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有哪些戏曲文化?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之上不可多得的“奇书”之一,有人甚至称之为是清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因为在这本书中,我们大可窥得有清一朝,尤其是清朝贵族家庭的众生百态。
戏曲,作为中国古代上流社会的“消遣品”,清朝贵族也自然会时常听听,而曹家本身就是高门贵族,自己家中就养着家班为自己演戏,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甚至还自己写过剧本,在这样的家庭之中,曹雪芹对于戏曲文化的见解也自然不会低。
正因为这些个缘由,在《红楼梦》书中,不乏有中国戏曲的影子,而这也使得它成为了后世探索清代戏剧文化一个很好的蓝本。(ps:不过在此我们只简单说说前八十回曹雪芹所写的《红楼梦》中有关戏曲的部分,后四十回他人续写的便不再赘述)。
一、清代戏曲内核“派系之争”这个派系之争,其实在清代就是著名的“花雅之争”。在当时一般来说,“花雅之争”之中的“雅”指的就是昆腔,而这个“花”则是指乱弹,我们可以理解为是除了昆曲以外的所有声腔。
清初,戏坛大哥的名头还是被昆腔占据,但是弋阳腔已经开始有了发展的苗头,而到了乾隆年间,北京戏坛上,弋阳腔已经开始能和原本的“大哥”相抗衡,在进行改良之后,实现了转换,成为了紫禁城里的御用声腔。但也正是这样的转换,使其失去了原本的乡土气息,这种失去对于弋阳腔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它同时也失去了大规模的民众基础,而在上流社会之中,它本身也并没有昆腔那样强大的基础,于是渐渐衰落。
弋阳腔衰落之后,秦腔逐渐崛起,开始成为了花部和昆腔争夺“花雅”究竟谁上谁下的领头大哥,但是统治者并不喜欢秦腔,甚至还专门限制秦腔的演出。乾隆年间就有“除昆、弋两腔仍听其演唱外,其秦腔戏班,交步军统领五城出示禁止”的相关条例。虽然说统治阶层已经明令禁止,但是除却京城之外,秦腔在中华大地之上还是迅速流传开来,但是从此也可以看出,在当时的清朝统治者心中,这一场“花雅之争”还是“雅”占了上风。
直到乾隆五十五年,徽班进京,掀起了另一波花部高潮,北京的戏坛的“花雅之争”达到了高潮时期。
而曹雪芹的一生中恰好历经了这个时期,经历过这个清代“花雅之争”最为强烈的时候,有了这个时代背景作为依托,这些东西自然也会在他书中有所体现,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
实际也确实如此,《红楼梦》之中出现的剧目共有30出,从“热门”的《牡丹亭》到《占花魁》,从《玉簪记》到《长生殿》,当时热门的剧如同当下热门的电视剧一样,频繁出现在书中,而正是从这些描写之中,我们可以相当直观的看出“花雅之争”的盛状。
二、作者对于两派系的看法一般来说,作者本身的观点是会呈现在书中的,而从书中我们也可以明显看出曹雪芹是站在“雅”这一方的——因为在书中所描写的剧目共有30处,而昆剧剧目达到了二十多出,一出杂剧也是昆剧的保留项目(前文有提到昆代表雅)。
而除此之外,在书中其实还有更加明确的字句能够表现出作者的观点。比如说在书第十九回中,宁国府便请来了戏班子演弋阳腔,而男主人公贾宝玉对于弋阳腔是什么样的态度呢?
“独有宝玉见那繁华热闹到如此不堪的田地,只略坐了一坐,便走向各处先耍。”大家都应该清楚,很多时候书中主角贾宝玉其实都是曹雪芹自己的映射,那么贾宝玉对于弋阳腔的看法其实我们也可以说是曹雪芹对于弋阳腔的看法——那就是不喜欢,甚至可以说是厌恶。而对弋阳腔这种的态度也可以看出其对“花”的不看好(弋阳腔属“花”一类)。
除了主角,我们再来看看贾府,其实在贾府中也是以昆腔为“尊”。在书中有提到,贾家还专门从姑苏买来了小戏子,花了重金培养她们,但是这戏并不是贾家戏班上演的,而是“定”的,还是说明在贾府心中,戏曲“尊”者还是昆腔而非弋阳腔。
而至于曹雪芹为何会喜欢“雅”,这其实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也有关。上文已经提过,曹家是高门大户,属于统治阶层,古人喜欢“雅”,尤其是上流社会,更是把“雅”作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雅”的代表的昆腔自然更加能够获得上流社会的欢心。
三、戏曲的载体“戏班子”戏班在有清一代有很多种分类,而有一类则是家班。家班就是一些高门大户之中专门豢养的戏曲团体,这种“文化”主要出现在明清时期,属于私人置办的,专门为自家演出,豢养家班的代价十分高,一般是家中经济实力雄厚才可以。
那为什么当时的贵族阶层的人喜欢养家班?这里面的原因其实很好理解。
第一是为了娱乐。古代人的娱乐生活十分贫乏,远没有现代人的丰富多彩,戏曲所带给他们的剧烈的视觉刺激、感官刺激和思想刺激对于古人而言已经足够,在家中养了家班就可以随时随地听戏,随时随地享乐,连想听什么戏都可以自己点选,还可以自己写戏让家班来演,既然家里不缺钱,为什么不花钱让自己快乐?
第二是趋势所向。在明清,尤其康熙和乾隆两个皇帝还喜欢听戏,皇帝这样干了,下面的人自然是跟着这个风尚。
而当时的时代背景如此,那反应现实的《红楼梦》自然也会有所体现。比如在书中,那些家中养了家班的人家,也都是些豪门贵户,一般人家是万万养不起的,比如说在书中,贾家为了迎接元妃省亲所置办的家班就足足花了几万两银子。
而且在书中,贾家还专门从姑苏高价聘请来了教习来特意教小戏子们戏。为何专门从姑苏呢?这其中也有讲究,昆腔指的是昆山腔,起源于江苏昆山,而昆山正是属于苏州,也就是书中所说的姑苏,从姑苏请来的教习自然是最为正宗的。高价聘请正宗的教习特意教学,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其对于家班的重视程度。
不过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清代虽说这些小戏子是花了重金培养的,但是这些小戏子的地位却并不高。府里的一些丫头小子还有自由,而他们却只能够在一亩三分地里学戏,这些戏子的命名权也都交给了主人家,主子想叫什么就是什么,就算是正当红的,也是贵族们想让他改什么名就叫什么名,还要谢抬举。
在《红楼梦》中,也表现出了这个倾向,赵姨娘直接骂芳官“不过娼妇粉头之流,我家下三等奴才也比你高贵些”,在古代,姨娘也不过是身份高一些的“仆从”而已,这样身份的人能说出这种话,更能看出来在当时戏子的地位。
结语《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在用词遣句方面的水平自然不必说,而在文化层面来看,这本书也确实当得起“百科全书”这一个称号。我们就本文来单论戏曲文化这一方面,其实就可以比较直观的反映当时戏曲文化的精髓来。
在清代的戏曲中,“花雅之争”是当时戏曲文化的主要内核,家班戏子则是其表达该内核的一个最为主要的载体,而这些恰恰在《红楼梦》中都有所体现。
《红楼梦》中有哪些戏曲文化?
(红楼梦)自始至终贯穿着越剧,昆曲的戏曲文化。以吴侬软语,乐器以丝弦为主。剧目繁多,多演拆子戏。
《红楼梦》中有哪些戏曲文化?
戏曲文化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红楼梦》作为清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在书中对声腔剧种、演唱剧目、班社伶人、剧场观众、演戏风俗等都作了细致而又生动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康乾盛世时,戏曲文化活动的繁盛。而《红楼梦》折射反映出的戏曲文化,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花雅之争
在康乾时期,中国戏曲历史也正处于“花雅之争”时期,也就是以昆腔为主的雅部,和以京腔、秦腔、弋阳腔、 梆子腔等杂糅的花部。前者是传统的高堂之乐,一个是后来兴起的民间之声。
《红楼梦》中描写的数十种演戏场合中,明确交待演出剧目名称的有处,其中昆曲剧目22处,弋阳腔5处,杂剧1处从贾府演剧看,以雅部昆曲演出为主,偶尔有花部的弋阳或其它剧种上演。这主要是因为弋阳与昆腔受众群体不同,昆腔主要流行于贵族、文士之间,而弋阳主要流布于下层劳动大众之间。
“花雅之争”的前期阶段,昆曲在清政府庇护下保住了自己的地位,而弋阳却逆道而行步入了“雅化”歧途,这些在《红楼梦》中都得到了真实的反映。
二、康乾时期家班面貌
所畏家班,就是指明清时期,由私人出资置办,供自己消遣娱乐的戏曲演出团体。《红楼梦》中所述的许多巨族显宦都有蓄养家班的偏好,忠顺王府、南安王府、临安伯府、忠靖侯史家、宁荣二府贾家、李亲家、薛家等等,都是拥有自己的家班的,可见康乾时期的戏曲舞台上,家班曾是一支非常庞大的演出力量,在我国戏曲演出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那时蓄养家班已经成为了当时权贵们互相交往、互相拉轮的重要媒介,不仅在宾客宴飨时让家班尽显才艺,更甚者,挑选色艺俱佳者、或将整个戏班赠送于自己的上司,以求得更高的提拔,获得更大的权利。
三、男伶生活中的“男风”现象
《红楼梦》里,曹雪芹描写到同性相恋的地方有好多处,男同性恋涉及到的人物有宝玉、秦钟、琪官蒋玉苗、柳湘莲、北静王、忠顺王、薛蟠等。明清两季男风现象极度盛行,其中男伶是这个群体中引人注目的焦点。他们不幸生于道德众败的封建末世,再者投师前已立下“关书”,无法自主。因而被买主经过严厉的调教,充当男妓,这一淫俗到了清代更为猖撅。清代男风人群尤以男伶旦角为主体,而且还赋予男风戏子一个特殊雅号—“相公”。
四、观众们的戏曲品味
《红楼梦》中的戏曲观众便以贾府成员为主,通过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戏曲观众的形象描写,结合当时的史书笔录,康乾时期规模空前的戏曲观众群便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通过曹雪芹所描述的“元妃省亲”时大观园奢华的演剧氛围,让我们窥视到了康雍乾三
朝皇宫贵族们观剧时,注重排场是其首位。但是场面浩大,排场奢华,并不意味着皇族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就观剧场合的融洽、自然、活跃而言,宫廷演剧氛围远不如民间神庙剧场、或官僚富商唱堂会那样理想。
而贾府中的戏曲观众,也折射出民众看戏曲的百种心态。比如以贾母为代表的享乐型观众,以王熙凤、薛宝钗为代表的功利型观众,以宝玉、黛玉为代表的痴迷型观众,以贾珍、薛蟠为代表的庸俗型观众,以刘姥姥、丫鬟们为代表的旁观型观众。
《红楼梦》中有哪些戏曲文化?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更是被誉为清朝的百科全书,通过《红楼梦》可以一窥清朝达官贵人的生活百态。在清朝戏曲只有在达官贵人消遣的一种方式。
戏曲文化曹雪芹身处的曹家在清朝时也是贵族,所以对于戏曲肯定是颇有了解的。在《红楼梦》中出现戏曲文化也不为过。
- 在第十一回贾敬过生日那天,在天香楼唱戏,唱《双官诰》。
- 在第十八回元妃省亲,唱了唱了《一捧雪》的《豪宴》、《长生殿》的《密誓》。
- 在二十二回中宝钗过生日有唱过《山门》、《装疯》。
- 四十四回凤姐过生日提到的《荆钗记》中《男祭》。
- 五十四回让芳官唱的《寻梦》、《惠明下书》等。
这些都是有名的折子戏,在清朝时期,戏曲已逐渐发展成熟,曲目也是众多的时候。
清戏中的派系之争:
在清朝有著名的“花雅之争”,也就是昆曲和别的声腔的争斗。清初,戏坛大哥的名头还是被昆腔占据,但是弋阳腔已经开始有了发展的苗头,而到了乾隆年间,北京戏坛上,弋阳腔已经开始能和原本的“大哥”相抗衡,在进行改良之后,实现了转换,成为了紫禁城里的御用声腔。
当弋阳腔渐渐失去了民众基础后,秦腔就逐渐登上了历史舞台,也逐渐在民众中广泛传播开来。但是当时的统治者并不喜欢这种在民间广泛流传的秦腔,所以,在花雅之争中,雅还是占了上风。
在《红楼梦》中出现的戏曲曲目有30多种,曹雪芹所处的环境正是花雅之争的顶峰,所以在《红楼梦》中为我们展现出了很多戏曲,也是一部戏曲盛况。《红楼梦》中有哪些戏曲文化?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更是被誉为清朝的百科全书,通过《红楼梦》可以一窥清朝达官贵人的生活百态。在清朝戏曲只有在达官贵人消遣的一种方式。
戏曲文化
曹雪芹身处的曹家在清朝时也是贵族,所以对于戏曲肯定是颇有了解的。在《红楼梦》中出现戏曲文化也不为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