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如果把崇祯换成朱元璋的话,明朝还有没有翻盘的机会?
直接上结论,换谁都白搭,明朝必亡。明朝是单纯亡于与清朝或者说后金多次交战引起的军费开支过大?亡于崇祯?又或者是亡于农民起义?
其实都不是,明朝的灭亡是由很多因素共同组成的,我们所熟悉的清朝因素,农民以及崇祯个人因素都只是因素当中中的一小环节,俗话说得好,当雪崩发生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这句话用在明朝身上再恰当不过。
自打朱元璋借助农民起义军的大势,消灭元朝之后,一个新的王朝建立起来了,这个王朝是明朝,由于明初之际,大量人口减少,由此导致大量荒地的出现,所以朱元璋只需要采取轻徭薄役,的手段以及将人口密集地区的人口迁移到人口稀少地区即可,快速恢复生产力,提高国力水平,可随着帝国年岁的增长,人口也在逐步上升,简简单单的轻徭薄役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地矛盾。
历朝历代都对导致人地矛盾出现的土地兼并问题作为需要得到解决的第一问题,明朝也不例外,在朱元璋执政后期就通过颁布鱼鳞图册等手段来限制土地兼并,但是效果其实很一般。
原因无他,因为鱼鳞图册只能做到相对稳固,等朱元璋一死,像他这样的君王一旦没有,鱼鳞图册的下一步工作变得,时有时无,而且又由于朱元璋在立国之初定下的祖制“对读书人和做官的人免征徭役”,就在当时,自有他积极意义——可以快速恢复被蒙古所破坏的中华文明,使得中华文明不至于断绝,并且还可以体现尊重读书人的这一理念。
可是,在朱元璋死后,随着鱼鳞图册政策的时断时续,以及大量农民将土地投给读书人,以避免去服徭役,这给国家财政造成了困难,并且导致土地兼并现象愈演愈烈。
不过这个时候明朝还远远没有要灭亡的时候,明朝著名的改革之人,张居正采取一条鞭法,对当时已经非常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进行改变,颇有成效迅速为已经问题很大的明朝续了一波命,只可惜,在张居正死后明朝又一次陷入人亡政熄的困境,而皇帝都是些像嘉靖万历,这样的名为皇帝,实为为一己之私利而奋不顾身的懒汉。
明朝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时间得不到提高,土地兼并现象更是完全得不到缓解,政府的公信力在大量的,流失和蒸发,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有大量任用宦官进行乱政,人民对政府失望透顶,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崇祯登上皇帝的宝座,请问这种情况下,你把开国皇帝朱元璋扔到崇祯的地位上去,又能有什么突破和改变呢?
朱洪武也是一个人,他最多就是处理政务的能力比较强,面对已经烂了200多年的局势,或者说已经积压了200多年的问题,指望他一代人就能全部解决,除非将原有框架全部砸碎,推翻重来,朱洪武再次起义,带领着被欺压到无法生存的百姓推翻腐朽落后的朱明王朝,建立一个新的朝代,如果仅仅是用着旧朝代的一切腐朽的班子,想要中兴大明?简直是不可能的。
当年崇祯皇帝所面对的农民起义军,其实就是活不下去的饥民,本质上和当年朱元璋被饿死的父母没有任何区别,如果能吃饱,鬼才愿意造反。
明朝有一位官员对这些流民饥民组成的农民军评价非常的令人震惊——何不做安安饿殍,岂效奋臂螳螂?农民起义军用事实告诉了这样的官员,螳螂有多可怕?起义军队拿下北京后在这帮官员身上打出了数千万两白银,不知道多少这种贪官污吏死在起义中的刀下。如果朱元璋穿越回到明朝,大概率会加入农民起义军队一起剥贪官的皮。
明朝末年如果把崇祯换成朱元璋的话,明朝还有没有翻盘的机会?
有,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
一、初期得人心、有手段
1、朱元璋入伍后,作战勇敢,而且机智灵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
打仗时身先士卒,获得的战利品全部都上交郭子兴元帅,得了赏赐,又说功劳是大家的,就把赏赐分给大家。
不久,朱元璋在部队中的好名声传播开来。
郭子兴也把他视作心腹知己,有重要事情总是和朱元璋商量。
当时郭子兴有一养女,是其至交马公的女儿。 郭子兴见朱元璋是个人才,于是便把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从此军中改称他为朱公子。
2、朱元璋在和州驻守几个月后,粮食供应成了问题。
与和州相对,紧靠长江南岸的太平、芜湖是盛产稻米的地方,但是没有船只。
这时恰好两支红巾军的巢湖水军前来归附,朱元璋亲自处理合并事宜。
七月间,巢湖水军千余只战舰突破元军封锁抵达和州。
朱元璋的步马军登上巢湖水军的船只,从和州东渡长江。
到达对岸的采石,常遇春率军冲杀,攻克采石,获得大量粮食。
将士想把粮食和战利品运回和州慢慢享用。
见此,朱元璋果断地命人砍断船缆,任船顺流而下,断绝退路。 将士们见无路可退,一鼓作气,在朱元璋率领下攻克太平。
进入太平,朱元璋重申军纪,严禁掳掠,有个别兵士犯禁,立即处死。
因此,朱元璋的军队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护。
3、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张士诚在长江三角洲地带发起攻势,进攻江南元军。
乘此机会,朱元璋亲自统率水陆大军,第三次进攻集庆。
在第三天,攻破城外的陈兆先军营,其部三万六千人归降朱元璋。
但是,朱元璋看出降军心存疑虑,军心不定。
于是朱元璋就从降军中挑选了五百名勇士当亲军,在夜里守卫,而自己身边,只留有亲兵统领冯国用一人。
第二天,降军知道此事,都十分感动,疑虑全消,甘愿跟随朱元璋打天下。
4、为了积粮,朱元璋明令禁酒,但是其手下大将胡大海的儿子胡三舍与别人违法犯禁,私自酿酒获利。
朱元璋知道后,下令杀了胡三舍,有人进谏说胡大海此时正在攻打绍兴,希望朱元璋可以看在胡大海的面子上放了胡三舍。
朱元璋大怒,坚决严明军纪,于是自己动手将胡三舍杀掉。
5、在争取民心的同时,朱元璋还不断网罗人才,特别是知识分子,朱元璋在应天还专门修建了礼贤馆来接待他们。
这些人在朱元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6、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陆续攻占浙东余下各地,尽管朱元璋拥有十万兵力,但是占有的地盘仍然很少,而且四面受敌。
其后,硬是在四面环敌的情况下大败陈友谅,消灭张士诚,歼灭方国珍,建立大明朝。
二、中期轻徭赋、兴水利、中央改革、清理权臣、打击贪官。
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
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
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
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 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
朱元璋登基后,在全国掀起了“反贪官”运动,矛头直指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贪官污吏。
为惜民命,犯官吏贪赃满六十两者,一律处死,决不宽贷。
从地方县、府到中央六部和中书省,只要是贪污,不管涉及到谁,决不心慈手软,一查到底。
明初的中书省下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由于大量留用元朝的旧官吏,以及一些造反起家的功臣,他们有恃无恐贪赃枉法,朱元璋对这些官员严惩不贷。
三、中后期勤政廉俭。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勤政的皇帝之一,他从来不惮给自己增加工作量。
从登基到去世,他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
据史书的记载,从洪武十八年(1385)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天之内,朱元璋审批阅内外诸司奏札共一千六百六十件,处理国事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件,平均每天要批阅奏札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
朱元璋的节俭,在历代皇帝中也堪称登峰造极。 称帝后,在应天修建宫室,只求坚固耐用,不求奇巧华丽,还让人在墙上画了许多历史故事,以提醒自己。
朱元璋每天早饭,只用蔬菜,外加一道豆腐。
他所用的床,并无金龙在上,与中人之家卧榻无异。
他命工人给他造车子造轿子时,按规定应该用金子的地方,都用铜代替。
主管的官员报告说用不了很多黄金,朱元璋却说,他不是吝惜这点黄金,而是提倡节俭,自己应作为典范。
朱元璋还在宫中命人开了一片荒来种菜吃。
这样的人得人心,有手段,作风强硬,勤俭自律,放在哪里都会有一番作为,更何况是当皇帝。
如果把朱元璋放在崇祯的位置上,大明朝只会越来越强大。
崇祯面临的问题,比朝不保夕的朱元璋加入义军时的情况还有差吗?
人和人是不同的,中国历史上的每一个开国皇帝都是人中之龙,他们身上本身就具备着很多人不具备的品质。
明朝末年如果把崇祯换成朱元璋的话,明朝还有没有翻盘的机会?
纵横这次将以一段对话的形式开始解答这个问题。
先假设这样一个场景:
当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后,他的灵魂来到了太祖朱元璋面前……“
家业败光了?”朱元璋痛心不已地问道。
“都是亡国之臣啊,祖宗!”朱由检悲痛的喊到,“大明江山尽毁于他们之手。”
“真是到死也不悔改!你若稍许精通帝王之术,驭才之能,大有补救之机呀!”太祖愤慨道。
崇祯闻后立即止住泪水,急切的说“请祖宗明示!”
朱由校的摊子烂吗?当崇祯皇帝朱由检从天启皇帝朱由校手中接过这份家业时,大明江山已是千疮百孔,残破不堪。外有后金崛起侵略辽东,内有朝廷党争内耗严重,朝廷上下,高堂内外已是岌岌可危。但这样的摊子还不至于“无力回天”,毕竟,天启皇帝这样的“木匠大师”太擅长平衡术了,留给崇祯的家业还算稳当,是“三脚架”支撑的。
“第一个脚”——魏忠贤。
对内启用以魏忠贤为代表的阉党集团同当时的文官东林党相抗衡,以稳住内部保证皇权不被架空。既要利用文官运作国家机器,还要用阉党制衡其不敢放肆。阉党实质上是皇帝的走狗,他们手中的权利实际上是皇帝默许的,皇帝需要这样的“阴暗团队”来去制衡威胁皇权的文官集团。
“第二个脚”——抗金防线。
崇祯在位期间,在辽东地区修建了诸如宁锦防线这类的抗金主力防区。重用一干人等如孙承宗,袁崇焕,毛文龙,卢象升这样的善战名将,甚至在位期间打出了宁远大捷这样的胜战,努尔哈赤更是在此战中阵亡。崇祯在位期间,辽东局势是向着好转的局面在发展。
“第三个脚”——税收政策
这是关系到大明朝廷能否正常运作起来的重中之重。虽然天启年间的大明,土地兼并,官商一体的情况已经非常严重了,一遇灾年,各地就会爆发民变,然而都能勉强平息。但天启皇帝绝对明白国家缺钱还是得从士绅财阀的手中要,海税和工商税勉强支撑住了朝廷的运作,保证了辽东地区的军马粮饷,国库尚有存余,大明还有抗风险的能力。
“三个脚”表面上看似没有联系,实则互为影响,相互约束——魏忠贤同东林党人的博弈是顶层阶级斗争的表现,而背后所代表的是大地主大官僚阶级利益同皇帝的斗争。他们的胜负将直接影响朝廷对国家财富的控制,进而影响到税收政策。朝廷税收的好与坏又将决定了军队的作战能力,以及敌人是来自内部(农名起义)还是外部(金军侵辽)。
崇祯皇帝一系列的“剁脚决策”很不幸,崇祯并没有看清楚这样的朝堂局面,更不明白兄长在临死后对他的忠告遗言:要治理好天下,必须靠魏忠贤。他更不明白这样的“三脚架”维稳体系最关键的就是“魏忠贤一脚”。
在崇祯登上皇位后,毫不迟疑地将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铲除,甚至铲除了魏忠贤治理国家的各项革新政策,丝毫不留。结果可想而知,失去制衡约束的东林党迅速回血复活,他们所代表的士绅财阀、贵族阶级为保证自己的利益,完全左右了朝廷的各项决策和事宜。
崇祯皇帝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为了维持第三个脚的支撑,废除了海税,工商税等针对地主阶级的政策,改为向全天下百姓收税的办法。一时之间,各种名义的税收在百姓中间征讨,加之官员从中肆虐敛财,百姓的日子更加苦不堪言,而后一系列的天灾,最终成为百姓反抗大明的导火索。
在第三只脚还没有撑起来的时候,第二支脚也面临了危机。在税收政策变更后朝廷开始入不敷出,一要解决山陕地区的农名起义问题,二要解决卷土重来的清军势力,朝廷更加的捉襟见肘。再加上东林党人确实已失去作为人臣的资格,嘴上的巨人行动的矮子。高举民族大义的臣子,却不肯为抗清捐献一点财物,而清军兵临城下时却拿着上万两的白银献媚求饶。这些人逐渐让朝廷瘫痪,停止运转。同时负责防守辽东的明军在断了粮饷的情况下,一步步被清军逼入绝境。
当崇祯被东林党人搞得不再相信任何人时,当崇祯先后杀死撤职善战的武将时,当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逼近京师时,当清军的铁蹄踏入山海关时,崇祯再无回天之力,也失去了撤回南京再夺天下的信心和勇气,绝望地朝着煤山去了……
太祖朱元璋会怎么做?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朱元璋对驾驭帝王之术可是无师自通的,对朝廷之事更是杀伐果断,战事上,早年的披甲上阵让他久历沙场,自有方法应对。
因此,如果朱元璋替代崇祯皇帝,大有翻盘,延续大明的机会。
1.在党争上,可以杀死魏忠贤,但不废除宦官集团,要让宦官的工作继续下去,只是有所收敛。为的是继续制衡东林党人士,确保朝廷内部的运作正常。只要两股势力趋于缓和,不敢妄动就达到了目的。(参考明朝初年以胡维庸,李善长为代表的淮西派和以刘伯温为代表的浙西派之间的争斗)
2.恢复部分锦衣卫制度,对东林党进行适当瓦解,为的是破坏官绅,地主,大资本家与其之间的联系与平衡,收缴的钱财迅速补充国库,以待急变。
3.持续保证辽东地方边防不出现粮饷问题。
4.减轻朝廷对大众百姓的各种赋税负担,提高百姓在灾难时期的弹性和抵抗力。
此举可保大明江山延续,但却不能保证长久。
因为当一个统治系统刚刚取得政权时,天下的资源和权利得到了重新分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资源、财富必然还会流向地主、官僚、权贵阶级这些人手中,待生存资源越发不平等,百姓的生存压力将达到临界点时,就有可能再次爆发重新分配资源的战争。而引发战争的导火索有天灾、人祸、外族入侵这些外在因素,当然也有内在的直接原因。
——或许,崇祯皇帝的灭亡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大地主、大财阀、大官僚为保证自己的利益而将崇祯抛弃的悲剧。因为,即便清军入关夺得朝廷建立政权,他们还是能保证自己是最富有的那批人。——或许,崇祯皇帝的灭亡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大地主、大财阀、大官僚为保证自己的利益而将崇祯抛弃的悲剧。因为,即便清军入关夺得朝廷建立政权,他们还是能保证自己是最富有的那批人。
明朝末年如果把崇祯换成朱元璋的话,明朝还有没有翻盘的机会?
朱元璋替代崇祯帝,大明一定能翻盘。
朱元璋仅需一招,崇祯做不出的一招,就能翻盘。
为什么?且看凌烟阁为你分析一番。
首先,我们分析崇祯帝朱由检的问题,和朱元璋的特点。朱由检的问题:
一,猜忌,朝令夕改,刻薄寡恩,缺乏担当。今天信任谁,掏心掏肺,转过脸来因为一点失误就杀人。对手下人才根本不当回事,都1641年了,听说福王被杀,就立刻下令处死河南布政使,全然不顾当时的局面。
与后金和谈的事,就不能曝光,传出来一次否定一次;还推责任给手下人。太缺乏担当。
二、能力太差,在非常之时依然循规蹈矩。全然把朱元璋抓在手里并遗传给他的最高权力没有用好,各种资源没有调度好。在李自成兵临城下了,面临缺钱的问题,竟然还搞募捐。
英特尔的前CEO安迪格鲁夫,在1984年时打算抛弃没有竞争力的存储器业务(干不过日本企业),转而全力做芯片和CPU。公司元老对老业务充满感情,就反对。安迪格鲁夫说,假如我们自己不变革,董事会就会把我们清除,新上任的管理团队会念及感情而保留存储器业务吗?不会。那么与其等别人来做这个工作,不如我们自己做。
(英特尔前CEO 安迪格鲁夫)
崇祯皇帝没有想明白这个道理,白白地浪费了自己手里的权力,把暴力拿钱的权利留给了李自成。
以上两点表明,崇祯的性格和能力都是不合格的,不太准确的说法是:他被宋明理学传统的教育教傻了。当一个承平的帝王估计勉强及格。
而朱元璋则完全没有这些毛病。
朱元璋自己说过:大明主要是从群雄手中夺的天下。事实也是这样,朱元璋打元军耗费的精力远少于他对付群雄。朱元璋就是在乱世中打出来的,在与元朝、陈友谅、张士诚等主要力量的博弈中,朱元璋的战略战术基本是最优的。
另外,朱元璋做事是不受任何教条限制的。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只要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一切手段都是许可的。
小结一下:朱元璋在明初所面对的局面,比崇祯所面对的局面要恶劣多了。因此,以朱元璋的能力,必定能力挽狂澜。
想要挽狂澜的话,朱元璋所依靠的基本盘是怎样的呢?
其次,崇祯帝继位时大明面临的局面。1、当时的大明,内外两线作战。
东北方向,面对满清,经过了明清抚顺之战、萨尔浒之战、开铁之战、广宁之战,明朝把山海关外都丢了。
大明内部,则是李自成张献忠等几股农民起义军在四处游荡,攻略朝廷的地盘。
2、财政方面,严重缺钱。
这个的确很严重,前线士兵缺饷,缺衣,缺盔甲武器。有官员记录,有的骑兵缺少衣服,骑在马上冻僵了掉了下来。有士兵就光着身子穿盔甲。国内加税也到极限了,加了三饷,是正常赋税的两倍。再加税就是进一步把农民推向起义军。
3、还遇到了旱灾。崇祯元年(1628年)北方遭遇了大旱,陕西尤其严重,连续近5年大旱,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开始起义。
朱元璋接手这样的基本盘,还有戏吗?别急。基本盘还有另外一面。
王朝后期的土地兼并问题一般很严重,明朝也不例外。明朝还有一个特点:有一个富养的庞大的皇族。这些人有钱有地盘,但是没任何权力。
除了皇族,另外的大地主就是勋戚、大太监等。
这些人依靠权势抢占了很多地,还不用交税,所以朝廷加的税全落在普通百姓身上了。老百姓地少、家里人还多,税一下涨到原来来3倍,那还怎么活?只能起义了。
这些都是朱元璋基本盘里的重要因素。
第三,非常时期需要非常之人,采取非常举措,朱元璋会怎么做?非常时期,一定要有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举措。朱元璋首先会解决两线作战和钱的事情。
第一步,与后金议和。
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是内部农民起义问题。后金满族人不多,已经占了那么大地盘,再答应一些条件,双方能讲和的。面子不重要,现实才重要。崇祯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典型。
第二步,把他的皇族子孙各个藩王们抄家、把勋戚抄家。
朱元璋认为,把你们当猪养了200多年,今天该你们做贡献了。来,把你们家里积攒的钱和粮食都贡献出来吧。全国藩王占地在50万顷以上,还有3万余家次一级的郡王、将军等封爵,这么多年的积累,从他们家里抄出上亿两白银、几千万石粮食绝对不成问题。
这么一来,一举多得。
首先是朝廷有钱了。前线军队虽然不打了,但做好充足的防备还是有必要的。军饷充足,军需完备,盔明甲亮。后金即使想毁约,看架势也不敢轻易动了。国内对付起义军也有资本了。
其次是各地有粮食赈济灾民。农民起义主要是没粮食吃没法活了。有饭吃是解决燃眉之急的第一步。
第三,把各藩王的土地拿出来,给农民起义军平均分配,同时取消三饷。藩王庄田、勋戚庄田、皇庄田加起来超过6000万亩,即使按照每人50亩分配,也能瞬间安顿120万户安居。因为抄家一下得到了太多钱,对灾民不但取消三饷,还可以免税几年。
这下就没人再起义了。
(实行均田制)
以上三点,是紧急且重要的,要先做。做这些的同时,朱元璋还应该做如下这些时:
打击言官。那些风闻言事的言官清流,是严重的掣肘,这些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应该立刻把他们打入冷宫。
严惩贪官。这个不用多说,安抚民心、澄清吏治。
广求人才。神宗和熹宗已经把人才消耗的差不多了,这时要向全国广求贤才。明初朱元璋在各个时期也是依靠多位人才的辅助才成功的。
以上都是短期措施,中长期还可以:
进一步抄全国其他大地主的家。
鼓励工商业发展,鼓励海外贸易,适当加征商业税关税。
这两点就不多解释了。
结语:对朱元璋来讲,明末的局面比当初创立大明时好太多了,要翻盘拯救大明就是分分钟的事情。
(完)
凌烟阁论史欢迎你点赞、评论、转发、关注,有不同看法也欢迎交流。谢谢!
明朝末年如果把崇祯换成朱元璋的话,明朝还有没有翻盘的机会?
朱元璋到南宋末年、大清末年,可能不会翻盘。
但是朱元璋到明末,几乎可以肯定必翻盘。
首先,皇太极并非忽必烈,总共几十万人马,实力有限。孙承宗、袁崇焕、卢象升、洪承畴任何一将,都能和皇太极打个平手。
其次,国内起义军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始终很难战胜明军,屡屡战败。最低谷时,李自成仅剩18人逃入商洛山,张献忠帅兵归降。
所以外患并没有强大到无可抵挡,内忧也没有疯狂的无可压制。
那明朝是怎么灭亡了吗?
假如明朝有100点血,财政储备严重不足损失30点,连续十几年洪涝干旱灾害30点,官场斗争激烈30点,内外军事威胁30点。加在一起失血120点必死无疑。
但是皇帝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每一个方面的失误压缩一点,完全有希望将失血量压缩至100以内。
但是,
张献忠李自成投降后,崇祯皇帝并没有赶尽杀绝,而是给他们留足了休养生息的时间。李自成从商洛山出山后,瞬间拉起了百万大军,直接攻破西安,攻进北京。
袁崇焕、杨嗣昌、卢象升、孙传庭等,崇祯前期对他们绝对信任,后期就对他们完全怀疑。这些名将,不是战死、就是凌迟、或者免职。导致整个战略部署混乱,缺乏一贯性。
崇祯皇帝执政期间,更换了50位首辅,14位军事主帅。作为一个中兴创业团队,频繁更换领导层,将会使凝聚力大大丧失。后来的朝中大臣完全对皇帝失去了信任,只会说风凉话,人人自保。
李自成攻破西安后,明朝的失血量已经达到80点。此时的崇祯有三大举措:与皇太极议和,大臣反对。组织捐款,大臣不捐。迁都南京,大臣抗议。此时的崇祯已是精神崩溃,结果让事态任意发展。
——
那么换成朱元璋,能不能让明朝的失血量,止于100点以内?
我想几乎没什么问题。
假如朱元璋穿越到明末,一定让袁崇焕、卢象升、洪承畴等北守山长城防线。
自己御驾亲征,剿灭张献忠李自成。亲征过程中,遇反抗者皆屠城,残酷而变相的解决了人多量少的问题。粮饷不足时必让锦衣卫捉拿庸官挤油抽血,让所在地富商大户贵族送金献响。有不从者扒皮抽筋。
大约花1~2年,可平定张李起义。然后让百姓休养生息。对官员严打腐败,整顿吏治。对边境屯田养兵。
5~8年之后,朱元璋御驾亲征,进军沈阳,携天朝之军,左有袁崇焕、卢象升、赵率教,右有洪承畴、吴三桂、孙传庭。又有偏师毛文龙。兵力5倍于敌,泰山压顶,皇太极岂能不灭?
明朝末年如果把崇祯换成朱元璋的话,明朝还有没有翻盘的机会?
崇祯执掌的大明王朝,社会弊端、人民矛盾不断的显现出来,似乎整个王朝已经身为了一团烂肉,而崇祯皇帝又不舍得大刀阔斧的改革,崇祯皇帝的整治朝纲又无法彻彻底底的对那些大地主动刀子。
说白了,明末朝廷最为重要的致命原因是---穷。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对于崇祯皇帝而言,自己想要彻彻底底的让明王朝高效的运转起来,不仅仅是杀几个人,立一下威就能够解决的,他最需要做的是得到哪些大官僚、大地主的支持,因为这些人才是真正掌握国家命脉的一些热。
原因就是他们有钱。
古代王朝由于并没有高度发达的手工业,他们所能够一来的经济来源80%均来自农业,甚至可以说是100%,所以土地是一个王朝赖以生存的根基,也是一个王朝最为致命的经济命脉。
明末辽东地区、京畿边塞地区、东南沿海地区,长期遭受战争破坏,农业经济几近崩溃,明末所能依靠的地区也就是经济富庶的江南地区,可是江南地区的那些大财团到了明末已经已经垄断了所有的土地。
明初那种“耕者有其田”的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没有土地可耕的农民只能靠给大官僚地主种地挣钱,以此来维持自己的生活。但是,如此一来,王朝的经济命脉就已经完全掌握在了这些大型的官僚地主阶级的手中。
说白了,想要改变这种局面,最为直接的办法就是:
控制官僚、抢夺土地。
可是,如果真的这样去做,那就意味着给即将濒临灭亡的明王朝下了一剂猛药。我们知道,土地的流转周期至少也需要二十年的时间,这二十年的时间,谁会给明王朝?
是辽东地区的那些人?还是朝堂之上的大官僚?
明太祖朱元璋能够在乱世崛起,最为重要的是他采取了无力胁迫和长江两岸的地主们合作朱元璋负责保障他们的地主地位,而他们则为朱元璋的政权提供有利的经济支柱,可以说是一种合作共赢的状态。
因为贫穷出生的朱元璋知道,这些大官僚、大地主之所以能够和他合作,是因为朱元璋能够保障他们的人生安全和经济利益。
可是这一点,崇祯皇帝无法理解,他所希望的仅仅是那些朝堂大臣能够主动交钱,一次来维护大明王朝的江山,可是这种方式无疑是损坏那些人的利益。大臣们对于崇祯皇帝的了解可以说是深入骨髓,也许他们刚刚交钱,人头第二天就落地了。
僵化的君臣关系,也是崇祯王朝灭亡较为致命的因素。
所以,朱元璋即便是能够来到明朝末年,他所能采用的最为合理的方式也只能是和大官僚、大地主进行合作共赢的方式,来解决大明王朝的危急。因为只要掌控了这些财团,朱元璋才能够支撑和盘活明朝军队。
崇祯末年,辽东征战。
缺粮缺饷是极为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仅影响是大明王朝的未来,也直接影响着军队的时期。没有哪一个士兵在饱经风霜、饥寒交迫的处境下拼命杀敌的,能够看到既得利益,进而才愿意在战场上浴血奋战,这才是千千万万将士的本能反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