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郭松龄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郭松龄,又叫郭茂宸,因为出生在清末这个混乱黑暗的时代,所以他深知努力才能生存的重要性,他也明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虽然其祖籍山西,但是他却是在奉天出生长大的,可以说是个地道的东北汉子。从小,他便被父亲送入奉天陆军小学堂学习,在学堂他成绩优异,从小展现的军事才能使其不久就被保送陆军速成学堂深造。
毕业后,他开始了他的戎马军旅生涯,起初他回到奉天被任命为盛京将军衙门卫队哨长,后转防四川。
时逢中国青年救国狂潮在各地宣起,受救国为民思想影响,郭松龄经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后因在奉天策划革命失败而被捕。
被救出后,他进入中国陆军大学深造,北伐战争时期,他积极参与革命,但是最后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郭松龄无可奈何只能回到奉天,因为其军事才能优秀,被推荐进入奉天督军署任少校参谋,这也是其作为奉军将领的开始。
张作霖当政东北之初,设立东北陆军讲武堂,郭松龄作为其战术教官,阴差阳错之下,他结识并教导张学良。从此,郭松龄也成了张学良的良师益友。张学良从郭松龄那里学到了许多本领,这为他之后继承帅位,当政东北奠定了基础。
后经张学良引荐郭松龄为张作霖重用,郭松龄凭借其过人的军事才能和赫赫战功成为了张作霖手下的大将,但是随着他与张作霖接触渐深,张作霖的军阀作风让郭松龄十分不满,日积月累,他与张作霖的矛盾也开始逐渐显露。
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后,郭松龄带领奉军所向披靡,为直奉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其日渐高涨的权势引起了杨宇霆等人的不满,他们排挤郭松龄,再加上张作霖老套腐朽的军阀作风,使得郭松龄看不到东北的希望,所以在其心中萌生了反叛的想法,他开始暗中联系共产国际和时任民国总统的冯玉祥,企图推翻张作霖的统治。
一次偶然的机会,郭松龄奉命带领在天津的第三方面军,他把握住机会,乘机倒戈反奉。郭松龄发表声明,强烈要求张作霖下野,于是郭松龄与张作霖的战争拉开了序幕,因为郭松龄掌握的军队都是精锐,所以张作霖的东北军节节败退,张作霖甚至都准备下野逃命了。但是因为盟军冯玉祥的言而无信和日本关东军对张作霖的帮助,郭松龄最后落得个兵败身亡的下场。
其实历史对郭松龄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他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做出了贡献,也有人说他也间接的促使日本势力渗透进中国。
但是如果仅仅从为人上来说,我觉得郭松龄至少是一个光明磊落的汉子,他在军队任职期间,一直恪尽职守,严于利己,一身正气。对于士兵可以说是爱兵如子,嘘寒问暖,在军队中有极高的声望。这也是他在反叛时大部分士兵愿意跟着他的重要原因之一。
他一心把国家的兴亡和前途作为己任,他反叛的初心就是看好张学良的品行,想让张学良带领东北走向更光明的未来,所以对于郭松龄,本人还是偏持赞赏态度的。
历史上的郭松龄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一次对张学良的访谈中,张学良坦言道:茂宸在时,奉军战斗力很强。若他不死,日本未必会进犯。
张学良这里说的茂宸,是指郭松龄。
(郭松龄旧照)
我们知道,郭松龄曾经反奉,被张作霖杀掉后,还暴尸三日。可是,张学良为什么却说出这样的话呢?
郭松龄于1883年出生在奉天,族谱记载他是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后裔。在人生的头二十年里,郭松龄继承了父亲的志向。他想要考取功名,复兴祖上的辉煌。然而在1905年,日俄战争的爆发,使得郭松龄无法继续专心致志去研学。他的家乡处于日俄交战区中,无数房屋被毁,无数居民被杀。郭松龄受到很大的触动,他由此改变了入仕的想法,转而进入了陆军学堂。
毕业后,郭松龄进入盛京将军衙门卫队,并很快得到了陆军统领朱庆澜的赏识。之后几年中,郭松龄跟随朱庆澜去四川进行革命活动。
1911年武昌起义后,朱庆澜遭到排挤,被迫出川,郭松龄也就回到了奉天。
1912年,郭松龄考入北京将校研究所,次年又考入中国陆军大学。在学习的这几年中,郭松龄积累了大量军事理论知识,这也使他能在后来的战争中大放异彩。
1917年,郭松龄前往广东追随老领导朱庆澜。后来护法运动失败,郭松龄再一次返回奉天,成为东三省陆军讲武堂的一名教官。
在这里,郭松龄遇到他人生中的第二个贵人张学良。
在张学良的推荐下,郭松龄成为奉系军官。
在随后爆发的多次战争中,郭松龄为奉系立下汗马功劳。
可是,1925年,郭松龄却选择起兵反奉。不过,在合伙人冯玉祥的背叛,以及奉军与日本关东军的夹攻下,郭松龄最终还是失败了。他和夫人一同遭到枪杀,并且还被张作霖曝尸三日。
(张作霖旧照)
那么,郭松龄本来是奉军主力,怎么会走上反奉的道路呢?
郭松龄在加入奉军后,很快成为一名团长。在1920年发生的直皖战争中,张作霖以调停为由,挥师南下,郭松龄的部队很快抵达了前线。在同皖系军队的作战中,郭松龄以一个团的兵力,成功击溃了皖军两个旅。虽说当时的皖军本来就已经阵脚大乱,并没能完全发挥出实力。但郭松龄以区区一个团的兵力,就兵不血刃解决了敌人,也着实展现出了他的能力。此战之后,张作霖将郭松龄提拔为了混成第八旅旅长。
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在奉军前线溃败的情况下,郭松龄与张学良领导的东路部队,与数倍于自身的直军进行作战。最终,他们击败吴佩孚部队,成功突破了山海关。这也使得张作霖最后能够全身而退。
在1924年的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作为第三军副军长的郭松龄,带领部队大破直军,其军事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
不过,有一件事让郭松龄的命运发生了转折,这就是他和姜登选的关系。
郭松龄与姜登选同属张作霖帐下的五虎将之列,并且郭姜二人还都曾追随过朱庆澜,可以说是共事很久的老同事了。但郭松龄偏偏因为一些小事,最终残杀了姜登选。
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姜登选的第一军率先传来捷报,眼看已经快要立下大功。然而此时张学良却命令郭松龄亲自带队,增援第一军战场。看起来似乎有让郭松龄“抢功”之嫌。
(姜登选旧照)
会后,第一军副军长韩麟春讽刺郭松龄说:“这计谋好,你也可以露露脸。”郭松龄勃然大怒道:“我郭某绝不沾别人光,我还是从山海关正面打过去!”随即他愤怒地离开了大营。姜登选随即说:“这打破了我们的全盘计划,如此妄为,该当何罪?”接着他便让韩麟春到张作霖那里去告了一状。郭松龄由此开始嫉恨姜登选。
战争结束后,张作霖论功行赏,张宗昌、杨宇霆等人都得到了各省督军之位。而本属于郭松龄的安徽督军,却被姜登选抢占。这让郭松龄更加厌恶姜登选。
1925年11月,郭松龄倒戈之后,姜登选亲自拜访郭松龄,想劝他不要铸成大错。结果郭松龄反劝姜登选反奉,遭拒绝后,便将姜登选闷死棺中。
说起来,郭松龄之所以反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在日本期间得知了张作霖与日本密谋的计划。郭松龄认为张作霖卖国,随即便举起爱国旗帜与冯玉祥合作反奉。这也是很多人认为郭松龄是民族英雄的重要原因。
不过,人们质疑郭松龄的一点,也恰恰是因为他实际上并非全然是因为民族大义。在他与冯玉祥合作反奉的计划中,目的是要全面接管东北三省。这就让郭松龄的行动动机不纯。
并且在一些人看来,郭松龄冲动的行为,大大削弱了东北军的力量。也为日本后来的入侵提供了机会。也就是文前张学良说的那句话。
当然了,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历史已然无法改变。对于郭松龄的看法,也是后人们见仁见智了。
参考资料:《奉系军阀全书》
历史上的郭松龄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郭松龄,张大帅手下五虎将之一,张少帅的老师,后举兵反奉。是时,日本人被张大帅的两面派手法玩得很惨,日本人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在东北的经济利益由盈利变成亏损,甚至难以为继,据满铁档案记载,满铁所拥有的各铁路干线一直以来是挣得钵满盆满,但是,张作霖在日本人经营的铁路一侧大修附线,而且,同样的货物,在张作霖的附线只需满铁50%的运费;日本人拥有大连港,张作霖就建个葫芦岛港。恰逢郭松龄大有反奉之心,于是与日本人一拍即合。据满铁档案记载,基督将军郭松龄共得日本反奉资助款一笔4000万元。郭松龄也投桃报李,答应事成后满足日本人在东北的各项利益——就是出卖东北主权。后日本人发现郭松龄与冯玉祥有勾结。日本人知道冯有苏俄背景,恐苏俄染指,立刻反诲,遂派日本浪人带重炮参战,于辽河岸畔帮助张作霖大败郭松龄。郭松龄是怎么一个人已经十分清楚了。
历史上的郭松龄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郭松龄可以算是一个有一定进步思想的军阀。
1925年11月23日,奉系大将,奉军京榆驻军副司令郭松龄在滦州发表了主和罢兵的通电,公开反对张作霖发动内战,贻害东北,主张停止内战,亲日的张作霖下台。这就是现代史上著名的郭松龄反奉事件。
郭松龄起兵反奉是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结果郭松龄之所以起兵反奉,首先是因为他出身革命党,早年在新军是就参加了同盟会,后来郭松龄还去广东参加了护法运动。护法运动失败以后,他才辗转返回东北,参加奉军。这一段革命经历,使得郭松龄和张作霖的理念原本就有着不小的差别。
在后来的军阀混战时期,郭松龄对长期内战给东北和全国人民造成的伤害就非常反感,多次向张学良进言,主张和平。从这点来说,郭松龄具有一定的进步思想,和普通军阀是有区别的。
其次郭松龄在奉系中得到重用,主要还是因为他和张学良的关系很好。郭松龄刚回东北时,只是东三省陆军讲武堂的一名教官。后来张学良在讲武堂读书,因为郭松龄教学严格,引起了张学良的注意。
张学良毕业从军以后,就把郭松龄调到自己身边协助处理军务。此后随着张学良的步步高升,郭松龄也是水涨船高。第一次直奉大战时,郭松龄在奉军大败的情况下率部挡住了直系追兵,为奉系赢得了喘息之机,避免了全面溃败,此后他才成为奉系骨干大将之一。
不过郭松龄和张作霖的心腹杨宇霆等人关系不好。杨宇霆多次在张作霖面前攻击郭松龄,两人势同水火。特别是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以后,奉军夺取了热河、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省地盘。郭松龄有意出任一省督军,结果却因为杨宇霆的阻挠,最后一无所获,这让郭松龄大为恼火,也对张作霖产生了不满的情绪。
也正是因为对张作霖赏罚不公的不满,加上对张作霖勾结日本发动内战的反感,此后在张作霖有意对冯玉祥开战时,郭松龄提出了反对意见,一再主和,让张作霖很不高兴,屡次斥责郭松龄。最后甚至传出风声,说张作霖有意将郭松龄调回沈阳,免去军职并处死。在这种情况下,郭松龄最终被逼无奈,最终决定起兵。
所以我们不难看到郭松龄起兵反奉,既有个人利益原因,也有对张作霖挑起内战的不满这个因素的影响,因此可以把他称为有一定进步思想的军阀。
郭松龄反奉具有时代进步意义另外郭松龄反奉虽然最后因为日本的干涉而最后宣告失败,但是此战奉军损失惨重,光兵员、武器的损失就超过了两次直奉大战的总和。而且因为这次事件,奉系内部绿林出身的老派和军校出身的新派矛盾激化,奉军战斗力遭到了很大的削弱。加上战争时期的巨额军费开支,奉系实力大大受损,由盛转衰。这一切都未此后不久的北伐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这点来说,郭松龄起兵反奉具有时代进步意义,是值得肯定的,对他个人也应该加以肯定。
历史上的郭松龄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唐朝名将郭子仪后裔。
郭松龄,1883-1925年,子茂宸,辽宁人。
2001年,郭松龄之孙,郭泰来到夏威夷看望张学良。
一、救你下“法场”,陪你上“法场”。郭松龄从四川回到东北,准备与奉天革命党人张榕合作,发动革命。
不幸被捕,被押往法场杀头。
在此生死关头,韩淑秀挺身而出,对监斩官赵尔巽大声喊道:
总督大人,刀下留人!我是郭松龄的未婚妻,郭松龄老家就是咱奉天城东,总督可以派人调查。他是四川新军的一名营长,此次从四川回来,是要与我完婚的。现在被人诬陷为革命党,实属大大的冤枉,请总督大人明察!
幸好,奉天总督赵尔巽,与四川总督赵尔丰,是亲兄弟,郭松龄的长官朱庆澜,又是赵尔丰的下级,“一捋关系”,越捋越近,郭松龄竟然被当场释放了。
随后,郭松龄与韩淑秀感情迅速升温,最后结了婚。
1925年,反奉失败,郭松龄与韩淑秀被逮捕,被押往法场执行死刑。
韩淑秀从容不迫,对郭松龄说,夫为国死,吾为夫死,吾夫妇可以无憾矣!
然后,她转身对行刑人员说,我要让茂宸放心,你们先打死我,让我先走!
大义凛然,至死不屈。
二、既能教将领,又能带士兵。郭松龄进入东三省陆军讲武堂,任战术教官。
张学良当时也在讲武堂学习,是第一期炮兵科的学员。
郭松龄对张少帅和其他学员一样对待,管教甚严,决不会有任何宽容和关照。
同时,他自己严于律己,身先士卒,清廉自守,赏罚分明,为奉军由“旧军阀”转型为“新军队”,培养了一批新型将官。
1920年,郭松龄担任卫队旅参谋长,开始大刀阔斧,整顿军纪。
不到一年的时间,军阀作风一扫而光,军容为之一新,名冠全军。
1930年7月,张作霖入关调停直皖战争,郭松龄担任先锋官,在天津小站,仅以一团的兵力,就击溃了皖军的两个旅。
可谓是牛刀小试,显示了出色的带兵能力。
三、生于张少帅,死于张大帅。郭松龄是一个有正义感和爱国思想的教官,经常向张学良讲述救国救民的道理,对张学良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同时,张学良对郭松龄深厚的军事造诣十分钦佩,所以二人在讲武堂时,可谓是亦师亦友,关系莫逆。
1920年,张学良从讲武堂毕业后,担任巡阅使卫队旅旅长时,便向张作霖推荐郭松龄担任卫队旅的参谋长,兼任第二团的团长。
这一方面,是出于对郭松龄的信任,另一方面,也是张学良想加恩与郭,从而罗为己用,将来好作为自己的嫡系,辅佐自己接班。
因此,毋庸置疑,郭松龄能够在奉军中站稳脚跟,的确是在于张少帅的垂青和大力推荐。
但是,随着1925年郭松龄反奉战争的失败,他最终兵败被捉。
张大帅下令就地枪毙。
真可谓是:生于张少帅,死于张大帅。
四、针尖对麦芒,水火不相容。在奉系军队中,杨宇霆和郭松龄都是有才干的人,但性格都有缺陷。
杨宇霆,恃才傲物,专横跋扈。仗着张作霖的宠信,排斥异己,制造自己的小团体。
郭松龄,心胸狭窄,刚愎自用。仗着张学良的宠信,独断专行,与杨宇霆势成水火。
奉军在整编部队时,杨宇霆经常以各种名义,限制或克扣郭松龄部的经费和弹药供应。
使得郭松龄事事处处感觉受到杨宇霆的压制和刁难。
不仅如此,第二次直奉战争后,由于郭松龄战功卓著,张作霖原打算让郭松龄去安徽任督军。
不料被杨宇霆从中作梗,硬生生地把郭松龄挤掉,让自己的亲信,姜登选当上了安徽的督军。
后来姜登选兵败,丢了安徽。
这一来二去,郭松龄对杨宇霆气愤到了极点,他认为杨宇霆是小人得志,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自己要“清君侧”,要把杨宇霆赶下台。
这个念头在心中萦绕,最后,竟然酝酿成了一场浩浩荡荡的“反奉战争”!
五、反对打内战,倒戈攻奉天。1925年,郭松龄代表奉军,前去日本观操。
期间,听到一个消息,说张作霖正在与日本密商,以落实“二十一条”为条件,换取日本人供应奉军大批武器,用以攻打冯玉祥。
郭松龄对此极其反感,他认为:
值此国家民族危难之际,张作霖为了个人的权力和地盘,出卖国家,发动内战,我郭松龄无论如何是不能与其为伍的!
于是,回国后,他决定联合冯玉祥,共同反奉。
由此,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奉战争,拉开了序幕。
六、高歌猛进时,为日所阻滞。1925年11日21日,郭松龄通电反奉:
一是反对内战,主张和平;
二是要求媚日祸国的张作霖下野,惩办战争罪魁杨宇霆;
三是拥护张学良为首领,改革东三省。
郭军出师大捷,攻占锦州。
然后挥师北进,兵锋直指奉天。
吓得张作霖收拾细软,准备逃跑,连想焚烧大帅府的汽油都拉过来了。
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
冯玉祥倒戈,背叛了郭松龄,不仅不帮郭军,还反过来攻打郭的友军,李景林部。
同时,由于郭松龄义正辞严,拒绝了日本人的威胁利诱,使得日本人恼羞成怒,开始使用阴谋诡计,阻滞郭军的进攻。
由此一来,让张作霖得到喘息机会,集结部队,让张学良统率奉军,在巨流河与郭军形成对峙。
张少帅:小样,我只用喊几句话,你郭茂宸便不攻自破!
七,一场“传单雨”,兵败如山倒。张学良开始攻心战。
他派飞机撒传单,核心只有一句话:奉军不打奉军,老张家人不打老张家!
第二招儿,他亲自打电话给郭军军官:你们都是被形势所逼迫,不得已而为之。现在放下武器,大帅承诺,既往不咎,我们还是好兄弟!
这两招儿可不得了:
士兵纷纷投诚,
将领意见严重分裂。
有的同意继续打,有的要求停战议和。
郭松龄力排众议,孤注一掷,决定继续打。
关键时候,参谋长邹作华突然将所部炮兵撤回。
前线失却炮兵支撑,瞬间崩溃。
八,夫妇化装逃,尸体三日曝。郭松龄与夫人化装潜逃,于1925年12月24日,在新民县一个农民家的菜窑里被逮捕。
张作霖本想将他们押解到奉天。
但杨宇霆料事如神,他深知张学良会救郭松龄,因此,为了避免夜长梦多,他说服张作霖,将郭松龄与夫人在辽中县即执行枪决。
果不其然!
当张学良得知郭松龄死讯后,仰天长叹:如果郭松龄不逃跑,直接投降于我,他决不会死!
六福雅士评曰:张少帅晚年接受采访,曾说:如果有郭松龄在,日本人决不敢发动九一八事变!
但是,真正的历史是:正是由于郭松龄发动的反奉战争,使得东北军大伤元气,才助长了日本人的狼子野心,最后冒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同时,军阀混战之时,又有谁可以信任的呢?
你郭松龄反对张作霖攻打冯玉祥,是在救冯玉祥,但人家冯玉祥表面“哥俩好”,背后“掏家伙”……
这是太相信别人的“口头承诺”了,
还是太相信自己的“个人魅力”了呢?
让我说,是根本没有看懂时局。
因为日本人在那里站着,正在“鹬蚌相争,等着得利”呢!
唉!一声长叹……
相逢一笑泯恩仇。 左:郭松龄之孙,郭泰来。右:张学良之孙,张居信。
关注我,六福雅士。幽默风趣,开心读史。
历史上的郭松龄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历史上有很多谜题一直没有准确的答案,例如《孙子兵法》到底有多少篇,是13篇还是82篇?越王勾践杀死夫差后西施究竟是去了哪里,是与范蠡一起隐退逍遥去了,还是就此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同样具有很大争议性的历史事件就是郭松龄为何反奉,有人说他是忘恩负义,有人说他是因为真的爱国才选择反奉。但是斯人已逝,我们无法从他们的口中获得郭松龄反奉的真实目的。但是我们或许可以从郭松龄生平的一些事迹中窥见一些蛛丝马迹。
一、为人严于律己,与张学良亦师亦友
郭松龄外号“郭鬼子”,当然这不是郭松龄的一种蔑称,而是一种对郭松龄的赞许。因为郭松龄平时喜欢穿布衣军装,而长得又十分高大,看起来和白俄兵一般高大,所以被人称作“郭鬼子”。
不过郭松龄被称为“郭鬼子”可不仅仅只是因为他外貌穿着的原因,而更多的是因为郭松龄这个人鬼主意特别多为人又特别机灵,对此讲武堂的学生是深有感会的。
谈及郭松龄在讲武堂当教官的经历,就不得不提起张学良这个人。张学良这个人就不用过多介绍了,奉系军阀张作霖之子,大名鼎鼎的“少帅”。
张学良曾经在讲武堂当过学员,而此时郭松龄正好是他的教官。讲武堂里面的人都知道张学良的真实身份,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都对这个少帅比较关照。
但是张学良的这重身份在郭松龄面前可就不管用了,不管你是不是老帅之子,都得和其他学员一样完成严格的训练。
不过张学良比较佩服郭松龄的一点,就是郭松龄交代学员完成的任务,他会和学员一起完成,而不是像其他教官一样只是嘴上说说而已。
抛开张学良此后所做的一些有争议的事,此时的张学良应当是一个充满朝气的青年,这样的张学良与郭松龄之间相互欣赏,成了忘年之交。
当张学良1920年在讲武堂毕业时,张学良便向张作霖推举了郭松龄担任卫队旅参谋长兼第二团团长,而此时的张学良正是该旅的旅长。可见张学良对郭松龄的看重,想方设法也要拉进自己的阵营。
在张学良的手下,郭松龄很快就得到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在1920年的7月张作霖入关调停直皖战争,正打的热闹的两方可完全不管这些,依旧我行我素。没想到当时任先锋的郭松龄就先给皖系军阀来了一个下马威,在天津小站以一个团的兵力击溃皖系两个旅,这让直系和皖系军阀顿时收敛了不少。
也就是在同年的10月,郭松龄跟随张学良一起剿匪,再一次展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很快就将匪患平定。
俗话说,千里马更需伯乐,但是郭松龄这匹千里马在脱颖而出之后,依然在积极回报着张学良这个伯乐,这一点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郭松龄帮助张学良所在的第三军一直在同直系的主力进行对抗,并取得了山海关大捷。
在郭松龄与张学良接触的最后一些日子,郭松龄曾经透露出想要张学良取代张作霖的想法,但是当时的张学良认为郭松龄说的不过是一些置气的话,因而没有过多在意。后来的郭松龄果然证明给张学良看了,在1925年11月21日通电对奉军进行反抗。
两人的关系,也可以从张作霖的一些话中得到印证。在张作霖第一次听到郭松龄反叛的消息时,曾对手下说到难道自己的儿子真的要和郭松龄一起反抗他吗?
在张作霖的印象中,张学良和郭松龄两个人是好的连穿一条裤子都嫌多的人。所以一听到郭松龄反叛的消息,张作霖才会下意识地问到是不是张学良要反他。
二、奉军内部派系相互倾轧,郭松龄受到排挤
在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后,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山海关大捷的功臣郭松龄竟然没有分到一块地盘。郭松龄不与张学良争功是因为二人是忘年之交,但是不与其他人争功,郭松龄可做不到。
作为对比的是,杨宇霆获得了江苏的地盘,姜登选获得了安徽的地盘,而到了郭松龄这里啥都没有。
郭松龄素来与杨、姜二人不对付,眼看着自己的仇人获得地盘,郭松龄自然心里是一百个不乐意。
于是直接跑去质问张作霖为何不分地盘给他,对此张作霖的回答是自己的位子最终是要传给张学良的,到时候张学良上台,郭松龄想要什么都行,现在先委屈一下没事。
张作霖这样的回答显然不能得到郭松龄的认同,由此郭松龄彻底对杨、姜二人记恨上了,甚至顺带着连张作霖也记恨上了。后来在反奉过程中,郭松龄极其残忍地将姜登选处死了,恐怕也与此事有关。
为何说是奉系内部相互倾轧呢?因为之前安徽的地盘是准备分给郭松龄的,只不过是因为杨宇霆在从中作梗,使得郭松龄煮熟的鸭子飞了。这是东北军将领何柱国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写到的,还是具有很大的可信度的。
郭松龄后来反出奉军不管是什么原因都是与杨宇霆这个人脱不开联系的。杨宇霆与郭松龄是截然不同性格的人,杨宇霆做事张扬、爱耍弄自己的小才能,甚至还不把张学良放在眼里;而郭松龄是一个严谨,从不逞口舌之快,是一个实干派。
这样两个人在一起共事,自然彼此之间少不了摩擦。在军费预算以及弹药数量方面,郭松龄一直受到杨宇霆的挤压,两人已成水火不容之势。
据传郭松龄兵变失败被俘,张作霖并不想立马杀害郭松龄,或许这么做更多的是考虑到张学良的因素。但是杨宇霆一看苗头不对,立刻出面劝阻张作霖杀死郭松龄。可见二人的关系已经恶劣到一定程度了,稍有机会就要置对方于死地。
二、郭松龄:一个宁愿失败不屈服的爱国将领
郭松龄最后被处死,除了郭松龄本身反叛的原因,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郭松龄本人与奉系军阀在理念上有着根本的区别,奉系军阀只知争地盘,而郭松龄却是一个将民族大义放在首位的爱国人士。
郭松龄在四川驻防的时候就曾加入同盟会,成为早期的同盟会成员之一。在郭松龄个人而言他是极力想改造旧中国的人,对军阀之间的混战致使中华大地满目疮痍甚是愤慨。
1917年,当孙中山在广东发起护法运动时,郭松龄毫不犹豫地辞去官职去参加护法运动。但是护法运动在1918年就失败了,郭松龄心情苦闷之下才重新回到奉天的,之后经同学的介绍来到张作霖的麾下。
郭松龄曾建议张作霖不要再向关内扩张,努力经营好东三省的地盘即可,但是张作霖执意要进入关内与国民军一决雌雄。这一点是郭松龄所不能容忍的,在郭松龄看来国民军是一支进步的力量,这样做与郭松龄的个人理想是相悖的。
更让郭松龄气愤的是,在无意间郭松龄得知张作霖和日本人签订密约,通过利益交换的方式一起进攻国民军。得知此事后,郭松龄就开始秘密接触国民军的代表,共同商定反叛张作霖的具体事宜。
在郭松龄看来,张作霖这种放弃国家利益去和外族苟合的行为,与汉奸无异。因为其骨子里的爱国情怀不允许郭松龄违背自己的志向,所以其毅然决然地公开反对张作霖。那么郭松龄是否是一个野心家呢?
11月21日晚,郭松龄发出讨伐张作霖、杨宇霆的通电,提出三大主张:一是反对内战,主张和平;二是要求祸国媚日的张作霖下野,惩办主战罪魁杨宇霆;三是拥护张学良为首领,改革东三省。
郭松龄为何起兵反叛?这三条主张透露了郭的一些真实想法,他起兵反抗张作霖并不是为了自己当东三省的统治者,而是为了让自己的好朋友张学良执政,以便对东三省进行改革。
张作霖是反对对东北进行改革的,这是郭松龄想向世人表达的另一重含义。不然郭松龄没必要在通电中继续强调一遍,这也是郭松龄与张作霖的另一个矛盾,当然还是离不开爱国这个话题。
在当时与日本人合作是郭松龄胜利的唯一可能性,但是郭松龄想都没想就拒绝了。结果很快就遭受了张作霖和日本人的联合打击,不久之后就兵败身亡。
事实上,张作霖也并没有真正履行答应日本人的条件,但是在处理问题的方式上郭松龄像是一个光明磊落的的战将,而张作霖更像是一个无所不用其极的枭雄。
结语
张学良谈到郭松龄时,曾说道:“郭茂宸的确是一个难得的人才,若由我处理,应让其出国深造,以后再为东北地方之用。”1925年12月25日上午10时,高金山将郭松龄夫妇押到离老达房5里许的地方枪杀。后来,又过了几十年,张学良回顾往事仍扼腕长叹说:“如果当时郭松龄在,日本人就不敢发动‘九一八’事变”。
参考文献:《试论郭松龄反奉》、《郭松龄倒戈反奉的台前幕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