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隋炀帝杨广?
中国的封建帝王,因为身份的特殊性,一向都是文学作品所关注的对象,除了明君之外,暴君更是如此,在中国众多的暴君之中,隋炀帝更是其中的典型。时至今日,人们一提到暴君,几乎都会提及隋炀帝,可以说,他是中国古代臭名昭著的一位帝王,甚至在对死者保留尊重的古代,身亡后还要被冠上“炀”这个谥号。
在很多人眼中,隋炀帝在位期间除了吃喝玩乐就是骄奢淫逸,根本没有为国家做出一点点贡献,隋炀帝真的是这样的一个人吗?
首先我们要知道的一点是,文学作品是经过选材并且艺术加工的,并不能完整的表现出一个人物的真实一面,而隋炀帝的后世被人全盘否定的悲剧也大多由来于此。虽然隋炀帝是亡国之君,但是他在位期间,却真正的凭借着自己的雄心和魄力做了不少的实事,比如说修大运河、开创科举制等等,这是历代帝王身上很少能有的,他同时也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其文学作品也有不少流传于世,但就是这样样的一个人,却最终走向了悲剧结局,不得不说还是由于其本身的矛盾而造成的。
上文说到,隋炀帝本身是一个很有雄心与抱负的人,在他还是晋王的时候,这种特征就已经表露出来了,他带领军队平定叛乱,为隋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样的一个极具政治抱负的人,自然不是池中物,他想要超越前朝,为后世留下一个强盛的帝国,他想要名留青史,让后世为自己的丰功伟业而赞叹,而为了这个“子孙万代,人莫能窥,振古以来,一君而已”的目标,隋炀帝的野心快速膨胀,从而开始了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最终导致了国破人亡。
隋朝时,虽然有了一些诗文影射当时的政治,比如说像《汴水早发应令诗》等等,但大多是一些站在一个臣子的立场之上,歌颂隋炀帝的的作品,没有太多的参考价值,而隋炀帝自己的“安此忆兆生”的诗句更能表现出隋炀帝自身的理想,不过在当时也只有隋炀帝自己敢这么写罢了。真正的系统化的记载隋炀帝的还是唐代的史书,而其中最为完备的还要数《隋书》和《北史》,尤其是《隋书》,更是直接说隋炀帝时“天作孽,尤可违,自作孽,不可逭”。《隋书》之中将隋炀帝最终的悲剧直接认定是其咎由自取,,这样的态度也直接影响了后世对于隋炀帝的态度,尤其是后来的文学作品,更是但凡提到隋炀帝,必定从暴君角度来批判。
而唐初修订的《贞观要论》更是总结了隋亡的几大教训,分别是“广宫室,好行幸”“轻用人力”;生活奢靡,甚至“资质端丽者,每岁贡之”;到了战乱时还认为“不尽诛,后无以示劝”等等,最重要的还是其刚愎自用,不接受其他意见,最终使得隋朝灭亡。
古人一向认为,品德比才学重要得多,《资治通鉴》中就如此写道“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而隋炀帝便是一个有大才而无大德的人,这也是后世史书评价隋炀帝是个暴君的主要原因。
《隋书》之中对于隋炀帝的一生有一个完整的总结,从中我们也能够看出,他其实是有大才的,比如书他曾经被派去征收晋阳,晋阳并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地方,而是一个军事重地,北齐和北周曾经多次争夺此地,由此可见,杨光这个人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不然文帝也不会放心把这么一个重要的地方交给他。而他即位后便立马开创科举制,科举制度对于后世的影响不用多说,可以说,隋炀帝是有大才华的。
那么后世为什么会批判隋炀帝呢?首先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他继位之后的各种“骚操作”,可以说,他干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嫉妒有争议的,尤其是发动的各种大工程,更是动用了无数的百姓。从现在来看,他有一些举措是真的利国利民的,但是他却异想天开忽略了百姓自身的承受能力,想一出是一出,急功近利,导致天下哀声哉道,民怨沸起,这种不顾天下人只为一人功绩的行为是十足十的“暴君”的表现,这是无法洗刷的。但他给百姓强加的痛苦究竟有多少呢?咱们举个例子,隋炀帝继位以来到大业八年,全国一共有整整二十二项工程,这些工程足足用了3012万人,要知道,隋朝最鼎盛时人口也才不到5000万!
而除了暴政之外,还有一个方面也是其受到批判的主要原因,那就是关于其皇位是否是合法继承的命题。封建社会以来,基本上皇权更替遵循的都是嫡长子继承制度,而后世文人作品则表现了其弑父夺权一面。父系社会,父为尊,这样的行为自然是被批判的,而《隋书》中就提供了两个截然相反的命题:高祖本纪中所记载的文帝是因为病危而导致的自然死亡,但是在后续的《杨素传》等传记之中却又提供给读者一个文帝之死不是偶然而是杨广弑父。而后世因为杨光本身确实是暴君,便使用了弑父这一说法,直接了当的给他安上了这个罪名,甚至还进行了不少的补充,杨广自此之后便完全成为了一个泯灭人性的人。
但是史书毕竟是由胜利者所书写的,在杨广本身劣迹斑斑的情况之下,当然要再添一把火,将杨广的形象彻底丑化,这样才能够让人更加信服唐王朝的统治,这也是历朝历代史书的惯用伎俩,虽然说史书已经尽力客观,但是不得不说还是有其偏向性的,就拿同时代的唐代的史书来说,为了表现突出李世民的形象,甚至于会刻意淡化李渊的作用,更不要说前朝国君了,自然是能丑化自然不会放过。
而现在很多人批判隋炀帝还有一点,那就是他好色。古代皇宫美人如云,《礼记》之中就记载了当时周王室“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命妇、八十一御妻”,这个数字可谓是十分庞大,甚至于唐高祖李渊和隋炀帝一样都有四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要说隋帝过分到哪里去,也就多了点女官而已,可以说隋炀帝的后宫群真的不大,甚至于后妃传里也仅有三个人,孩子也只有三个,还有两个是正牌老婆萧皇后的。所以说他耽于美色,还真不至于,但是他三个有记载的,有俩原本是他父皇文帝的,这就有问题了,在传统的儒家礼仪中,这是不能被允许的,甚至是“淫乱”的行为,这或许也是其后世被人认作是好色之徒的一大原因。
隋炀帝最初为晋王时,为了讨好母亲,私生活十分检点,到了继位后也十分检点,并没有淫乱宫廷的行为,直到隋炀帝后期,国家大乱,他才开始真正的纵情声色,就像上文所说的“资质端丽者,每岁贡之”,甚至于“又引少年,令与宫人秽乱”。不过唐代的史书并没有细致刻画,直到宋代才有关于其后宫的具体描画,并且直接将其定义为好色之徒。但是不得不说,在唐代的史书记载中,隋炀帝还并不是一个只知道耽于女色爱好淫乱的帝王。
所以说隋炀帝并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在唐代的史书之中,他的形象还算得上较为客观,而到了宋代及以后,他的形象彻底覆灭,成为了一个一无是处的君王,这也是很多人对于隋炀帝的看法,但是这样的看法却并不准确。隋炀帝确实暴虐,但是他在位的十三年里,确确实实为后世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例如大运河,例如科举制。
如何评价隋炀帝杨广?
如今对杨广的评价两极分化:一种为千古明君,有大运河、开科举这种千古盛事;一种为无道昏君,三征高丽、苛捐杂税导致隋朝二世而亡。
这里编者就不对杨广进行评价,所谓兼听则明,给大家捋一捋历朝历代先人对杨广的评价,估计就能给大家一个直观的认识。
①杨侗的评价:杨侗是杨广的孙子,元德太子杨昭次子。杨广被宇文化及弑杀于江都后,杨侗被留守东都洛阳的大臣拥立为皇帝。然后杨侗追谥自己爷爷杨广为明皇帝,庙号世祖;追谥自己父亲元德太子杨昭为孝成皇帝,庙号世宗。
认为杨广效法天地,英明神武,完成了中华的统一,四夷诚服。东到蟠木,西通细柳,前过丹徼,后越幽都;凡是阳光能照到的地方,风雨能吹到的地方;不管是圆头的、还是扁足的,不管是长毛的、还是吃草的,都无不尊杨广为皇帝。何况杨广移风易俗,制定礼乐,无不显示其英明神武。
这里当然由孙子对自己爷爷的吹捧,但是牛皮吹破天,还是有影子的。最起码杨侗说自己爷爷杨广灭了南陈等国家,实现隋朝的大一统是不可抹灭的。
②窦建德的评价:夏王窦建德出身扶风门阀士族,看见杨广东征高丽失去人心,自己也起兵反抗隋朝,虎踞河北。杨广被杀死后,窦建德就派遣使者到洛阳朝拜隋朝皇泰主杨侗,并追谥杨广为闵皇帝。闵,也就是“悯”,怜恤,哀怜。
这里窦建德反抗杨广,杨广死后又进行追谥,表示同情,固然离不开政治目的,但从另一个侧面也能反应出,杨广的死在当时还是有部分人是抱有同情的。
③李渊的评价:李渊作为关陇门阀士族,在杨广失去人心的时候,也举起大旗反抗隋朝。之后,率军攻取长安,拥立杨广之孙代王杨侑为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自领大丞相,加封唐王。杨广遇弑后,逼迫杨侑禅位,建立唐朝,对杨广追谥为炀皇帝。
炀根据《谥法说》,“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薄情寡义曰炀,离德荒国曰炀。”也就是说杨广好大喜功、逆天行事、虐待百姓、薄情寡义,最后让隋朝灭亡。这么说,杨广根本不是一个好皇帝,隋朝的灭亡如果要追责,必须是杨广来承担。
这里的评价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通过贬低杨广,从而证明唐朝政权的合法性。可笑的是,杨广对当初自己率军灭国的陈后主,追的谥号也是炀皇帝;想不到自己死后,这个恶谥又轮到自己的头上。
④李世民的评价: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终于坐上了大唐江山的皇帝宝座。李世民在位期间多次多杨广进行评价。
贞观初年,李世民就身边的侍从大臣们说,隋炀帝大肆营建宫室,以便纵情游乐,从西京到东都,沿途离宫别馆随处可见,驰道也有几百步宽,两边还种上树作为装饰。百姓无力承担徭役和劳役的重负,相继起来反抗,最终众叛亲离,导致隋朝的灭亡。
贞观十一年,李世民在游洛阳宫,泛舟在积翠池上,突然发出感慨,对身边长孙无忌这些身边的侍臣说,隋炀帝的荒淫无道、好大喜功,最终导致天下人的怨恨和叛乱,国破家亡;另外隋炀帝灭亡就是身边大臣的不忠心,像宇文述、虞世基、裴蕴这些人,他们身居高位,享受着丰厚的俸禄,被委以重任,但只知道行小人谄媚之事,扰乱视听。
贞观十三年,李世民对魏徵等大臣说,隋炀帝的灭亡就是他不顾百姓的疾苦,到各地去行幸巡游,没有归期;假如一直留守在关中,就不可能遭致灭亡。另外,隋炀帝不听董纯、崔象等大臣的忠言,结果最终不仅自己死于叛臣之手,也断送了江山社稷,还留下笑柄给世人。
如何评价隋炀帝杨广?
我就用皮日休的一首诗来做评价吧。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如何评价隋炀帝杨广?
隋炀帝在历史上是个极具争议的人物,在唐朝官方的抹黑下,他一度成荒淫暴虐之君的代表,他的形象非常不堪。随着史学界对隋朝历史研究的深入,发现隋炀帝虽然亡国,但他很多举措具有历史开创意义,他本人综合素质还是比较高的,应该客观公正看待他,比如他首创科举制度,开通大运河等。以至于近现代有些人认为他也可以称之为"千古一帝"。
我认为把隋炀帝贬的一文不值和抬的太高都不符合客观事实。还是应该用一分为二分析。
隋炀帝应该肯定的方面是他大气霸道,不拘泥陈规陋俗,勇于创新,为实现目标很专注,实施力度很大。比如为了打破关陇集团对政治的垄断,他开创科举选人用人制度,为了加强南北联系,他开通了大运河,为了威服四方,他三次亲征高丽。他做的一系列惊天动地的大事,放在别的帝王身上,能干一件就不错了。
同时,也必须看到隋炀帝的弱点也很明显。他追求政治和军事的完美,好大喜功,奢侈贪图享受,冒进急功近利,不屑于打好基础,做不到一步一个脚印,他还轻视底层老百姓的力量,滥用民力,强于剥夺,最终把"天下殷富莫过于隋"的大隋盛世拖入灭亡的深渊。
如何评价隋炀帝杨广?
评价杨广,这说来话很长。
评价历史人物这道题很难得出一个高度统一的说辞。过去了几百年上千年以后,很多人对前人的看法就不一样了,大多带有主观意识,很多人不愿去客观看待,这类人很多,属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存在。他们喜欢对千百年来有名的暴君,庸君甚至昏君奸臣翻案。其出发点无非是"吸眼球"与标新立异,显得自己学识"渊博"。比如秦朝大一统,二世而亡。隋朝大一统,二世而亡等等。其实秦朝初定,始皇帝就可劲儿造!到胡亥时也快作没了,只不过胡亥本身也烂,十数年间的王朝就江山易姓。而隋朝就不一样,文帝统一建国后,应该是国富民强。而到了炀帝手里,十四年就玩完了。终隋一朝(581一618),一治一乱,历时三十八年(我又想起另一个三十八年了)。要说炀帝是"明君"的人,可能是玩的太好,肚子吃太饱的缘故。
杨广(569一618),在位十四年。他一生中曾经八次巡游,其中四次北游,一次西巡,三次游江都(扬州)。他在位时呆在京城长安的日子加起来还不到一年!他每次出行都劳民伤财,挥霍无度,天下百姓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咱来看看这位亡国之君是怎么把江山折腾没的:
一,徭役过度
迁都与开挖大运河。这一条也是后人对他"美誉加身"最重要的一条!我用数字说话。
大业元年(6O5),他就决定从长安迁都洛阳,建造东都的浩大工程就在大技术家宇文恺的领导下开始了。从这年三月开始,三个月完工,每月征用民力达200万人。被征发的农民背井离乡来到洛水两岸夯土筑墙,他们丢下地里的庄稼,以汗水和鲜血给他换来了一座规划有致,略成正方形的高大都城。
为了在新城中构筑宏伟的宫殿,远到江南的深山老林中去砍伐木材,一根大木,需用2000人拖运。从江南到中原千里迢迢,历尽了千辛万苦,不少人弃尸于路!洛阳城中的庞大而富丽堂皇的宫殿群就是这样耸立起来的。
营建东都一开始,大运河的工程也破土动工了。1300多年前全凭原始的工具开挖,可想而知,这个工程的浩大。大运河的开凿分为四段进行,从大业元年开始到大业六年,历时六年。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河北涿县),南抵余杭,全长有2000公里,贯通南北的运河通航了,沿河修了堤道,还栽种了杨柳。
他挖河与建都这两项巨大工程使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隋炀帝大搞工程开始,年复一年的将繁重的徭役加于全国人民,动辄几十万成百万的劳力为他造河筑山,修建离宫。建造成万艘的龙舟,楼船以及修筑万里长城。据史书记载,当时在洛河以东和以北的几百里的大路上,每月役夫更迭时,车载筑城死丁"相望于道"。运河两岸更是"死尸遍野"长城脚下,百万夫役,十天之中"死亡过半"。谁知道在那个岁月里多少农家的田园荒废了?有多少妻子成了寡妇,婴儿成了孤儿?繁重的徭役太可怕了。甚至致使很多人忍痛砍掉自己的手足,伤残者可以避免役死他乡,故而被称为"福手福足"。
二,出巡与扬威的挥霍无度
游玩的路也修通了,都也迁好了,该享受耍威风了。大业三年,隋炀帝率50万人,马10万匹,北巡出塞。他事先下令,让技术家宇文恺造了观风行殿与六合城,随驾出游。
观风行殿是一座可拆可装的宫殿,下置轴轮,进退自如。其大可容纳数百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型活动房屋。六合城则是可拆,可装的一座城池,周长八里,以板作骨,以布作饰,绘上丹青,上布旌旗,甲士可拿着兵器在城上巡逻。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活动建筑了吧?草原上突然一夜之间树起一座城池,城中还有宫殿。突厥可汗和酋长们远远望见,以为是神助天成,敬畏不已。离城十里就不敢再骑马,跪于地上匍匐而行,纷纷争先献上牛羊驼马。炀帝也不能掉价是不?赏赐可汗,酋长们以大量的金帛。
大业五年,他又西巡张掖,并诏令西域十七国使臣前来晋见,又命令武威,张掖的男男女女都穿起最华丽的服饰,驾上最好的马车,列队欢迎,队伍长达数十里。如此的兴师动众只是为了向西域人民夸耀中原的富有。
第二年,西域使臣和成队的商旅倾慕中国之富有云集洛阳。炀帝诏令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在皇城端门外大街上搭起戏楼,戏场周长约八公里,乐师多至18000人。灯火辉煌,如同白昼,通宵达旦,这场百戏,从正月十五日开始整整演了半个月,到月底才收场。
大业11年秋,炀帝再次率领甲士出巡塞外时,突然遭到突厥人几十万骑兵的袭击。雁门(山西代县)一带41座城堡被攻克39座。炀帝逃之不及,被围困在雁门城里。这位不可一世的暴君被吓得六神无主,抱着小儿子痛哭流涕,眼睛都哭肿了。幸亏很多将士奋勇死救才得以转危为安。
三,三征高丽,穷兵黩武
炀帝役使了中原,又威加了四域,可是他还是不满足,又想征服邻国,他首先看中了高丽。
大业七年正月,大运河刚刚通航,炀帝就乘坐龙舟北上,到了涿郡,他发出羽檄,征调兵马,准备征伐高丽。
我们现在都知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他要出国打仗,可想而知,有多少工作要做。但是他依然不顾人民的反对,在第二年,仍然发布了进军令。
远征军分为两翼,各领12军,共计1133800人,号称200万。两远征军依次出发,两军相间40里。日发一军,出发时间就用了整整40天。全军首尾相继,鼓乐喧天,旌旗招展。连绵九百六十里,后面还有御营六军又排出80里。这样的军队首尾不得相顾,根本不是征伐的格局,实际是千里示威游行,装×呗!炀帝心想,我这么多大军一到,你个撮儿小国肯定早就出来投降了。但是,出乎意料的是高丽人不畏强暴,举国一致,坚决抵抗。他的先头部队30余万初战小胜,转而大败,死里逃生的只有2700人。第一次远征高丽,就这样失败了。
他并不甘心,第二年又发动了第二次远征。同样,又遇到高丽人的顽强抵抗。正当高丽军民困守孤城,危在旦夕的时侯,炀帝的后院起火,督运军粮的尚书杨玄感起兵反隋,同时,河北,山东,河南等地的农民起义也正如火如荼的发展着,东都洛阳危急,炀帝只好撤军。
他远征高丽不但使国内阶级矛盾激化,也使统治阶级的内部分裂了。第三年局势稍有缓和,他又要第三次远征,这时朝堂上却没人说话了。但是他一意孤行,再次向全国发出征兵令。这次与往次不一样,不少郡县公开抗命,应征了的士兵不断逃亡。这种情况下,他只好借助高丽求和的台阶下令撤兵。
四,好头颅,谁当砍之
大业13年,隋王朝的地方官吏将领也纷纷割据,雄踞一方。实力最强大的是唐国公李渊,起兵太原,割据关中,发展迅猛。李渊也就是唐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大业14年,隋王朝的势力已经土崩瓦解,只剩下洛阳和江都两地了。
说来也巧,陈后主就是隋炀帝即位那一年,即604年死去的。当时这位雄心勃勃的新朝皇帝给死去的陈后主一个贬称,叫"炀”。历史轮回,他万万没想到14年之后,他自己竟然获得了这个亲自起的称呼"炀帝",最后死于叛军诛杀。
总结
我不管今天那些各路大神如何评价隋炀帝的历史功过,我只用一句话总结:秦二世而亡,过,不一定全在秦二世;隋二世而亡,说什么都是苍白的,八个字总结:好大喜功,德不配位。
如何评价隋炀帝杨广?
杨广其实是英雄,对于国家的统一,开挖随唐大运河,别小看大运河,如果人挑150斤粮食走二千里要一个多月时间,每天吃1,5斤,还要十斤草烧饭,晚上住客店,用牛车也要一个月,能运一千五佰斤粮食人要吃饭,牛每天吃草八十斤运输成本太高,用船能运十万斤在船上吃住也方便。杨广缺点是三征高丽,打仗要吃粮食二十万人每天三十万斤粮食,六十万斤草。老百姓太苦了年成好还可以,遇到灾年老百姓饭也吃不饱,那有那么多粮草供应?!唐朝人为了自己,不会表扬随朝,只有抹黑才能说明自己的政权合法!谢谢邀请!谢谢大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