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写小说的人很少是语文老师?

要说小说写得好的语文老师,那可是“接天连日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我随便给您摘几朵又大又红的,给您瞧瞧!

当头一棒棍,背后一板砖!看了这部书,你就傻半天!

中国小说开篇鼻祖是谁不好说。扛顶之作无人争议。

那就是【红楼梦】。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原名曹霑。祖上老太太给康熙爷做过保姆。自此,全家得了富贵,世袭江南制造。注意这个江南制造,可不是南京轻工业局局长。曹家在江南名为织造,实为暗探。帮助康熙皇帝在江南监视百官,观望风土。拥有风闻密报的权利。随便手里写段小作文,就能让挺大的红顶子咕噜噜的落地,这可不是笑谈。曹家作为正白旗下的内务府包衣,做到这个位置,可谓是风头无两,一时鼎盛。

就算是在雍正爷抄家之后,在北京依然给他们家留了十几间民房。供子孙居住。而曹雪芹也曾经在右翼宗学里任过教习。与宗室子弟敦诚交往甚密。有他送给曹雪芹的诗为证:“劝君莫扣富儿门,不如著书红叶村!”现位于北京西山植物园里的曹雪芹纪念馆,就是这段友谊的见证。

曹雪芹按现在来说,就是北京四中的语文老师,你说说这语文老师写的小说,怎么样?让几辈子的人看得如醉如痴,他的粉丝里包括了乾隆皇帝西太后,胡适老舍张爱玲,反正就是数不清的粉丝。从帝王将相到贩夫走卒,中国人谁不读红楼。我估计这是中国第一小说了。地位空前绝后了!

当然曹老师捎带手也开创了中国文坛一大门派即:京派文学。

语文老师写的!

顺着这本书再往下撸,文学史上还有一本叫【儿女英雄传】的书。“侠女十三妹”就是这部小说里的角色。作者是文康。这位也是语文老师出身。文康早年混迹官场。后来因目睹官场黑暗(这是版本一)或是贪污受贿革职查办(这是版本二)咱也闹不清哪个版对。反正他老人家是不干了。不干了干什么呢?给人当补习老师去了。找了个教培机构给一家宗室子弟做老师。晚年落魄在家中写了这本【儿女英雄传】。

这本书是京派文学的传承之作。虽然没有红楼梦那么有名,但是对研究北京风土人情,嘉道时期的政治经济很有益处!

紧接着另一位语文老师登场了。大清帝国残灯破庙之时,一位文曲星降落京城。那就是正红旗下的老舍先生。

老舍先生是继曹雪芹之后另一位京派文学的扛顶大师。王朔一辈子谁也不服,就服老舍。他曾说过,老舍先生的文字是贵族的文字。老舍先生是师范出身,曾当过小学校长,后由赴英国游学。老舍先生曾在北京伦敦南洋都教过书。是正正经经的语文老师。

老舍先生的文笔出神入化,把北京话研究的入木三分,淋漓尽致。现在的京派文学基本上都是沿袭了他的路子。当然与此同时,在上海滩的另一位语文老师也在熠熠生辉。阿Q的形象,在中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就是当代文豪鲁迅先生。这位北师大的前语文老师,与老舍同为近代文学的双子星。

民国大作家的影响力能够延续至今的,也只有这两位语文老师。他们作品里的人物如今依然活跃在网上……

只要你还想看点严肃文字,就出不了这二位语文老师的教学范围。

解放之后不得不提到另一位文学家那就是刘心武先生。刘心武先生的成名作就叫【班主任】可见这位教书育人的时间有多长。带班经验有多多。他是个名副其实的语文老师。刘先生虽然祖籍在四川,但是对北京深有感情。他在这儿住了大半辈子。他的【钟鼓楼】写透了老北京人的生活和新北京人的事物。堪称新时代的“北京清明上河图”。解放后的京派文学代表人物,非他莫属。

说完了型男说才女。

民国时期著名的小说家林淑华,书画文造诣都深。他的短篇小说集【花之寺】凄婉唯美堪称一代情感小说鼻祖。在中国文坛也有留名。这位也是个语文老师,常年在武大任教。

文坛鼻祖冰心奶奶影响了几辈小学生。这位语文老师作品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片慈爱。

还有著名的著名女性林徽因先生。曾在东北大学和清华任教。大家都认为她是一个建筑学家,但实际上她也教过文学。也是诗人和小说家。

说句题外话。最近关于林先生的文艺研究,成就并不多。但是对林先生的私生活倒是议论的一片热潮。有人甚至说林先生是当代绿茶之祖。其实一个女性如果出色,在公开社交的年代,被许多男性爱慕,这是正常的。林先生姿容秀美,文字清新。是一代知识分子与独立女性的楷模。

吾深敬之!

与此同时,林先生还是一个很有风骨的爱国者。日寇入侵之时,她抱病追随西南联大,一路西行。也坚决不留北京,虚萎与敌。这种气节不是所有男人都能具备的。看看当年的“附逆名单”有多长,其中可不乏曾经的英豪人士啊!

何况一届女流。抗战在最胶着的时刻,林先生曾经对她的女儿说过:“如果国难到真无可回旋之地,我们身后还有一片江啊!”

这言外之意就是,如果日本人打到四川,林先生宁可殉国也不投降。其实我觉得作为一个文人,能有如此气节,当为旷世英才!所以对林先生的为人,我是非常敬重的。这一点,与那个被小资们崇拜的情感作家张爱玲,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自古“先生”二字贵重!而老师又称学者。而语文老师以国学传经,儒家传道,更是先生中的先生。他们中的佼佼者,著书立说,传道解惑。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食量,精神产物。

向老师们致敬。

起立。老师好!

为什么写小说的人很少是语文老师?

为什么写小说的人很少是语文老师?这确实是一个问题或者是一个现象。从一般意义来看,似乎语文老师写小说更有先天的条件,更有写小说的可能性。应该说有一定的道理,只要愿意或者去追求付出,相信语文老师写小说是完全可以的而且会做得很好!

那么,为什么语文老师写小说的很少呢?大致原因有:其一,语文老师和作家是完全不同的且专业性极强的两个职业。常言道:“隔行如隔山”,尽管语文老师与文学分不开,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专业,故而,语文老师很少写小说。其二,语文老师除了教学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还有语文学科的学科素养传授,尽管语文老师涉及文学,其中小说更是其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更多的是对小说的分析,解读,鉴赏。而小说家更多的是深入生活,感悟人生,更多的是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从生活中提炼,且高于生活的文学表达,所以,语文老师很少写小说。其三,语文老师和作家正是文学上的一个轶事遗闻所述:“一个作家对小说评论家很不以为然,说你只能评价别人写得如何,但你能写出小说来吗?这位小说评论家不紧不慢地回答,你知道吗,母鸡它只能下蛋,但它不会吃反。”所以,语文老师和作家正如“小说评论家”与小说家之身份。因此,语文老师很少写小说。其四,人们之所以认为语文老师应该可以写小说,是因为语文老师能进行作文教学,既然在教学写作,自然就会写小说。其实,语文老师的作文与写小说是一个交叉概念,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来看,“作文”这个概念远远大于“小说”概念。而且,作文更多的是实用性的一般文体,尽管作文不排斥文学,但作文毕竟不是文学,所以,语文老师更明白写小说的专业性,尤其清楚写小说的作家难度不是常人可以胜任的,为此,语文老师更不会走上写小说这条路。

总而言之,语文老师对小说极其写小说的艰辛,更明白写小说的不易,也许,在客观上使语文老师更不会轻易去写小说吧!

为什么写小说的人很少是语文老师?

写小说跟教语文是两回事。写小说的,不一定教得了语文。教语文的,不一定写得了小说。当然,有即能教语文,又会写小说的。

写小说,最起码要有极强的驾驭文字的能力。除此之外,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似乎天马行空,但也有其自身的逻辑。即使写科幻,那也得在现实的基础上,对某些科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插上想象的翅膀,遨游宇宙。

语文老师主要的任务是教学,向学生传授知识。教书,从幼儿园到大学,从基础知识到写作文,那是一步一步教过来的,可不兴什么天马行空。

小学三年级学生写作文,那可难教了。写什么?怎样写?句子怎样安排顺序?段与段之间怎样过渡……说起来简单,做起来挺费劲儿。与其教学生写作文,还不如自己写东西。因为老师教每一个人,都要顺着学生的思路。而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有思路。要启发他,把他带动起来,让他自己走路,像儿时刚学走路那样蹒跚,困难不小。而自己写东西自由啊。想怎么表达随心所欲。

因此,写小说的是独行僧。教语文的是讲经的师傅。

为什么写小说的人很少是语文老师?

语文老师能写出小说并得以发表的,或者通过写小说而成名成家的,不是没有,如当代著名作家刘心武,就当过15年的中学教师。他的短篇小说《班主任》(1977年发表)获1978年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第一名;短篇小说《我爱每一片绿叶》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钟鼓楼》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等。

但是写小说的老师确实很少,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据个人的经验和看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语文老师的职责是教学生怎么写,而不是自己写

语文老师大多是大中专学校文科生,或爱好语文的毕业生。他们在校期间学习的主要是汉语言文学的理论知识和初步实践,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汉语言文字的构成、发展演变和组词造句的规律;二是文艺理论及文学艺术鉴赏;三是写作实践,重点是锻炼运用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和应用文艺理论赏析文学作品。其中,师范类文科还要增加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等课程,以适应中小学教学的实际需要。

可见,语文老师掌握的主要是理论知识和指导方法,擅长的是文章的鉴赏、评论和修改。也就是说,语文老师更多地是教学生怎么写,而不是自己去写。文字功底深厚而严谨的语文老师,还适合做文字校对和编辑工作。

其次,语文老师重理性思维,小说则重形象思维

小说讲求人物和故事情节,虽然也讲究语言的修饰和表达,讲究篇章结构,但更多的是通过矛盾冲突、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塑造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以此感染人、教育人。

许多现实主义作家,并没有多高的文化水平,却能写出惊世骇俗的长篇巨著,是有深刻原因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他们有着艰难困苦的经历、切肤痛心的体验、独到的观察思考和不写不快的澎湃激情。所谓胸中有人物,大脑有灵感,下笔如有神。文学编辑最初发现这些重大题材的原始小说,并不是看重它的语言有多华丽、遣词造句有多标准,而往往是被它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所感动,发现了它蕴含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因为语言文字可以修改润色,篇章结构可以剪裁调整。事实上不少作家的处女作、成名作,多是在编辑老师的指导帮助下,经过多次反复修改完成的。

小说是文学创作,它的特点也决定了多数语文老师不适合写小说、或写不出好小说。

最后,小说区别于文章,语文老师大多写不出好小说,但不等于写不出好文章

写文章讲究逻辑和套路,反映客观事实;写小说可以联想发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主要是日常应用文、记叙文和议论文,如观察日记、书信、记人记事和读后感等。他们让学生读范文、背范文,给学生讲范文,自己却很少写范文(下水文)。老师们写得最多的是教学计划总结和学习心得笔记,有的写点通讯报道、典型事迹介绍或领导讲话之类的,多属于记叙和议论的范畴。

语文老师有一定文字基础且爱好写作的,过去经常被党政机关借调写材料或从事文秘工作,由此步入仕途的不乏其人。至于个别爱好文学创作、习惯练笔的语文老师,也只能写点小豆腐块见诸报端、过把文学创作瘾。想写小说成名成家、出人头地,并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除了经历、灵感、形象思维和社会责任之外,甚至要付出毕生的精力,如鲁迅、路遥等。

因此,可以说语文老师多数写不了小说,小说家也不一定能有耐心教学生,因为他们一旦成名成家,也就脱离了教师岗位。

为什么写小说的人很少是语文老师?

我是语文教师。问题中的写小说的人,应该有许多浯文老师。

就像我,读初二的时候经常在课堂上看小说,写小说。当时,正盛行武侠小说,金庸,梁羽生,卧龙生等武侠大家辈出。身怀绝技,仗剑天下,除暴安良,侠骨柔情,少年的情怀总是剑气贯虹,龙游天下。甚至于,由小说改编的武侠电影,也层出不穷,优秀作品不胜枚举。最疯狂的乡村夜场电影,一共走片六场,这里所说的走片,是指电影放映队,租了影片,一天夜里,放映了六场。六七十年代的人,应该记忆犹新,我清楚记得有一部武侠电影《木棉袈裟》,一共走片六场,我和童年小伙伴,穿行在雾气重重,星光点点,蛙声四起的乡间小路,走过了六个邻近的小村庄,回到家里,已是凌晨四点多,那时家里孩子多,大人们白天干农活,很少管孩子,难得给孩子一个自由的,金色的童年,人们都很纯朴,这样的童年,似乎也沒什么不好。

像是打开了话匣子,依然是村居生活,刚下了一场小小的春雨,真有点春雨贵如油,门前干涸了许久,长满了绿绿小草的小池塘,刚有点浑浊的积水,依然能偶尔传来一两声孤单蛙鸣,和着空巷远处一只老狗的犬吠声。

再说,看小说的事情,看琼瑶的言情小说,那些风花雪月,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的柔情万种的文字,扣紧心扉。经常看书看到三更半夜,打着手电筒在被里偷看的,但现在视力却很好,大抵是乡野绿色植物多。有时,老爸在晚上煮了点南瓜面,招呼吃饭,也全然不顾。

老爸有时候也说:"看书也能看饱!″

"能!"那时回答得很坚定。

课堂写小说,作学生,在课堂上做与课堂无关的事,经常会用眼睛,溜着老师,老师没注意,就全神贯注的写,偶尔留意老师的一举一动,一不留神,老师下来巡堂,被逮个正着。

那是一位师范院校来实习的年轻老师,她把我的小说本子收走了,记得当是写的小说名字叫《弯弯的荔枝林》。因为出生的小村庄,前面有一条弯弯的新溪,环绕小村四周,是成片的弯弯的荔枝林,这大概是少年时的故土情结吧!

武侠小说是硬派,而言情小说是柔派!

倒很感激这位老师,她不怎么批评我,还说我,如果继续写下去,一定大有所为,可惜我碌碌无为,辜负了她的期望。

后来,我走着这位老师同样的人生道路,考上老师一样的师范院校,也当了老师,可见这位老师对我的影响有多大!

上了高中,也看小说,但学业繁重,许多时候都练写议论文。

上师范,看小说,也写小说,但每次投稿,都泥牛入海,杳无音讯,时间长了,少年的锐气,也磨没了!

所以,语文老师也写小说,但只是一个写小说的人,就像我写的这个问答。感谢诸君阅读,希激励为盼!这里先感谢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为什么写小说的人很少是语文老师?

笔者以为写小说的人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有丰富的阅历,对社会各类人的特色比较了解,至少对一两个行业的人的特色了如指掌;对社会上出现的事情有自己处置的经验;

二、对社会上发生的事物有是非观念,对生活中的事物有敏感性,从表面现象能看透事物的本质。有较高的思想水平。

三、爱好文学,曾有大量阅读文学作品的历史,古今作品都有涉猎,属于文学发烧友。

四、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强,根据小说情节需要,头脑里能出现符合逻辑的画面。

五、文字能力比较强,在上学期间,作文水平比较好。能写出老师和自己满意的记叙文和议论文。

以上五条,笔者以为是写小说的人应该具备的条件。对照这五点,语文老师最缺的是生活的阅历。虽然语文老师有语文读写能力,但常年处于单一的人际环境中,很难写出有生活深度的文学作品。

语文老师有点像文学评论家,经常对文学作品进行解剖,往往会形成眼高手低的现象。评论别人的作品是头头是道,一旦自己去写,因为要求太苛刻,而难于产出。

其实,那些不懂规矩的初生牛犊,还常常脱颖而出。他们的头脑里没有框框,随手就写出来了。可能写出来的东西像狗屎一样臭,但有了初稿,经过多次修改,加工,可能狗屎就成了香花了。

那些大作家的名作,初稿比狗屎好不了多少,最后那些动人心弦,五彩缤纷的作品,都是改出来。据说陈忠实的《白鹿原》写了四年,改了许多稿。贾平凹的《暂坐》也写了两年。好的作品无不是改出来的。没有定势思维的人,反而更容易写出文学作品。

语文老师,虽然能教语文,但不一定文笔优良,文笔是与天赋有关,有的人对文字很敏感,有的人很迟钝。文字优劣和人的思想境界,审美能力也有关。所以,教语文的老师不一定笔头出彩。

但并不是语文老师都写不出来,语文老师其实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老师肯定出了许多好作品,只不过我们不甚了解而已。如果语文老师倾心于文学创作,去弥补自己的短板,孜孜不倦地去追求,相信美好的文学作品,会从他们的笔端流淌出来。

世间任何事情都没有固定不变的结论。有志者,事竟成,无志者,一场空。具有坚韧不拔意志的人最能成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