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后,士兵们是怎么被分配国籍的?
在二战结束之后,苏联和美国渐渐走上了世界霸主的地位,成为当时世界上唯二的超级大国。但这两个超级大国因为意识形态的对立,在二战后没有共同敌人的情况是不可能再继续合作的,而且一山不容二虎的道理谁都懂,成为霸主的国家只能有一个,所以,美国同苏联开始了几十年的霸主争夺战。
在斗争中,两个国家也纷纷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阵营,虽然两国没有发生过直接的军事冲突,但是长时间的冷战与局部战争也给世界各国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
言归正传,虽然在经济水平上苏联没有美国发展的那么快,但是在军事水平上,苏联和美国不相上下,甚至在有些层面逐渐超过美国——比如自核武器,核武器问世之后,这种武器就一直成了一种为世界人恐惧的东西,虽然原子弹最先被美国研制出来,但是苏联后来者居上,在原子弹的研究方面,走在了美国的前面。
其实不仅仅是在核武器上面,在苏联的军队规模上也是超过美国的,这还是得益于二战时期苏联曾大规模发展本国的军队数量。
很多人都知道,在二战中苏联的伤亡也非常惨重,死亡总人数大概在2700万左右,苏联这死亡人数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毕竟二战中死亡的军人大概八百多万。
但是,苏联疯狂发展军队,死伤殆尽后继续疯狂补充,似乎有打不完的军队,这使得德国在与苏联的战争中消耗了大量有生力量,导致后来德军迅速走向失败。
不过虽然在战争中损失了几百万军队,但是在二战结束的时候,苏联仍旧保留了1200万军队,既然到了和平年代,那么苏联也不可能维持这么庞大的军队数量,于是经过多次裁军之后,苏联军队人数越来越少,在苏联解体之前,1200万军队仅剩下了425万军队,差不多是之前的三分之一。
那苏联解体的时候,分成了多个国家,这425万军队,当年又都是怎样分配国籍的呢?在分配这425万军队国籍的时候,首先要看这些军人在那里驻扎,基本上驻扎在那里就是那国的国籍了,同时也兼顾那些军人们的家在哪里,自己的家属于哪里,他们也会回到自己家乡所属的国家。
当年继承苏联军队最多的还要属俄罗斯,毕竟那些军人中驻扎在俄罗斯的和俄罗斯本土的人占绝大多数,其次就是乌克兰了,俄罗斯和乌克兰基本上划分了这425万军队的八成以上。
其实,当年俄罗斯在军队分配上还没有等到苏联解体就动用心思了,苏联解体之前俄罗斯就已经开始了接管苏联军队的工作,特别是在经济危机之下,俄罗斯给这些军人们开出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工资基本上都由俄罗斯承担,而且当年苏联军队中的那些军官基本上也都是俄罗斯人,他们更愿意带着自己的部下们加入俄罗斯国籍。
毕竟在那个经济问题非常突出的时代,能够给他们钱就是对他们最大的恩赐了,通过这样的方式,当年俄罗斯也额外揽收了不少苏联军队。
苏联解体后,士兵们是怎么被分配国籍的?
1991年12月25日19时20分,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将象征大国地位的“核按钮”通过军方交给了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8分钟之后,克里姆林宫上空印有镰刀和铁锤图案的苏联国旗缓缓降下,取而代之的是俄罗斯白蓝红三色旗。
次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了最后一次会议,全场以不记名投票的形式通过了“终止苏联存在”的决议,苏联正式解体。
苏联解体之后,共分裂成15个主权国家,其中俄罗斯作为苏联的主体,成为苏联在国际法上的继承国。原苏联在海外的一切财产、债务、外交机构、使领馆等均由俄罗斯接收,并且俄罗斯也将继续遵守苏联与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同时苏联在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席位也由俄罗斯继承。(苏联的15个加盟共和国)
除此以外,在国有财产上的分配上,各国本着“在谁地盘上就是谁的原则”,分割了苏联政府留下了固定资产。其中军工企业和武器的分配也是依照“所在地原则”,武器和工厂在谁的地盘上就是谁的。当然,大家也可以进行一些协商。
例如在苏联解体之后,苏联空军共计有25架“图-160战略轰炸机”。其中俄罗斯只获得了6架,剩下的19架都在乌克兰境内,属于乌克兰所有。
后来在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协商下,俄罗斯从乌克兰拿回了8架图-160战略轰炸机,用于抵偿乌克兰所欠俄罗斯的外债。至于剩下的11架“图-160战略轰炸机”俄罗斯想通过现金买回来,但苦于囊中羞涩,这11“图-160战略轰炸机”没能拿回来。
其实不仅是战略轰炸机,乌克兰还继承了苏联许多大杀器。例如在苏联解体时,辽宁号的前身瓦良格号还在乌克兰的黑海造船厂中,于是这艘航母就被乌克兰收归己有了。也幸亏这艘航母被乌克兰继承了,后来才被卖给了咱们。
除了这些常规武器之外,乌克兰还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一起分割了前苏联遗留下来的核武器,其中俄罗斯获得的核弹头最多,乌克兰其次,哈萨克斯坦再次之。虽然乌克兰继承的核弹头数量没有俄罗斯多,但在独立之初乌克兰依然是世界第三大核武器拥有国,核弹头数量仅次于美俄。而哈萨克斯坦所拥有的核武器数量也不少。
为了防止核武器扩散,以美俄为首的几个核大国开始与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协商,希望两国能够销毁境内的核武器。在得到上述几国的安全保障之后,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消除了境内的核武器。(1994年乌克兰同美国、俄罗斯、英国签署《布达佩斯安全保障备忘录》,承诺销毁境内所有核武器)
其实财产和武器的分割相对要容易一点,而在民族和军队上,各国分割起来就麻烦了点。
苏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全国共有一百多个民族,而其中许多民族当初都是被迫加入苏联的,反抗情绪比较严重。为了巩固对边疆的控制,苏联政府曾将大量俄罗斯族掺入各个加盟共和国当中,以增加当地俄罗斯族的人口比例,改变当地人口结构。
例如哈萨克斯坦在独立时,其境内的俄罗斯族人口就超过了30%,而波罗的海三国(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中的俄罗斯族占比也超过了30%,其他加盟共和国境内的俄罗斯族人口比例也基本都在10%—30%之间。
在解体之后,理论上你住在哪里就属于哪个国家。不过为了消除俄罗斯对本国的影响,各加盟共和国在独立后都出台了一系列同化政策,以减少本国俄罗斯族的比例。例如土库曼斯坦在独立后,其境内的大量俄罗斯族人就因为该国的民族政策而离开了土库曼斯坦。
至于军队方面,在苏联解体时,苏军共有370万人,其中大部分武装力量都被俄罗斯所继承了。而军队的划分依然主要是参照军人的户籍,同时也适当考虑民族因素。
由于苏军中大部分官兵的户籍都在俄罗斯境内,并且大多数苏军官兵也都是俄罗斯族,因此最后俄罗斯接受了近200万苏军,而苏联的驻外军事基地也全部由俄罗斯接管。
(苏联驻东德集团军)
苏联解体后,士兵们是怎么被分配国籍的?
苏联解体后,15个加盟共和国大体上按照就地分配的原则对苏军进行瓜分的,也就是说,你在哪国服役,国籍就归入哪国,由于时间仓促,政策制定的非常粗糙,在实施起来也行不通,因为谁愿意背井离乡为他国戌边守土呢?。在苏联时期实行的是义务兵役制,为了促进民族融合,通常士兵是异地服役,这在当时是不存在问题的,反正退伍后仍可回到原籍,可如今分裂了,于是这个政策又调整为,不愿留下的可选择退伍回家,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问题,由此形成了苏联解体后的一股退伍潮。当时苏联在境外还有九个武装集团,一百多万军队,这些部队撤回苏联后,马上就遭遇了大裁军,因为没有国家愿意白白养活这么多人,由于这些士兵来自不同的加盟共和国,基本上都是领了退伍费就回家了。一总之,苏联的解体,士兵的分配没有成为一个问题,因为没有一个国家采取强留的政策,这些士兵退伍回到所在地后,又有很多人重新加入了当地的军队,出现了二次入伍的现象。主要的问题出在军官身上,因为军官服役时间较长,又存在待遇和家属问题,如果选择退伍,回家后待遇就归零了,那么,这么多年的兵就白当了。还有很多军官是在当地成的家,孩子也在当地的学校上学,所以大多数军官选择为所在国服役。
谢谢阅读
苏联解体后,士兵们是怎么被分配国籍的?
作为二战期间和后来的冷战改变世界格局的大国之一的苏联,因为后来的社会矛盾重重再加上改革的失败,苏联瞬间土崩瓦解。
在分解之后的苏联,一度变成以俄罗斯为主体等多个国家,那么原来的苏联红军在苏联解体以后是怎么划分的呢?
1:各国的兵员归属其一:按照原本服役地
在苏联时期,苏联红军的兵员来源基本上是采取义务兵制度。各个地区的部队打散来往的国际以后被统一的调往各地随机的来驻守。
针对这种情况,苏联的各个加盟国家决定,在哪驻守的士兵就回哪去。但是思乡心切的士兵们根本不管命令各种擅自跑回故土,眼看越来越混乱的局势,当局就及时的停止了这个命令。
其二:俄罗斯的崛起
眼看越来越混乱的局势,当局就又想到了一个办法。如果想回家的士兵们,一律允许回到自己的家乡,但是还想当兵的士兵们,由苏联的主体俄罗斯安排人员重新参与军队的建设编制工作。一看到这个命令,欢呼雀跃的士兵们纷纷离开自己的岗位抢着回家,不少武器也被随便扔在各个地方置之不理。
除了大规模的轻型武器被地下的走私军火市场大肆收购意外,核武器战列舰等各种各样的重型武器纷纷被俄罗斯派出人员来宣布保管接受,依靠着这些基础,俄罗斯有了后面现代军事化的基础来源。
2:解体后的众生像其一:大发横财的军官们
除了士兵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客观条件的决定下决定自己的去留之外,不少苏联的军官们因为国家军事和经济的因为解体只能靠自己想到的途径赚钱,除了出军营靠着社会上的兼职增加自己的收入之外,大批遗留下来的轻武器为他们提供了安身立命的意外条件。
眼见没人管理,军官们纷纷把武器卖给了地下黑市军火商,意外的大发了一笔横财。
其二:斯拉夫民族的团结
相比于不少国家的士兵们一听到联合的国家解体之后,马上头也不回的跑回自己老家结束所谓的义务兵生涯,斯拉夫民族的团结一致让人感到敬佩。
虽然是名义上不同的三个国家,但是因为语言风俗和生活习惯的相近,他们的社会和军队基本上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动荡,在军官们的带领下,斯拉夫民族的军队继续驻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成为了苏联解体后难得一见的一幕。
其三:俄罗斯和乌克兰矛盾
相比于前面的和谐,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民族矛盾问题在苏联解体后瞬间激化。作为俄罗斯族,虽然他们随着军舰驻守在乌克兰,但是心系自己祖国的俄罗斯人当然拒绝为乌克兰效忠。经过一番讨价还价,这只舰队终于随着主体为俄罗斯民族的分的三分之二舰队而随之远去。
在两个民族的矛盾中,一直在冷战中和苏联对抗的美国人也进来插手了一次,因为部署在乌克兰的苏联空军都是有战略核轰炸能力的部队,在矛盾下,美国等其他国家也怕他们作出极端的事情,于是美国派出代表对双方进行了安抚和劝导工作,俄罗斯和乌克兰在美国的调节下终于把各自的飞机数量分了清楚,驻军于乌克兰的俄罗斯空军终于回到了故乡,美国人也松了一口气。
之后,乌克兰在美国人的劝说下只保留了很少一部分的飞机,其余都以拆毁了事。
苏联解体后,士兵们是怎么被分配国籍的?
1991年12月25日,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正式宣布辞职。苏联在第二天分解成了十五个国家,其中俄罗斯成为了苏联的唯一继承国。原苏联在海外的一切债务、存款、外交机构、使领馆等均由俄罗斯接收。而苏联在联合国中的常任理事国地位,同样由俄罗斯来继承。
(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
说起来,苏联解体看起来迅速洒脱,但分家产却成为了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那么,原苏联的国家财产、武器装备、人民和军队又是怎么来分配的呢?
作为一个同美国争霸数十年的超级大国,苏联解体是有很多原因的。从政治上来说,苏联自斯大林时代开始,就一直采取着高度集权的模式。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勃列日涅夫开始重走斯大林个人崇拜的老路,思想越发保守僵化,并且不思改革进取。这就使得苏联国内出现了一批特权阶层,国内政治贪污腐败现象严重。
从经济上来说,自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开始,苏联的经济就开始呈现出崩溃的趋势。在农业不断衰退的同时,苏联赖以生存的油气出口收入,因为油气价格的暴跌而遭到重创。再加上货币改革的失败,苏联渐渐出现了物资匮乏、物价疯涨的情况,许多老百姓入不敷出。
从军事上来说,苏联自冷战开始就一直在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在数十年囤积军备的过程中,苏联的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再加上苏联四处在世界上扩张军事基地,尤其是旷日持久的阿富汗战争,直接让本就不景气的苏联经济,走向崩溃边缘。
在各方因素的影响下,苏联这个庞然大物轰然倒地,最后只留得一地鸡毛,实在让人唏嘘。
苏联解体后,各国对资源和资产的分配,也成为了世界瞩目的一个问题。
(苏联解体)
首先需要分配的,就是苏联的军工厂和各式武器装备。要知道,苏联在军备竞赛中积累了大量的核弹,建立了无数的军工厂。这无论对于哪个国家来说,都是一股难以忽视的力量。
在经过各国代表讨论后,武器装备问题的分配达成了一个看起来相对公平合理的原则,那就是“在谁的地盘上,军工厂和武器装备就归谁。如果私下有要求和想法,可以同拥有国进行友好协商”。
不得不说,这个分配原则确实是非常公道。比如一些国家在得到核弹头之后,就必须要肩负起维护核弹头的使命。而对于一些小国家来说,维护核弹需要一笔巨大的开支,是根本无法承受的。通过这一原则,小国家可以和俄罗斯进行协商,以低廉的价格,将这些核弹头转让给俄罗斯。这样既解决了养护的问题,还能够得到一笔不菲的财政收入。
事实上,各国通过这个原则,最终将核武器都集中到了俄罗斯、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三个国家手里。在苏联解体后的一段时间中,乌克兰由于继承了大量苏联遗产,一跃成为了世界第三大核武器拥有国。
后来,为了防止核武器扩散,以美国为首的国家与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展开了协商,最终帮助两国销毁了境内的核武器。
(前苏联工农红军)
比起分配武器装备来说,苏联军队和人民的分配,就要麻烦得多了。苏联时期,为了增进国家的凝聚力,曾将大量俄罗斯族人打乱,安排到了各个加盟国之中。比如波罗的海三国在独立的时候,其国内的俄罗斯族人口比例就超过了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而在其他加盟国中,俄罗斯族人的比例,也基本在百分之二十以上。
苏联解体后,一些国家出台了同化政策,承认俄罗斯族人是本国公民的事实。而另有一些国家为了脱离苏联和俄罗斯的影响,曾出台一系列民族政策,逼迫俄罗斯族人重返俄罗斯,但总体效果却并不理想。
在军队分配问题上,则采用了更加细致的划分规则。
第一种规则是按照户籍来分配。士兵所在的户籍是哪里,他就属于是哪个国家的人。第二种规则是按照服役地区来分配,根据军队所在的服役地区,士兵可以选择直接成为那一地区所在国家的公民。
另有一些士兵,既不愿意回到户籍所在地,也不愿意加入服役地区国家的,则可以直接被俄罗斯接收。海外的一切军队,则被直接规划为俄罗斯人。
由于这项政策,苏联在解体时总共有近400万军队,其中有200多万人都成为了俄罗斯的公民。
(参考资料:《苏联史》等)
苏联解体后,士兵们是怎么被分配国籍的?
苏联解体了,一个令欧美寝食不安几十年的庞然大物轰然倒地,解体的速度之快,连美国人都瞠目结舌,这也是老布什任内的“意外收获”,一举带领美国夺得冷战的全面胜利。
随后,十几个加盟共和国开始了乱糟糟的分家过程,既要急切地跑出苏联这个圈子,又想尽快从苏联这个圈子里捞取最多的利益。
不过,苏联的经济是比较畸形的,重工业很发达,军事工业也能与美国媲美,但民生相关、科技含量高的、高精尖的产业很少很少,以至于到了冷战后期,苏联主要靠卖油为生,1970年代油价大涨,苏联是牛逼的很,手里钱多,争霸的势头超过了美国,到了1980年代,油价不断往下跌,苏联的经济几乎无以为继,也是解体的因素之一。
苏联解体前后,约有400万军队,这些人的去留和分配成了很重要的问题,因为苏联地域广大,有2200万平方公里,为了促进民族融合,苏联喜欢把士兵派到远离他们户籍地的地方服役,比如波罗的海三国的士兵可能会被派到远东去服役,而格鲁吉亚的士兵也可能去列宁格勒服役,这导致很多士兵在苏联解体前,都远离自己的家乡。本来呢,加盟国之间一商量,打算简单点,这些士兵在哪服役就归哪,这样可以省去很多麻烦。可是士兵们不干啊,年纪轻轻离开故土,就指望着服完2.3年的兵役就回家了,更何况现在都分家建国独立了,当然是想回自己的祖国了,谁愿意留在其他人的国家,帮别国守边呢。
最后各国几乎就放开了士兵们的去留,士兵们想回祖国的,就回吧,不想回的,继续留在当地也行。比如一个格鲁吉亚士兵,他在俄罗斯服役,他想回家,就可以回国服役,把剩下的服役时间完成,就可以退伍了;如果不想回去,也可以在俄罗斯服完兵役,退伍,退伍后领取一笔退伍费用。
一般士兵自然还是会选择回国,但那些在驻地部队已经混到一定军官位置的人自然会继续留在原来的部队,比如俄罗斯军队里还有不少来自前加盟共和国的军官在服役。
最后,400万苏军,有相当一部分老兵在这乱哄哄的漫长时期里也退役了,毕竟苏联海陆军士兵的服役期也就2.3年,最后,俄罗斯接收了170万苏军,以此为基础,成立了俄罗斯联邦军队。
苏联遗留下来的巨大核武库、战略级武器、远程轰炸机……这些大国们都惦记着……苏联解体了,核武器遗留在了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当然,绝大多数核武器还是在俄罗斯。
自然,俄罗斯和其他世界大国们都不愿意其他三国拥有大规模的核武库(乌克兰就接收了上千件核武器,一跃而为世界第三核武大国),以美国为首的核大国们与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进行了密集的谈判,软硬兼施,并承诺不对他们三国使用核武器,最终迫使他们放弃了核武器,随后他们的核武器全部被转移到了俄罗斯。
苏联遗留下来的常规装备损失惊人,大批大批的苏联武器成为1990年代国际武器黑市上的抢手货,无数的苏军官兵监守自盗,使得小到轻重机枪,大到直升机战斗机,很多都莫名其妙失踪了。
对于核潜艇、远程轰炸机、航母等战略性武器,可这些都部署在乌克兰,造航母的船厂也在乌克兰,经过争夺,俄罗斯好歹抢回了一艘库兹涅佐夫号航母,开回来部分远程战略轰炸机,剩下的大多数航母被乌克兰陆陆续续卖掉,而大批的远程战略轰炸机则在美国的“劝说”下被挖掘机拆毁了……
当然还是要啰嗦一句:当年的乌克兰领导人如果有哪怕一点点战略眼光,也不会沦落到今天这般境遇。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