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不服从乾隆临终嘱咐,抄家和珅,为何15年后追悔莫及?
嘉庆在乾隆死后,马不停蹄地处死了和珅,并且抄了和珅的家。实际上,他从来都没有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后悔过。
嘉庆曾在审阅《和珅列传》的时候,有感而发,批了“和珅并非一无是处”这几个字,所以外界便谣传嘉庆后悔杀死和珅。
如果大家仔细品读这句话,会发现这句话当中只是包含对和珅能力与功绩的认可,体现不出任何他对杀了和珅的悔意。
史书对嘉庆的评价是:“以其有好学不倦之精神,宽大爱民之治术,谨事惜时。”
所以说嘉庆做事还是比较谨慎的,在做事之前的确会深思熟虑。对于和珅的死,嘉庆只有惋惜,而没有后悔。他惋惜的点是和珅非常有能力,但是自己却没有能力驾驭他。
嘉庆没有为处死和珅而后悔,是因为在当时的境遇之下,嘉庆有很多必须要杀死他的理由。
一、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句话是当时在民间流传的俗语。嘉庆之所以要抄和珅的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丰盈国库。
在嘉庆继位的时候,国家发生了财政危机,而抄家和珅就是嘉庆想出来解决问题的办法。要知道,当时清朝每年的税收不过才七千万,而从和珅家却抄得白银八亿两。因为这些钱是赃款,所以嘉庆可以名正言顺纳入国库。
二、嘉庆杀和珅是为了肃清国家,洗涤朝廷当中存在的阴暗面,而和珅便是祸乱国家的罪魁祸首。如果有人敢得罪和珅,和珅会想尽一切办法陷害他。面对这种情况,很多人为了活命选择假意归顺于他。
正因如此,和珅虽然看起来权势滔天,但实际上有很多大臣看不惯他,只是敢怒不敢言。为了结束这种局面,和珅必须死。
三、和珅非常的贪婪,他不光是疯狂敛财,在掌握权力之后他更是通过结党的方式控制整个朝廷,史料记载其:“结党营私,道路侧目,朝士莫敢撄其锋者。”而这也是犯了嘉庆忌讳的。
四、和珅不光是结党,而且他还威胁到了皇权。英国使臣马戛尔尼在回忆录当中记载,当时中国有很多人都把和珅成为二皇帝。在皇权至上的古代,人们竟然敢这么称呼和珅,说明和珅的权势真的是大到了一定的程度。
嘉庆在上位之后,他之所以将和珅斩杀,就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树立自己的威信,重新夺回自己的权力。如果和珅只是贪财,嘉庆或许还会饶他一命。但是和珅有抢夺政权的威胁,这就直接将他送上了绝路。
很多人都觉得嘉庆是故意给和珅泼脏水,但根据史料记载,和珅不管有没有意向,但他至少有一些表现,比如他在修建陵墓的时候,完全是按照皇家的规格进行修建的,这已经可以证明和珅的确有些自大过头了。
嘉庆不服从乾隆临终嘱咐,抄家和珅,为何15年后追悔莫及?
1799年2月7日,乾隆皇帝一死,嘉庆皇帝便开始着手计划对和珅下手,仅仅过了半个月,嘉庆便迫不及待地赐死了和珅
可见,对于铲除和珅这个毒瘤,嘉庆皇帝确实很急。
可是,嘉庆真的会在15年之后,对处死和珅、抄了和珅的家这件事追悔莫及?显然不会,他只是用了很长一段的时间想明白了一个道理。
嘉庆皇帝为什么会这么急迫地对和珅下手,不仅处死了和珅,还抄了和珅的家呢?
这事说起来还得怪乾隆皇帝,乾隆六十年,他突然宣布立时为嘉亲王的嘉庆为皇太子,随后又迅速禅位给嘉庆。
不过,乾隆是让位不让权,也就是说,皇帝这个位置可以提前让给嘉庆来坐,但是皇权却不能提前交给嘉庆,还得继续掌握在乾隆自己的手里,为此他还专门在乾隆十六年十二月发布了一条命令:“朕在明年虽然会归政于永琰,可是,今后所有的军国政事,你们仍然上奏于朕,你们在奏疏中称朕为太上皇即可!”
这也就造成了嘉庆虽然当了皇帝,但是却没有皇权,仍得事事听从乾隆这个太上皇,这和“傀儡”何异?
更重要的是,乾隆这个太上皇一当就是三年,嘉庆这个“傀儡皇帝”也是一当就是三年,这三年时间里,他还不如一个和珅威风呢!
所以,乾隆一死,嘉庆想要顺利地接手皇权,想要坐稳皇位,他就必须得要立威,告诉所有人,乾隆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是我嘉庆掌权的时代了,从今以后,你们都得乖乖地听我的话。
嘉庆选择谁来作为自己的立威对象呢?毋庸置疑是和珅。
和珅在乾隆时代不仅扮演着一个宠臣的形象,更扮演着一个贪官、佞臣的形象,拿他来立威显然最合适不过。
和珅一死,还有谁敢跳出来找嘉庆的难堪?这让嘉庆一举巩固了皇权。
除了立威之外,嘉庆处死和珅,抄了和珅的家,当然还是因为和珅太有钱了,嘉庆想着抄了和珅的家产,发一笔横财,虽然人们总说“和珅倒,嘉庆饱”,可实际上这笔横财并没有支撑多久,很快就花完了。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康熙、雍正两代人的积累,几乎已经被当了六十年皇帝的乾隆给挥霍一空了,嘉庆接手清朝的时候,经济已经下滑,又战乱不断,他又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能够赚到更多的钱,所以只能抄了和珅的家应应急了。
据说和珅的家产能抵得上当时清朝的十年财政收入,这个数据不得不说很吓人,这恐怕也是嘉庆惦记和珅家产的原因。
当然,嘉庆的吃相还不算难看,处死了和珅,又抄了和珅的家之后,还有人建议他连和珅隐匿不报的家产给一块抄了,但他念及和珅毕竟侍奉了乾隆几十年,所以没有做得太绝。
那么,嘉庆皇帝后来究竟明白了一个怎样的道理呢?
说实话,嘉庆不可能会后悔处死和珅,对于嘉庆而言,和珅也绝对是一个不得不杀的人,当时直隶布政使熊光对嘉庆说了一句话:“不速治其罪,无识之徒观望夤缘,别滋事端。发之速,是义之尽;收之速,是仁之至。”
熊光的意思就是告诉嘉庆,赶紧对和珅下手,并且越快越好,这样不仅能让和珅来不及反应,也能让观望局势的墙头草看清时势,让他们不敢生事。
和珅既是户部尚书,又是吏部尚书,左手掌控清朝的财权,右手掌控清朝官员的任免权,这样的人如果让他拉拢了几个军中实权将领的话那还了得?
所以,和珅必须得死。
所以,嘉庆是不可能会后悔处死和珅的,那么他所想明白的道理又是什么呢?说白了就是四个字——御下之道!
和珅在乾隆时代能得宠几十年而不衰,凭借的可不是一个“贪”,而是他能办事,会办事,干拌是,能为乾隆皇帝排忧解难。
清官,不一定是能吏。
贪官,也不一定只会贪。
和珅虽然贪,但是能力确实还是有的,更重要的他能够让朝堂上的各方势力维持一个微妙的平衡,皇帝要做的是什么?不是事事躬亲,而是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然后还不能让他们所有人抱成一团,至少也得分成两个派系。
和珅正好处于这个平衡的核心之处,也就是说他是一个挑大梁的人物。
可是,嘉庆时期却没有这样一个能够为他挑大梁、为他排忧解难的人,看似有一个刘墉,还有朱珪、王杰,但是刘、朱、王二人不仅是乾隆朝旧臣,还是年迈之人,嘉庆即便再倚重他们也用不了几年。
嘉庆皇帝自己又是一个平庸之人,如果没有一个能够为他挑大梁的人的话,凭他自己是很难做出什么成绩来的。
刘、朱、王俱去之后,嘉庆才发觉自己这么缺人,缺什么人?自然是挑大梁的人,为什么十多年过去了还是没有培养出一个能够挑起大梁的人?说白了,就是嘉庆这个人御下之道不行,不会识人用人。
所以,嘉庆只能当一个守成之君,乾隆给他留下来的一亩三分地,他能够守住一亩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嘉庆不服从乾隆临终嘱咐,抄家和珅,为何15年后追悔莫及?
说起和珅,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他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贪官。那他到底有多贪呢?有个词形容的非常好,叫做“富可敌国”。据记载,和珅的财产超过了当时清朝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以至于他被嘉庆皇帝赐死之后,还流传着一句“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俗语。
但是嘉庆皇帝在赐死和珅十五年后,为什么又会后悔莫及呢?让我们一步步来了解……
和珅和嘉庆皇帝的恩怨纠葛我们都知道和珅是乾隆皇帝身边的大红人,经常待在乾隆的身边,也就能经常在皇帝面前说上话。
乾隆皇帝也不知道怎么的有个魔咒一样,只要被他立为未来储君的阿哥们,都难逃一死。乾隆皇帝只好将太子人选密封,而人选正是永琰(嘉庆皇帝)。
既然选定了人选肯定就要有一个好老师教导一下,乾隆皇帝就想到了朱珪,朱珪精明能干,而且学识渊博。于是朱珪就成了永琰的老师。
有一次,和珅又收到一笔贿赂,保举小吏安明出任司务之职。结果,被人查出来了是通过贿赂换来的官,而且贿赂的人就是和珅。御史知道和珅权倾朝野不好得罪,只能先把消息告诉朱珪,朱珪品行高尚,听说了这件事之后就向乾隆皇帝参了和珅一本。于是乾隆将安明处死,和珅被降三级,这个怨也就结下了。
其后和珅经常打压永琰的势力,把这位太子身边的能臣干将算计的明明白白,更大的激化了他们之间的矛盾。而后更是把永琰的老师朱珪给算计了,于是朱珪被贬。
和珅依靠乾隆的喜爱,可谓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将这位未来的皇帝完全得罪了。
后来嘉庆虽然做了皇帝,但是太上皇乾隆是极其看中权力的,所以即便嘉庆已经是皇帝了,但还是乾隆说了算。
嘉庆四年(1799年)嘉庆终于熬到了太上皇乾隆去世,才真正把控朝政。虽然乾隆临死前特意嘱咐嘉庆不要杀和珅。但是嘉庆为了这一天已经准备了好几年,好不容易能自己说了算了岂能轻易放过和珅。于是将自己的老师朱珪召回京城,帮助自己想办法把和珅办了。
大臣深知嘉庆已经真正拥有了权力,纷纷见风使舵,弹劾和珅的奏折是一封接着一封。嘉庆一番操作,公布了和珅20条大罪,将和珅抄家灭族了。
和珅虽然贪婪,但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才让我们先看看和珅担任了什么职位
和珅被封一等忠襄公,官拜文华殿大学士,其职务主要包括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还兼任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正总裁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数十个重要职务。
看到这些职务,我真的不得不服了!说实话,有这些职务,想不贪都难。但这也表明和珅确实是一个十分精明能干的人。正因为和珅身居多个要职,对朝廷的事务管理非常在行,可以帮助皇帝处理很多麻烦事。所以乾隆嘱咐嘉庆不要杀掉和珅考虑的也是这个方面,没了和珅清政府的正常运转会很困难。
但嘉庆只是觉得和珅位高权重,对自己的威胁极大。所以当太上皇乾隆死后,他急切的就把和珅给办了,和珅死后,和珅负责的军事、内政、经济等朝廷事务没有交接好。以至于嘉庆皇帝匆匆忙忙,处理起来非常困难。可以说是天天忙的焦头烂额。而且还有农民起义、白莲教乱等等还得禁止鸦片传播。
嘉庆真正处理过这些事务之后,才明白乾隆去世前的嘱咐,正因为和珅的才干能够把朝廷事务处理的井井有条,乾隆才会那么纵容和珅,如果不是有和珅打理好这些事务,乾隆又怎么能经常到处旅游,活的那么久,累都会累死了。就像嘉庆自己现在这样,忙的焦头烂额。但杀都已经杀了,悔之晚矣。
因此,当史官为了迎合嘉庆皇帝,而刻意将和珅黑化的史书送到嘉庆面前时,嘉庆说出了心里话:和珅并非一无是处!
众所周知,嘉庆在位期间朝廷经济其实并不太好,尽管嘉庆没收了和珅所有家产,还是填不满国库这个无底洞。所谓的“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嘉庆皇帝好像没怎么吃饱,日子过得紧巴巴。
其实嘉庆处理和珅是必然的,只可惜嘉庆没有考虑清楚就把和珅给办了。而当时正是用人之际,没有等到把和珅负责的工作交接好,是嘉庆皇帝后悔原因之一吧!
嘉庆不服从乾隆临终嘱咐,抄家和珅,为何15年后追悔莫及?
历史悄悄话悄悄给您讲历史!
太上皇乾隆驾崩后嘉庆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了和珅的20条罪状,直接将和珅满门抄斩;而在十五年后史官为迎合嘉庆,将和珅传记写的一无是处之时,嘉庆却大动肝火的为和珅正名:“和珅并非一无是处”!
那么嘉庆皇帝为什么会从开始的灭和珅满门到后来的追悔莫及呢?
嘉庆、和珅间的恩恩怨怨在嘉庆还是太子时,和珅的所作所为就开始得罪了太子。
和珅依仗乾隆的喜欢和容忍可以说是要风得风、要水得水。银子存了好几个地窖,珍玩藏了好几屋子。和珅深知自己的所有都来自于乾隆,自然不想乾隆把皇位传给太子,这也是他无意中得罪嘉庆的根源。
有一次乾隆在朝堂之上跟大家说自己年纪大了,想退位不干了,太子嘉庆听了心里好不激动。可是和珅却急眼了,立马就拍上了马屁,皇帝您正值壮年,还能干十几年呢……乾隆高兴极了,可是嘉庆却从心里恨上了这个多嘴的和珅。
嘉庆当了太子,自然开始有自己的小班子,小班子中一个叫洪亮吉的人去做科举考试的考官,而和珅在科考这块收取贿赂多年,自然不想受到他人的影响。所以就明查暗访,找出了几篇洪亮吉的不敬诗歌,于是和珅就把洪亮吉写“反诗”的事告到了乾隆那里……嘉庆觉得这和珅眼里看来是没有自己这个太子了。
嘉庆的恩师叫朱珪,两人之间私交甚秘。嘉庆当了太子自然需要一个出谋划策之人,于是一番运作想将在外任职的老师调回京城。和珅知道后,害怕师徒合力搞自己,于是到乾隆那里告状说嘉庆笼络人心,想搞小圈子……于是朱珪被贬。
此外,和珅担心嘉庆对自己不利,还排了人手监视嘉庆的一举一动,嘉庆心知肚明,但知道搬不倒和珅,只好暗中调查,积蓄力量。
嘉庆登基,出口窝囊气嘉庆熬来熬去终于熬到了太上皇乾隆去世,当了皇帝。虽然乾隆临死前特意嘱咐嘉庆不要杀和珅。但是嘉庆为了这一天已经准备了好几年,成了一言九鼎的皇帝后岂能善罢甘休。
群臣见风使舵,弹劾和珅的奏折是一封接着一封。嘉庆一番操作,公布了和珅泄露机密、不敬圣上、延误军机等20条大罪,将和珅全家抄斩了。
朕于乾隆60年九月初三日,蒙皇考册封皇太子,尚未宣布谕旨,而和珅于初二日即在朕前先递如意,漏泄机密,居然以拥戴为功,其大罪一。上年正月,皇考在圆明园召见和珅,伊竟骑马直进左门,过正大光明殿,至寿山口,无父无君,莫此为甚,其大罪二。 又因腿疾,乘坐椅轿抬入大内,肩舆出入神武门,众目共睹,毫无忌惮,其大罪三。并将出宫女子娶为次妻,罔顾廉耻,其大罪四。自剿办教匪以来,皇考盼望军书,刻萦宵旰,乃和珅于各路军营递到奏报,任意延搁,有心欺瞒,以至军务日久未竣,其大罪五。从历史政治分析和罪状罗列顺序来看,和珅倒台的根本原因是嘉庆觉得他对自己造成了威胁,而不是他的贪婪腐败。当然他所贪污的财物也无比庞大,竟然超过了清政府十五年的财政总和。
和珅的工作无人替代和珅其担任了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还兼任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纂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数十个重要职务。
可以这么说和珅是清政府的总理,基本上可以玩转整个清政府的整个管理系统,比乾隆懂的多多了,乾隆能够乐的清闲离不开和珅在背后的操持。史料表明和珅确实也是一个十分精明能干的人。
乾隆嘱咐嘉庆不要杀掉和珅考虑的也是这个方面,没了和珅清政府的正常运转容易卡壳啊!
嘉庆眼里只看到了权利,看到的只是和珅对自己的威胁。所以他没做多想就把和珅给办了,和珅死后百官无首,什么内政、军事乱七八糟的事一股脑的涌来,嘉庆一时也摸不清其中头绪,忙了个手忙脚乱。
纵观嘉庆在位时可以说是忙的焦头烂额,各种内地农民起义、天理起义、南海蔡牵起义……还得禁止鸦片传播。
嘉庆忙来忙去终于也明白了当时和珅的工作压力有多大,同时也明白了和珅根本没有结党营私,发展自己的势力,更不会对他、对清政府统治造成威胁!
也终于明白了老爹临死时话的意思,留着和珅,自己得省多少事啊,少掉多少头发啊,多生多少孩子啊。但为时已晚,只剩下内心的悔意。
因此,当史官把将和珅完全黑化的史书送到嘉庆面前时,嘉庆说出了心里话:和珅并非一无是处!
嘉庆不服从乾隆临终嘱咐,抄家和珅,为何15年后追悔莫及?
常言道:无商不奸,无官不贪。虽然这句话描述得有些绝对,但是不可否认在古时候这就是商场和官场的基本形态。就拿历代官场来说,一旦有一个人贪污腐败必然会带动其他人跟着堕落,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贪污的集团,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时候有位立志做清官的人进入官场,试问他如果不随波逐流又如何在官场上立足?所以在古代封建制度影响之下,官场难以长期保持清明。
纵观历史,每个朝代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贪官,譬如西汉田蚡、唐朝元载、北宋蔡京、明代严嵩等人都是臭名昭著的大贪官,而要说其中贪污金额最多之人我想莫过于清朝的和珅。
和珅自幼失去双亲,从小孤苦无依,在老家丁刘全的照顾下他才得以存活。艰苦的童年生活经历让和珅养成了坚毅的性格,也让他对于财富与权力有着莫大的渴望。
后来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他考上了咸安宫,并且从23岁开始他的仕途就一直顺风顺水,甚至坐到了内阁大学士、首辅军机大臣这样的高位上。不仅如此,倚仗着自身出众的容貌与靠谱的办事能力,和珅越来越受乾隆皇帝的宠信,一直到他驾崩之前和珅都还是其身边的大红人。
起初和珅还是中规中矩地为乾隆皇帝办事,但随着权力越来越大,他那深藏于心底的欲望也渐渐凸显出来,利用职权的便利,和珅开始了漫长而又庞大的贪污事业。
或许在早期乾隆皇帝对此并没有察觉,但是到后来和珅已经成为人尽皆知的大贪官,他消息再不灵通也不可能不知情,不过为什么乾隆皇帝后来还是一如既往地重用和珅呢?这是因为他看重了和珅的才干,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和珅都能处理得又快又稳妥,让人无比放心,再加上他拍马屁的功夫出神入化常常弄得乾隆帝龙心大悦。
与此同时,乾隆帝也明白贪污腐败是几乎每个朝代所无法避免的,虽然和珅巨贪无比,但是至少他对整个国家没有危害,所以为了充分利用这样的人才,乾隆帝对于和珅贪污之事往往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在临死之前他还嘱咐继承人嘉庆皇帝不要杀死和珅。
不过嘉庆皇帝并没有把乾隆帝的话铭记于心,相反他十分看不惯和珅的做法,所以乾隆帝死后不久他就立刻查办了和珅,将他一切贪污所得全部充公,并找了一堆真假难辨的罪证将其处死。
有句话说得好: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将和珅的财产查封后,国库一下子就充盈了起来,要知道先帝乾隆在位早期虽然勤政爱民,国家也算是比较富裕,但是乾隆帝本身就喜欢四处游玩,尤其是到了执政后期,更喜欢置办隆重排场这种铺张浪费的行为,所以在嘉庆皇帝接手皇位之时,国库已经空虚。
而和珅巨额的资产就像一场及时雨缓解了嘉庆皇帝的燃眉之急。据统计,从和珅家中搜查出来的财富总额可达八亿到十一亿两白银,可当时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也仅有5000万两白银,换句话说和珅所拥有的财富至少相当于清政府十五年的财政收入总和这是多么吓人的一个数字!
所以在扳倒和珅以后,嘉庆皇帝手头宽裕了许多,清朝财政政策也趋于宽松,此时整个王朝的局面开始好转。但是时间一长嘉庆皇帝就发现问题了,和珅是倒台了,可朝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难以处理掉的贪官,他们就像蛀虫一样一点点啃食着清王朝的基业。
此外,朝廷上再也没有像和珅一样能干的大臣,每次有事情各大臣都是互相推诿,即使最后接受任务也完成得很不利索,并且还常常会有纰漏,到了这时嘉庆皇帝终于明白先帝为何告诫他不要杀死和珅,原来只有和珅才能扛起处理朝政的大旗,因此后来嘉庆皇帝时常追忆和珅处理政务的日子。
但是要说嘉庆皇帝对于杀死和珅这个决定追悔莫及我认为是没有说服力的,因为除了贪污腐败之外,和珅还有两个必死的理由:
- 一是为祸百姓。嘉庆皇帝在位初年,川楚一带便爆发了白莲教起义,当时率军前去平叛的是和珅,而和珅那一撮人将败绩说成胜绩,将小胜鼓吹为大胜,这本身就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平叛的进展;后来白莲教在四川的头头王三槐被抓到,嘉庆皇帝询问他为什么造反,王三槐回答道:官逼民反,那些贪官污吏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不得不揭竿起义。而和珅就是贪污的典型代表,试问嘉庆皇帝会放过他吗?
- 二是危及皇权。乾隆在晚年之际几乎将一切大事都交由和珅去处理,即使是后来他退居幕后成为太上皇,和珅仍然是朝廷中权势最大之人,甚至很多人都称和珅为“二皇帝”,这让嘉庆皇帝颜面何存?就连他想要托关系让自己的老师入京做官也被和珅阻止了,这样一来他如何不痛恨和珅?所以在乾隆死后他就迫不及待地处理掉和珅,以此来杀鸡儆猴,维护皇室的尊严。
嘉庆不服从乾隆临终嘱咐,抄家和珅,为何15年后追悔莫及?
在乾隆皇帝的眼中,和珅虽然贪污受贿,但是留着和珅自有他的用处。可是嘉庆皇帝早已看不惯和珅的德行,一即位便把他惩处了,后来想想,多少有点懊悔。
嘉庆15年后为何后悔抄和珅家?和珅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小时候受尽后妈虐待,与弟弟相依为命。天资聪慧的和珅懂得只有读书才会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他勤学刻苦 ,后来逐渐掌握了满、汉、蒙、藏4种语言,熟读四书五经,可是命运捉弄了他一下,使他科举失意。后来在直隶总督冯英廉的帮助下,才慢慢走进了官场生涯。
刚入仕途时,和珅并不是贪官。因为他非常能干,而且勤劳,办事效率高,渐渐的走进了乾隆皇帝的视野并取得赏识。1780年 ,年仅30岁的和珅,已是户部右侍郎和军机大臣。他奉命前往查办云贵总督李侍尧贪污案。和珅觉得天高皇帝远,于是私吞了李侍尧的大部分财产,从此染上了贪污之瘾。
同年,和珅的长子迎娶了乾隆的10公主。和珅成了乾隆的亲家,众官纷纷巴结讨好。和珅开始肆无忌惮的贪污受贿,而且还他还私下参与了当时广东十三行进行经商,因此他的钱财比国库还多。1784年,乾隆第6次下江南,和珅包揽了各项开支,未花国库一分钱,乾隆玩得十分开心痛快。从此清廷上下没有和珅管不着的事,他掌控科举,贩卖功名,既挣了钱又结交了大批党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贪污集团。他还发明了“议罪银”之制,官员犯罪可通过罚款免罪。从此大清朝成了贪官王朝,而国库倒是充盈。
有道是“伴君如伴虎”,但是和珅陪伴了乾隆几十年,不仅成为巨富,而且还成为了的乾隆身边的大红人。不管皇上交代任何事情,和珅凭着自身的能力和人脉都能把事情办得妥妥当当。事实上,乾隆不是个糊涂的皇帝,和珅贪赃枉法,乾隆心里非常明白。但是乾隆认为,稳固江山只靠一个明君是万万不够的,还要靠左膀右臂。但是乾隆私下里也掌握着和珅的把柄,以防万一。所以乾隆把一个效力于自己又有能力的和珅,牢牢把控住,只要他不越界,贪图钱财也无妨,直到乾隆去世时,和珅的地位依然很高。临终前,乾隆还一再叮嘱嘉庆不要动和珅。
85岁时,老态龙钟的乾隆禅位给了嘉庆,但是还有点不甘心放权,上朝时,嘉庆如同傀儡,年迈的乾隆有气无力说出的话,只有在旁的和珅能听懂他的意思,转而发号施令,被称为“二皇帝”,而坐在旁边的嘉庆则面色阴冷。1799年2月7日,乾隆去世,次日,刘墉带头弹劾和珅,嘉庆把和珅软禁在宫中,随即革职下狱,15天后赐死和珅。和珅全部家产抄出,约合8亿多两白银。
嘉庆即位后,民间起义频频发生 ,为镇压起义,清政府付出了巨额的军费支出。嘉庆与他的祖辈比起来,显得缺乏政治胆略和革新精神。从和珅家里抄出8亿多两白银的家产时,嘉庆非常兴奋,认为可以充足国库,可是15年后追悔莫及,因为自从抄了和珅之家后,朝廷再也没有像和珅这样的可用之才,而国家上下仍然存在贪污之风。
总之,嘉庆能力有限,虽然杀了和珅马上充足了国库,但总感觉缺乏了一个为自己办事的能手,和珅虽然很贪,但是也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