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言成吉思汗有一支神秘的部队,为什么从800年前到现在,一直守护一个陵墓?

确实有这么一支队伍,他们就是著名的成吉思汗陵墓周围的“灰袍人”,他们都是达尔扈特人,在今天,这些灰袍人达尔扈特人他们全都是可以享受国家的公务员待遇,令人无比羡慕。

那么到底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可以一直在这里为成吉思汗守陵呢?毕竟八百年了,无数雄主的陵墓早就都已经荒废了,成吉思汗陵墓却依旧有专人保护和看守呢? 这似乎很难回答,但总有人会认为,说什是因为这些达尔扈特人有什么诅咒或者说这些人都是心中有成吉思汗的人的后代,他们全都拥有对成吉思汗无比忠诚的精神,这种精神传承数代,是可以守陵八百年的根本原因。毫无疑问,这种说法没有信服力。

真正的答案其实有许多,精神只是一部分而已——第一,成吉思汗陵墓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冢,成吉思汗藏有宝藏的真正陵墓没人知道在哪,所以这种成吉思汗陵墓得不到太多贪婪者的垂涎,因此守陵人受到的打击会小很多。

第二,成吉思汗的这个衣冠冢周边的草场确实属于比较丰美的牧场,很是会受到同样是游牧民族达尔扈特人的喜爱和崇拜。达尔扈特人作为被成吉思汗留下的守陵人,拥有这么大一块美好的草场,这就使得他们这些守陵人实力不容小觑,一般的偷盗游牧力量也不敢冒犯虎威。

第三,由于成吉思汗在草原上的传说实在是早已深入人心,游牧民族尤其是蒙古民族,就没有人不崇拜他的,达尔扈特人作为可以看守成吉思汗衣冠冢的守陵人,这份荣耀实在是比天还大,比海还深。他们会心甘情愿的为可以陪伴成吉思汗而感到无比光荣。 第四,这支鄂尔多斯传承了38代的达尔扈特人先人部族都是一起陪着成吉思汗一起打下了大半个世界的江山,他们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成吉思汗的后人以及之后的草原统治者,往往都和成吉思汗有或多或少的血缘关系,所以在草原上从来都是直接豁免他们的一干税收和战争。

并且又因为他们这些达尔扈特人都是当地人,军事传统向来惊人,所以,历来统治者都希望能够掌握住这些人和这些地方,因为这样能向其他蒙古人展示自己的正统性和重要性。

所以啊,正是因为有了以上这么多原因,每一个原因都可以归根到底到各种情况都使得他们守陵人自身能拥有很丰厚的条件,八白宫宫帐是成吉思汗这个衣冠冢的全名,负责看守陵墓与祭祀之事的达尔扈特人在这种情况下,得以看守接近八百年实在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之所以他们可以看守这么多年,精神层面之外其实更多的还是因为丰厚的利益和统治者重视,从来不是单纯只靠所谓的精神力量就可以支持着这些忠诚卫士可以连续数代人不离不弃,这也给予我们极大启发——中原王朝很多雄主的陵墓,周边虽然一开始也设有守陵人,但是几代人之后就因为严重的土地兼并,这些守陵人逐渐沦为佃农或者奴隶,甚至沦为盗墓者。

传言成吉思汗有一支神秘的部队,为什么从800年前到现在,一直守护一个陵墓?

历朝历代的帝王死后,都会修建规模庞大的陵寝,然后在陵寝周围安置大量的守陵人员。比如汉朝时的陵邑制度,等皇帝死后,会安排大量的功臣子弟和关东富豪看守陵墓。明朝时朱元璋也为自己的孝陵设置了孝陵卫。同样成吉思汗也不例外,他死后也安排了一支部队为自己守卫陵寝,如今这支部队已经世代相传了八百多年,并且直到今天依然还在传承。

公元1225年秋,成吉思汗经过了7年的西征之后,回到了草原,此时的成吉思汗已经是一位64岁的老人。然而听闻西夏背盟之后,成吉思汗不顾高龄,决定御驾亲征。但仅仅两年之后,成吉思汗竟然死在御驾亲征的路上。

关于成吉思汗的去世,《元史》中的记载仅有;

秋七月壬午,不豫。己丑,崩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

这也就是说成吉思汗是在哈老徒的行宫病逝,但其死因不明。也因此在很多野史传闻中,成吉思汗甚至是被西夏王妃咬断了下体而去世。但在《蒙古秘史·卷十四》中记载,成吉思汗是在打猎的过程中坠马受伤,后因伤重不治而亡。临死前,成吉思汗安排好了后事,并且特别选定了500名士兵为自己守护陵墓。

等到成吉思汗去世后,根据蒙古人的丧葬习俗,他的后人选择了密葬,并且在下葬的时候,必须将墓穴中的土成块状取出。等到棺材下葬之后,将从墓穴中的土块再依次序放入,将多余的土块扔到几十里之外的地方。

墓葬建成之后,工匠会立刻遭到守陵士兵的灭口,然后为首的将领会派出大量马匹在周围的土地上来回奔跑,直至将此地踏平为止。与此同时,负责守陵的人员还会在成吉思汗陵墓前,当着母骆驼面前宰杀一只驼羔,并让鲜血流到陵墓之上。这样母骆驼便会因为伤心而深深地记住此地,以待来年祭祀之时,能够找到位置。不过母骆驼死后,成吉思汗真正的陵墓便会成为一个永久的秘密。

当然蒙古皇室为了祭祀先祖,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方式。那就是在成吉思汗弥留之际,由负责守陵的将领拿着白骆驼额头上取下的绒毛放在他的嘴里,吸收掉成吉思汗最后一口气,从而留下他的灵魂。这一绺绒毛连同成吉思汗其他的遗物被放在了白色宫帐内进行供奉。

后来,成吉思汗其他几位夫人去世,白色的宫帐越来越多。忽必烈时期,钦定成吉思汗太庙为八座白帐,亦称“八白室”。从此之后500名士兵连同其家属开始世代守卫祭祀成吉思汗的八白室,同时他们也被称为“达尔扈特人”,意为担负神圣使命的人。

达尔扈特人从担负使命的那一天起,他们便成为了蒙古族中极为特殊的一部分。他们只负责守护、祭祀、管理、迁移成吉思汗的“陵墓”,因此他们拥有不服兵役、不纳税赋”的特权。而且元朝政府还会固定拨付一定的财物让他们祭祀。

清朝时期,清政府也保留了达尔扈特人的特权,并且规定达尔扈特人可以到蒙古地方上征收祭祀所用的财物,而且所有的驿站必须免费提供马车坐骑等等。因此当时的达尔扈特人生活也算优渥,守卫、祭祀活动也可以一直延续了下来。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后,企图利用成陵的影响力。因此蒋介石派遣了傅作义、邓宝珊为起灵祭祀官,沙王为主祭官,拨付了专门的经费,将成陵迁往了甘肃省榆中县兴隆山。1949年8月初,马步芳将成陵移往了青海省塔尔寺。

1954年时,经过蒙古自治区与达尔扈特人的请求,成陵最终返回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伊金霍洛旗。国家拨付了专项的经费修建了成吉思汗的陵宫,而且还将散落在各地的成吉思汗遗物聚集在了成吉思汗陵。

如今,成吉思汗的陵园设置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并且大部分达尔扈特人成为了国家公职人员。在供奉与祭祀成陵时,可以享受固定的工资待遇,因此他们可以一直守卫成吉思汗陵。

传言成吉思汗有一支神秘的部队,为什么从800年前到现在,一直守护一个陵墓?

皇帝的守陵部队历朝历代都有,比如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就由专门部队驻守防卫,这支部队就叫孝陵卫,但历史上最神秘的陵墓及其守卫部队,莫过于秦始皇和成吉思汗。

秦始皇大家都知道,他庞大而神秘的皇帝陵至今仍未被发掘,就连仅仅作为陪葬品的兵马俑出现已经震惊世界,成为“世界第七大奇迹”。秦始皇陵四周分布着大量形制不同的陪葬坑和墓葬,现已探明的就有4000多个,这些很可能是守陵部队留下的。

另外一个神秘的陵墓及其守陵部队,就是成吉思汗。

在中国历史上,最具世界性影响力的莫过于秦始皇和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作为蒙古大汗,由于蒙古特殊的丧葬风俗,他的陵墓及其守陵部队显得更加神秘。

蒙古族丧葬风俗十分特别,既有土葬,也有土葬、水葬、火葬、野葬,其他方式好理解,所谓野藏是把遗体放在野外,任由秃鹫等腐食动物啃食,听起来很吓人。

成吉思汗死后是以何种方式下葬的?都不是。

史料记载,成吉思汗是在攻打西夏时突然去世的,死前遗嘱秘不发丧,因为成吉思汗死前征服了很多部落和政权,得罪了很多人,他害怕自己死后被仇人报复,叮嘱后人一定要把自己深挖深埋,务必让敌人找不到自己的陵墓。

成吉思汗的继任者遵从遗嘱,没有大张旗鼓办丧事,而是采取了“马葬”方式。

马葬是土葬的升级版,成吉思汗的灵柩被下葬到地下很深的位置,又让许多马匹在地面跑来跑去,把土彻底踩实,完全看不出下葬的痕迹,并且不起封土,不立墓碑,不准祭祀。再后来,这里因无人来往,长满草木,一片荒芜,完全融入自然,无人知晓。

直到如今,成吉思汗真实的埋葬地仍是一个谜,现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草原上的成吉思汗陵,实际上是后人为他建的衣冠冢,主要为纪念和祭祀用。

关于成吉思汗守墓部队,据传是神秘的“达尔扈特人”。

达尔扈特是蒙古语,意思是“担负神圣使命的人”,这个神圣使命就是守卫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衣冠冢是由忽必烈建造的,当时是八座宫帐,史称“八白宫”,供奉着是成吉思汗的遗物,作为蒙古人的圣地,忽必烈拨了500户人作为警卫部队专门负责守卫。

这些被选中的人都是战功卓著,对成吉思汗忠心耿耿,他们惟一的任务就是守卫成吉思汗陵寝,负责有关祭祀工作,主持祭祀的人称为“亚门特”。他们的族人不担任任何官职,不负担任何官差徭役,也很少与外界打交道,因此显得十分神秘。

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些神秘的守陵人,现在仍在坚守职责。

在今天的内蒙古鄂尔多斯伊金霍洛镇,成吉思汗陵所在地,达尔扈特人仍在主持成吉思汗陵的祭祀工作,不过他们现在已经是国家公职人员,每月按时领取工资,但他们仍然秉承子承父业的传统,老一代“亚门特”去世后,他们的儿子走上祭坛继承父业。

如今,伊金霍洛镇的达尔扈特人已经发展1700余户近6000人,这里有永远的长明灯,永远的戴孝人,永远的守护者,有永远不散的成吉思汗灵魂。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传言成吉思汗有一支神秘的部队,为什么从800年前到现在,一直守护一个陵墓?

成吉思汗下葬时,上万匹战马在下葬处踏实土地。随后当着一峰母骆驼的面,杀死小骆驼,将鲜血洒于下葬处。此后,母骆驼就是找到成吉思汗陵墓的钥匙

茫茫草原上,没有墓碑,没有宫殿,没有标志,如果钥匙丢了?陵墓到哪里去找呢?

一、成吉思汗到底是怎么死的?

成吉思汗的一生都在“征服”,他用蒙古铁骑吊打了半个世界,奠定了一个广阔的横跨欧亚大陆的大帝国。

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的铁骑踏上西夏的土地。因为实力相差悬殊,蒙古军队攻打西夏,几乎可以称作“碾压式的降维打击”

正当西夏惶惶不可终日时,成吉思汗却突然去世了。

正史中,对于这位千古一帝的死亡,仅仅用了20个字,记载得非常简单、潦草。

《元史》中记载:“秋七月壬午,不豫。己丑,崩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

“不豫”就是生病。不过成吉思汗到底生了什么病?死前是什么情形?没有任何描述,几乎就是一笔带过了。

这种不符合常理的记载,让后人对此浮想联翩。有人从蛛丝马迹中找出成吉思汗的各种可能死因,记录在秘史中。

1】坠马而死

《元朝秘史·卷十四》上记载:“成吉思既住过冬,欲征唐兀(西夏)。从新整点军马,至狗儿年(公元1226年)秋……成吉思坠马跌伤,就于搠斡儿合惕地面下营。”

成吉思汗从小在马背上长大,又纵横沙场多年,说他坠马而死似乎有点可笑。所以史书中并没有详细记录,而是用春秋笔法模糊了大家的视线。

不过,1226年,成吉思汗已经64岁。在那个时代,已经是一个古稀老人,经受不住马背上的颠簸,摔落下来似乎也不足为奇。

2】痛风而死

《蒙古黄金史》上记载:“可汗进军西夏,哈萨尔回宫请李氏汉人医治腿脚之痛风病,虽有好转,但浑身乏力,逐渐衰弱,于丙戌年冬天殡天。”

《蒙古黄金史》成书于明末清初,在此之前,并没有一部史书提到成吉思汗得过痛风。所以可信度得不到佐证。

3】被西夏公主刺杀而死

民间传说,成吉思汗攻打西夏时。西夏君主将自己的女儿西夏公主献给了成吉思汗,以表示自己的臣服。

没想到成吉思汗并没有因此停下征伐西夏的脚步,于是西夏公主找到机会,刺杀了成吉思汗。

这种说法综合了美女、刺杀、复仇等等多种元素,流传得最为广泛,可信度有限。

成吉思汗的死扑朔迷离,你认为哪一种说法更为合理呢?

二、成吉思汗的陵墓在哪里?

按照《元史》中所说:“元诸帝均葬于漠北起辇谷”。这个神秘的起辇谷,在元代并没有留下准确的位置。

蒙古族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不会在同一个地点长期居住。因此,蒙古人的丧葬习俗,与中原人大不相同。

蒙古人的墓地没有高大的封土,也没有祭拜所用的宫殿。草原上处处都是蒙古人的家,也处处可以做蒙古人的陵墓。

元代皇帝的入葬习俗,在《元史》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述。

皇帝的棺材就是一根粗大的香楠木。工匠们将楠木劈成两半,按照皇帝的体型,将楠木挖空,将皇帝的遗体放置其中后,再用四道金箍将树紧紧箍住。

墓穴在挖掘过程中,整块取土,并按照次序摆放在一起。棺木由亲信之人葬入墓穴后,将土块依次盖好,多余的土将会运送到远处扔掉。

墓穴回填后,上万匹战马在下葬处来回奔跑,踏实土地。为了便于日后能够找到墓地,在皇帝下葬处,当着一峰母骆驼的面,杀死其亲生的一峰小骆驼,将鲜血洒于下葬处。

随后,送葬官在墓穴四周种上树木,撒上草籽。

最后,三名亲信留在当地,一直到墓穴周围草木旺盛,长大成林,与周围浑然一体后才能离去。

为了保守入葬之地的秘密,元朝皇帝的送葬过程极其血腥。元宪宗蒙哥死于四川,运送回漠北的路上,行程两千多里,为了防止泄密,送葬士兵见人就杀,据说沿途被杀者多达两万人,不留下一个活口。

同时,还有人在沿途放出假消息,使得皇帝陵寝的位置更加扑朔迷离,难以寻找。

后人在祭祀皇帝时,便牵着那峰母骆驼前往。母骆驼来到墓地后便会因想起被杀的小骆驼而哀鸣不已,祭祀者便在母骆驼的哀鸣处进行隆重的祭奠。

可是,等到那峰母骆驼死后,就再也没人能够找到皇帝的墓地了。

如此隐秘而又血腥的下葬方式,最后连皇帝的后人都找不到祖先的墓穴在哪里,更别提其他人了。

从成吉思汗开始,到第十六位皇帝元惠宗结束。元朝皇帝的陵墓就消失在苍茫的大地上,无影无踪。

找不到陵墓对蒙古人并没有产生困扰,蒙古人认为,祭奠先人主要是祭灵魂,不是祭尸骨

他们的祭祖方式是“掘地为坎以燎肉,仍以酒醴、马杂烧之”。草原上处处都可以祭祀祖先。

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循着成吉思汗当年征战的路径,寻遍了蒙古草原各地,想找到成吉思汗的陵墓,但至今一无所获。

如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阿腾席连镇东南面,有八间白色的建筑,被称为“八白室”。这里是成吉思汗的陵园,不过埋葬的并不是他的遗骨,而是一些衣物和他的灵魂

按照蒙古民族的习惯,人将死时,他的灵魂将随着最后一口气离开人体,依附到附近的驼毛上。

吸收成吉思汗最后一口气,也就是灵魂的驼毛,就收藏于八白室中的银棺里。

《蒙古源流》一书记载:“因不能请出金身,遂造长陵共仰庇护,于彼处另立白屋八间,在阿尔台山阴、哈岱山阳之谔特克地方建立陵寝,号为索多博克达明成吉思汗。其后遂留传至今。”

据说这个地点是成吉思汗亲自选择的,在他出兵征讨西夏时,途径此地,正是春光明媚的时节,引人流连。成吉思汗久久不愿离去,赞叹道:“这里太美了,死后就把我葬在这里吧。”

“伊金霍洛”蒙古语的意思就是“圣主的陵园”。但实际上,考古学家在伊金霍洛旗考察后发现,这里没有成吉思汗真身墓。

三、守陵人真的存在吗?

传说中,成吉思汗安排了一支神秘的部队为他守陵,这支部队从800年前一直守到现在。

在蒙古草原上,确实有一个专门为成吉思汗守陵的部落,叫做达尔扈特。

达尔扈特是蒙古语,翻译过来的意思是“担负神圣使命的人”,这个称呼来源于忽必烈时期。

元朝一统天下后,忽必烈钦定“太庙八室四季祭祀制度”,将四时大典纳入国事活动。

他规范了祭文、祭词,明确了守护、祭祀职责,并封官许愿,正式以太师、太保、宰相、洪晋等大臣的职位命名管理、负责祭祀的人员。这些职位统称为“亚门特”,是守陵人中的贵族。

亚门特有八个,实行世袭制,以家族的形式传承。他们分工不同,有主持祭祀的,有筹备祭祀的,有演奏音乐的,还有唱诵的……各司其职。

就从那时起,这些专门进行祭祀的亚门特和成吉思汗的守陵人有了一个专有名称--达尔扈特。

他们的族人不担任任何官职,不负担任何官差徭役,也很少与外界打交道,因此显得十分神秘。

达尔扈特人将守护成吉思汗的陵看成一种神圣的使命。

这些人从成吉思汗归天的时候开始,就从最忠诚的部队里面进行人选,其队伍从刚开始的500人到了现在的1700户近6000人,规模不断地扩大。

但有资格做亚门特,主持祭祀仪式的只有不到100人。

至今为止,达尔扈特人已经忠诚地为成吉思汗守灵近八百年,他们现在已经是国家公职人员。

四、结束语

成吉思汗是草原上的霸主。他曾经金戈铁马,征战四方,开疆拓土,将中华文明的火种散播到世界各地。

如今,他的灵魂安息在草原深处,继续守护着苍茫的天地。

那些神秘的守陵人,为草原上伟大的英雄点燃长明的圣灯,献上供奉的祭品,唱起古老而悠扬的颂歌......

传言成吉思汗有一支神秘的部队,为什么从800年前到现在,一直守护一个陵墓?

成吉思汗是古代蒙古族的一位著名的军事家,同时也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战略家,他戎马一生,一生都是在战场上度过,他的一生大大小小的战役有300多场,在300多场战争中少有败仗,他在多次西征中扩展了蒙古帝国的版图,他建立起的政权,征服了大半个世界,他创立了一个横跨亚欧两个大洲的蒙古帝国,在整个12世纪的世界下几乎整个亚欧大陆上的所有国家都要被他打过。

他的宏伟大业,威震四方,震撼世界,他是中华五千以来少有的叱咤风云的伟大人物。当然像这种伟人他的陵墓肯定也不简单,公元1225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病死在征伐西夏的路上,由于成吉思汗的军队当时正在攻西夏的关键时期,所以当时封锁了成吉思汗死亡的消息。

在西夏投降后才把大汗死亡的消息公布,由于成吉思汗死亡时间的特殊性,他临死前要部下们先封锁消息,在灭西夏后,成吉思汗的部下在蒙古的大草原挖了一个将近3平方公里的大陵墓,用几千匹马在上面来回踩踏直至整平,然后等到来年的春天长草了就完全找不到了,这也正是野史关于成吉思汗陵墓的记载,关于成吉思汗陵墓的具体位置正史没有记载。

到了忽必烈灭宋后,在中原建立了庞大的元帝国,并将成吉思汗尊为元太祖。不久后忽必烈为了不让自己的子女忘了祖宗,在蒙古大草原建立一个庞大的衣冠冢,以来藉慰先人,在陵墓建立起来后,忽必烈建立八百宫,就是让八个部落来世世代代守护大汗的陵墓,忽必烈从八个部落中抽取了500壮丁来训练,以组成一个500人的精锐部队来保卫大汗的陵墓,这个500人在大汗陵墓安家立业,经历了38代,直至现在都还有他们的后人。

那为什么这500人的部队为什么一直遵守着这个约定呢?首先这500人的先人部族都是一起陪着成吉思汗一起打下了大半个世界的江山,守卫成吉思汗陵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荣耀,成吉思汗在他们的心中早已经是一种精神支柱,所以能世世代代陪在伟人的旁边对他们来说何乐而不为呢。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对于这些守陵人,国家会供养着,虽然经过了许许多多的改朝换代,但是在他们的守陵的地方是不需要征税的,所以对他们来说是很值得的。

经过了38代的守陵,现在这500人的后人已经作为国家的正规的守陵人,现在成吉思汗陵的守陵人已经是国家的公务员,这个是很丰厚的条件的。

传言成吉思汗有一支神秘的部队,为什么从800年前到现在,一直守护一个陵墓?

确实有这么一支部队,他们代代相传,800年如一日的守护着成吉思汗的陵墓。至于原因应该就是出于对成吉思汗的忠诚和信仰吧。毕竟当年成吉思汗率领蒙古人四处征战建立了强大而辽阔的大蒙古国,从那以后,成吉思汗不仅是蒙古人心中最强大的勇士亦是蒙古人心中最伟大的神。

那么守护成吉思汗陵墓的这群人也有一个专门的称呼,叫“达尔扈特人”,“达尔扈特”是蒙古语,意思就是“担负神圣使命的人”。

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按照蒙古人的习惯,成吉思汗被葬在了一个没有人知道的地方,而他的子孙臣民则收集了成吉思汗生前的一些遗物以及吸收了成吉思汗最后一口气的驼毛建了白帐,作为他的衣冠冢,这座白帐就成了全体蒙古民众供奉的“总神祗”,之后成吉思汗的四位正室皇后也相继去世,白帐供奉的规模也逐渐增多,到了忽必烈时代,白帐规模增加到八座,他也正式确定了这八座白帐为太庙,八座白帐亦被称为“八白宫”或“八白室”。

而从成吉思汗去世那天起,一支500人的守陵部队便被挑选了出来,他们全部来自成吉思汗的护卫部队,其中不乏跟随成吉思汗征战多年的部将,可以说他们是对成吉思汗最忠诚,战功最卓著的一群人,从此以后他们便担负起守护和祭奠“奉祀之神”的使命。

到了现在达尔扈特人约有两千多人,他们依然忠诚的守护着成吉思汗的陵墓,而且政府也非常尊重达尔扈特人的风俗习惯,在如今负责成吉思汗陵寝管理和祭祀的当地成吉思汗陵管理局中也有50多名达尔扈特人,我想达尔扈特人的忠诚将会一直传承下去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