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有一支300人精锐部队,实力不亚于关东军,下场如何?

溥仪的人生经历非常惨淡,所以溥仪对于自己的状态很不满意,加上他退位之后,满清的遗老遗少总是在他耳边叮嘱复国的事情,这使得溥仪的野心日益增长。

溥仪手里并没有军队,被困在紫禁城的溥仪确实没有足够的实力拉起一支军队,但是随着张勋复辟的闹剧告终之后,溥仪被赶出了紫禁城,这个时候的溥仪接触到了日本的势力。

此后,日本人引诱的条件确实对溥仪存在极大的诱惑,日本人许下的诺言是什么呢?当时日本人许诺,只要溥仪跟他们一起去东北,那么就给溥仪一个重新登基做他的宣统皇帝的机会,溥仪哪里受得了这种诱惑,于是屁颠屁颠的跑到东北去了。

到了东北之后溥仪才发现自己上了恶当,日本人真的是不守诺言,说好的宣统皇帝没了,自己只捞了个什么康德皇帝,而且大清国也没了,复了个什么劳什子满洲国,溥仪觉得自己被骗了,但是此时已经骑虎难下了,无奈的溥仪只得做最后一次尝试,硬着头皮穿着光绪皇帝的龙袍去登基,在溥仪看来,这是他最后的尊严与底线了,没想到,日本人毫不犹豫地冲着他一顿狂喷。

溥仪郁闷极了,这样的棋子日子可真不好过,可是没有办法,路是自己选的,如今日本人已然得势,自己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但是要说溥仪心如死灰那也不是,至少不全是。

溥仪还抱有最后一丝幻想,那就是组建自己的军事力量,从而达到和日本人扳手腕的目的。为达到这一目标,溥仪没有丝毫的犹豫和迟疑,马上组织人手,就以自己的保镖班子为基础骨干,招收训练三百满蒙贵族子弟。

对于这支来之不易的武装力量,溥仪非常珍惜:给他们安排最好的训练场地和军事教育,并且还从宗室里面挑选合适人选送往日本学习先进军事理论,以期望他们这些人日后可以作为骨干,继而可以组建成一支规模可观的军事力量。于是在保镖班子的大力训练下,这帮三百人的队伍很快就有声有色起来了。

这支军队其实是属于私人武装性质的,在溥仪看来,他需要一支靠谱的能够支持自己的军事武装,溥仪对这三百人很满意 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头。与溥仪相对的是日本人的态度,日本人很不满意,在日本人看来,这三百人的存在就是溥仪的不合作态度,必须要把溥仪的最后一丝幻想给狠狠掐灭,让他以后对日本的要求服服帖帖、毕恭毕敬的做一个傀儡,而不是总想着做梦。

就这样,日本关东军的阴谋慢慢就朝着梦想正在开花结果的溥仪和他的三百护军袭来。日本首先采取了软刀子的攻势——用金银珠宝、娇妻美妾来收买三百护军,但是日本人没有料到,这三百护军都是被溥仪心腹亲自挑选的满蒙贵族子弟,忠心耿耿的他们对日本人的收买不屑一顾,恼羞成怒的关东军继而采取了监控的方法,却没有想到,这些满蒙贵族子弟心很齐且受过高等教育,精通本民族语言并且还知道日语,一律使用本民族语言交谈,日本关东军的话反而被他们听去不少。关东军更加气愤,打算来点硬的。

溥仪的三百护军个个由于是保镖班子训练的,所以武艺高强,在一次例行假期中,在一处公园里面放松心情的护军们遭到了来自关东军士兵的羞辱与挑衅,血气方刚的护军们于是大展神威,痛打了一顿关东军士兵,关东军军部抓住这个机会,逼迫溥仪将三百护军全部枪决,溥仪难得的硬气了一回,据理力争,最后改成了遣散三百护军。溥仪自此之后,真正的成为了孤家寡人——日本人的橡皮图章。

溥仪有一支300人精锐部队,实力不亚于关东军,下场如何?

末代皇帝溥仪曾有一支300多人的精锐部队,实力很强,对上关东军也没吃亏。但虽说有实力,这支部队的下场却并不好。

具体怎么回事呢?咱们先聊一聊这支队伍是怎么来的。

乱世之中,如果没有军事力量作为保障,在危险到来时就只能沦为砧板上的鱼肉。这个道理,相信溥仪理解得非常透彻。正是因为没有自己的人马,无论是被迫退位还是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他都毫无还手之力,只能随波逐流。

因而溥仪很想组建一支属于自己的独立武装,哪怕不能助他复辟,也可以在关键时刻保护他的身家性命。

但中原各方军阀虽说打成一团,在对待溥仪的态度上却出奇的一致,绝不让他涉及军政,想组军队?没门!不过保镖倒是可以的,军阀们不至于这么苛刻。

所以寄居天津时,溥仪身边就召集了十多名身手了得的保镖,来源主要是前清大内侍卫、蒙古骑士、各镖局的镖师等,这些人是有真功夫的,并非花架子。

比如武术教官霍殿阁,自幼练武,是八极门第六代宗师、沧州十大武术名人之一。当时溥仪本有两名日本保镖,但他既想利用日本人,也防着他们,想把保镖换成国人,于是找到了霍殿阁。日本保镖不服,提出比武,霍殿阁打败了两人才得以在溥仪府中立足。

溥仪对这支亲兵极为信任,去东北时也带着,并在此基础上又从满清皇亲宗室中招募了300多名子弟,编为三个队,称为“护军”,军费由溥仪自掏腰包,这是独属于他的私人卫队。

护军组成的那一天,溥仪想必十分高兴。这么多年了,终于有了自己的武装班底。他不缺钱,出手极为大方,护军的武器装备是当时最为先进的,除每人一支三八大盖外,每队还配轻机枪一挺,而且给每位士兵都专门订制了称手的大刀,充分考虑了各种作战环境。

对于这支护军,溥仪唯一的要求是他们要绝对服从他个人。俗话说“端谁的碗,服谁的管”,军饷军粮都是溥仪发的,大家的忠诚度就比较高,真的做到了效忠溥仪,还在“皇宫”中设置炮楼和岗哨。

在护军的保护下,溥仪有了安全感,也享受到了一点自由的滋味。

这令日本人极为不满,他们扶持溥仪是为了日本的利益,又不是在做好事,当然不愿看到溥仪借着护军脱离掌控,甚至出现另一个张作霖跟关东军周旋。

为了彻底掌控溥仪,关东军本部找种种理由,先是限制护军的数量,后收缴步枪和机枪,又取消了“皇宫”中的军事设施,只给护军留下防身的匣枪。

护军大多出身满洲贵族,身上还有功夫,心中自有傲气,也看不惯日军,双方屡次冲突。积怨之下,最终酿成了著名的“大同公园”事件。

1937年6月28日,护军一、二队放假,第三队执勤。20多名放假的士兵结伴去大同公园游玩,其中4人花钱雇船游湖,管理员却百般阻挠。

原来当天有200多名关东军在公园中聚餐,大部分在岸上喝酒,有4人在湖中划船,管理员讨好他们,不准其他游人入湖,被说穿后态度很差,仗着有日本人撑腰,提着酒瓶子砸向一名护军。

护军怒了,要管理员给个说法,管理员此时才看出他们不一般,怂了,溜回值班房不敢出来。事情到这里本来可以停止,但附近的关东军发现此事,过来挑衅,率先动手,被几名护军不费吹灰之力就放倒了。

周围的护军和关东军听到声响,都赶来相助自己的战友。前面说过,护军是有功夫的,心里又早憋着股火,各自施展绝学,没一会儿就把关东军全都打趴下了,连关东军带来的恶犬也被一脚踢死。

围观的百姓大声叫好,护军们出了胸中这口恶气,扬眉吐气地回到了溥仪的皇宫。

当时是很爽,但过后麻烦就来了。日本人本就不想让溥仪有自己的力量,这下更如同抓到把柄,污蔑护军各种罪名,抓捕了为首的11人到宪兵队,严刑拷打,有些人当场被打死。

溥仪极为痛心,却无能为力,也不敢和日本人作对。

被抓的护军挺令人敬佩,虽说受到残酷的折磨,却一个都没承认罪名。可惜这没什么用,日本人还是借着这件事,逼迫溥仪遣散了参与斗殴的护军,以及护军中的骨干精英,换上了日本人。

至此,护军名存实亡,不再是溥仪的护卫,而是日本人安插在溥仪身边的监视者。

霍殿阁虽说没被辞退,但他在护军中的弟子们遭到关东军捕杀。他本人也受排挤,一气之下辞职到天津隐居,郁郁而终。

这件事情过后,溥仪丢失了手中最后那点可怜的本钱,更不敢违逆日本人的意愿,也不奢望再造军事小团体,只能认命当关东军手中的橡皮图章。

溥仪有一支300人精锐部队,实力不亚于关东军,下场如何?

枪杆子里出政权,有被迫退位经历的小皇帝溥仪比谁都能深痛领悟这句真理。

清朝末年,清朝政府开始操练新军,代替八旗兵,北洋六镇新军中的第一镇就是以旗人为主。清朝末年的末年,同样以旗人为主的禁卫军宣布成军,兵员一万两千余人,装备有亚洲仅有的150毫米野战重炮和马克沁重机枪。

饶是如此,在风云激荡的岁月中,他们也都没有发挥出皇族们想让他们发挥出的作用,没有镇住什么形势,让溥仪感慨最深的应该是1924年被赶出紫禁城那段历史,那时候,担任紫禁城防守任务的正是禁卫军传承下来的十六师,他们在冯玉祥的国民军威慑下,乖乖地交出了小逊帝。

溥仪来到东北,在日本人扶植下建立“伪满洲国”后,已经是第三次当皇帝,头一次人家还小,大人说了算,下台也是袁世凯说了算;第二次复辟是人家张勋说了算;第三次的康德皇帝,则是日本人说了算。

伪满洲国中央政府的“朝廷大员”名单,有个规矩,部长总长都是“满洲国”人,但次长一般由日本人担任,部长、总长说了不算,次长说了才算。正如同溥仪和“伪满洲国国军”各个司令,头上还有个关东军。

“伪满洲国国军”纸面数字强大,但说破大天,是受日本关东军调遣。

说溥仪心里不苦那是假的,于是,在他授意下,从个人腰包里掏出大把银子,开始组建他的私人卫队兼仪仗队。

班底是从流亡天津时就存在过的私人保镖们,抵达东北后,又吸收了一些忠实的皇亲贵胄子弟和满蒙精壮青年,扩建成一支拥有机关枪等现代化武器的300余人的护军规模。

除了武器现代化,他们还聘请了武术大家霍殿阁前来做武术教官,逐步把这帮人培养成武术运动员,耍刀弄枪,颇不含糊。

但这支忠诚的护军队伍引发了日本人的强烈反感,认为自己的尊严受到侵犯。

溥仪的护军刚到东北时,献给了日本人一个下马威,当时刚上任的关东军司令武藤信义来拜访溥仪执政,溥仪安排这帮人扛着大刀片列队迎接,给关东军司令吓了个够呛,回去后就转达了他的“建议”,根据“建议”,大刀片子全被没收。

载沣去东北看他儿子时,溥仪为了让他老爸脸上有光彩,特意安排护军前往火车站迎接,这就违反了伪满当局与日本人的协议,按照协议,伪满军队或任何武装人员不能进入满铁附属地。日本人再次给予严重警告。

溥仪没当回事,继续我行我素,而他的护军们血统“高贵”,又身怀绝世武功,又怎肯被日本人吓唬住,隐藏起他们闪亮的光环。

这不,早晚就出了事,酿成了“大同公园”事件。

1937年6月27日(距离七七事变只有十天了),有二十余名护军前来新京(长春)的大同公园游玩,其中4人租了游船下了水,但被公园管理人喝止,借口是他们人数超载,他们中的一个人下了船,居然仍被公园管理人呵斥。

这几个护军心里这叫一个气啊,跟管理人指着湖里日本人坐的船,他们也是四个人,为什么可以坐?

原来,此时此刻的大同公园里,还有二百多日本人正在郊游聚餐,大部分是关东军军官,少部分是满洲国的日本官员,管理人正在一心一意的伺候他们,不愿意看到别人来添乱。

四名护军中的有一个心里有气,仍然在质问管理人,管理人有日本军人撑腰,不知道哪儿来的勇气,顺手抄起一只啤酒瓶子,给了这护军脑袋上闷了一瓶子。

瓶子碎了,护军脑袋好好的,人家是练家子好不好!

管理人吓得躲进了售票亭子里,不敢出来了,几名喝的晕晕乎乎的日本人走到跟前,要教训一下这名护军。

那三名护军也不能眼睁睁看着兄弟挨揍啊,上前阻劝,旁边一些日本人怕这几个喝醉的日本人吃亏不是,也上前阻劝。

在足球比赛中,双方球员教练员队医都簇拥到一起了,不定哪个小误会,就是一次小火花,不定哪次小火花,就演变成熊熊大火。

局势走向群殴,场面最终失控。

想倚仗人数多群殴护军的日本人没有得逞,反倒有不少被20来个护军打入水中,连狼狗也被踢死了。

即时战果:护军大胜,凯旋回营。

延期战果:在关东军的突击审问、拷打下,护军没有承认他们是在“抗日”,但挨了很多皮肉之苦。

最终战果:参与斗殴的人员全被遣散回乡,护军中的大小头目全被撤换,领头的成了日本人,护军规模大为缩水。事已至此,护军已不受溥仪节制。

溥仪打造个人军事小团体的全部努力付诸流水,遂告梦碎。

溥仪有一支300人精锐部队,实力不亚于关东军,下场如何?

溥仪虽然是一个傀儡皇帝,可是他也不傻,他也知道自己之所以处处受制于人是因为自己手里没有枪。

所以,他实际上一直在幻想着打造一支属于他自己的军队,对于这一点,他倒是和他爹载沣很像。

1901年载沣被德国人指定为清政府代表赴德国道歉谢罪,载沣在德期间,看到了德国皇家近卫军,顿时为之震撼,德国之所以这么强,在于它的军队强,德国皇室之所以能够巩固自己的统治,在于它的近卫军强。

载沣也自此在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将来一定要为爱新觉罗家编练一支如同德国皇家禁卫军一样的只忠于皇室的军队。

于是,便有了禁卫军。

1931年,日本蓄意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张家的少帅一则因为年轻,二则被1928年的皇姑屯事件给吓惨了,所以日本人一打过来,他便灰不溜秋地夹着尾巴跑了。

张家少帅一跑,东三省自然便等于是拱手让给了日本人。日本人拿到了东三省后,为了最快地控制这块地盘,让它能够最快地“返利”,决定给它找一个既有足够高的影响力,又能够名正言顺的“主人”,说白了也就是溥仪。

满清发家于东三省,所以东三省也被视为满清的老巢,自入关后便对关东实行了封禁政策,几乎不允许关中的汉人去关东谋生,这也是清末出现“闯关东”这一人口迁移现象的原因。

不过,满清皇族即便在清朝灭亡后,对关东仍然具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力。

所以,日本人想要在东北扶植一个傀儡政权,溥仪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日本人实际上一开始是让溥仪到伪满任执政,但是,溥仪一心想要复国称帝,所以和板垣征四郎磨了很久的嘴皮子,这才换来了日本人的松口——所谓执政,不过是过渡而已,将来在成立议会之后,通过宪法恢复帝制。

这算是溥仪和日本人的一个约定,他一见日本人答应了,便又激动又开心又忐忑地跟着日本人去了东北,当起了伪满洲国的执政。

溥仪当了两年的执政之后,终于于1934年3月在日本人的扶持下登基称帝,但是所有人都知道溥仪只是一个傀儡。

载沣也曾直言不讳地说溥仪只是日本人的一个“儿皇帝”。

当然了,溥仪也早防着日本人会将他架空,让他当一个乖乖听话的傀儡皇帝,任何一个之上正常的人都能够想到这一点,溥仪的政治视野、能力和手腕虽然不如载沣,可到底也能够看得明白这一点。

所以,他也和父亲载沣一样将着眼点放在了“军队”这两个字上,只有手上有一支拿得出手的军队,他才能够不受日本人的控制,才有机会恢复祖宗的江山和荣光。

于是,溥仪自己掏钱培养和训练了一支所谓的“护军”,是听命于他的私人警卫部队。

对于为什么会训练这支三百人的护军,溥仪晚年也坦言:“我当初建立它,不单是为了保护自己,而是跟我当初送溥杰他们去日本学陆军的动机一样,想借此培养我自己的军事骨干,为建立自己所掌握的军队做准备。”

溥仪一直想要拥有一支自己的军队,所以他不断地送人去日本学习专业的军事知识,与此同时,还利用训练护军的机会培养自己的心腹亲信,以便将来他建立军队后能够将他们当成中下层军官撒到军队里。

为了保证将来把护军撒到军队后,能够让他们发挥作用,他对这支三百人的护军的要求也很高很严格,用的是培养军官的标准去训练他们。

溥仪对这支三百人的护军也很满意,被他视为将来复国的基石。

但是,护军统领佟济煦却充满了担忧,他心神不宁地对溥仪说:“咱们的护军,好像很遭关东军的忌。”

溥仪当然也明白佟济煦的担忧,却没有任何办法,只能寄希望于日本人不要打护军的主意。

不过,后来发生的两件事还是让护军没有逃过被日本人彻底打压这一劫。

1936年,溥仪在将自己的妹妹韫娴许配给伪满洲国兴安北分省生长凌升的儿子后不久,日本人便突然逮捕了凌升,然后处决了。

对于溥仪为什么将妹妹韫娴许配给凌升的儿子,目的显然路人皆知,自然也为日本人所忌,日本人怎么可能允许他拉拢别人,从而培养自己的势力?

所以,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在凌升被处决后没多久便去见溥仪,然后说了句:“这是杀一儆百,陛下,应该杀一儆百。”

植田谦吉“杀一儆百”这四个字,吓得溥仪连续几个晚上睡不着觉,植田谦吉的话摆明了是在告诉他,你要想活命,那便好好当你的傀儡皇帝,别想弄什么小动作,更别想建立属于你自己的势力。

否则的话,溥仪只有一死。

这也是日本人对溥仪企图建立自己的势力的警觉和防范。

1937年,护军的几个士兵闲着没事去逛大同公园,结果因为朝鲜人不肯卖票给他们而和日本人起了争执和冲突。

护军的训练包括学习武术,所以这几个士兵一和日本人、朝鲜人动手,便将对方揍得七荤八素的,连日本人豢养的一条狼狗也给踢死了。

日本人岂会吃这个亏?日本宪兵队直接开了卡车到护军将在公园狂揍日本人和朝鲜人的几个士兵给强行带走了,护军敢怒不敢言,溥仪也不敢放一个屁。

日本人则借此机会向护军下手,他们向溥仪提出了几个条件:

一是要求管理护军的佟济煦当面向被打的日本人赔礼道歉。

二是将在公园狂揍日本人的几个护军士兵逐出伪满,并保证不再发生类似事件。

三是缩减护军的编制,本便只有300人,再一缩减,还剩多少?同时,收缴护军的长武器,只允许使用短枪。

四是解除佟济煦的警卫处长一职,由日本人接任。

佟济煦是谁的警卫处长?是溥仪的!日本人免除了佟济煦的警卫处长一职,让日本人接任,这等于是由日本人接管护军,对溥仪实行监视!

这么一来,溥仪的护军便没了,他想通过护军培养中下级军官的想法也胎死腹中了。

所以,后来溥仪颇为感慨地说了一句:“我的建立实力的梦也不用再做了。”

溥仪有一支300人精锐部队,实力不亚于关东军,下场如何?

这个事情还要从1934年说起。这一年,溥仪在长春正式举行登基典礼,改称皇帝,改国号为大满洲帝国,改元“康德”,同时兼任满洲帝国陆海空军大元帅。

溥仪在登基成为皇帝后,一是为自己的安全考虑,二是想摆脱傀儡的身份,所以就开始筹备建立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

于是,溥仪就从蒙古、北京等处共招来约三百名身体强壮的八旗子弟,同时他还将从天津带来的十几名武功高强的“保镖”也编入其中,从而组建成所谓的“护卫军”。

这支护卫军总共分为三队,每队士兵102人,外加正副班、排、队长数名,合计共300余人。虽然规模不大,但装备却非常精良,每个士兵都配备一支三八大盖步枪、一把匣枪,及一把特制的大刀,另外每队还配备有至少一挺轻机枪。

并且,这支护卫军个个都是武术高手,尤其是原先那十几位保镖,都是八极拳顶级高手,他们的领头人,是晚清著名武术家、中国八极拳第六代宗师霍殿阁,号称是“清末第一保镖”。

最初,日本人对溥仪身边的这三百名护卫军并未在意,但时间一久,日本人发现这些护卫军严重影响到他们控制溥仪,于是便开始想方设法打击这支护卫军。很快,便发生了所谓的“满铁附属地”事件。

当时,溥仪派这支护军到车站迎接父亲载沣,结果遭到日本关东军的抗议,他们认为按照协议,除日军以外的任何武装不得进入铁路两侧的“满铁附属地”,因此,护军进入车站是严重的犯规行为。

于是,他们便以此为借口,开始对溥仪这支护卫军进行裁处。他们先是将护卫军的大刀全部给收缴,不允许护军再使用大刀。接着又找借口将护卫军的三八大盖枪、机枪、小钢炮等大件武器都给收缴,只准每人随身带一把小匣枪。

与此同时,护卫军站岗守卫的范围也日渐缩小,先是缩小到只守卫中和门以内,接着日本人又取消了西花园炮楼和其他两个护军哨位。

最后,竟连卫中和门也不用护军看管,只留给护军一个缉熙楼及其周围一小块地方。同时,日本还不断派遣剑道、空手道、柔道高手挑战护卫军,但好在都霍殿阁等人给击败。

日本人对护卫军的这种种打击,让护卫军都感觉非常不满。于是,便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大同公园事件”。

这是在1937年6月27日,当时20多名护卫军正在大同公园游玩,恰好日本关东军和伪满民生部的日系官员等200余人也在公园内开运动会、野餐。

这时五六个喝醉酒的日本人走到这些护卫军面前,其中一人不问青红皂白,对着某个护军上手就是一巴掌。这名护军虽然气愤,但也没有还手。于是,其他日本人以为护军好欺负,便一起动起手来。

被打急了的护军忍无可忍,便开始还手,其他日本官兵见此,便全部一拥而上,于是双方开始大规模的群殴。虽然,日军的人数远远多于护卫军,但因为这些护军都会一些拳脚功夫,所以尽管人少,仍把日本人打得落花流水,不仅踢死一只日军军犬,还打伤日本少校1人、日本关东军参谋2人,日本宪兵数十人。

但可惜的是,护卫军虽然以少胜多打了“胜仗”,但却也闯下大祸。“大同公园事件”发生当天,日军就将参与打架的这20名护卫军逮捕入狱,然后对其严刑拷问,还给护卫军硬扣上一个“反满抗日”的帽子。

接着,日本关东军以护卫军涉嫌“反满抗日”为借口,开始大规模的逮捕护卫军,溥仪见此,只好不断向日本高层求情。最后,护卫军被迫全面整改,两名护军排长和十多名护军队长都被赶出伪满机构,护军各层领导也都换成日本人。

其后,日本又不断对护卫军进行裁员,最终将其编制缩小到十人以内,改称“皇宫近卫”,仅仅只负责溥仪的人身安全,其实也是对溥仪进行监视。至于原先由护卫军所守卫的地方,全部由日本宪兵接替。自此,这支由溥仪精心打造的300人护卫军,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溥仪有一支300人精锐部队,实力不亚于关东军,下场如何?

溥仪在东北做傀儡皇帝的时候确实有三百人左右的私人武装,历史上称之为伪满洲国护卫军。不过,溥仪组建护卫军,拥兵自立的谋划很快就被日本军方发现,立即找借口把这支部队全部解散和缴械。

为了让溥仪死心,最后还把缴械的武器还给溥仪,可以说是羞辱,“恢复祖业”的美梦就这样残酷的破碎了,从此溥仪只能一心一意的做起了傀儡皇帝,受人摆布。

1.护军的组建

伪满洲国护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溥仪在天津静园时的护卫队,这支护卫队主要由溥仪的亲信组成,有三种来源,一是八旗子弟,二是蒙古贵族和汉族遗老子弟,三是在天津时的护卫队班底。

这些人都是经过严格的筛选,除了必要的身体条件外,还必须绝对忠于自己。武器装备也都是溥仪自己提供,可谓精良,轻重机枪一应俱全,除了接受日常的军事训练之外,还邀请武术名家进行武术专项训练,所以这支部队虽然人数少,但是战斗力很强。

2.伪满洲国的护军

伪满洲国的护军已经初具规模,改称禁卫步兵团,达到800多人。团部设在宫内府,下辖护军和翊卫军,共三个大队,负责伪宫廷的警卫安全工作。

在伪满洲国时期,军事上关东军绝对不会让溥仪染指,因此溥仪要想掌握军事权力可谓步履维艰,但是溥仪也有自己的小算盘,那就是通过掌握自己的宫廷禁卫军,层层扩大自己的军事权力。

3.大同公园事件

大同公园事件的发生为日军解除这支禁卫军的武装提供了借口,1937年6月27日,护军第一、二两队放假,一部分人结队去大同公园游玩,熟料与醉酒的日本浪人发生争执,最后演变为集体群殴。由于护卫军有武术功底,占了便宜就跑了。但关东军不依不饶,要溥仪交人,最后不得不妥协。

后来这支部队规模不断被压缩,人事权也彻底被关东军把持了。1939年,警卫处被撤销,溥仪也只好听之任之。伪满垮台后,当然是“树倒猢狲散”。

特邀嘉宾:一枚蜻蜓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