跟直隶总督一样,张人骏之后,清廷还任命张勋代理过两江总督,当时张勋带领的第九镇新军坚持抵抗革命党人。不过张勋被任命两江总督的时间是1912年1月23日,清廷垮台是在2月12日,短短二十天的任期,张勋自然也干不出什么成绩。

3、清末权势日盛的两广总督

两广指的是现在的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地区,在两广设置总督是从明朝就开始了,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两广总督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在1911年年末,此时的末代两广总督是张鸣岐,他是靠着贿赂庆亲王奕劻200万两银子,才得以坐上这个位置。

只是张鸣岐上任后,他才发现自己坐在了火药桶上,当时的两广已经十分动荡,随时有爆发革命的趋势。在1911年4月27日的黄花岗起义中,要不是翻墙跑得快,恐怕小命就交代了,张鸣岐也因此痛恨革命党,并强力镇压黄花岗起义,杀害了林觉民等人。

在辛亥革命爆发后,眼看着广州将军凤山被刺杀,张鸣岐也表示愿意和平光复广东,只是清廷后来命他稳住两广的局势,这个首鼠两端的两广总督又想要违约。在革命军的强势威逼下,张鸣岐再次赞成和平独立,不过他在正式宣布独立的前一晚潜逃日本去了。

自1911年11月8日以后,就没有两广总督了,张鸣岐这个一方大员在日本过了几年,又投靠了袁世凯,准备搞复辟。然而随着袁世凯在1916年死去,张鸣岐彻底退出了政坛,此后他又移居天津租界,并等待时机,想要再次露一把脸。

九一八事变后,张鸣岐就跟日本人勾勾搭搭,并挂了伪华北自治政府的官职,抗战全面爆发后,他继续为日本人效力。在1945年9月15日,此时抗战刚结束一个月,张鸣岐这个汉奸还没来得及被审判,就病死在了天津,享年70岁。

4、湖广熟天下足的湖广总督

作为辛亥革命的发源地,末代湖广总督瑞澂算是比较倒霉的,虽然当时湖北的新军中有很多革命党,但还没有成气候。然而在1911年10月9日,俄租界的巡捕破获了一个革命党的秘密联络处,并将缴获的花名册交给了清政府,这下瑞澂犹豫了。

这份名单涉及很多湖北新军的中下层军官,如果全部逮捕很可能会动摇军心,甚至引起兵变。当时有人建议瑞澂烧掉名单,但是在师爷张梅生的劝说下,瑞澂决定按名单逐一抓人,清军不仅逮捕了32名革命党,还当众枪决了其中的3人。

湖北的新军为了避免被团灭,只能提前在10月10日起义,只是准备仓促,起义军还没有统一的首领来指挥。然而此时瑞澂已经被吓破胆了,于是他命人打破总督府的后墙,坐船从长江逃走,主帅一逃,整个武昌就乱了,很快被革命党人控制。

按照大清的律令,主官弃城逃跑是要被处死的,逃到上海的瑞澄很清楚这一点,为了避免被清政府追责,他又逃到了日本避难。在大清灭亡后,瑞澄也就回到了上海,不过他的几百万存款都被民国政府没收,瑞澄也在1915年病死,享年52岁。

武昌起义后,清政府先后任命袁世凯、魏光焘、王士珍、段芝贵和段祺瑞等人接任湖广总督,但都没有到任,因为当时武昌已经被革命党占领了,所以瑞澄是实际上的末代湖广总督。

5、守卫东南门户的闽浙总督

早期闽浙总督监管浙江、福建和台湾三省的军民政务,自1895年割让台湾后,就只剩下浙江和福建两地。1911年11月8日,当时刚上任不久的闽浙总督松寿收到情报,革命党人准备效法武昌起义,于11月12日在福州行动,推翻松寿的统治。

尽管有人劝说松寿顺应潮流,因为此时全国已有15个省份独立,但是松寿是标准的满洲正白旗人,怎么可能这么乖乖就范。于是他组织军队,准备跟革命军决一死战,当然这个情报也被革命党得知,于是一场大战在所难免。

11月9日晚,革命党决定提前动手,当时松寿手下很多人持中立态度,因此闽浙总督府成了革命军重点攻击的目标,双方激战一夜。到了11月10日,此时总督府陷落在即,松寿知道大势已去,于是吞金自杀,他也是九个封疆大吏中唯一为清廷殉葬的人。

6、据守大后方的四川总督

辛亥革命之所以能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四川的保路运动先爆发,清廷派出湖北的新军到四川镇压,才让武昌的革命军有机可乘。事实上此时的末代四川总督赵尔丰只上任了几个月,屁股还没坐热就摊上了一堆的事,他只能硬着头皮上岗。

1911年四川很不稳定,赵尔丰因为处理保路运动不力,被清廷免职,但他一直没离开四川。在武昌起义后,四川的民军也想要独立,并在11月22日宣布脱离清政府,并成立了都督府,但是民军此时无法控制局面,于是借助赵尔丰的威望暂时稳定了政局。

后来民军发生了内讧,有人指责此时一直在成都不走的赵尔丰是幕后黑手,想要借机复辟清廷的统治。就这样新上任的都督尹昌衡趁机逮捕了赵尔丰,并于1911年11月22日,将其斩首示众,此后的调查表明,赵尔丰并非动乱的策划人,但此时他已经人头落地。

赵尔丰作为末代的四川总督,因为对清王朝死忠,最后也是背了个大锅,成为最惨的封疆大吏。实际上赵尔丰多年经营西南地区,曾经收复过西藏,在维护国家的统一上,他还是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只是他忠于的那个王朝已经腐朽不堪了。

7、镇守西北门户的陕甘总督

虽然陕甘总督只是正二品,低于直隶总督这些一品大员,但陕甘是西北的门户,这里的战略位置也很重要。在武昌起义后,陕甘局势动荡,清廷火速启用之前被停职的前陕甘总督升允,这位老兄以守旧,抵制新政和立宪而闻名,因此对革命军很敌视。

升允上任没几天,就碰到了陕西新军起义,他只能从西安逃到了兰州,并在那里集结军队,大肆反攻革命军。在他的带领下,清军连克二十多座城池,已经逼近了刚刚光复不久的西安,只是还没等他打到那里,清廷就宣布退位。

尽管大局已定,但是升允仍然命令军队继续抵抗,并且试图将溥仪和隆裕太后迎到西北安置,以便东山再起。只是袁世凯发现了升允的小九九,命令北洋军驰援陕西,再加上升允的军队不愿意做无谓的牺牲,升允只能放弃兵权,回到了北京。

后来升允曾经多次参加满清的复辟活动,成为铁杆的满清遗老遗少,甚至前往日本寻求支持,但都以失败告终。到了1931年7月23日,72岁的升允带着他没有完成的复辟梦在天津死去,溥仪得知升允去世的消息,还追谥他为“文忠的谥号。

8、天高皇帝远的云贵总督

云贵地区是距离京城最远的总督区,到清末时,已经到了第77任,此时担任总督的是李经羲,他是李鸿章的侄子。在李经羲到任云南后,他积极编练新军,对于革命党在新军中的发展,他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对后来成为云南都督的蔡锷也有知遇之恩。

武昌起义后20天,云南的革命起义也爆发了,蔡锷等人有感李经羲的提携,不仅将他礼送出境,还让他带走了一笔路费。民国初期,李经羲成为了袁世凯的幕僚,经常活跃在政坛,只是袁世凯死后,他也逐渐远离被边缘化。

在1917年,李经羲曾经短暂被黎元洪任命为国务总理,但因张勋复辟,就职不到一周时间就下台。此后李经羲不涉政治,晚年在苏州定居,直到1925年病逝于上海,这位末代的云贵总督没有太多的闪光处,反倒他大力建设的云南讲武堂成了军事人才培养基地。

9、镇守大清龙兴之地的东三省总督

作为9大总督中设立时间最短的一个,东三省总督的地位绝对不低,毕竟这里作为大清的龙兴之地,是满清的最后退路。在1906年设置东三省总督后,只用了5年时间,大清就走到了灭亡的境地,而真正意义上的东三省总督只有3个,最后一位是赵尔巽。

赵尔巽是赵尔丰的哥哥,1911年4月,他从四川总督调任东三省后,弟弟赵尔丰就接了他的班,这样清朝的九大末代总督中,实际上赵家就有2位。跟赵尔丰惨死不同,赵尔巽在强力镇压革命党,并且屠杀数千人后,仍然掌握着东三省的实权。

只是到了1912年2月12日,满清宣布退位,赵尔巽也因为杀伐太多,被解职下台。后来赵尔巽避居青岛,期间拒绝了袁世凯的拉拢,以显示自己不事二主的决心。因为赵尔巽名望很高,于是民国政府邀请编纂《清史稿》,他还在书中为自己的弟弟鸣冤正名。

经过13年的潜心编写,尽管期间经历军阀混战、以及经费短缺的干扰,但是赵尔巽主导的《清史稿》还是在1927年完成编纂工作。这个末代东三省总督也在当年9月3日于北京去世,享年83岁,他死后的第二年,《清史稿》也得以出版问世。

清末的9位封疆大吏中,大部分人都平安着陆,真正为满清殉葬的闽浙总督松寿一人,赵尔丰则是被作为垫脚石杀害。其他7人几乎都是“识时务为俊杰”,即使换了朝代,也生活的不错,毕竟这些人本来就是人精。

大清灭亡后,九位总督的最后下场如何?

总督,清朝的顶级封疆大吏。

在清朝灭亡时,一共有九大总督,当溥仪发布退位诏书之后,这些曾经权柄滔天的总督们都何去何从了?

▲清朝地方官制

一、东三省总督赵尔巽

论权势大小,东三省总督比直隶总督的地位还高,不光因为这里是满清的龙兴之地,真正的实权在于东三省总督直管下面各省巡抚,而其他总督只能是节制巡抚。

最后一任东三省总督是赵尔巽,只做了一年不到清朝就灭亡了。民国时,赵尔巽任奉天都督,但没干多久就辞职。

袁世凯为了自己政权的稳定,不断拉拢德高望重的赵尔巽。赵尔巽成为清史馆总裁,开始编写“清史”。

袁世凯病病死后,段祺瑞让赵尔巽在北洋政府任职。1927年,83岁的赵尔巽病逝,少了灵魂人物的清史也无以为继,后来匆匆出版后定名为《清史稿》,以示并未完稿。

张作霖就曾追随赵尔巽,借其人脉,成为新一任“东北王”。

二、直隶总督张镇芳

清朝灭亡后,张镇芳走了袁世凯的路子,被任命为河南都督兼民政长,风光不减当年。后来袁世凯复辟帝制,他也是忠实拥趸之一。

袁世凯病死后,张镇芳将张勋作为新靠山,又支持张勋复辟帝制,任内阁议政大臣、度支部尚书。

▲张伯驹,张镇芳之子

张勋失败后,张镇芳入狱。出来后,张镇芳出任了盐业银行董事长。

70岁时张镇芳在天津病逝,结束了投机的一生。

▲张勋

三、两江总督张勋

张勋是九大总督里最出名的一个。他愚忠于清廷,溥仪退位后,其下辖军队依然不剪辫子,被称为“辫子军”。

袁世凯复辟时,张勋坚决拥护。袁世凯病逝后,张勋发动了复辟帝制的运动,遭到全国抵制,最终失败。

失败后的张勋,辗转逃往天津租界,后来一直蛰居到1923年病逝,享年69岁。

▲袁世凯

四、两广总督张鸣岐

辛亥革命后,张鸣岐潜逃日本,直到清朝灭亡。袁世凯将其召回国内,成为袁世凯的坚定拥护者,也因此被封为一等伯爵。

袁世凯病死后,张鸣岐逃往天津。但不甘寂寞的他,后来投靠日本,出卖情报,沦为汉奸。

直到抗战胜利后,才结束耻辱的一生。

▲天津租界地图

五、湖广总督瑞澂

严格来讲,清朝灭亡时,瑞澂已经不是湖广总督,因为在武昌兵变时,瑞澄弃城而逃。清廷震怒,将其革职。

但湖广总督一职并无他人新任,故均称瑞澂为“末代湖广总督”。

瑞澄怕被清廷清算,一路逃到了日本。清朝灭亡后,躲在日本的瑞澂又回到了上海,但是没多久就病逝了。

六、闽浙总督松寿

辛亥革命爆发后,福建谘议局议员劝告闽浙总督松寿交出政权,但松寿却要顽抗到底。松寿率旗兵拼死抵整整一个晚上。

最后,松寿见大势已去,吞金自杀。

▲八旗铠甲

七、四川总督赵尔丰

赵尔丰是前面说到最后一任东三省总督赵尔巽的弟弟。1911年,赵尔巽从四川总督调任东三省总督,赵尔丰接任哥哥,成为新任川督。

赵尔丰与瑞澄类似,在清朝灭亡时,他也已经因为保路运动而被清廷撤职。但后来清廷没有安排新任,故赵尔丰成为末代川督。

辛亥革命后,四川官绅宣布独立。赵尔丰被诱骗交出军权后,被处死。

▲李鸿章

八、云贵总督李经羲

李经羲家世背景不简单,他是李鸿章的侄子。

辛亥革命爆发,李经羲被蔡锷将军礼送出境。在1913年时,被袁世凯请回任职,曾任政治会议议长、审计院院长。

袁死后,李经羲避居天津。

1917年5月,黎元洪又将李经羲请回,任命其为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但仅仅上任一周就辞职(因张勋复辟),被人称为“短命总理”。

65岁时在上海病逝。

▲陕甘总督旧府

九、陕甘总督长庚

长庚活得颇为潇洒,当他得知溥仪退位后,直接辞官,将自己的官印,交由布政使赵惟熙。

四年后善终去世,享年72岁。

大清灭亡后,九位总督的最后下场如何?

有道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大清都亡了,末代九位总督自然也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他们最终的结局正应了那句话,顺势者昌逆者亡。

宣统三年(公元1912年),清宣统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清朝正式宣告灭亡,由此,溥仪也成为了自秦始皇嬴政创立皇帝制度以来的最后一位皇帝。

俗话说树倒猢狲散,清朝的灭亡,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同时,曾经清朝的权贵和封疆大吏,也走到了各自的十字路口。

在这其中,原本是手握大权的九位总督,同样也是如此。

那么,这九位总督,在他们效忠的对象大清朝灭亡后,各自都去了哪里呢?他们最终又是什么结局呢?

盘点下来,这九位总督结局不一,有人是选择了给清朝陪葬,有人则是投身新政权,同样有人选择变节叛国,还要几位相对明智的,选择了自此归隐,而这九人不同的选择也决定了他们不同的命运。

直隶总督张镇芳

张镇芳与袁世凯是同乡,两人均为河南项城人。

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张镇芳出生于项城的一个书香门第,得益于父母的悉心栽培,幼年的张镇芳勤学好记,到其青年时,便以好文采而闻名乡里。

光绪十年,张镇芳考上廪生,次年拔贡,得中举人,六年后再中进士,此时的张镇芳,刚满二十九岁。

在此之后,张镇芳成为了一名户部的六品京官,并在这个岗位上兢兢业业干了八年之久。

若是照此下去,那么张镇芳将会在六品京官上慢慢地熬资历,期盼着将来某天能升上一级,但在1900年,他迎来了命运大转机。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携光绪帝逃出京城,直奔西安,而就在慈禧西逃的当夜,听闻消息的张镇芳与几个同僚一起,前往西直门准备追随慈禧的圣驾。

结果晚了一步,慈禧等人已经先行离开,无奈之下,有部分同僚便回转京城,但张镇芳却十分固执地继续西行。

就这样,他顶着兵荒马乱的风险,一直追到了陕西潼关附近,才总算追上了慈禧。

张镇芳不辞辛苦地追赶銮驾,让慈禧十分高兴,认为他“忠心耿耿”,因此,当即任命他为陕西司行走,自此,张镇芳得以高升。

不过,这还不是张镇芳真正飞黄腾达的时候,他后来能出任总督,得益于同乡袁世凯。

慈禧返回京城后,张镇芳被恩赏为四品衔,而到了1902年,由于李鸿章病逝,袁世凯得以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自此,身为袁世凯同乡的张镇芳走上了平步青云之路。

他先是被委任为直隶差委总办,后又被提拔成长芦盐运使,并且,在此期间张镇芳也算是恪尽职守,工作表现相当出色,借此机会,袁世凯再次将其提拔,升为二品京官。

而到了后来,由于袁世凯遭到弹劾,同时清廷为了收回袁世凯的军权,便将其直隶总督一职改为张镇芳代理。

而由此,张镇芳也成为了清朝最后一位直隶总督。

不过有意思的是,张镇芳这个直隶总督并没有做多久,在他上任的十天后,隆裕太后便颁布了退位诏书,大清朝就此灭亡,而张镇芳则仅仅做了十天的总督便被迫下岗。

不过,下岗之后的张镇芳也没闲着,由于和袁世凯有同乡关系,因此,在袁世凯出任大总统后,张镇芳被委任为河南都督兼民政长,成为了当时河南的一把手。

但在民国三年,由于张镇芳杀害了革命党青年,遭到了舆论的抵制,袁世凯为了平息事端,不得不勒令张镇芳辞职。

而到了袁世凯死后,原江南提督张勋闹起了“复辟”,此时的张镇芳心思也开始活泛起来,他积极参与到张勋的“复辟”活动之中,并为之上下奔走,由于“表现出色”,还被清废帝溥仪委任为议政大臣。

可惜的是,张勋的“复辟”梦并没有实现,而张镇芳也因为“复辟”失败,遭到了逮捕,最终还是多方借助关系,并自掏腰包捐了40万银元后,才得以出狱。

之后,张镇芳弃政从商,先后担任了担任盐业银行董事长和北方银行董事长,一直活到了1933年才去世,享年70岁。

张镇芳的一生,可以说是投机的一生,青年时因为追随慈禧得以重用,中年后又因为搭上了袁世凯的关系平步青云,但由于投机张勋时失败,导致他仕途自此断送,不过,他最终明智的选择了弃政从商,这才得以安享晚年。

东三省总督赵尔巽

赵尔巽是一个功过参半的典型人物,他既是清末时的能吏,也是铁杆儿保皇党。

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赵尔巽出任盛京将军,到任后,他着手开始整理当地财政,先后成立财政局,创办银号,又铸造银元,发行纸币,由于措施得当,且为官清廉,不仅令当地经济大为改观,同时也受到了一致的好评。

尤其是在后来负责四川时,赵尔巽针对当地凉山少数民族,特意成立“平夷局”来调停和联络凉山民众,为当地的局势稳定做出了不少实实在在的事情。

这也是为何他会被成为清末能吏的原因,但与此同时,他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保皇党。

1911年,赵尔巽出任东三省总督,当时正值武昌起义爆发,各地的革命氛围极为热烈,而东山省也不例外,但赵尔巽到任后,当即纠集兵力,打着“保境安民”的口号,对革命义士进行严厉打击,造成死伤无数,革命活动也不得不转入地下。

有资料记载,当时被赵尔巽杀害的革命党人和平民,达到了近万人之多,他所到之处,只要发现任何革命党人的踪迹,都会进行全面围剿。

但历史的潮流不会因为赵尔巽一个人改变,1912年,清朝灭亡,而赵尔巽由于手上沾满了革命党人的鲜血,因此被解除职务,而他也不得不归隐山林。

但没过多久,袁世凯上台,为了巩固地位,多方邀请有名望之人,赵尔巽也在被邀之列,不过,此时的他却表现出了一股子所谓的“名士”气节。

他回复袁世凯,说自己不愿当“贰臣”,意思就是不愿侍从二主,但是,他嘴上说着气节,身体却很诚实,他向袁世凯提出一个条件,只要能帮他的弟弟赵尔丰“昭雪罪名,他就愿意跟着袁世凯干。

赵尔丰是当年在保路运动中,无端杀害民众的刽子手,辛亥革命爆发后,赵尔丰被处决,按理说,这种罪恶滔天且罪名板上钉钉的人,是万万不应该被“昭雪”的,但是袁世凯为了拉来赵尔巽,不惜违背原则,最终将赵尔丰“沉冤昭雪”。

看到自己的心愿达成,赵尔巽满意地赴京任职,而为了显示自己的不同,赵尔巽不参与政事,而是专心修撰《清史稿》,以示自己不忘先朝隆恩。

自此,赵尔巽便潜心修撰清史,一直到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清史稿》终于修撰完毕,而在同年9月,赵尔巽也在京城去世。

总体来说,赵尔巽有功有过,曾经的他为官清廉,且原则性很强,但在清朝即将灭亡之际,没能顺应时代,固执的为腐朽的清廷摇旗呐喊,成了他一生的污点,而他在晚年之际,修撰《清史稿》,不管是出于什么动机,但也算是为后人留下了一笔文化上的财富。

两江总督张勋

相对于其他几位总督来说,张勋明显要出名得多,他平生干的最大一件事就是在清廷灭亡后,组织的“复辟运动”。

公元1912年,时任江南提督的张勋被火线提拔为两江总督,负责组织兵力抵抗革命军,而为了向清廷表示忠心,张勋以及其部下均留发辫,外界对其军队称之为“辫子军”,称张勋本人则为“辫帅”。

但看到清廷已经日暮西山后,张勋又果断地转投袁世凯,并为其称帝多方奔走,并在1915年,拥立袁世凯称帝,因功被封为一等公爵。

不过,虽说他表面上拥护袁世凯,但内心依旧是维护清廷,因此,在袁世凯去世后,张勋看到黎元洪和段祺瑞矛盾不断,因此就动了“复辟”的心思。

1917年7月1日,张勋带兵回京,并在清官正式拥废帝溥仪重新登基,而溥仪对此极为兴奋,登基后连发8道上谕,大肆封官授爵,作为最大功臣的张勋,则被封为北洋大臣兼忠勇亲王。

不过,这场可笑的“复辟”并没有维持太长时间,没多久,张勋就被段祺瑞的“讨逆军”击败,溥仪不得不再次退位,而张勋也被迫逃入荷兰使馆避难。

到了1918年,北洋政府以“时事多艰,人才难得”为由,对张勋进行了特赦,不再对其通缉,在此之后,张勋便一直蜗居在天津,很少出来走动。

期间,包括张作霖和徐世昌等人多次邀请他出来任职,但筠被他一一拒绝,始终闲居在天津,但有一点他始终没有改变,就是脑袋上的辫子一直未曾剪去。

1923年9月,张勋病逝在天津,享年69岁,在他死后,溥仪还特意赐了一个谥号为“忠武”。

两广总督张鸣岐

张鸣岐是九个清末总督中,最臭名昭著的一位。

张鸣岐自幼顽劣不堪,长大后考中举人,更是自诩为有张良之才,到了庚子事变前后,投靠至四川总督岑春煊的门下,靠着给岑春煊出谋划策,获得其器重。

而随着岑春煊的不断升迁,张鸣岐也沾了光,1905年,在岑春煊的举荐下,张鸣岐出任广西布政使,一年后,又升至广西巡抚,自此成为了清廷的一方大员。

1911年,因广州将军孚琦被同盟会杀掉,清政府大为震怒,任命张鸣岐担任广州将军兼两广总督,负责处理此事,但就在张鸣岐上任不久,广州起义爆发,革命党人攻打总督府,惊慌失措的张鸣岐借助暗道才得以逃脱。

而在逃走之后,张鸣岐纠集兵力,对革命党人展开了疯狂的报复,由于寡不敌众,革命党人尽皆牺牲,广州起义也就此失败。

而到了辛亥革命时期,张鸣岐眼看革命形势愈演愈烈,因此就表面上同意和平解放广州,实际上依然固守己见,并且时时刻刻关注京城动向,随时准备倒戈。

但在武昌起义成功后,无奈的张鸣岐只得再次假装赞成广州和平独立,并装模作样地出席了广州独立会议,但在会议结束后,张鸣岐居然携带了大财金银细软逃往日本。

可以说,张鸣岐是一个典型的首鼠两端之人,他对于谁执政根本不在乎,对革命党更是看不到眼里,他只看重自己的前途,而这样的人,沦为叛徒也是必然的事情。

袁世凯执政后,张鸣岐曾以幕僚的身份回国,帮助袁世凯出谋划策,尤其是在袁世凯称帝前后,更是积极为其奔走,还因功被封为一等伯爵。

而到了袁世凯去世后,张鸣岐审时度势,果断选择了投靠日本人,成为日本的鹰犬爪牙,出卖情报给日本方面,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张鸣岐更是公然加入了叛国组织,甚至还发表言论,祈祷“大东亚战争必胜”。

俗话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抗战胜利后,张鸣岐成为了国内被讨伐的对象,而他也在一片骂声中死去,结束了罪恶的一生。

闵浙总督松寿

松寿是唯一一个给清廷殉葬的总督。

松寿是满洲正白旗人,受祖上蒙荫入仕,先后担任过陕西督粮道、山东按察使、江宁布政使、江西巡抚等职。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松寿被委任为闵浙总督,在任期间,虽严于律己,但对部下却相当宽容,加上为官还算清廉,受到了不少好评。

坦白来讲,松寿若是放在和平时期,倒也算是一个好官,但可惜当时各地起义风起云涌,在1911年,革命党人彭寿松在福建发动起义,期间曾劝说松寿放弃抵抗,交出政权,但松寿坚持自己的立场,据不同意,因此双方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最终,在激战了一夜后,松寿一方失败,而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松寿坚决不投降,选择了吞金自尽,成为了唯一一个给清政府陪葬的封疆大吏。

四川总督赵尔丰

赵尔丰是东三省总督赵尔巽的弟弟,他与哥哥赵尔巽一样,也是个功过参半的人。

当初,赵尔丰原是山西巡抚锡良的部下,锡良升任四川总督后,赵尔丰跟随其前去四川任职,在此期间,赵尔丰因在平定藏区土司叛乱中手段狠辣,还得了个“赵屠夫”的绰号。

1906年,赵尔丰改任驻藏大臣,在此之后,赵尔丰考虑到川藏地区的特殊局势,他出兵藏区,平定了亲英势力,之后又改革赋税制度,为当地百姓极大减轻了沉重的赋税负担。

而他最大的功绩,就是在1909年前后,平定并收复了藏区,并实行改土归流,同时他十分关心百姓生计,先后废除无偿劳役和各种杂派,禁止土司、头人放高利贷和炒作土地,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但他也有被人诟病之处,1911年,清政府意图把铁路所有权卖给外国人,从而引发了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最开始,赵尔丰认为保路运动并没有错,因此就一面安抚百姓,一面上书请求朝廷收回成命。

结果,清政府不为所动,甚至严令赵尔丰在必要的时候,对起义的民众进行打击,无奈之下,忠于职守的赵尔丰只能召集各营军官,对日趋激烈的保路运动进行打击。

之后,赵尔丰逮捕了部分领头人物,而当时同志会的人闻听此事后,集中在总督府要求赵尔丰放人,结果却遭到了卫兵的枪杀,由此,引发了更大的反抗浪潮。

而当时的赵尔丰也是骑虎难下,手底下的川军则表示不愿意再对民众打击,最终,清政府派遣湖北新军进入四川,这才算平息了混乱。

事后,赵尔丰被免去四川总督一职,到了武昌起义爆发后,赵尔丰被诱骗交出了兵权,最终被公开处决。

事实上,赵尔丰的一生,功大于过,但可惜当时的局势混乱,他也身不由己,再加上保路运动中他残忍地杀害了不少义士,因此就落了个被处决的结局,而他也是九位总督中唯一一个被处决的总督。

湖广总督瑞澂

瑞澂是武昌起义的关键人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他的“失误”,促使了武昌起义的爆发。

1910年,瑞澂二次出任湖广总督,在此期间,瑞澂联名十八省督抚,向朝廷上书,要求成立责任内阁。

到了1911年,因四川境内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瑞澂听取部下张彪的意见,同意出兵四川以平息兵变,但他一出兵,就造成了湖北境内兵力空虚,这就给武昌起义制造了有利条件。

之后,瑞澂得到一份革命党人的名册,上面详细记录了革命党的名字和住址等信息,对于这份名册,湖北布政司陈树屏建议瑞澂将其销毁,以安人心,但瑞澂为幕僚张梅生却坚持让瑞澂按照花名册进行搜捕,最终,瑞澂采纳了张梅生的建议,开始对革命党人大肆搜捕。

经过一番搜捕后,瑞澂抓获革命党三十二人,并处决三位领头人物,而他的这一举动,很快就引发了连锁反应,就在他处决革命党的次日,武昌起义爆发。

事发后,瑞澂无力抵抗,最终不得不逃往上海,之后听闻清政府要对他治罪,担惊受怕的他又逃往日本避风头。

到了清朝灭亡后,瑞澂几经周转,重新回到上海,不过,他并没有出任什么官职,而是隐居在上海的寓所,期间,他名下的钱庄还被民国政府收缴。

1915年,瑞澂病逝于上海寓所,享年52岁。

云贵总督李经羲

李经羲应该算是九位总督里最特别的一位,他的结局也称得上是最好的一位。

李经羲是李鸿章的侄子,先后担任过福建巡抚、云南布政使和云南巡抚等职,1909年2月,升任云贵总督。

根据史料记载,李经羲在担任云贵总督期间,曾大力兴建讲武堂,培养出不少优秀将领,蔡锷将军当年就是讲武堂的成员之一,并且都深受李经羲的恩惠。

有意思的是,当时的讲武堂里,存在有不少像蔡锷这样的革命人士,但作为清朝的封疆大吏,李经羲对此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有人提醒他要小心时,他也笑笑不在意。

并且,李经羲为人乐善好施,当时蔡锷由于贫困,日子过得相当窘迫,李经羲得知后,私底下资助他500银元,帮他度过困境,并且,还把一些举报蔡锷的信件拿给他看,提醒她行事小心一点。

而他的这种善举,也为他换来了很好的回报,辛亥革命爆发后,蔡锷将军亲自派人护送李经羲一家离开云南前往上海,极大的保证了李家人的安全。

而在经历了袁世凯称帝以及张勋复辟等闹剧后,李经羲觉得时局混乱,加上心灰意冷,于是便萌生退意,自此隐居在上海、苏州等地,终日以赋诗作词,侍弄孙儿为乐。

1925年9月,李经羲于上海病逝,终年65岁。

陕甘总督长庚

长庚出身满洲正黄旗,他是九位总督里,相当识时务的一位。

宣统元年,长庚出任陕甘总督,但在上任三年后,武昌起义爆发,随即各地起义不断,长庚奉命督办军务,好不容易将辖区内的局势稳定下来,溥仪退位的诏书便通告全国。

而在得知溥仪退位后,长庚倒也十分看得开,他知道清廷灭亡已经是大势所趋,因此,果断将总督大印交给了布政使赵惟熙,自此挂冠而去。

离开官场后,长庚没有参与到当时混乱的局势中,而是就此隐居,四年后病逝,年71岁。

清末时,有一句很出名的话,叫做“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用这句话来形容当时的九位总督最为合适不过,在清政府宣告灭亡之后,他们分别迎来了各自的命运,而他们当时各自的选择,也注定了各自的结局,是好是坏,一目了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