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辛追夫人这类古尸,看出土的照片明明很恐怖。为什么很多报道都说「栩栩如生」?
“栩栩如生”本义是指画作、雕塑的艺术形象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中华文字博大精深,此处只是将“栩栩如生”的本义引申了一下,说明辛追夫人的尸体历经千年,还能保存得比较完整,而且很多报道一定给“栩栩如生”打上了双引号。
1972年至1974年,汉墓马王堆的发掘是中国考古界乃至世界考古学界的一件大事,它的墓葬结构之复杂、规模之大、出土文物之多,皆让世人为之震惊。马王堆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郊外,相传此墓的主人为五代十国时期的楚王马殷,故被称为马王堆。然而事实上马王堆却有三座墓葬,该墓葬群的男主人也不是楚王马殷,而是西汉高祖时期长沙国的丞相,后被封为轪侯的利苍。我们的主人公辛追夫人其实是利苍的妻子,所以又叫轪侯夫人。她死后被葬在现在我们说的马王堆1号墓中,2号墓是利苍本人,3号墓是他们的儿子利豨。
辛追夫人的尸体外面包裹着多层纱衣,其中那件素纱褝衣更是价值连城的宝贝。辛追夫人的尸体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霜,其外形还能保存得比较完整,就已经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了。可更神奇的是,经专家的临床检验,发现辛追夫人的部分关节还能活动开来,甚至肌肤还有一定的弹性和光泽,这就不免让世人为之震惊了。
我们知道正常情况下,尸体是很容易腐烂的,何况像辛追夫人这种经过几千年还能保存完好的情况更是少之又少。当然也有特例,像埃及的木乃伊,就是通过防腐处理保存下来的。再比如楼兰女尸,通过自然风干而成干尸,由此得以保存。当然还有冻尸。这些特例都是在干燥或者冰冻的环境下才能发生作用,但是辛追夫人的尸体与他们都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湿尸”——全身保持湿润。我们知道长沙的气候比较湿热,这种气候是最容易导致尸体快速腐烂的,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辛追夫人的尸体又是如何能够“反其道而行之”的呢?
原来在挖掘1号墓的时候,考古专家发现辛追夫人的棺木里面注满了一种红色的液体,而这种神奇的液体便是辛追夫人尸体保持“千年常青”的秘密。经过医学化验发现,红色液体成分比较复杂,既有有机汞,又有中药成分。有机汞来源于朱砂,朱砂中还有另一种成分砷,正是这三种主要成分一同导致了液体呈红色。
红色液体中的中药成分倒还容易理解,因为古人是非常擅长使用中草药的,相传他们还能制作防腐药水,所以就有专家认为这是利苍的后人专门为保持辛追夫人尸体的新鲜度而放入的。但是有机汞的成分该如何解释呢?专家又说了,原因在于汉代炼丹术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一股风潮,很多人都抱有通过吃丹药而保持长生不老的天真愿望,辛追夫人生前可能也有吃丹药的习惯。当然了,有机汞对人体是有毒的,辛追夫人只活了50多岁,可能就是因为有机汞中毒而死。吊诡的是,反过来辛追夫人又“因祸得福”通过有机汞的化学作用而使尸体保存完整,不能不说造化弄人啊!
像辛追夫人这类古尸,看出土的照片明明很恐怖。为什么很多报道都说「栩栩如生」?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充满了盗墓小说式的传奇色彩,特别是出土的“栩栩如生”的汉代女尸更是为此次考古行动蒙上了一层神秘氛围。
7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当时已经打了一场珍宝岛战争,双方也在边境线陈兵百万,国际形式极其紧张,很多人认为中苏之间难免一战。于是毛主席提出了一个口号“要准备打仗”,那个年代过来的人一定还会对这个口号记忆犹新,“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这种标语随处可见。
为了响应国家的备战号召,军区366医院准备在湖南省长沙市的马王堆的两个小山坡下修建地下医院。随着大量的工程机械的到达,修建工程如火如荼的展开了。工程开始不久的一天,几个工人用钢钎钻洞试探土质,拔出钢钎之后,从洞孔里突然冒出一股刺鼻的气体,工人们吓了一跳。有胆大的工人以为可能是沼气,于是擦亮一根火柴看能不能点燃。这一点不要紧,只见一道蓝色的火焰从洞孔中喷出。这火焰绝不是沼气的样子,泛着冷色调的蓝幽幽的火焰有点像传说中飘忽不定的鬼火。
湖南省博物馆的考古专家听说这件事之后意识到这可能是一座古墓,在向上级报告之后开始了抢救性发掘。随着发掘的深入,一个震惊世界的考古事件诞生了。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其中出土的一件保存完好的汉代女尸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女尸出土时躺在20厘米深的无色液体中,身体各项组织完好,肌肉尚有弹性,血管清晰可辨。经考古学家证实,这具女尸是长沙相利苍的夫人辛追,这位老太太一跃成为中国考古史上最著名的老太太,风头甚至盖过了她的商朝前辈妇好。
当时的报纸在描述这具古尸的时候用了“栩栩如生”一词,这个词汇后来也被多次引用。但是,这只是一种文学性的说法,从照片上看,这具尸体不仅谈不上“栩栩如生”,反而有些恐怖,尸体的五官已经变形扭曲,舌头伸出口外,算得上是能够引起观看者极度不适的限制级图片了。还有一种说法是,开棺时尸体是栩栩如生的,开棺后与空气发生了反应才变成现在的样子。其实,这种说法应该不可靠。我们活人把手放进水里时间久了都会泡变形,何况是一具尸体在液体里泡了两千年呢?
其实,“栩栩如生”这个词已经被考古界用滥了。1979年考古学家在罗布泊出土了一具女性干尸,后被考古界称为“小河公主”。当时的报道也用了“栩栩如生”一词,但从照片看虽然恐怖程度比不上马王堆女尸,但跟“栩栩如生”相去甚远。古人下葬之后,长期深埋于地下,与土壤和水相互反应,尸体会逐渐腐烂,经微生物分解,肌肉组织很难保存下来,有些连骨头都会化为尘泥,例如海昏侯刘贺的尸骨就仅剩几枚牙齿了。个别特定条件下能保存下来的尸体可以说寥若晨星,更不用说马王堆老太和小河公主这种保存完好的尸体了。当考古专家发现这类尸体时惊喜之情可想而知,用一些夸张性的词汇来描述也有情可原。况且,相比万历皇帝的骷髅和海昏侯刘贺硕果仅存的几颗牙齿来说,马王堆辛追夫人和小河公主用“栩栩如生”一词来形容并不算太过分。我的头条号正在连载一部叙述感情的小说《天使中的魔鬼》,大家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直接进入我的头条页面,在连载模块就可以看到。小说的开头是: 我没有料到,人生如戏这个词竟然在我身上应验了,并且同样的戏码演了一遍之后,男女主角互换了一下角色,重新又演了一遍,让我不得不感叹造化弄人……
像辛追夫人这类古尸,看出土的照片明明很恐怖。为什么很多报道都说「栩栩如生」?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估计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那就是辛追夫人古尸出土之时的照片并没有描述中的那样惊艳,倒是看上去干瘪干枯,还有一点骇人。
这样的观感配上这样的描述,乍一品还有一点“皇帝的新衣”之感。但是辛追夫人的遗体是震惊学术界的发现,相关的报道自然也会十分严谨,夸大虚假的描述是不允许出现的。
所以为什么会在报道中出现“栩栩如生”这样的词语呢?难道我们的理解出现偏差了吗?事实上我们还真的是有点理解偏了,或者说有点主观。
拿我来说吧,辛追夫人被发现时已经过了2000年之久,虽然想要她的容貌和普通人无异那是不太可能,但是也应该面有血色皮肤有弹性。我这是想当然的想法,只是直观的描述了一下我印象中的栩栩如生。
很明显,我那种想法是不切实际的。一具已经有2000年历史的遗体,能在发现时还不化为白骨已经是很令人惊奇了。
在打开辛追夫人的墓穴前科研人员也是这样想的,但是打开后里面的情况却惊呆了众人。因为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具完整的遗体,不仅身体各部位健全,保存完整,甚至连血管都十分通畅。然而最惊人的还是她连身体上的毛发都保存的很好,连睫毛都有。
说到这里我不禁又想强调一下她距今已经有2000年这个事实,尸身保存这么久都不腐不坏真的是一件很惊人的事情。因此用栩栩如生来形容她完全不为过。
后来在她出土几个月后还发生了一件近乎奇迹的事情,那就是工作者发现她的关节居然还能灵活活动,当时工作者们清楚的明白,研究清楚她身上不腐的秘密意义重大。
当时辛追夫人尸身为何不腐成为了很多人关注的重点。并且这一消息传出后,在国际上也引发了不小的影响,在上世纪70年代连美国这样的科技强国都想用自己国家的科技成果来换取尸身上的毛发。
由此可见我们也能看到她的重要性。那么最重要的问题,她为何千年不腐的真相到底是怎样呢?是环境的作用还是有什么神奇的秘方?
根据后来的调查结果,我们可知原因可以分为两个。简单来说一个是因为墓穴的位置位于地下深处,地底特殊的环境为防腐出了很大力。另一个原因就是墓穴内密封性相当好。
墓穴发现地湖南的地理环境比较独特,地下的土壤有三大特质,分别是恒温恒压恒湿。再加上尸体周围用木炭,白膏泥,等材料作为密封材料,有效起到了隔绝氧气的作用。特殊的土质和选择精细的材料共同作用,这才造就了这样的一个两千年的奇迹。
再说另外一个使得辛追夫人显得栩栩如生的原因,那就是她的容貌复原像。现在在博物馆中有使用科技手法还原的她的原貌雕像。
有当面见过或者见过照片的朋友看得出来,复原后的她容貌秀丽,大方,端庄。虽说不是倾国倾城的大美人,但是也很有气质。正是这副容貌更贴切一些朋友印象中的栩栩如生,因此也更为大家接受。
不管怎么说,她对我们国家来说都是很有价值的发现。从科研角度来说她身上的秘密或许对我们目前存储和防腐技术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从历史角度来说她让我们对两千年前的历史有了更深了解,也增强了我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心。但不管从哪个角度,我们都能发现她身上独特的价值。
像辛追夫人这类古尸,看出土的照片明明很恐怖。为什么很多报道都说「栩栩如生」?
用【栩栩如生】是指古尸保存完好,甚至皮肤还有一定的水分在里面,有弹性,关节还可以伸展。所以才用【栩栩如生】,根据百度的解释:【栩栩如生】:形容形象很逼真,跟活的一样。《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蝶,栩栩然胡蝶,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茫茫然周也。” 辛追夫人的来历:
辛追(公元前3世纪-晚于前168年),是西汉吴氏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
1972年,马王堆汉墓一号墓中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辛追尸体面带病容,鱼尾纹布满眼角,出土时软组织有弹性,关节能活动,血管清晰可见,毛发尚存,因为这是世界考古史上前所未见的不腐湿尸,因而轰动了世界。后来被命名为马王堆女尸,保存于湖南省长沙市博物馆。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意义:马王堆出土“破黑箱”,内藏28部失传古籍,文物专家:要改写历史! 日本考古家麦谷邦夫更是直言:中国马王堆汉墓的价值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座古墓,其中的28本帛书古籍不是改写中国历史那么简单
最主要是马王堆汉墓的出土的辛追女尸,其能够完整保存2000年,一直让考古学家疑惑。因为在地下封闭的时间比较久远,尸体被棺液浸没隔绝了氧气。
根据现代刑侦方面的有关资料:尸体长期停留在水中或者埋在不通风的潮湿地方,腐败菌的生长被抑制,皮肤遭水浸软而变松,皮下脂肪因腐败而产生脂肪酸,脂肪酸与水中的铵,钙,镁,和氢等离子结合发生皂化和氧化作用,进而产生化学性质稳定的皂化物或由不饱和脂肪酸变为熔点较高的饱和脂肪酸,从而形成黄白色或灰白色的尸蜡。尸蜡的形成受死者自身情况和尸体所在的环境,水温,湿度,水体的含盐量,含氧量,酸碱度,水中的细菌以及藻类等条件的影响。尸蜡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通常成人形成局部尸蜡需要3~4个月,全身大部分形成尸蜡需要1~1.5年,小孩形成尸蜡需要6~7周。 之所以看到出土的古代湿尸,会觉得很恐怖,和她本身的附着在身体上的一层尸体蜡有关。具体表现在:眼睛的凹陷,舌头的突出,面部和身体表层呈现凹陷状态。这其实是尸蜡附着的结果。再说,经过两千年的时间,身体还有皮肤存在,已经不容易了。其他的湿尸的案例。江苏泰州女尸
2011年2月24日晚,在该市市区春兰路延伸工程施工工地发现三副明代棺木,棺木木质优良,均系浇浆墓,墓葬距地表都在2米以上。2月28日,泰州博物馆工作人员对其中两副棺木进行清理,只发现木枕、明代服饰、陶罐、尸骨等,未出土有文字的文物。 3月1日开棺的这副棺木外层浇浆保存非常好。开棺时女尸紧缠于裹尸布、被子和衣服之中,几乎全部浸在黄褐色的棺液里。尸体僵硬、皮肤完整,五官、毛发、睫毛等清晰可见,女尸长在1.5米左右。像辛追夫人这类古尸,看出土的照片明明很恐怖。为什么很多报道都说「栩栩如生」?
像辛追夫人这类古尸,看出土的照片明明很恐怖。为什么很多报道都说「栩栩如生」?
不用做任何解释,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所有的解释也都是说瞎话。人人喜欢阿谀奉承,见风使舵,它的本质来自于古代奴才对主子歌功颂德延续至今。所以,很多的场合都是在睁着眼睛说瞎话,比如,宋代汝瓷的釉面颜色本来就是灰青色,非要说成是天青色。成化鸡缸杯的画工本来就是一塌糊涂,也要说成栩栩如生。再比如,打开电视哪一条广告不是在说瞎话,就连收废品的大妈也天天在喊“高价收购冰箱彩电”等等。其实这种现象人们早已习惯了,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