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记载大唐子民砸了狄仁杰的祠堂,老百姓为何会痛恨狄仁杰?

首先这个题目有一错误,大唐子民不是因为痛恨狄仁杰,才把他的祠堂砸了,而是把对狄仁杰之子的怨恨迁怒于狄仁杰才砸毁祠堂的。

《旧唐书》就有记载:仁杰尝为魏州刺史,人吏为立生祠。及去职,其子景晖为魏州司功参军,颇贪暴,为人所恶,乃毁仁杰之祠。

所以说狄仁杰之子狄景晖就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坑爹货,让狄仁杰的一世英名扫地,就连狄仁杰的祠堂都没法幸免,被百姓怒砸,真是虎父犬子。

狄仁杰是唐朝名相,一生官场生涯曲折复杂变化不定。但无论官居何职,狄仁杰都秉持着刚正廉明,执法不阿,兢兢业业的精神,为百姓做实事,做好事,为唐朝的繁荣做了很大贡献。

狄仁杰在曾担任大理丞(专门负责刑狱案件的审理)时,把一年内积攒的案件(涉及1.7万人)统统都完美解决了,没有一个人申冤诉苦,百姓也因此称赞狄仁杰公正廉明。

而面对那些皇亲贵族,狄仁杰皆一视同仁,如左司郎中王本立仗着唐高宗的宠幸,为所欲为,别人都畏惧他,不敢说什么,深怕给自己招祸。面对此景,狄仁杰并不畏惧,直接劝说唐高宗应该把王本立移交法司审理,唐高宗当然不乐意,但经不过狄仁杰的时时诉求,不得已将王本立定罪。

此后,那些贪官污吏没有不担惊受怕的,纷纷小心翼翼,不敢出“风头”,朝政也为之一清。在平定越王李贞叛乱的时候,对许多被越王强行征集的百姓求情,因为按照当时的法律,这些人谋反大罪都会被处死,狄仁杰上奏武则天请说这不是百姓的本义,他们只是被误导了,希望能饶恕他们的性命,最后武则天也答应了。

狄仁杰的所作所为亦为他赢来了好名声,如狄仁杰曾经在并州担任刺史,当地的百姓为了感激狄仁杰,特意修建了一座碑,每天都去参拜。

只可惜,家门不幸,狄仁杰的一个儿子狄景晖狠狠的坑了他老爹一把。狄景晖生性残暴,不被世人所喜爱,刚刚开始做官期间,还很敬业。可是没过多久,他的本性就暴露无遗,在成为并州魏功参军后,鱼肉百姓,搜刮民脂民膏,致使百姓苦不堪言。当地百姓于是把对狄景晖迁怒于狄仁杰,把立在并州的狄仁杰的座碑砸毁。

事后,狄仁杰察觉此事,恼羞成怒,罢免狄景晖的官职,他的儿子苦苦哀求保证以后不会再犯这种错误,周围的人也为此说情,可是都没有用。狄仁杰说:“不管别人身份如何,只要犯了错就要受到惩罚。”

元芳就曾评价狄仁杰:大人真乃神人也!狄仁杰德才兼备,为大唐,为百姓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世人所敬仰。

正史记载大唐子民砸了狄仁杰的祠堂,老百姓为何会痛恨狄仁杰?

正所谓爱屋及乌、恨乌及屋,狄仁杰生祠正是因为这样的道理才被百姓们给砸得稀巴烂的。

在各种影视剧中,狄仁杰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严明的判官形象。

很多人在不了解历史的情况下,还以为这些形象是演义、影视剧编造出来的,而实际上,这些形象在历史中是真实存在于狄仁杰身上的。

历史中的他,确实是那种断案严明的好官。

在狄仁杰科举得名后,他最早担任的就是汴州判佐这等判官官职。

后来随着工作能力的出色、突出,他就一步步得到了提升,最终成为了大理寺丞,地位相当于现如今人们所说的最高法官。

在他担任这些相关官职期间,他运用了一些极为高效的断案方法为百姓们处理起了案件。

最多的时候,他一年能处理17000起案件,按照一年365天计算,就相当于一天处理了46起案件,这等效率,在现如今都是绝无仅有的。

而且,这些庞大的案件处理量都并不是他为了求政绩而滥竽充数乱判的。

当时,他对待每一个案件都非常严明地审查了其中的细节,每当他作出了判决之后,百姓们都会没有任何怨言地接受他的判决。

从这些方面,我们就可以知道狄仁杰对每一个案件的态度以及处理的状况。

狄仁杰人生的低谷和重新崛起在地位上升到了一定程度之后,狄仁杰慢慢改换了仕途方向,开始从审判界转换进入了政界,先后担任了宁州刺史、江南巡抚使、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宰相”等职位。

在拥有了宰相地位之后,狄仁杰就走上了他的人生巅峰。

不过在他走上人生巅峰没多少年,由于受到一位奸臣的陷害,他就被武则天摘去了丞相官职、贬为了县令。

而在狄仁杰被贬为县令期间,一件事情的发生挽救了他的仕途。

这件事情就是契丹人的入侵。

在契丹入侵之后,因为河北地区无人作镇,武则天就开始想起了曾经做过宰相的狄仁杰,当即将其任用为魏州刺史,让其抵御起了契丹的入侵。

正是由于狄仁杰完美地解决了契丹人的入侵,武则天才改变了原本对狄仁杰的惩罚,恢复了他的宰相官职。

在此事过后,虽然狄仁杰马上被调走了,但是当地的百姓们却一直因为此事纪念着狄人杰的恩情,为他建立了生祠歌颂他。

如果不是狄仁杰的三儿子狄景晖后来在魏州实在太过于胡作非为了,那么这些百姓在后来很多年的时间中可能仍然会供奉着狄仁杰的生祠。

恨乌及屋的百姓们

在狄仁杰复归了宰相官职之后,武则天由于对狄仁杰的信任,就接连对狄仁杰的几个儿子进行了提拔。

狄仁杰的三儿子狄景晖正是在此过程中被提拔为了魏州参军。

狄景晖此人在魏州为官初期为了迷惑自己的父亲,一开始的种种作为还是比较受百姓们认可的。

但是随着他在当地为官的时间越来越长,他的本性却渐渐暴露了出来。

接下来,他依仗着自己的权势在魏州胡作非为了起来。

按照道理来说,他的官职是不足以支撑他在魏州胡作非为的,但是因为他的父亲是狄仁杰、是当朝宰相,在很多官员不敢得罪他的情况下,他就得寸进尺地做出了很多天怒人怨的事情。

在长久的欺压过后,忍无可忍又实在没办法的百姓们就愤怒地把当年他们给狄仁杰建立的生祠给砸了。

在狄景晖的极力隐瞒下,狄仁杰原本是不知道自己儿子所做事情的。

但是随着这件事情的闹大,狄仁杰开始得知了事情的真相。

在知道自己一直以为非常乖巧的儿子如此胡作非为后,狄仁杰十分的生气,于是就除掉了狄景晖的官职,让他承受到了为祸百姓的下场。

百姓们砸狄仁杰生祠的原因

至于百姓们为什么要把狄仁杰的生祠给砸了,主要原因是他们觉得狄景晖是狄仁杰的儿子,狄景晖做出这样的事情,跟狄仁杰的管教不严有很大关系。

而狄景晖之所以敢做出这样的事情,在他们的眼中也跟狄仁杰的包庇有关。

因此在他们觉得自己看错了人、膜拜错了对象之后,他们就生气地把狄仁杰的生祠给砸了,那时候,在恨屋及屋之下,狄仁杰在他们眼中的形象可能就跟一个欺世盗名的伪君子差不多。

正史记载大唐子民砸了狄仁杰的祠堂,老百姓为何会痛恨狄仁杰?

答:很多人对狄仁杰的了解,是通过侦探系列电视剧《神探狄仁杰》得来的。

的确,狄仁杰是一个断案如神的高手。他曾在仪凤元年(公元676年)被擢升为大理丞,掌管国家刑法大权,公正廉明,执法如山,明察秋毫,英明善断,到任仅一年,就判决了以前积压的几千件案子,牵涉到一万七千人。案子判决结束,没有一人喊冤,没有一个不心悦诚服。

但狄仁杰不仅仅是一个断案高手,他实在是一个“完人”的标本,是后世学习和效仿的榜样。他刚正不阿,敢于犯颜上谏,直陈己见;他是文人出身,却有统兵御边,有效地阻挡了突厥、契丹对边疆侵扰;他勤于吏职,爱民如子,每到一地任职,就造福一地,政绩卓著,老百姓在他活着时候就为他建造了生祠,几乎他任官的每一个地方都有老百姓为他修建的祠堂……当然,他最为后世史家所瞻仰的,就是有“复国大功”,劝谏武则天还政于唐。

狄仁杰早年到宁州任职,着力严惩地方贪官污吏,安抚民心,治理宁江(也叫九凌河),劝农植桑,大力发展生产,又推行积极的民族政策,抚和戎汉,短短一年时间,宁州的面貌就焕然一新。

后来狄仁杰被朝廷提拔为冬官(工部)侍郎,宁州百姓依依不舍,哭声遍地。

狄仁杰离任之后,州民在城西庙嘴坪立了一块“狄公德政碑”。

越王李贞是李唐宗室,不满武则天篡位,他在担任豫州刺史时,起兵造反。

李贞事败后,有五千多豫州州民遭受到了武则天的血色清洗,将要集体处死。

前来出任豫州刺史的狄仁杰心急如焚,不顾律令森严,毅然写了一份《奏从越王举兵诖误免死表》,将这些人保奏了下来,被改判为流放,迁徙丰州(今内蒙古河套西北)。

这些从鬼门关上回来的流徒行经宁州,宁州父老告诉他们:“你们能大难不死,正是我们狄公冒死相救所致!”

流徒们听了,全都感激涕零地跪倒在宁州百姓所建“狄公德政碑”之下放声大哭。

从此,后世又将宁州的“狄公德政碑”称为“梁公坠泪碑。”并在立碑处加建了一座“狄梁公庙”。

后世凡到宁州做官者,无一不去“狄梁公庙”前祭祀。

宋范仲淹知庆州时还亲自撰写了狄梁公的碑文,对狄仁杰的一生功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扬。

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知府赵鸣乔还自筹经费,重修了“狄梁公庙”。

后世还在宁州建起了“狄公祠”,其中狄公祠的“梁台雪霁”被誉为庆阳府八大胜景之一。

狄仁杰因为触动朝廷权贵的利益,不久被撤去豫州刺史之职,先贬为复州(今湖北沔阳西南)刺史,接着又贬为彭泽令。

彭泽正遭受饥荒,狄仁杰不管自己的处境险恶,向武则天上《乞免民租疏》,为百姓请命,为百姓申请赈灾,同时也积极组织生产自救。

渡过难关后,狄仁杰革新吏治,,劝课农桑,鼓励生产,把彭泽地方的经济搞得蒸蒸日上。

彭泽县人民感其恩德,集体自愿捐钱捐物,为狄仁杰建立了一个生祠堂,把狄仁杰当神来拜。

唐朝末年,诗人皮日休到此看到狄公祠香火还是很旺盛,大为惊叹,作《狄梁公祠碑》。

契丹入侵,河北骚乱,武则天起用能人狄仁杰任魏州刺史。

狄仁杰到了魏州,不但协助官兵赶走了契丹兵,还推行“缓赋宽役,劝农课桑”政策的进行积极治理,使百姓安居乐业,且仓廩充实。

武则天欣喜之余,升狄仁杰为河北安抚使。

魏州吏民恋恋不舍,在魏州城西南不远处(今大名县城东五里)为狄仁杰修建生祠一座,相约每年岁首来到祠堂,献上猪羊美酒,为他祈祷祝福。

就是这座由魏州百姓亲手建造的祠堂,在若干年后,又被魏州百姓亲手所拆。

魏州百姓并不是痛恨狄仁杰本人,而是痛恨狄仁杰那个不成器的儿子狄景晖。

狄景晖在狄仁杰去世后,曾担任魏州司功参军,贪婪残暴,祸害一方。

百姓一怒之下,恨屋及乌,就把祠堂捣毁了。

不过,随着时光流逝,到了晚唐,百姓对狄景晖的劣迹渐渐淡忘,仍然感念狄仁杰清正为民的恩德,又把狄仁杰祠堂重新修建了起来。

即使时光已经过了千余年,在现大名县城东五里,金大公路南侧,依然树立当时人们修建的狄公祠碑。

正所谓,金奖银奖,不如群众的夸奖;金碑银碑不如群众的口碑啊。

正史记载大唐子民砸了狄仁杰的祠堂,老百姓为何会痛恨狄仁杰?

老百姓砸狄仁杰祠堂是确有其事,但也并不是冲着狄仁杰去的,而是冲着他儿子狄景晖。

魏州祠堂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首领孙万荣作乱,攻陷冀州,河北局势可以说是人心惶惶。武则天为了稳定局势,起用狄仁杰为魏州刺史。这个魏州是于唐武德四年(621)所置的魏州置总管府,后来改为都督府、节度使,是河北重镇,战略地位重要。

魏州前任刺史在做布防的时候也是觊觎契丹人的彪悍,边将所有百姓迁入城内,帮助守军缮修军备器械,闹的地方百姓不仅担惊受怕,还荒废了农田耕地,怨声载道。所以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狄仁杰到任魏州后,孙万荣便主动退兵,虽然不知道是否觊觎狄仁杰的威名,但效果达到了,老百姓开开心心的回家务农,继续安宁的生活,加之狄仁杰担任过宁州刺史、豫州刺史、复州刺史等地方刺史,经验丰富,于是魏州经狄仁杰一番治理,百姓生活欣欣向荣,为了给这位大救星歌功颂德,魏州百姓争相立碑颂德,还修建了生祠。

坑爹的儿子

狄仁杰有三个儿子,分别是狄光嗣、狄光远和狄光昭,而这个坑爹的儿子就是三子狄光昭,由于新旧唐书记载的狄仁杰三个儿子中,有一人后来改名为狄景晖,加以对比得出此人便是第三子狄光昭,历史学家猜测可能是为了避讳唐明皇之母“亲昭成顺圣皇后”的谥号。

“其子景晖为魏州司功参军,颇贪暴,为人所恶,乃毁仁杰之祠。”——《旧唐书·狄仁杰传》

由于古代官员任用时还是比较注重避嫌的,所以我觉得可能是狄仁杰觉得自己在魏州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主动举荐小儿子狄景晖前往魏州担任一官半职加以历练的,毕竟狄仁杰的大儿子和二儿子都比较省心,大儿子还得到过武则天的夸奖,唯独这个小儿子口碑不怎么样,到了魏州,也许会瞻仰一下老爸的功绩,兴许会有所改观。

但坑爹这个秉性貌似从古至今都难以改变,这个小儿子到了魏州并没有因父亲的功绩而受到激励,反而更加横行霸道,中饱私囊,这便引起了当地人民的激愤,于是乎将他老爹的祠堂给毁掉。

狄仁杰作为一代名相,流芳百世,但他有这么一个坑爹的儿子,差点毁了他一世英名。

正史记载大唐子民砸了狄仁杰的祠堂,老百姓为何会痛恨狄仁杰?

正史记载大唐子民砸了狄仁杰的祠堂,老百姓为何会痛恨狄仁杰?(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提起狄仁杰,很多人都想到了“元芳,你怎么看?”,那个在《神探狄仁杰》电视剧中的神探狄阁老,狄仁杰为官一生,两次做宰相,终身清廉,为民请命,爱护百姓,剿匪除恶,惩治腐败,铲除贪官,辅佐一代女皇武则天建立盛唐大业。

在他的一生中,老百姓为感念其功绩,曾自发立了很多生祠。生祠,就是为活着的人建立的祠堂,生前便受人供奉。一般只有为国家做了巨大功勋,或者为百姓做了巨大贡献的官员才有资格立生祠。

立生祠,保平安,这也是当时老百姓的心愿,也是把狄仁杰当神一样的供奉,可见,他是多么的受人尊敬和爱戴。但历史记载魏州老百姓曾砸了狄仁杰的祠堂,这是为什么呢?为官清廉造福一方的狄仁杰为什么受到老百姓的痛恨呢?

1、含怨被贬彭泽县令,临危受命魏州刺史,造福一方百姓立生祠。

狄仁杰第一次当宰相时,正是武承嗣踌躇满志的时候,他为了争夺皇嗣,进而争夺皇位,因为狄仁杰为人正直,敢于直谏,视狄仁杰为重大障碍。于是,在长寿元年(693年)正月,武承嗣勾结酷吏来俊臣诬告狄仁杰等大臣谋反,将他们抓捕下狱。当时法律中有一项规定:“一问即承反者例得减死。”面对酷吏来俊臣的逼迫,为了不被刑讯逼死,含冤莫白,狄仁杰以非常之举,立刻服了罪,承认了“谋反”之事。来俊臣得到满意的口供,将狄仁杰等收监,待日行刑。后来,狄仁杰拆被头帛书冤,置棉衣中,请狱吏转告家人。狄仁杰的儿子狄光远得其冤状,持书上告。武则天召狄仁杰等“谋反”的大臣面询:“承反何也?”狄仁杰从容不迫地答曰:“向若不承反,已死于鞭笞也。”又问:“何为做谢死表?”答曰:“臣无此表。”武则天令人拿出谢死表,才弄清楚是伪造的。于是,下令释放此案7人,俱贬为地方官,狄仁杰被贬为彭泽令。

狄仁杰赴任当年,彭泽因干旱无雨,营佃失时,百姓无粮可食,狄仁杰上奏疏要求朝廷发散赈济,免除租赋,救民于饥馑之中。在彭泽(今江西彭泽)令任内,勤政惠民。后来,彭泽百姓为了感念狄仁杰的仁爱与无私,自发为他建立了第一座生祠。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十月,契丹攻陷冀州(今河北临漳),河北震动。为了稳定局势,武则天起用狄仁杰为与冀州相邻的魏州(今河北大名一带)刺史。魏州位于武周与契丹之间,战事阴云随时笼罩在当地人头上。狄仁杰到任后,他广行仁政、政绩斐然,安抚民心,发展军备,放宽缴纳赋税的期限,契丹部闻之引众北归,使魏州避免了一次灾难,当地百姓对其感恩戴德,离任时,魏州百姓感念他的功绩,为他建造了第三座生祠,每月初一都来祭拜,表达对狄仁杰的爱戴。

2、儿子贪婪残暴,老百姓两次怒砸狄仁杰祠堂。

《旧唐书》记载:仁杰尝为魏州刺史,人吏为立生祠。及去职,其子景晖为魏州司功参军,颇贪暴,为人所恶,乃毁仁杰之祠。

史书记载,狄仁杰一共有三个儿子,大儿子狄光嗣,历任司府丞、户部员外郎、淄许贝三州刺史、太府少卿、扬州长史、歙州别驾。二儿子狄光远,就是那个曾手持狄仁杰所写的血书向武则天鸣冤,最后狄仁杰获救的那个儿子。小儿子就是狄景晖,也许因为狄景晖是幼子的缘故,对他的管教比较松懈,最终导致他比较贪暴,完全没有狄仁杰的风范。时任魏州司功参军,因贪婪残暴,受到百姓的痛恨,狄仁杰的生祠也因此被砸毁。

狄仁杰的第三子名叫狄光昭,后因避讳,改名狄景晖。十几年后,狄景晖就任魏州司功参军,是正七品上的官。司功参军这个官不大,品级也不高,但在地方上的职权却不小,“掌考课、假使、祭祀、礼乐、学校、表疏、书启、禄食、祥异、医药、卜筮、陈设、丧葬”。按理说,老爹和两个哥哥都是为官清廉、造福一方,狄景晖从小受到熏陶,应该也是个一心为民的好官才对。

但是,史书记载“颇贪暴,为人所恶”。狄景晖在魏州期间,上任不久,便利用自己手中的职权大肆敛财,欺压良善,激起了魏州百姓的严重不满。

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魏州百姓不堪其苦,但狄景晖毕竟是官,百姓们惹不起,于是他们便“恨屋及乌”,把怨气发到狄仁杰身上了,谁让你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呢,竟愤而捣毁了其父狄仁杰的生祠。史书记载,魏州人因狄景晖的缘故,“乃毁仁杰之祠”。

狄仁杰是位誉满天下的人物,却因儿子狄景晖贪暴,几乎毁掉一世英名!

狄仁杰的生祠庙被毁后,很快就传到了狄仁杰耳中。狄仁杰也很气愤,一世英名就这么毁在儿子身上。于是他把儿子狄景晖召回来,当面对质,狄景晖不敢有所隐瞒,并承认过错,承诺以后一定会改正。但狄仁杰还是要给魏州老百姓一个交代的,果断罢了狄景晖的官。最后还语重心长地开导狄景晖,贤者当举,贪者当罚。

除此之外,狄仁杰的生祠还被第二次砸掉过。虽然魏州百姓在激愤之下捣毁了狄仁杰的生祠,但善良的魏州百姓在情绪宣泄之后,对狄仁杰并未忘记,并于开元年间,为狄仁杰重修生祠。结果,唐玄宗时期爆发了安史之乱,魏州被波及,又有一伙曾被狄景辉在其他地方祸害过的老百姓,把狄仁杰的生祠再次砸掉。但在元和年间再次修建,其碑至今留存,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物。

3、立生祠,保平安,关于狄仁杰祠堂显神迹的传说。

传说在五代时期,后唐庄宗进攻魏州,眼看大火将至,魏州百姓性命堪忧。有个人喝醉后倒在狄仁杰庙外的廊下就睡着了,半夜迷糊醒来,看见有人弯着腰和殿内的人说话“我奉命拿魏州一万人命”。殿内的人说魏州这几年灾害一个接一个,虚耗殆尽,去别的州吧。说来也怪,后唐庄宗果然就下令前往镇州,魏州逃过一劫。兵荒马乱的时代,这样的传说也能安抚百姓,可见狄仁杰对魏州百姓来讲有多重要。

所以,不管怎么说,狄仁杰的祠堂被老百姓砸,是背了三儿子的锅。虽然狄仁杰一生廉洁爱民,让世人敬仰和传颂,但在教子方面还是有一定不足的。

常言道: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从狄仁杰祠堂的立与毁,我们也看出了百姓的力量,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无论是何时何地何人,只要是真心为百姓为国家办实事好事的,一定会被百姓赞扬、传颂的。反之,则遗臭万年。对此,“元芳,你怎么看?”

正史记载大唐子民砸了狄仁杰的祠堂,老百姓为何会痛恨狄仁杰?

前言

在影视剧《神探狄仁杰》的影响之下,现在的大多数人对狄仁杰的印象都非常好,在众人的印象中,狄仁杰是一位廉洁奉公、断案如神的清官。

事实也的确如此,虽然这部影视剧把唐朝狄仁杰的形象神化了一些,但是其本质并没有丝毫虚假,历史上的狄仁杰确实是一位断案如神的清官。

根据正史记载,大唐的子民曾经为狄仁杰建造过祠堂,但就是这为狄仁杰的贡献而修建的生祠,却也曾被愤怒的大唐子民毁坏过。

初入官场

这不禁让人产生疑惑:为什么百姓在为其建造生祠之后,又会选择砸坏他的生祠呢?难道断案如神的狄仁杰曾经犯过滔天大错,引起了民愤吗?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位赫赫有名的神探狄仁杰。狄仁杰是在科举取得功名之后,才得以担任唐朝政府官职。最开始的时候,狄仁杰担任的是汴州判佐这样的判官官职,这也是符合他能力的一份职业,因此他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于是,能力突出的他很快就晋升为了大理寺丞,这个官职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官,这个时期也是狄仁杰名气大增和深受敬仰的开始。

办案效率高

身为大理寺丞,狄仁杰每天的工作就是要为百姓伸张正义、判处罪恶,他每天判案的速度非常快,而且准确率也是绝无仅有的。根据统计,狄仁杰在担任大理寺丞的时候,一年就可以处理几千多起案件。

如果按照现在的一年365天来计算的话,就相当于,他一天处理了十几起案件。而且,这庞大的工作量并不是狄仁杰滥竽充数得来的。因为在那一时期,大多数百姓对狄仁杰每起案件的审判结果都深信不疑。由此可见,他的判案准确度之高。

正义形象的塑造

在狄仁杰担任大理寺丞的时间里,他会对每一起案件进行详细的调查和采证,不论案件大小,他都会认真对待,这也使得他在百姓心中逐渐地建立起了威严、正义的形象。

据传说,当时但凡是狄仁杰所审判的案件,百姓都会欣然地接受结果,而不会产生任何质疑。这种说法固然有一定的夸大,但从这句话里可以准确的看出,当时狄仁杰公信力之强。

临危受命,武则天面前能力凸显

工作能力如此之强的狄仁杰,不仅受到了百姓的爱戴,他们还为他建立了一座又一座的生祠,他本人也因此很快地步入了唐朝的上层官员行列,并一步步地走到了丞相的高位上。

可惜,高处不胜寒,处于事业巅峰期的狄仁杰很快就遭遇了人生中的重大打击,因为遭到奸臣的陷害,狄仁杰从丞相之位被贬为了县令。

不过,跌入低谷不久的他,却因为契丹人的入侵,而重新走上了巅峰。因为,在契丹入侵之后,河北地区出现了无人可用的尴尬局面。无奈之下,武则天就想起了曾经做过宰相的狄仁杰,当即就把他任命为魏州刺史,让他担任起了抵抗契丹入侵的重责。

生祠被砸

狄仁杰的能力毋庸置疑,他在此次考验中,完美地解决了问题,就是这次突出的表现,才让武则天改变了对他的态度,并恢复了他原有的宰相官职。

恢复原职之后的狄仁杰,立刻回到了当时的京都长安,而当地的百姓为了颂扬这位有能力的官员,于是就给他修建了生祠来歌颂、纪念他。而文章开头所提及的大唐子民所砸坏的生祠,正是这座处于魏州的生祠。

其实,生祠之所以被百姓毁坏,与狄仁杰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事情的源头,在狄仁杰的三儿子狄景辉的身上。

虎父犬子

狄仁杰的这个儿子狄景辉是他最小的一个孩子,可能是因为年纪小的原因,狄仁杰对他的管教相对比较松懈,于是就造就了这个儿子脾气暴戾,完全没有乃父之风的品性。可能是出于对狄仁杰的信任和奖赏,当时的武则天并没有对他儿子的才能进行考查,而是选择直接指派给了狄景辉魏州司功参军的职位。

要知道,魏州可是狄仁杰曾经的管辖之地,按理来说,作为狄仁杰的儿子,当地的百姓应该无论怎样都会给他一些面子,只要他在此地不要闹出太大的事情,那么狄景辉的晋升之路就会非常通畅。可惜,事与愿违,这个儿子不但没有学到狄仁杰这个父亲的半分仁爱之心,反而直接形成了和他完全不同的性格和处事风格。

子债父偿,百姓怒砸狄父生祠

狄景辉在魏州任职期间十分残暴,且贪婪无度,他在安分守己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开始依仗着自己父亲的权势,在这个地区胡作非为。因为当时的狄仁杰已经成为了宰相,所以当地的很多官员都不敢得罪他。

正是这些官员的不敢得罪,才给了他更加放肆的胆量,狄景辉在魏洲的所作所为开始逐渐得寸进尺,他对当地的百姓做出了很多天怒人怨的事情。可以说,在他任职期间,魏州的百姓一直生活在欺压之下。这些百姓对他的怨恨无处表达,于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之下,百姓秉承着子债父偿的想法,就愤怒地把当年他们给狄仁杰所建造的生祠砸烂了。

结语

这件事情后来被闹得越来越大,远在长安的狄仁杰也知道了这些事情,并得知了自己儿子在魏州的所作所为,异常愤怒的狄仁杰除掉了儿子的官职,让他承担了为祸百姓的后果。其实百姓们怒砸生祠的愤怒行为,和狄仁杰的关系并不大。他们对狄仁杰最不满的一点,应该就是狄仁杰管教不严,让自己儿子干出了这样的事情。

通过狄景辉所犯下的恶行,当地的百姓感觉狄仁杰不再是那个受人敬仰的清官了。他们认为是狄仁杰在包庇自己的儿子,才让自己一直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于是深感痛苦的百姓就砸掉了狄仁杰的生祠。也许,在他们砸掉生祠的时候,就已经砸掉了狄仁杰在自己心中的崇高地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