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后,赵国实力强于魏、韩,为何魏国却占得先机称霸中原?
在三家分晋后,赵国的实力明显是最强大的,不仅仅是和魏国与韩国相比,哪怕放眼于所有国家,赵国的实力都是首屈一指的。但令人意外的是,魏国却率先实现了对于中原的称霸。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魏国之所以崛起,其实很大程度上都是倚仗魏文侯。魏文侯不但有能力,而且还是一个长寿的君主,所以他能一直贯彻自己提出的政策。
魏文侯非常会做人。在赵国和韩国产生矛盾的时候,他们都向魏王借兵。面对这种情况,他没有把士兵借给任何一方。后来两国在知道这件事后纷纷拜会魏文侯,因为他们明白魏文侯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缓和两个国家之间的矛盾。
《战国策》有载,已乃知文侯以构与己也,皆朝魏。而这只是一件小事,但是从这件小事当中我们就能看出魏文侯的智慧。
除此之外,因为古代的时候君主的权力非常大,所以很多时候君主的贤明程度基本上是和国家的强盛程度挂钩的。
魏文侯除了智商非常高,他的执行力也是非常的强大。很多君王都是纸上谈兵,而魏文侯是言出必行。有次魏文侯在皇宫当中开宴会,外面正在下雨,但魏文侯还是坚持出去,理由是和人约好了打猎的时间,所以不能错过。正是魏文侯有这种态度,所以他的政令才能及时推行下去。
《战国策》记载,即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除了这个,魏文侯非常善于笼络人才。国家想要强盛,除了君主要贤明,还需要大批有能力的人才支撑。魏文侯笼络人才的手段非常的高超,他除了会给予有能力的人无数金银,还会对他们非常的尊敬。田子方是赵国的能臣,他就是被魏文侯一手提拔上来的。他在和魏王喝酒的时候,竟然旁敲侧击说魏文侯偏听偏信,不是很贤明。
这要是换成其他的君主,肯定会把田子方直接拖下去杀死,但是魏文侯面对这种情况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是非常重视田子方的意见,表示自己会注意的。 这只是魏文侯对待属下的一个缩影。有能力的人都希望自己能被尊重,而魏文侯的良好态度自然是笼络了不少贤明的大臣。
平心而论,魏国虽然国土面积非常大,但是却是支离破碎的。正因如此,历代君主都非常有忧患意识。他们随时都有被吞并的危险。为了面对这种危急的情况,魏国的选择是任用李悝变法。 在后世的时候,变法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但是在当时,这绝对是前无古人的。
李悝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变法。当时魏国之所以有勇气开这个先河,就是因为他们的境遇非常糟糕。面对这种情况,他们没有其他的选择。
综上所述,国君魏文侯非常的贤明,他是一个伟大的君主,他利用变法等举措让魏国的实力壮大,为称霸中原奠定了基础。
三家分晋后,赵国实力强于魏、韩,为何魏国却占得先机称霸中原?
发生于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晋指的是历史上的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朝随即便被周天子封为了诸侯。实际上这场所谓的瓜分是严重的非法行为,但是由于获得了周天子的承认,所以便无所谓非法或合法了。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后,如果按照当时的面积来说赵国最大,魏国次之,韩国最小,并且赵国在瓜分晋国之前是实力最为强大的一个,但是在瓜分晋国之后,赵国的实力却远远不及之前不如它的魏国强大,并且一度被魏国所甩在脑后,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一、晋阳之战中赵氏实力受到严重削弱:自从晋文公于公元前633年设置六卿开始,晋国的大权就逐渐被六卿所把持,到了晋平公在位时,晋国的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争斗不断,昔日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开始逐渐衰落下去,后来后来六卿中的赵氏将范氏和中行氏灭掉,成为剩下的四卿中实力最为强大的一个,但是随着智伯瑶担任晋国执政以后,智氏感觉赵氏对于自己的威胁越来越大,因此智伯瑶借口以重振晋国霸业为由要求韩赵魏三家个献出一万城邑,并且智伯瑶还率先将智氏的一万城邑先给晋国,随后韩氏和魏氏也各自献出了一万城邑,但是赵襄子则拒绝献城,因此激怒了智伯瑶,智伯瑶联合韩康子和魏桓子共同攻打赵襄子,大军所到之处连下赵氏多座城池,不就便打到了赵氏的老巢晋阳,此时的赵氏仅剩晋阳一座城池,其余城池全部为智氏、韩氏、魏氏所占据,三家件晋阳久攻不下,因此智伯瑶便下令掘河堤以水灌晋阳城,晋阳城内瞬间被水淹没,城内百姓士兵死伤无数。但是赵襄子确定并没有打算投降,反而暗中派人出城联络韩康子和魏桓子,并与两家相约共同灭掉智伯瑶。
最终韩赵魏三家联军将智氏灭掉。不仅平分了智氏的土地,还将名存实亡的晋国国土瓜分。三家分晋后,赵襄子在原有的国土基础上得到了扩大,成为了名义上三家之中最为强大的一方,但实际上之赵国确实韩赵魏三国中最为虚弱的一国,赵国虽然国土面积最大,但是在晋阳之战中,赵国受害最大、损失最惨,如果没有那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最后一击,恐怕赵国会成为智氏和韩魏三家的掌中之物。但是被三家围困的只剩下晋阳一城的赵氏,坚守2年多,依靠魏、韩反戈才免死,但是实际上国力遭受重创,赵国元气大伤。之后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直到武灵王胡服骑射才真正强大起来。
二、魏国建立后推行李俚变法逐渐强大: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与此同时三家派出使臣奔赴洛邑朝见周天子,请求得到周天子的正式册封而成为诸侯。当时的周天子是周威烈王,周威烈王虽然认为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与理由亏,是乱臣贼子的行为,但是眼见木已成舟,于是只能了的做个顺水人情,将韩赵魏三家正式封为诸侯。至此韩赵魏三国正式成立。
当时从经过分裂出来的魏国在建国之初实际上运气特别不好,虽然魏国获得了仅次于赵国的第二大的国土面积,但是魏国分得的国土却位于中原地区,不仅支离破碎,而且东面连接齐国、西面相接秦国,那面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是与自己一同独立的赵国。当时的魏国环顾四周真实四面强敌。不仅外部的军事压力大,魏国内部的经济也非常糟糕,是当时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之一,不仅在富庶程度上不及韩国,在军事实力上也不如赵国,实际上是韩赵魏三家之中名副其实的最为弱小的一个。魏国君主有感于此,并没有沉沦,反而是居安思危,奋发图强,因此魏国国君魏文侯支持李俚在国内开始变法。
李俚经过一系列的改革,逐渐使魏国强大起来,魏国也是战国时期第一个起来变法图强的诸侯,支持李俚变法的魏文侯一生在位五十年,这五十年是魏国国力的最高峰,也是魏国最为强大的五十年。李俚的变法不仅让魏国率先强大起来,同时也为当时的诸侯各国做出了表率和榜样,魏国的强大也深深地刺激了各个诸侯国,他们在之后也纷纷根据自己的国情开展变法,战国时期轰轰烈烈的各国变法至此拉开帷幕。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三家分晋后,赵国实力强于魏、韩,为何魏国却占得先机称霸中原?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历史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两个特殊时期,按照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划分,从东周开始到三家分晋是春秋时期,从三家分晋到秦国统一六国是战国时期。
那么到底什么是三家分晋,为什么在春秋时期贵为五霸之一的晋国没有资格在战国时期睥睨天下?继承了晋国的魏赵韩在战国时期表现如何?
何为三家分晋?为什么会出现三家分晋?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分封诸侯国,诸侯国分封上卿,上卿再分封士大夫,这是一个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上卿拱卫诸侯,诸侯拱卫周天子。
这种看似稳定的结构却藏着巨大隐患。周天子不断分封,结果属于周朝王室的土地和资源越来越少,甚至远远不如齐国、晋国等大国,一旦诸侯不愿意臣服,那么周天子危矣,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但是没有人愿意听其号令,最后被秦昭襄王给灭了。
同理,晋国内部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晋文公在晋国设六卿,自此六卿就把握了晋国的军政大权。他们不断为各自家族谋取利益,吸食晋国公室的土地,最后晋国的大部分土地都被分封给六卿。
这六卿分别是韩、赵、魏、智、范、中行氏,他们之间也是在不断尔虞我诈,先是最弱小的范氏、中行氏被赵氏灭掉,后来智氏独大,韩赵魏三家就联合起来把智氏灭掉,瓜分了其封地。此时的晋国土地,基本被三家瓜分完毕,晋国国君无权无势,瑟瑟发抖。三家家主一看,干脆坏事做到底,向周天子申请成为诸侯,周天子没办法只得答应,于是韩赵魏三家变成了三国,原来的晋国彻底消亡,这就是三家分晋。
战国时期第一霸为什么是魏国从上图可以看出,三家分晋后,魏国继承了晋国大部分领土,赵国继承了北方领土,韩国则是继承了与秦楚两大强国交界的领土。
此时的魏国不仅是三晋的老大,更是整个战国的扛把子,左打秦国,右踢齐国,南镇楚国,风光一时无俩,魏国为何如此强大?
1、命好三家分晋前期,按照实力排名应该是智氏、赵氏两家远远领先于魏韩,但是智氏发动晋阳之战,攻击赵氏,虽然最后智氏被三家联合干掉了,但是赵氏也因为大战而实力大降,所以在瓜分智氏资源的时候,魏国占据了大头,获得了最大最富饶的土地,这就为魏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2、前期发展顺利魏赵韩三家的比较主要集中在魏、赵两家,韩国一直是打酱油角色。
成立之初,魏国时局稳定,魏文侯已经在位40年,将魏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在没有外患的情况下专心发展,国力快速增强。
反观赵国,分得的土地是北方贫瘠之地,还与代地的胡族接壤,身边还有一个不安分的中山国,屡次撺掇胡人攻打赵国。同时赵国内部不稳定,因为赵襄子并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位给自己大哥的孙子赵浣,结果赵襄子弟弟赵桓子不服,赶走赵浣自立为君,但是赵桓子一年后便死去,众人又商议迎回赵浣。政治和边疆的不稳定,让赵国初期未能有发展,在国力上也是远远落后于魏国。
3、魏国人才济济魏国占据了中原地区,天下人才皆出于此,而魏文侯、魏武侯两任国君都是知人善任。
李悝、翟璜、乐羊、吴起、西门豹等,每一个名字都是战国时期最闪耀的明星。李悝,变法鼻祖,翟璜辅佐魏文侯消灭中山国,乐羊率军灭中山国,吴起打造了战国战斗力最强的魏武卒,夺得秦国河西之地,西门豹治理邺城,让邺城从破落小城成为边疆重镇。是这些让人羡慕的人才让魏国变得强大,后来魏国的衰弱也正是因为魏地的人才不容于魏国,像商鞅、张仪、范雎等等都是魏地人,然而没有被魏惠文王重用,却被秦王封为座上宾。
4、魏国变法战国时期的变法其实本质上是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是生产力的进步与释放。
七雄当中第一个变法的就是魏国,魏文侯、魏武侯任用李悝、吴起变法图强,废黜贵族世袭,赏罚分明,任用贤明,魏国也率先崛起为战国第一强国。李悝之后,吴起继续在军事等方面推进变法,帮助魏国打造出了强大的军队,在河西之战中将秦国打得节节败退,占据了秦国全部河西之地,被秦国视为奇耻大辱,随后通过近百年时间,到了秦惠文王时期,秦国才全部夺回河西之地。
但是七国之中,变法最彻底的却是秦国,所以秦国最为强盛,最终统一六国。
所以战国初期,魏国依靠这继承自晋国的大量资源,以及中原大地人才济济,再加上魏文侯、魏武侯两代明君,最终成长为最强大的国家,但是因为魏惠文王的无能,魏国没有笑到最后,只是给秦国做了嫁衣。
三家分晋后,赵国实力强于魏、韩,为何魏国却占得先机称霸中原?
魏国李悝变法 ;魏文侯任用李悝进行改革,尽地力之教,建立武卒,重用吴起、西门豹等人治理地方,发展经济,成为战国初期第一个强国。 变法内容;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建立封建官僚制度。按着“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吏,削弱贵族特权,建立封建官僚制度。 推行尽地力之教。实行平籴法。 作法经。
吴起;卫国人,在卫国谋求发展不成,投奔鲁国,在曾参门下学习,取齐田居儿为妻,因未回家奔母丧,曾子中断了师生关系。鲁穆公用他为将,他杀妻求将。到魏后参与李悝变法。前383年,魏武侯时,吴起受魏相公叔排挤,离魏至楚。其在魏国培训的武卒被魏国数次大破秦军!
三家分晋后,赵国实力强于魏、韩,为何魏国却占得先机称霸中原?
赵国实力之所以强,是因为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一系列改革之后的事情。
胡服骑射之后的赵国,有了实力进行对外扩张,于是向北打跑了林胡、在内攻灭了中山国。
赵国对外扩张、对内整合之后,崛起为三晋最强国。
而之前,赵国的实力不算强。
而这些都是在魏国称霸而后衰落的过程中,才发生的事情。
三家分晋,赵国军事最强,韩国经济最强,而魏国两者都不强但也不算弱。
三家分晋里,最弱的应该是韩国,原因就是它的国土面积太少、可扩展的空间不足。
而魏国之所以能首霸中原,其原因就是变法图强。
战国变法是一个由韩魏至秦楚的传导过程,而其原因就是战争。
1.劲韩逼得魏国不得不变法图强以韩卒之勇,被坚甲,跖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不足言也。韩卒之勇,天下莫能当。韩国为什么这么强?
因为战争,或者说是因为战争的压力。
韩国几乎就是当时中国版图的正中间,可以说是四战治国,地缘政治压力极大。
为了能够生存下来,韩国就必须实现富国强兵,变成一个谁也不敢惹的国家。否则,韩国就得时时被侵、年年遭战。
于是,三家分晋之后,经济最强的韩国发展起了强大的“兵器制造业”,利用自身的铁矿资源,打造强弓劲弩。
同时,韩国君主也是极力地对外扩张,公元前375年,韩国灭掉郑国、迁都新郑,跃跃欲试要与中原诸侯乱短长。
有此强邻再侧,魏国时时感到来自韩国的战略压力,于是率先开始变法图强。
2.魏国最早实施了变法图强魏国有着同韩国一样的劣势,地处中原腹地,外部压力极大,而劲韩之强成为其最直接的压力。
同时,魏国经济上不如韩国、军事上不如赵国,分晋之后的魏国君主满脑子想得就是如何分发图强。
于是,公元前422年,魏国任用李悝为相,实施变法。
李悝变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个是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建立以能为先的官吏队伍;二是废井田、尽地利,鼓励垦荒,而重要的是直接向农名收税;三是建立武卒制度,基本上就是取代贵族军队的职业军人制度;四是颁布法典、施行法治,规范国家和社会秩序。
实际上,李悝变法就可以概括为这样的步骤:取消贵族特权,土地分给农民;国家直接从农民口袋里拿钱,就是收税;而为了收税就必须建立更得力的官吏队伍,保障直接赋税农民得以实现;有了官吏队伍、有了税收保障,国家就可以花钱建立“武卒”军队,实现对外征伐。
所以,收税、官吏和军队,全部变法就是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
魏国变法的成果就是体现在了军事战争上,魏武卒实现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辉煌战绩。
所谓称霸,就是你们谁也打不过我,而我想打你们就打你们。魏武卒的如此战绩,魏国想不称霸都不行了,于是魏国率先称霸。
3.称霸之后便迅速衰落公元前343年逢泽之会,标志着魏国成为新崛起的中原霸主。
但是,称霸之后的魏国迅速衰落。
逢泽之会的同一年,魏国进攻韩国,齐国围魏救韩,并在马陵之战歼灭魏国10万大军。
此战之后,魏国迅速下降为二流强国,难称中原霸主。
在魏国变法图强之时,西邻秦国也感受到了魏国传导过来的压力,而且这压力极为真实,吴起河西之战5万破秦军50万,所以秦国实施了商鞅变法。
在秦国变法图强之后,魏国便一蹶不振,衰落百余年后,为秦所灭。
魏国的衰落,直接是因为马陵之战,但国内政局变动,外交决策失误,都是其迅速衰落的重要原因。
但这些都是魏国本身的问题,而外部的问题显得更为重要:
第一个是秦国的崛起,而崛起的秦国必须拿三晋开刀,这就导致魏国时刻处于强秦地虎视之下,难以再有所作为。
第二个是魏国的劣势,它始终无法摆脱四战之国的战略劣势,和韩国一样,地缘政治压力极大。
这种迫切的形势,使得魏国不能发错误,一旦出错就不可挽回,而马陵之战就是魏国的错误。
秦国虽然越有犯错的时候,但关中之地为他提供了足够战略凭借,打得过就征伐列国、打不过就闭关自守,而魏国就没这么幸运了。
三家分晋后,赵国实力强于魏、韩,为何魏国却占得先机称霸中原?
三家分晋以后,赵国得利最多,韩魏相对较少,尤其是魏国,所得土地多集中在晋西南的山地之中,东方还有几块互不相连的飞地,其地理环境、战略空间可以说极为恶劣。
可在三晋之中,偏偏相对弱势的魏国却率先强大,称霸中原。其中原因与开国君主魏文侯有着极大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没有魏文侯五十年励精图治,就没有后来魏国的强盛。
魏文侯励精图治,在位久长农耕文明长治久安的基础是君主在位久长,只有君主在位久长,才能使政治安稳,保证国力持续发展壮大。魏文侯统治魏国五十年,凭借其过人的战略眼光,始终在积极改变魏国疆域狭长、飞地众多的不利境地。
由于生存空间恶劣,魏国只能以扩张为手段寻求战略缓冲。为此,魏文侯在内礼贤下士,改革变法,在外则联盟韩赵,实行“三晋一体”的战略方针,先后击败齐楚等大国,逐渐奠定魏国称霸中原的强国基础。
除了魏文侯的文治武功皆为翘楚以外,他超过绝大多数人的寿命,也为其统治的稳定,提供了不容忽视的客观条件。
人亡政息的事例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几代国君都能维系同一政策的,更是凤毛麟角。如魏文侯死后,魏武侯便一改其父富于弹性的对外战略,一味凭借武力大加征伐,导致“三晋联盟”瓦解,又结仇于齐楚等大国。
到了魏惠王时期,魏国周边已经群敌环伺,生存空间非但没能扩展,反而变的更加恶劣,甚至于为了躲避秦国兵锋,将国都从河东的安邑迁往大梁。
所以,魏文侯在位久长,是魏国于极端不利的环境中,图存强大的重要因素。只有保证了这一点,接下来将要罗列的,魏国强大的原因才能得到保障。
联盟三晋,一致对外魏文侯对三晋的局面一直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它们的国土犬牙交错在一起,为了争夺利益时常相互竞争,又因着“唇亡齿寒”的关系而相互依赖。他不但连结三晋,还主动维系着三者之间的平衡,甚少于联盟内部挑起争端。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三家分晋以后,韩赵相互攻伐,韩国向魏国借兵伐赵,魏文侯便对韩国的使者说:“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同样,当赵国向魏国借兵伐韩时,魏文侯也如此回答。两国虽然愤怒于魏国的隔岸观火,但魏文侯的这种制衡策略,也在客观上维系了三晋的稳定。不主动与韩、赵结仇,使得魏国联盟三晋成为可能。
直到魏文侯改革变法初见成效,魏国国势蒸蒸日上,韩赵两国便“皆朝于魏”。为了改善三晋的战略空间,魏文侯于公元前405年带领着韩赵两位小弟,打败了齐国,帮助赵国夺取了廪丘等土地。
不但赵国,魏国带着韩国也在与齐国的战争中夺得了大片土地,赚得盆满钵满。而后,魏文侯再度联合三晋,打败了南方强大的楚国,夺取了大梁等地。
三晋用这种“抱团联合”的战略,长期对外扩张,为韩赵魏跻身于战国七雄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当然,魏文侯并非无偿帮助韩赵两国。实际上,魏国在韩赵两国身上所得到的,远比付出的要多。为了限制和打压韩赵的发展,他会拉拢韩国,削弱赵国,以避免赵国因为国势逐渐强大,而挑战魏国的盟主地位。
与此同时,韩赵两国在“三晋联合发展”的旗号下,虽然屡屡受到魏国的压迫,却因为眼前利益,始终没有勇气与联盟决裂。
正是凭借着高超的政治手腕,魏文侯整合了三晋的力量,做到了三晋任意一国都难以做到的事情。使得齐楚等大国,再不敢小觑三晋。
某种意义上而言,魏国之所以能够强盛,继而称霸,离不开“三晋联盟”的外交战略。
广纳贤才,不拘一格,知人善任,驭下有道前面说了魏文侯本人的因素以及外交战略,但若要使这两点发挥作用,还离不开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魏国自身的壮大。而以当时的情况,国家能否强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多寡。
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都十分重视人才选拔,春秋战国之际,并没有完善的人才选拔制度,世卿世禄制更使得统治阶层人才凋敝。魏文侯对此有着十分清醒的认知,便一改传统,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唯才是举。
正是因为“食有劳,禄有功,赏有能”,魏国官僚制度率先注入了新鲜血液,拥有真才实学的士人得以入仕为官,极大的提高了官府的执政效率,使魏国在内部争取到了普遍的支持。
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政治上逐渐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选贤任能的选官标准,提倡赏罚严明,如此才能激励官吏有为,将士效死。
除此以外,为了将从秦国夺取的河西之地尽快融入魏国,魏文侯还尊孔子高足、大儒子夏为师,以其在西河郡讲学,以收当地人心。
魏文侯此举本意是为了融合新征服的土地,但在客观上却促进了西河郡的文化发展,使得整个陕西黄河岸边的偏僻之地成为华夏文化中心,造就了闻名后世的西河学派。使得魏国文风鼎盛,成为中原各国之文化中心。
于军事上,魏文侯还任用乐羊、吴起等为将。
乐羊攻打中山国时,其子乐舒为中山之将,中山君臣将乐舒杀死,并煮成肉汤送给乐羊。有感于魏文侯的信任和重用,乐羊掩饰住悲愤之心,竟然将肉汤全部吃下,而后,攻灭中山国。
由此足见魏文侯用人有道。时人总喜欢说用人之道在于用人不疑,实际上,真正有作用的是驭人有道。
还是乐羊,攻灭中山国凯旋还师以后,面现骄横之色,魏文侯便将大臣们弹劾他的上书拿给他看。乐羊看后,内心中应当是惶恐的,马上明白了魏文侯的用以之所在,所以才对魏文侯承认了自己心态失衡的过失。
“中山之举,非臣之力,君之功也。”如此,魏文侯敲打乐羊的目的达到了,君臣之间也没有因此而生出龃龉,其手段高明可见一斑。
除了乐羊以外,在魏国强盛的过程中,吴起也是个举足轻重的人才。但在当时之世,吴起的名声并不好。
早年间,吴起曾是孔门大儒曾申的弟子,但是他违背了儒家忠孝的原则,在母亲死后没有回乡守丧尽孝,曾申为此将其逐出师门。后来,在鲁国为将时,他又上演了杀妻求将的戏码。
就是这样一个薄情寡义,又有不孝名声的人,魏文侯大胆启用他为将。
吴起也果真没有让魏文侯失望,大破秦军,为魏国夺取了河西之地。驻守河西其间,他又凭借多年领兵的经验,改革兵制,创立魏武卒制度。
魏武卒在魏武侯时期大放异彩,频频大败各国军队,成为魏国争霸的一大利器。
变法改革,富国强兵(1)改变世卿世禄制,使人“食有劳,禄有功”,一扫特权阶层不劳而获的情况,提高了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积极性,为接下来的变法改革,富国强兵铺平了道路。
李悝认为,当时的旧贵族“出则乘车马衣美裘以为荣华,入则修竽瑟、钟石之声而安其子女之乐”。这种行为不但对国家无益,反而还败坏了社会风气,使得人人只顾享乐奢靡,而不思为国效力。
所以,他称这些人为“淫民”,是应该重点整治的对象。魏文侯赞同了李悝的意见,是以魏国风气为之一变,人才济济。战国时期,各国纷纷效仿变法,人才大多来自魏国,足见其功于一斑。
(2)在改革世卿世禄制的基础之上,使赏必行,罚必当。以此促进官吏尽用其能,将士效死杀敌。后世商鞅变法,奖励耕战,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借鉴了魏文侯所改革之法。
朝廷任官,不再看重出身与籍贯,不论来自何方,只要有能力,就可以因才授官。这就是李悝所提倡的“因能而授官”。
除此以外,在军事上还遵循了以军功授爵和赏赐宅田的原则,使得“兴师动众而人乐战,交兵接刃而人乐死”。
(3)废井田开阡陌,重视农业生产,改进生产工具,兴修水利,灌溉农田等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实行下来,魏国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能力大大增强,国力财力也因此而激增。强大的经济基础为魏武卒横扫中原,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
(4)重农抑商,推行平籴法。在当时而言,这是一项开创性的进步,由国家调控粮食价格,打击商人囤积居奇,以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从而保证了农业经济的稳定,使得社会安定,同样也在某种程度上为魏国的扩张提供了基础保障。
(5)李悝制定《法经》,给魏国提供了一部治世的法典,让天下有法可依,使得秩序井然。同时《法经》的制定也对后世中国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六经之法被商鞅所借鉴,被萧何所借鉴,足见其影响之深远。
魏文侯之后,魏国开始走下坡路魏国的先天条件很差,处于四战之地。魏文侯迎难而上,励精图治五十年,改革变法,富国强兵,联合三晋壮大自身,打下了魏国走向强盛的坚实基础。为其子魏武侯十数年征伐诸侯,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
但是,魏武侯常年穷兵黩武,在战略上却所得甚少,不仅打光了多年积蓄,还瓦解了三晋联盟,树立了更多的敌人。魏国虽然率先强盛,却在各国的夹击中,迅速衰落下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