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亲王可以铲除八大顾命大臣为何不铲除慈禧呢?
为什么恭亲王没有除掉慈禧太后?不是恭亲王不想除掉慈禧,而是他根本没有那个实力。
当年的慈禧太后虽然饱受人诟病,但她毕竟是站在大清王朝权力巅峰的女人,她和八大顾命大臣本来就不同,她属于大清王朝的正统统治者,在当时朝中的地位非常高,不仅满朝文武支持她,绝大多数满族贵族也站在了她这一边。
而除此之外她在谋权方面也要比恭亲王强很多所以想让恭亲王跟慈禧斗,凭什么呀?
总的谈了下,我们再来细说下慈禧与恭亲王之间的历史渊源。在当初的辛酉政变中,恭亲王在某些方面利用了慈禧,而慈禧也利用恭亲王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可以说两人对于对方是都是各有需求。
政变过后,恭亲王成了朝中的议政王,而慈禧太后则是巩固了自己垂帘听政的权力,这为慈禧后来把持大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到了清朝后期,朝中的亲王们已经没有了参与政治的权力,此时掌管军机大事的人们除了皇帝太后,就是军机大臣们了,恭亲王做到了议政王的地位上,说白了也是得到了慈禧太后的支持。
当时他对慈禧太后非常重要,就像是慈禧太后手上的一把剑,帮助慈禧打压那些反对她的大臣们,而绝大多数主动权,并没有在恭亲王手中,无论是从权力还是身份上来讲,此时的恭亲王都显得很被动。
在同治皇帝在位期间,慈禧就已经拿到了她想要的权力和地位,已经有能力罢免恭亲王了,等到慈禧觉得恭亲王没有了利用价值之后,就直接命令恭亲王回了老家,不让他再参与政务了。
不过让慈禧想不到的是,恭亲王得到了很多洋人的支持,毕竟之前是搞过洋务运动的,在洋人们的要求之下,慈禧太后怂了,只能让恭亲王官复原职。
而此时的恭亲王也终于意识到慈禧的阴险了,于是决心扳倒慈禧。
不过慈禧虽然治不了洋人,但治他恭亲王还是有办法,洋人的支持是恭亲王能够支撑的原因。
但之后,慈禧也开始培养了很多自己的人,李鸿章、张之洞等也开始搞洋务运动,随着时间推移,李鸿章等人在洋务运动上做的越来越好,洋人们反而和李鸿章等人搞得非常亲密,而和恭亲王却疏远了。
没了洋人的支持,此时的恭亲王在慈禧眼中已经没有了一点顾虑了,慈禧一令之下,将恭亲王彻底赶出了政坛。
从他们之间的历史渊源来看,恭亲王在慈禧面前丝毫没有抵抗力,所以恭亲王压根是没有能力通过兵变除掉慈禧,他如果有这个可能的话肯定早就做了。
恭亲王可以铲除八大顾命大臣为何不铲除慈禧呢?
恭亲王奕訢,人称“鬼子六”,为人颇为精明,能力比咸丰皇帝强不少,但是运气不如咸丰皇帝好,所以没能当上皇帝。
倘若当时是由奕訢接道光的班当皇帝的话,或许清朝会是另外一番模样,至少不会出现女人当政误国这样的事,近代史也会重新书写。
咸丰皇帝驾崩了之后,他5岁的儿子载淳坐上了皇位,也就是同治皇帝,随后慈禧则联合奕訢发动了“辛酉政变”,将顾命八大臣给一锅端了,慈禧也自此开始掌控清王朝,几近半个世纪之久。
奕訢在铲除了顾命八大臣之后,之所以没有将慈禧一块铲除了,一来是因为不敢,二来是因为不能。
不是不想,是不敢,是不能,是不会。
奕訢之所以不敢对慈禧下手,这是慈禧的身份所决定的,慈禧再怎么说也是皇帝的母亲,是一朝皇太后。
奕訢如果敢对慈禧不利的话,那就是在对同治皇帝不利,至少对于当时只有五六岁的同治皇帝而言是这样,对同治皇帝不利,那就等同于是在谋逆,这样会让奕訢成为几乎所有人的公敌。
那时候的奕訢并不具备谋逆的条件,不论是时机也好,是实力也罢,他如果选择在那个时候谋反绝对没有好下场。
毕竟“法统”这个东西说起只有两个字,但放在那个时代却是重之又重的东西,而当时的法统则自然而然地在同治皇帝的手上。
奕訢如果真要以“非法”手段夺取皇位的话,那就等于是在挑战法统。
说不定当时慈禧还希望奕訢一时头脑发热对她不利呢!这样的话她就能有理由进一步糅合朝中势力顺带将奕訢铲除掉。
当然“辛酉政变”发生了之后,各方势力处于一个微妙的平衡状态,也都处于一个消化阶段,奕訢拿不下慈禧,慈禧也除不了奕訢。
咸丰能力本不如奕訢,所以虽然咸丰接了道光的班当了皇帝,但实际上奕訢在长期和咸丰争夺储位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势力集团,也就是所谓的“帝胤集团”。
当时一来因为咸丰能力平平,二来也因为咸丰在位时期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所以他根本腾不出时间和精力彻底打垮奕訢,这也就造成了咸丰死了之后,以奕訢为首的帝胤集团仍然在朝中拥有足以威胁到皇权的势力。
所以咸丰在临死之气那才留下了后手,一边任命载垣、端华、肃顺等八人为顾命大臣,一边又让慈安和慈禧各掌一印,以此来和帝胤集团行成三足鼎立之势。
咸丰之所以这么安排,是因为他天真的以为这样真的能够行成三足鼎立,让三方势力相互牵制对方,从而保证同治皇帝的皇权不受威胁。
可是咸丰却忽略了人心,凭什么在顾命八大臣同时打压奕訢和慈禧的时候,奕訢和慈禧还选择忍气吞声地维持这个咸丰自以为能够存在的平衡,而不是选择联起手来一起对付顾命八大臣?
面对顾命八大臣的强势打压,慈禧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和奕訢联手,在“二对一”的情况下将傲慢的顾命八大臣给打垮了。
顾命八大臣被打垮了之后,接下来的事情也很简单,慈禧和以奕訢为首的帝胤集团瓜分此前由顾命八大臣所把持的政治利益。
慈禧也很够意思,直接任命奕訢为议政王、领班军机大臣等职务,当然这也是他们在发动政变之前所达成的默契,没有好处的话,奕訢也不会冒险和慈禧这个“偏房”联手。
更何况顾命八大臣一倒,帝胤集团势力雄厚,慈禧为了能够让局势尽快稳定下来,从而消化自己刚刚瓜分到的利益,也必须得稳住奕訢。
对于奕訢来说也是一样,刚刚拿到手的蛋糕,他也不可能一口就吃完,即便一口就吃完了,他也需要时间来消化。
所以说当时慈禧和奕訢双方实际上是处于一个很微妙的状态,他们都需要足够多的时间来消化。
所以,他们都不会选择在这时候对对方下手,这样很可能让已经到手的利益又再一次成为别人的口中食。
除了他们自身的原因之外,当时清朝所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也是奕訢不会将事情进一步扩大而对慈禧下手的原因。
内有洪杨起义,外有洋人虎视眈眈,又碰到咸丰驾崩和宫廷政变,这时候的清朝已经很脆弱了,经不起折腾了。
只有继续维护清朝的统治,他们才能保得住自己已经抢到手的蛋糕。
从奕訢后来的所作所为来看,至少这个大局观,他多多少少还是有的,所以他才不会在这个时候继续将事情闹大。
所以,奕訢不敢、不能、也不会在铲除了顾命八大臣之后继续对慈禧下手,更何况顾命八大臣也是奕訢一方势力铲除的呀!
恭亲王可以铲除八大顾命大臣为何不铲除慈禧呢?
恭亲王奕訢,道光帝第六子,其德才兼备,是道光最爱的儿子,同时也是继承道光帝皇位的最佳人选。只是可惜到最后恭奕訢都没能坐上那皇帝的宝座,并且一直被排斥在权力的中心之外,对此,奕訢一直耿耿于怀。
这也是为何后来奕訢经过慈禧一撩,便帮助慈禧、慈安将顾命八大臣给铲除的主要原因。
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咸丰帝于热河避暑山庄行宫病逝,遗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大学士肃顺、额驸景寿,还有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8人为“赞襄政务大臣”,即“顾命八大臣”辅佐自己年幼的儿子载淳。另一方面又将自己刻有“御赏”和“同道堂”的两枚御印,赐给了皇后(慈安)和懿贵妃(慈禧)。并规定了在皇帝亲政之前颁布一切律令,需要加盖这两枚御印方能生效。
载淳继位后,尊钮祜禄氏为母后皇太后,号慈安,尊生母懿贵妃为圣母皇太后,号慈禧。
作为小载淳的生母懿贵妃叶赫那拉氏,刚一坐上皇太后的宝座,就迫不及待地揽权。于是慈禧授意御史董元醇,以皇帝年幼无法处理朝政为由,奏请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
面对慈禧来势汹汹,感到威胁的顾命八大臣随即对其进行了“反制措施”。以“本朝从未有皇太后垂帘之例”的理由加以反对。
按理说,根据咸丰皇帝的遗命,慈安与慈禧手握咸丰所赐的两枚印章,在政治上与顾命八大臣可谓是势均力敌,本不至如此。
但是,由于当时他们正处热河行宫,而热河行宫又都是顾命八大臣的势力,慈禧所做的一切努力自然都是白费心机。所以,最终慈禧自然对顾命八大臣虚与委蛇,暂时向他们妥协。当然了,钟情于权力的慈禧,并不会因此放弃“垂帘”的欲望的。
恰好,此时的慈安太后对肃顺等人的所做所为也看不过眼,慈禧便抓住了这一点,与慈安串通,共同对付顾命八大臣。同时,将派出自己的心腹偷偷潜回北京,与恭亲王奕訢串通,一同将顾命八大臣扳倒。
恭亲王奕訢是咸丰的亲弟,德才兼备,两相比较之下,反而是身为皇帝的哥哥咸丰略显平庸。也因此招来了咸丰的猜忌,所以奕訢一直被咸丰在政治上疏远,虽贵为亲王,但却被排斥在权力的中心之外,手中也没有什么实权,反而处处受人排挤。
咸丰在逃往热河行宫时,将恭亲王奕訢留在了北京,命其与侵略者议和,与奕訢共同留在北京的还有军机大臣文祥。文祥则是因为与恭亲王走的比较近,所以受到了肃顺等人的排挤,不允许其随御驾前往热河,被留下来收拾残局。因此,在顾命八大臣中,唯独少了文祥这个军机大臣。
所以,无论是恭亲王奕訢,还是那个唯一被排除之外的军机大臣文祥,他们对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可谓是恨之入骨,恨不得食其肉,饮其血。
基于这一原因,恭亲王奕訢、军机大臣文祥在接到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的求援信号后,几乎在第一时间便应承了下来,势必除掉顾命八大臣。
1861年10月,奕訢以“奔丧”为由赶到了热河。他先在咸丰皇帝的灵前进行了一番哭祭,随后便谒见了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共同密谋了许久,最终决定由奕訢先回北京做好准备,等大行皇帝的梓宫运回之时便发动政变,一举将顾命八大臣一网打尽。
奕訢立即赶回北京,随后笼络了掌握京、津一带兵权的兵部侍郎胜保,为后续发动政变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接下来,主要看慈禧“表演”了。
在护送咸丰皇帝梓宫回京途中,慈禧在随咸丰皇帝灵柩走了一天后,便以新皇年幼,无法全程护送梓宫为由,带着载垣、端华等人抄小路返回北京,留下了肃顺护送大行皇帝梓宫进京。
一回到北京,慈禧二话不说就召来了恭亲王奕訢、军机大臣文祥等人。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恭亲王奕訢便捧来盖有玉玺和先帝两枚印章的圣旨,解除了八大臣的职务,并将载垣、端华当场逮捕;又将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等撤职查办。同时派出了醇郡王奕譞带兵在密云将肃顺给捕获。随后,慈禧否认了咸丰遗命,历数了八大臣的罪状,肃顺被斩首,载垣、端华自尽,顾命八大臣的另外五位或革职、或充军,无一幸免。
值得一提的是,在慈禧历数八大臣的罪状中,竟然有一条是“不能尽心和议,以致失信于各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不等同于向列强表示,自己是一个“尽心和议”的国贼么?
可悲可笑!
至此,26岁的慈禧成功夺取了清朝大权,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恭亲王奕訢也因为在此次政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被封为议政王大臣、军机大臣领班,奕譞、文祥、胜保等人也因此加官晋爵。因为这一年是农历辛酉年,故此次政变又称“辛酉政变”。
我们复盘整个事件,只能说,奕訢之所以能够铲除顾命八大臣,是因为顾命八大臣有自己的必死之道,奕訢不过是做了一件顺水推舟的事情而已。至于奕訢为何不顺势铲除慈禧,让自己独掌大权,只能说他没有这个实力,同时也没有必要。
首先,我们来说顾命八大臣的必死之道咸丰皇帝在弥留之际留下的顾命八大臣与两宫太后执掌两枚御印的安排,看似合理,在辅政大臣与两宫太后之间搞了个政治平衡,二者相互制衡。
实则,这是一个经不起推敲且漏洞百出的安排。
因为兄弟失和的原因,咸丰皇帝并没有将恭亲王奕訢安排进辅政大臣的名单中,这意味着将恭亲王从皇权保卫的战车中给丢了出去。事实上,奕訢才是咸丰皇帝最应该拉拢且安排进辅政班底的人物。
怎么?是不是一头雾水?下面我就来为大家解析。
幼帝继位到了清朝已经有了一套稳妥的选派顾命大臣的方法,那就是“亲亲与尊贤”两个规矩,这也是清朝的祖宗家法。
这里面“尊贤”,倒没有太多说法,全看大行皇帝的个人喜欢。说白了,只要皇帝信任你,谁管你到底有没有才,反正你就是“贤”。
但,“亲亲”中的“亲”,却与“尊贤”有大不同,这是有固定的人选的。一般情况下都会选择自己的手足至亲,而顾命大臣中的怡亲王、郑亲王,二人虽为亲王,却属远支旁系,远没有恭亲王来的亲近。
但是,咸丰皇帝与恭亲王之间却因为年少时争夺皇位,彼此之间留下了隔阂。也因为这一隔阂,咸丰帝冷落了自己这个亲兄弟。加上肃顺为了更好的将大权握在手中,所以直接将奕訢撇开,直接推荐了景寿,也就是咸丰皇帝的姐夫。
御前大臣景寿,道光帝的女婿,咸丰帝的姐夫,还兼着上书房的事务,总的来说还是符合“亲亲”的条件的。
但是,咸丰皇帝却忽略了景寿实际上是一个老实人,他对权力并没有太多的欲望。当然,这对肃顺来说是最合适的人,毕竟这样的皇权至亲更符合自己掌权的需求,景寿就这样成为了肃顺用来堵住悠悠之口的工具。
同时,在咸丰皇帝病逝之后,肃顺拟定“恭办丧仪大臣”名单时,却有意将恭亲王奕訢加了进去。
可能大家觉得这是一个好事,毕竟只要你在名单上,等大丧过后,照例是要给恩赏的。但是这边又整出了个,“恭办丧仪大臣”在京者一律不许赴热河,只允许在京城,说白了肃顺这一出还是在抵制奕訢。
你说,如果你被这么针对,你要不要和肃顺干一架?反正我是忍不了!
恰巧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不甘于大权旁落,但又忌惮肃顺的跋扈的慈禧。一来二往的两人很快就选择了合作,发动了辛西政变。原本的政治格局也由“顾命”转变为“垂帘”,形成了两宫临朝称制,恭王总揽全局的政治格局。
反过来,如果当初肃顺不给恭亲王奕訢使绊子,又或者说咸丰皇帝放下兄弟间的隔阂,将奕訢拉进顾命大臣的体制之中,那么,当慈禧想要垂帘之时,奕訢肯定是反对的,而慈禧也不可能成功。
或许有人会说,在历史上,慈禧掌权后对奕訢进行了打压,显然慈禧是强过奕訢的,哪怕顾命大臣中有他,也未必可以改变慈禧掌权的事实。错了,要知道如果没有奕訢的帮助,慈禧是没办法垂帘的,而且如果奕訢一开始就是咸丰钦定的顾命大臣,那他反对慈禧自然是师出有名,且当时的慈禧并没有什么涉政经验,显然是斗不过奕訢,更别说发动政变了。
只可惜,顾命的名单里面没有他,而他又不甘于人后,也正是这样的安排,促使慈禧与奕訢二人强强联手,这是顾命八大臣的必死之道,最终他们也如愿以偿的干翻了顾命八大臣。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奕訢为何不顺势铲除慈禧,没实力也没必要奕訢长期遭到排挤,游离在政治中心之外,但谁也不能否认他对皇室的忠心。虽说咸丰继位后,迫于大行皇帝道光的遗命,让奕訢进入军机处,但咸丰一直对自己的这个亲兄弟防范有加,毕竟当初如果不是自己耍了小手段,这个皇位也没自己什么事,所以登基后没多久就找了个借口将奕訢给罢免了,此后奕訢被长期闲置,排斥在权力中心之外。
一直到八国联军侵华后,咸丰逃往避暑山庄之时,才把奕訢给丢了出来,让其负责与侵略的谈判事宜。
说句不好听的,咸丰这是把奕訢往火坑里推。奕訢没有多说什么,还是将议和的任务给圆满完成了,说不上劳苦功高但也是任劳任怨。
然而,奕訢的努力换来的是什么?咸丰皇帝病重,请求赶赴热河与自己的皇帝哥哥见一面时,咸丰却一再拒绝,至死也不愿与自己的这个亲兄弟见上一面。
这是什么仇什么怨?
总的来说,奕訢在咸丰一朝,心里一直憋着一口气。他空有一身才华,却没有任何机会能让自己做出一番事业。基于这点,慈禧给出的“议政王”很符合他的需求,然而想要成为真正的议政王,让自己可以发光发热,却必须将顾命八大臣给铲除,而且这样做也能稳固同治皇帝的地位,不违背自己忠于大清的初衷。
所以,我们可以说恭亲王与慈禧叔嫂二人的合作是必然,种种原因让他们有了深厚的合作基础。
慈禧虽说在历史上名声不怎么样,但是谁也不能否认她手段高超,对巩固清朝的统治有大贡献。
事实上,慈禧是在中国近代史起负面作用,但在维护清朝统治有功绩。
至少,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在清政府内部,慈禧是受拥护的。
同治初登宝座之时,清政府可以说是内外交困。也正是慈禧凭借着自己高超的手段,在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等湘军大佬间周旋,化解了湘军崛起所带来的风险与对皇权的冲击,又荡平捻军叛乱,强有力的维护了清朝的统治,为清王朝注入了“强心针”。
另一方面,在慈禧的大力支持之下,恭亲王奕訢与张之洞、曾国藩等人,才得以开展洋务运动,经济、军事封诸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使得因太平天国运动带来的经济重创,获得了复苏和增长,史称“同光中兴”。
虽说,慈禧大权独揽,但她所做之事却又在维护爱新觉罗家的统治,所以,就满清宗室而言,他们还是支持慈禧的。
自然,这里面也包括我们的恭亲王奕訢。
综上所述,奕訢能将顾命八大臣铲除,是因为顾命吧大臣有自己的必死之道;而对于慈禧,奕訢一没实力,二没必要,最重要的是,他还是慈禧的支持者之一。
恭亲王可以铲除八大顾命大臣为何不铲除慈禧呢?
恭亲王奕䜣是道光帝的六子,他的七弟是醇亲王奕譞,他的四哥就是咸丰皇帝奕詝,在咸丰当政时的清王朝,己经国势日衰,危机四伏,险象环生,咸丰皇帝登基不久,就发生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之后又发生了英法八国联军进京火烧圆明园,国内有大规模农民起义运动,外有英法联军入侵,内忧外患使咸丰头疼不已。面对各种社会矛盾和政治危机只会选择逃避。咸丰帝在重大事件面前大都优柔寡断,束手无策,且迷于酒色,荒废朝政,误国殃民。因此,咸丰皇帝被后人称为无远见、无胆识、无才能、无作为的“四无”皇帝。在此期间,奕䜣担任领班军机大臣。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奕䜣临危授命为全权钦差大臣,负责与英、法、俄谈判,并且签订了《北京条约》。
躲在热河束手无策的咸丰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利用抽大烟、喝鹿血、搞淫乐来排遣内心的愁闷,变本加厉地糟蹋自己,倦怠政务娱情声色,以至身体每况愈下,咸丰帝病危时,曾立遗嘱:立咸丰与慈禧的独子载淳继位,即后来的同治皇帝,诏载垣、端华、肃顺等八人为顾命大臣赞襄政务,为了平衡各方势力,防止顾命大臣恃权欺主的情况发生,遗诏同时规定以“御赏”、“同道堂”两颗印章为下达诏谕的符信,规定凡诏旨和上呈奏章必须经过两枚印章盖章后方能生效,御赏章为印起,由东太后钮祜禄氏慈安皇后掌管,同道堂章为印讫,由皇太子掌管,太子年幼实由西太后慈禧控制,这样的安排,明显两宫太后的权力大于八大臣,她们只要不盖印章,一切诏谕就不算合法,概不能生效,这就给慈禧垂帘听政创造了机会。而咸丰遗嘱的失误也促使了奕䜣必须参与政变,原因在于按照顾命辅政制,“祖制重顾命”,按亲疏远近关系,应该是奕䜣排在第一位,但咸丰帝糊涂之处就是把奕䜣摒弃于顾命大臣的行列之外,这更加深了奕䜣与载垣、肃顺等人的矛盾。
咸丰帝死后,肃顺一党自以为控制了全权,那料慈禧瞒过眼线,内联皇后钮祜禄氏慈安,外通恭亲王奕䜣,在奕譞与奕䜣配合下,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奕䜣协助慈禧太后政变后,被授予议政王,在军机处担任领班大臣,全面控制了中枢机关。奕䜣又身兼宗人府宗令和总管内务府大臣,从而控制皇族事务和宫廷事务大权。他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王大臣的职务主管王朝外交事务,自此总揽清朝内政外交,权势赫赫。
而醇亲王奕譞由于还亲自捉拿了顾命八大臣之首肃顺,再加上他娶了慈禧太后之妹为嫡福晋,所以慈禧太后也开始重用奕譞。奕譞为正黄旗汉军都统,掌握了实际的军事权力。奕譞兼任步军统领,又掌握了京师卫戍部队的军权。
辛酉政变成功后,奕䜣为了获得外国列强的扶植和支持,奕䜣执掌大权以后,通过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努力谋求与列强和好相处,尽量满足侵略者的要求和贯彻侵略者的意图。但随着奕䜣地位高升和声名鹊起,恭亲王奕䜣又引起了慈禧太后的不安。于是慈禧太后利用一切机会对他进行打击,同时,奕䜣对外妥协的外交政策,也使得其弟奕譞也深为恼火,到了同治帝亲政时,慈禧母子再联合奕譞排挤掉恭亲王奕䜣,恭亲王奕訢所带领的军机处被慈禧全班斥退,史称甲申易枢,奕譞又开始以商办之名接掌政权,奕譞加亲王衔。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恭亲王奕䜣只是配合慈禧太后铲除了顾命八大臣,而非他的一己之力,而要他恭亲王铲除慈禧太后那更是难上加难了,一方面当时虽然有慈禧垂帘听政,但慈禧代表的是当朝皇帝同治帝,而奕訢不过是一个议政王,权大一级压死人,奕䜣想铲除慈禧就等于大逆不道谋朝篡位,也不会得到大臣们的响应。而且慈禧还是个精明强势的女人,她在垂帘听政之后不久就大量培植笼络亲信,在政治权势利益方面使恭亲王逐渐被孤立;另一方面,恭亲王奕䜣虽然帮助慈禧铲除了顾命八大臣,但凡做事有利也有弊,顾命八大臣在当时是朝廷重臣也具有一定的势力范围,铲除了他们也代表得罪了满汉权贵,况且八大臣辅政是咸丰皇帝的遗命,辛酉政变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谋逆,在满清贵族眼里,特别是在政变中失败的郑亲王、怡亲王等宗室看来,奕訢的所做所为是助纣为虐。更何况奕訢遇到了慈禧太后这位强劲对手,同治、光绪二帝都亲政变法不成,那奕䜣在慈禧太后的打压下,只有逐渐远离政治中心郁都寡欢了。
恭亲王可以铲除八大顾命大臣为何不铲除慈禧呢?
铲除咸丰临终钦封的"赞襄政命八大臣",也就是俗称的“顾命八大臣",仅凭恭亲王奕䜣一人,显然是办不到的。
事实上"辛酉政变”的主角是慈禧,正是在她的鼓动下,赢得了东宫太后慈安的支持,这才联合恭亲王悍然发动“辛酉政变",将"顾命八大臣"悉数拿下,使得大清的历史进入到了东西两宫"垂帘听政"的时代。
这显然是己然仙逝的咸丰没有想到的结果。在他生前,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和慈禧的关系己势同水火,甚至在咸丰病危之际,肃顺竟然提议咸丰效仿当年汉武帝诛杀钩弋夫人"立子杀母"的做法,企图除掉慈禧,以防出现太后临朝的政治隐患。
咸丰为了平衡和制约各方势力,向东西两宫各赐“御赏"、"同道堂"印章,又命以肃顺为首的八位大臣为顾命大臣,一旦自己仙逝,未来同治朝中一切事务先由顾命大臣拟旨,然后加盖两宫太后印章才能生效。
这样的安排看上去无懈可击,但咸丰却低估了慈禧的野心。
权力欲极强的慈禧显然不甘心与人分享这权力所带来的快感,更何况这些人曾经还想置自己于死地。正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一向与肃顺不睦的恭亲王奕䜣进入了慈禧的视线,慈禧相信,只要晓之于利,恭亲王就能很好地成为自己独掌大权的一大助力。
于是,在东西两宫太后的密召下,远在京城的恭亲王潜入热河密议,双方一拍即合,决定先下手为强,以发动政变的形式抢班夺权。
当肃顺等八大臣护送着咸丰的灵枢慢悠悠地从热河向京城进发的时候,慈禧和慈安两位太后带着年幼的同治帝,以同行生活起居不便为由,抄小道赶回北京,与先期回京的恭亲王会合,并联络兵部侍郎胜保,调集军队,一切准备就绪,就等着对方自投罗网。
肃顺等人全然不知危机正一步步紧逼而来,等到他们一入京城,立马就接到东西两宫太后联合下发的懿旨,竟然是将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一并拿下,革职问罪。
以有心对无心,肃顺等人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惶恐之下,只能乖乖地束手就擒。辛酉政变以慈禧大获全胜而告终。
由此可知,真正铲除顾命八大臣的人是慈禧,恭亲王只能算得上是一个配角。这场政变真正的难度不在于有多么惊心动魄、险象环生的过程,而是发动这场政变的决心,论杀伐果决,慈禧远在万千男人之上。
恭亲王可以铲除八大顾命大臣为何不铲除慈禧呢?
首先更正一点,顾命八大臣并非是恭亲王奕訢铲除的,而是在多种势力的综合压制下才被遏制。虽然恭亲王有“鬼子六”的称号,但是在当时,他还真不是八大臣的对手,若不联合其他人,被扳倒的可以就是他自己
这个问题可以分两部分来解读:第一,恭亲王可以铲除顾命大臣;第二,为何不铲除慈禧。
首先来看第一点:铲除顾命大臣咸丰突然去世时是在热河的避暑山庄,当时随行的只有顾命八大臣和慈安、慈禧等人,而恭亲王是被留在京城处理日常事务,他对此并不知晓。
很多人都说“咸丰无能”,其实不然,咸丰死前已经把各方势力看的清清楚楚。为了让唯一的儿子能顺利上位,他改变了赐死慈禧的打算,虽然任命了八位顾命大臣,但是,鳌拜的前车之鉴他也是心知肚明,所以,他又给了慈安、慈禧每人一方大印,所有圣旨必须加盖两个大印才算有效,在他看来这是对辅政大臣的制约。这是他聪明的一点,他最糊涂的就是根本没把远在京城的奕訢考虑在内,八个顾命大臣竟然没有奕訢的名字,这让恭亲王作何感想?这也为后来的政变埋下伏笔
咸丰死后,肃顺等顾命大臣为了独揽朝政,一度严防消息外泄,封闭了避暑山庄。当时的慈禧是孤儿寡妇,要什么没什么,只有一帮忠实的太监。慈禧面对肃顺等人的咄咄相逼独木难支,她就不得不寻求“外援”。那选谁呢?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肃顺一党和恭亲王是势如水火,而恭亲王又是皇家宗室里最有威望和权势的人,所以,慈禧想尽办法联系到奕訢,将热河的情况作了说明
奕訢以“吊丧”的名义赶赴热河,和慈禧有了近一个时辰的秘密会谈,这才确定了政变的计划。当时的后宫不准参政,所以慈禧并没有什么党羽,而要发动政变,只有靠恭亲王。
也活该肃顺他们倒霉,平日把事情做得太绝,快把人得罪光了。别说掌握京城兵力的胜保,连不爱参与政治的僧格林沁也对他们严重不满,恭亲王利用这种心理,顺利得到他们的支持。于是,在梓宫回京时突然发难,迅速控制并处理了肃顺等人,这就是“辛酉政变”
“辛酉政变”确实是恭亲王主导的,其他参与的人也只是出于对肃顺等人的不满,所以,在事后断不会继续支持奕訢再采取其他手段,两宫垂帘,恭亲王辅政的格局就产生了
接下来看第二个问题:为何不铲除慈禧?铲除肃顺等人是因为他们激起了众怒,所以,奕訢能得到其他人的支持,可是如果要铲除慈禧,那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那可是谋反,包括那些支持打压肃顺的人都可能会调转矛头反对奕訢,奕訢还真没把握,这是其一;
其二:当时慈禧和奕訢在热河密谋了近一个时辰,除了安排扳倒肃顺等人的计划外,慈禧肯定对以后的权利进行了“合理分配”,因为当时慈禧显然是有求于奕訢,所以,在权利分配上,肯定给了让奕訢满意的承诺。既然有言在先了,奕訢肯定也会按照约定好的路线去走
这两种因素的使然,所以,奕訢在扳倒肃顺等人后并没有进一步的逾越
结语奕訢千算万算,就是没有看透慈禧对权利的追逐,在平息顾命大臣后,奕訢以辅政王身份总榄大权,可是慈禧也在悄无声息中不断培养着自己的势力,在势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双方在权利的争夺中必然会出现矛盾和冲突。后来,慈禧利用有人参奏奕訢的机会,干净利落地罢黜了奕訢的职位,让这位曾经不可一世、完全可以改变满清命运的亲王开始走向没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