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临终前使出什么计策,让朱元璋每天担惊受怕, 最后郁郁而终?

对于刘伯温,很多人并不陌生,他可是我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被后人们称之为“兵圣”,世间一度曾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这样的话。的确,在刘伯温的帮助下,朱元璋成功消灭了其他实力,统一了天下。

不过虽然刘伯温在大明王朝的建立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惜晚年的刘伯温也得不到朱元璋的待见,甚至刘伯温的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朱元璋所造就的。

在晚年刘伯温病危之际,朱元璋曾经派胡惟庸送去了太医亲自为他熬制的汤药,但是,让胡惟庸送汤药在刘伯温眼中毫无疑问是一道“催命符”,更何况朱元璋在这之前已经处理了多位开国功臣。

此时的刘伯温知道自己难逃一死,在去世前他把自己用一生心血写下来的一本书《百战奇谋》拿了出来,并对他的两个儿子说到:本来他想把这本书亲自交给朱元璋,但是因为朱元璋生性多疑,他害怕这本书被他交给朱元璋之后,会牵连整个刘家,于是,刘伯温在去世之前把《百战奇谋》烧掉了。

在刘伯温去世之后,也不知道朱元璋怎么听说了刘伯温手中这本书,于是派人前来索要这本书。此时的《百战奇谋》早就说一堆灰烬了,但是,前来索书的使者并不相信刘伯温已经将这本书烧掉了,于是将刘家搜查了一遍,没有发现《百战奇谋》,反而发现了一本《郁离子》和刘伯温这下的一封信。

无奈之下,使者只好带着《郁离子》和这封信回去复命。等朱元璋得知这个消息之后,连看都没看,就把《郁离子》扔到了一遍,因为他相信《百战奇谋》仍旧留在世上。

而且,朱元璋坚信,凭借着刘伯温的才智和能力,这本《百战奇谋》无论是除了朱家的任何人得到,都影响到大明王朝的安危。

所以,接下来的时间里,朱元璋一直在派人四处打探《百战奇谋》的消息,只可惜一直都没有找到。在朱元璋去世之前,他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朱允炆,告诉朱允炆一定要继续寻找《百战奇谋》,不能因为这本书导致大明王朝的覆灭。把这件事交代给了朱允炆后不久,朱元璋就带着巨大的遗憾离开了世上。

后来,明朝在位的皇帝始终都在寻找《百战奇谋》的下落,直到崇祯皇帝在位期间天下大乱,那个时候的崇祯更加坚信《百战奇谋》可以保住大明王朝的根基,只可惜找了二百多年也丝毫没有这本书的下落。

其实,明朝的这些皇帝没有找到《百战奇谋》下落的原因在于这本书并没有流传在世间,而是自从刘伯温去世之后就一直都留在皇宫之中。

在李自成攻破了北京城之际,他得到了那本被刘伯温留下来的《郁离子》,和朱元璋不同的是,李自成仔细的看了一下这本书,果然在这本书中有一个夹层,藏着的就是被明朝皇帝寻找了二百多年的《百战奇谋》。

刘伯温临终前使出什么计策,让朱元璋每天担惊受怕, 最后郁郁而终?

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伴君如伴虎,君主对其下属的所有人生死都有着生杀予夺的权利和不容置疑的权威。在享受荣华富贵的同时皇帝却是最孤寂的,也是最恐惧的,怕身边人毒害,怕大臣功高震主,受各方势力的限制。遇到谨慎多疑的皇帝,不管是下面的臣子还是百姓都会一不小心面临杀身之祸。

历史上的朱元璋就是个典型的这类皇帝,身为明朝的开国皇帝,他的形象一直是严于律己,严惩贪官的好君主。不为人知的是,他过河拆桥,处死了为他打天下的兄弟并且恢复了令人发指的殉难制度。按理说,他应该是无情的,也不会悔过,但是被他下令杀死的这些兄弟中有一个人让他郁郁而终。这个人就是谋士——刘伯温。

刘伯温是何许人也?

刘基,字伯温,人称“神算子”,明朝开国元勋,在军事政治文学是皆有造诣。不仅神机妙算、运筹帷幄。且在文学上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元朝时是进士,初为太史令。朱元璋闻其名,礼遇有佳。刘伯温也不负厚望为其出谋划策,决胜千里。

朱元璋即位后,是他请命设立军卫法,肃正纪纲,时常谏言。洪武三年升官获封诚意伯。第二年朱元璋就让他告老还乡了。归乡才四年就去世了。朱元璋不讲良心,他的子孙朱厚照觉得不厚道,就追赠刘伯温为太师,谥号文成。

接下来说说朱元璋为什么要杀他的智囊军师呢?

朱元璋生性多疑,生怕有势力的大臣会谋朝篡位,所以明朝开始就有了“文字狱”,可是通晓世事的刘伯温绝对没想到,自己也会成为朱元璋想要除掉的对象,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一心一意帮助朱元璋稳固地位,以为朱元璋把自己的恩人,而非把他当作是眼中钉。

可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就因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所以引起了最高统治者朱元璋的忌惮和杀心。于是鸡蛋里挑骨头,借刘伯温不小心做错了事,就让他家乡养老。刘伯温了解朱元璋脾气,没有申辩默默就回到了老家,想就此安度余生。

无奈他为人耿直,树敌太多,他的头号对头胡惟庸想趁热打铁让刘伯温身败名裂,于是他就以意图谋反罪,建议朱元璋把刘伯温杀了。朱元璋于是顺水推舟,安排了胡惟庸暗放毒药,想让刘伯温暴毙而亡,之后再一箭双雕杀了胡惟庸。刘伯温何许人也,他早预感到自己会被卸磨杀驴,身为臣子的他无法逃过君要臣死,但他不甘心,所以如同诸葛亮死后制裁司马懿一样,他也提早就想好了报复忘恩负义的朱元璋的办法。

临终一计

回家四年里,六十多岁的刘伯温没闲着,写了本书——《百年战争与奇迹》,临终前一天,跟他的两个儿子刘莲和刘忠说皇帝性子多疑,如果知道这本书存在可能会祸及全家,以保万全,我死后最好烧掉它。

之后,刘伯温就驾鹤西去,百姓们就流传着《百年战争与奇迹》是刘伯温用尽毕生精力写的一本绝世好书(在现代相当于基督教的圣经地位)它记录了刘伯温一生中的所见所闻,以及所经历的所有的战争,十分写实,可以推翻明朝。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刘伯温丧礼,朱元璋明面上派了两个使者来悼念,实际上是想找到那本书,但是他失望了,使者查无遗漏却依然空手而归。这一做法更让刘伯温的子孙心寒,后来八代都没有其子弟入朝为官。

这本书的存在让朱元璋始终担惊受怕,害怕它会推翻自己辛苦建立的大明朝。加之他自己性子多疑,脾气暴躁,搜寻多年未果,导致直至临终也是郁郁寡欢。

最有趣的是,这本书直到现在也没有重现于世,所有其存在与否也未可知。估计就是刘伯温自己死于朱元璋的多疑,所以利用这一点,想让朱元璋有个无法释怀的心病,惶惶不可终日,故意而为之。这不禁让人唏嘘,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朱元璋的刻薄寡恩让一代忠臣含恨而终,因果循环,其实真正让他郁郁而终的是自己的疑心病。

刘伯温临终前使出什么计策,让朱元璋每天担惊受怕, 最后郁郁而终?

刘伯温临终前使出什么计策,让朱元璋每天担惊受怕, 最后郁郁而终?

众所周知,朱元璋生性多疑,为了防止明朝江山被他人夺取,朱元璋诛杀了大部分的开国勋贵。他们有的权倾朝野,自成派系。有的居功自傲,目中无人,有的不甘居于人下图谋造反。他们大多因为不愿失去权力而被朱元璋猜忌。而刘伯温早就看出朱元璋对他们的忌惮,自行告老还乡。但还是免不了朱元璋的猜忌。临死前,他留下一本书给他的两个儿子。就是这一本书,让朱元璋每日担惊受怕,郁郁而终。这是为什么呢?

隐士高人出山负责

刘伯温原本是元朝的官员。元朝末期朝廷贪污腐败严重,他不愿与贪官同流合污,毅然决然辞官归隐。在他隐居山林期间,与当时许多名士都有往来。他名声逐渐传开,民间开始流传说刘伯温能够窥的天机,谁能有他辅佐就能当上皇帝。许多人都慕名前来拜访。

最后他被朱元璋的诚心感动,出山辅佐朱元璋。当时朱元璋势单力薄,是刘伯温献计使得朱元璋的势力变得日益强大。朱元璋能够称帝,刘伯温可以说是居功至伟。

主动辞官难逃猜疑

称帝后朱元璋给予了开国勋贵们极大的权力,这也使得勋贵们倚仗皇恩逐渐膨胀,不知收敛。当时李善长身为丞相,文官之首,形成了自己的势力。这让朱元璋十分忌惮,朱元璋就想让刘伯温接任宰相。刘伯温看出了朱元璋的意图,直接表明自己不适合做丞相,李善长、胡惟庸、徐达都不合适。这时他已经明白他们这群人让朱元璋十分忌惮,早日功成身退才能得以善终。刘伯温顺势辞官。但这也不能让朱元璋放心。

毕竟刘伯温“窥探天机”的本事人尽皆知,无论在哪都是隐患。于是在刘伯温患病之时借赐药之名下毒,致使刘伯温日益病重,最终离世。

另一说法是胡惟庸下毒,朱元璋默许。胡惟庸带御医赐药,刘伯温曾向朱元璋表示服药后病情越发严重,朱元璋没有表示。

留下奇书

刘伯温临死前传给儿子一本书,这本书叫《百战奇谋》,这本书记载了刘伯温所有的学识计谋,以及对之前大大小小战役的总结。民间把这本书传得越来越神,还说得此书者得天下。

这话传到朱元璋耳朵了,让他寝食难安。这本书一定要掌握在朱家手里,于是朱元璋在刘伯温发丧之时前去吊唁。并向刘伯温的儿子询问书的下落。刘伯温的儿子表示刘伯温告诉他们这书不是他们能够拥有的,就命他们烧了,还留给了陛下一封书信和一本《郁离子》。朱元璋当然不信,派人将刘家翻了个遍,但没有收获。

朱元璋无可奈何,愤愤离去。这事就成了朱元璋的心病。他时刻担心着会有别人的到这本书,推翻明朝的统治。就是这一本书,让朱元璋担惊受怕,郁郁而终。可笑的是,在二百多年后,当闯王李自成攻进紫禁城时,在书房中找到了那本被朱元璋随手丢下的《郁离子》。

出于对刘伯温的敬佩,他仔细拜读了这本书,结果发现书中藏有夹页,正是那本朱元璋心心念念的《百战奇谋》。或许刘伯温即使临死前也希望对朱元璋尽忠,奈何朱元璋没有顾及旧日情分,错过这本奇书。落得郁郁而终的境地。

刘伯温临终前使出什么计策,让朱元璋每天担惊受怕, 最后郁郁而终?

刘伯温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军师,他的才能堪比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民间有句话叫做“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意思是说刘伯温的功劳不在诸葛亮之下。

历史告诉我们功臣往往会遭到皇上的猜忌,一方面是功臣功高盖主,第二方面就是皇上疑心重。

朱元璋恰恰属于疑心重的皇上。

其实不难理解,朱元璋自己能从乞丐做到皇上,刘伯温能掐会算有法力,想当皇上岂不是易如反掌?

(刘伯温)

这才是老朱怀疑刘伯温的地方。

到了晚年,朱元璋这种猜忌心越来越重,刘伯温一看还是“走为上”,于是奏请皇上回浙江老家青田养老。

朱元璋巴不得他离开,准奏,刘伯温回到了故里。

别以为刘伯温离开了政治中心就能躲过皇上的猜忌,老朱怀疑刘伯温在老家拉帮结伙要造反。

于是朱元璋打着叙旧的幌子,宣刘伯温进京面圣,皇上的意思就是想探探刘伯温的口风,想知道他在家干些什么?

刘伯温是聪明人,怎么能看不透朱元璋的心思?刘伯温作为臣子又有什么办法呢?除非自己死。

由于年岁大了,刘伯温经不起三天两头的折腾,因此染上了风寒。

洪武八年(1375年)四月十六日,一代神算刘伯温病逝青田老家,享年65岁。

刘伯温死得不甘心,他在临死前想出了最后一计,使朱元璋寝食不安,最后朱元璋抑郁而死。

这是怎样的一条计策呢?

事情是这样的,刘伯温在征战过程中,根据他的作战经验写了一本书叫做《百战奇谋》。

书中有大量的战例和排兵布阵的办法,各种奇谋妙计层出不穷。朱元璋一直想得到这本书,但刘伯温一直没有让他看,这更加吊起了老朱的兴趣。

说实话,刘伯温确实不敢轻易让人看这本书,就连他的两个儿子,刘涟和刘璟他都不让看。

他说两个儿子资历浅薄,根本学不会。还有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心术不正的人,看了这本书就会走火入魔。

为了防止出意外,刘伯温一直不敢把这本书示人。

朱元璋只是听说老刘有这本书,但是没有亲眼见过,所以对这本书怀有浓厚的兴趣,总想得到这本书,刘伯温也明白这一点。

就在刘伯温临死前,他把两个儿子招到床前,有气无力地说,“皇上一直想得到我的《百战奇谋》,可这本书不能轻易让人看,你们两个没有资格学习,与其留着惹祸,不如把它烧了。

刘伯温用慈爱的眼神望着两个儿子,接着说:“我已经把《百战奇谋》这本书烧了,现在只剩下我的另一本书《郁离子》,这是一本神怪故事书。

如果皇上向你俩索要《百战奇谋》,你们就把这本《郁离子》交给皇上,说完刘伯温就去世了。

果不出刘伯温所料,朱元璋在悼念的时候,就向他的两个儿子索要《百战奇谋》,刘链和刘璟说父亲把书烧了,随手把父亲交给的《郁离子》转交给了皇上。

(朱元璋)

等朱元璋拿着书回到宫中,看都没看一眼《郁离子》就把它扔到了墙角。

朱元璋根本不相信刘伯温会把书烧掉,他通过种种手段寻找这本书,却一无所获。

据人们说,朱元璋借为刘伯温翻建老屋的机会,把老刘的家搜了个底儿朝天,就是不见这本书的踪影。

朱元璋找不到这书寝食难安,他害怕这本书落到朝中大臣或者战将手中,害怕这些人利用书中的知识夺取他的大明江山……

朱璋整天为他的江山社稷担忧害怕,最后抑郁而死。

有人问,刘伯温是不是真把书烧了?

非也,这就是刘伯温的最后一计,他为了保存《百战奇谋》,把郁离子书掏空,然后把《百战奇谋》夹在了《郁离子》书中。

当初如果朱元璋翻看《郁离子》这本书,他肯定会发现《百战奇谋》。刘伯温断定朱元璋不会这样做。

果然不出刘伯温所料,朱元璋把这本伪装的书扔到了墙角。

综上所述,刘伯温利用朱元璋猜疑心重不相信任何人的特点,用最后一计巧妙保存下了《百战奇谋》。

文/秉烛读春秋

刘伯温临终前使出什么计策,让朱元璋每天担惊受怕, 最后郁郁而终?

如果说真的要说是刘伯温使出什么计策的话,我认为就是刘伯温给朱元璋留下了未知的恐惧吧。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接下来仔细的了解一下刘伯温临终前的这个“计谋”的始末吧。

48岁出山,辅佐朱元璋16年,最终病死

刘伯温名叫刘基,字伯温。在1359年的时候,被朱元璋请出家门,开始自己为朱元璋辅佐的生涯。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刘伯温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

第二个月,刘伯温拖着病体来拜见朱元璋,婉转的向他禀告胡惟庸带着御医来探病,以及服食御医所开的药之后更加不适的情形。朱元璋听了之后,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要他宽心养病的安慰话,这使刘伯温相当的心寒。又过了一个月,刘伯温的病情不见好转反而更加严重,已经到了行动不便的地步,于是在朱元璋的同意之下,由两个儿子陪同回了青田老家。回家后,拒绝亲人和乡里为他找来的一切药物,只是尽可能的维持正常的饮食。

几天之后,刘伯温知道自己没有几天可活了,就找来两个儿子交代后事。交代完后事时,又让刘琏从书房拿来一本书,对他说:我死后你要立刻将这本书呈给皇上,一点都不耽误。这本书名叫《郁离子》,同时附上的还有一封书信。

但是让朱元璋每日忧心的是什么呢?是刘伯温所写的另外一本书,名为《百战奇谋》

这本《百战奇谋》是刘伯温所作的兵法书,包括锦囊三部曲,显现了刘伯温深谋远虑和高瞻远瞩的智慧。集中了刘伯温一生的智慧,包含了很多兵法以及刘伯温一生见过的战争并且还有刘伯温对每一场战争的感想。

刘伯温在临终前向两个儿子刘琏、刘仲景表示,并非为父不传秘技,只因他们才智不足,未能承受乃父刘伯温的毕生绝学《百战奇谋》,若勉强要学徒惹祸害,倒不如平凡度过此生。刘伯温又说,当今圣上多疑,就算献上《百战奇谋》,也难免使刘氏兄弟二人遭受猜疑,以为自己还留有一手给亲儿子,倒不如就此一把火烧掉,反可保刘氏满门安宁。

这么一本奇书,朱元璋怎会不知道呢,所以在得知刘伯温死讯之后,立马就让胡惟庸前去吊唁,名为吊唁,实际上就是为了找刘伯温耗尽毕生精力写下的《百战奇谋》,但是询问刘琏二子,他们说已经遵守父命烧掉了,胡惟庸在刘伯温的家里仔细翻找还是没有找到,只得回京复命。带上的还有刘伯温交给朱元璋的一封信和那本《郁离子》。

朱元璋心心念念却遗憾错过,忧郁终生

朱元璋收到胡惟庸带回来的消息以及刘伯温临死前的一封信和那本《郁离子》。因为之前已经看过《郁离子》所以朱元璋也没有当回事,就随手放在了一边,之后看起了那封信,大致意思就是刘伯温讲述自己跟随朱元璋的一生,还有就是朱元璋最想知道的那本《百战奇谋》的下落。

刘伯温说,那本《百战奇谋》是为了帮助朱元璋打江山所写的,如今天下太平,如果这本书流传于世,或者被心怀不轨之人得到,难免会荼毒众生,所以自己已经把它烧掉了,那本《郁离子》是原本手稿,希望陛下惠存。

朱元璋生性多疑啊,他就会想,是不是刘伯温对自己心怀怨恨所以不将奇书交给自己,而是让别人保管,这要是被其他人得到了然后来威胁我大明江山这可如何是好。

于是朱元璋每天都担惊受怕,就这样生活了23年,每天都会在想《百战奇谋》到底去了哪里,直到1398年,朱元璋病逝,带着这个未解的问题离开了人世。

奇书下落

这个就是比较戏剧性了,我们需要来到朱元璋去世246年之后,也就是崇祯十七年,这一年,闯王李自成打进了北京,在明朝皇宫的杂物之中,发现那本刘伯温手写原稿的《郁离子》,因他很崇敬刘伯温,特别细心翻阅,只为年代久远的关系,《郁》书页多有残破,竟无意中发现页内有页,内藏另一本书,就是失传二百年的《百战奇谋》。

真是没想到,刘伯温竟然早就把《百战奇谋》交给了朱元璋,但是朱元璋却没有多看一眼那本《郁离子》。

结语

刘伯温临死献书,但是朱元璋却没有仔细留意,这样一来,满满的忠心却变成了未知的恐惧,但是也不得不说,朱元璋评价刘伯温是有多么正确。那就是说话从来不好好说,都需要人猜来猜去,哪怕死了依旧这样。

《百战奇谋》有十卷.100战.分别100招.100计由刘伯温提出他个人对兵法的想法。包含了几乎所有的战斗方法比如野战、夜战、地战、山战、谷战、怒战、气战、逐战等等一百种战斗方法,所以才有名《百战奇谋》。不得不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并没有夸大其词啊,刘伯温真乃奇才也。

关注小太阳,每天都有新鲜的历史知识双手奉上哦。

刘伯温临终前使出什么计策,让朱元璋每天担惊受怕, 最后郁郁而终?

我是三少,我来回答。

真想不到,朱元璋最后还经过了这样的煎熬!

神童出身的刘伯温,急流勇退。

刘伯温,原名刘基,是元末明初的大政治家、大文学家,也是明朝的开国元勋。

刘伯温自幼聪颖异常,12岁就考中了秀才,23岁考中了元朝的进士。

刘伯温从小好学深思,喜欢博览群书。儒家经典、诸子百家,天文地理,兵法数学,不仅十分精通,他更喜欢潜心钻研、揣摩!

刘伯温的记忆力非常好,阅读速度极快,且过目成诵。尤其是文笔很精彩,写的文章非同凡俗。我们在初中学的文言文《卖柑者言》,就是他的大作。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

这四句话,就是对刘伯温由衷的赞美和评价。

在大败陈友谅和智取张士诚的问题上刘伯温帮助朱元璋作出了正确的分析。他提出先灭陈再灭张的正确建议,为朱元璋一举歼灭群雄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同时,在推翻旧的元朝统治、建立新的大明王朝的历史性活动中,刘伯温又发挥了智囊的作用。

刘伯温虽然加入朱元璋的事业比较晚,但是,他为朱元璋打江山做出的贡献,却是巨大的!

刘伯温料事如神,又疾恶如仇,他也得罪了许多同僚。因此,在适当的时机,他辞去一切职务,告老还乡,回老家隐居起来了。

隐居的日子不太平

其实,刘伯温早年也是有一腔政治抱负的!最初,刘伯温希望为元朝的政府效力,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所以,他在元朝为官的时候,深入乡间,体察民情,为老百姓办了很多好事,一身正气的他赢得了百姓许多的赞誉!

可是,因为他的刚正不阿,地方上的豪绅却对他恨之入骨,总想找机会陷害于他。因此,这位一腔热血的元朝官员,受到了朝廷的压制!

失望之际的刘伯温,先后3次愤然辞职,以示对腐败昏庸的元朝的深深不满!

这一次回青田,为的就是远离朝廷的是非之争。可是,刘伯温的名气实在是太大了。即使是离开了皇宫,他的影响力在民间也很大!

这一切,在朝廷中的有心人的嘴里就成了有力的证据。传到朱元璋的耳朵里,更会添点油,加点醋。

朱元璋一听,心里就很不舒服了,这个刘伯温又有才能,又有智慧,现在辞官了在家乡,和当地的人打成一遍,只怕又会搞点什么!

果然,1373年,刘伯温的政敌胡惟庸当了左丞相。立刻就有人向皇上弹劾刘伯温,说刘伯温想霸占一块有“王气"的土地做自己的坟墓,这不是图谋不轨,是什么?

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朱元璋一听,连忙就剥夺了刘伯温的封禄。

于是,刘伯温只好亲自上京向朱元璋谢罪,并留在南京不敢回来,直到一病不起。

刘伯温忧愤而死

1375年正月,留在南京的刘伯温感染了风寒。

朱元璋知道后,派已升职为右丞相的胡惟庸带着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刘伯温照单抓药,服用后十分痛苦,病情加剧!

等到第二个月,刘伯温抱病拜见朱元璋,婉转地向他禀告此事。哪知,朱元璋听了并没有任何表示,只是说了几句无关痛痒的话。

刘伯温是何等聪明的人,朱元璋的一句话,他就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为人臣子,一心报国,却落得如此下场,刘伯温的心,寒了!

三月下旬,刘伯温的病更加严重了。在儿子刘琏的陪伴下,刘伯温离开南京回到了家乡。

刘伯温是个倔强的文人,宁折不弯。回家后,他拒绝亲人和乡里为他寻来的一切药方。

不久,这位大明王朝的开国元勋,朱元璋曾经的得力军师,忧愤而死,年仅65岁。

朱元璋寝食难安

刘伯温死后,朱元璋立刻派胡惟庸前去吊唁。其实,吊唁是假,找书是真!

找什么书呢?

《百战奇谋》。

原来,《百战奇谋》是一本绝学兵书,是刘伯温的毕生心血。据说:

这本旷世奇书里有锦囊三部曲,里面是一个又一个深谋远虑的人物,一段又一段风云际会的历史和一种又一种高瞻远瞩的智慧!

有人说,在刘伯温病危的时候,他有意无意地放出风声:得此书者得天下!

这下好,这本书和这句话慢慢地就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了。朱元璋立刻就慌了!万一这本奇书落到谁的手里,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岂不是要改姓?

所以,刘伯温一死,朱元璋就急急派人来刘家找这本兵书!结果,无功而返。

《百战奇谋》花落谁家?

临死前,刘伯温生怕这本书给刘家带来灾难,就叫儿子一把火把这本书烧了,以保刘氏满门安宁。

所以,当胡惟庸借吊唁来找书时,刘伯温的儿子就告诉胡惟庸,在父亲去世前就已经烧了。父亲留给皇上的,只有一封亲笔信和他的作品《郁离子》

当朱元璋收到刘伯温的遗物时,没有看见兵书绝学《百战奇谋》,更使皇上寝食难安!

他知道《百战奇谋》是刘伯温毕生的心血精华,怎么可能轻易就烧毁呢?于是,朱元璋再派胡惟庸,找各种借口对刘家进行翻天覆地的大搜查。

还是没有找到!

朱元璋心急啊,日思夜想,刘伯温会将兵书给谁呢?

蓝玉?徐达?周德兴?冯胜?

朱元璋又萌生诛杀这班功臣武将的念头!

那,刘伯温在给朱元璋的信里到底说了什么呢?

他说,现在的大明江山万里,天下太平,已经再用不着了《百战奇谋》了,所以他就烧毁了以绝后患。《郁离子》是他的手本原稿,留给皇上做纪念。

而《郁离子》一书,很多是寓言故事。朱元璋只是翻看了几页,就随手丢在一边,完全忘记了这是刘伯温送给他的最后一个礼物。

200多年后,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在明朝皇宫的一堆杂物之中,发了这本《郁离子》。

因为李自成一直很崇敬刘伯温所以如获至宝,特别细心地翻阅这本书。

最后,李自成在这本残破的旧书中,发现了页内有页,书内藏书,失传200年的《百战奇谋》就这样重现人间了!

据记载:

当李自成看完书中的各种精彩,各种奇门遁甲、易卜星相之神机妙算后,竟然感动得热泪盈眶!

三少说:

写到最后,我仍然在为刘伯温的忠心而感到不值。

如果朱元璋从内心里珍惜刘伯温,像李自成一样发自内心的地欣赏刘伯温的才能,在书中发现《百战奇谋》的就不是李自成,而是朱元璋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